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富情感体验 深化道德认知
丰富情感体验 深化道德认知
——让“情境教学”走进初一思品课堂
卞利丰
内容提要: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关键词:情境教学 体验 感悟 认知
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通常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编写,其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影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被称为“教本”。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下,思想品德课程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走进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就会发现新的教材更加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亲和力了,它从“学生”的角度编写,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淡化了知识性,留给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加大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的外部情境。”这就告诉我们要善于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饱含激情的情绪状态中,使其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与震撼,从而产生浓厚的教育兴趣。[1]通过这两年对新教材的使用,我发现每个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被人认可和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的道德认知,在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采就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2]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其乐融融,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地探索,发现以下几种形式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创设语言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用故事来阐明道理,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故事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就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故事加以精选、提炼、加工,探究人物思想和心理变化,创设合适的语言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那么如何创设引人入胜的语言情境呢?除了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还可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如期待的目光、鼓励性的手势动作、丰富的脸部表情,都可以使教学更加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上册)“发展自己的潜能”一课,我一上课就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的脸部表情,惟妙惟肖的动作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沙特阿拉伯,有位漂亮的“哑姑娘”,不明原因地哑了二十多年,多方医治无效,长大后由于受父亲逼迫,要把她嫁给一位丑老头,她听后一时情急,开口说出了二十年来的第一句话“我宁死也不嫁给他!”,哑症此后不治而愈。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及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位姑娘会开口说话了呢?”通过我声情并茂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顺利地引出了学习主题。
二.创设实物情境 培养探究能力
运用实物来教学在美术课上非常普遍,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其实这一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到思想品德的课堂上。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上册)“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时,为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美应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具有促进作用,我特意选了一个外表红艳艳其实果心已经烂的苹果给学生展示,在课堂上问学生们这只苹果漂不漂亮,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漂亮,我随后拿出一把水果刀,要求一位学生动手切开,其他学生注意观察,苹果切开的一刹那,爆发出一片惊呼声,在学生们惊讶的眼神中,我把对苹果的认识顺利地过渡到对人的认识,加强了课本内容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眼有所观,心有所感。生动形象的实物情境,一般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地准备,课上生动地演示,然而不妨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参与,去实践,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如在讲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一课前,我提前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他们课后去采集相同的植物落叶标本,并且从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叶脉等方面观察、比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下自我组合,互帮互助,课上相互比较、交流归纳,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情境 提高认知水平
