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比较
文学院学期论文
《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比较
摘 要
《傲慢与偏见》与《简爱》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篇,两部作品各自的女主人公---简·爱和伊丽莎白·班纳特,对比中对立与相似的关系,有着很诱人的趣味。伊丽莎白和简爱她们都追求独立自主,地位平等,都向往有真情的婚姻,并且坚信女性与男性有着同样发达的智力与理性。
但是伊丽莎白和简爱又有自己不同的个性闪光点。在男女地位上伊丽莎白表现为要求受到男性尊重, 简爱则体现在大胆追求男女平等和女性的独立,在爱情方面, 伊丽莎白被动等待男性的求爱, 简爱则选择主动追求想要的爱情。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简爱》;
伊丽莎白; 简·爱
I
目 录
一、《傲慢与偏见》与《简爱》简介及女权主义
...........................................................................1
二、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的共同追求
...........................................................................2 三.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的性格以及她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作一比较
...........................................................................3
四、个性异彩产生的原因
...........................................................................5
注 释....................................................................8 参考文献..................................................................8
II
高尔基说过:“一般来讲,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用颜色、字句、声音、形式表现出来。”毫无疑问,这里的“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就是指人性中一切美好的品性。文学的存在必然要经过历史浪潮重重的淘洗,最后能稳固下来的,就一定是佳品,精品,尤其是一部小说,它是否能以一种力量的辉光,去唤起人们心底美好的情愫,也就是说,他塑造的人物是以人们希望或赞赏的生存方式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那这些人物就能久久地停在读者、世人的心中,并产生有效的影响,那他们就是永恒的,换言之,一部作品就能够传承于世。
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1847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经久的魅力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不断发散着耀目的光辉。而差不多同个世纪另一位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同样的惹人关注。在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里,不难发现簇拥着一批性格与命运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现象。两部作品各自的女主人公---简·爱和伊丽莎白·班纳特,对比个中对立相似关系,有着很诱人的趣味。
《傲慢与偏见》与《简爱》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篇, 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者是生活在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女性作家。她们在作品里都反映了那个时期的英国女性的生存状况: 女性深受男权社会的压抑, 男女根本不平等, 女性经济上不能自立。英国的法律规定, 只要家中有兄弟或堂兄弟, 女子就没有继承权;就算继承了财产, 一旦结婚, 她的所有财产的支配权就都要转交给她的丈夫, 自己没有独立的财产处置权。经济条件决定了她们的思想意识上对男性的依附, 婚姻上处于受支配的弱势地位。金钱在婚姻中的作用是很强大的, 没有足够的嫁妆就不能“ 找到一个体面的丈夫”。那时的女子要自立就只能出去当家庭教师, 而这是当时认为很低贱的事, 所以财产不多而有教养的女子都把嫁一个有钱的丈夫当作一生的事业来经营。这种生存状况下的女子有许多的无奈和不满, 有不少女子随波逐流, 在窄缝里求生存,《傲慢与偏见》中的夏绿蒂就为了有个体面的婚姻生活而主动示爱并嫁给了愚蠢滑稽自作聪明的柯林斯。但也不乏女性的叛逆和抗争,《傲慢与偏见》与《简爱》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爱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这种反抗意识。伊丽莎白和简爱都是作家钟情的主人公, 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都不是特别美貌, 但都受过教育, 具有知识女性的聪明睿智和独到的思想见识, 都不满于女性所处的卑微地位, 有过不同程度的抗争。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是班那特家的二小姐,她聪明独立,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判断力,伊丽莎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独立爱情婚姻观。伊丽莎白是一个具有反
叛精神的女性。伊丽莎白背弃了小姐应该含蓄的原则,在各种场合下都语言活泼,言谈充满机智和幽默感,还爱嘲笑和愚弄别人。她和达西的每次辩论都以胜而结束,并通过伊丽莎白的痛斥改掉了达西身上与生俱来的傲气和偏见,并让达西为她的睿智和独到的见解而折服,这种建立在真才实学基础上的敏锐地观察和判断力才是达西爱上她的真正原因。
所以伊丽莎白这一灰姑娘已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灰姑娘,她更具有时代意义,形象更加丰满,不再是父权之下的灰姑娘。她身上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她身体现了女性追求平等的向往,昭示了不同于当时时代的女性意识和人性内涵,奥斯丁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女性应该具备自我认识的能力,追求知识的理想。伊丽莎白敢于挑战当时的传统,对婚姻有着自己的爱情追求,并将其放在择偶的首要位置上,并且极其重视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认为婚姻双方当无门户之见,应该平等相见。同时伊丽莎白对于感情在婚姻的地位十分重视。
总之,伊丽莎白的两次拒婚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的嘲讽和挑战,也是当时妇女要求自己的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声,表达了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和平等地位的向往。
《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她自尊自主、叛逆反抗。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 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简爱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深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万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她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简爱对罗彻斯特情感非常的追求非常的真诚和专一,这主要表现在对她对罗彻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她意志坚强,智慧过人。在盖茨海德府,简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弱小、丑陋、怪僻、胆小、任人摆布,是个没有明确地位和身份的“小家伙”,是个“外来人”,是个“异种人”,是个“比不上佣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压迫她,残害她的天性,扼杀她的成长,但简爱的心却并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她的精神却因粗砺的生活而
