3.26小学三年级奥数(教案周期问题)

时间:2019-05-12 20:4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26小学三年级奥数(教案周期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26小学三年级奥数(教案周期问题)》。

第一篇:3.26小学三年级奥数(教案周期问题)

能动英语——小学三年级奥数(教案周期问题)

一、情景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

秋季过了,接下去是什么季节呢?(冬季)再接着是什么季节呢?(春季、夏季)过完夏季我们又该到什么季节了? 师:我想过完秋季直接过春季行吗?

那能不能再继续过秋季?为什么不行?

师:又如我们每个星期的学习生活是从那天开始的?(周一)接着是周几? 小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星期都是按照规律依次重复出现,周而复始。

像这样: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周期” 出示课题:周期问题

二、动手操作,感知周期(有序排列)

1、出示:下列图形发现什么规律?你能接着画吗?

① ○□○□○□

② △□○△□○△□○

③ ◇○○□□◇○○□□ 反馈交流

师:哪几个在重复出现的?

①每两个一组,按照○□重复出现;②每三个一组,按照△□○重复出现;③每五个一组,按照◇○○□□重复出现;

小结板书: “每几个一组”、“ 依次重复出现”

三、自主探究,体会规律 1、出示: 想一想:这串图形中,第31个是什么图形?(在练习纸上试一试)(1)○△□○△□○△□……()…… 反馈: ⑴:画图: ⑵:计算:

31÷3=10(组)……1(个)(板书)○

讨论:算式中的“31”、“3”、“10”、“1”分别表示什么?

师:那么这1个它是在第几组第几个? 小结: 第31个是在第11组的第1个,每一组的第1个都是○,所以第31个是○。(2)△△△○△△△○……()…… 计算:

31÷4=7(组)……3(个)(板书)△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和倍问题教案范文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和倍问题教案

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1 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 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解:乙班:160÷(3+1)=40(本)

甲班:40×3=120(本)

或 160-40=120(本)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

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

验算:120+40=160(本)

120÷40=3(倍)。

例2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分析 解这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个量是变量,哪个量是不变量.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不管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还是乙班从甲班得到多少本书,甲、乙两班图书总和是不变的量.最后要求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那么甲、乙两班图书总和相当于乙班现有图书的3倍.依据解和倍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乙班现有图书多少本,再与原有图书本数相比较,可以求出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见上图)。

解:①甲、乙两班共有图书的本数是:

30+120=150(本)

②甲班给乙班若干本图书后,甲、乙两班共有的倍数是:

2+1=3(倍)

③乙班现有的图书本数是:150÷3=50(本)

④甲班给乙班图书本数是:50-30=20(本)

综合算式:

(30+120)÷(2+1)=50(本)

50-30=20(本)

答:甲班给乙班20本图书后,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验算:(120-20)÷(30+20)=2(倍)

(120-20)+(30+20)=150(本)。

例3 光明小学有学生7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分析 把女生人数看作一份,由于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3倍还少40人,如果用男、女生人数总和760人再加上40人,就等于女生人数的4倍(见下图)。

解:①女生人数:(760+40)÷(3+1)=200(人)

②男生人数:200×3-40=560(人)

或 760-200=560(人)

答:男生有560人,女生有200人。

验算:560+200=760(人)

(560+40)÷200=3(倍)。

例4 果园里有桃树、梨树、苹果树共552棵.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求桃树、梨树和苹果树各有多少棵?

分析 下图可以看出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都是同梨树相比较、以梨树的棵数为标准、作为1份数容易解答.又知三种树的总数是552棵.如果给苹果树增加20棵,那么就和梨树同样多了;再从桃树里减少12棵,那么就相当于梨树的2倍了,而总棵树则变为552+20-12=560(棵),相当于梨树棵数的4倍。

解:①梨树的棵数:

(552+20-12)÷(1+1+2)

=560÷4=140(棵)

②桃树的棵数:140×2+12=292(棵)

③苹果树的棵数: 140-20=120(棵)

答:桃树、梨树、苹果树分别是292棵、140棵和120棵。

例5 549是甲、乙、丙、丁4个数的和.如果甲数加上2,乙数减少2,丙数乘以2,丁数除以2以后,则4个数相等.求4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 上图可以看出,丙数最小.由于丙数乘以2和丁数除以2相等,也就是丙数的2倍和丁数的一半相等,即丁数相当于丙数的4倍.乙减2之后是丙的2倍,甲加上2之后也是丙的2倍.根据这些倍数关系,可以先求出丙数,再分别求出其他各数。

解:①丙数是:(549+2-2)÷(2+2+1+4)

=549÷9

=61

②甲数是:61×2-2=120

③乙数是:61×2+2=124

④丁数是:61×4=244

验算:120+124+61+244=549

120+2=122 124-2=122

61×2=122 244÷2=122

答:甲、乙、丙、丁分别是120、124、61、244.

