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诊“读后感”
[问诊“读后感”]
问诊“读后感”
——对解决“读后感”常见问题的行动研究
摘要:跳不出思想的闸门,感受之路就会越走越窄,问诊“读后感”。对中心的挖掘越深,对原作的感受就会越深。傀儡般的照着别人的脚印往前走,精彩只会留在别人的手册上。“读”是领悟,“感”是又一次的创作,是思想的又一次洗涤。套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哈姆雷特必会创造出一千本《哈姆雷特》。
一、问题诊断
平日诊“文”颇多,近来多有“读后感”光顾,一番“望闻问切”,大致病情悉数列下:
(一)对文意的概括长 诊断病因——
① 泛泛而读:信马由缰的阅读导致主要内容的叙述“零散片面”。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作。②草草而书:欠缺技巧的概括使得主要内容的书写“有始难终”。
翻开孩子们那篇幅不算短的“读后感”,发现对原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几乎占去大半地盘,颇有以“缩写”取“读后感”而代之的意味。就如同一部精彩的剧作,配上冗长而枯燥的介绍及宣传,使得观影者失去了本应有的兴趣。
(二)对文本的感受浅 诊断病因——
① 复述多:轮番的引述好似轮番轰炸,“感”毫无立锥之地。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② 感点杂:纷乱的感受充斥大脑,说不清理还乱。
读完一篇文章,感受会很多,那么哪一点会令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论呢?学生似乎还难以着头脑。
(三)对重点的拓展窄 诊断病因——
①吝于思考:写作的压力大于感受的魅力。
所谓“有感而发”,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哪些与书中相近、相似,哪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②脱离现实:写作的主题脱离生活的淬炼。
任何艺术和感受都来源生活,生活就是我们存在的“母体”,带给我们思想的冲击和灵感的闪现。脱离的生活的感受不能称之为感受,只能是“空想”。我们犹如站在“太阳”的圆点中,不断向四周发散出不同方位的讯息。写读后感最忌讳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所以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二、治疗计划
1、将阅读的文本列为阶梯型排列——“词、句、段、篇、本”,让学生逐一进行阅读感受,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2、将“概括主要内容”设为专题训练项目(6课时),并按题材、体裁的不同分类加以指导,以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3、将“悟中心
晓重点”设为专题训练项目,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相机渗透。
4、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挖掘素材、搜集信息、积累经验,真正地走进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以此来丰富对文本的感受。
5、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逐步从同一主题的仿写过渡到同一观点的再度创作。
三、治疗过程
1、对“读后感”的训练不能操之过急,我决定从小处着手,将学生阅读材料的含量由“词、句、段、篇、本”这样逐步递增:首先从最小的阅读单位“词语”开始,我与学生共同从当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筛选出印象深刻或感兴趣的词语,例如:幸福、课外活动、分数、独立、金钱、篮球、童年、朋友、失败„„等围绕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词语,而后让学生择其一展开一段话的感受,要求必须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这样的小练笔,因为没有篇幅的压力,学生的兴致很高,想象的空间也越发宽泛。一两次练笔后,我发现,学生对词语的感受基本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认识上,有的几近于名词解释,为此我专门选择了学生们都很青睐的“篮球”一词,来了一段“下水创作” 教师范文: 篮 球
篮球,这个牵动咱们班22个男孩子的魅力字眼,如一块磁石般牢牢地吸附着他们的热情和活力,它激发了他们的坚毅、勇敢、执着和顽强,它将这帮帅小子牢牢地抱成一团,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荣誉之冠。
因为年级篮球赛刚刚结束,这是一个热门话题,我因赛场上的热烈而感动,所以这番感受既真实又引起了在座的每一个孩子共鸣!正如一把启迪之匙,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灵感之门——
学生范文:
篮 球
篮球转啊转,转出了激情,转出了快乐,也转出了我美好的理想,我要同姚明一般,抓着手中的篮球,去冲击“nba”的赛场!周冠南
篮 球
篮球是一个神奇的“圆”,它不仅圈住了场内的人,也圈住了场外的人。场内的人在这圆中画着圆,场外的人也在这圆中画着圆。场内的人齐心奋斗,场外的人齐心助威。这神奇的圆将我们的心圈成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谢颖健
篮 球
要快乐,去打篮球吧!要刺激,去打篮球吧!要磨砺自己,去打篮球吧!要挑战自我,去打篮球吧!杨振毅
一个小小的篮球,以它独特的魅力挑开了封闭孩子感受的阴云,那一番番奇思妙想,便如泉般在白纸上翻腾、跳跃。一段时间下来,由于每次练笔的量小,所以主题便充盈起来,我将教室后的小黑板交给了学生,那一张张灵动的纸条竟如爬山虎般布满了整块园地,偶尔一阵微风拂来,一版的柔波便在那熠熠的阳光下荡漾出鲜活的生命。
