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礼记与现代伦理教案
礼记与现代伦理
昏义 香山中学 冯伟泉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礼记-昏义”的精辟阐述,领会中国传统礼乐文明中“婚礼”的要义。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礼记.昏义》的讲授,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通过诵读欣赏,让学生领略国学经典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积累国学经典写作素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使学生深入认识到以“礼”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理解“礼记-昏义”的精辟阐述,领会中国传统礼乐文明中“婚礼”的要义。教学难点:
年代的久远与现代婚礼的区别之大,理解昏义里的内容。教学方法:
1、经典诵读法。利用视频、音频,引领学生欣赏,营造学习经典的深厚氛围。
2、讲授式教学法。主要是讲解为主。
3、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小组的研讨。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准备:有关“婚礼”的歌曲,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婚礼进行曲》,这是什么歌曲? 谁知道农村的婚礼是如何的? 远古时代婚礼是如何的?
二、讲授 【原文】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①,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②,皆主人筵几于庙③,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④,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注释】
①事:此谓祭祀。《春秋》宣公八年:“有事于大庙。”杜预注:“有事,祭也。”
②纳采句:这是婚礼“六礼”中的前五礼。纳采: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品。纳,献纳。郑玄注《士昏礼》云:卫纳其采择之礼。”这是在男方已经选定女方之女,派遣媒人通话,并得到女方家长允许后才采取的步骤。问名:孔颖达疏云:“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贾公彦仕昏礼》疏云:“问女之姓氏。”孙希旦《礼记集解》认为孔、贾之说皆不可通,认为“向名者,间女之名,将以加诸卜也。故《曲礼》曰一:‘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令采用孙说。纳采、问名虽然是两个步骤,但是是在同一天进行,所以孔颖达疏:“此二礼,一使而兼行之。”纳吉:郑玄注《士昏礼》说,男方“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纳征:孔颖达疏:“纳聘财也。征,城也。”意谓行过纳聘之礼以后,婚事就算成了。这和后世的以迎娶之后才算成婚有所不同。聘财的种类、数量,据孔疏,“庶人则细帛五两,卿大夫则玄三缥二,加以俪皮”。即平民只送黑增五匹,卿大夫虽然也是五匹,但其中三匹是玄色,象征阳,二匹是浅绛色,象征阴,外加两张鹿皮。至于诸侯和天子,还要层层加码,详见《周礼·考工记·玉人》。厂因为要纳聘财,所以纳征又叫“纳币气请期:男方派人把迎娶的吉曰通知女方。之一所以称“请”,孔疏云:“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也。”
③筵几:铺设坐席和几案。筵可以坐,几可以凭依。这是为庙中的神准备的,所以郑注《士昏礼》云:“筵,为神布席也。”庙:指称庙,即父庙。郑注《士昏礼》云:“将以先祖之遗体许人,故受其礼于称庙也。”
④揖让:作揖谦让。
【译文】
婚礼,这是一种将要结合两性之好、对上关系到祭祀宗庙、对下关系到传宗接代,所以君子很重视它。所以,在婚礼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五个步骤中,每逢男方的使者到来时,女方家长都是在庙里铺设筵几,然后拜迎使者于门外。进入庙门,宾主作揖谦让升阶登堂,在庙堂上听使者传达男方家长的意见。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表示对婚礼的敬慎和郑重其事。
【原文】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①,男先于女也②。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③,揖让升堂,再拜奠雁④,盖亲受之子父母也⑤。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⑥,御轮三周,先⑦,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⑧,合卺而酳⑨,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注释】
