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课前预习)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课堂体悟)
(3)让学生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课外延伸)
二、教学重难点。
(1)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三、教法、学法
作为一篇散文,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条捷径。为此,本文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粗读—精读—研读”的品读鉴赏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学法上,可采取“总——分——总”交替推进的教学步骤实施教学,采用自主设疑、合作研讨、共同探究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语
(设计该导语的目的是触及人与自然的话题,将学生带入情境。)
(老师引导)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了解作者,积累文学知识
(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作者的了解。然后老师以资料投影展示方式再作整合补充,以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认识。)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三)内容分析
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为后面的质疑探究打基础)(老师引导)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朗读这篇文章。
(2)“疑”:(提出问题:展示在投影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熟悉课文)
(老师引导)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解读的着眼点应放在结合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进而理清文章思路,为探究文本的精髓作铺垫。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的同时,就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二、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三、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3)“谈”:学生就读后所感交流、质疑
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先由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再由老师根据文本的写作旨趣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备用。
2、精读局部,鉴赏品味
(这是该课教学的重心,采用教师示范鉴赏与个性鉴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1)让学生反复诵读他们认为需要探究的文章内容。(2)教师示范鉴赏第5节
(关键点:描绘眼前小溪——想像曾养育昔日的人们——感悟人类声息相通。)(3)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各节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各抒己见,教师随机点拨评价,达到师生互动目的。
(明确: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由鹿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4)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探究:作者描述或抒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5)怎样理解文末一段?(明确: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3、研读文章,升华认识
(1)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
明确: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2)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有何巧妙之处?一棵小小的鼠曲草、一些彩菌各承载了作者哪些丰富的联想?能够跨越历史时空的,除了看得见的自然事物,还有哪些是看不见的?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者在这个山林所体验到的,让他们思考作者所思考到的,比如关于生存的意义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4.引导学生仔细琢磨,悉心领会冯至散文的特色
(作为现代著名诗人的冯至,他的散文清新明澈,有诗一般的语言,并包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虽然是一篇现代文,也应该引导学生仔细琢磨,悉心领会。)
投影展示: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你认为精彩的语言,然后组织研讨交流。
(引领学生研讨时,突出“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这一特点)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小结
(老师引导)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2、作业 [表达与交流] 组织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
第二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读后感
在那个消逝的村庄里,曾经有过潺潺的流水,嫩绿的草原,闲适的山羊和少女那纤细的双手缝制出来的一片天空。
——题记
没有人给时间一个定义,因为时间是那样的抽象,那样的飘渺;就像没有人给生命一种定义,因为他看似随时流动在我们血液里,跳动我们的胸膛;可我们始终不能知道他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但我们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时,我们看到了在时间的流逝中,生命如何凋谢的过程,一个健硕的小伙子,一根二尺的拐棍;我们也感觉到了当生命远去的同时,时钟滴答作响,仿佛在给你的生命敲下一根铁钉,直到钻入那三尺的黄土。时间与生命仿佛永远是成正比的,而且时间总是大于生命。像宗璞在《紫藤萝瀑布》里说的“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在冯志的文章《一个消逝的山村》里,我同样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历史负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