第三篇:三年级奥数 盈亏问题

第4讲盈亏问题

教学目标

本讲主要学习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 1.理解掌握条件转型盈亏问题: 2.理解掌握关系互换性盈亏问题;3.理解掌握其他类型的盈亏问题,本节课要求老师首先上学生理解盈亏问题其本公式的含义,在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解答应困问题的其本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经典精讲

盈亏问题,故名思意有剩下就叫盈,不够分就叫亏,不同的方法分配物品时,经常会产程这种盈亏现象。盈亏问题的关键是专注两次分配时盈亏总量的变化。我们把盈亏问题分为三类:“一盈一亏”、“两盈”“两亏”。1.“盈亏”型

例如:学而思学校四年级基础班的同学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粒就多9粒,如果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多少位同学分多少粒糖果?

【分析】由题目条件知道,同学的人数与糖果的粒数不变,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没人分4粒就多9粒,第二种每人分5粒则少6粒,两种不同方案一多一少差9+6=15(粒),相差原理在于两种方案分配数不同,两次分配数之差为15115(位),糖果的粒数为:415969(粒)。2.“盈盈”型

例如: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每只小猴10个桃,就多出9个桃,每只小猴分11个桃则多出2个桃,那么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老猴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分析:老猴子的第一种方案盈9个桃子,第二种方案盈2个,所以盈亏综合是9-2=7(个),两次分配之差是11-10-1(个)有盈亏问题公式得,有小猴子:717(只),老猴子有710979(个)桃子。3.“亏亏”型

例如:学而思学校新近一批书,将它们分给几位老师,如果每人发10本,还差9本,每人发9本,还差9本,第二次就只差2本了呢?因为两次分配数量不一样,第一次分配时每人少发一本,也就是共有717(人)书有710961(本)。

根据以上具体题目的分析,可以得出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盈-盈)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亏-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条件转化型的盈亏问题

这种类型的题目不能直接计算,要将其中的一个条件转化,使之成为普通盈亏问题。

【例1】 军队分配宿舍,如果每间住3人,则多出20人;如果每间住6人,余下2人可以每人住一个房间,现在每间住10人,可以空出多少个房间?

【分析】每间住6人,余下2人可以每人各住一个房间,说明多出两个房间,同时多出两个人,也就是第二次分配少62210(人),那么两次分配方案人数相差20+10=30(人),即可以空出10-50105(间)房间。【铺垫】学校给一批新入学分配宿舍。如果每个房间住12人,则34人没有位置;如果每个房间住14人,则空出4个房间。求学生宿舍有多少间,住宿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把“每个房间住14人,则空出4个房间”转化为“每间住14人,则少14456(人)”这样两种方案就可以比较了。

第一种方案多出34人,第二种方案少56人,90245(间),学生数为:124534574(人)

[例2]妈妈买来一篮橘子分给全家人,如果其中两人分4个,其余人每人分2个,则多出4个;如果其中一人分6人,其余人每人分4个,则缺少12个,妈妈买来橘子多少个?全加共有多少人? 【分析】由“其中两人分4个,其余每人分2个,则多出4个,”转化为全家每人都分2个,这分4个的两人每人都拿出2个,共拿出4个,结果就多了4+4=8个:由“一人分6个,其余每人分4个,则缺少12个”转化为全家每人都分4个,分6个的人拿出2个。结果就少了12-2=10个,转变成了盈亏问题的一半类型,则:

全家的人数:[422(122)](42)1829(人)

橘子的个数:29826(个)

【铺垫】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去植树。如果每人种5棵还有3棵每人种;如果其中2人各种4棵。其余的人各种6棵,这些树苗正好种完,问有多少少先队员参加植树,一共iozhong多少课树苗?