接着,我会间或插入“句”与“段”的感受练习,给一个句子或者是一段话,让学生将读后的感受以200——300字的篇幅呈现出来。句子或段的选择可以是名家名篇里的摘录,也可以是课文里含义深刻的句子,甚至可以是学生读词有感的那一段段生动的话语。这样一来,简单的感受和观点在学生的拓展之下,逐渐的充实、具体起来。本学期开学伊始,我就给每个学生送了一句适合其本身性格特点的名言、警句,随后我让他们读一读收到的这份礼物,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对这句话的感受,因为围绕的主题是自身,所以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自己进行了分析,客观且理性的看待了自己的问题,一番练笔下来,我不仅是进行了“感”的训练,更渗透了“自我教育”的品德方面的引导,一石二鸟,事半功倍!
最后,回归本位,即对“篇”的感受,相较于前面的两项练习,读“篇”有感的训练频率相对较低,因为写作的长度及分析和思考的范围随之扩大,所以读“篇”有感一般是以周记的形式展开,而以上的两项练习,在课堂及课余可以随时穿插,交替进行,学生对其也是乐此不彼。这样一来既保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积累了写作技巧,等到面对“篇”的感受时,反而显得轻松自如,“感”受良多。
2、主要内容的概述是“读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文章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读后感《问诊“读后感”》。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我总结了三点原因: ①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
②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③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针对以上原因,我进行了专项训练,首先我将概括的方法归为五类:
(一)、文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文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把题目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二)、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三)、重点突出法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四)、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五)、重点罗列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
“重点罗列法”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我将这五法结合相对应的文章,进行了分类的指导,与此同时,在平时的新授课及课外阅读中,我也有意识地渗透此项训练,只要是一篇新读的文章,学生都要在篇首写下主要内容和所运用的概括方法,这样形成习惯之后,学生的概括能力大有提高。
3、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了“把握感点”的训练:
每阅读一篇文章或者学习一篇课文,我都会要求学生将所读的感受,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总结成观点的形式写在文章的结尾处,这一做法我分成了两步——
第一步,让学生广泛地搜集名人名言,而后对应每篇文章筛选出合乎思想的经典名句。例如教授《鲁宾逊漂流记》这篇文章,学生的视野就放得很开: 摘录: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达尔文
生活永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但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莫泊桑
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赫胥黎
第二步,通过第一步的筛选和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视野逐步拓宽,感受逐步加深,接下来,我便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写观点: 摘录:
《种植奇迹》——只要有爱,哪怕是一张钞票,也能从土里抽出嫩芽。——邵安琪
《天使的吻痕》——对自我的肯定,是天使落在心上最美丽的痕迹。——马雪艳
《躺在母亲身边》——趁幸福还在手边的时候,牢牢抓住吧!睡在幸福的跟前,远比奢望那不切实际的梦想更温暖。——刘溢旋
有意思的是,有些学生对一篇文章,存在多角度的观点,并且都写了下来,这样一来,反而难以取舍,于是,我将全班以四个人分组,小组内对每个人的观点进行评议、比较,大家综合给出意见,确定最后结果。思维的火花便又一次被碰撞出来。
一段时间的训练下来,学生们把握重点的能力逐步提高,更可喜的是,他们的思想也越发深刻了、生动了,读着手中的作文本,不时地会为这份不掺杂质的纯真而感动。
4、仿写,是我作文训练中一直在进行的专题,这个学期偶尔让学生对朱自清的《匆匆》进行了仿写,总的来说较成功,不过这次习作倒是给我带来了指导“读后感”的灵感,有段仿写,摘录如下: 摘录:
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过去;敲击键盘时,日子从我们的鼠标上跨过;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读书时,日子悄悄地从我们琅琅的读书声中穿过;写作业的时候,日子又从挥动着的笔尖下钻过去;唱歌的时候,它便从优美的歌声里走过;跳舞时,日子又从红舞鞋下溜走。
