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专题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网络信息检索与下载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设计
高三信息技术专题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网络信息检索与下
载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设计
郭凤广
山东省邹平一中
教学设计背景
1.内容分析
本课时取材于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二章的第二节。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三学生,所以依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及山东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基本能力”部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了加工。网络信息是信息来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节从网络信息检索与网络信息下载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力求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网络信息的获取有 一个系统的把揖。
2.学情分析
相比于高一的学生,高三学生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统筹整个课堂,以学生对知识的巩同、迁 移和应用为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直接访问网页所采取的三种方式;认识网络信息检索的需求是搜索引擎产生的直接动力;知道常用的几个搜索引擎;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能根据不同的下载目标与下载环境选择不同的下载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策略;会运用通用的下载工具获取网络信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网络信息的运用;能对常用搜索引擎进行比较、评价;能合理、合法地下载网络信息;逐步养成自觉获取网络信息并分类管理、高效使用的习惯。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信息检索的三种方法以及网络信息下载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难点:搜索引擎使用的策略与下载效率的提高。
5.设计理念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在高一年级已经学习了两个课时。在高三再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如果再重新仔细学习,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基于这种考虑,本节课我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具有学科视野宽阔、知识点系统条理,有利于师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等优点。就本节课而言,我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以及学生的实践经验逐层分析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方法和策略,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建构、完善专题知识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录
师:昨天晚上,一个同学给我传过来一个pdf格式的文件,大家能不能告诉我用什么样的软件去查看这个文件?我没有这种软件怎么办呢?
学生对这种类型的文件也不了解,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利用网络去了解这种文件、获得查看这种类型文件的软件,从而引出获取网络信息的两种渠道:检索和下载。
师:以登录中央电视台网站为例,讲解通过直接访问网页检索网络信息的三种方式:域名(www.xiexiebang.com)、IP(202.108.249.206)、网络实名。
这部分首先询问学生如何登录中央电视台网站,学生回答输入网址。教师在此基础上分析网址与域名的关系以及域名与IP的相互转换。教师对于网络实名的含义进行实践分析。
师:网络信息非常丰富,我们了解的网站毕竟有限。这样,要想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就需要用到搜索引擎了。对于搜索引擎,同学们已经不陌生了。下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搜索引擎的发展历史。
屏幕显示搜索引擎的发展历程。通过讲解让学生埘搜索引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少到多的整个发展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搜索引擎对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影响。
师: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哪些搜索引擎?
生:百度、新浪、Google„„
师:这些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相同吗?
先请两位学生结合自己L的实践谈谈如何使用搜索引擎,在此基础上归纳、引申搜索引擎的种类: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教师对每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进行演示和简单分析。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搜索引擎的发展历史、常用的搜索引擎以及种类。那么,如何高效地运用搜索引擎去获取网络信息呢?请同学们考虑以下信息如何检索。
[例1]在线听取歌曲“吉祥三宝”。
[例2]获取百度CEO李彦宏图片。
[例3]了解中国园林或者宫廷建筑的信息。
[例4]小虎是个记者,一天他正在写稿,突如其来的陌生电话打断了他,郁闷中看到来电是1381796××××。他接起电话听对方说:“快过来看啊!这里最高的塔上要进行跳伞表演,很好看的!”小虎问:“你是哪位?”那人嘀咕了一声后说:“对不起,是我打错了。”但他讲的内容却引起了小虎的兴趣,他考虑那塔有多少米高,如果举行跳伞表演一定会很精彩,于是他打算亲自去现场报道一下。运用网络如何查询这座塔的高度?
搜索信息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地方来使用正确的工具和正确的方法,寻找正确的内容。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请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然后教师总结他用搜索引擎的策略:(1)明确需要,有的放矢;(2)细化条件,提高效率;(3)逻辑符号,合理使用;(4)规避错误,柳暗花明;(5)适可而止,以防迷航;(6)总结经验,养成习惯。(屏幕显示)
师:检索网络信息除了直接访问网页和使用搜索引擎之外,我们还可以查询在线数据库。所谓在线数据库就是指以Web为界面,提供公共检索的收费或免费的数据库。
以中国资讯行(www.xiexiebang.com)为平台,教师给学生演示如何查询在线数据库。
师:检索是获取网络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渠道,这一种渠道侧重于浏览。如果我们要想运用这些信息,就需要通过下载这种渠道把信息保存在本地硬盘里。那么网络上有哪些信息可以下载呢?(指导学生完成如下表格)
[例5]若你在百度的“知道”主题网站看到这样一个问题:“网页上的文字不能复制怎么办?”百度提供的答案都不太满意。你能不能想办法帮助网友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如果网页上的图片不能复制又该怎么办?
