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练习课作业设计(共)
化州市第三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一、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正比例.()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正比例.()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正比例.()
7.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9.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底和面积. 2.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3.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4.做一件衬衫的用布量一定,生产这种衬
C)=
第二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练习课作业设计
化州市第三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一、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正比例.()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正比例.()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正比例.()
7.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9.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底和面积. 2.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3.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4.做一件衬衫的用布量一定,生产这种衬衫的总用布量和件数。5.拖拉机每天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与天数。
三、试一试。. 第一题:
A、B、C 三种量的关系是: A×B = C
1.如果 A一定,那么 B和 C成()比例;
2.如果 B一定,那么 A和C 成()比例。
第二题:
如果Y=8X(Y,X都不为0),X和 Y成()比例.
第三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一》作业设计
化州市第三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一、填空题。
(1)长4.5分米, 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 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 它的侧面积是()。
(2)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倍。
(3)一个圆柱体, 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 高是5厘米, 它的体积是
()。
(4)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5)一个圆锥体, 底面直径和高都是3厘米, 它的体积是()。
(6)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削去的部分是圆柱体的()。
(7)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都分别相等, 圆柱体的高1.2分米, 圆锥体的高是()。
(8)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和是28立方米, 圆柱体的体积是()。
(9)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6.28分米, 高1分米, 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分米, 体积是()。
(10)一个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相差12立方厘米, 圆锥体的体积是()。
二、解决问题。
1、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体。滚筒直径1.2米,长1.5米。现在滚筒向前滚动120周,被压路面的面积是多少?(π的值取3.14)
2、李明拿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形容器各一个,他将圆柱形形容器装满水后,倒入圆锥形容器,当水全部倒完时,发现从圆锥形容器内溢出36.2毫升水。这时,圆锥形容器内有多少升水?
3、一个圆柱底面积是314平方厘米,高8厘米。一个圆锥和它体积、底面积都相等。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
4、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 高50厘米, 底面直径30厘米, 做这个水桶大约需用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5、一个圆柱形水池, 底面半径3米, 池高1.5米, 这个水池最多可盛水多少吨?(1立方米的水重1吨)
6、晒谷场上有一个近似圆锥形的小麦堆, 测得底面周长为12.56米, 高1.2米. 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0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第四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练习课作业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练习课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2.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上的线段是圆锥的高。()
3.圆锥底面积不变,它的高度越高,圆锥体积就越。()
4.一个圆柱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2/3。()
5.如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那么这个圆锥和圆柱一定等底等高。()
6.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比圆锥体的体积大16立方分米, 这个圆锥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
二、填空题
1.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倍。
2.圆锥体, 底面直径和高都是3厘米, 它的体积是()。
3.一个圆锥体体积是2立方米, 高是4分米, 底面积是()。
4.一个圆锥的体积是76立方米, 底面积是19平方米, 这个圆锥的高是()。
5.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其中圆锥体的体积是126立方厘米, 这两个形体的体积之和是()。
6.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体积与高都相等, 圆柱的底面积是18平方厘米, 圆锥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都分别相等, 圆柱体的高1.2分米, 圆锥体的高是()。
8.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和是28立方米, 圆柱体的体积是()。
三、应用题
1.一个圆锥形谷堆,高1米,底面周长18.84米,每立方米稻谷重1.2吨,(1)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这堆稻谷重多少吨?
2.一个圆锥形的稻谷堆, 底面积12.56米, 高1.5米, 把这堆稻谷装进一个圆柱形粮仓, 正好装满。这个粮仓里面的底直径为2米, 高是多少米?
3.一个棱长4cm的正方体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已知圆锥的高是6cm,圆锥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五篇: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 骊山新家园小学
蒋向超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二、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 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带着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 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字母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五、教学重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 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六、教学过程: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来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
1、表格2,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让学生体会周长和边长的比值相等、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周长和边长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积和边长两种变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都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边长增加、周长(面积)也增加,周长(面积)降低、边长减少,但周长和边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 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长与边长能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周长、边长”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周长和边长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