起床时,日子从我睁开眼的那一瞬间,迅速地飘了过去;梳头时,日子从一缕缕头发之间穿过;看电视时,日子从精彩的画面前闪过;扫地时,它就像淘气的小精灵一样,东躲西藏的。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日子又从我的文章里穿过;在我合上本子时,它就从我的本子里溜了出来。黄楚桦
看完学生的仿写后,我提出,仍旧以时间为主题,但以自己的思考为内容,再来进行创作。而学生此次作文耗时较长,因为思考占据了很大一段时间,不过最后的效果不错—— 摘录:
时间,是不等人的,如果你抱有让时间停留等你的幻想的话,是万万不可能的。那么,你这种想法就永远成为幻想了,与其这么干等时间留下,倒不如认真地利用每一分钟。因为,只有那样,才不会让时间留下。只有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那我们为什么要费劲地去挽留时间呢?在我挽留时间的时候,时间、容颜,任何东西都可能在这一瞬间消失。只有我们那纯真的笑脸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将这种失去的痛苦遮盖住。那么我们何尝不体会一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紧张的生活?只要你在每时每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你就不愁时间飞逝,不用愁事没做完。
所以让我们珍惜时间,关爱人生。让我们活得快乐,活得更有意义吧!黎健颖
等到我再次布置《匆匆》读后感的写作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学生们颇有默契地一致将再次创作的内容,放进了读后感里,等我二度翻阅的时候,同样的内容却带给了我不一样的味道,因为那鲜活的感受确实来自每一颗五彩斑斓的心。这不恰恰是“读后感”所需要的吗?
接着我又陆续选择了几篇文章,依照上面的程序对学生进行训练,效果真的不错。
4、“读后感”如同生长着的一棵大树,而那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养料的根基才是它枝繁叶茂的根本,这根基就是“生活”,在孩子作为学习者的同时,他也是社会中的一个个体,他时时刻刻都在感知着周围的一切,并逐步地在头脑中汇集、整理、加工,最后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试想想,若是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生活,无本之木岂不枯萎、凋零?要激发孩子的感受,就要调动他积极的“生活”,无论是经历,还是发现,都是一份宝贵的“感受”,我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观察、多积累。要想写出独到的见解,首先得丰实自己的百宝箱:
一、读报,是我们这个学期新发起的活动,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读报本,将所搜集的感兴趣的或者有意思的新闻,剪贴在本子上,以便随时翻阅、查找。
二、看新闻,我将每周一的第一节课定为新闻交流课,升旗完后,便与学生一起交流本周的新闻,颇有点一周实录的感觉。
三、引导学生读“杂”书,单纯的文学类书籍,是无法完全挖掘学生的思想与感受的,无论是杂志还是漫画,都可以刺激学生的另类思维,鲜活他们的感受。总之,有益的读物都可以拿来品之。
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无论是假日的旅游,还是饭后的漫步,都可以在放松之余,丰富自己的内心。
六、鼓励学生聊天,跟朋友、师长、亲戚,反所能聊之人,都要积极交流,很多时候,灵感的闪现就在这朴实的聊天之中透出。
四、预期目标
后续巩固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1、开篇要妙,以奇特的思路抓住读者的眼睛。
2、布局要巧,以大胆的创意跳出老式的框架。
3、感受要新,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别样的观点。
五、反思 思“文”:
1、指导“读后感”颇有触类旁通之感,生活中,“感”无处不在:一幅画、一首歌、一件事、一次活动、哪怕是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百“感”交集,所以这段时间的训练犹如点睛之笔,化出了学生作文的另一个奇妙境界,他们逐步了解了只有感动自己的文章,才能感动别人。
2、作文指导中,分类的专项训练非常有必要,只有层层递进,逐步细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思“生”:
在一次与家长的交谈中,他非常感慨地告诉我:“孩子的作文水平现在提高了很多,可更令我欣慰的是他懂事了,明理了,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是啊,我们总是在不断的认识中,充实着自我,完善着自我,情感因不断地启迪、冲击,而不由自主地去追逐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读后感”的指导挖掘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更促使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读和创造着他们蓝图上璀璨的梦想。
不过我也听到了不少家长的抱怨:“现在遇事,总是爱发表意见,还一套一套的,若是向他提出异议,他会跟你争得面红耳赤„„”成长的烦恼,成长的烦恼,期间恐怕也不乏家长的烦恼吧!随着认知面的扩大,孩子的成就感及这一目标的自我实现亟待我们去肯定,这并不是件坏事,我们要做的是更积极一点,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善加引导。
现在作文,孩子们脸上少了不耐、烦躁和困惑,多了积极、兴趣和跃跃欲试的激动,原因很简单,他们有方法、他们有积累、他们有热腾腾的生活。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旁征博引,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思“自己”:
作为教学中的“医生”,问诊“读后感”,或许算不上彻底,但是这一番问诊的过程却极其耐人寻味,思绪如沙漏般流泻,一波一波层叠出创造的色彩,我不断地摸索、实践,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而后又从一次次成功里开辟一条更加新奇的探索之路。正如学生写“读后感”一样,步步拾级而上,在教与学的交替进程中,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当然,“读后感”的基础指导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可如何让孩子的文章更显特色,还需要继续思考,接下来的训练,我将围绕预期目标展开,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任何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和思想的再创作,问诊“读后感”,拯救我们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第二篇:问诊课堂读后感
读《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有感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严育洪编著的《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原以为这本书是对课堂观察介绍的书籍,仔细看了之后,觉得“望”的技术中第二节描述较多,其他部分涉及甚少。实际上,这本书更多阐述了:作为教师怎样收集教育情报、怎样组织讨论活动、怎样捕捉反思契机、怎样设计反思思路等等。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严老师是位才华横溢,学识丰富的一位老师。他的写作风格有些别具一格,文章中大量的借用了生活中的短文,广告词、新闻、笑话、流行歌曲、哲理等等。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听到的东西被引用的恰到好处。如:作者在说撰写教育教学文章的秘诀时引用了一个笑话“写文章与生孩子”,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个读书人一提笔写文章就痛苦万状。她老婆笑他:“看你写文章怎么比我们女人生娃娃还难!”读书人道:“你们女人生小孩是肚里有货,我写文章可是肚里无货。”这个笑话讽刺了那些平时不学无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读书人,告诫我们平时要注意阅读和积累。我不由的想到了自己,也是常常在写论文或个案时,会觉得肚子里的“货”太少,缺少更多的理论的支撑。再如:文中引用了这样一个生活哲理“上帝赐给我们青春的同时,也赐给我们青春痘”,它告诉我们美好的总会有缺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孩子,少一些责怪,多一些欣赏。以前我们在写反思或论文时总喜欢用纲要中是如何如何说的,这样的形式太贫乏,如果在叙述“关注个性幼儿”题材的文章时就借用上面的一个哲理,我想既通俗易懂,又改变了同与大众写作的一个风格吧。文章中还将言论“分享的方式”引用到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分享方式中,“把自己的隐私和一个人分享,那是知己;和一群人分享,那是博客;和全国人民分享,那是艺术人生。”第一句话相当于“在同事间交流思想”,第二句话相当于“在网络中交流思想”,第三句话相当于“在刊物上交流思想”。文中作者通过自己对歌词的解读,穿插在教育的理解和看法的谈论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调。如:歌手孙楠的一首《缘分天空》唱的是情人之间的一种情缘,但被作者放到学校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情人”关系,彼此投缘,彼此吸引,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样的诠释是我第一次见到,也正是我欣赏这本书的地方。
第一节“观察的眼光”中提到“用通才的眼光看教育”“用怀疑的眼光看教育”“用独到的眼光看教育”在文章中他提到:教师应该会做什么?教师需要在漫长的专业发展之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合作、不断成熟。他把教师专业成长的境界分为三种:
一、做——学——问:即在做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这类属于仿造型)
二、学——做——问:先在学习中借鉴,然后应用于教学实践,论证和断问这种做法是否可行。(这类属于改造型)
三、问——学——做:先凭借自己的能力,敢问优化教学之路在何方,然后嫁接已有理论,并在具体实践中作出成果。(这类属于创造型)
他的这段话让我反思,我曾经听到“学做人 做学问”,看来每个人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并不一定是沿着一条线路发展,他有可能是多种道路发展下走向成功。
在文中他还写了一个关于画苹果的案例:在图画课上老师要求同学回家画出他们最喜欢的苹果,一个聪明而调皮的男孩画了一个“梨苹果”,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叉和刺眼的“0”,于是小男孩就开始不断寻找“梨苹果”因为他要得100分,最后这个孩子成了有名的植物学家,他就是发明植物嫁接的米丘林。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的孩子时常会“出轨”,而为了抑制这样的发生,我们采取了相对措施,看了他的这个例子,让我想到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充满了创造和传奇力量的天才。