【分析】这是一道较难的盈亏问题,主要难在对第二个已知条件的理解上:如果其中2人各种4棵,其余的人各种6棵,就恰好种完,这组条件中包含着两种种树的情况——2人各种4棵,其余的人各种6棵。如果我们把他们统一成一种情况,让每人种六棵,那么,就可以多种树(6-4)24(棵)。因此,原问题就转化为:如果每人各种5棵树苗,还有3棵没人种;如果每人种6棵数树苗,还缺4棵。问有多少少先队员,一共种多少树苗? 人数:[3+(6-4)2](65)7(人),棵树:57338(棵)或67438(棵)【小结】盈亏问题必须是将一定数量的物体平均分给固定对象,而本题中两次分橘子均不是每人分别的橘子数相同。碰到此类似情况时,不需将其调整成两次都是平均分,然后解答。

【例2】 学校规定上午8时到校,小明去上学,如果每分钟走60米,可提早10分钟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可提早8分钟到校,求小明几时几分离家刚好8时到校?由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小明每分钟走60米,可提早10分钟到校,即到校后还可多走6010600米,如果每分钟走50米,可提早8分钟到校,即到校后还可多走508=400(米),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情况每分钟多走60-50=10(米),就可以夺走600-400=200(米),从而可以求出小明由家道校所需时间。(1)10分钟走多少米?6010600(米),(2)8分钟走多少米?508400(米)

(3)需要时间:(600-400)(6050)20(分钟),所以小明7时40分离家刚好8时到校。(4)由家到校的路程:60(2010)600(米)或50(208)600(米).【铺垫】童童从家到学校,如果每分钟走50 米,上课就要迟到3分钟;如果每分钟60米,就可以比上课时间提前2分钟夺走60-50=10(米),就可以夺走150+120=270(米),童童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是:2701027(分钟),加到学校的距离是:50(273)50301500(米)。

【例4】(第二届“华杯赛”试题)有一个半同学去划船。他们计算以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正好每条船作6人;跑如果减少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坐9人。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学生 【分析】先增加一条船,那么正好每条船坐6人。然后去掉两条船,就会余下6212(名)同学。改为每条船9人,也就是说,每条船增加9-6=3(人),正好可以把余下的12名同学全部安排上去,所以现在还有1234(条)船,而全班同学的人数是9436(人)。【巩固】增加两条船,正好每条船坐6人,然后去掉四条船,就会余下6424(人),改为每只船9人,即每条船增加9-6=3(人),正好可以把余下的24人全部安排上去,所以现在船数为2438(条),这个班的人数为9872(人)。【小结】这部分的题目不能直接运用公式计算,首先需要将一定的条件转化,使之成为跟第一步分相似的题型,在运用公式计算。关系互换型的盈亏问题

这种题型中会出现两种物品,一半两者之间还存在数量关系,如和差关系、倍数关系等,我们应该先利用数量关系将已知条件转化为一种物品的盈亏关系,再根据盈亏问题的 解法计算。

【例5】(2004“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数学邀请赛)

幼儿园老师把一袋糖果分给下朋友。如果分给打扮的小朋友,每人5粒就缺6粒。如果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4粒。已知大班比小班少2个小朋友这袋糖果共有多少粒? 【分析】如果大班增加2个小朋友,大、小班人数就相等了,变为“每人5粒缺16粒,每人4粒多4粒”的盈亏问题。小班有(164)(54)20(人)。这袋糖果有420484(粒)。【拓展】(2007年湖北省“创新杯”决赛)

四(2)班举行“六一”联欢晚会,辅导员老师带着一笔钱取买糖果。如果买芒果13千克,还差4元;如果买奶糖15千克,则还剩2元。已知每千克芒果比奶糖贵2元,那么,辅导员老师带了_____________元钱.[分析]这笔钱买了13千克芒果还差4元,若把13千克芒果换成奶糖就会多出13226元,所以这笔钱买13千克奶糖会多出26-4=22元。而这笔钱埋15千克奶糖会多出2元,所以每千克奶糖的价格为:(22-2)(1513)10(元)。辅导老师共带了10152152(元)

【例6】(2004南京市少年数学智力冬令营)

甲、乙两人各买了相同数量的信封与相同数量的信封与相同数量的信封,甲每封信用2张信纸信纸,乙每封信用3张信纸,一段时间后,甲用完了所有的信封还剩20张信封,乙用完所有信纸还剩下10个信封,则他们每人各买了多少张信纸? 【分析】由题意,如果乙用完所有的信封,那么缺30张信纸。这是盈亏问题,盈亏总额为(20+30)张信纸,两次分配的差为(3-2)张信纸,所有的信封(20+30)(32)50(个),有信纸25020120)(张)【巩固】甲、乙两人的信纸一样多,信封也一样多,甲写一封信用一张信纸,乙写一封信用3张信纸。结果甲的信封用完时还剩50张信纸,乙的信纸用完时还剩50个信封,原来他们

各自有信封多少个?信纸多少张?

