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一、《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知道电流、电压。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二、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概述
本章是电学的入门篇,主要内容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和电流表,电压和电压表。
在现代社会里,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工业、农业、通信、交通运输、国防建设、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电。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一些有关电路的基本知识。
本章教材的编写思路:首先探讨“电”是什么,然后循序渐进,认识电路,研究电流和电压。教材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学习这些知识为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认识电路。先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再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然后定量研究电流的强弱,学习电流的概念,进而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最后探讨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本章教学重点:串联和并联是电路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电流表和电压表是电学实验的重要仪器,在后面探究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和测电功率等实验中都要用到,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本章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和识别,涉及到串联、并联、短路、开路、电流表、电压表等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主要“分化点”之一,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2. 编写特点
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⑴教学内容的展开大多以学生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物理知识。
前面所学的光、热、力等现象,大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一些自然现象;而对于电,尽管学生经常使用各种电器,但对电路究竟是怎样连接的并不清楚,加之电流很抽象,“来无影、去无踪”,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学生对“电”往往感到很“神秘”。本章作为电学部分的入门,教学内容的展开大都是建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教材通过“怎样使小灯泡发光”“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用电流表测电流”“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等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实验中观察、思考,逐步熟悉电路,认识电路,进而定量研究电路,并探究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以第2节“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为例:传统教材都是先学习电路和电路图,再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按照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本教材则先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连接电路,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出电路的组成和两种连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接方式,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⑵本章教材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对电路计算的要求。
本章教材的内容,传统教材一般分为三章:电路、电流、电压,内容繁、难,特别对于电流的概念、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电压的关系,在知识方面要求较高,介绍过细、过深,重视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本教材适当降低了电路计算方面的要求,而安排的学生“活动”增多了,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提高,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大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区别、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等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思考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看说明书的技能;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和“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总之,本教材力求改变传统教材重知识轻能力、重计算轻活动、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将学生置于生动、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综合能力逐步提高,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顺利、有兴趣、有成效,也让教师的教学工作顺手、放心。
⑶教材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和科技发展,拓宽了学习物理的空间,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注入了活力。
例如学习静电现象时,一改传统教材从摩擦起电入手的做法,而是从自然中极为常见、“惊天动地”并又十分神奇的闪电现象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同时结合静电知识介绍了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静电复印以及避雷针等,从而使静电知识走出了实验室的“象牙之塔”,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使学生感到静电现象不再抽象、陌生。又如,教材在《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一节,介绍了现代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印刷电路板,在《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一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中,让学生了解电池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调查本地区废旧电池的回收状况,并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这些内容洋溢着生活气息,跳动着时代脉搏,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观念。
3. 课时安排
本章教材共6节,建议全章教学用9课时,其中第2节用2课时,其余每节各用1课时,复习总结用2课时。
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13.1 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4.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模拟闪电现象的实验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易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玻璃棒等实验器材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家用电器
师: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 电脑将我们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生活中的电现象 现代家庭的厨房里,有多少电器呀!电在现今这个社会已经是太普遍了,而人类最先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一道道闪电,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开始学习有关电学的简单知识。
(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
新课学习:
一、电是什么?(板书)
活动探究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多媒体视频展示: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注意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朔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等轻小物体。教师小结:
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板书:
1、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板书)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3、两种电荷(板书)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多媒体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正电荷?
(2)什么是负电荷?
让学生阅读课本P45“信息浏览”,并用flash动画展示,让学生了解“电是从哪里来的?”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带电体不但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两个带电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
探究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同种电荷之间、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结论:
1、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板书)
活动与探究3,多媒体视频展示:模拟闪电现象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1)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①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②什么叫尖端放电?
