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质量单位“克”的认识(合集)

时间:2019-05-12 04:0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课时 质量单位“克”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课时 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第一篇:第1课时 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页,信息窗1第1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2.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了解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感受1克的实际质量,培养初步的自主探索求知意识,提高估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难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能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天平、一些2分硬币、黄豆、花生米等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多媒体课件、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

学生准备:一些2分硬币,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标有质量的物品或食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出示图片。图片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图中的这3枚蛋分别是象鸟蛋、鸵鸟蛋和蜂鸟蛋。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蜂鸟蛋给你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蜂鸟蛋非常小或重量很轻等。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蜂鸟的蛋不到1克,那1克有多重呢?

师总结:表示物体有多重,我们可以用克、千克、吨等单位来表示。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克。(板书课题: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克

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克是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板书:质量单位——克)表示较轻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g”表示(板书:g),指导书写。

2.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克“g”。

教师出示生活中学生喜爱的一些食品图片,让他们发现里面标有的克“g”。(具体图片见课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㈠.体验1克有多重? 1.估计1克有多重?。

师:同学们,1克有多重?和身边的哪些物品差不多呢?

学生可能说大概和二粒花生米差不多,和一个乒乓球差不多,和一颗QQ糖差不多等。

2.引出天平称量,并认识天平。

师质疑:怎样才能知道到底谁的估计更准确?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称称一称。

师介绍: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教师用实物展示砝码:1克、5克、10克、20克、50克、100克、200克。(注意:展示砝码要用镊子)

3.操作体验“1克有多重”?

师:我们先来称一称几种物品来看。(事先准备的)。

操作1.天平左边放一枚2分硬币,右边放入1克的砝码。(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置上?(经过观察,学生明确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操作2.把天平左边托盘中2分硬币取下,换二粒花生米,使指针又指在标尺中央.指导观察天平后提问:二粒花生米的重量是多少(二粒花生米的重量大约

是1克)。

操作3.老师手拿一张32开白纸:谁知道,这张纸的重量大约是几克(指生猜出不同的重量)。用天平验证:这张纸的重量大约是1克。

操作4.老师手托一把黄豆:谁再猜一猜,这样的黄豆,几粒大约重1克(生说答案不一)用天平验证(由于黄豆的大小不一样,同学们称出的数量也不相同)。

4.通过掂一掂获得亲身体验。

让学生亲自感知1克的重量:用手亲自掂一掂2分硬币,二粒花生米,一张32开纸,大约6粒黄豆。

指导比较:请同学们按老师说的掂一掂。

左手掂一枚2分硬币,右手掂一张纸。问:这两种物品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了解两者重量一样,大小不一样)

左手掂6粒黄豆.右手掂二粒花生米.问:你发现什么了(引导学生得出两种物品重量相等,数量不相等。)

判断题:①大的物品比小的物品重。()

②个数少的物品一定比个数多的轻。()

师小结:我们通过用天平称量,知道了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又亲手掂出了1克到底是多重。

4.感受几克的轻重。(1)掂一掂,估一估。

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5角硬币和一元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2)小组合作称一称

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分别有多重。

(3)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

5.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1)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

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也可以用花生米代替硬币。)

(2)游戏左手右手小天平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 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

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 2克内),算估对。(3)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

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 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6.感知几十克、几百克的质量。

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包装袋上的标识,再掂一掂感觉有多重。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以及数学书、铅笔盒等,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过程,认识了质量单位——克。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g”表示。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重还是轻。

2.火眼金睛判对错。

(1)一袋面包250克。()(2)一根火腿肠重100克。()(3)一个西瓜重30克。()(4)一包话梅重80克。()

3.自主练习第2题,你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互相说一说。

4.资料拓展——你知道吗?(播放课件)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利于身体健康。小学生一天这样搭配食物比较好:米饭、馒头等谷类食物375克,肉75克,鱼虾25克、鸡蛋50克、牛奶200克、、豆制品200克、水果75克、蔬菜250克、食用油15克、食糖10克。

师:看到这些内容,你想说点什么呢?