第二节“观察的阵地”着重谈到课堂观察的意义、特征、标准、主体、情感、范围。看后让我豁然开朗。这一节内容与我校正在开展的课堂观察相契合。对于课堂观察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论指导和感悟。我更加明确了怎样听课,怎样评判一节好课。课堂观察要达到“目的和方法的统一”、“描述和诠释的统一”、“建构和行动的统一”;课堂观察的三个角度是“从课堂教学水平的角度观察”、“从资源利用水平的角度观察”、“从目标达成水平的角度观察”;课堂观察的三种形式“规范化的团队观察”、“简约化的个体观察”、“日常化的自我观察”。课堂观察要“怀着一颗学习之心来”,“怀着一颗平常之心来”,“怀着一颗感动之心来”;课堂观察的点、线、块研究。
第三节“观察的策略”中提到“‘放大镜’策略——以小见大,深度挖掘”“‘反光镜’策略——瞻前顾后,及时反思”“‘三棱镜’策略——透过现象,解
读理念”“‘哈哈镜’策略——剖析事务,引以为戒”“‘广角镜’策略——多种脚法,对比研究”“‘望远镜’策略——跟踪研究,形成专题”
使我对课堂观察的一种精神洗礼。
第二章问的技术,第一节讨论的途径,要问同伴。集体备课的模式,公开教学;二问网络,三问资料,四问学生。第二节讨论的方式 一是课例研究 评课改进的形式 :释疑式评课;对话式评课;发现式评课,答辩式评课,短信式评课,二是专题研究。目前,我校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专题研究中的很多内容,如理论性学习,全程记录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强调同伴之间的平等与互助,“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的运作流程“发现问题——问题挂牌——设计方案——行动探索——成果分享”。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各项子课题的研究补正如此吗,先前我们只知道跟着走,现在我知道了这种研究模式叫“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理论上有所提升,这也是我先前闻所未闻的,教学方面也可以采用此类方法。本节前半部分更多的是提到研究的内容,那么研究的形式怎么进行呢?这本书同样给出了答案,“菜单式”教研。研究过程中提到视频案例,我们缺乏的是对视频案例的整理,还有就是视频案例积累不少,但缺乏的是不同特色的教师“比较”研究,不同年段的教师“合作”研究,不同学科教师的“反串”研究。
第三章“切的技术”中细致的讲述了如何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对我的受益颇深。作者为了教会我们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先是旁敲侧击,提供了许多反思的通道,旁通中如生活中的现象,比较,哲理、歌曲、图画、实验、新闻、广告、笑话等,所有这些都能引起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扑克牌通缉令”“学生自己编一本书”引我深思。在思维导图训练中,让自己准备一本练习本,自己命名,每人逐页画,还有待考虑。贯通中的前后呼应、上下协调、左右逢源、内外交流、粗细搭配、彼此相连等等。作者鼓励我们勤于动笔,文中说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现在的许多老师往往勤于做事、懒于动笔,尽管做了很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却没有把它们写下来。”那如何能写出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呢?作者在说自己写作的秘诀时是这样说的:“我写教育教学文章,就像写情书一样来写”。这就说明我们在写每一篇反思时都应该是倾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空洞的、泛泛而谈的。再有就是在写作时要带上三只笔:带一支“圆珠笔”——这里的圆珠笔的意思是我们在选取教育教学事例时,把一个个事例比作一个个“珠子”。作者提醒我们教师应该具有一双“慧眼”,能看到表面看不到的东西、看
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们还要具有一颗“慧心”,能从小切入、从高处审视、向长处延伸、向广处拓展、向深处开掘、到实处检验。带一支“水彩笔”——这里的水彩笔的意思是指文字的润饰,也就是通过文章漂亮的结构、漂亮的语言、漂亮的事例来吸引读者的眼睛,让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带一支“录音笔”——这里的录音笔是指文章的撰写。也就是提醒我们要学会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经过反思成熟后,把经验及时记录下来。我想:再写反思时我会提醒自己带上这三支笔,做个会做、会想、会写的教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完这本书我又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它的含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一个“三耕”型的教师,“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书。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养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途径等等)”这样的怀疑就可能会促成我们教育的创新。
2/22/2010
第三篇:问诊个人小结
1,咳嗽,咳痰 2,呕吐,腹泻 腹泻
同食者群集发病史 伴随症状: 1)发热
1)腹痛
2)呕吐
3)里急后重
4)皮疹或皮下出血
5)关节肿痛
3,水肿,血尿 水肿
水肿的部位?是否对称?发病后部位有何改变吗? 3.一天之中有没有变化?如何变化?(如果有)你觉得有没有原因?有无压之凹陷?改变体位水肿有变化吗?