锤炼得顽强,她的意志被磨砺得坚决,非凡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十岁的孩子似乎具备了成人的智力,而这种超绝的智力促使她无所谓惧地去反抗压迫者。
伊丽莎白和简爱她们都追求独立自主,地位平等,都向往有真情的婚姻,并且坚信女性与男性有着同样发达的智力与理性。为此她们大胆反抗,表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伊丽莎白与简爱的形象具有了时代意义,折射出了当时女性运动的萌芽,反映了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地位平等的呼声。
但是伊丽莎白和简爱又有自己不同的个性闪光点。伊丽莎白·班纳特不再是传统的“天使”和“魔鬼”的形象,她有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她不根据性别而是根据智慧来判断她周围的人。她认为女性不应该单纯为了金钱而结婚,而应该为爱和相互尊重和理解而结婚。而同时,她也无法摆脱父权制社会加在她身上的镣铐。她不得不在经济上依赖于男人,刚开始依赖于她的父亲,后来又依赖于未来的丈夫。简·爱是一位充满感情和激情的女性,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不合时宜的。她渴望得到自由和平等,同时她的反叛精神贯穿了整部小说。更为可贵的是,她不仅争取自己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她还关注所有女性的命运。
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她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有差异。
(一)在男女地位上伊丽莎白表现为要求受到男性尊重, 简爱则体现在大胆追求男女平等和女性的独立。《傲慢与偏见》表现了女性要求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作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家中的财产比不上贵族阶级, 因为没有兄弟, 父亲的财产眼看就要被远房的堂兄所继承。虽有美貌,却不足以打动别人的心。结识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并与他结婚是她人生的最好归宿, 为此她常常参加一些舞会以求结识有身份和地位的男子。当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时, 达西宁不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 认为她的相貌“仅仅过得去, 不过不漂亮到能够打动”他的地步而宁愿当一个旁观者, 这种傲慢极大地伤害了伊丽莎白的自尊心。在以后的交往中达西又表现了对她家庭成员的蔑视, 虽然她自己也并不认为她的家人值得尊重, 但这无疑火上浇油, 极大地触怒了伊丽莎白。所以伊丽莎白以各种方式取笑打击报复达西为乐。当达西慢慢被她吸引并最终向她求婚时, 满以为她一定会答应的, 却遭到了严辞拒绝。她肯定地说: 世界上最不可能嫁的就是你这种人———傲慢、自私、自负, 高高在上, 置别人的感情于不顾。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是非常冒险的, 因为她除了选择做老处女和当家庭教师外, 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而达西的家境和自身条件在当时很多姑娘心中是理想夫君的不二人选。但伊丽莎白为了维护她的尊严毫不犹豫放弃了这门婚姻。伊丽莎白拒婚这件事鲜明地反映了处于男权社会中 的弱女子要求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 尽管这样做也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简爱从小无父无母, 被舅父收养, 偏偏舅父早逝,舅母又凶残, 表兄歧视她, 女仆欺负她。在这个环境中, 她明白: 活着, 首先是要争取做人的权利, 至少要得到人们的平等相待。为了平等, 她敢于怒骂冷酷无情的舅母是“你坏, 你狠心”, 给了她表哥拳头的教训。在劳渥德, 当她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 她明白“应该狠狠地回击, 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 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在桑府, 她不能容忍罗彻斯特以救世主的态度对待自己, 说:“ 你以为我贫穷, 低下, 没有姿色,材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肠吗? 你想错了我现在不是根据尘世和习俗的标准跟你说话, 而是我的人格跟你的人格在说话, 就好像我们站在上帝面前, 我们是平等的!”为了独立平等, 她选择做一名薪水少得可怜且毫无地位的家庭教师, 后来又独自出去闯荡陌生的世界, 登广告来寻求新生活。
男权文化总是习惯于以男性为中心, 站在男性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审视女性, 而简爱却超越了这一传统, 她能够以“ 我”的标准来打量整个世界, 比如她认为梅森先生是一个“模样儿俊俏的男人”, 但他皮肤光滑的鹅蛋脸没有力量, 那鹰沟鼻和樱桃小嘴没有坚毅, 那低而平的额头没有思想, 这种评判体现了对男权的颠覆和批判, 也表明了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见解的人,她没有像大多数的女子那样盲目遵从男人的思想, 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与男性人格完全平等。
在书中简爱不是作为男权社会被拯救的弱者, 相反矮小娇弱的她却一次次帮助着不管是体力还是经济能力都远胜于她的男主人公。她扶起从马背上摔下来的罗彻斯特;叫醒被大火包围却还酣睡着的罗彻斯特;当她的爱人破产了, 眼睛瞎了, 手也断了时, 废墟中的简爱握住爱人的手说“我能帮助你吗? 先生, 我愿意拿我的生命为你效劳。”在某种程度上, 简爱精神强大到了超越男性的地步。
综上所述, 伊丽莎白表现为一种朦胧的无意识的反抗意识, 而简爱则体现出有意识地反抗压迫, 要求平等自由的女权思想。(二)在爱情方面, 伊丽莎白被动等待男性的求爱, 简爱则选择主动追求想要的爱情。伊丽莎白和简爱对待爱情的观点比较相似, 她们都拒绝没有爱情的婚姻, 拒绝只有金钱为基础的结合。她们都拒绝过牧师的求婚, 因为两个牧师都认为真正的爱情对于婚姻并不重要。虽然柯林斯先生可以成为伊丽莎白日后生活无忧无虑的保障, 但那种婚姻在她看来是不幸的。而简爱拒绝了圣约翰是因为她明白他爱的人不是自己, 这种没有心灵交流的结合是简爱所不能容忍的。尽管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两人有相似之处, 但在追求爱情的行动上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
伊丽莎白向往的婚姻固然以爱情为基础, 但她似乎缺乏追求真爱的勇气。她的婚
姻观仍然是父权思想下的恋爱婚配模式: 男追女等, 男才女貌。这种模式中的妇女扮演的是被征服的角色, 当然这不排除伊丽莎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比如她曾拒绝了“ 集傲慢与卑膝于一身, 自大与谦卑于一身的”柯林斯先生, 但在自己爱上了真正想要的爱人时, 她选择的是被动的等待。伊丽莎白在改变对达西的偏见, 真正了解他并被已经改变了自己的达西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时, 她在父亲面前承认自己爱上了达西, 但她没有大胆主动地表白自己的感情, 尽管她已被这爱情之火烧得痛苦不堪, 还是不动声色地等待他的下一次表白, 后来还是通过凯瑟林夫人的富有戏剧性的干预才捅破了窗户纸, 使得一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而简爱作为贫穷卑微的家庭女教师, 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犯两性关系中禁止妇女在爱情方面与男子平等的清规戒律, 与上流社会的贵族谈情说爱, 连罗切斯特也说“是你向我求婚的”。她这样做并非是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而是基于她心灵合一的爱情观和她众生平等的世界观。后来当她意外获得了遗产, 而她的爱人却又穷有残的时候, 她还是回到他的身边, 全身心地充当她的另一半。因为她爱着罗切斯特, 这种爱是不会因为贫穷和疾病而改变的。这种爱与伊丽莎白追求的以经济基础作为首要条件的爱情是不一样的。