第二篇: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第1课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1)

【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

1、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重点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一架天平、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几粒黄豆

学生:四人小组一袋食物(10克胡椒粉、100克方便面、50克薯条)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一粒黄豆、1枚1角硬币、1颗牛肉糖、1个果冻)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介绍工具,引入课题

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师:看着他俩你们想说什么?

生:(小明比小刚高。)(小明比小刚重。)师:小明比小刚高多少呢? 生:20厘米、15厘米、22厘米……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谁估计得最准呢?

生:用尺子量。(请学生来量,并出示结果为15厘米)

师:是呀,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高多少,我们可以用工具——尺子去量,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那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重多少,该怎么办?要用到什么单位呢?

生:用秤来称,要用到重量单位。

(学生说出了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磅秤、天平等,教师有的就出示实物,没有的就出示图片,学生还说秤上有像尺子上一样的刻度和单位。)

师:关于质量单位你又知道什么?(千克、克、吨、斤、公斤、两)师:公斤、斤、两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一起先来研究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就留到今后去学习。板书出示:克和千克

【新课讲授】 动手操作,实际感知 1.建立1克的概念

(1)设疑:请小朋友拿出2分硬币,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它有多重吗?用什么秤比较好呢?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们将2分硬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右边的托盘里放上1克重的砝码,天平的左右两边基本平衡了就说明2分硬币的重量约是1克。

(3)巩固概念。

每名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你能从信封里摸出大约重1克的实物吗?你能摸出比1克轻一些的实物吗?比1克重一些的呢?比1克重得多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天平验证得出:1枚2分的硬币大约是1克,1粒黄豆比1克轻一些(1克黄豆大约有5粒),牛轧糖比1克重一些,果冻比1克要重得多。

2.感知几克

师: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两枚重多少?(同学合作掂一掂)10克需要几枚2分硬币?

师:这儿有三样东西(胡椒粉、方便面、薯条),分别重10克,100克,50克,猜猜看什么东西是100克?什么东西是10克?

(先让学生猜,老师不要急于宣布结果。然后,让学生从四人小组的食品袋里拿出物品,每个小朋友先掂一掂,再猜猜,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猜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两次猜想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重量,不能光看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大小,而是要用手去掂一掂。师:我这里有一个鸡蛋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有多重吗?

(请几个小朋友掂一掂,看看它们分别和什么食物的重量差不多,然后用秤称一称,得到鸡蛋大约重60克,和薯条差不多,梨大约重100克,和方便面差不多)

3.感知“1千克”

师:能把你们重1000克的东西借老师用一用吗?

(师生合作,一边数一边放,100克,200克,300克,……900克,1000克)

师:1000克可以写成1千克。(边说边写板书。)师:那么,3千克与3000克哪个重?哪个轻?为什么? 师:谁愿意来介绍自己带来的1千克物品?

(生带来的有一袋白糖1千克,2袋500克洗衣粉,4袋250克盐,还有的带了1千克的苹果,但苹果个数不等……)

师:奇怪了,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怎么有的是6个,有的是8个,有的只有4个啊?

生:老师,我的苹果和他们的苹果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的大,只有4个,他们的很小,有10个呢。

师:是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生:怪不得白糖、盐、洗衣粉它们虽然都是1千克,但数量也都不同,1千克白糖只有1袋,1千克洗衣粉有2包,1千克盐却有4包,原来也是它们每一包的重量不一样的缘故。

4.感知几千克

师:2千克有多重呢?3千克呢?4千克呢?如果把我们每个人带来的都合起来有多重?