4.尿量与发病前比较有变化吗?每天尿量多少?白天和晚上的尿量如何?小便颜色怎样?有无血块?多泡沫?
6,有无呼吸困难,发绀,(女性病人)有无来月经?水肿与月经有关吗?
血尿
尿液异常出现在小便的某一段还是全程异常?
尿液的颜色?性状?有无血块?多泡沫?
.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是否顺畅?尿不尽感?有无夜尿增多?几次?.尿道口有无异常分泌物?
.有无发热?.有无腹痛?(男病人)有无尿线分叉,中断?有无皮疹或出血点?
呼吸困难
发作前有没有其他不适?(急性发作)什么情况下出现?(慢性病程)你觉得每次发作跟什么因素有关吗?发作与活动或休息有关吗?与季节和气候有关吗?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长?每次发作情况一样吗?最近发作与以前或第一次一样吗? 跟体位有关吗?有无睡觉时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如有,具体如何?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症状?有无下肢水肿?腹胀?胃口不好?
伴随:发作时有无喘鸣声?有没有发热?咳嗽咳痰?突然胸痛气急?血痰?(如有,具体表现,见其他相关章节)
发热,惊厥,抽搐
是否孕妇、抽搐是全身性还是局限性、性质 2.有无脑部疾病、癔病、毒物接触、病犬咬伤、外伤等病史。3.病儿应询问分娩、生长发育史。
伴随:发热,瞳孔扩大与舌咬伤者,剧烈头痛,意识三十
胸腹痛,咯血
腹痛:腹痛性质和严重度,腹痛时间:与进食,活动,体位的关系 发热,寒战,黄疸,呕吐反酸,腹泻
胸痛:伴随: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咯血,大汗,皮肤苍白,吞咽困难
咯血:咯血是初次或多次,多次是否与以往不同,咯血量,颜色和性状 伴随:发热,胸痛,脓痰,皮肤黏膜出血,黄疸
呕血,紫癜
确定是否呕血,呕血前不适症状询问
呕出血液颜色及性状询问:是否咖啡渣样胃内容物?是否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是否含血凝块?
呕血次数及量的询问:一次呕出?反复多次呕出?量如何?
黑便的询问:粪便颜色如何?(一般为黑色,但有些病例突然大量出血,可排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稀便)次数如何?
体位变动时(由卧位变坐位、立位时)有无晕厥,有无心悸、心率变化等
伴随症状:上腹痛,黄疸,皮肤黏膜出血(紫癜),头晕,口渴,冷汗
黄疸问诊
起病情况:急或缓,是否群集发病。
伴随,有无发热,头疼,腰疼,尿急尿痛,大便颜色
第四篇:妇产科问诊思路方法
妇产科问诊模拟思路
一、采集现病史获得整体病情 包括:主诉和现病史
主干:
医:您怎么不舒服的,请把整个过程详细地跟我讲一下。
患:……。
分支(补充主干中的症状和体征及鉴别意义):
医:..不舒服的同时,有没有…?或…具体怎么样(如痛的部位类
型程度等)?(注意:分支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问。)
二、月经史可能在先前有涉及,但要注意补全
内容:初潮、经期时长/周期、末次月经时间、周期规律?、量?、色?、血块?、痛经?。
医:那您平时月经怎么样? 患:……。(然后再进行完整补充。)
三、既往史七大类
传染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肺肝肾脑及内分泌、外伤手术输血史、过敏、毒物射线接触史、预防接种。
医:具体情况我已经清楚,那您之前身体状况怎么样?有无……(七大类)?