伊丽莎白和简爱的女性意识之所以有着这么大的不同, 与作家的所处环境和个性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奥斯丁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已(一)在两性关系上,经确立, 工业革命使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 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冲击着当时人们的头脑, 但封建主义根深蒂固, 世袭贵族和中产阶级并存;男人完全占住了社会的主流, 女人则被排斥在社会之外, 大卫、莫那翰在《简奥斯丁与妇女地位问题》中说英国妇女“再没有比十八世纪那么不受尊重了”, 她们被认为天性智力低劣, 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就是家庭, 她们的主要责任是“把每一小时和每一天都贡献给丈夫、双亲、兄弟姐妹⋯⋯ 在家庭各种关系的交往中照顾他们的安逸和舒适”。绝大多数的妇女对自己的依附地位全无自觉意识, 女权运动和女权意识都处于萌芽状态。
奥斯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一个牧师的家里, 生活比较宽裕。她深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激情对于她是完全陌生的, 她甚至拒绝与那些热闹的姐妹有泛泛之交, 敏锐的观察, 恰当的语言, 灵巧的动作, 这些都适宜她仔细的揣摩, 但暗中急剧猛烈的悸动, 血液的沸腾, 渺不可寻的生活目标和感觉到的死亡尽头———这些他置若罔闻。”(1850 年4 月12 日《书信》)作为一个没有融入社会的的女性作家, 男权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她的潜意识里, 以她的切身体会她认识到了男女的不平等并且在作品中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出来, 但她认为女性不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庸, 她们在智力和精
神上不亚于任何一个男性。文中达西对于美貌并不特别出众的伊丽莎白的钟情就是对她独立人格的认同。然而她并不强调女性一定要取得和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 她不否定社会中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的区别。她重视女性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认为这远比争取男女地位平等重要。她笔下的理想女主人公聪慧、理智, 拥有和男性一样发达的智力, 但作家显然只是把她的才智和个性安排做她求得理想归宿的筹码而已, 不会让她去争取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伊丽莎白最终嫁入豪门, 诠释了奥斯丁标榜的女性自身意识完善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作家, 她的可贵之处是把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推上了前台, 把女性形象抬升为作品主角地位, 以女性的角度展开了故事叙述, 张扬了女性意识。
勃朗特与奥斯丁一样也是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但她幼年丧母, 家境较贫寒, 曾就读于一所为贫困儿童设立的寄宿学校, 在19 岁时当了这个学校的教师,后当过家庭教师。命运与奥斯丁及那时大多数的女子相差无几, 所幸的是晚出生近半个世纪的勃朗特所处的是英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宪章运动高涨的年代, 这次运动也正视了妇女的无权地位, 提出了争取妇女自由权利的口号, 女性的自主意识被极大地唤醒了。她们已经明白女性有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反对男性第一, 女性第二的观点, 认为男女平等, 女性有决定自己婚姻的自由。因其自身遭遇和切身体会,勃朗特受女权思想影响比较深刻, 简爱的形象可谓应时而生, 表达和彰显了女权思想。简爱的人格魅力正在于她的反抗性格, 她的那个有着决不向困难低头的傲气, 不顾一切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的志气, 大胆追求所爱的勇气。她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女性代表,实际上是妇女觉醒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勃朗特继奥斯丁后把英国的女性意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们的创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通过比较、分析她们的个性异彩,展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孩儿是水做的”,如果让我用水来形容伊丽莎白和简·爱,也许我会用咖啡和苏打水。伊丽莎白,一杯香浓有底蕴的咖啡,苦而不涩,甜而不腻;简·爱,碱性苏打水,入口时艰涩,回味时感慨良多。可以说,伊丽莎白是细腻的,是生活的,是现实主义的,是内外合一的形象。而简·爱,即使是今天看来都是幻想中的,是作者将绝大多数人包括作者本人无法实现的人生轨迹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是内心情感倾向外化的形象产物。
从现实性的角度看,不论是伊丽莎白还是简·爱,她们的生命历程折射着不同的爱情观和女性意识,我认为这样两种不同的观念和意识都很值得我们现当代人去深入的剖
析。通过对它们的剖析进而思考我们自己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注 释
①性格解析:从出身看女主人公性格的形成
伊丽莎白:从小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是南方富庶之地的乡绅之女。1.自尊自爱,敢于拒绝2.追求爱情,情意含蓄。
简·爱:1.她自尊自主、叛逆反抗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3.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4.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参 考 文 献
[1]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泽.南京: 泽林出版社, 2000.[2]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3] 郭征难.奥斯丁和她笔下的女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9).[4] 黄静.< 傲慢与偏见> 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兰州大学学报, 2002,(6).[5] 谭雪菲卢卡斯小姐和奥斯丁的女性意识[J].安康师专学报, 2004,(6).[6] 李迎新.从< 简爱> 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J].理论观察, 2000,(6).[7] 马丽君, 经典爱情模式中的女性形象———< 简爱> 与< 傲慢与偏见> 之比较[J].沧桑,2006,(9).2009年8月16日
第二篇:《简爱》和《傲慢与偏见》对比阅读
《简爱》与《傲慢与偏见》对比阅读
在图书馆,轻轻地合上这本《傲慢与偏见》,心里莫名地感到一空,总有一种感叹:“诶,终于完了。”
在这两个星期里,我也终于看完了这两本书。该怎么说呢,在一个时间段内同时看完两本同样以爱情为主题的书,在看的时候,我便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两本书进行对比了。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re ,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嗯,把这句英文原版中的第一段话放在这里只是想感叹一下,它说得太对了。而且,英文的原版读着比翻译的有味道得多。“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一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好吧,其实我想谈的和这一段话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单纯地感慨一下。
老实说,我在读着《傲慢与偏见》的前三分之一的时候,是没有太大的感觉的,或许是我没仔细阅读的缘故吧。它在开局的时候没有像《简爱》那样,一开始就给我们一个大的冲突。《简爱》的开头,简爱和她舅妈的冲突便初步突出了简爱的性格,便已经给了我一种震撼。但是《傲慢与偏见》没有,如同下棋,《傲慢与偏见》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只是布局,将一些人物慢慢的放在场上,将故事后期矛盾的线索拿一部分提前告诉读者,但是却没有开始进攻,在温和的节奏中已经开始隐藏杀招。
