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3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教学设计》。

第一篇:《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教学设计

白沙镇中心小学

李会芳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课题是《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 》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认真读题、审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应用题,培养学生读题、审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应用题;

2.让学生学会认真读题,认真审题。

(三)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二、教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教具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整节课我以情景教学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动画故事,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进行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

1.算一算:小猴摘桃。(只有把每一道题算对,才能吃上最高处的桃子!)

2.动物王国开心算。(动物王国里有14只鸭子,走了8只,还剩几只?)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知

1.教学例5.出示例5: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4个,还有几人没有来?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题,分析题意,明白“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运用画图策略理解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

2.列式: 16-9=7(人)

强调:要求“还有几人没有来”与人数有关,与踢进球的个数没有关系,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是没有用处的,我们把它叫做“多余条件”。

3.小小裁判家:(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打“√”号,多余条件打“×”号)

王爷爷家里有白猪和黑猪共12头,有羊4只,白猪7头,黑猪有多少头?

(1)白猪和黑猪共12头

(√)

(2)羊有4只

(×)

多余条件

(3)白猪有7头

(√)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闯关练习:

第一关: 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交流,列式:14-6=8(只)

2.实战测评:

两个小组一共有13人,我们组有6人,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了,另一组有几人?

交流,列式:13-6=7(人)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参加植树的男生有7人,女生有4人,一共植了12棵树,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列式:7+4=11(人)

(四)、小结本节收获,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

一共有16人来踢球 有一队踢进4个球

已经来了9人

(多余的条件)

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六、教学反思

学习完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今天和孩子们上了一节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教学中我以猜谜、小猴摘桃尽量吸引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兴致,再通过一道学过的应用题,让孩子们自主解决,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并为新知的学习做了铺垫。

在学生感受了“多余”后,我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情境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找到问题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回答怎样列式,而是让他们同桌之间先说一说“要想知道还有几人没来,我们需要用到哪几个信息?”通过同桌之间的讨论和之前对“多余”的理解,很多孩子很快意识到这一题中“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这一信息没有用,是多余的,这时我便顺势告诉他们,在数学中没有用的信息就叫做“多余条件”。找到了有用的信息,孩子们很容易的解决了问题。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课堂中,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这类问题理解不透彻,只能”现学现用”,不能“活学活用”,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知所措。总之,整堂课下来,教学效果较好,全班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多余条件并正确解决问题。有个别同学由于基础薄弱,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快地正确找到多余信息。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打算在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方面多下功夫,先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有用条件,让学生将题目中的多余条件用虚线圈起来,这样既加强孩子对多余条件的判断能力,又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二篇:《列方程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列方程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内容摘要:已知两数,可以求出它们的和、差及倍数关系,这是小学低年级的内容。现在,从两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中选取两项作已知条件,反过来求两数各是多少,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问题。可见,所谓的“和差”、“和倍”、“差倍”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两数,求它们的逆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也是贯穿着这样的想法进行设计的。

关键词:列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教学设计

反思

一、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从算术到代数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数学方法上也是一次突破。简易方程这一单元共分为四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解稍复杂的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是第四部分用方程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在本单元之前,学生还没接触过。但它与学生以前学过的不少内容有关。

二、设计理念: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学习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用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简易方程的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类比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探究设哪个未知量为未知数比较简便。

五、教学难点:另一个未知数怎样表示,两个已知条件怎么使用。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学校科技组的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人;设男同学有x人,女同学有()人。

(2)学校航模组的男同学人数比女同学多18人。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人;设男同学有x人,女同学有()人。

比较两种设未知数的方法,选择哪个量设为x,另一个量就比较容易表示?