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指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尝试解决。然后,给学生演示如何通过查看源文件以及截屏的方式获取文字和图片信息。
师:通过下载获取网络信息除了掌握基本的方法之外,还需要掌握两点策略以及一些注意事项。第一点需要找对网站。比如,要下载一些歌曲存入自己的MP4,那么可以到百度的“MP3”的专题网站去下载。第二,要选择合适的下载工具。比如,要下载大量的图片信息,可以选用“图片吸血鬼”工具。此外,还需注意下载内容的合法性以及下载后如何分类管理不同形式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一些常用的下载工具(网际快车、迅雷、Cuteftp、超星图书阅读器等)进行分析。
师:综上所述,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渠道有检索和下载两种。每一种渠道又包含不同的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往往把这些方式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高效、准确地获取网络信息。当然,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也不仅如此,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最后,教师运用概念图对本专题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如下图)。
教学反思
高三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是已经讲授过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这就决定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故技重演,那样,一方面学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新课程环境下的教材尽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从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组织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仍然是对某一领域问题的阐释支离破碎、不够系统,这样很难使学生有一个全面把握。基于这些考虑,笔者在高三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采用了专题教学模式。课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现状,有如下反思。
1.设想与实施。在高三开设信息技术课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应对高考中的“基本能力测试”;其二是为了不使高三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断层,也即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些对未来生活和学习有帮助的技能、思想和方法。而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如何科学地加以组织、适当拓展并且有效地展开教学,一直是笔者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发现专题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优势与要求。实践表明,专题式教学具有不受教材限制、既“入得书”又“出得书”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优势。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要对专题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整理把握;二要补充一些内容,如本专题中的搜索引擎的发展历史等;三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提问、讨论、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去评价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顺利地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迁移和应用。
3.思索与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笔者逐渐明晰了在高三信息技术课中应用专题教学模式的一些规律和原则。比如,以时序为主线形成知识框架,通过横向分析领悟知识要点,在体验和交流中感受技术思想,通过规律性的探究理解方法和培养情感等。与此同时,诸如专题教学的适用范围、专题教学中评价的开展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究。
第二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
陕西省山阳中学
刘小菊
[摘要] 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在大部分学校的学科教学中还沿用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思考实践,不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创造的意识,自然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
教学
模式
方法
探索
新课改的推广和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近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这种学习模式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和较高的信息素养,当前这种学习模式带来的问题便是学生的个体学习所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且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由于学科特点,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启示引导”等教学方式,避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探究方向,也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一、以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新知识茫然失措,上过
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进行科学合进的引导,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二、明确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味地讲授一大堆命令、术语,而是根据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目标需要,设计出一些有意义的任务,通过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主动观察、探究和实践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 2 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引导协助的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完成这样的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超前预测备课法,提前几周进行前瞻性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这样会使教学设计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和改动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三、科学合理地引导探究
一切先进技术对于人类都是“双刃剑”,信息技术也是“让我喜欢让我忧”。面对互联网上完全开放的多元文化碰撞和鱼龙混杂、扑朔迷离的大量信息,自主学习的信息引导是一个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问题。如果没有“信息引导”,学生可能会产生“信息迷航”。引导学生以理智情感控制“网络漫游”的心态,提高自控能力;以健康态度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增强免疫力;以正确观念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价值判断,培养甄别能力。在学习中,教师虽然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但是凭借其教育责任、教学经验、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教师又必然是“平等中的首席”,一 束目光、一个手势都往往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学习中应起到的引导作用是:协调(而不是调度)、参谋(而不是指挥)、教练(而不是裁判)、支持(而不是扶持)、帮助(而不是包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学生探究的外部支持,如果引导不适度,可能会消除学生思维的广度、强度和深度。而对引导“度”的把握策略,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教师个人智慧的结晶,来源于对教学的探索、反思和领悟。
四、小组协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指出“学会共同生活”是应付未来生活各种危机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能力,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适时做一些小组协作式的学习。“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效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五、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与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小组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更容易操作,而鼓励合作学习并不一定局限于一个小组内,甚至可以不必局限于一个班内。如果说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话,合作学习更像一种理念──一种各展所长、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有用信息的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时各小组可以安排相同的学习任务,而合作学习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要求的学习任务,这样更容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合作学习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探索。现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绝不比老师差,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方式。我们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去探讨研究适合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作为从事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教师,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研究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初探《问题·分层·活动》法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 田永庆
教育是有规律可寻的,规律是需要人苦思苦索的。现在学校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呢?