同样都是讲爱情,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傲慢与偏见》的格局要比《简爱》大。这种大主要体现在它的人物多,人物之间的关系复杂,人物的性格多样,故事的矛盾点多。而《简爱》虽然也在描写简爱和罗切斯特之余,花了一定的笔墨描写如果舅妈、圣约翰、海伦、校长等人,但是《简爱》当中的这些描写只能说是为简爱这个人物的描写而服务,它并没有深入到简爱这个人的故事中,也没有成为简爱的故事中的矛盾的发起点。
《傲慢与偏见》不同,它描写了好几段婚姻,不同的婚姻当中有不同的主角,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而且不同的婚姻当中的故事也成为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故事当中的一部分。故事中有这么几段婚姻,伊丽莎白的姐姐吉蒂和达西的朋友彬格莱;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和达西儿时的玩伴韦翰;伊丽莎白的表哥柯林斯和夏绿蒂。吉蒂和彬格莱在最初的舞会上相遇后,似乎就两两倾心,但是因为达西和彬格莱的妹妹的设计,使他们的爱情遇到了波折;韦翰最初的时候伪装地很好,一个劲地说达西的坏话,让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印象更差的同时也让伊丽莎白有点心动;柯林斯让我觉得很好笑,在他打算继承班纳特先生的财产的同时居然生出了要同时娶他的一个女儿,以此来给班纳特家一点补偿的奇妙的想法。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便是在他们的故事的发展中而发展的。
初次相见,伊丽莎白和达西一个傲慢,一个对傲慢有偏见。然后因为韦翰的话,加上伊丽莎白本身的偏见,他对达西的印象便更差了。于是,在达西傲慢地想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伊丽莎白断然拒绝。同时,她也得知,她姐姐的爱情的不幸遭遇竟是达西一手促成,原因只是因为达西觉得双方的阶级差异,门第观念。在这个时候,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恨达到了至高点。故事的转折在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信中,信一如既往的傲慢,但是却向伊丽莎白揭露了韦翰的伪装,从这时候开始,伊丽莎白对他的心便开始慢慢有点认同。当她从达西的佣人那里得知达西的优点后,她对他的好感进一步上升。故事的高潮在于韦翰和莉迪亚的私奔,是达西的默默付出,才将一场私奔闹剧转化为一场婚姻。这个时候,其实伊丽莎白只差一个达西的表白。从初次相见,到最后走到一起,两个以前相互瞧不上眼的人在一次次的矛盾中互相了解。伊丽莎白逐渐虽达西放心偏见,而达西最后也为了伊丽莎白慢慢的不再傲慢,故事走向圆满的结局。
和《简爱》一样,男主和女主都有着等级的差距,但是在《简爱》当中,等级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矛盾,简爱在自己的婚姻当中始终坚信她和罗切斯特是一样的,拥有一样的权利,而他们之间的障碍其实只是罗切斯特的那段婚姻和简爱的过度倔强。而当最后因为意外,罗切斯特的夫人不在以后,他们的婚姻的阻碍便自然而然地不在了。
但是在《傲慢与偏见》中,两个人的最大的障碍其实说到底还是和等级有关。因为处于社会的贵族阶层,达西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他要傲慢,他能傲慢,除了对待自己的家人外,其他的所有人都必须膜拜他。但是伊丽莎白的家庭,虽然不是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和达西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伊丽莎白的家人仍然只拥有者世俗的俗气,她的母亲现实,且有着一种不知礼节为何物的感觉,总会在不恰当的时候说一些不恰当的话。她的妹妹,由于母亲的溺爱,从小便放荡,因此才会做出那种私奔的让家庭的形象受到损失的事情。除了她姐姐温和、知礼外,她的家人总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对于家人的无奈,她在社会的顶级阶层那里总会感到一点的羞耻,说到底,这还是社会阶级的原因。当达西放下自己的傲慢之后一步步地用自己的行为靠拢时,她才能够坦然接受达西的爱。
下面呢我想说说两者的人物,两部作品中都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某种人,如同《简爱》中的校长、舅妈等,同时,圣约翰的那种属于牧师的婚姻观也让人无语。但是虽然都有讽刺,《傲慢与偏见》中的要讽刺的丑角却明显地比《简爱》多,达西的姨母和彬格莱小姐的在达西面前说伊丽莎白的坏话,结果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这让人有点哭笑不得;韦翰的那种恬不知耻的无赖让人印象深刻;伊丽莎白的表哥的那种见风使舵,看到好处便厚着脸皮凑上去,碰到有灾难的时候居然出言讽刺、落井下石让人不爽;夏绿蒂的那种对婚姻的那种谋划让人心寒;以及班纳特太太的势利„„这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特点比起《简爱》来说更加鲜活,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我就想再来谈谈女主的对比。
简爱是一个可怜的姑娘,她的童年遭遇十分凄惨,因此她从小便十分独立,同时,她也有着一个姑娘的善良、友爱。虽然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是,由于她内心的骄傲和独立,虽然她偶尔也会为此而饱受苦恼,但是更多的是她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自己。当她意识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的时候,虽然双方有着等级的差距,虽然她偶尔也会掩藏自己的内心,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她能大胆地向罗切斯特表达自己的关心,表达自己的爱。比如说在她误以为罗切斯特要迎娶别的女孩的时候,虽然不想看到那一幕,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在罗切斯特结婚前去见他,去表达她的关心。再比如,当知道罗切斯特有在世的妻子的时候,她毫不讳言自己依然爱着他,但是她在说出那一番话之后还是选择了离开。而这些则表明,社会阶级的低下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简爱的对于爱情,对于自己的生活的独立性。
但是伊丽莎白不同,她比简爱过得幸福。她的家庭虽然算不上是社会的顶层,但是至少是衣食无忧的。她的家庭虽然有着母亲和妹妹的不争气,但是她的父亲是宠着她的,她的姐姐依然是知书达理的。所以伊丽莎白保留了一定的自己的性格的活泼,但同时相比简爱,她便没了那种独立。伊丽莎白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虽然知理,但是她更多的时候有点女孩子的小性子。比如,当她对达西的傲慢的印象不满时,她便对他展示了自己的偏见,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独立,但是这种独立也可以说成是赌气。再比如,当她在后面开始和达西和好的时候,她也对自己说,如果达西不再来看她,便说明达西已不再喜欢他,而她也没有必要再理他。这种有着小女生恋爱心态的感觉在简爱那儿是很难出现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暂时我也只能写上这么多了。而在这最后,我想谈一谈我看书的整体感受。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更喜欢的是那种随着性子来,优哉游哉地读书方式,这两本书看得太急,以至于有的东西没有看细,我相信当我第二次回头重温的时候会有一些别的味道,别的感觉。
感觉!读书的感觉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我读书的享受吧,这种享受是由于将自己代人到书中的故事情节当中去,讨厌那些让人讨厌的人,感慨那些让人感慨的事,品味作者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并随着他一切喜怒哀乐。这或许就是我读书的一切。当我在读《傲慢与偏见》的时候,前半部分我真的感到乏味,而读到后面,当我看到作者用自己的文字,通过情节的发展,让之前使我乏味的内容成为矛盾的线索的时候,我是由衷的感到佩服的。同时,我能很清晰地记得,从伊丽莎白的妹妹开始私奔的那个情节起,我的情感就跟着伊丽莎白一起变化了。和她一起着急,看到表哥嘲讽的信的时候忍不住想打他,知道是达西的付出让妹妹能成功结婚时陪她一起感动。最后当伊丽莎白在达西面前耍着小性子,拿着达西以前的事情开涮的时候和她一样轻松。情感就在这一段时间内陪她起伏、波动,最后还有的是放下书时的那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以及一点点回味的不舍。这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没有啥鉴赏不鉴赏,当你的思维,你的情感跟着作者,跟着书中的人物走上那么一走,完成了一次书中的旅行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便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感悟,属于你自己是收获。这便够了!