(3)学校书法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2.5倍。男同学有()人,男女同学一共有()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4)2.5x+x=()x;2.5x-x=()x。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口答。

根据下面的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通常,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有:(1)海洋面积约有多少亿平方千米?(2)海洋面积约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3)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让学生把第(3)个问题算出答案: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1.5+1.5×2.4=5.1(亿平方千米)

(二)、教学例3 1.引入例题。出示例3的条件:

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教师:现在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出例题。

2.比较例题与求地球表面积的复习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回答:数量关系相同,条件与问题交换了位置。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

陆地面积×2.4

3.讨论: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 ①怎样设未知数?②怎样列方程?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酌情参与讨论。4.交流各种解法。

引导学生从便于思考、便于解方程两方面进行比较。5.重点讨论下列解法。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设海洋面积为x可以吗?哪个更方便?)

那么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这是用了哪个条件?)x+2.4x=5.1(这是用了哪个条件?)(1+2.4)x=5.1(这是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让学生自己把方程解完,得x=1.5。提问:另一个未知数怎样求?根据是什么? 5.1-1.5=3.6(利用和的关系)2.4x=1.5×2.4=3.6(利用倍数关系)6.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提问: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可以怎样验算?

验算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和是否等于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5+3.6=5.1 验算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倍数关系是否等于2.4: 3.6÷1.5=2.4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列方程(单位:棵)。同桌互相口头说出方程。

2.课本练习十三第4、6、7题。要求不抄题,用方程解。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核对。

(四)、本课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决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你认为解答时应注意什么?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小结。①两个未知数怎么办?②两个已知条件怎么用?③怎样验算?

七、小结反思: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学生缺少了观察、比较,太快进入了尝试教学、迁移学习,对这类方程未能建构起模型。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会说、会算: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书写格式等,未能让学生观察细致。问题出现了,只及时调整,针对上述情况,我让学生停止计算,观察运算的顺序和书写格式,学生很快发现了解题的规律和格式。用他们的语言说“从上往下算,等号对齐,未算到的按位置顺序照抄。”

第三篇: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79页例5.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结合具体事例,列出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注重数学练习生活实际,快乐学习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教师:我们学过有关路程的问题,谁来说一说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速度×时间=路程。(2)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咱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相遇)(3)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2 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9页例5.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km。周日早上9:00 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何时相遇?

教师提出问题: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相距”,“相向而行”,“相遇”含义)

3,你能用图把这道题的意思表示出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后 学生:我知道了题目中的已知信息是:小林每分钟骑250m,小云每分钟骑200m.小林和小云相距4,5k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学生:“相距”是说两地之间的距离;“相向而行”是他们两人互相面对着面而行;“相遇”是他们两人碰到了一起。学生:用线段图表示为

老师:对,你们很棒!回答的很正确。

教师:有同学知道这副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吗?你们用手比划比划这两个人。他们是怎么走的,边比划边说说。

同学用手比划:两地 同时 相对(相向)相遇

活动:让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老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独立列式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商量商量。

教师引导学生:这里的路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行驶的了,而是两个人行驶的路程之和。相遇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共同行驶全程用的时间。

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教师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再思考:他们俩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5x+0.2x=4.5

0.45x=4.5

X=10 答:两人在9:10相遇。

教师: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思考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汇总:学生1:

(两边的路程分别分成了若干段,分别表示每一分钟行驶的路程)

学生2:

两人每分钟骑的路程和)×x=总路程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5+0.2)x=4.5

0.45x=4.5

X=10 答:两人在9:10相遇。

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这每一步是怎样来的。这一段一段的路程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汇总:

学生:可以先求总速度,就是他们两人一分钟骑的总路程,相遇时间一样,再乘以一起骑的时间(相遇时间)就是他们一共骑的路程。设相遇时间为x.教师:真聪明,你回答的真棒!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两种方法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引导小结: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两人每分钟骑的路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3.巩固拓展

教师出示例题:

两个工程队同时开凿一条675m长的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25 天打通。甲队每天开凿12.6m,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教师引导:1 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2.用方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着做一做。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完成。

若干分钟后对学生的解题过程汇总: 学生:解:设乙队每天开凿x米。

(12.6+x)×25=675

12.6+x=675÷25

12.6+x=27

12.6+x-12.6=27-12.6

X=14.4 答:乙队每天开凿14.4米。4 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①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的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②解决相遇问题要用数量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③列方程解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的解答。5 作业

