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与措施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与措施
摘要:伴随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诸多有关大学生安全的问题被大众所讨论。而如何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其管理工作的效率,成为了高校更加重视的一个课题。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现如今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工作原则与改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教育 措施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各大高校的了解,我们发现当中存在以下共同的问题:
(一)根据自身经验形成的管理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根据经验来形成其管理模式,将高校管理者的以往经验作为管理中决策的主要依据。这种管理模式就需要所有的管理者都有及其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依实际情况看,这种经验管理模式确实有着它的独特优势。首先,这种管理模式更加的人性化。高校中的安全教育对象复杂多变,经验管理模式能够更加灵活的调整方式。其次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及时的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其局限性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这种模式更加的感性,不能够理性的思考问题,难以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经验管理其局限性很大,难以进行普遍应用和推广。
(二)安全意识教育中存在重大缺陷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得知,学校的不同部门之间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存在不同的侧重。例如学校保卫处注重对学生的入学安全教育,而学生工作办公室则注重在报纸,网站或者宣传栏当中进行体现。并且很多都是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进行安全意识教育的宣传,具有极大的临时性。在学生日常的课堂教育和社团活动中出现以安全为主题的现象,学生们也都是被动的了解相关安全知识,不能够联系实际,从内心深处形成有效的安全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需遵循的原则
有意识的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需要大量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就要大家共同遵守一样的教育原则。
(一)要以人为本,将预防摆在首位
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保证遵循国家的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核心。而所谓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就是加强对人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大学生能够健康安全的成长。而安全教育?c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健康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在威胁发生之前就及时的发现并消除。正如中国古话所说“防患于未然”。因此,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应当把学生作为主体,制定切合实际的制度与相应举措,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
(二)坚持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原则
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令他们建立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主动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坚持以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原则。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任务当中,令学生耳濡目染,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将自身的健康安全与个人一生发展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责任意识。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将安全意识与实践相结合,养成良好的安全防范习惯。
(三)明确齐管齐抓,保证效果的原则
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的工作,尤其的高校中的安全教育工作,涉及群体,部门都非常的广泛。群体中有学生,老师,管理者等;部门不仅有保卫处,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务处等;不仅如此,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将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必要与实际相结合,制定严格的制度与规范,强化管理,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安全教育机制。针对我国安全教育制度当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机制
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学生安全工作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校园制度的约束性,制定例如《学生日常规范》、《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制度,从而保证校园的安全与和谐。其次,也要预先考虑可能发生的威胁学生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并针对各种情况制定预案。对事件发生前,过程中,事件发生后的具体举措做出明确的规定。内容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职责任务,信息系统等。最后,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责任制,让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层层负责,充分发挥各层人员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职能。
(二)深化安全教育
我们可以将深化学生在校的安全教育分成三部分:第一是学生的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堂课,将安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是相当必要的。第二是学生在读期间,应当开设安全教育必修课。第三是做好毕业生安全教育。毕业生即将进入社会,将会面对社会当中各式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做好这一阶段的安全教育,将影响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学校应当针对毕业生的特点,组织主题鲜明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传销等非法组织团地的识别能力。班级辅导员要经常性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毕业生的心理状况,确保安全毕业,文明离校。
(三)强化安全管理
一个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首先应当建立一个由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层层负责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班级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上报。学校及时对学校整体的学生安全思想状况进行评价,进行宏观的控制,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学生安全事故。其次,要加强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保证上课出勤率,提高宿舍卫生与文明质量。令学生养成一个健康生活的习惯,使学生有一个自我管理,自我该散的心态。另外对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要特殊对待,定期的进行安全隐患排查,要及时发现学生生活当中的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抑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当中影响学生生命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有关高校大学生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为我国未来发展提高大量人才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而如何加强,在本文中只做了简单的讨论。不过我相信在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随时随地的保障我国大学生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肖碧云.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问题探讨[J].湘潮(下半月),2016,(06).[2]杨振权.浅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1).[3]王禹.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J].湘潮(下半月),2014,(09).[4]崔常铭,刘伟,刘冠廷.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03).(本文为2016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高校组)科研项目B类课题《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延扩教学时空”课程体系模式的构建创新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61B043);作者简介:庞小铭,档案馆员职称,研究生学历,就职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高校安全管理、学生思政教育。)
第二篇:121、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应遵循哪些规定
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应遵循哪些规定
水泥厂设计应进行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进行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是水泥厂正确选择原料和配料方案,确定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及保证优质高产低耗,提供科学的重要参数和依据。它不仅是水泥厂设计的依据,也是水泥厂主机标定和指导水泥生产的依据。
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宜遵循下列规定:
(1)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宜进行实验室规模试验。新的原料品种及工业废渣还应经半
工业规模试验。
(2)主体设计单位应根据资源条件和生产方法等提出正式取样要求(样品种类、质量要
求、样品重量等)。
(3)试样应有充分代表性。对石灰石原料应考虑影响矿石质量的各种因素,如硅化、白
云岩化、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溶充填物及覆盖物等。
(4)在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项目中,应包括可破性、易磨性、磨蚀性、易烧性、挥发
性等;采用辊式磨时,应做辊式磨的磨蚀性和易磨性试验;采用“湿磨干烧”时应做料浆过滤性试验;对湿粘性物料宜做塑性指数试验。以上试验项目应根据水泥工厂的特点、生产工艺的需要进行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煤的可磨性试验方法》,测定原煤的易磨性指数(HGI),根据HGI值,判定煤的易磨性能,用于煤磨选型与设计。
2)应采用现行行业标准《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测定原料和生料混合料的粉磨功指数(Wi),或辊式磨的物料易磨性指数,根据易磨性和磨蚀性等试验结果,用于选择生料磨粉磨流程、磨机选型等工艺设计。
3)应采用现行行业标准《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方法》,判别水泥生料易烧性能。根据易烧性试验及熟料岩相鉴定等结果,提出最佳生料配料方案、生料细度、熟料率值等,并结合窑型和煤质资料,提出对煅烧工艺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篇: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