第三篇:论文—简析《简爱》中的女主人形象
简析《简爱》中女主人的形象
摘要: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新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集中描写她为谋求妇女经济独立和爱情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本文主要从心理、语言、思想、行为等方面分析简爱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 人格 意志 精神
追求
反抗
自由
平等
正文:
一、引言
《简﹒爱》是以其感动人心的对于一位“灰姑娘”式人物的奋斗史的刻画而取胜的。它写一个孤女个人的奋斗故事,作者本人生活中的悲哀、忧患、紧张和勇气在小说中得到强烈的反应。她苍白,矮小,一点也不美。无金钱,无地位,却有着不平凡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体验。自尊自主,叛逆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爱情。是一位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性平等,不向命运低头,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的坚强女性。
简爱以精神上和道德上具有的美感力量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成为无数妇女效法的榜样,使全世界女性从从简爱身上获得了爱的真谛,获得了生活的启迪。
二、简述故事情节:
《简爱》的副标题为“一部自传”,故事情节由女主人公简爱以第一人称“我 ”叙述,其内容大体如下:
《简爱》 的主人公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舅妈家,受尽舅妈的虐待、表哥的欺凌。后又被送进门收养孤女的半慈善学校——劳乌德,继续在饥饿、体罚、疾病缠绕的恶劣环境中挣扎。在劳乌德完成六年学业并担任两年教师,开始了新的生活。桑菲尔德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被简的单纯和坦率所吸引,简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位能平等、随和待她的绅士。两颗深爱的心在小心翼翼地反复试探后终于碰出了绚丽的火花,他们决定结为夫妻。可就在婚礼上,有人证明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一个被锁在桑菲尔德阁楼上的疯女人。简痛苦而理智地不辞而别,离开了桑菲尔德。神情恍惚的筒毫不无目的地开始流浪,饥寒交加之际,被一位好心的牧师约翰及其两个妹妹收留。不愿寄人篱下的简找了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约翰发现他和简竟然是表兄妹,简的叔叔是他们的舅舅。善良的简将叔叔留下的大笔遗产平分给了三位表哥表姐。约翰请求简和他结婚并一起去印度传教,遭到了简的拒绝。简决定去探望罗切斯特先生。桑菲尔德已被疯女人烧成一片废墟,疯女人在纵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因救疯女人而成为残疾。简满怀爱情和罗切斯特开始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三、简爱的形象剖析:
1、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命运对于简·爱是不公平的,她一生都在走着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亡了,她寄住在盖茨海德府,在那里她受到表哥表姐们凌辱;在八岁时被送到劳乌德慈善学校,要那环境恶劣、制度专横苛刻的孤儿院学校遭受束缚、摧残;18岁时,她被应聘到桑菲尔德府当家教,在那受到上层贵族小姐鄙薄的教师生活,还遭受了神秘的疯女人对她的骚扰恐吓,于是她擅自离开桑菲尔德府。开始了流浪的生活,正在她饥寒交迫时,约翰收留了她,然后她就在就个偏僻的地方教学,可约翰逼迫她跟他结婚,为了摆脱他的纠缠,她就离开了那里。千里迢迢,经过几分周折才找到了失明的罗切斯特。但她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在竭力寻找一条能够于社会中不受歧视的,与人平等行进的道路。在贫困孤独的双重压迫下,她凭借自己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在社会上取得立足之地。虽然这过程中不断地受到挫折和诱惑,可她在保持自己做人的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对事件做出弹性灵活的处理。
从下面的几段描述中可以看到简爱内心是多么的叛逆反抗。
“我被他打倒,头还在痛,血还在流;约翰粗暴地打了我,没有人责备他;而我,为了叫他以后不再干出这种荒唐的暴行,却受到了众人的许多责难。
”不公平!----不公平啊!“我理智的说。令人痛苦的刺激逼得我的理智一时早熟地发挥了威力;”决心“也同样被鼓舞起来,催促着我采取什么奇妙的方法,从这难以忍受的压迫下逃跑----譬如出走,或者,万一走不了的话,就永远不再吃不再喝,听任自己饿死。在那一个悲惨的下午,我的灵魂是多么惶恐不安啊,我整个脑海里是多么混乱啊,我的心有多么的反抗啊,然而,这一精神上的搏斗,是在怎么样的黑暗,怎么样的愚昧中进行的啊,我无法回答内心的这个不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这样受苦;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隔了多少年----我却看的明明白白了。”
“我怎么敢,里德太太?我怎么敢?可这是事实,你以为我没有感情,没有爱和仁慈,可我有。还有,你没有一点同情心,我到死也忘不了你多么凶狠的把我扔那间红房子里,把我锁在里面。无论我怎么乞求,你一点也不心软。你这么惩罚我,无非是因为你那个坏小子毫无理由的揍我,把我打倒在地。不论谁问我,我都把这个千真万确的事情告诉他,别人都说你是个好人,其实你很坏,心肠又狠,你才会骗人呢!” 通过这段话可知简爱对表兄的还击是出于本能,因为她的生命受到威胁,对里德太太关于她是一个小骗子的言论的驳诉则可被看作是对特权阶层意识的挑战:“人们认为是你是个好人,但你却很坏,心眼不好,你才是骗子。”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一对恋人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是她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因此她逃离了。
简爱在罗沃德寄宿学校的生活是以肉体上的惩罚和心灵上的被摧残开始的。学校的施主布罗克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还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但她没有在屈辱中沉沦,而是不断奋发进取,像一棵顶风冒雨的小树,不屈不挠的成长着。这和她的朋友海伦朋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海伦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但简爱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就夺过来,当着他的面把它折断。
简得出结论说:“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当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 她一点也不能理解,更不能忍受海伦如此耐心,无怨地接受各种惩罚,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激愤:“我要是换了你,我就讨厌她;我就向她反抗;她要是用那个教鞭打我,我就把它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 然而,这种看似极端的个性并未妨碍这两位苦命的女孩成为知心朋友,这是因为简·爱和海伦所展示的是同一女性的不同两面。如果简·爱这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女孩所展示的是不受约束的女性自我,海伦所体现的则是女性自我充满理智而又倍受压抑的一面。其实在海伦循规蹈矩的外表之下仍然有着矛盾与挣扎,她的表面上的安静与服从不能完全被看作是完全的妥协。实际上,海伦对现世的不公的反抗采取的是傲视时间的一切苦难以及遁世的方式来进行的。海伦的天使信条是积极的,因她需要勇气和矛盾的心理作斗争;同时也是被动的,因她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世界上的一切苦难——她只能期待来世,逃向另一个世界。简·爱在盖兹海德府受到里德舅母一家欺凌时,曾多次选择躲藏到隐蔽的角落以避免攻击,甚至想过要改变自己去迎合和讨好他们。后来在劳渥德孤儿院时,她很多时候也只能默默受罚,虽然心有不满,但对海伦所宣传的“爱敌”、忍让式的信条表示肯定和佩服,并在潜意识里去践行这些信条。这说明简·爱在对待不公正待遇时所采取的态度与海伦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虽然简·爱比海伦不安分且热烈得多,但作者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简·爱和海伦有着相似悲惨的孤儿出身和受虐的经历,但是两人的对待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走向和结局也不一样;简·爱不认同海伦的妥协,但她爱海伦,意识到海伦的信仰中有着她所应当吸取的在艰难生活中生存下去的理由。
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进入桑菲尔德庄园以后,她性格中自尊的一面逐渐占主导地位。因为这时简·爱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体貌的平庸,而多年来的艰苦学习使得她知识丰富、性情沉稳、眼界宽宏,并具备了养活自己和保护自己的能力。她开始懂得要在别人眼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要时刻表现出自尊自爱,生发出做人的底气与硬气,用自己的知识和美德来证明自己不是英格拉姆小姐那样的“绣花枕头”,而是一位有思想、有个性、有追求的的新女性。在菲尔费克斯太太口中的英格拉姆小姐是“女皇”一般的人物,不但人漂亮,而且才艺也佳。简·爱起初对这位小姐也是充满了钦佩和羡慕,自己的自卑意识再次抬头。当她见到其人时,第一形象是:高大挺拔,像月亮女神;为人傲慢,时含讥诮,且决非厚道。英格拉姆小姐以讥笑自己家庭教师的方式来羞辱简·爱,称家庭教师为“妖魔”,或讨厌或可笑。见识了英格拉姆小姐的谈话、弹琴、做文字游戏等活动,简·爱的自尊意识马上轻松打败了原来的自愧不如,对英格拉姆小姐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太低下;好买弄,不真诚;虽有风度和才艺,但头脑肤浅,心灵贫瘠;缺乏教养,没有独创性;即使对待小阿黛勒,都心怀恶意,无端发泄,冷淡刻薄,不懂得同情和怜悯。对简·爱而言,英格拉姆小姐除了门第、地位和家庭关系优越外,实在贫穷得很,因此,在简·爱和英格拉姆小姐的对决中,从人格到精神,简爱都取得了胜力。简·爱对于建立在精神平等上的爱情,抱有疑虑的。她爱罗切斯特,渴望得到他的爱,可当罗切斯特向她示爱时,她又不敢相信是真的,“想象这样的命运会落到我的头上,那真是神话——真是幻想”,她在体验幸福与昏眩之际,敏感的心,却在紧张地搜寻隐匿的和可能出现的不平等。她的内心深处,弥漫着不详的预兆,总觉得哪个地方存在问题。在婚前的日子里,简·爱的情绪不安、抵触、透出淡淡的恐惧感。她担心幸福和爱情最终会露出梦幻的本色,因而不敢深陷进去。她拒绝接受珠宝和财产的馈赠,声称要继续做家庭教师,用挣来的钱来支付自己的膳宿费用。这说明了她在接受世俗婚姻的同时还不忘给自己留下人格尊严可以回旋的余地,是“能屈不能断”的反抗个性体现之一。后来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的疯妻子时,证明自己之前的担心和恐惧并不是空穴来风,她内心开始了痛苦的挣扎:是离开情深意重的罗切斯特,还是留下来当他的情妇?她勇敢地作出了离开深爱的人这一痛苦抉择,坚持了她在这一发现之前就确定的立场:“我不是鸟;没有罗网捕捉我;我是个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我现在就要运用我的独立意志离开你。” 这就是简·爱一贯坚守的神圣原则——自重、自尊、自爱。