心理学和脑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外界获得信息,80%要通过人的视觉从图像中得到,同一件事如果用单纯的符号或文字的认识需10秒钟,而用逼真的图像只需1/3的时间。在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多种功能,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上初一《思想品德》(上册)“身边的诱惑”一课时,我用幻灯片展出了一系列吸读者,法轮功练习者自焚前后的图片,播放了一段吸毒者吸毒时、法轮功练习者自焚时的视频,看到吸读者因吸毒骨瘦如柴、弱不禁风,法轮功练习者自毁容貌,家破人亡的凄惨情景,学生的视觉上受到了很大冲击,心灵上受到很大震撼,情感上产生了很大共鸣,促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然形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吸毒,法轮功的严重危害性,从而思想上远离这种诱惑,行动上抵制这种诱惑。又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许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学生看到图片中如此和睦温馨的场面,激动不已,纷纷自觉地站起来表达了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去关爱和呵护周围的生命,与动物做朋友的美好愿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内化为自身的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创设表演情境 丰富情感体验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教材的有些内容,它的“剧本性”是较强的,教师可指导学生体会课本中角色的形象,从而来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表演过程中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用常常是教师语言阐述所起不到的。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上册)“丰富多彩的情绪”一课时,我让学生扮演以下情境中的角色,要求表现出当时的情绪,其他同学思考他产生该情绪的原因,情境如下:(1)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老师说明天带大家去春游;考试得了100分(2)上体育课时,被同学有意绊了下,摔了一跤;看电视正入迷,爸爸走过来关掉了;听见别人在自己背后说自己的怪话(3)长的不漂亮,受到同学的冷嘲热讽;小组活动时,任何一个都排斥我;考试发挥不好,学习成绩明显退步(4)作业没做好,老师说明天要请家长来,考试没考好,担心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看到一辆汽车朝自己直冲过来,通过学生生动活泼的表演,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情境,明白了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大体有喜、怒、哀、惧等,丰富多彩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表演情境的创设,不仅仅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勇于表演的自信,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教师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多种合理的形式,去不断地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自然地“生成”知识,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快乐地成长,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的多样化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始终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备课时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建立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二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习惯;三是所创设的情境要适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不能冲击正常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如此,才能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主动、和谐发展,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光彩亮丽。参考文献: [1]程俊英:《利用资源 激发兴趣 互动学习》,《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第10期 [2]韩金坪:《浅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第9期
第二篇:绘本阅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绘本阅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评析《妈妈,你好吗?》
今天,高梅花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走入《妈妈,你好吗?》的经典绘本阅读,课堂主要是通过绘本与说话的融合,让学生初步领悟绘本的魅力,并且运用读写说画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和说话的热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珍视父母的亲情,课堂教学精彩连连。
高老师今天的这堂课,通过师生共读故事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影响孩子。让孩子们理解了父母的唠叨,学会了与父母沟通。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高老师依据绘本的语言特点对绘本中的图文进行了筛选、剪接,注重选择了比较有趣的图片作为重点阅读,更好的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服务,(如:将故事分为“妈妈的口头禅”、“不要整天说我的房间像‘猪圈’”、“ 关心与祝福”三个部分,依次呈现)。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故事内容整合,问题集中,减少了提问的环节,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孩子们能静下心来读故事,观察画面,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空间,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走进故事,反思自我。其次,高老师的语言风趣幽默,表情也很生动活泼(比如:刚开始的热身游戏“ 表情模仿秀”,高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做“哈哈大笑、板着脸、凶巴巴、伤心、微笑”不同的表情,高老师逼真的、丰富的表情带动了孩子们的热情,使孩子们投入的自然地做着各种表情)。特别是,在孩子回答出了很棒的问题后,高老师都给予正面的回应并合理的引导与鼓励,真正体现了梦想的理念——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最后,我要强调是绘本阅读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的提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高老师的提问牵动着同学们的心(比如:当妈妈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此时的孩子们与绘本的内容产生了共鸣,高老师因势利导,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孩子们热情高涨,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很快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达成了共识,所以,我们看到了六组同学异彩纷呈的展现)。
梦想课程的理念是: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今天在高老师的课堂上得以展现。
在这堂课中,我看到高老师投下的“这块小石子”在孩子们的心海激起了点点涟漪,假以时日,必将让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成长。
第三篇:认知和情感
认知 定义:
认知—cognition,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来源: 外延: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Representation)。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因此,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十分重要的。
4、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份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情感 定义: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心理学上的情感
《心理学大辞典》:“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哲学意义上的情感
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情感的哲学本质: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
情感的分类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例如,脏、乱、差的工作环境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那些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的领导干部会引发人的尊敬与爱戴的感情,那些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领导干部会引发人的仇视与嘲笑的感情;当机体缺乏食物时,人就会产生饥饿的心理体验,并形成对于食物的欲望;当儿童成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自发地产生对于“独立”的欲望。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是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集体情感是指集体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阶级情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情感;社会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情感。
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感、善感和美感三种。真感是人对思维性事物(如知识、思维方式等)所产生的情感;善感是人对行为性事物(如行为、行为规范等)所产生的情感;美感是人对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所产生的情感。
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对物情感包括喜欢、厌烦等;对人情感包括仇恨、嫉妒、爱戴等;对己情感包括自卑感、自豪感等。
7.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溯情感、现实情感和期望情感。追溯情感是指人对过去事物的情感,包括遗憾、庆幸、怀念等;现实情感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情感;期望情感是指人对未来事物的情感,包括自信、信任、绝望、期待等。
8.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确定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确定性事物的情感;概率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不确定性事物的情感,包括迷茫感、神秘感等。
9.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情感四大类。温饱类情感包括酸、甜、苦、辣、热、冷、饿、渴、疼、痒、闷等;安全与健康类情感包括舒适感、安逸感、快活感、恐惧感、担心感、不安感等;人尊与自尊类情感包括自信感、自爱感、自豪感、尊佩感、友善感、思念感、自责感、孤独感、受骗感和受辱感等;自我实现类情感包括抱负感、使命感、成就感、超越感、失落感、受挫感、沉沦感等。
第四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这可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方面已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往往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有联系。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学习的方式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综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和认知水平有关。
1.浅层次策略
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背公式或方法。这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练习,在解题练习中学数学。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这些同学通过反复和练习记忆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们认为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
测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学习数学的过程作为一个准备测验(或者考试),进行测验和事后订正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没有测验,就记不住知识。这些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学习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测验来形成的,准备测验,进行测验以及事后订正等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形成技能。
2.深层次策略
审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审题和分析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这类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好应用问题关键是看清问题(包括条件和问题),并把这些资料和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
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归纳出数学单元知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这类学生认为,在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书的基础上,都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对这些要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是重要的。
联系和理解的策略。这一类方法的基本的特点是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类同学认为,学习数学要想一想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或者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类同学学习比较活,思路一般比较广。
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的策略,其基本特点是经常对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些反思。例如,这些学生如果用一种方法解题并无法求出答案时,会用另外的方法来尝试。在读数学课本时,经常思考其中有哪些是要切实掌握的要点,而不是简单地把课本看完。在学完数学章节时,总是回头看看哪些内容我掌握得不够。