【分析】乙要想用完剩余的50个信封,还需再多503=150张信纸,也就是要用完同样多的信封,甲多50张信纸,乙少150张信纸。

信封的个数:(50350)(31)100(个)信纸的张数:100+50=150(张)

【小结】不同的人,相同的物品,假设都用完同样多的信封,这就是“盈亏”的关联点,问题便于解决了。【例7】体育中心将一些乒乓球分给若干人,每人5个还多余10个乒乓球,如果人数增加到3倍,那么每人分2个乒乓球还缺少8个,问有乒乓球多少个?

【分析】考虑人数增加3倍后,相当于按原人数每人给236(个),每人给5个与给6个,总数相差10+8=18(个),所以原有人数18(65)18(人),乒乓球总数是51810100(个)

【拓展】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员把一些竹子分给若干只大熊猫,每只大熊猫分5个还多余10棵竹子,如果大熊猫数增加到3倍还少5只大熊猫,那么每只大熊猫分2个还缺8棵竹子,问有大熊猫多少只,竹子多少课?

【注意】以上题型中会出现两种物品,一般两者之间还存在数量关系,如和差关系、倍数关系等,我们应该先利用数量关系将已知条件转化为一种物品的盈亏关系,再根据普通盈亏问题的解法计算。

【例8】幼儿园阿姨拿来水果糖和奶糖分给小朋友,且水果糖的个数是奶糖的2倍。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奶糖,就多余4个奶糖;如果每个小朋友分5个水果糖,则少2个水果糖。阿姨拿来了水果糖和奶糖个多少个? 【分析】水果糖和奶糖的个数不相等,不能将两者直接比较,如果本题中水果糖和奶糖一样多就好了。所以,我们可以假设水果糖和奶糖一样多,也就是假设奶糖是实际数量的2倍,那么,分给同样多的小朋友后,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22=4个,而多余的奶糖是428(个)、分到太奶糖和水果糖相差8+2=10个,原因是每个小朋友多分了5-4=1个,这样就可以求出小朋友的人数,然后根据太烫和水果糖的实际分配情况,分别求出奶糖和水果糖的个数,然后根据奶糖和水果糖的实际分配情况,分别求出奶糖和水果糖的个数,即:

(422)(522)10110(个)小朋友的人数

102424(个)

奶糖的个数 105248(个)水果糖的个数

【注意】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通过假设,使两种糖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在解答。其他类型的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有的题型不想普通的盈亏问题那么标准,它是经过普通盈亏问题的变形和拓展,解答这类问题也要利用其本盈亏问题解答方法,根据不同的题型作出相应的应对。

【例9】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8快,还剩10快;若没人分9块,左后一人分不到9块,但至少可分到一块。那么糖果最多有多少块?

【分析】最后一人分不到9块,那么最多可以分到8块,即若每人分9块,还差1块。根据盈亏计算公式,人数有(1+10)(9-8)=11(人),糖果最多有911198(块);最后一人分不到9块,但至少可分到一块,即最少是最后一人差8块,根据盈亏计算公式,人数有(8+10)(98)18(人),糖果最多有9188154(块);所以,这批糖果最多有154块。

【拓展】有若干盒卡片,每盒中卡片数一样多。把这些卡片分给一些小朋友,如果只分一盒,每人均至少可得7张,但若都分8张则缺少5张。现在把所有卡片都分完,每人都分到60张,而且还多出4张。问共有小朋友多少人? 【分析】6078…4,6087…4,说明卡片的盒数是8盒,“若都分8张则还缺少5张”,即如果我们每盒中加5张(8盒共加40张),每人就可以得到8864(张),现在时机每人得到60张,即每人需要退4张,其中要有4张式每人60张后多下来的,还有40张我们一开始借来的要还出去,即要退出44张,44411(人),说明有11人。

【例10 】妈妈给了红红一些钱去买贺年卡,有甲、乙、丙三种贺年卡,甲种卡每张1元,丙种卡片每张2元。用完这些钱买甲种卡要比乙种卡多买8张,买乙种卡要比买丙种卡多买6张。妈妈给了红红多少钱?乙种卡每张多少钱?

【分析】“用这些钱买甲种卡要比买乙种卡多买8张,买乙种要比买丙种卡多买6张”所以盈亏总额是:182620(元),单价相加2-1=1(元),所以工可以买衣种卡20120(张),妈妈给红红的钱数是:

(20+8)1=28(元),乙种卡每张:2820=1元4角。

【拓展】乐乐有一个储蓄筒,存放的都是硬币,其中2分币比5分币多22个;按钱数算,5分币比2分币多4角;另外,还有36个1分币。乐乐共花了多少钱?