③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与同学们讨论,分享你的经历。
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上述问题。
上述问题的说明:
①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之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②实验表明,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现象。
③如:穿衣脱衣时的电火花。在干燥的天气里,由于人体带上了静电,在手接触门把手等金属物体时会有触电酥麻感觉
板书:
2、闪电的产生:(1)放电现象;(2)尖端放电。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板书)
播放多媒体视频:
方法
一、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板书)
方法
二、用验电器来判断(板书)
1、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2、视频展示:使用验电器验电,并观察金属箔片张开的现象。
3、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想到排斥。
问题讨论: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有利的一面,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利的一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地应用与防护呢?多媒体视频展示:上海科技馆的有趣现象。引导学生解释其原因。
四、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你举例说明。
2、如何防护电现象给我们带来的不利方面呢?
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上述问题:
1、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
2、电现象的防护:油罐车后的拖地铁链、避雷针。
五、小试牛刀:
课件展示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强调摩擦起电概念、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原理、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七、布置作业:
1.课本47页“自我评价与作业”1——4题。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2.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13.1 从闪电谈起
一、电是什么?
1、摩擦起电:
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基本性质。
3、两种电荷:
(1)正电荷:
(2)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闪电的产生:
(1)放电现象:
(2)尖端放电:
三、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用验电器来判断:
1、验电器的构造:
2、验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1、应用: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防护:避雷针等。
教学反思:
第二篇:《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1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新课讲解:
(一)电是什么
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但它们所带的电荷是相等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解释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起电的过程。
5、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验电器
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如图所示: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
3、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
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 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图所示:
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思维拓展: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如果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
(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与电有关的现象解释
应用 :静电喷涂 给物质微粒带上电以后,带电微粒就能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定向运动,绘喷出的雾状油漆带上电,让它飞向带异种电荷的喷涂物件。
静电植绒:给绒毛带上电,让它飞向事先涂了胶的带异种电荷的布面。
静电除尘:给烟囱或空气中尘埃带上电。让它飞向一定的地方,就可以达到静电除尘的目的。
静电复印:利用正、负电荷能相互吸引的原理,使带静电的光敏材料表面在曝光时,按影像使局部电荷随光线强弱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存留静电潜影,经一定的干法显影、影像转印和定影而得到复制件。
防护:油罐车尾拖一条铁链 行驶中的油罐车里的油跟罐壁摩擦时会产生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火花放电,酿成事故,因此,在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将摩擦产生的静电随时由铁链引入大地,以保证安全。
避雷针: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建筑物会感应上与云层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会聚集到避雷针的尖端,达到一定的值后便开始放电,这样不停的将建筑物上的电荷中和掉,永远达不到会使建筑物遭到损坏的强烈放电所需要的电荷。
五、课堂小结:
老师问学生,我们这一堂课讲了哪些内容,由学生总结,老师做补充。
第三篇:从全球变暖谈起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执教人:汪祖政
工作单位:含山县姚庙初中
执教地点:八(1)班
时间:2013年11月5日上午第四节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4.1从全球变暖谈起
教学思想:
“全球变暖”是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生活中与温度有关的现象,与学生交流这一问题,使学生领悟温度对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包括温度的含义和温标的规定,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其中温度计及其测量是学习热学的基础,是本节的重点,突破这一重点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因此,本节采用画面展示温度计的构造、标刻度、测水温、对温度计使用方法的评价等过程,让学生体验测温原理,认识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方法,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方法
(3)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练习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树立对环境温度问题自己正确的见解,有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法——“等分法”及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
教学方法:察图、启发、体验、讲授结合。
教学器材:温度计,体温计,烧杯及冷、温、热水,测温原理道具,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点题:
本节课学习4.1从全球变暖谈起(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全球变暖是当前社会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据世界环境组织报告,全球气候近20年来明显变暖。按照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长情况,在未来20年,全球温度每十年升高0.2℃。那么,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请看屏幕。
1、由于气候变暖,地表长期干旱,土地干裂,不能从事任何种植,良田变荒田。
2、气候变暖,导致冰山融化,一方面,极地动物生存范围变小,有的会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冰山融化海平面上涨,陆地面积减小,人类生存空间也变小,尤其是临近沿海的岛国居民,若干年后他们的家园在哪呢?