3.依赖的策略 依赖家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的特征是有问题找家长。学生的家长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陪读,由家长归纳出若干要点,并解答难题,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离开家长的陪读,学生无可适从。
依赖老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
此外,还有自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进行,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自学的方法可以是深层次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
实际上,学生这三种策略表现体现了三种认知的特点,反映了学生认知投入的基本情况。浅层次的策略、深层次的策略和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的策略,实际上表现了三种不同认知水平。浅层次的策略表现了死记硬背的和机械的认知水平,深层次的策略具有理解和反思性的认知水平。依赖的策略,依赖自学的方法既可以是深层次的,有时也可能是浅层次的。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策略,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下,主要体现为依赖教师,体现了学生认知策略仍不成熟,从而认知水平并不稳定。当教师使用较好的教学策略时,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比较好,当教师使用不够好的教学策略时,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不够好。研究发现,依赖的策略更多地与深层次的策略有关。
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综合学生的具体反映有这样几种:第一,对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有趣的感受,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感觉到愉快和满足;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第四,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厌倦。
具体来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有:
乐趣感。有乐趣感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课很有趣。如应用问题、巧妙算法和美丽的几何图形都吸引了他们。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例如,有学生说,我觉得上课中有的数学问题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很喜欢解决应用问题,解应用题可以把数学知识和自己平时生活联系起来;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总和我一起做数学思考游戏,我觉得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比较擅长几何,所以一直对几何问题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喜欢数学课,觉得上数学课时间过得很快。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数学课老师今天讲课很有趣,所以我觉得很开心;数学课堂上有一些讨论,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很愉快。
成功感。许多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说来并不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类学生认为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给予他们愉快的体验。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学习数学要求比较高,我这一段数学成绩不错,我觉得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有进步了,我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最近一次考试我的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老师也表扬了我,我太高兴了。
焦虑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考试和测验存在焦虑。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学生害怕数学测验和考试,在测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程度的紧张,这种情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特别是在不理解数学知识或做不出数学问题等等情况下。这些学生有的很希望能学好数学,有一定的上进心。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很高,希望我的数学成绩好一些,我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上课有的问题不会做,很着急。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我每次数学测验总是很紧张,以致影响测验的成绩,有一些本来能想出来的问题也想不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看到数学课很害怕,看到数学教师也不敢多说话。有的学生说,我每次测验很粗心,计算结果总是有错误,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厌倦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感到厌倦。这一类学生表现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精打采,有的学生讨厌做数学题,有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疲劳,对学习新的知识厌倦。这些学生得过且过,并无很大的上进心。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后说,我觉得数学课上练习太多,内容很没劲。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数学除了对付考试以外并无太大的用处,所以我一做数学题就感觉到没有什么劲头。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使我觉得有些疲劳。有的学生说,我学习数学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对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进一步还会发现以下特点:1.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中,在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3.虽然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在一定时期,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习基本的情感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上述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只有一种情感体验。如觉得数学有趣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焦虑的感觉。5.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虽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总是有一种主要的情感体验。