【分析】假设去掉22个2分币,那么按钱数算,5分币比2分币多8角4分,一个5分币比一个二分币多3分,所(5-2)=28个 以5分币有:84 2分币有:28+22=50(个)

所以乐乐共存钱:5 2825013614010036276(分)。巩固精炼

1.小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6页,还剩20页没有读完,如果每天读10也,书还少24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小明打算几天读完? 【分析】在两种方法中,数的页数和打算读的天数没有改变,而第一种读法,书没读完,还剩20页;第二种读法,不仅可将余下的29页读完,如果书还有24页也能恰好读完。两种不同读法总页数相差20+24=44页,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就是每天多读天了 10-6=4页。每天多读4页就要多读44页,因此打算毒的天数是44 411天,即:

(20+24)(10-6)=444=11(天)61142086(页)

2.阳光小学学生乘汽车到香山春游。如果每车坐65人,则有5人不能乘上车;如果没车多坐5人,恰好多于一辆车,问一共有几辆汽车,有多少学生? [分析]每车多坐5人,实际是每车可坐5+65=70(人),恰好多余一辆车,也就是还差一辆汽车的人,即70人,因而原因问题转化为:如果没车坐65人,则多出5人无人乘坐;如果每车坐70人,还少70人,求有多少人和多少辆车?车数是(5+5+65)515(辆)人数是65155980(人)或(5+65)(151)980(人)3.王老师由家里到学校,如果骑车每分钟每分钟500米,上课就要迟到3分钟;如果骑车每分钟600米,就可以比上课时间提前2分钟到校。王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米? 【分析】迟到3分钟转化成米数:5003=1500(米),提前两分钟到校转化成米数:6002=1200(米),(1500+1200)(600-500)=27(分钟)500(273)15000(米)

4.王阿姨去买水果。如果买5千克橙子,就差10元钱;如果买6千克葡萄,则余2元钱。已知每千克橙子比每千克葡萄贵4元,每千克橙子和每千克葡萄个多少元? 【分析】本题涉及到两种水果,较难入手。但题中告诉我们每千克橙子比每千克葡萄贵4元,所以可以设法把两种水果转化为一种水果。

因为每千克橙子比每千克葡萄贵4元,所以将买5千克橙子换成买5千克葡萄,就要少用45=20(元),于是,“买5千克橙子差10元钱”就可以变成“买5千克葡萄余20-10=10元”,则题目乘为:王阿姨买水果,如果买5千克葡萄,就余下10元钱;如果买6千克葡萄就余2元钱,而每千克橙子比每千克葡萄贵4元,求每千克橙子和葡萄各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就不难了。

每千克葡萄的价钱:(54102)(65)818(元)每千克橙子的价钱:8+4=12(元)

5.妈妈去超市买洗衣粉,雕牌和碧浪的单价分别为8元和10元,妈妈带的钱买雕牌洗衣粉比买碧浪洗衣粉可多买3袋,并且没有剩余的钱。问:妈妈带了多少钱? 【分析】(法一)“多买3袋,”这三袋洗衣粉多花8324(元)又因为花的钱总数一样多多,所以在买碧浪洗衣粉的时候要把这些钱补上,而碧浪比雕牌每袋贵2元,所以要买碧浪洗衣粉袋数24212(袋。)这样妈妈带的钱数是1012120(元)。(法2)如果买雕牌与碧浪洗衣粉数量一样多,则买雕牌洗衣粉以后还剩3824(元),买碧浪洗衣粉的数量是:24(108)24212(袋)所以妈妈带的钱数是1210120(元)

第四篇:三年级奥数《重叠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第九讲:重叠问题

【知识要点】:

三(1)班准备给参加班级绘画比赛的16位同学和参加朗读比赛的12位同学每人发一份纪念品,当中队长玲玲将28份纪念品发下去时,却多出5份,这是怎么回事?对了,因为有5位同学既参加了绘画比赛,又参加了朗读比赛,所以奖品就多出了5份。数学中,我们将这样的问题称为重叠问题。

解答重叠问题要用到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包含与排除原理,即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

解答重叠问题的应用题,必须从条件入手进行认真的分析,有时还要画出图示,借助图形进行思考,找出哪些是重复的,重复了几次?明确求的是哪一部分,从而找出解答方法。

【例1】 六一儿童节,学校门口挂了一行彩旗。小张从前数起,红旗是第8面;从后数起,红旗是第10面。这行彩旗共多少面?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前数起红旗是第______面,从后数起是第______面,这样红旗就数了______次,重复了______次,所以这行彩旗共有[ ] +[ ]-[ ]=[ ]面。

【课堂反馈1】

1、小朋友排队做操,小明从前数起排在第4个,从后数起排在第7个。这队小朋友共有多少人?

