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化”,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失的体验
“生活化”,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失的体验
【摘要】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也有人指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从生活化教学入手,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文和生活的结合……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由此可见,只有让语文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语文,感受语文,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意识,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呢?下面我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再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如能让学生亲自去演一演,那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会被触发。与此同时,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对文章也会有进一步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时,在讲到当大科学家伽利略一步步走上斜塔,准备亲自实验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相同的高度同时自由落下,不是向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像一片羽毛和一个小球一样不同时着地,而是会同时着地,所有的人都嘘他,认为他是个疯子,敢挑战权威,敢怀疑伟人。文中伽利略的一个10磅重的铅球和一个1磅重的铅球,这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这个结果,以现在同学们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接受上,对这一实验还缺乏感性认识。于是,在课堂上,我就让同学们亲自在讲台上来表演这个实验。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体验,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二、深挖教材,让学生在内容中体验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教材的内容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深挖教材,找准学习和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引起学生共鸣,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愿意把自己的秘密或经验与别人分享,从而使学生在基于教学内容的体验中收获到语文教学的无限精彩。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幼时记趣》一课主要体现了学生或孩提时代的趣事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儿时的趣事,有学生说“小学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到公园玩,在高大的法桐下,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和一只大青虫搏斗,我们就一起围着看,大家都在想哪一方会胜利,于是,很快我们就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方支持蚂蚁,另一方支持青虫,我们把成群的蚂蚁想象成保护家园的地球卫队,把大青虫看成入侵地球的怪兽,一时间仿佛我们成了指挥军队保卫地球的指挥官,对方真成了侵略地球的坏人,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战斗。”同学们听了以后,顿时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跃跃欲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样处理,充分挖掘了教材中与生活相关联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关注生成,让学生在动态中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成性的教学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被激发,共同造就了语文教学生成的精彩。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活素材,教师要关注教学的生成过程,充分开发多种学习语文的途径,从而引领学生在动态发展中体验。
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大家探究:“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百草园的美景,和现在的生活环境相差大吗?有没有使你一心向往?你觉得有没有写得还不够的地方?”老师提出的这一问题,不仅在情境布置上体现了辩证的思维,也为学生提供了欣赏文章的机会,留下了可供批判发展的空间。因此,课堂上的交流很火热,很多的同学当然是对课文文笔的赞赏,和对这种无忧无虑的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是也有不同意见,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课文描写百草园,在现实中基本不存在吧!看起来比我在电脑上种菜偷菜差远了”这个意见倒是学生的发自内心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当老师的,对此千万不可轻视,这明显是现代生活与过去传统之间产生的巨变,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生活环境。抓住这个教学契机,我让学生来谈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与生活现实相联系,切莫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悄然溜走。
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能将其引向深入,使其向纵深发展。将一个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全班同学共同思考的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教学,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很好地把生成与学生体验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四、活化思维,让学生在运用中体验
生活化教学倡导活化思想,重视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特点,教师要提倡学生拜生活为师,结合文本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继而在运用中增加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这一课时,结合文体的特点,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师,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观察事物。要学习或了解一件新事物,就要学会观察,特别是观察的顺序,可以从外到内,可以由近及远,可以从整体到局部等。比如描写一个苹果,就可以运用这种从外到内的方法,先是观察外表,形状是圆的,还是椭圆的;颜色是红的,还是青色的;润泽是水灵还是萎缩;再观察内部,果肉的颜色,果核,甚至味道等。比如观察妈妈给客人沏茶的过程,先烧水,再清洗茶具,再取茶叶冲泡,冲泡的次数,为客人斟茶,斟茶的顺序等。学会了说明顺序,也即是观察的顺序,就容易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要害。
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苏州园林》一文虽然描写的是建筑,但是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增加学生的体验,使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学会了生活的方法和技巧。