全文的结构是相似,总是将思绪徘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段首首先描绘出真实的山村形态,段尾又牵引出自己对这个消逝山村的联想。使整篇文章显得层次清晰,同时又形成了这个村庄现在与过去鲜明的对比,不仅也流露出了作者的一个疑问:“消逝的村庄,那么没有消逝的什么呢?”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句话给了我们答案。这句出自李之仪《卜算子》的诗词,本指恋人两地相恋,这中间巨大的空间距离;此处却被暗喻为这历史长河间的时间距离。还是那澎湃的长江水,还是那片青山翠林,还是那我们看到那条石路。东西还依然在,只是看到人不同了,看到这优美景致时的心情也不同了。在第七段时,作者还运用“菌子”作为连接这两个时代的媒介,用“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的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又一次论证了历史空间观。
如此的美景美致,被作者一段插叙所打断,“战争”是这村落消逝的真正原因。人口骤减,房屋倒塌,成堆的尸骨,现在早已不能寻见,连“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正是这巧妙的描述,又一次论证了作者的想法:人类文明史中必定充满了杀戮与野蛮,但大自然会用其最大的宽厚与仁慈来化解这一切。所有的生命在大自然中都有过存在的痕迹,也许你会在人类的文明中留名青史,但在大自然看来,所有的人都享受这同样的待遇。
最后作者明白了自己于生命与时间以及大自然的关系。那就是像“鼠曲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让大自然带这你去领略这生命的含义,平静与安详;让大自然带你去感受这时间的定义,白驹过隙,但每分每秒都的留念,即使你会永远消逝在这无尽的生命长河中。
第三篇:《山村》教案
教材分析:
《山村》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古诗。它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安排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体会数字的妙用,学习“─、│”两个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笔顺,能正确书写“一、二、三、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诗。
2、用听读识字及猜字的方法认字7个。
3、认识、会写笔画横、竖,知道字的笔顺:先横后竖、先上后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会写“一、二、三、十”四个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与人合作、互帮互学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汉字,写汉字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正确书写笔画、学习笔顺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书、本、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投影片)(投影片同书上插图)小朋友们,这幅图画美吗?你觉得什么地方美?(生:图上的花美。远处的山美。山上的小亭子很美。山下的很多小房子很漂亮。„„)
2、大家说的真好!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名叫邵雍的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山村”。(板书课题:山村)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遍这首诗。(范读)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读?(请举手的学生模仿着跟着读)下面全班一起读一遍,不会的小朋友认真听别人是怎样读的。
2、通过你的听和读,你认识了哪几个字,到投影前指着字带大家读。
3、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互相教一教,都读的好,就互相奖励一个小星星。
4、谁觉得自己读的好,想读给大家听?(指名2—3人读)谁来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生:我觉得他们读的挺有诗意的。我觉得他们读的声音很宏亮。„„)
谁会背这首古诗?(自己背,同桌互相背。请一个同学背。)你怎么背的这么好,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我按照十个数字的顺序背。)
5、在大家背诗的时候,淘气的生字娃娃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二六七八九十花村)(学生抢着读)
6、(做照镜子的游戏)老师说生字,小朋友们举生字卡片,互相看看对不对。(鼓励学生)
三、小组合作,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表:一二三十)这四个字是我们应该会写的,要想写好这几个字,先要学习两个笔画:“─、│”。谁知道这两个笔画怎样写?(生:“─”从左边向右边写。“│”从上往下写。)(课件演示笔画写的过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学生练习写)
反馈,把学生写的拿到投影上,评一评谁写的好,说说怎么好?(生:写的工整。干净。„„)
再写一个,同桌互相看看,写的好奖励一个小星星。
2、出示:“二”。同桌互相说说“二”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写第一个短一点的横,再写第二个长一点的横,先上后下)(课件演示写的过程)
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生:第一横在上半格的中间,第二横在下半格的中间)老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评议。
3、出示:“十”。同桌互相说说“十”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横后竖)观察横、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横写在横中线,竖写在竖中线上)
学生自己练习写,反馈,评议。
四、小结,学生谈感受。
(生:老师,我特别喜欢这首诗,想伴随着音乐读一遍。)全班配乐朗读。
五、拓展阅读
《咏雪诗》 《四和十》
一片二片三四片,四是四,十是十。五六七八九十片。十四是十四,千片万片无数片,四十是四十。
飞入芦花总不见。谁说十四是四十,谁的舌头伸不直。谁说四十是十四,就让谁读十四遍。
六、易考易错题(连 线)。
Tián jǐ tǔ lǐ bā rù jiǔ qù
八 入 九 几 土 去 田 里
七、堂清检测(选择正确读音画√)。
三(shān sān)四(sì shì)山(shān sān)十(shí sí)
一(yī ī)五(wǔ
ǔ)
板书设计
山 村
─ 一 二 三
│
十
第四篇:《山村》教案
《山村》教案
一、师生互动组织课堂。
同学们,我想送你们两句话。第一句是对自己说的“我很棒!”第二句是对同伴说的,你可以把手搭在同伴的肩上,告诉同伴“你们读的真棒!”