3、由于气候变暖,气候干燥,树木干枯,经常出现大面积的森林火灾,损失惨重!
几幅画面可以确信,全球变暖害处很多,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而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这是现代工业化社会造成的后果,是人为因素。所以,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环保问题,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义务,老师和同学都要时刻树立环保意识。
二、新授:
1、既然温度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那么,什么是温度呢? 温度,顾名思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板书)
2、我们来体验一个活动: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冷水、温水、热水,先把两手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停顿一会,再把两手同时插入热水中,两手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一样吗?请一位同学作为代表,上来体验,然后告诉大家左手对温水的感觉?右手对温水的感觉?
启发:同一杯水,同一个人对它的感觉,一只手是冷,另一只手是热。到底是冷还是热呢?这说明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可靠吗?因此,要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3、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板书)
为了弄清温度计的原理,让我们来观察一个模型。
“液体热胀冷缩模型”演示,液柱上升,为什么?(液体受热膨胀),液柱下降,为什么?(液体遇冷收缩),依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液柱或上升或下降来辨别物体的温度是高还是低。这就是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板书)
4、出示常用温度计实物同时画图介绍其构造。
使用时,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利用液体受热膨胀液柱上升,遇冷收缩液柱下降来知道被测物体的温度是高还是低。
5、这支温度计的不足是不能反映具体的温度值,温度计上必须要有单位和刻度。我国使用温度计的单位和刻度大多是采用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叫做“摄氏温标”(板书),结合屏幕(课件)介绍摄氏温标的规定,(1)它首先规定了两个标准点: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冰点”,记作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沸点”,记作100℃。
(2)在0℃和100℃之间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读作1摄氏度。这种分度法还可以扩展到100℃以上和0℃一下。
5、布置学生完成P82活动2观察温度计。师生共同完成四个问题。(1)符号℃是什么意思?(2)怎样分度的?
(3)可测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多少?(4)分度值是多少?
6、布置学生快速查看“信息浏览”熟悉人的正常体温及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温度等。
7、任何测量工具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如前面我们学习的刻度尺、停表等,温度计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正确的使用温度计呢?下面是一位同学使用温度计时的操作照片(屏幕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有不妥当之处吗?(师生共同分析)
8、教师归纳正确使用温度计做到四点:选、测、读、记。(屏幕展示)
(1)选: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量程,不仅测不出温度值,还可能损坏温度计。
(2)测: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是测量液体的温度,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与杯底、杯壁接触,也不能放在液面处,否则测量的结果不是准确的值。
(3)读:要等待温度计内的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4)记:结果后面要写上单位。
8、由于器材不足,请一位同学上台实际练习测量一杯温水的温度,其他同学观察同学操作是否准确。先要求学生估测温度,可结合自己的体温来估测。结束后教师给予评价。(教师提醒,实验时,要注意轻拿轻放,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好器材,保护仪器)。
9、刚才这位同学在读数时有一个细节很好,没有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但是,在医院里,护士为我们量体温时并不是这样,而是把温度计从我们口里拿出来读数,这是怎么回事呢?
(屏幕展示)体温计的构造图,(板书)
说明:体温计装水银的玻璃泡和玻璃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并且略有弯曲,简称“缩口”。测体温时,水银受热膨胀,经过缩口升入上面的直管中,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突然变冷收缩,直管中的水银退不回来,从缩口处断开,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但是要注意,每次使用前,必须要拿住上部用力向下甩几下,上面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里。
10、布置学生观察P82图4—3和P85图4—7比较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同时展示二者图)提示:(1)测量范围一样吗?
(2)分度值一样吗?谁更加精确呢?
(3)在玻璃泡和玻璃管的连接处一样吗?