四、个人史五项目
生住文业嗜——出生地、居住地、文化程度、工作、特殊嗜好?
五、婚育史
结婚年龄、x—x—x—x、丈夫情况?
六、家族史
父母兄弟姐妹、遗传疾病?
2013/12/10 22:35
第五篇:诊断学绪论和问诊讲稿
诊断学讲稿
(面向临床医学各方向)
诊断学绪论
一、结合例子讲述诊断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病的体会,理解诊断的过程)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临床学科。是通过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表现的识别与分析来判断疾病程序和方法。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各科临床医学的基础。诊断学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诊断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训练临床诊断基本技能。通过诊断学教学,必须掌握疾病的诊断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诊断学的内容(举例,并提问)
病史采集
即问诊,是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只要患者神志清晰,无论在门诊或住院的场合下均可进行。许多疾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配合系统体格检查,即可提出初步诊断。(举感冒等例子,并强调其重要性)
2.症状和体征
症状是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这种异常感觉出现的早期,临床上往往尚未能客观地查出,但在问诊时可有患者的陈述中获得。症状是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症状的发生
发展及演变,对作出初步诊断或印象,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症状和体征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体征对临床诊断的建立可发挥主导的作用。3.体格检查
是医生用自己的感觉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进行体格检查时应做到不使患者感到不适,又能获得准确结果,以期尽早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4.实验室检查
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回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5.辅助检查
如心电图肺功能和各种内镜检查,以及临场上常用的各种诊断操作技术等,这些辅助检查在临床上诊断疾病时,亦常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临床资料是诊断疾病的基础,病史,体征,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的收集与正确判断至关重要。临床资料的获得重要的是亲自掌握和全面了解。某些局限于系统器官的疾病可有全身行的临床表现。而某些全身行的疾病也可反映出某局部器官的临床征象。因此学习诊断学需掌握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并结合病史分析才可能发现重要的线索。在问诊和体格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每个症状和体征,大多存在着正常生理性,功能性表现或异常病理生理改变的可能性,在综合分析和思考这些临床表现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正常与异常的鉴别,也会涉及到异常的临床征象间的初步鉴别诊断,最后提出可能的诊断来。
从一个医学生到一个临诊时能提出初步诊断的临床医生,是需要经历许多临床实践才能逐步实现的。学习诊断学只是一个涉及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开端,或仅为步入学习临床学科的起点或前奏。必须明确,临床医学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科学,不可能一次学习即可立即掌握和应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训练,必须由学习诊断学开始,直至担任见习医生和实习医生乃至住院医生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不断和继续巩固。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地使诊断学不仅成为奠定学习内科学,诊断内科疾病地基础,而且也是学习临床医学其他各专业课程地基石。
(三)建立和完善正确地诊断思维
面临大量地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位临床医师所面临地严峻挑战。症状,体征,化验和特殊检查地结果是一不可分割地整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其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十有八九会有错误。正确地临床思维有时不是依靠独立思索而形成的,临床会诊,咨询,讨论等均可起到互相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
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不断纠正错误的临床思维,并促进正确临床思维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把在临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指导于临床实践;这样周而复始,反复循环,才能使正确的诊断思维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才能把诊断的失误减少到最小的限度。(强调反复复习,多次学习的要求)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学习诊断学的基本要求如下:
1.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熟练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3.熟悉血,尿,粪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及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熟悉现代化自动生化分析仪器的操作程序及原理,了解实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4.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图像分析。能辨认心肌供血不足,袭击梗死,房室肥大,期前收缩,心房及心室颤动和传导阻滞等常见的心电图改变。