二、导入。1.今天呀老师要跟大家讨论一个很温馨的话 题(板书家园二字)问生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复习《我的家》。
非常想告诉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他的家乡就 在那山清水秀、花红柳绿的小山村。(板书课题)
三、课文学习。
1.那你想不想到他的小山村去春游呢?咱们就出发吧。今天咱们不用脚,只需要你带上你漂亮的大眼睛,还要叫醒你的耳朵跟我一起走进小山村。(师泛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小山村怎么样。(生自读课文)总结识字方法。2.生字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并在小组内讨论。回报谈论结果。大屏幕出示认读生字让学生自读并找同学做小老师2.课文导入。今天呀有一位远方的朋友,他真的 带读。玩摘蘑菇游戏,并分析生字的音型意。卡片形式出示写字表生字。分析结构并组词造句。
3.再读课文。并且快速标出自然段序号。找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分析课文。课文都夸了他家乡的什么景色?(一片果树林、一座新房子、一条小河、一条山间公路)找生用读的方式把这些风景呈现在大家面前。再齐读。看看这片漂亮的果树林(大屏幕出示图片)里有什么呢?谁来读一读?同样出示新房子、小河、公路图片并分析。再读这些景色并完成词语搭配练习。你们来读,让老师闭上眼享受一下家园有多美”“听你们读得这么好,我都想跟你们比赛了,咱们换个位置,我来读,你们想象。”
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填空:
粉红的()雪白的()清澈的()弯曲的()漂亮的()
5.你喜欢小山村的哪里?生再读课文只读自己喜欢的地方。提问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哪里。6.学习最后一段。这个小山村带给我这么多惊喜、这么多新奇、叫我们怎么能不爱它呢?如果你可以告诉它一句话你想对小山村说什么?那让我们看看就来自这个小山村的小作者是怎么跟他的小山村说的?(大屏幕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四. 书写生字。
指导生字“家”“看”。五. 总结全文。
提问“我们的这次春游就要结束了、你都有了什么样的收获呢?”
六. 布置作业。也写一写你的小山村。
教学反思
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并根据实际情况,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且积极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教学竞赛,并在多次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这让我一次一次深深认识到新课改的春风早已吹满整个安乡县城。所以,在学习课改、推行课改、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就本节课来说我能够在知识的传授上强调学生的“3”动,即:动手、动口、动脑。能够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清晰、完整,能够沉着、稳重地驾驭课堂,并能注意到细节的过渡,使人听完后能有种语言美、环节设计美的感受。
我觉得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思。我是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我认识到了课改的重要性,觉得语文课堂应该返璞归真,实实在在的。如果学生不能亲身经历或体验,教师可以多下点功夫,模拟教学,咦,多媒体未尝不是个好办法,让学生可观可感,有兴趣学。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多写教学随笔,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主动活泼的新局面。
教师介绍
省份: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大房身镇 学校:大房身镇大甸子小学
姓名:肖越岫 职称:小学一级 电了邮箱:455507718@qq.com 电话:*** 通讯地址: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大房身镇大甸子小学
第五篇:山村教案
山村
一年级六班:牛瑞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学写生字。
2、了讲故事、背诵古诗、背诵中感受古诗的美。
二、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山村》
2、出示幻灯片、以图导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理解图意、了解古诗。
三、初读古诗、导入古诗主题:
1、教师范读古诗、师生共度。
2、自由读、齐读、小组赛读、指名读。
3、师总结
四、认识生字:
1、学习基本笔画和基本笔顺。
2、学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