11、事实上,实际使用的温度计远不止这两种,人们利用物质的某些性质,制成各种不同的温度计。(屏幕展示)
(1)气体温度计,利用气体的某种性质随温度的变化制成。(2)辐射温度计,利用热辐射来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
(3)红外测温计,在机场、车站用红外线测温计能够快速检测出旅客的体温。(4)电子体温计,把探头放进患者的口内,便显示体温的数字。(5)另外,还有光侧高温计、电阻温度计等等。
这些温度计我们现在只是简单了解一下,等同学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会用到,到时你就会熟悉它们了。
三、课堂小结:
师生结合板书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共同完成课堂练习(见屏幕)
五、作业布置:在课本上完成P86:1—5题。
附:板书设计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摄氏温标:冰点 0℃
沸点 100℃ 分度法:0℃—100℃间100等份,每等份1℃ 正确使用温度计:选、测、读、记 体温计:缩口
量程35—42℃
教学反思:
第四篇:从全球变暖谈起教学设计(公开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执教人:汪玉平
工作单位:当涂县太白初中
执教地点:八(3)班
时间:2016年11月11日下午第一节
§4.1从全球变暖谈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方法
(3)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练习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树立对环境温度问题自己正确的见解,有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法——“等分法”及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实验与讲授结合。
教学器材:温度计,体温计,烧杯及冷、温、热水,相关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点题
本节课学习4.1从全球变暖谈起
1、由于气候变暖,地表长期干旱,土地干裂,不能从事任何种植,良田变荒田。
2、气候变暖,导致冰山融化,一方面,极地动物生存范围变小,有的会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冰山融化海平面上涨,陆地面积减小,人类生存空间也变小,尤其是临近沿海的岛国居民,若干年后他们的家园在哪呢?
3、由于气候变暖,气候干燥,树木干枯,经常出现大面积的森林火灾,损失惨重!
几幅画面可以确信,全球变暖害处很多,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而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这是现代工业化社会造成的后果,是人为因素。所以,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环保问题,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义务,老师和同学都要时刻树立环保意识。
二、新课学习
1、既然温度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那么,什么是温度呢? 温度,顾名思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板书)
2、我们来体验一个活动: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冷水、温水、热水,先把两手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停顿一会,再把两手同时插入热水中,两手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一样吗?请一位同学作为代表,上来体验,然后告诉大家左手对温水的感觉?右手对温水的感觉?
启发:同一杯水,同一个人对它的感觉,一只手是冷,另一只手是热。到底是冷还是热呢?这说明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可靠吗?因此,要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3、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为了弄清温度计的原理,让我们来观察一个模型。
“液体热胀冷缩模型”演示,液柱上升,为什么?(液体受热膨胀),液柱下降,为什么?(液体遇冷收缩),依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液柱或上升或下降来辨别物体的温度是高还是低。这就是常用温度计的原理。
4、出示常用温度计实物同时画图介绍其构造。
使用时,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利用液体受热膨胀液柱上升,遇冷收缩液柱下降来知道被测物体的温度是高还是低。
5、这支温度计的不足是不能反映具体的温度值,温度计上必须要有单位和刻度。我国使用温度计的单位和刻度大多是采用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叫做“摄氏温标”(板书),结合屏幕(课件)介绍摄氏温标的规定,(1)它首先规定了两个标准点: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冰点”,记作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沸点”,记作100℃。
(2)在0℃和100℃之间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读作1摄氏度。这种分度法还可以扩展到100℃以上和0℃一下。
5、布置学生完成P82活动2观察温度计。师生共同完成四个问题。(1)符号℃是什么意思?(2)怎样分度的?
(3)可测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多少?(4)分度值是多少?