①醛(jiao窖):古代冠礼、婚礼中的一种敬酒礼,其作法是由尊者向卑者敬酒,卑者将酒饮尽而不回敬。所以郑玄注云:“酌而无酬醉曰蘸。” ②男先于女也:按《礼记·郊特牲》:“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郑注云:“先,谓倡 2 导也。”刚柔,即阴阳。
③雁、婚礼中男方送女方的礼物‘。贾公彦《士昏礼》疏云:“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唯纳征不用雁,以其自有币帛可执故也。”用雁作礼物的含义,孔疏引《白虎通渔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 ④再拜:据《士昏礼》,“再拜”是“再拜稽首”的省文。再拜稽首是礼之重者,一般用 于臣对君,子对父。此礼的具体行法,详《郊特牲》注。莫:放置。⑤盖亲受句:这句话来的有点突兀,所以孔疏云:“婿既拜讫,旋降出。女出房,父西面诫之,母南面诫之,是婿亲受之于父母。”大意是说,女在随婿出门之前,父母要分别对她告诫一番,告诫他到婆家怎样做一个好媳妇。女在听过告诫后才随婿降出,这就表示婿是从女方父母那里亲自领回了妇。
⑥御妇句:这两件事本应由仆人来做,现在由婿亲自来做,是婿为了表示对妇的亲爱而有意自降身份。所以郑注《士昏礼》云:“婿御者,亲而下之。” ⑦先:郑注《士昏礼》云:“先者导之也。男率女,女从男,夫妇刚柔之义自此始也。”
⑧共牢而食:夫妇共食同一姐中之牲。牢,姐也。姐上所放的牲是一头分作两个半体的小猪。共牢而食,象征下文“同尊卑”之义。详《郊特牲》注。⑨合晋(jin锦)而醋(yin印):孔疏云:“以一瓤分为两瓢,谓之晋。醋,演也,谓食毕饮酒,演安其气。”演安其气,意谓清洁口腔,除掉一口中不洁之气。合晋而醋,象征下文“合体”之义。【译文】
父亲亲自向儿子敬酒而命其迎亲,这表示男方处于主导地位。儿子奉命前去迎娶,女方的父母在庙里铺筵设几,然后到庙门外拜迎女婿。婿执雁进入庙门,宾主揖让升阶登堂,婿行再拜稽首之礼,把雁放在地上,这表示是从新妇父母手里领回了新妇。然后妇随婿下堂出门。婿亲自驾驶妇所乘坐之车,又将挽以登车的这都是有意表示亲爱的举动。婿为妇驾车,待车轮再由仆人代婿驾驶。婿乘己车前导,在自家的大门妇后给圈递三,索动绳转外等候。妇到达,婿向妇作揖,请她一同进门。进入婿之寝室,婿与妇共食同一姐中的牲肉,又各执一瓢以饮酒,这表示夫妇一体,不分尊卑,希望他们相亲相爱。【原文】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①。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②。【注释】
①夫妇之义:按《礼记·郊特牲》在讲到昏礼时说:“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据此,“夫妇之义”的含义,应是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②昏礼者句:孔疏云:“昏姻得所,则受气纯和,生子必孝,事君必忠。孝则父子亲,忠则朝廷正,是昏礼为诸礼之本也。” 【译文】
飞通过敬慎郑重其事的婚礼而后夫妇相亲,这是婚礼的基本原则,也从而确定了男女之别,建立起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正因为男女有别,所以才会有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正因为有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所以才会有父子相亲;正因为有父子相亲,所以君臣才能各正其位。所以说,婚礼是各种礼的根本。【原文】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子射、乡,此礼之大体也①。【注释】
①冠:冠礼。昏:昏礼。丧:丧礼。祭:祭礼,又叫吉礼。朝:朝礼,诸侯朝见天子之礼。郑玄《三礼目录》云:“春见曰朝,秋见曰勤。”聘:聘礼,诸侯互相聘问之礼。射:射礼。射礼有大 3 射、宾设、燕射、乡射四种。乡:乡饮酒礼。以上八礼,按吉、凶、宾、军、嘉五礼来归纳,祭属吉礼,丧属凶礼,朝、聘属宾礼,冠、昏、射、乡都属嘉礼。只是缺了军礼一项。卫提《礼记集说》引马烯孟云:“冠所以成人,故为礼之始。昏所以继后世,故为礼之本。丧以慎终,祭以追远,故曰重。朝所以教诸侯之臣,聘所以成诸侯之好,故曰尊。习射尚功,习乡尚齿,皆有饮,故曰和。” 【译文】
在众礼当中,冠礼是礼的开始,婚礼是礼的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朝礼、聘礼最能体现尊敬,射礼、乡饮酒礼最能体现和睦,这就是礼的大概情况。【原文】
夙兴①,妇沐浴以俊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②,妇执成舅算枣、栗、段惰以见③。赞醛妇④。妇祭脯酿⑤,祭醛⑥,妇礼也。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⑦,明妇顺也。厥明,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⑧,奠酬⑨。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作阶,以著代也。【注释】
①夙(su肃)兴:早起。
②赞:赞礼者,有如今曰之司仪。见(xi如现):介绍,通报。舅姑:公婆。《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③算(f6n凡):盛礼品的容器,据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是用芦苇或竹子编成,外表包上青增。枣、栗、段惰:枣子、栗子和加入姜桂后经过捶治的干肉。段,通“服”、枣、栗是送给公公的见面礼,段情是送给婆婆的见面礼。其象征意义,据贾公彦《士昏礼》疏引何休说:“枣、栗,取其早自谨敬。段惰,取其断断自修正。”断断,守善之貌。④赞醛妇:这是舅姑对妇的答礼。孙希旦《集解》云:“但舅姑尊,故不自酸而使赞代之也。”郑注认为“酸,当作礼”,孙希旦认为“酸”字不误,兹从孙说。