五、丰富资源,让学生在拓展中体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琴棋书画,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以及国内外重要事件……等等均都有所涉猎,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及时将生活中和学生密切相关而且具有价值的内容引进课堂。这样教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学生也在生活拓展中得到了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以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学生沉浸在深深的思念和想象中时,我适时引出当今社会,一些不法分子和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充分利用“贵州瓮安暴力事件”“云南省昆明火车站发生的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砍杀事件”和“新疆暴力事件”等来攻击中国,诋毁政府,制造混乱,使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遭到破坏,这种行为,我们怎么能够答应。因此,同学们应该认清形势,坚定思想,不要被一些非法势力所用,客观正确地分析问题,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一来,在拓展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要想让课堂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就要以教材为基础,及时找准语文和生活的连接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才能更深刻,从而使“生活化”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种不可缺失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符玲玲.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9).[2]梅云霞.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渊源与演进[J].教学与管理,2014(5).[3]董旭午.语文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实践价值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8).(编辑:龙贤东)
第二篇:语文生活化123
语文生活化
我参加了《语文课程标准》远程培训学习活动,受益匪浅,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是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
我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让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使自己的课堂开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花朵。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儿科专家林巧稚小时侯有一次上生物课,老师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
不少同学答道:“是椭圆形的。”
生物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到山上去,采集各种树叶。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那两个问题。这回大家知道了,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针状的、扇形的„„什么样的都有。这一堂生物课给林巧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生不忘。为什么一堂普通的生物课会给孩子留下如此难忘的回忆?分析这堂课,教师没有烦琐的讲解,没有枯燥的说教,所有结论的得出,所有哲理的获得都来自两个字—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像林巧稚的生物老师那样,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儿童由于受年龄的影响,生活经验少,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逾越的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
字的理解。如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对这段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 “尖尖的,硬硬的!”
“它摸起来很扎手。”
“它披着带刺的铠甲!”
“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
学生纷纷举手,然后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的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课文教学也是这样,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这节课教者借助一个模拟情境,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再如,讲《山行》可以叫学生采来黄叶、红叶,创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象,以见“风霜”之力;讲《捞铁牛》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怀丙捞铁牛的科学道理。
二、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
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
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再如讲《落花生》一课,让学生联想自己所佩服的人有哪些品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让学生回忆在新闻中看到的美伊战争中伊拉克难民流离失所的惨景,体会失去父亲的雷利对和平的渴望等。
三、提供体验环境,在实践中体验
体验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在情境虚拟中体验,可以在假设想象中体验,但有些体验却无法在虚拟和想象中实现,如《我家跨上了高速公路》一课,没有上过网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网络的神奇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有条件,教师组织学生上一次网,亲自体验一下网络查询、发送邮件的神奇和快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李秀凤
第四篇: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阳光演讲稿[范文]
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阳光
文章导读:怎能忘记,当初为人母的戴芳,面对嗷嗷待哺的小生命,正在为了是来局里上班还是留在家中照顾孩子而左右为难、满心焦虑的时候,局里特意给她提供了专门的房间,好让她边上班边照顾小孩,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办税大厅的***。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共话“感恩”。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阳光》。(提高声调,激扬的、停顿)
说起感恩,我想先给大家读一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开始舒缓,逐渐加快语速)“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加重语气,停顿)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到吗,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是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这个人就是世界科学巨匠霍金。一次,当一位记者问他,身患这样严重的疾病是否埋怨命运的不公时,霍金面带微笑,用那根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敲击键盘,打下我们刚才听到的那段动人的文字。
这个故事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认真反思一下,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那些人人不可回避的挫折与烦恼,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牢骚和埋