2、学校组织看文艺演出,冬冬的座位从左数起是第12个,从右数起是第21个。这一行座位有多少个?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例2】 同学们排队做操,每行人数同样多。小明的位置从左数起是第4个,从右数起是第3个,从前数起是第5个,从后数起是第6个。做操的同学共有多少个?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由图可看出:

小明的位置从左数第____个,从右数第____个,说明横行有[ ]+[ ]-[ ]=[ ]个人;

从前数第_____个,从后数第_____个,说明竖行有[ ]+[ ]-[ ]=[ ]人。所以做操的同学共有:[ ]×[ ]=[ ]人。

【课堂反馈2】

1、同学们排队跳舞,每行、每列人数同样多。小红的位置无论从前数从后数,从左数还是从右数起都是第4个。跳舞的共有多少人?

2、为庆祝“六一”,同学们排成每行人数相同的鲜花队,小华的位置从左数第2个,从右数第4个;从前数第3个,从后数第5个。鲜花队共多少人?

【例3】 把两块一样长的木板像下图这样钉在一起成了一块木板。如果这块钉在一起的木板长120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16厘米,这两块木板各长多少厘米?

【思路导航】把等长的两块木板的一端钉起来,钉在一起的长度就是重叠部分,重叠的部分是____ _厘米,所以这两块木板的总长度是[ ]+[ ]=[ ]厘米,每块木板的长度是[ ]÷[ ]=[ ]厘米。

【课堂反馈3】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1、把两段一样长的纸条粘合在一起,形成一段更长的纸条。这段更长的纸条长30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6厘米,原来两段纸条各长多少厘米?

2、两根木棍放在一起(如图),从头到尾共长66厘米,其中一根木棍长48厘米,中间重叠部分长12厘米。另一根木棍长多少厘米?

【例4】 一次数学测试,全班36人中,做对第一道聪明题的有21人,做对第二道聪明题的有18人,每人至少做对一道。问两道聪明题都做对的有几人?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图中间重叠部分表示两道题都做对的人数,把做第一道题和做对第二道题的人数加起来得[ ]+[ ]=[ ]人,这____ _人比全班总人数____ _多出了[ ]-[ ]=[ ]人,这多出的____ _人既在做对第一题的人数中算过,也在做对第二道题的人数中算过,即表示两道题都做对的人数。

【课堂反馈4】

1、三(1)班有学生55人,每人至少参加赛跑和跳绳比赛中的一种。已知参加赛跑的有36人,参加跳绳的有38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几人?

2、两块木板各长75厘米,像下图这样钉成一块长130厘米的木板,中间重合部分是多少厘米?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例5】

三(1)班订《数学报》的有32人,订《阅读报》的有30人,两份报纸都订的有10人,全班每人至少订一种报纸。三(1)班有学生多少人?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间重叠部分表示两份报纸都订的____ _人,这10人既被包括在订《数学报》的____ _人内,又被包括在订《阅读报》的____ _人内,重复算了____ _次,所以要算出全班人数,必须从[ ]+[ ]=[ ]人中去掉被重复算过的____ _人。所以全班人数应是[ ]-[ ]=[ ]人。

【课堂反馈5】

1、三(4)班做完语文作业的有37人,做完数学作业的有42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有31人,每人至少完成一种作业。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两块木板各长90厘米,像下图这样钉成一块木板,中间重合部分是15厘米,这块钉在一起的木板总长多少厘米?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课后作业】

1、同学们排队去参观展览,无论从前数还是从后起起,李华都排在第8个。这一排共有多少个同学?

2、三(4)班排成每行人数相同的队伍入场参加校运动会,梅梅的位置从前数是第6个,从后数是第5个;从左数、从右数都是第3个。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3、把两块一样长的木板钉在一起,钉成一块长35厘米的木板。中间重合部分长11厘米,这两块木板各长多少厘米?

4、三(5)班有42名同学,会下象棋的有21名同学,会下围棋的有17名,两种棋都不会的有10名。两种棋都会下的有多少名?

5、三年级有107个小朋友去春游,带矿泉水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每人至少带一种。三年级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第五篇:小学奥数教案平均数问题(定稿)

小学奥数教案---平均数问题

第1讲

平均数(一)

一、知识要点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二、精讲精练

【例题1】 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一箱苹果多少个?

【思路导航】(1)1箱苹果+1箱梨+1箱橘子=42×3=136(个);

(2)1箱桃+1箱梨+1箱橘子=36×3=108(个)(3)1箱苹果+1箱桃=37×2=72(个)由(1)(2)两个等式可知:

1箱苹果比1箱桃多126-108=18(个),再根据等式(3)就可以算出:1箱桃有(74-18)÷2=28(个),1箱苹果有28+18=46(个)。

1箱苹果和1箱桃共有多少个:37×2=74(个)1箱苹果比1箱桃多多少个:42×3-36=18(个)1箱苹果有多少个:28+18=46(个)练习1:

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问:甲、丁各得多少分?