⑤祭脯(fu)酿(hai是一种食前之祭。脯是肉干,酿是肉酱。郑注《礼记·曲礼》云:“祭,祭先也。”也就是祭先代造出此种食品的人,示不忘本。祭的方法,据孔疏,就是把每种食品取出少许,置于豆间之地上。
⑥祭醋:也是食前之祭。即以少量的甜酒注地,以示对先代造酸者的报答。⑦特豚:一头小猪。特,一也。馈(kui):进食于人。⑧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郑注《士昏礼》云:“以酒食劳人曰飨。”一献之礼:贾公彦《士昏礼》疏:舅献姑酬,共成一献。”凌廷堪《礼经释例》卷三:“凡主人进宾之酒谓之献,凡宾报主人之酒谓之醉,凡主人先饮以劝宾之酒谓之酬。”具体到此处,主人是舅姑二人,宾则仅妇一人。其作法是:舅先向妇敬酒,这叫献;妇饮过后,以酒回敬舅姑,这叫醉。然后姑先自饮一杯而后再向妇敬酒,这叫酬。妇接过此酒不饮,把酒杯放在席上,这就是下文的“奠酬气至此,一献之礼即告完成。因为此礼是由舅姑二人兵同完成的,所以说是“共飨”。⑨奠酬:见本节注⑧。【译文】
第二天,新妇早早起床,洗头洗澡,准备拜见舅姑。天大亮时,赞礼的人将妇弓}见给舅姑。妇手捧容器,内盛枣子、栗子和肉干,以此作为进见之礼。赞礼的人代表舅姑向妇赐以甜酒。妇先以脯酿祭先人,又以甜酒祭先人。行过以上的礼节,就表示作媳妇的礼完成了。舅姑进入室内,妇以一只煮熟的小猪向舅姑进食,这是表示新妇开始履行孝养的职责。第二天,舅姑共同用一献之礼慰劳妇,而妇应把姑酬己之酒放下不再饮。舅姑先从西阶卞堂,然后妇从东阶下堂,这表示新妇已有资格代姑主持家中内务了。【原文】
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①,而后当于夫②,以成丝麻布帛之事③,以审守委积盖藏④。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⑤,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王重之。
【注释】
①室人:郑注:“室人,谓女绘(zheng忠)、女叔、诸妇也。”据孔疏,女绘是夫之姊,女叔是夫之妹。诸妇,是指灿埋之属。②当(dang档):郑注:“当,犹称(chen趁)也。”即称心。之所以把“当于夫”放到后边才说,郑注云:“不顺舅姑,不和室人,虽有善者,犹不为称夫也。” ③丝麻:治丝绩麻。麻可以织布,丝可以织帛。
④委积:委和积同义。孙治让《周礼正义》卷十九说:“凡储聚禾米薪当之属、通谓之委积。” ⑤妇顺备:郑注:“妇顺备者,行和、当,事成、审也。”意谓做到上文几句话的要求才算是备。【译文】
成就了妇礼,表明了妇顺,又进一步表明了妇有代姑主持家务的资格,所有这些,就是为了强调对妇在顺从上的要求。所谓妇的顺从,首先是要顺从舅姑,其次是要和家中其他女性和睦相处,然后才是让丈夫称心满意,从而完成妇女应做的女工,谨慎地守护柴米油盐等物的储藏。所以,上述对妇顺的要求都做到了,家庭内部才能和谐安定;内部和谐安定了,然后家才会长久,所以圣王很重视妇顺。【原文】
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祢未毁①,教于公宫②;祖祢既毁,教于宗室③。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④。教成祭之⑤,牲用鱼,芼之以苹藻⑥,所以成妇顺也。【注释】
①祖庙未毁,这一节讲的是贵族妇女的出嫁,所以郑注《士昏礼》云:“祖庙,女高祖为君者之庙也。”贾公彦疏:“共承高祖,湛四世绍麻之亲;若三世,共曾祖,是小功之亲;若共祖,是大功之亲;若共称庙,是齐衰之亲。”换言之,就是出嫁女与当时在位的国君,或同高祖,或同曾祖,或同祖,或同父,总而言之,血缘关系还在五服以内。毁,迁也,指将神位迁到始祖庙内。《礼记·祭法》:。诸侯立五庙。”即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始祖庙永远不毁,高祖庙以下四’庙称为四亲庙,如果四亲庙中的任何一庙与当时的国君超过了绍麻亲的血缘关系,就要将其神位迁到始祖庙内。
②公宫:君之祖庙。郑注:“公,君也·”《诗·召南·采繁》:“公侯之宫”。毛传:“宫,庙也。”但要注意,与国君是绍麻亲,则教于高祖庙;与国君是小功亲,则教于曾祖庙其余类推 ③宗室:郑注:“宗子之家也。”宗子,古代宗法制度称大宗的嫡长子。
④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按郑注,负责此项教育的是女师。郑注又云:“妇德,贞顺也;妇言,辞令也;妇容,婉娩(wan晚)也;妇功,丝麻也。”贞顺,谓安分顺从。辞令,谓应对说话。婉娩,谓束、妆打扮。丝麻,谓女工之事。东汉曹昭《女诫》对此有更加详尽的解释:“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盟洗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⑤教成祭之: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六引其父主念孙说,认为此四字当作“教成之祭”,盖传写者误倒。俞抛《群经平议》也赞成王说。今译文亦从之。“教成之祭”的对象,郑注云:“祭其所出之祖也。”也就是说,此女若与国君同出于高祖,则祭高祖;同出于曾祖,则祭曾祖。其余类推。⑥“胜用鱼”二句:郑注云:“鱼为沮实,茹、藻为羹菜。无牲牢,告事耳,非正祭也。”大意是说,不用牛、猪、羊为姐实,是因为教成之祭属于告祭,不是正祭,故礼数较轻。为什么要用薪、藻作羹菜,《诗,召南·采薪》孔疏云:“茹之言宾,宾,服也,欲使妇人柔顺服从·藻之言澡,澡,浴也,欲使妇人自洁清。”笔:羹菜。【译文】