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主人后在地位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里就如乞丐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简爱的爱情关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所以她敢于对着罗切斯特说:“你认为我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吗?你认为我穷,出身低微,长相丑,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想你错了!我们的灵魂是一样的,心灵也是同样健全的!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大量财产,我会让你感到不愿离开我,就像我不愿离开你一样。我现在和你说这些,不是从习俗,惯例,甚至凡人的肉体,而是你我心灵之间的交流,就像我们进入了天堂,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当罗切斯特问她还需要什么时,她立刻回答说:“你的尊重,而我也报之于我的尊重,这样这比债就两清了。”她表达爱情的方式不是甜蜜的赞美,温柔的话语,更不是乞求,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这种自信的气质使她获得了罗切斯特由衷的敬佩和真挚的爱恋。简爱的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和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正是她以自爱和自尊为人生的支柱,才使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现。是的,两性之间是平等的,爱情须以平等和互相独立作为基础,女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简爱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心中最平易近人的偶像,她不会难以靠近,她的影子飘散在我们的周围,以她为准则,大家都可以生活的自信坦荡,都可以沿着命运给予的线索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所在。
3.对真爱的大胆追求
3.1、对爱情的态度
在真爱面前是没有贫富悬殊,级别高低和年龄大小的区别的,爱情是人类生活最美丽的特征。真正的爱情是不能以人们的财富、权利以及地位来衡量的。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人们喜欢去追求一种非常浪漫,非常有意义的爱情,而我认为,男女之间能够真心相对,用心与情感去真诚地交流,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从而双方亲密无间,这才是最重要的。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真爱的旅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简爱和罗切斯特也是在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才找到了彼此的真爱。
当简爱发觉自己深深地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之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奢望自己成为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只有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去坦坦荡荡地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
3.2、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
简爱对罗切斯特的情感非常的专一,在爱情问题上她要求一份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当得知罗切斯特还有一个疯了的合法妻子时,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她回到房间脱下婚纱,像是在对自己说:“哎,我再也不能求助他了,因为忠诚已遭破坏,信任已经丧失了,对我来说罗切斯特已不再是过去的他,因为他原来不像我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我不想把他看成邪恶,我不愿意说他欺骗了我,不过,他在我心中已经失去了正直不欺的属性,因此我必须离开他,这一点我看的很清楚。”罗切斯特提出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注意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但她拒绝了:“我自己关心自己。我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依靠,就越要尊重自己。我遵守上帝颁发的,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还遵守那些原则,它们是在我清醒时而不是现在这样迷茫的接受的。法律和原则并不是用在没有诱惑的时候,而是用在像今天这样的肉体和精神都对抗它的严肃时候,既然它们是那样的严肃,为什么还要违抗它们呢?如果我为自己的私事而破坏它们,又有什么价值呢?它们一定有价值的,我坚信。坚定我现在不相信了,那一定是因为我疯了。我的血管里蔓延的是火,我的心跳的极快。原来的想法,以前下定的决心,是我此刻监守的一切,我要牢牢的把握住自己。”她的爱情观不搀和杂念,她不做金钱的奴隶,不做别人的附庸,她永远是独立的。
当圣约翰向简求婚时,简没有答应他。也许大家都会认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长相英俊的帅哥是值得嫁的。可他要娶简不是因为真心的爱简,而是简是最适合他传教的助手,她是有见识,有才智的女子。他这样人不会享受生活乐趣,整天到晚和时间挑战,爱上帝胜过爱一切,为了工作的需要他愿意牺牲他的爱情。简要是嫁给他就意味失去平等,失去了自由,同样失去了自尊的权力。简理想中的婚姻是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要彼此之间是自由的,是相互尊重对方的,她认为这样条件下结婚才会得到幸福。简是瞧不起他对爱情看法,瞧不起他对感情的虚假,她无法忍受他权威,无法忍受他完全控制她的身心,她是自由的鸟,是没有网子可以网住她的,她是个独立意志的自由人。
更重要的是,无论他对他如何,简心里爱的仍是罗切斯特。她对罗切斯特的爱是炽烈的。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的,不会因罗切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简爱追求爱情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 纯洁的爱情。罗切斯特的庄园被烧毁,眼睛也瞎了,但简还是愿意嫁他,一个比她大20多岁的瘸子,她愿意一辈子伺候他。即使他一无所有,简也心甘情愿跟他,直到永远。你说换着谁谁会愿意呢?这不仅仅是一份伟大的爱情,更显示了简内心深处感伤而美好的人格力量。
4、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在盖茨海德府,简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弱小、丑陋、怪僻、胆小、任人摆布,是个没有明确地位和身份的“小家伙”,是个“外来人”,是个“异种人”,是个“比不上佣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压迫她,残害她的天性,扼杀她的成长,但简爱的心却并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她的精神却因粗砺的生活而锤炼得顽强,她的意志被磨砺得坚决,非凡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十岁的孩子似乎具备了成人的智力,而这种超绝的智力促使她无所谓惧地去反抗压迫者。
当简与她表哥吵架时,舅妈就是驾她,不分清红皂白,就把她关在空房子里,让她一个人在黑暗的房子里呆着,但她没有哭,因为她认为她是没有错的,她进了房间后正要拿一本书看时被他表哥看到了,一把把书抢走,还说她没有权利看他们家的书,说她没有钱,只是依靠另人养活的人。简没有理他,她想:这种家伙是没有 资格 和我一起 的,他们把我关起来不想让活,想让我早点死掉,我就不称他们心,我要好好坚强的活着。
在劳乌德学校的悲惨体验,更表现了简的坚强和惊人的意力。她刚摆脱了舅妈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读书,她认为自己可以有新生活,可以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可以好好的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虽然在那里经常挨饥受冻,但还能和孩子一起忍受。可是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布洛克赫斯特说简是个坏孩子,是个会撒谎的人,叫大家都离他远点,不要学她那么坏。此时的简就好像天要塌一样,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好,她好难受,她愿以为到这能把所有的事都放下,重新开始的。在那一段时间没有人正眼看她,她很痛苦。后来学校通过调查后知道她不是个坏孩子,才证明了她的清白。不过多久,由于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这样条件不好的环境下居住,再加上饮食的不卫生,才促使劳乌德传染病的发生,这种病把学校大部分孩子的生命夺走了,简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凭借自己顽强意志活下来了。
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这是简爱在言语上对打他的人有力回击,也是在精神上维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在主人罗切斯特疵疵逼人的问话中,简表现的无所畏惧自卑,当他们谈话的观点不同时,简敢于证明她的观点是对的,是大家都认同的,敢于指出主人的观点是片面的。主人问简:你是个身份低微的孤儿,你怎么敢用这样语气和我说话,你就一点都不紧张?敢和我这样说的人没有几个,你表现的那么沉着,那么自然,你的那样沉着是来自哪里呢?简回答说:“我虽然是贫穷的,是不美丽的,但我具备你所具备的,也具备你所不具备的,先生不要用你有色的眼睛去看人,你只会看到它的表面现象,而不能看到它的本质的,我的智慧是来处我的头脑。通过他们的对话,就可以体会简是受过教育,经历过许多风浪的人,这促使她拥有了富有智慧,善良敏感,坚强独立的高贵灵魂,在这一点上,她与主人罗切斯特相比毫无逊色,甚至使他有时感到惭愧。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四 .结论