完成课本上第82页11,12,13,14题。

(谢谢)

设计人:沙口镇下新河中学 杨燕

2017年12月9日

第四篇:《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教材79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利用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一、创设情景

师:生活当中的数学无处不在,钟老师在教师里走一走,我就能走出一个数学问题出来。钟老师一分钟走60米,走了5分钟,一共走了走多少米?(300米)一分钟走60米在我们的数学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名字叫什么(速度),走了5分钟就是(时间),一共走了多少就是我们求的(路程),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师:老师这么一走就走出了一个数量关系式,这是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我们来研究点新的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新授 小黑板出示例题5 小林:小林每分钟骑250m。

小云每分钟骑200m。

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00m。周日早上9:00 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几分钟后相遇?

1、学生读题,学生边读边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知道了路程和每个人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

在这里有几个关键的词我们要理解一下,相距,相向,相遇,同时。

相距就是小云家和小林家的距离,相向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站着,相遇就是两个人碰到一起了。同时就是同时出发。

2、利用线段图分析题意。

师:在数学当中我们可以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意,我们可以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小林家和小云家的距离。用箭头表示他们行走的方向,他们是在怎么行走的在哪里相遇了,哪个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把他们行走的过程演示出来。他们在哪里相遇了,在靠近小云家的中间相遇了。

3、根据线段图写出数量关系式

借助线段图我们很清楚的可以看出左边这一段距离是小林骑的路程,右边这一段距离是小云骑的路程,而他们两个人的路程合起来就是小云家和小林家的距离,我们可以把他们叫做总路程。现在同学们能根据这个线段图写出一个等量关系式吗?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小林骑的速度×相遇时间+小云骑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 小林和小云骑的速度我们知道,总路程也知道,只有时间

不知道,而时间就是我们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要求的未知量设为x,现在同学们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这个问题吗,有哪个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吗。

4、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方法一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250x+200x=4500

450x÷450=4500÷450

x=10 答:两人10分钟可以相遇.方法二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250+200)x=4500

450x÷450=4500÷450

x=10 答:两人10分钟可以相遇.疑问:方法二是什么意思,250加200是什么意思了,是一分钟他们走的总路程,他们一分钟走了多少米,一分钟走了450米,就是一个450,2分钟就是2个450,x分钟就是x个450,也就是4500米。

5、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了题意,然后根据线段图和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找到了等量关系式,列出了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板书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刚才解决问题方法再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110x+80x=570 X=3 方法二:(110+80)=570 X=3 哪位同学将你的解题过程分享一下。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2、引导总结:

a.学会了用线段图累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b.学会了用两种方法来解决相遇问题。

第五篇:《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62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它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尝试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尝试用递等的格式进行解答。并在具体情境意义的支撑下,初步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表内乘除的知识,对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用分布列式,极个别学生已在平时接触综合列式。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列综合列式。

根据上述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经历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寻找有效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并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重点及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找到关键的中间问题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小朋友,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

1、(课件)逐幅出示主题图,配着音乐、师描述场景,整体呈现主题后问: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生找到数学问题: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师板书)

(二)解决问题

1、师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信息?

生找到数学信息: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每辆坐3人

2、但是小朋友的总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3、为什么解决碰碰车的问题而去找划船的小朋友了呢?

4、列式计算

5、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怎么解决问题的。

请2个学生反馈说一说。

6、师小结解题方法,并初步提炼从问题——信息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信息——问题综合分析法的思想。

请1个学生说一说。

(三)列综合算式

1、能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道算式吗?(生独立尝试)

2、反馈综合算式,教学递等式,理解计算顺序。

师边板书边说: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4×6?