2.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例题2】 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

【思路导航】女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高92-91.2=0.8(分),而男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低91.2-90.5=0.7(分)。全体女生高出全班平均分0.8×21=16.8(分),应补给每个男生0.7分,16.8里包含有24个0.7,即全班有24个男生。

练习2:

1.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下。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下,乙组平均每人跳160下。乙组有多少人?

2.有两块棉田,平均每亩产量是92.5千克,已知一块地是5亩,平均每亩产量是101.5千克;另一块田平均每亩产量是85千克。这块田是多少亩?

【例题3】 某3个数的平均数是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思路导航】原来三个数的和是2×3=6,后来三个数的和是3×3=9,9比6多出了3.是因为把那个数改成了4。因此,原来的数应该是4-3=1。

练习3: 1.已知九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之后,余下的数的平均数是78。去掉的数是多少?

2.有五个数,平均数是9。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1.那么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为8。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例题4】 五一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经重新计算,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1.7分,五一班有多少名同学?

【思路导航】98分比89分多9分。多算9分就能使全班平均每人的成绩上升91.7-91.5=0.2(分)。9里面包含有几个0.2.五一班就有几名同学。

练习4:

1.五(1)班有40人,期中数学考试,有2名同学去参加体育比赛而缺考,全班平均分为92分。缺考的两位同学补考均为100分,这次五(1)班同学期中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某班的一次测验,平均成绩是91.3分。复查时发现把张静的89分误看作97分计算,经重新计算,该班平均成绩是91.1分。问全班有多少同学?

【例题5】 把五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其平均数是38。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7,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8。中间一个数是多少?

【思路导航】先求出五个数的和:38×5=190,再求出前三个数的和:27×3=81.后三个数的和:48×3=144。用前三个数的和加上后三个数的和,这样,中间的那个数就算了两次,必然比190多,而多出的部分就是所求的中间的一个数。

练习5:

1.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年龄为22岁,如果甲、乙的平均年龄是18岁,乙、丙的平均年龄是25岁,那么乙的年龄是多少岁?

2.十名参赛者的平均分是82分,前6人的平均分是83分,后6人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第5人和第6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第2讲

平均数

二、精讲精练

【例题1】 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是他第几次测验?

【思路导航】100分比86分多14分,这14分必须填补到前几次的平均分84分中去,使其平均分成为86分。每次填补86-84=2(分),14里面有7个2.所以,前面已经测验了7次,这是第8次测验。

练习1:

1.老师带着几个同学在做花,老师做了21朵,同学平均每人做了5朵。如果师生合起来算,正好平均每人做了7朵。求有多少个同学在做花?

2.一位同学在期中测验中,除了数学外,其它几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4分,如果数学算在内,平均每门95分。已知他数学得了100分,问这位同学一共考了多少门功课?

【例题2】 小亮在期末考试中,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自然五科的平均成绩是89分,政治、数学两科平均91.5分,政治、英语两科平均86分,英语比语文多10分。小亮的各科成绩是多少分?

【思路导航】因为语文、英语两科平均分84分,即语文+英语=168分,而英语比语文多10分,即英语-语文=10分,所以,语文是(168-10)÷2=79分,英语是79+10=89分。又因为政治、英语两科平均86分,所以政治是86×2-89=83分;而政治、数学两科平均分91.5分,数学是91.5×2-83=100分;最后根据五科的平均成绩是89分可知,自然分是89×5-(79+89+83+100)=94分。

练习2:

1.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8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86,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77。乙数是多少?甲、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2.小华的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0分,这一次得了100分,正好把这几次的平均分提高到85分。这一次是他第几次测验?

【例题3】 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艘汽艇顺水行全程需要10小时,已知这条河的水流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思路导航】用往返的路程除以往返所用的时间就等于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显然,要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必须先求出逆水行全程时所用的时间。因为360÷10=36(千米)是顺水速度,它是汽艇的静水速度与水流速度的和,所以,此汽艇的静水速度是36-6=30(千米)。而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所以汽艇的逆水速度是30-6=24(千米)。逆水行全程时所用时间是360÷24=15(小时),往返的平均速度是360×2÷(10+15)=28.8(千米)。

练习3:

1.甲、乙两个码头相距144千米,汽船从乙码头逆水行驶8小时到达甲码头,已知汽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驶21千米。求汽船从甲码头顺流行驶几小时到达乙码头?