5.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写出格式正确,文字同顺,表达清晰,字体规范,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6.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印象或初步诊断。
问诊一:问诊内容 重点讲授主诉和现病史 一、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婚姻状况、通讯地址、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病史采集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若病史陈述者不是本人,则应注明与患者的关系。年龄应写实足年龄
二、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即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举一综合病例说明,比如腹泻病人,说明主诉的特点为:简明扼要,应尽可能用病人自己描述的症状,而不是医生对患者的诊断用语;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主诉要有意向性或特征性。
三、现病史:是病史的主体部分,记录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再举腹泻例子,并举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病人说明病程发展过程,强调学生记忆现病史的内容)现病史的内容包括:
(一)起病情况及患病时间:每种疾病的起病或发作都有各自的特点,详细询问起病的情况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的鉴别作用。时间长短可按数年、数月、数日计算,发病急骤者可按小时、分钟为计时单位。
(二)病因和诱因:有助于明确诊断与拟定治疗措施。
(三)主要症状和特点:包括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解或加剧的因素,了解这些特点对判断疾病所在的系统或器官以及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很有帮助。
(四)病情的发展和演变:包括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或新症状的出现。
(五)伴随症状:常是鉴别诊断的依据,或提示出现并发症。
(六)诊治经过:应询问既往接受过什么诊断及其结果,但不可以用既往的诊断代替自己的诊断。
(七)患者的一般情况:在现病史的最后应记述患者患病后的精神、体力状态、食欲及食量的改变,睡眠及大小便的情况等。
四、既往史:指既往的健康情况和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接种、过敏史、是否曾在疫区生活等,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注意既往史指现病史发病之前的情况,不应将既往史的病史写入现病史。
五、(简单讲述)系统回顾:可以帮助医师在短时间内扼要地了解患者除现在所患疾病以外的其他系统是否发生目前尚存在或已痊愈的疾病,以及这些疾病与本次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主要情况应分别记录在现病史或既往史中。
(1)呼吸系统:有无咳嗽(发作时间、性质、程度、频率、与气候变化及体位的关系),咳痰(色、量、性质、气味),咯血(性状、色和量),胸痛(时间、部位、性质、程度、与呼吸、咳嗽及体位的关系),呼吸困难(时间、性质、程度),有无咽痛、盗汗、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2)循环系统:有无心悸(发生的时间与诱因),心前区疼痛(部位、性质、时间、放射部位、频度、诱因、缓解方式),呼吸困难(出现的诱因、程度、与体力活动和体位的关系)、咳嗽、咳痰、咯血、水肿(部位和时间)、头晕、头痛、晕厥、尿量多少、肝区疼痛、有无腹水、腹胀等。有无风湿热、心脏疾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病史。女性应询问妊娠、分娩是有无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的情况。(3)消化系统:饮食习惯、有无食欲改变、嗳气、反酸、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放射、缓解方法、诱因、有无规律性),腹泻(次数、大便性状、气味),恶心,呕吐(频度、时间、量、性质与饮食关系),腹胀、吞咽困难、呕血(量、色)、便血(量、色),黄疸、体重下降,食物或药物中毒史、腹内肿块史等。
(4)泌尿系统:有无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尿量和夜尿量多少、尿的颜色改变(洗肉水样或酱油色)、清浊度,有无尿潴溜及尿失禁等。有无腰痛及腹痛。
(5)造血系统:有无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耳鸣、面色苍白、心悸、气促、皮肤粘膜出血、鼻
咯血、便血、黄疸、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发热、骨骼疼痛史等。
(6)内分泌及代谢系统:有无畏寒、怕热、多汗、头痛、乏力、视力障碍、心悸、食欲异常、烦渴、多尿、水肿、肌肉震颤及痉挛、性格、智力、发育、体重、皮肤、毛发、性欲改变及骨骼等方面的改变。(7)神经精神系统:有无头痛(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失眠、嗜睡、意识障碍、昏厥、视力障碍、感觉及运动异常、性格异常、神经痛、麻痹、瘫痪、抽搐。如疑有精神状态改变,还应了解情绪状态、思维过程、智能、能力、自知力等。
(8)肌肉骨骼系统:有无肌肉麻木、疼痛、痉挛、萎缩、瘫痪等。有无关节疼痛、红肿、畸形、运动障碍、外伤、骨折、关节脱位、先天畸形。
六、个人史
(一)社会经历
(二)职业及工作条件
(三)习惯嗜好
(四)冶游史
七、婚姻史:包括是否结婚、结婚年龄、配偶健康情况、性生活情况、夫妻关系等。
八、月经生育史: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天数、有无痛经、白带、末次月经日期、闭经年龄等。
九、家族史:指双亲、兄弟、姐妹、子女的健康情况,是否有与患者同样的疾病,有无遗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