我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探索中总结出:创新教育=问题+分层+活动。其宗旨是以问题解决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在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学习;以分层达标为目的,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以组织活动为保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方向,以培养学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和逐步建立学生的内部动力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问题解决展开活动,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学生对知识的三次概括。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应用就这方面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使其迫切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诧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而集中注意,积极思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认为除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提问题;更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意义,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学习才有动力,如果提问总是千篇一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因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我在讲PowerPoint的初步知识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进入新课之前先用该软件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动画,动画的主体为《白雪公主》的故事,并和同学们共同观看,观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讲解。观看课件后适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
二、提出合理设想
所谓合理设想即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序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把握问题的难度、密度、梯度外,还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设置问题。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问题要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计算机的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设计的问题要层次分明,难易适度:人们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教师在备课中,设计问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逻辑和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3.问题的设置要有必然联系:问题与问题之间不能是孤立的,这样很难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前一个问题的设置要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后一个问题要对前一个问题进行总结,只有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内在规律。
从以前的教育方法中观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作业只停留于模仿,独立思考能力差,只注重具体的运算和推导,事先没有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2.知识的遗忘率高;
3.语言表达能力差,支离破碎,没有逻辑;
4.知识的迁移能力差,表现在学生很好地记住了规则、定义、公式之后,但却不会应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5.学生对作业批改不感兴趣,表现在作业发下来之后不认真检查,更谈不上改正了;
6.知识的缺漏现象非常严重,表现在学了今天忘昨天,学了今年忘去年,学了这本忘那本。
7.自信心不足,总认为自己不行;
8.意志力不强,学习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9.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之前不预习,下课之后不复习,学习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而不能深入进去思考。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没有学会思考,即思维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实质。正因为学生得到的知识不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概括得到的,没有经历自己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因此才造成了知识的遗忘,即使记住了规则、定义,但也不会应用。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思维才会求异,才会创新。要想思考,那就必须有问题,问题是思考的导火线,是思维的出发点,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当选择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三、实践操作
这一步是信息学的关键,只有给学生充分操作的时间,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应用,对于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当学生通过组内研究,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并通过投影把本组的答案公布给其他同学,由其他组成员提出置疑和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使知识细化,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巩固创新
学生自我创作是最能体现交互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基础上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创作作品,并给予展示,使学生找到成功、自信、创新点。这一环节更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并进行总结性评比,对突出作品给予展示,对不理想的作品给予鼓励,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提高,在学习中感受成功。
在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是丰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是真实任务的展示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以及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的帮助者。教师还应以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如今的教育中,教师的 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性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确保探究性学习的进展,我校的《问题·分层·活动》更贴近于现在的教育体质改革,在一段时间的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我将在今后的一个时期里继续学习和应用该方法,并把它作为一个新理念形成的起点。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一中 王延法
摘要:在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对课程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经过几年的运行,其结果并不容乐观。不但教学模式不定,而且学生的层次差别很大,这就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我个人的几年教学经历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期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上机课 任务驱动 评价
一、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非常重要。现在多数地区从小学就开设信息技术课,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应用软件已经有所掌握,对计算机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进入高中后,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不变的教学形式来教授差不多的内容,学生势必感觉上课没意思。所以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目前多数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于信息技术课课时少,且信息技术属于应用课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并掌握知识,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背一些难懂的概念。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 12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对于通过学生自学能懂的问题,教师不必讲授,只需设计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小结、评价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同时我们要利用自己手头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直观,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教师必须注意向学生介绍新技术,并培养学生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以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志向。
(二)上机课
首先应保证上机课占教学总课时数的70%。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实践应用才能熟练运用。因此对于有关操作性的知识,必须安排学生在机房进行。
其次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涉及知识面广,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快。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照本宣科更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应事先给学生给定适宜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分析、评价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目前,“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在我省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实践也证明,“任务驱动”这一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下面就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进行“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