怨:我们总是爱抱怨命运不够好,自己得到的不够多,我们甚至会嫉妒别人快乐而自己忧伤,别人幸福而自己孤独„„可是,我们恰恰忽略了,在这无边无际的怨气中,(加快语速)我们的生活褪去了鲜明的色彩,变得暗淡无光;我们的心境失去了宝贵的宁静,变得躁动不安。而这位重度残疾却依然笑对人生、创造奇迹的科学家,用自己的微笑和从容,用自己努力和成功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加重语气,停顿)因为,感恩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阳光!(激扬的)我们必须明确,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感恩是快乐的源泉!学会感恩,我们的生活将会重放异彩;学会感恩,我们将创造生命中的奇迹!(大声的,激扬的)
朋友们,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感知这个世界,并且时刻抱着对这些的最大的感恩,那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温暖,充满芬芳。就拿我们国税局来说吧,我们在这里感知到了什么呢?我们感知到的是无限的关爱。
怎能忘记,当初为人母的戴芳,面对嗷嗷待哺的小生命,正在为了是来局里上班还是留在家中照顾孩子而左右为难、满心焦虑的时候,局里特意给她提供了专门的房间,好让她边上班边照顾小孩,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
怎能忘记,当宋涛因为参加蓝球比赛脚部受伤,躺在病床上孤单无助的时候,单位领导安排专人到医院护理照顾,嘘寒问暖,令这个刚强的小伙子潸然泪下。
怎能忘记,当去年年底那场罕见的风雪袭来时,邱凌空的母亲在老家不幸去世。我们的局领导不顾冰雪交加、寒风刺骨,不顾路面打滑、行车艰难,亲自前往吊唁、慰问,并派专车、专人帮助料理丧事,无微不至。
朋友们,这虽然都是点滴小事,但这些小事折射出来的是一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加重语气)面对这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要做的就是人人捧出一缕感恩的阳光,照亮**国税的美好明天,就是以我们感恩的实际行动使这份爱、这份情、这份暖在我们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绵绵不绝、无限延伸!(大声的)
朋友们,最后,让我们共同记住这样一句话:因为感恩,我们的心时时被感动着,我们用心去回报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的心里充满无尽的快乐与幸福!
朋友们,愿感恩的心与你我相守,伴你我同行!(激扬的)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文章摘选自中国演讲网 http:// 欢迎转载或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国演讲网,欢迎来访中国演讲网。
第五篇: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美
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美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前言:德国作家席勒说过:“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美去荡涤他们的心胸,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强化素质,增长才干,从而锻造他们健康完美的人格,完成人生的雕塑。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的规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之中,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美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审美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审美 创设情境 体味语言美 追求创造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小学语文教材具备丰富的审美素养,其间有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以及匠心独运的艺术美。阅读课虽然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感,但它却能赋予审美 教育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创设情境,感受形象美
“情” 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孩子们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孩子们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中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孩子们看图,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孩子们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触摸春天》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女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孩子学习的乐趣之一,就是觉得比别人更棒,周围的人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就会信心倍增,就会敢于尝试。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孩子们与老师比一比,谁知道得更早;我们不妨让孩子知道,老师的脚步比自己慢一些,让他们有更多的劲头走在老师的前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想象,追求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作文练习。语文教学中的作文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平时应提醒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构思 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将生活中的这些美再现于自己的习作中,从而逐步地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
享受作文的乐趣。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作文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和享受。学生只有享受到习作的乐趣,才能产生习作的动力;学生只有把习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写作过程之中;学生只有把作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才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作文实践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体验作文的学习之乐,通过作文教学操作,营造生动活泼的乐学气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乐学态度和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磨炼意志、提高心智,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之乐。通过有趣的作文评价,使学生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更关注师生的自我评价而不是他人评价。使学生通过对习作情境(教学、生活)的充分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以达到学生在认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总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处处迸溅着美的火花,处处浸润着美的甘霖。“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带领、引导学生发现美,开掘美,领悟美,创造美是教师的天职。美国大作家克内尔说过:“美是发自生命内部的光。”法国文豪巴尔扎克也说:“美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让学生建立起美感意识,在课本中发现美,在阅读中感情美,在大自然中探寻美,在活动中实践美,这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