第五篇:积极情绪--认知 ---美感体验
一个背景:北京市金钟监狱,是我国唯一一所专门收押改造和治疗传染病罪犯的监狱,中心成立于2007年,先后与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建立了共建合作关系,得到了专业社会力量的支持。DIY油画绘制和陶艺制作,是今年4月增加的新内容。现在,中心有音乐治疗、陶艺治疗、团子咨询、拓展训练、心理剧、心理影片赏析等11种有助于服刑人员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方式互为补充。全年金钟监狱85%以上的罪犯都参与到以上各种活动中来。活动的过程中,监狱心理咨询干警均在现场带领,引导犯人体会每项活动所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校正使用技巧,挖掘不同的活动对缓解不同心理问题所发挥的功能。与此同时,金钟监狱还通过组织讨论、座谈、评比和开办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共享活动的积极效果。良好的氛围在转变罪犯错误认识和引导罪犯积极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效果明显。如罪犯心理测试的废卷率由2007年的76.3%降低到2010年的9.1%;罪犯主动申请咨询率由2007年的不到1%,提高到了2010年的85.6%。心理专栏的投稿数由2007年的月均13篇,增加到2010年的月均109篇。
积极情绪(positive affect)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郭小艳,王振宏,2007),包括快乐、兴趣、满足、骄傲、爱等。积极情绪是一个包含着愉悦体验、面部/ 身体表情、评价、特别是行为计划和激活状态等多种成分的有意识的过程,对认知过程的影响非常广泛。
积极情绪这个名词来自于古老的情绪维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情绪由几个基本的维度所构成, 不同情绪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根据彼此在维度空间中的距离来显示的。较为公认的维度模式是二维模式, 认为情绪由两个维度组成: 一个维度是效价(valence)或愉悦度, 分为正负两极;另一个维度是唤起度(arousal), 其由弱到强。在效价维度上, 由正到负, 愉悦度依次降低。位于正效价那端, 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 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
以前很多研究发现体验着积极情绪的人显示出非同寻常的、灵活的、创造性的、综合的、对信息持开放态度的、有效的思考模式(Fredrickson,2001)。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加工的速度和准确度方面,而且可以在类别和等级层次上改变认知的功能,以及在信息加工中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即从质、量两方面影响着认知过程(郭小艳,2008)。以前支持积极情绪促进认知的实验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拓宽认知范围、提高灵活性等两方面。
(一)积极情绪拓宽认知范围
1.积极情绪拓宽注意和分类。Fredrickson 利用电影诱发四种情绪状态: 快乐、满意、愤怒、焦虑,并用一种中性情绪作为控制条件,然后用整体-局部性知觉加工任务来评估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注意范围,研究发现在两种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比中性状态下的被试有更大的注意广度。
Gasper 和Clore(2002)让被试写下积极或消极情绪事件,接着用系列再生范式让被试凭记忆画出所看到的图,结果表明,比起悲伤情绪的人,快乐情绪的人更依赖图片题目和形式的整体信息,因而画出的图更像原始图一些
2、积极情绪促进问题解决。例如,在组织环境下,积极情绪能影响管理者的决策制定、冲突的解决、团体行为、对工作任务的感知等(Isen 等,1987)。这些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增加了一个人以多种方式组织想法的能力。(二)积极情绪提高认知灵活性
认知灵活性是指顺应情境的改变而转换至另一种思想或行为,以符合新情境需要的能力。它可使我们的反应适合当前任务的需要,使个体在某个特定的任务情境下产生最优的反应(王艳梅,2006b)。Dunker 的蜡烛任务是指示创造性和认知灵活性的一种典型任务。Isen 等设计的实验中,通过给大学生被试糖果棒和看喜剧电影来诱发积极情绪,同时设置中性情绪对照组(看中性电影)和消极情绪组(看几分钟纳粹死亡集中营的纪录片)。结果发现积极情绪组的被试比中性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的被试更容易找出解决方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Isen 等,1987)。(二)积极情绪会撤消消极情绪体验和自主性生理反应
弗瑞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产生在安全的环境中, 一般不会象消极情绪那样产生具体的行动倾向(如恐惧引发逃跑, 愤怒引发攻击), 所以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取消对具体行动的准备, 有效地撤消消极情绪的体验和生理唤醒, 因而将此称为撤消假设(undoing hypothesis)[ 20]。在弗瑞克森的一项研究中, 采用压力任务, 使被试产生焦虑体验, 同时有心率、心血管活动和血压升高这样的生理反应。之后, 用电影诱发被试三种情绪: 欢乐、满足、悲伤。结果发现, 在两种积 极情绪条件下(欢乐和满足)的被试, 心血管活动恢复到基线的速度要明显快于控制条件下的被试, 而在悲伤条件下, 被试的心血管恢复速度最慢。
(三)积极情绪提高了应对压力的能力
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的人被称为弹性个体。弹性个体会从压力和消极情绪体验中迅速有效地恢复, 并灵活地改变以适应环境, 就象弹性金属那样伸缩、弯曲, 但却不会损坏[ 22]。采用高压力性任务来诱发被试的消极情绪, 发现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压力性任务前和任务中报告了更多的愉快、兴趣这样的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认知促进效应的影响因素
———动机维度模型
Gable 和Harmon-Jones 最近(2010b)提出了动机维度模型(Motivational Dimensional Model),认为情绪对注意力和认知的缩窄/ 拓宽的原因是动机强度而非情绪效价。只有趋近动机强度低的积极情绪能拓宽认知过程和灵活性,而趋近动机强度高的积极情绪则缩窄认知过程和灵活性。过去诱发积极情绪的方法有给被试非预期的小礼物(如糖果等),看引起积极情绪的图片或喜剧电影,想象愉快的事件,通过积极情绪词和音乐诱发,报告在任务中的成功等等,通常引起的是高兴(joy)、满足(contentment)、乐趣(amusement)等,这些情绪都是“目标之后的”或者与“目标无关的”低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Gable 和Harmon-Jones在实验1 中用猫的滑稽电影诱发低趋近的积极情绪,美味点心的电影诱发高趋近的积极情绪,研究对被试在Palmer 的整体- 局部视觉加工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低趋近的积极电影比起高趋近的积极电影,引发的注意焦点更趋于整体。说明高趋近积极情绪减少了注意拓宽。在实验2 加入中性对照组后,用Navon(1977)字母刺激测量注意广度,仍能得出高趋近积极情绪缩小注意范围的结论。
积极情绪认知促进效应的神经机制
(一)多巴胺介导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作用