象这样乘除在一起的算式,一般从左往右算。

3、发现得到:分步列式和综合列式的异同

发现格式不同,意义相同:都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属于同一种方法。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1、出示蛋糕图

(1)师:几个小朋友春游玩累了,几个好伙伴打算休息吃些蛋糕,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能不能用今天刚学的本领来解决。

(2)生独立解答,同桌互说想法。

(3)投影反馈学生的作业

生1:3×8=24(块)生2:3×8÷6

24÷6=4(块)=24÷6=4(块)

(4)请学生自己解释算式的含义,肯定两个学生的解答,鼓励其他学生向生2学习,马上运用今天所学的新知。

2、分可乐

(1)学生独立做,师巡视。

(2)请4位学生来板演

①3×3=9(人)②18÷(3×3)③18÷3=6(瓶)④18÷3÷

318÷9=2(瓶)=18÷9;6÷3=2(瓶)=6÷3=2(瓶)

(3)生生互动,你问我答,理解解题思路

如:××,请问: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4)找相同意思的算式,真正明白分步和综合的具体含义。

3、鸡妈妈找算式

(1)课件播放母鸡和小鸡的叫声,请学生猜一猜谁来了,鸡妈妈捉了24条虫子,每个孩子分鸡条?帮母鸡妈妈找到正确地算式。

①24÷(2×4)②24÷

4(2)学生伸手指表示,说说为什么选?

(3)如果选②,问题该怎么改?(“每个”改成“每窝”)

(4)师小结:每窝相对应的是窝数,每个相对应的是个数,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信息和问题要一一对应。

四、激发兴趣,闯关营救

师讲故事:美羊羊被红太狼抓走关在一个秘密的山洞里,狡猾的灰太狼设了三道机关,只有破了这3道机关才能救出美羊羊。

第一关:来到山洞前,只见很多盆鲜花拦住了去路,必须摆好这些花才能进去,每行摆4盆,可以摆几行?(学生反应缺少信息,不能做。)

再出示信息:有3堆红花,每堆8盆

第二关:出示信息

①喜羊羊每餐要吃1千克的青草

②懒羊羊每餐吃得是喜羊羊的3倍

③暖羊羊吃得是懒羊羊的2倍

你能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第三关:见到了美羊羊,可怜的她被一条有机关的绳子五花大绑,这根12米长的绳子被对折了一次后,再对折了一次是多长?

a.12÷2=6(米)b.12÷2÷2=3(米)c.12÷(2×2)=3(米)

五、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高兴的同时,我们静静的回忆一下,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解题方法:小朋友,今天我们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的)在我们面对这样题目时,可以有两种方法去想:第一种:看看题目中的两条相关信息能知道什么,再用求得的新信息和第三条信息解决问题,这就是从信息到问题。第二种: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对应的信息,是不是都已经直接告诉我们了,如果没有,就把它先算出来,这就是从问题到信息。

六、看书练习,个别指导

学生看书后,做课堂练习,师批改。以动态的方式整体呈现主题图,让学生看懂两幅图的含义,清楚之间的联系。优美的轻音乐,让枯燥的、理性的“解决问题”有了一丝地生动,自然激发学生解决图中问题的欲望。

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尝试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突破中间问题,明白图中红色箭头的意思。

——同桌交流

初步建构分析法模式,启发学生还可以从信息——问题来思考,渗透综合分析法感受不同的思考方法。

递等式格式第一次出现,需要详细讲解书写格式,在具体情景依托之下,顺理成章地明白了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并打通了分步和综合的意义。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基本练习,巩固新授,放手独立思考完成,投影反馈两个不同的列式方法,通过比较发现,都是先算“一共有几块蛋糕?”再次建构两步计算的解题模型。

——独立完成后,黑板板演

本题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体现解题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生问生答互动的形式,大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油然提升。

课至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二年级的小朋友略有些倦意了,有趣味性的游戏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小朋友保持学习的热情,选题中突出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特征区别,并渗透信息和问题一一对应的思想。

有学习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美羊羊”故事是小朋友的最爱营救任务急不可待,在紧张而又刺激的氛围激发着学生的聪明才智。练习巩固,深化变得水到渠成。虽是虚拟的情景,但学生的情感却是真挚的,体验到运用知识的快乐。

——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每条坐4人 先算:

有6条船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再算:

每辆坐3人 需要几辆碰碰车?

