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美 体验美 制造美——浅谈小学低年级写字兴趣的培养
认识美
体验美
制造美
——浅谈小学低年级写字兴趣的培养
由于写字教学的必要性与其训练方法的枯燥性之间的矛盾,学生活泼好动与书法训练的寂寞感、严格性之间的矛盾,给广大从事写字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年级尤甚。而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想方设法地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书法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从而提高书法教学的效果,使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得到普及,发扬光大。如何培养学习书写兴趣,便成了教学者最关注的问题。
(一)故事激趣。学生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性,听老师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一般将故事排在课的导入部分比较恰当,但教师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合。这样,“讲故事”的形式就能起到更好的激趣效果。
(二)游戏激趣。变被动为主动。游戏活动最容易吸引那些天真活泼好动的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部首时,把各个笔画与我们生活事物联系起来,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来理解,最后将做好的笔画头饰发给学生,让学生扮演,加上教师独白,加深对笔画书写的掌握。在书法课上适当增加一些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组织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电教激趣。电教手段,可以使抽象的起笔、收笔等过程直观
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感受更为完整,易于理解字的形态、结构、比例,便于记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认识事物必然有一个过程,写字教学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汉字的书写有了兴趣,才能更好的进行高阶段的教学。
第二篇:班会教案:《写字美》
《写字美》
———五(2)班班会课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让学生学会欣赏美的字,从字中体会美,学会写美的字。
活动过程 :
1、导入:
你们爱美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外表美确实很好看,让人赏心悦目。那么我们的字也是一样,当我们每个人把自己写地字展现在别人面前时,就好像我们把自己展示给大家。所以人需要美,我们的字同样也需要美。
2、小组传阅班级以及年段内优秀的一些作业 本。
3、四人小组讨论:
(1)他们的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
(2)为什么他们的字会写得那么美?
4、各小组派代表进行集体交流,得出“怎样的字才是美的?”“为什么他们的字会这样美?”
5、我是小医生,我为我的字找找毛病。
(1)找出各科作业 本,翻阅
(2)写下病历
6、请班级里写字存在问题的几个学生发表对自己的字的意见。
7、集体力量大,组成医疗小分队,给组内同学的字下诊断书。
8、全班归结“把字写得美的好方法”。
9、总结:
字美犹如人美。倡议:我为我的字穿一件漂亮的衣服。
第三篇:小学美体验磨练术第十册教学计划
小学美术第十册教学计划
周献忠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每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分了解、理解和初步掌握三级。“了解”指对美术常识的初步 认识,能再现和再认;“理解”指初步懂得所学知识的涵义,能作出简单的说明;“初步掌握”指能应用所学知识于简单的审美和创造劳动。
技能目标分练习和初步学会两级。“练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技法、能力训练;“初步学会”指在简单的美术实践中,能初步独立地运用所学地基本技能。
思想情感目标分接受、初步具有二级。“接受”指对教学中所涉及地兴趣、态度、思想品德等方面地教育有认同的心理倾向,并初步影响自己的行为实践;“初步具有”(兴趣、感受)指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有所感受,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态度、思想品德及观念等,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二、本册教材分析
该教材改变过去技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确立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民族性、时代性、选择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第九册是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的。
该教材改变过去以技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民族性、时代性,选择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措施
1、备课方面:(1)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做到落实双基。
(2)贯彻“少、精、活”的原则。
(3)备课及时,讲究实效,保持超前一周备课。
2、上课方面:(1)教学时采用启发式,积极创新教学摸式。
(2)教学面相全体,积极培养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进一步
(3)课后及时写下“课后随记”。
4、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绘画练习,进行思想情操陶冶。
四、教学进度安排
1、雕塑作品欣赏
2、画漫画
3、色彩的对比
4、色彩的渐变
5、画戏剧人物
6、临摹与组合7、吹塑纸版画
8、中国画
9、包装设计
10、招贴设计
11、纸团粘贴画
12、变废为美
13、捆扎玩具
14、折叠纸浮雕
15、纸筒组合16、缕孔陶器
17、设计太空飞船
18、画出景物的空间感
19、画建筑物
20、画林中小道
21、欢乐的校园
22、故事配画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4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第四篇: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具有新时代的特征。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便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尝试性讨论。(1)人格形成及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2)语文教学在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所具备的作用,(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形成;健康人格;关系;作用;培养
面对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一教育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有人说:健康人格的培养任务应在思想品德课上。其实不然。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文教学,在人格的培养上是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因此,笔者想就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作一尝试性的讨论,以求有助于同仁。
1.人格形成及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什么是人格?笔者认为,人格是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是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的。西方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和指导行为,而行为表现心理特征。
既然作为个体的人格是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那么,这个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遗传与环境只能提供砖块,也可以这么说,通过生活方式,个人把他的生活方式创造性地塑造成一件艺术品。不过,机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能向个人提供可能性和引诱力”。可见,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遗传与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与社会因素,还有一个则是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引诱力,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把前两者结合起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过去,人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以为青少年人格形成主要与政治思想品德课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格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在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操和性格都将得到陶冶,尤其是语文课,他的作用不亚于政治和思想品德课,因为语文课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课,所占学时最长,所学内容最广,而且其本身就具备很多人文因素,因此,无论对哪一个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都显得十分重要。
2.语文教学在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所具备的作用