6、布置学生快速查看“信息浏览”熟悉人的正常体温及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温度等。
7、任何测量工具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如前面我们学习的刻度尺、停表等,温度计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正确的使用温度计呢?下面是一位同学使用温度计时的操作照片(屏幕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有不妥当之处吗?(师生共同分析)
8、教师归纳正确使用温度计做到四点:选、测、读、记。
(1)选: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量程,不仅测不出温度值,还可能损坏温度计。
(2)测: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是测量液体的温度,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与杯底、杯壁接触,也不能放在液面处,否则测量的结果不是准确的值。
(3)读:要等待温度计内的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4)记:结果后面要写上单位。
8、由于器材不足,请一位同学上台实际练习测量一杯温水的温度,其他同学观察同学操作是否准确。先要求学生估测温度,可结合自己的体温来估测。结束后教师给予评价。(教师提醒,实验时,要注意轻拿轻放,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好器材,保护仪器)。
9、刚才这位同学在读数时有一个细节很好,没有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但是,在医院里,护士为我们量体温时并不是这样,而是把温度计从我们口里拿出来读数,这是怎么回事呢?
(屏幕展示)体温计的构造图,说明:体温计装水银的玻璃泡和玻璃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并且略有弯曲,简称“缩口”。测体温时,水银受热膨胀,经过缩口升入上面的直管中,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突然变冷收缩,直管中的水银退不回来,从缩口处断开,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但是要注意,每次使用前,必须要拿住上部用力向下甩几下,上面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里。
10、布置学生观察P82图4—3和P85图4—7比较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同时展示二者图)提示:(1)测量范围一样吗?
(2)分度值一样吗?谁更加精确呢?
(3)在玻璃泡和玻璃管的连接处一样吗?
11、事实上,实际使用的温度计远不止这两种,人们利用物质的某些性质,制成各种不同的温度计。(屏幕展示)
(1)气体温度计,利用气体的某种性质随温度的变化制成。(2)辐射温度计,利用热辐射来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
(3)红外测温计,在机场、车站用红外线测温计能够快速检测出旅客的体温。(4)电子体温计,把探头放进患者的口内,便显示体温的数字。(5)另外,还有光侧高温计、电阻温度计等等。
这些温度计我们现在只是简单了解一下,等同学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会用到,到时你就会熟悉它们了。
三、课堂小结
师生结合板书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见屏幕)
五、作业布置:物理基训及教材自我评价。附:板书设计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摄氏温标:冰点 0℃ 沸点 100℃
分度法:0℃—100℃间100等份,每等份1℃ 正确使用温度计:选、测、读、记 体温计:缩口 量程35—42℃
附:教学反思
第五篇:从潜规则谈起
從潛規則談起
世界萬事萬物,有明就有暗,有顯就有隱,「潛規則」就是不明說的規矩,但這規矩遍於上中下三層,遍於社會各個領域,古今中外都有,中國作為老大國家,「潛規則」更多。
少不更事時會漠視,到碰得釘子多了,才知道潛規則,有時比明規矩還厲害。廣東人不是有句話,「寧可犯天條,不可犯眾憎」,這眾憎,就是潛規則。
別看美國議員什麼都敢說,但敢反猶嗎?這就是潛規則;別看香港人敢罵北京,敢大鬧立法會,但對若干惡人,誰敢罵?這也是潛規則。
講大義凜然,做戲而已。真正大義凜然,如魯迅先生說的「敢於抽刃向強者」。抽刃向強者,要準備犧牲;做戲,博的是掌聲及銀紙,出發點不同,結果也不同。
中共官場談官位仕途,只在最親密關係者中談,絕不可在公開場合講半字,這是人人知道的規矩,所以曾特首在電視對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說,「聽說你可能上調中央,恭喜。」老於世故的張德江也臉色一沉,在場的中方官員全部愕然。喜歡耍小聰明的人,最容易在不同領域的「潛規則」上撞板。此為例。
所謂潛規則,說到底是維護傳統,維護既得利益的規矩。隨着時代及環境的遷移,潛規則會變。變化的規律往往是「否定之否定」,亦即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極端,物極必反。比如二戰時在歐洲公開迫害猶太人,二戰後任何反猶變為異端。但這種縱容猶太的行為,其實,又為下一次反猶,埋下伏線,你看今日的中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民族矛盾何等尖銳,一旦形勢逆轉,情況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