因终古时候妇女在出嫁前的三个月,如果该妇女与国君还是五服以内的亲属,就在国君的祖庙里接受婚前教育;如果已经出了五服,就在大宗子的家里接受这种教育。由女师教以妇德、妇言、5 妇容、妇功。教成以后,要举行教成之祭,这是向祖先察告,婚前教育已经完成。祭时用鱼作姐实,用薪、藻这两种水草作羹菜,这些祭品都属于阴性一类,所以用来造成妇人的顺从飞。【原文】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①,三夫人、九殡、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②,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③、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④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⑤。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注释】
①六宫:王后理事和居住之处。郑玄注《周礼·天官·内宰》云:“妇人称寝曰宫。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亦正寝一,燕寝五。”按:于正寝治事,于燕寝休』息。
②“三夫人”句:夫人、缤、世妇、御妻,都是妇官名。夫人最尊,其’、下依次而降。夫人是王后的最高顾问,所以郑玄注《周礼·天官·九缤》云:“夫人之于后,犹三公之于王;坐而论妇礼,无官职。”御妻,孙希旦《集解》认为就是《周礼》的女御。殡、世妇、御妻的职掌,笼统地讲都是负责有关妇女的教育;具体地讲就非一言可尽,可分别参看《周礼·天官》中的有关部分。③六官:这里指六官的官署。与上文的“六宫”相对。据《周礼》记载,六官是天官家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④“三公”句:此句与上文“三夫人”句相对应,是一个男官系统。元士:天子之士。孔颖达《礼记·王制》疏云:“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于诸侯之士也。”⑤“天子听男教”六句内外,但用词不一。角度讲,就用“阴阳际意思基本一样。
这是三组排比句,总的意思是天子与王后分治从性别的角度讲,就用“男女”之词;从刚柔的”之词;从分工的角度讲,就用“外内”之词。实阴德:即妇德。孙治让《周礼正义·内宰》云:“以事涉妇人,故谓之阴。” 【译文】
古代王后设立六宫,妇官有三夫人、十尸御妻,以管理普夭之下对妇女的教育九缤、二十七世妇、八,以显扬妇女应有的顺从,所以天下家庭和睦安定。天子设立六官,男官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管理天下的政事,以显扬男子应有的教化,所以政事和谐,国家安定。所以说:”天子管理对男子的教化,王后管理对妇女顺从的教育;天子治理政务,王后治理妇女事务;天子审察三公等官是否尽职,王后审察三夫人等官是否尽职。男教与妇顺形成风俗,内外协调一致,国与家都安定有序,做到了这一步,就叫作盛德。【原文】
是故男教不修①,阳事不得,适见于天②,曰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曰食则则天子素服今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⑤;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⑥,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⑦,服母之义也。【注释】
①情:通“修”。下同。②遭(zhe哲):通“滴”,谴责。见(xian现):显现。“现”的本字。
③天子素服:天子身穿白色衣服。这是罪己的表示。据《周礼·春官·司服》,凡遇到疾疫流行、年成不好和其他自然灾害,天子都要改穿素月及。④荡:郑注:“荡,荡涤,去秽恶也。”意谓改掉污浊的政事。⑤道:行辈。《仪礼·丧服传》:“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郑注:“道,犹行(hang杭)也。” ⑥为天王服斩衰(cui催):按《周礼·天官·司服》:“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孙治让《正义》解释说,只有诸侯和诸臣为天王服斩衰,为王后服齐衰,至于士民百姓,则不服此丧服。天王,即天子。发表天子驾崩的讣告要称“天王”。斩衰,也作“斩服”。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 种。丧服用粗麻布制成。之所以称“斩”,是裁剪下来做孝服的布不缝毛边。⑦资衰:郑注:“资,当为齐(zi姿),声之误也。”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一种丧服,也用粗麻布制成,但粗的程度略降于斩衰,布的毛边要缝齐。
【译文】所以,如果男子的教化没有搞好,政事失当,上天就会表示谴责,发生曰蚀;如果妇人的顺从没有搞好,妇人的事务处理失当,上天就会表示谴责,发生月蚀。所以,发生曰蚀的时候,天子就身穿白色衣服,表示自我反省,还要督促六官改进工作,彻底除掉政事中的错误;发生月食的时候,王后就身穿白色衣服,表示自我反省,还要督促六宫改进工作,彻底除掉在妇女问题上发生的错误。所以,天子和王后,就好比曰之与月,阴之与阳,是相辅而后相成的关系。因为天子掌管男教,所以属于父辈;因为王后掌管女顺,所以属于母辈。所以说,天子和王后,就好比父亲和母亲。因此,天子死了,诸侯和大臣就要为他服斩衰,这和为父亲服斩衰是同样道理;王后死了,就要为她服齐衰,这和为母亲服齐衰是同样道理。