4×6=24(人)4×6÷

324÷3=8(辆)=24÷3=8(辆)

课后反思:

带着自己的理解把一纸的设计付诸于实际教学,当中有欣喜有质疑,有收获有遗憾,我都一一珍藏,正是这些使我的教学走向更加成熟。退去上课的余热,静静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选材不必“舍近求远”

听过很多公开课,为了教学新颖,创设了很多不同于教材的情景。我认为教材是课堂的载体,不应轻易地脱离教材,花很多精力去另起炉灶。如果教材提供的材料不适合该地区的实际教学,那该另当别论了。于是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前后尝试了两种呈现方式。其一:先出示第一幅小朋友在玩划船图,引导学生找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再描述这些划船的小朋友去玩碰碰车,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把两幅图分解成2部分,把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了,教学实施的非常流畅。但流畅的背后我在思考:这样是否违背了教材整体呈现的意图呢?虽然在图中有一个红色箭头,表示“玩碰碰车就是划船的小朋友”,但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分步呈现,是否削弱了学生获得,处理信息的能力呢?于是我又尝试另一种方案,其二:动态逐幅出示,老师用简洁语言描绘情景,直接发现问题,从问题开始入手,层层寻找需要的信息,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个人感觉第二种方案更加贴近教材的意图,使得课堂显得更加大气,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分析数量关系不必“羞羞答答”

“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分析数量关系,本课中,找对中间问题是关键。开始我一直困惑:执教的“度”该如何把握?是应该继承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严密的分析数量关系,还是跟着课改的潮流淡化数量关系,模糊的让学生体验且点到为止呢?经过名师和专家的指导,结合实际教学,眼前的教学之路渐渐地清晰明了了。认为数量关系一定要分析,但不能传统的灌输,死记硬背解决问题的公式,也不是“羞羞答答”欲说还休,虽然课堂热闹非凡,但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解题思路混乱,理不出头绪。我觉得应该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自然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中我没有刻意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而是问道:要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然想到需要“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和“每辆坐3人”这两条信息,并发现小朋友的人数不知道,必须先求出来,继而再去找划船的信息,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的分析都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分析法的思想顺利渗透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变得不在刻板,统一,也不在“羞羞答答”,而是不露痕迹地巧妙存在。在此我只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从信息到问题,感受综合法。在一定量的感悟后再进行提炼解决方法,建构两步计算的结构特征,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水到渠成。

三、教学尺度应该合理把握

在例题中出现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其中递等式的书写格式第一次出现。曾经我也犹豫过,既然教材里出现了,是否该落实教学,让每个学生掌握呢?翻阅整套教材,发现四下有一单元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重点教学递等式和运算顺序,于是我思量斟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用递等式来书写,但并不作为教学重点,要求人人掌握,运算顺序也是建立在具体情景中理解的,真正体现学生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愿望是美好的,实际教学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都如视珍宝,使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走的更宽,更坚定!

下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模式含有几个基本要素

    理论上说: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 对新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

    解决问题(有多余条件)教学设计构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例5的教学,是让学生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数学学习中的解决问题是一种新的学......

    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杏花村小学 包桂萍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第8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

    《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7页例4,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会熟练......

    《解决数学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解决数学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江西省兴国县梅窖镇三僚小学 曾令红 一、教学内容 跳绳比赛:求总和问题,求相差多少的问题,属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知识。 二、教学......

    解决英语课堂低效问题的教学设计

    解决英语课堂低效问题的教学设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两大类因素在发生着作用。一类被称作“智力”因素 ,它包括一个人的记忆、思维、想象能力等;另一类被称作“......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p82练习十七第10、12、14、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能力。 过程......

    解决问题(含多余条件)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含多余条件)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含多余条件)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解决问题。这是在一年级上册的简单解决问题基础之上的稍复杂的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