师:你的体重是多少?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 【课堂作业】

1.在○里填上“<”、“>”或“=”。1千克○1000克 3000克○2千克 5千克200克○2500克

8千克○7900克 2.趣味题

昨天,聪聪也学习了“克与千克”的知识,回家后他根据所学知识写下了这么一篇数学日记:

5月18日

放学了,我背起3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走进家门就看到妈妈已经给我放好了大约250千克重的大苹果,放下书包我就狼吞虎咽地把苹果吃了下去。然后,我拿出重100克的作业本和重10千克的铅笔开始认真地做作业了,刚做完作业,体重100克的胖爸爸回来了,他手中还拎了个6千克重的西瓜呢,我兴奋地叫着:“哇,我爱吃的西瓜来了,我又可以吃西瓜了!”爸爸说:“你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半个西瓜你的体重就要接近30千克了。”

小朋友,读了聪聪的日记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自己在班内分别找自己喜欢的实物5个,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填一填、评一评”等活动,完成下表: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多留心观察。【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1000克=1千克

教学反思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分组就座,每组均拥有独立的学习活动用具,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称、掂、数、比、看、算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名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重量单位,建立明确的重量概念。

第三篇: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练习题

卫子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系列练习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练习题题型

一、单位换算:记准:1千克=1000克

()克=1千克

6千克=()克

5000克=()千克

9千克=()克

1千克=()克

8000克=()千克

52千克-28千克=()千克

8700千克=()千克()克

8千克-5()=3000克

1千克—600克=()克

1200克+800克=()克=()千克。

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记准:一个二分币大约1克,两袋盐大约1千克,再去比较填单位。

一个梨重150()一个南瓜重4()一枚2分硬币约重1()一个排球重450()一袋方便面重()小明体重约30()一个鸡蛋重大约70()一个西瓜约重5()小红重32()。一块糖约重5()一头山羊约重()小刚身高135()。一瓶矿泉水约重()一碗米饭大约重100()一瓶墨水重100()1千克鸡蛋大约有()个 你的体重大约是()一袋盐重500();

体重35()

重100()

一个大

重8()

的价钱是45()

三、连线

① 一位二年级学生的体重

② 一袋味精

③ 一个五角硬币

④ 爸爸的体重

70千克

30千克

2克

100克

四、比较大小

第四篇:《克和千克(第1课时)》参考教案

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2页的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 5

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

/ 5

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3.认识千克(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3 / 5

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人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 5之间的2 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 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 5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一个西瓜重6()一个鸡蛋重50()一只公鸡重2()一个汉堡重280()一桶油重5()一支铅笔约重180()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 5

第五篇:第1课时 认识小数「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呈现思路与分数的初步认识相似,仍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活动为场景,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刻度尺或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让学生在熟悉的、有交流内容的、能说出具体事例的情境支持下,充分感知小数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是对小数进行初步认识,教科书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教学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它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小数和学习分数一样,对小数概念的理解要比对小数计算的掌握困难得多。因此教科书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

1.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了解小数的含义。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具体情境下的表述,不要急于归纳体会含义;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认知,激活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数的含义。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教学应当注意把握两点:一是本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不要把小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来研究,不要出现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应结合具体的量和面积、数轴等直观模型来认识;二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仅限于一位小数。

3.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在教学例2~例4时,在问题提出后,均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提高学生选择策略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优化的意识。

◎教学笔记

第1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92例1及“做一做”,教科书P94~95“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小数。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通过观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经历小数的意义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呈现教科书P91情境图。

【教学提示】

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小数,让学生倍感熟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中出现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发现:这四幅图中出现的数和原来学的整数不一样,这些数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像3.45、0.85、2.60、36.6、1.2、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这个小圆点叫小数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数字,从而引出小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探究小数的读法

1.尝试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该怎么读呢?每个同学自己先读一读。

读完后,教师指名学生起来读第一个小数。

【学情预设】学生读3.45【教学提示】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避免错误发生。

这个数的时候,出现了好几种读法,有的读作三点四五,有的读作三点四十五,有的读作三百点四五,还有的读作三百点四十五。

◎教学笔记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读法呢?