练习:谈谈昏义给自己的感受。
第二篇:礼记教案
礼记之礼仪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经典著述中关于“礼仪”的精辟阐述,领会中国传统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及其现代意义,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国学经典选修教材的讲授,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通过诵读欣赏,让学生领略国学经典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积累国学经典写作素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知礼、守礼教育,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使学生深入认识到以“礼”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经典著述中关于“礼仪”的精辟阐述,在此基础上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教学难点:
国学经典篇目中有部分内容比较深奥,需要借助工具书或其他文本进行解读;需要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1、经典诵读法。利用视频、音频,引领学生欣赏,营造学习经典的深厚氛围。
2、讲授式教学法。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小组试讲的方式进行。前者主要是由老师在课堂上点拨启发,后者可由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学习,集体讨论。结合经典文本的各个专题,联系社会现实,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精髓,设计出演讲内容,由学生小组面向全班同学演绎。
3、探究式教学法。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课后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撰写课题论文,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准备:有关“礼”的视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荀况在赋篇里提起一样东西,它不是丝不是帛,却纹理分明;不是太阳不是月亮,却光华耀人;活着的人凭它可以长寿,死去的人凭它可以安葬。又说城市因它而坚固,三军因它而强大无敌,按照它的要求办事大可雄霸天下,小可安邦定国,不按它的规律办事,就要遭到灭亡。这个东西具有文饰却不华丽,简单易懂又非常有条理,是为君子所敬重小人所恶弃;没有它人性就如同禽兽,有了它就端正善良。普通人有了它会更贴近圣人,它极明白简约,有条理和固定的格式。它是什么呢?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深入学习的“礼”。
(播放哈辉音乐视频《礼》
二、礼的种类
1、讲述古礼的种类。
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历来以繁难著称,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古代的礼总的来说可分成五类。
①吉礼。吉礼是指祭祀之礼。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
②凶礼。凶礼是指救患分灾的礼仪,有丧礼、荒礼、吊礼、禬(guì)礼、恤礼等五种。后三种都指的是古代诸侯在他国遭受灾祸时慰问、会聚财物接济盟国。
③军礼。包括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五种。大师之礼,是制天子亲自出征的礼仪。大均之礼应征的士兵必须自备车马、盔甲等,意在平摊军赋,使民众负担均衡。大田之礼
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分别称为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故称大田之礼。大役之礼,是为了营造宫邑、堤防等而役使民众。大封之礼,指诸侯征战之后,要确认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封土植树,故称大封之礼。
④宾礼。宾礼就是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其名目有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⑤嘉礼。嘉礼是饮食、婚冠、宾射、燕飨(yàn xiǎng)、脤膰(shân fán)、贺庆之礼的总称。嘉是善、好的意思。嘉礼是按照人心之所善者制定的礼仪,故称嘉礼。
2、到了现代社会,关于礼,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但礼还是无处不在。请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现代社会的礼仪。