艾施(Ashy, 1999)提出了积极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神经心理学理论[ 14]。这个理论认为, 适度的积极情绪状态会使中脑边缘皮层、前扣带皮层的多巴胺水平升高, 而这种神经递质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使个体克服习惯化反应的能力增强。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一系列发现积极情绪促进了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任务成绩的研究。而比较重要的中脑边缘系统由投射到边缘和皮质区的腹侧被盖区(VTA)的多巴胺产生细胞组成,与奖励和动机有关。多巴胺的很多重要投射(见图1)可能是积极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神经机制。例如研究表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改善是因为积极情绪条件与额叶皮质区多巴胺水平的增加有关。该理论有两个关于VTA 投射的假设: 第一,积极情绪可能改变任何接收VTA 直接投射的结构的加工过程。第二,积极情绪导致的行为变化不太可能由不接收VTA直接投射的结构所介导(Ashby 等,1999)。实验表明多巴胺水平的下降与快感缺乏(情感淡漠或快感缺失)有关,而不是与消极情绪相关。会使人们产生消极情绪状态的压力的或令人焦虑的事件,实际上似乎增加了特定脑区的多巴胺水平。那么多巴胺水平的高低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动机维度模型呢? Ashby 推测多巴胺水平与任务表现之间的相关可能是倒U 型的,所以多巴胺从最适水平的增加或减少都会损害表现(Ashby 等,1999)。另外研究表明非常高的多巴胺水平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个特点相关———情绪失调、冲动行为和认知- 知觉缺损(Cyders &Smith,2 008),即多巴胺水平过高对认知有损害作用。从以上证据可以看出多巴胺在介导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时可能有一个最适水平,而根据动机维度模型,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在动机趋近强度上可
能
也
是
呈
倒
U
型
分布的。
图 1(二)积极情绪对认知作用的脑机制
1.额叶
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一些作用可能受前额叶皮层的多巴胺水平调节,因为克服优势反应的能力提高了,促进了认知灵活性。Herrington 等的情绪Stroop 实验把积极情绪、执行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大脑活性结合起来,发现对愉快词的反应时比不愉快词的反应时低,并且愉快刺激在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有更多激活,且左侧有更多激活,显示出脑半球的不对称性 2.前扣带回皮质
有证据表明多巴胺到前扣带回皮质的投射有利于执行性注意和认知观点的选择或切换(Ashby 等,1999)。同样,前扣带回皮质在积极情绪对转换任务的影响中也有作用。王艳梅采用情绪性图片诱发积极情绪,研究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神经心理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知觉积极情绪图片诱发的积极情绪使任务转换的脑功能区———前扣带回皮质的活动,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是因为积极情绪能够显著增强前扣带回皮质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前扣带回皮质在转换发生时主要的功能就是监控注意定向的分配,建立新的注意定向(王艳梅,2 006b)3.其他有关脑区
眶额皮层位于额叶的基底部,被认为是表征刺激奖赏价值的脑区(李新旺等,2008)。眶额皮层表征初级强化物的奖励或情感价值,以此表征行动的目标,因而对情绪有关键作用。其损伤会影响到与情绪相关的学习、情绪性行为等(Rolls,& Grabenhorst,2008)。
积极情绪的测量
(一)从情绪的主观体验角度测量即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来测量积极情绪, 通过积极情绪的问卷和量表进行, 比较常用的是奥森(Wason, 1988)编制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 ive Affect Schedule)[ 24]。这个量表是根据维度理论编制的, 因为其具备心理测量学的特点, 从而被广泛地应用, 但此量表比较适合测量一段时间内的心境变化, 而不太适合 瞬间产生的情绪状态。
(二)从情绪的生理唤醒角度测量 1.生理多导仪 采用生理多导仪主要测量在积极情绪产生时, 外周系统伴随发生的变化, 如心跳、呼吸、血压、皮肤电等。有研究发现, 积极情绪所引起的心率要短于消极情绪所引起的心率[ 25]。但总的来说, 情绪产生时的外周成分的变化更多地被认为反映了唤起水平, 而不是体现具体的情绪效价, 即当情绪的唤醒强度比较高时, 这些指标将达到较高的值。
2.脑电(EEG 或ERP)情绪既与外周神经活动相关, 也与中枢活动相关。所以,近年来, 人们开始采用脑电来测量积极情绪。脑电包括EEG 和ERP, 前者由脑的自发电位所形成, 而后者是由刺激事件(包括物理刺激和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脑电的实时波形。研究者采用EEG 技术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发
现,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大脑的额区具有单侧化效应, 积极情绪在左半球有更大的激活[ 26]。ERP 的研究发现, P300 这个成分主要与情绪有关,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可引起P300 的变化,但幅度不同。有人发现消极情绪刺激能比积极情绪刺激诱发更大的P300 波幅[ 27]。
3.脑功能神经成像技术
脑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探测到大脑进行心理活动时的空间活动, 常用的功能成像技术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技术(PET)和核磁共振技术(fMRI)。脑成像技术最初被用来研究认知和智力过程的大脑活动, 最近也被用来考察情绪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进行时大脑内部的活动。目前通过功能成像研究对积极情绪进行的精确的空间定位, 发现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腹侧黑质(ventral pallidum)这几个部位与积极情绪的产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8](三)从情绪的外部表现角度测量
情绪的外部表现, 即表情。对于积极情绪来说, 其特有的表情是Duchenne 式微笑。通过记录肌肉电位(EMG)发现, Duchenne 微笑伴有颊骨和眼睛附近的轮匝肌的运动, 而在消极情绪产生时,则有更多的皱眉肌的活动。
目前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情绪的定义还未统一,总体上对于积极情绪的定义存在愉悦特性取向和趋近行为取向.愉悦特性取向认为积极情绪是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趋近行为取向认为积极情绪不一定就具有正向价值,它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概括地说,积极情绪是对内外刺激所表现出来的接近行为倾向,并最终获得短暂或长期欣慰感(愉悦感)的情绪. 美学中认为“美感”是由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的人感情上愉悦的心理状态.心理学把美感的特征界定为一种愉悦的体验,是一种带有好感倾向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人对美好事物的肯定和对丑恶事物的反 感.从积极情绪的2个定义取向来看,“美感”都应是积极情绪的一种:美感强调愉悦的体验与积极情绪的愉悦特性是一致的;从积极情绪的行为倾向来看,“美感”也应当成为积极情绪的一种,比如,美学中除了优美、崇高、喜剧等审美范畴会令人有趋近审美对象的倾向外,其所定义的“悲剧快感”、“怜悯感”也可纳入积极情绪范围.