1.“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基础差异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层次差异性很大。比如我所带的高一学生中,有的已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有的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量身定制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明确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前后联系等方面的因素。在我讲授多媒体章节课堂实例中,让学习打开存在服务器上的“音乐欣赏”文件夹,找自己喜欢的音乐,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怎么播放音乐啊?”我请同学们思考之后,先简单回顾文件的复制、粘贴,然后讲解媒体播放软件的选择和播放等新内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每个“任务”中涉及知识点不宜过多,“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3.“任务”设计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注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可以避免信息技术以单纯的技术教学,通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美术、科技社会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
4.“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课外实践课
课外实践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外实践课必不可少。但在设计时应注意:
1.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不管是程序设计还是应用软件的操作,实践课设计时必须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2.目标要求要与学生的能力相接近。在设计实践题目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的题目要接近学生的能力,不能太高或太低。总之,一堂“任务”设计精巧的信息技术课能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明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知识的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内容来说,评价的办法是随堂提问。对于需要学生理解 17 的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必要时可以通过测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但需要注意不要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在活动中计划是否合理,收集、整理信息是否全面准确,与同学交流、合作、交往的能力怎样等。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和轶事记录,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任务,如典型作品设计、项目型作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中进行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评价重点,应该抓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态度进行。通过对态度的测定,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全面合理的对学生作出评价建立在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倡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信息技术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评价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祁永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低效应用及解决对策[J].天津电教.2006,(6). 2009-04-22 人教网
第三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
从认识论视角看,信息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内在逻辑的时空序,表现为实体态信息、运动态信息、基因态信息、反应态信息和思维态信息等五个层次。从本体论视角看,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信息与物质具有对等性,信息是全面的、浓缩的,是潜信息与显信息的统一。
一切可以被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叫做信息;可以作为其他信息传输、储存的媒介叫做载体
第四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
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载体
第五篇: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题信息与信息技术时1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实施“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情感目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辨别信息的真伪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札记一程引入二堂教学1(1)什么是信息(2)辨别信息的真伪(3)如何获取信息2信息技术的重要性:3学生自学内容:4后任务
问题1:大家平常都用什么方式和朋友或者家人进行交流呢?
我们交流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叫做“信息”呢?哪些东西又可以称作为“信息”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信息社会:了解一下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社会问题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哪些东西可以称作信息呢?问题3:信息的特征是什么?普遍性、无限性、可传递性、共享性信息载体的可变性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所说的信息并总结提出更多详细的信息实例;概括“信息”的含义。思维拓展1: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之后,我们来想想哪些信息对你来说是有用,哪些信息有是没用的呢?或者说,哪些信息是不真实的?总结学生结论,并指出出现信息泛滥的原因。以及大家应该采取的态度。知道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呢?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技术。现在我们通过下面两个个例子来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展示例子)思维拓展2: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A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强B现代人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性会有什么后果?(学生答案)D(学生答案)E(学生答案)F(学生答案)老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进行补充。思维拓展3:通过以上一段话,你觉得美国及其盟国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迅速并且零伤亡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进行了信息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那么大家可以翻开我们书上的第3页,看一下刚才我们练习的如何获取信息等步骤。根据上面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因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军事上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战战法,所以才轻松地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关系到了国家的命运。那么,信息技术除了运用到军事上面,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呢?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并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用------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等信息学科,培养自己的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学生举例说出交流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举例说出信息实例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也会过时D:信息离不开载体讨论: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子来说明。
不信,不传,不造阅读第一个例子:古人通过烽火台、信鸽,驿站传递信息,近代人通过电话、电报,书信传递信息,现代人呢?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阅读第二个例子: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到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及其盟国都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如此“零伤亡”地取得胜利呢?是上帝偏袒他们还是……?(想一想)举例子说明信息技术在哪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预想的回答:电话,聊天工具,信等预想: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例:x疆7事中不真实信息起的作用?教学方法:通过例举两个例子:让学生阅读一小短文字,回答通过文字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以上第二个例子: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其命运可以得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引申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教育、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生活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三、后补充:学校信息技术竞赛及上机要求。
四、堂总结:1向学生介绍可以参加的晋中市电脑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勇于动脑,积极活动:2上机带脚套,不吃零食,规范操作,不使用带有威胁的可移动存储设备。总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所以,信息和信息技术都非常重要。想要快速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我们要一起努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