2.一艘客轮从甲港驶向乙港,全程要行165千米。已知客轮的静水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水速每小时3千米。现在正好是顺流而行,行全程需要几小时?

【例题4】 幼儿园小班的20个小朋友和大班的30个小朋友一起分饼干,小班的小朋友每人分10块,大班的小朋友每人比大、小班小朋友的平均数多2块。求一共分掉多少块饼干?

【思路导航】只要知道了大、小班小朋友分得的平均数,再乘(30+20)人就能求出饼干的总块数。因为大班的小朋友每人比大、小班小朋友的平均数多2块,30个小朋友一共多2×30=60(块),这60块平均分给20个小班的小朋友,每人可得60÷20=3(块)。因此,大、小班小朋友分得平均块数是10+3=13(块)。一共分掉13×(30+20)=650(块)。

练习4:

1.数学兴趣小组里有4名女生和3名男生,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女生的平均分是90分,男生的平均分比全组的平均分高2分,全组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两组同学跳绳,第一组有25人,平均每人跳80下;第二组有20人,平均每人比两组同学跳的平均数多5下,两组同学平均每人跳几下? 【例题5】 王强从A地到B地,先骑自行车行完全程的一半,每小时行12千米。剩下的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王强行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思路导航】求行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应该用全程除以行全程所用的时间。由于题中没有告诉我们A地到B地间的路程,我们可以设全程为24千米(也可以设其他数),这样,就可以算出行全程所用的时间是12÷12+12÷4=4(小时),再用24÷4就能得到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

练习5:

1.小明去爬山,上山时每小时行3千米,原路返回时每小时行5千米。求小明往返的平均速度。

2.运动员进行长跑训练,他在前一半路程中每分钟跑150米,后一半路程中每分钟跑100米。求他在整个长跑中的平均速度。

作业

1.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2.把甲级和乙级糖混在一起,平均每千克卖7元,乙知甲级糖有4千克,平均每千克8元;乙级糖有2千克,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一次考试中四人的平均分是90分。可是,甲在抄分数时,把自己的分错抄成了87分,因此,算得四人的平均分是88分。求甲在这次考试中得了多少分?

4.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8,把其中一个数改为6后,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6。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5.两组同学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次。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次,如果乙组平均每人跳160次,那么,乙组有多少人?

6.五个数排一排,平均数是9。如果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7,后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0,那么,第一个数和第五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7.甲船逆水航行300千米,需要15小时,返回原地需要10小时;乙船逆水航行同样的一段水路需要20小时,返回原地需要多少小时?

8.一个技术工带5个普通工人完成了一项任务,每个普通工人各得120元,这位技术工人的收入比他们6人的平均收入还多20元。问这位技术工得多少元?

9.把一份书稿平均分给甲、乙二人去打,甲每分钟打30个字,乙每分钟打20个字。打这份书稿平均每分钟打多少个字?

下载3.26小学三年级奥数(教案周期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3.26小学三年级奥数(教案周期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奥数工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工程问题教案 一、本讲学习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弄清楚工作量、时间、效率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考点分析 工程问题的实质就是工作量、工作......

    4.2三年级奥数(教案重叠问题)

    能动英语——小学三年级奥数(重叠问题) 学法指导:解答重叠问题,必须从条件入手认真分析,有时可以根据条件画一画图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哪些是重复的,重复了几次?明确求的是哪一部......

    小学三年级奥数差倍问题范文合集

    三年级数学思维练习题 差倍问题 姓名 知识要点:已知几个数的差及它们的倍数关系,求两数,即差倍问题。解题时,常用的数量关系有: (1)数量差÷(倍数—1)=1倍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解题......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鸡兔同笼问题教案 2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鸡兔同笼问题教案 鸡兔同笼问题 例1 (古典题)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 分析 如果 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 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年龄问题教案五篇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年龄问题教案 发布:佚名 时间:2009-9-25 15:38: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杨 人气:7960 【文字:大 小】 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

    三年级奥数

    发到 三年级奥数 -- 年龄问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用线段图法来分析题中的年龄关系. 2. 利用已经学习的和差、和倍、差倍的方法求解年龄问题. 知识点说明: 一、年龄问题变化关系......

    三年级奥数应用题教案

    2015.12.19 三年级周润泽 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1、熟悉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读题,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写出答案2、掌握应用题......

    三年级下册奥数教案

    三年级下册奥数教案 导语:三年级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不是小小的孩子了,你们要理解学习的真正含义,所以才要更加努力的学习,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了三年级的奥数题,希望同学们能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