管Seligaman明确积极心理学研究的3个领域之时,就曾经提出了美感是影响人类积极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美的感受是人类的24大美德之一L7_8],也有研究者提出“美感,则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和概 括力的积极情感”[9],目前许多借助国际情绪图片库(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的研究则把位于效价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位于负端的,有不愉悦感受的称为消极情绪[2].“悲剧感”作为美感体验类型之一,通常因为其效价等级评定落在“1~3”之间而被纳入到消极情绪范畴,这与“美感是积极情感”的设定是相矛盾的,并且目前还未有美感体验与积极情绪关系的构建的实证依据.另外,许多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会影响情绪体验者的归因方式、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人际关系,甚至可能改变神经中枢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关系能否形成健康人格m].健全人格者拥有积极的内部自我对话,会对事件采取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能够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m],因此明确积极情绪系统,构建美感体验与积极情绪的关系有助于积极人格研究.
实验1共分2个任务,任务1将80张图片用E—prime编好,随机呈现,图片呈现5 s,之后出现“请在词表中最多选出1个词来形容你对图片的感受”,被试从中选出1个词来描述他们的感受.为了防止相互干 扰,被试独立在电脑上操作.任务2中,2组(每组10张)图片随机呈现,每张图片呈现5 s,一组呈现完毕后,让被试开放式地填写 他们的感受,或者用句子陈述,或者用形容词来描述.为了排除记忆的序列效应,每组图片内的每张图片随机呈现.
实验2前,让被试熟悉词表,以便评定时能快速选择.正式开始时随机呈现图片,每张图片呈现2.5 s,选出7张混入实验以评定稳定性;被确定为诱发美感的图片呈现完毕后首先让被试评定图片的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然后从实验1所确定的新美感词表中选词并进行强度等级评定,采用9级评定来反应感受程度.对4种审美体验类型与其对应的情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喜剧感与其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52,o.34,相关水平极其显著;优美感相关系数分别为o.48,o.42,o.31,相关水平均达到显著;壮美感相关系数分别是0.j5,0.66,0.39(声 不同奖励对罪犯劳动改造积极作用的比较分析 对罪犯的奖励 可分 为三种 类型,即物质 奖励、精神奖励、刑事奖励。物质 奖励 改善 了罪犯的 生存条件,有利于稳定罪犯 的改 造情绪。还 能使 罪犯认识 劳动的价值和 意义,有利于其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精 神奖励 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罪犯的尊重需要等合理 的精 神需要,尤其对 于成就感 较高 的罪犯,还能使其正确 的自我实现需要得 到满足,这有利 于罪犯养成积极 向上的生活态度。刑事奖励能使 罪 犯看到 以积极改造获得 自由的希望,极大地激发 了改造 的热情。 物质奖励作用重要,但受监狱特殊性的制约.监狱是 国家 的刑罚执行机关,以惩罚和改造罪犯基本职 能,其性质完全不 同于社会企业团体,受到了罪犯特 殊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对罪犯物质奖励的量和质上都受到了制约。罪犯的劳动报酬是罪犯服刑改造的附属物不是罪犯所追求的主要目的/监 狱采用物质奖励只能表现于对 罪犯象征性 的鼓励,这是为了激励罪犯劳动和改造思想的积极性,而不是让罪犯到监狱企业来挣大钱的,即使是经济效益好的监狱也如此。 精神奖励更能激发罪犯劳动改的积极性 /大多数罪犯对名誉、社会地位等精神需要看得比物质奖励更重,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渴望与向往。实践证明,一个恰如其分的精 神肯定,一份积极奋进的精神鼓励带来的效果往往无法用物质价值来估算。精神奖励基本 上是通过满足罪犯的精神需要而强化了罪犯的内在激励,长期效应更突出 刑事奖励作用独特,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论改造表现多好。刑事奖励不能对同一罪犯多次反复使用。这种奖励不是日常改造工作中随时就能兑现的奖励手段,它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和法律程序限制,不能保证奖励的及时性。根据奖惩的原则,奖励或惩罚如果不能及时实施,将影响奖惩的效果。刑事 奖励要求之 高不是每个罪犯都能做到或都 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监狱机关要处理好物质奖励、精神奖 励、刑 事奖励的关 系,根据 不 同地 区经济 发展状 况、监狱 经济的现实情况 以及罪犯 的不 同特点,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对罪犯实施不同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