【学情预设】因为这个数中有个小数点,我们不知道这个小数点的左边和右边该怎么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读出第一个小数。通过各种错误读法的呈现,引起学生对整数读法和小数读法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对小数点的注意。

2.归纳小数的读法。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应该怎样读小数。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小数点左边是小数的整数部分,读法和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是小数的小数部分,读法和读电话号码一样,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课件展示并板书)

【教学提示】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避免错误发生。

3.练习反馈。

师:用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这些小数:3.45、0.85、2.60、36.6、1.2、1.5。

【学情预设】通过老师小结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能读出这些小数,分别是:三点四五,零点八五,二点六零,三十六点六,一点二,一点五。其中2.60后面的零要读,36.6的小数点左边有两位数,要读成三十六,不能读成三六。

三、探究小数的意义

1.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科书P92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大部分同学能知道,测量出王东的身高为1米3分米,要求的是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师:同学们,你们会只用米作单位表示王东的身高吗?1米是1米,3分米是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借助米尺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因为1米有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则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此处的知识点比较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追问和提醒。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1分米是米,还知道1分米是0.1米,那么0.1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回答。

【学情预设】米和0.1米是相等的,因为它们表示的长度都是1分米。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可以看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十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零点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会用米作单位表示王东的身高吗?

【学情预设】用小数表示1米3分米,写小数时1米是整米数,可直接作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数位上的数字表示比1米更小的量,即3分米=0.3米,3写在小数点的后面,所以1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3米。

教师小结:(1)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直接写0,再在个位数字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数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米尺图,先对1分米是1米的直观地理解,并且沟通其与小数的联系,再利用迁移的规律得出3分米是1米的,即0.3米,使学生感悟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2.类比迁移,拓展认识小数含义。

师:请大家看看4.3元中的3,它能表示哪些含义?

【学情预设】可以表示3角、元、0.3元,因为1元=10角,3角=元,也就是0.3元。

【设计意图】在借助米尺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之后,再类比迁移到人民币的知识,再次强化一位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

【教学提示】

练习2、3题,能进一步巩固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学生独立解答。

师:同学们解答出来了吗?怎么样填?

【学情预设】因为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是元,还可以写成0.1元,所以5角是510元,还可以写成0.5元,8元5角写成小数是8.5元。

【设计意图】本题选取学生熟悉的元与角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并巩固小数的写法。

2.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读出图中的小数。

【学情预设】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即可。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第2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写小数,学生一般都会写。第3题是将小数与分数联系◎教学笔记

起来,由分数改写成小数,学生也不会觉得有难度。

【设计意图】第2题借助米尺和人民币的关系,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第3题借助面积模型,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4.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学情预设】看数轴填数,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在0~1之间的小数,就是零点几;在1~2之间的小数就是一点几;在2~3之间的小数就是二点几。据此填空即可,数轴上从左往右分别填0.2,0.5,0.8,1.1,1.4,1.7,1.9,2.3,2.6。

【设计意图】本题是用小数表示出数轴上对应的点,为认识数的顺序提供直观支撑。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只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含义时,有一些困难。教学时,我充分地让学生表达、辨析,通过语言表达理顺数学思维,帮助学生体会小数的含义,效果不错。在完成“练习二十”第4题时,学生感到有难度,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再来思考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总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教学时应以引导为主。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下载第1课时 质量单位“克”的认识(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课时 质量单位“克”的认识(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课时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玮峰(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

    第1课时_溶质质量分数(教案)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本课题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配制三种组成不同的CuS04溶液实验入手,导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部分在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上......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1 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使......

    第1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学习内容】:课本P2-3,例1、2、3【学习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教案)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

    第1课时《1~5的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 1~5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能在主题图中准确地数出用1~5各数表示的物体,并会认、读这5个数。 2.借助小棒、点子图等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感知1~5各数基数的含义,知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