学生自由发言举例,如:见面礼、握手礼、介绍礼、颁奖礼、首映礼、受洗、抓周、开学礼、成人礼、毕业礼、定婚礼、婚礼、纪念礼、寿礼、殡葬礼等。
三、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流传至今的古礼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认为它们有没有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必要性?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全班以组为单位,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
主题:你认为礼仪有没有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必要性?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正方:礼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反方:礼仪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在辩论之前,可以参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请大家看“公交车掌掴门”。(播放视频)
②清明节有人却花费大把银子请人代理扫墓,买来昂贵的祭品,请人代烧支票烧外汇烧电脑烧别墅甚至烧“小三”画像,代自己在先人墓前痛哭流涕,你如何看待这种“礼”?
③高官酒后驾车自称为“酒桌文化”; 领导外出有专车开路,有专人打伞,高官出行还要封路;陕西安监微笑局长杨达才被网友“人肉搜索”出有多块名表和存款涉及21间银行;广州一城管分局政委被曝有21处房产价值4千万,这些是不是礼的表现?
明确:(1)“礼”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在道德滑坡的社会起到唤醒和拯救的作用,至关重要。
(2)周礼对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礼”的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礼”作为维系中国社会的支柱,其基本精神是不会变的。现实生活中,无礼的行为却处处可见,去银行喜欢越过一米线,排队喜欢插队,逛街喜欢乱摸,喝咖啡喜欢喧闹,坐公车喜欢抢座,开车喜欢冲红灯,出门旅游喜欢刻字留念,到了名人故居还要打个手势借此炒作,上个厕所也不冲冲水,吃完饭走的时候还带走人家的餐具,人家地震了我们还挤成一堆抢盐。现代中国呼吁“礼”的重建,要恢复传统礼仪精神,让礼回归我们的生活,回归我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3)清明节有人却花费大把银子请人代理扫墓等这种“礼”脱离不了“作秀”和“炫富”的嫌疑,也有违清明节慎终追远的本义,所以只是“虚礼”、“假意”,不能感动人。
(4)高官酒后驾车自称为“酒桌文化”; 领导外出有专车开路,有专人打伞,高官出行还要封路;陕西安监微笑局长杨达才被网友“人肉搜索”出有多块名表和存款涉及21间银行;广州一城管分局政委被曝有21处房产价值4千万„„这些均为“非礼”之举。而勤政的典例有人民公仆杨善洲,烈火金刚刘金国,抗洪烈士宋文博;孝友的典例有北大校长周其凤向高龄母亲下跪痛哭;天津的哥免去残疾青年车费并送上温馨的一句话“我挣钱比你容易”。是否合乎礼,公道自在人心。拯救道德滑坡的社会既靠法治,更要靠“礼治”,周公制礼直到今天仍然有其先进性及现实意义。
四、礼的地位
从古到今,礼,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了解礼,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能继承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内核,弘扬中华文明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①中华是礼仪之邦;
②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 ③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五、礼的定义
儒家说的礼,一般包括“乐”在内,因此“礼”和“礼乐”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礼,即礼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狭义的礼,是指一种合于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广义的礼包括合于道德要求的治国理念和典章制度,以及切于民生日用的交往方式等。
《大学》里说:“君子务本”。所谓本,就是修身。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礼就是修身的工具,是成就君子风范的不二法门。礼是从外部来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乐是从内部陶冶和优化人的性情。礼乐教化的宗旨,是寻求和谐的人性与和谐的社会。
六、关于“礼”的知识竞赛
①用“礼”字组词知多少?