语文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什么作用?我们知道,健康人格的标准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会具有健康人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培养人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去认识和追求“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2.1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主要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有歌颂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抒情诗、散文诗,有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衡量标准,有做人的准则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运用妥善的教学方法,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获得充分发展;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自信心、自制力、自觉性、独立性、科学性等品质。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去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2.2间接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没有直接表现为健康人格的内涵,却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称之为间接作用。比如,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知方式、语言文字能力及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这些因素虽然不是健康人格的内涵,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
2.3综合系统作用。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各自从自己学科出发,抓住本学科的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导致学科教学活动在影响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一种系统的综合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的积极意义最终也就在于此。
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
大家知道,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能力这两个方面。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最终获得双方的统一。从这一角度看,语文教学要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可从知识与能力这两方面入手,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渗透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培养健康人格。
首先,应正确把握学科知识教学与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在教学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将语文知识教学与人格培养对立起来,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或者只注重人格培养而不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把语文教学变成心理学、德育学科的教学;二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学生语文学好了,能力提高了,就必然形成健康人格,或者只要培养了健康人格,语文学习就自然会搞好。显然,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健康人格的形成溶于语文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分清主次。例如,在《语文》九年级(下)“词两首”一课的教学中,应该巧妙地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革命信念、一代伟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等溶于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奋发图强的人格标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然后,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上去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诚然,人有一个最完善的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发生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形成。一般地,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在初始阶段靠外界影响,当青少年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判断力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会自觉地选择、内化外来的健康人格信息,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人格作为参照系,审视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认识和仿效的榜样。如在《语文》七年级(上)“风筝”一课的教学中,通过“作者简介”将鲁迅的光辉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其次,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采用“照镜子”的方法,对照自己与课文中和教师讲解中“真善美”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剖析与总结。第三,帮助学生选择认同对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人文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引导学生拟订自我教育计划开展“我和英模相比,应该怎么做”等主题活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人文信息的作用,设计妥善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知识教学与健康人格培养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彭正梅 彭莉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1年版
[2]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许金声 程朝翔译 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
第五篇:我对“美”的认识
姓名: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学号:201421
我对“美”的认识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虽不能像大学家那样说出引人佩服的话语,但是对于美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与认知,而且自从上了礼仪与形象这门选修课,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美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认识美似乎比审美过程更具有诱惑力,这就像人类可以见到上帝的愿望比信仰上帝更强烈,只是这种愿望因为一直无法实现而淡忘。而美却并不如此,因为我们都察觉到美的存在,却不像上帝那样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像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对我而言,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大自然中的美,可以体现在大山的耸立,森林的茂密,花朵的颜色,动物的生动;人类的美,则可以从我们从容大方的表现礼仪,设计自身的外貌形象,个人的品德与修养来看出美的存在。美就是自由、崇高、和谐,而所有的要素都基于自然的或者说是人类意识的精神。自由是基于意识自身的,崇高是基于意识超越的,而和谐是基于意识目的的。美对于我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认知认识,也并不在于发现它的本质,而在于我对美的理解,在于美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既然这学期选修了这门我认为很有用的礼仪与形象课,那就利用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来谈谈美。
首先是形象美:现在的社会生活中,不是还停留在只要求温饱的阶段了,而是在已经保证温饱的问题上来追求更好、更高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有的就体现在个人的礼仪与形象方面。个人形象是一个人的外表与内在气质的统一,而个人的整体形象可用个人的仪表、仪容和仪态来衡量,构造出一种和谐的形象美。
其次是谈吐美: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着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一个人有好的言行举止,便能够在他人心目中“美”的评比中加分,能够让你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让你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知。
再而是礼仪美:文明礼仪的内容和多种多样,它包括我们平时的举止,表情,谈吐,和接人待物各方面。礼仪是人际交往中普遍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通过良好的形象礼仪能让我们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在一切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而必要的距离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
其实定义“美”本身就是一种局限,就像人们认识信仰与怀疑的关系一样,但是美也需要这样的过程来让人类认知它。我们需要一种认识的基础,然后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之上进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美的认识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更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