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跟鲁迅学写作
我跟鲁迅学写作
——写给小烊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烊:
你好!最近我和你一起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我有很多感悟,我想以写信的这种特殊的方式,和你谈谈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在读这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怎么样学会写人,所以我想把我的收获和你分享。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
2、作者在写作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人物的形象描写,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
4、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我想你看完我写给你的信,你也有和我一样心得体会,最后,希望我的建议和一些方法能让你在写作方面会有一些进步。
此致
敬礼
2017(作者:秭归磨坪中学701班
黄健婷你的同学:小黄
年5月26日 指导老师:谭本英)
第二篇:《跟鲁迅学立人》读后感
《跟鲁迅学“立人”》读后感
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林三燕
在东湖开发区“夏循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夏校长的推荐下,我拜读了《跟鲁迅学“立人” 》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陶月梅所著,在这本书里,陶校长详细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故事及其教育思想。此外,她还深入研究了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并把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融入到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办学理念及发展中。当我读完这本书,了解到陶校长践行鲁迅教育思想的历程后,我发自内心地佩服陶校长。她是一位传承鲁迅衣钵的校长;她是一位充分挖掘鲁迅思想中的教育宝藏的校长;她还是一位努力“立人”的校长。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首先,它使我得以再一次更加详细地了解鲁迅先生,其次是鲁迅先生的“立人”教育思想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鲁迅先生说:“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所谓“立人”,就是注重人格的培养。
鲁迅特别注重儿童独立人格的培养。他认为,培养儿童人格的教育,要注重培养他们新生活的创作精神和勇气。家长除了培养孩子“纯洁高尚的道德”外,还必须培养孩子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他还指出,儿童必须具有健康的性格,即必须是健康、活泼、顽强、朝气蓬勃的,而绝不是那种“畏葸退缩、不太言笑,不太动弹”,“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奴才,也不是那种“飞扬跋扈,横暴冥顽,过度恶作剧的顽童”。
鲁迅的“立人”思想也充分地体现在他的儿童教育观上。鲁迅先生著名的儿童教育三原则,即理解儿童、指导儿童、解放儿童,为我们儿童教育者指明了教育儿童的正确方法。我们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懂得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要懂得用健康的思想教育子女。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能够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教育儿童,最后做到真正的“完全解放孩子”。
鲁迅先生说:“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在这段名言提醒下,我们广大的教师应该明白:在儿童教育中,无论儿童有多大的缺点,无论会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把儿童培养成“后起新人”为止。
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陶月梅以鲁迅儿童教育观为指导,确立了“独立、独特、独创、独秀”的育人体系。陶校长带领所有“鲁小”人奉行“立人”教育思想,尊重儿童、关爱儿童,关注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成长,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让教育归依童心,归依儿童世界。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陶校长为榜样,努力践行鲁迅先生的“立人”教育思想,谱写精彩的教育生涯。
第三篇:跟大师学写作(读后感)
跟大师学写作
——读《怎样写作》有感
万柳园小学武 辉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把毕生精力投入祖国的新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中,在语文教学方面成果卓著,被几代中学生视为良师益友。在《怎样写作》中叶老集数十年写作经验,多角度多侧面地讲述写作成功的诀窍和失败的根源,精义迭出,其中很多见解让人读来感悟很深,受益颇多。
一、写作是生活本身
叶老认为:“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这种缘故可以为着自己的原因:“有了一种经验,一种意思,值得写下来,作为生活的标记,备将来需用的时候查考”;也可以是为着他人的原因:“有的必须向自己心目中的一些人倾诉,这才也提起笔来写文章。”写作绝不是无聊的笔墨游戏。这也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的目的是为着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思想不谋而合。所谓“情动辞发”,先有想法与经验在心里,再有文字的流畅表达,这才是作文的不竭来源。
而叶老进一步提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写文章,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和哑巴差不多„„”
可见,写作并不是高不可攀,高得不敢让人接近的。写作其实是件挺平常的事,一个人有着不同他人的生活经验积累,有生动的情感蕴蓄,他就能写出作文来。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对于写作积累素材是至关重要的。
二、写作不可无中生有
作文来源于自生活,文章的内容也可各色各样:“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感情,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不来,也可以成为文章”。但叶老始终强调一点:“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否则,“不仅会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还会影响到人的思想方面”。
电视访谈节目里有一句话足以让每个语文老师都反思良久:“中国孩子最早学习说谎是从学写作文开始的。”说实在,学生习作中的编造现象多少和语文老师对作文的正确理解有着一些关联。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更喜欢追求学生作文中的语言通顺、妙笔生花,却并不关注文字中的生活是否真实,情感是否真实,那么学生的习作也必然日渐远离生活,纯粹为文而文。而脱离生活的习作练习,学生学到的最多只是文字的堆积,缺少的是一颗敏感的心与创造生 1
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能力,作文也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本着“诚实”的原则,也就是让学生有什么就写什么,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判断一篇作文好与不好首要的标准是文本是否有真切的意义。