例如:顶礼膜拜 分庭抗礼 礼尚往来 彬彬有礼 先礼后兵 礼贤下士 克己复礼 知书达礼 礼顺人情 三茶六礼 爱礼存羊 礼崩乐坏 博文约礼 礼仪之邦 傲慢无礼 以礼相待 礼节 礼貌 礼尚往来 礼拜天 礼花 礼服 礼堂、礼让、礼帽、礼杰、礼聘、观礼、行礼、敬礼、典礼、观礼、礼品、礼器、礼制 礼节
礼仪
②关于“礼”的谚语,你知道多少?
例如:比喻礼轻但情义很重的一句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油多不坏菜”的前一句是什么?(礼多人不怪)
“怪人不知礼 ”的后一句是什么?(知礼不怪人)
“让礼一寸”的后一句是什么?(得礼一尺)
③关于“礼”的名句:不是真正的朋友,再重的礼品也敲不开心扉。(你还能背出另一句吗?)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七、小结:
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了礼记中的礼仪,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礼的种类,礼的含义和地位,礼仪在我们现代社会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有关礼的词语和谚语、名句,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我们也需要大家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多加积累,多加学习。
第三篇:礼记教案
《礼记》一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 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 指名试译点拨 → 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关注特殊词句。①通假字 《兑命》曰 ②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2)不能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4)教学相长也 ....③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2)不知其善也 ..④一词多义:学:学学半 其: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 ....
五、析文章。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引用(道理)论证。引用古代名言,来论证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第四篇:22 《礼记》 教案
22《礼记》二则
目标导航
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学习对比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助读资料
1.题目解说
“虽有嘉肴”与“大道之行也”均为所选二则短文的第一句话,两篇文章的原文均无标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2.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3.背景资料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泫,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主题归纳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写作特色
《虽有嘉肴》(1)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开头先指出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运用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2)多用对偶,朗朗上口。
文章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有很强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大道之行也》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运用排比,突出气势。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问题探究
(1)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探究①:“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探究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你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探究①: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探究②: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了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读后感悟
感悟①:《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形式,它需要每个人都贡献出一分力量。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仅是将废纸拾进垃圾桶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将会带来巨大的风气转变。
感悟②: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感悟③:《虽有嘉肴》启发我们应重视实践,学到的道理应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感悟④:学完《虽有嘉肴》,我明白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将努力以此指导我的人生。
第五篇:《礼记》二则教案
1.了解《礼 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 行也》。
第一课时 学习《虽有嘉肴》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 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弗学(fú)教学相长(zhǎng)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2)一词多义
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
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 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
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 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解读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翻译此句的大意
【交流点拨】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甜、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流点拨】虽有异想,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 也。
步骤四 探究主旨 把握主题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读完课文,你有何体会?
【交流点拨】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
2.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背诵感悟最深的。
【交流点拨】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板书设计】
虽有,嘉 肴)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不学,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教学,相长)
第二课时 学习《大道之行也》
【导学目标】
.以诵读为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好,背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的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世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矜(guān)
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培养。今:修改。
② 女有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
①为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
(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3.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提顿:
【交流点拨】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文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整体感知
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理清脉络 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把短文分成三层:
【交流点拨】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谋大同”:是全文的总括。
2.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步骤四 探究主旨 把握主题
1.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这三句话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 ”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短文
同学们,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2.拓展延伸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人际关系上应重礼尚往来,人人讲文明,有道德修养,注重社会公德,以礼为度,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大同社会满足生存需要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满足发展需要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满足精神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