简爱的一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从盖茨里德府到罗沃德,从罗沃德到桑非尔德,又从桑非尔德到荒原庄,她一直都在为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而抗争。在当时等级观念严重,男权至上的英国社会,作为一个女性,敢于离经叛道,向不公平的社会挑战,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简爱凭着自己的精神力量和对美好动人的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才有着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也显示出了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是个容易产生爱情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压力,特别是女性所面临的压力就更大,工作、生活、精神等各方面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都足以让女人们对某些男人滋生那种暧昧的情愫,之后女性就很容易迷失,迷失在爱情里,迷失在婚姻中。受伤害的大部分都是女性,我们应该想想问题的关键所在。若是其中所涉及的女性都像简爱一样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我想,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这是个应该让简爱流行起来的年代,每个女性都应该静静坐下来,在灯下细细捧读《简爱》,去和简爱的灵魂对话,简爱是一个神话,她让我们相信,拥有了独立人格并可以自尊、自爱、自立、自信的女人,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会有自己的骄傲,也会找到自己永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杨静远:《勃郎特姐妹的生平与创作》,《名作欣赏》1986年第2期
[2]张为:《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1期
[3]张京援:《当代女性文学批评》1992年版
[4] 简同,《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
[5] 陶德臻,《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梁坤,《外国文学名著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 田兆耀,《西方文学鉴赏》。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
[8]杨正和,《外国文学名作欣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
第四篇:《女主人与乞丐》教学设计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设计
七台河市第五小学 王国艳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程。本文是一篇主题突显人文精神、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生动的佳作美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心地善良又真诚待人的女主人与一位乞丐之间发生的故事。她通过让乞丐搬砖让他明白了只有靠自己的一双手,哪怕是一只手勤恳地去做,才能自立,才有自尊和人格。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针对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到阅读分析,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又不是很强,因此本课的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从不同人物身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提示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3.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独臂乞丐的言行、神态,体会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懂得劳动可以使人获得尊严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而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投影仪、展示台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明析目标
1.在社会中,有一种人,他们靠向别人乞讨来生活,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吗?(板书:乞丐)
2.见过乞丐吗?当他向你乞讨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乞丐有关的故事,题目叫《女主人与乞丐》。老师相信,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受到新的启发。
(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质疑课题,梳理问题。问题预设:女主人与乞丐间发生了什么事?本文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明晰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学案导航,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方案,检查自学。(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方式:指定每组1号同学接受检查,教师相机点拨训练 点拨预设:字:mú模mó 词:一模一样(2)标出自然段序号。
检查方式:指定每组2号同学接受检查。第一人发言后,一样的坐下,不一样的接着汇报。
(3)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检查方式:指定每组3号同学接受检查。第一人发言后,大概一样的坐下,不一样的接着汇报。
(4)想一想“砖放在哪儿都一样,而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这句话的含义。
检查方式:指定每组4号同学接受检查。
汇报预设:搬砖的乞丐和不搬砖的乞丐不一样。
三、互动合作,释疑解难
1.女主人说搬不搬砖对于乞丐来说不一样,那么乞丐搬砖前后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来深入学习。2.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内容:(1)找一找文章当中描写乞丐搬砖前后不一样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找到能体现乞丐搬砖前后心理变化的词,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心理变化?再分角色读一读文中的对话。学习方式:独自学习——组内交流——展示汇报 3.学生独自学习——组内交流
四、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一)交流(1)题:找一找文章当中描写乞丐搬砖前后不一样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外貌的变化: 汇报预设:
a.搬砖前: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臂已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谁碰上都会慷慨施舍的。搬砖后: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条左臂,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体会到乞丐由可怜变为可敬。
指导朗读:描写乞丐搬砖前后外貌、身份的句子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b.点拨:“可怜”是“朗读提示语”,提示语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还可以不出现,还有一种是在中间。朗读时先找到提示语,看看提示语中有没有语气的指导,如果有,只要读出这种语气就可以了。如果没有,那就再看看标点符号,有没有特殊的符号,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读出相应的语气就行了。
c.训练:看到“可怜”这个提示语,后面就要读出同情的语气。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由读、再指名读。)
这是一个()的乞丐。
“气度不凡”、“成功人士”也是提示语,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气概风度不平凡。成功了的人。)看到这两个提示语,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肯定赞扬的语气)(指名读、自由读、再齐读。)
这又是一个()的乞丐。
d.点拨:对比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是谁改变了他呢?
e.点拨:让我们回过头再看看女主人的这句话,(指名读)你们觉得这句话说得怎么样?是呀,能让乞丐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看来,女主人的话说得还真有一定的道理。2.身份的变化:乞丐------董事长 3.心态的变化:搬砖前生气,搬砖后感激。
(二)交流(2)题:找到能体现乞丐搬砖前后心理变化的词,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心理变化?再分角色读一读文中的对话。
(1)找到能体现乞丐搬砖前后心理变化的词。a.汇报预设:
搬砖前:生气,怔住; 搬砖后:感激
b.句子: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女主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那唯一的手搬起砖来。”
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送给我作纪念吧。”说完,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2)生气、怔住、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重点引导怔住这部分:
a.怔住了说明什么?(预设:没想到)我们一起做一下“怔住了”的表情。
b.点拨:女主人言行再一次敲击着乞丐的心灵,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女主人,他的目光为何变的异样了?(预设:受到了启发,产生了信心),他在想些什么(预设:一只手也能劳动)?哪句话能看出他在思考?(预设: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犹豫过后,他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他终于„„(俯下身子,用他那唯一的手搬起砖来。)指名读。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谁愿意读的慢一点儿„„
这更应该是一个坚定的决定,谁愿意读的再慢一点儿„„
这是一个我们为乞丐骄傲的决定,谁愿意再读„„
c.训练:从惊奇到犹豫再到做出决定,短短的几分钟,乞丐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着这些体会,我们来齐读第4自然段。抓住哪个词能体现乞丐的惊讶、决定及板砖的不易。
朗读提示语:怔住、终于、整整。
(3)搬完砖后,乞丐感激什么?