三、写好作文要从两条途径入手
对于语文学习,叶老是这样认为的:“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既要在语文方面下功夫,也要在实践方面下工夫,两方面都认真地做,切实地做。”我写作尤其如此。如果只求学生有生活积累,用来表达的语言好不好无所谓,这样容易使他写出来的文章半通不通,使读者不甚了然,无从正确理解他的生活、他的想法;如果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了文字,作文自然水到渠成,也容易使美丽的文字下思想空洞,内容牵强。要使学生写好文章,还需要指导他们从生活与文字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使自己的生活丰富,情感体验真切,另一方面也要多阅读,多积累词汇,能灵活运用文字这个工具,以便更好的表达与交流。作文教学功夫要下到平时,教师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平时加强小练笔训练,指导选材和组织语言,让学生先说再写,也可以写不同命题的小片段,只要坚持,积少成多,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叶老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要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每一篇文章,作者是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也就是体会作者的写法及写作顺序,到自己作文时也能做到思路清晰。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渗透文章写法,使学生在作文时有据可循,这样教师在批阅作文或是进行作文教学指导时也会减轻负担,做到事半功倍。
《怎样写作》中,除以上几点外,叶老就作文写作过程中一些细小问题也提出他精辟的见解,如“文章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写作要写说话一样,力求自然”,“写作前要多想想,写作后要多读读”等,都让人茅塞顿开,受益良多。
2011、8
第四篇:鲁迅 雪 写作背景(范文模版)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 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 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 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 月在北京所作.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
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 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 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 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 往和追求。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江南、江北雪景图。
第五篇:我读鲁迅
我读鲁迅《阿Q正传》
《阿Q正传》出自先生的《呐喊》,是以“为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为动力而写的。先生自语这是“遵命文学”,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提及《阿Q正传》,首先要谈及阿Q这个人物,小说中的阿Q既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封建礼教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是一个现代标准的“三无”人类,无地,无家,无工作,靠打短工过活,是一个地道的赤贫的乡村劳动者。按照常理而言,他应该更加勤奋、上进一些,努力地为生活奔波,但是,阿Q虽“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进城一趟,必要做些顺手牵羊、小偷小摸的事,回来却不知廉耻地大肆炫耀。所以,他注定是可悲的,也正因为他的游手好闲,所以他有充当了我要提及的第三个角色——看客。阿Q不敢正视现实,以健忘来解脱痛苦,而对于当今社会,“看客”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现象的症结并不主要在于人们由于缺乏现代觉悟所持有的愚昧、麻木及感觉思维的迟钝,而恰恰在于对不幸的兴趣和敏感。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成为他们用来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东西。当下国人的“看客”表现在诸多方面,喜欢围观吵架、斗殴事件,却没人去劝解或采取为之有效的方法。其二,“看客”的麻木似乎也是眼下人的写照,老人摔倒无人扶起;年仅两岁的小女孩被两辆车先后碾过,途经18人,却无一人过问。敢问:中国人的心到底冷到了什么地步?那是仅仅两岁的孩子呀!一个
鲜活的生命,却因为怕被讹上,而被“看客”漠视,最终去了天堂。中国人的劣根性如此的根深蒂固,但时代的发展却与时俱进。万象更新,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道德却日渐沦丧了,谁能说这与先生所处的时代相比进步了呢?
回到《阿Q正传》上,我第二个要谈的便是阿Q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不难 发现,起初阿Q对革命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是当他发现未庄的男女如此“慌张”之后,他却产生了“想要投降革命党”的愿望,是“心向而神往之”的。这种幼稚、糊涂、错误的认识,他却付诸行动了,高高地盘起长长的头发,开始了他的“投机革命”,幻想着“革命成功”后的喜悦,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阿Q成了替罪羔羊,而他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死!真是可叹!可悲!可笑!由此,我便要说一说先生所提及的革命——辛亥革命。从未庄人的表现,辛亥革命的弊端暴露无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这一场不彻底的改良运动注定是失败的、悲剧的。因为它没有唤醒阿Q似的群众,不被广大人民所理解,没有完全地、彻底地打破封建的桎梏。至此,我们应该深思先生的睿智与思想的深刻与独特。
最后,我要谈一谈《阿Q正传》中阿Q的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精神胜利法。他利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用虚无的未来来缓解眼前的窘迫,他能以丑恶去骄人,用自轻自贱地方法来掩盖失败地位,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欺侮。他虽在现实上屡遭失败,而精神上却是“常胜将军”,我们总结它为“可悲的精神胜利法”。然而,我要说的是,当今权强社会,弱肉强食、勾心斗角、危机重重,每个
人 都不免有自己的一套精神胜利法。看到别人发达了,会说“他这人黑着呢!做生意都是缺斤少两,吃回扣,靠这个发家有什么可好了”;看到有人升官了,会说“他和领导关系好得不得了,肯定是走后门的”等等。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平庸和无能用另一种方式来掩盖,这种种的借口难道不是“新版的”可悲的精神胜利法吗?冷静下来,仔细斟想,为什么失败了不从自身找原因而要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去打发呢?为什么不努力、不争取也许本该属于自己的成就呢?也许我的问题有点多余,因为这个社会,真才实学的人往往是被埋没最多的人。所以,每个人必不可少地要有一套“精神胜利法”来聊以慰藉不甘的心灵。
阿Q,不仅活在先生的时代,当下,成千上万的人也都在充当着阿Q的角色。所以,可悲的不仅是阿Q,还有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