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第四篇:简论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1
简论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人才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也对承担着人才培养使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到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对它的研究和实施,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面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研究,是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意义
1、从历史学科知识的特征看,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具有可行性。历史知识教学必须充分地体现历史学科的专业特点,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因果关系性等特征。正是由于历史知识的专业特征造成了在传统教育方式下难以克服的历史教学问题:如内容的枯燥、形式的单一,抽象遥远、导致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死记硬背等。如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无限时空性,强大的交互性,自由平等的人性化特点,制作多媒体历史课件就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弊端,可以使历史知识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平面为立体,既能使中学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学科特点得到较直观的体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接触大量史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精神。
2、从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上的看,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堂整合具有必要性。
(1)高考“3+x”模式,要求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本知识的有限性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新高考对学生知识面和
第五篇: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论文
摘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被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下,高职高专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试图在分析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使其尽快形成鲜明特色。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遵循;原则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总和的半壁江山,学校总数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发展势头迅猛。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职高专教育内部来看,总体发展是不平衡的。部分学校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多数学校仍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1.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定位模糊、特色不明。多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有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级实用人才、高等技能性人才等多种说法,在民间也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等说法,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和民间的观念中远未达成一致,从名称到内涵仍是一个比较模糊和众说纷纭的概念。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往往是定位就高不就低。所以,尽管政府一直在艰难地推动改革,但收效甚微。高职高专教育始终无法从本科压缩型中彻底摆脱出来,而依然部分沿袭过去的学科模式,改革不彻底,特色不鲜明,是导致高职高专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2.教学基本建设比较薄弱。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教育多头管理,政策、措施不配套,高职高专教学基本建设长期滞后,使得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等推进缓慢。这些重要因素也制约了高职特色的形成。
3.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能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和组织教学。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沿用学科体系加较多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改革的目标实施总是力图将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整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改革不彻底的模式,总体上讲,还是顾虑过多,老的一套仍抱着不放,新的要求又需要体现。然而,靠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嫁接,难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外部来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劳动部发布的职业大典规定了1800多个职业,而职业资格证书只发了100多个。劳动准入制度实行较晚,使得依托职业准人的高职高专教育就业通道不畅,就业没有很好的制度保障。
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按需办学。
高职高专教育与市场联系紧密,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要从市场需求中寻找生存发展空间。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人才,不与市场接轨,离开社会需要,自身就无从发展。高职高专教育不应依赖政府给予很大的政策支持、很高的地位、很多的投入,而应从市场中获得自我发展的舞台。只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发展空间则是无限的。因此,高职高专教育一定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要从学科型转变为就业导向型,通过与社会结合、通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校良性发展。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机遇,研究社会需求,认识社会需求,分析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按照需求对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重新整合,要敢于做伤筋动骨的改革,敢于舍弃一些传统模式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灵活反应,不断根据社会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方向、专业内涵,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与社会需要零距离,使学生上岗就能上手工作。
2.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
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人才结构和高等教育本身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毕业生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怎样定位?笔者认为,应该是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并大量涌入就业市场,在市场对高层次人才总需求增幅极为有限的制约下,势必造成他们供应下移的趋势,从而对高职毕业生形成挤压效应。将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重心顺势下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面向量大面广的基层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执行型人才、实务型人才、操作型人才等正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在。
3.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技能和实践能力获得为主线来设计实践实训活动和理论知识学习。
根据前面两个原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结果不是若干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考试或考核通过,关键是职业岗位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为此,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要做大的调整。对此,德国的项目教学法有成功的经验。它以一个实践项目为载体,以能力技能获得为主线,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力训练融汇其中,在项目中边实践边学理论,用到什么学什么,针对性极强,突出了理论的应用性,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之,着力于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设计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这应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原则。
4.合作办学。
一是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和若干企业签订一纸合作协议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合作互助、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能否建立这种机制关键是企业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而企业的积极性来自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到底能为企业做什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否融入到企业活动中必然成为题中之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和企业形成合作联合体,学校专业人员和企业人员双向兼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大家都实质性参与,科技助企,产学研实践助校,学校和企业活动彻底共通,资源和效益共享。有些学校通过自办企业或将企业引入学校,企业与专业互动共赢,找到了产业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为地方经济多方位服务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办学的结合点,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道路愈来愈宽广。
二是与国外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国外高职院校已积累了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他们的经验,将加快我们的办学进程。
5.注重素质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是实用性极强的职业教育,要在特色上狠下工夫,但教育的共性要求也必须兼顾,特别要注重素质教育。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要特别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既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也处在尽快形成鲜明特色的关键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将更加综合、务实,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主动面向市场需求并率先形成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方可在竞争中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 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