a.师生合作读五、六自然段(师引读五、六自然段,师读人物,生读后面的句子。)
b.乞丐感激什么?(预设:女主人的教育、赠与和尊重。)c.当乞丐听到女主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时,乞丐真是感慨万千啊!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搬砖让他看到了力量。浑身充满力量的乞丐对女主人说------生接:“我不会忘记你的„„”„„就上路了。
d.深化主题:他之前那样的气愤,之后却如此地感激,让我们再来读读女主人说的这句话(出示)。能让乞丐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看来这句话说得真有一定的——道理。
此时这又是一个()的乞丐,一个()的女主人。(4)点拨:同学们想象一下,满身疲惫的乞丐通过搬砖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此时,他感到他的手不是只能用来乞讨,而是可以用来劳动的,从此,他可以不再乞讨,可以自食其力。)
(5)训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1——8段,注意根据提示语朗读。(6)训练:带着这20元钱,乞丐满怀希望上路了。在寻找工作遇到困难时,他靠自己的力量和信心一个又一个地克服。他靠自己的劳动挣钱,成为了气度不凡的成功人士。正是这信心和力量改变了乞丐的命运,看来女主人这句话,果然真的有道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句话。(生齐读)
(三)过渡:搬砖让独臂乞丐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面对同样的情况,那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当女主人让他搬砖时,他是怎么做的?结果会怎样呢?
1.速读第9自然段,画一画。
2.思考:他为什么会走开?那是什么样的表情?(预设:鄙夷)心里会想些什么?
3.点拨:两个乞丐的不同命运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女主人的这句话,果真有她自己的道理。让我们带着认同一起再来读这句话。(“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而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
4.送给对搬砖“鄙夷不屑”的乞丐一句话。
(四)思想升华: a.当一个人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时,他的命运会怎样?(板书:成功)当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后,他的命运又会怎样?(板书:乞讨)
b.再读女主人的话,看来这句话说得真有道理。对于“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而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女主人想告诉乞丐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正是通过搬砖这件事,女主人让乞丐明白了什么?(板书:人格)那到底什么是人格呢?(板书:自尊自强)
五、当堂训练,达标测评
1.总结写法:女主人是只让这一个乞丐明白了做人要自尊自强吗?可课文却只重点介绍了这个乞丐,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今后我们写作中,也可以用上这种写法。2.用刚学过的写作方法写写班级里的小乌龟。
六、盘点收获,反思提高
1.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全文,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指名说。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想对在座的每一个人说些什么? 2.介绍自强自尊故事的典范。(典子的故事)板书设计
女主人与乞丐
搬砖 成功 人格(自尊自强)
不搬 乞讨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借助谈话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了学习状态之中。然后通过出示“学习方案,检查自学”环节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以检查,既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全文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又通过检查预习培养了学生的预习能力。在深入学习课文时,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点拨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法可依,再通过合作交流使各自的思想得到整合。在点拨汇报中,自始自终都围绕着中心句“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而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展开,使全文的学习主线分明,并在学习中,注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朗读提示语读出句子的相应语气,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感悟出文章所蕴含的主旨,既夯实了语文基础,又让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做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五篇:剖读《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对比
剖读《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对比
【摘要】19世纪,英国文学界涌现出一批女作家,《简爱》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在英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小说分别是由两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所写。这两部名著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本文就是通过对比这两个作品,来剖析二者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爱、伊丽莎白、个性、女权、经济独立、婚姻观。
一、作品简介及写作背景。
《简爱》出版于1847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描写孤女简爱幼时受到舅母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从严厉残暴的学校毕业后,她到桑菲尔德府当家庭教师,并与主人罗切斯特相爱。但在婚礼当天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子,她不愿成为情妇,于是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故事的最后,罗切斯特因为一场大火导致残疾,简爱认为她和罗切斯特已经平等,于是缔结了幸福的婚姻。《傲慢与偏见》出版于1813年,其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杰出的女作家。这部小说讲述班纳特太太5个女儿出嫁的故事。文中中心主人公是中产阶级青年达西和伊丽莎白。达西傲慢,却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有偏见,认为达西破坏姐姐的婚姻,却爱着达西。最后男女主人公各自克服自己的傲慢与偏见,结合到一起。
两部著作的作者都是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里都反映了那个时期英国女性的生活状况。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深受男权社会的压抑,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这种生存状况下的女子有许多无奈和不满,有不少女性不甘于过这种生活,奋起反抗,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这种反抗精神。
二、女权主义中相同的一面。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家的二小姐,相比她的三个姐妹,她聪明独立,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判断力。在当时女权被碾压的男权主义社会中,伊丽莎白少了一些作为小姐的含蓄,相反,她在各种场合中都语言活泼,言谈机智幽默,正是因为伊丽莎白睿智的言谈,才使得傲慢的达西最后爱上了她。伊丽莎白鲜明的性格特点体现了女性追求平等的向往,昭示了不同与当时时代的女性意识和人性内涵,奥斯汀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女性应该具备自我认识的能力,追求知识的理想。伊丽莎白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婚姻制度,但是她敢于挑战当时的传统,极其重视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不甘于做男人的附属品,认为婚姻双方当无门户之见,要平等相待。
《简爱》的主人公简爱寄居在舅母家时的悲惨童年让读者初步了解她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与当时的女性不同,简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作者笔下的简爱长相平庸,而且是当时社会上地位极其低下的家庭教师,但是简爱却没有因为这些原因而感到自卑,她始终坚信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时,她没有过多的退缩,反而是大胆地去爱,去追求一份精神上平等的爱情。
伊丽莎白和简爱都追求的是地位平等、独立自主,坚决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勇于表达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地位,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追求自由的最高呼声。
三、女权主义中不同的一面。
《傲慢与偏见》的中心主题是爱情与婚姻。小说探讨了妇女的出路:缔结一门好婚姻来达到自己的理想追求。小说的婚姻观是,为了财产和地位的婚姻是错误的,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什么事情都可以随便,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简·奥斯汀强调经济状况对妇女爱情和婚姻的制约,她认为婚姻和金钱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伊丽莎白虽然向往婚姻以爱情为基础,但依然没有完全脱离父权思想下的恋爱模式。总之,《傲慢与偏见》中虽然表现了强烈的女权主义,但是女性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金钱的制约,女性并未能完完全全地成为独立的个体。
相反,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强调的是婚姻必须建立在精神、灵魂平等的基础上。夏洛蒂探讨了妇女的出路在于寻求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简爱坚持要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妇女要求感情独立,即性独立。这在当时是一种革命要求。与《傲慢与偏见》相比,《简爱》不仅仅是追求个性的独立,还有的是经济独立,就是跳离了经济条件对女性的束缚,比《傲慢与偏见》更进了一步。
伊丽莎白表现为朦胧的无意识的反抗意识,但是简爱体现出有意识的反抗,追求平等自由的女权思想。
无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简爱》都折射出了不同的女性意识,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进步的女权思想,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鼓励。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更深入了解了小说中的深层含义,从而反思当代人的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