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转变[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07:0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转变》。

第一篇: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转变

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转变

大港第四小学 黄绍芬

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去感受知识,去探索知识,去应用知识,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的亲历性,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智能成长的过程。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的主人。

一、“体验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在体验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体验式教学强调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教师在教授信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方法的传授。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式和体验式的学习,看学生学没学会,以及怎样学的。教师究竟怎样帮助为好,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老师应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设置台阶,让学生自然习得,而非简单地包办代替,对一个话题的正、反讨论,着意地引导学生观察双方的辩论依据,指导学生积累阐述自己观点和结论的方法。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体验式教学应该因师制宜、因生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适度推进。

首先,教师要认真的研读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并根据教材内容,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确定一个能够统领本节内容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预设其他环节,因此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真正做到先学后教,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会做的不教,学生不会做的让学生先尝试后点拨,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自我感受的机会与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后,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哪怕是错误的体验,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不要仓促地下结论“对”或“错”。学生所需要的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介入“参与—体验—内化—外显”这个过程中来。因为体验并不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随时都可能消逝。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体验的表达,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更清楚、更明确,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体验式教学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为新知识的获取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种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对提高教学效益更是鲜明无疑,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

二、“体验式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及课余时间能坐着、站着、看着、读着、说着、问着、想着、做着,没有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自学探究和生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研究性学习的好滋味。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在学习中快乐。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体验式教学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悄然改变。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教学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寻找规律,并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论证。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能被调动起来,学生们都能为自己猜想的结论寻找证据,体验结论形成的重要过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商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会怎样变化;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或减相同的数,它们的商又会怎样变化?” 问题抛出后,孩子们纷纷进行猜想,都想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课堂十分有序而又活跃。经过努力孩子们自己得出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它们的商不变” 的结论。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相信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学到的知识是不会轻易忘掉的。

通过几年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合作。而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引导者、辅导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去思考

带着问题思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向下的自主探究。充分的自主学习是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对自主度的把握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师善于抓住一节课、一个环节的认知目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相结合,设计出统领性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有序的观察、操作、分析等自主研究活动。使学生都能用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学习新知。如教师在进行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简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动手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将一个比较复杂的多边形,转化为简单图形再进行计算。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将自己手中的多边形,转化成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有的学生很快计算出了多边性的面积。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定位为:“什么叫多边形?上”,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多边形开展自主观察、分析、交流,通过动手交流理解多边形的含义。学生们在掌握了复杂多变性与简单图形的关系后,多变性面积的计算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自然生成了分割(或添补)的解题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数学思想,突出问题引领下的自我感受,有效的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实践证明:以问题为引领并不会限制学生的思路,而是更突出探究的目标,追求体验的有效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深度解读问题,自由地开展独立的身心体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有结果的发现过程。

以问题为引领要求教师要重新审视“情境创设”,情景创设不能被简单的仅定位于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社会环境,我们要简化情境创设,着重思想的渗透,为学生的自我感受提供必要的学科思想的启示,促进学生的自主生成。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思想去交流

带着思想交流,就是学生能够形成、说出自己的感受,倾听、辨析他人的观点。笔者认为学生不能积极参与交流,或在交流中不主动、有效表达的主要原因是还没有对认知对象生成自己的看法,而更根源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是否生成了自己的思想是体验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带着思想交流,要求教师要善于在组织的有序中求得有效,引导学生充分有条理的表达,仔细安静地倾听,积极主动地辨析,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真正实现体验式教学灵动、高效的目标。本文仍以多边形面积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过早地让学生研究解题方法,而用了大量时间引导学生体验多边形的意义,让学生对多边形形成深刻、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多边形的计算方法展开了讨论交流,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汇报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并且表述的语言也特别清晰、有条理。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前期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充分的体验,从而生成了学生个人的思想认识,这种交流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学生乐于参与,合作过程中学生生成自己对知识的情感、体验,提出自己的疑问、写出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思路,使体验具有了很强的实效性。

带着思想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敏锐的思维品质,健康的与人合作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的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作为教学参与、指导、组织者的中心作用,在集体交流中关注分层教学,在突出双基中,兼顾方法、经验、情感等多维目标的达成,在着重过程体验中追求教学的高效率。

让学生带着思想去交流,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多交流的前提,教师的参与、组织、指导是交流的辅助,有效有序的过程组织是交流的关键,实现个人认知的完善与提升是交流的目标。

3、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带着问题去反思

带着问题反思就是让学生在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实现方法的获取,经验的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有效地体验应指向于会学和乐学,是解决合作学习时效性不高的重要策略。在多边形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对多边形含义、解题方法的充分的自我体验与互动交流后,学生虽然对解题方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都有了深刻的体悟,但这种体悟对于相当一些学生只是隐隐的感受,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展开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解题方法、转化思想、研究问题的策略认识更深刻了,有效实现了由知识向方法、经验、思想的转化,使知识的获取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的过程。

体验式教学中的反思不同于以往的课后小结,它是学生自主或由教师点拨下对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学习目标的提升,意在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达成的目标在头脑中进行思想性提升和结构化处理。

反馈提升环节的关键是教师准确把握教材中所隐含的认知目标,并将这些隐性目标有机渗透于显性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以有效地体验建构智慧型课堂。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类比的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从而推出结论,达到自我疑惑、自我类比、自我更新、自我顿悟的体验过程。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可能是对立的,也可能是有因果关系的。联想提问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而提出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先问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那么三角形是否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用你手中的学具试试看,你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你学过的什么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你能试着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体验数学的乐趣。

第二篇:体验式教学文化引领师生共成长

“体验式教学”文化

引领师生成长

——城阳街道环城路小学发展掠影

城阳街道环城路小学位于城阳街道东郭庄社区,前身是西城汇小学、大周村小学和郭庄小学三校合一,于2002年迁至现址。学校占地26172平方米,建筑面积6847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1000余名学生,56名教师,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

学校坚持“每一天 为明天”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人为本、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全面发展”的校训,以“同伴互学”为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把多种社团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引领学生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先后荣获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现代化学校、青岛市数字智慧校园、青岛市篮球布局学校、城阳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课程建设——让师生在体验中成长

学校以“体验式”教学文化为抓手,家校携手,引领全体师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形成四大主题的课程体系。一是修身养性课程。学校有20支学生社团,涵盖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由家长义工与农大学生全程参与,进行组织开展授课,通过平日的点滴积累,关注日常生活的体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引领学生修其根本、养其品性;二是快乐求知课程。在国家课程体系下,形成“魅力语文、快乐数学、情景双语”三个特色学科,由“同伴互学”教学模式引领,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感悟求知的快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环城创新课程。快乐篮球和创新陶艺是创新课程的两大特色。凭借青岛市篮球布局学校和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的优势,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气势宏大的大型篮球操表演——XXX。另外,发挥办学社区西城汇悠久历史的黑陶技艺,将陶艺渗透到综合实践课程中,进行研究和实地操作,聘请紧邻的仇志海艺术馆的黑陶传承人定期到校指导,借助每年六月份体验节引领学生动手制作和烧制,形成学校的一大特色;四是校外体验课程。学校同潍坊地区部分学校和城阳周边的一些高校都建立手拉手关系,如青岛农业大学、上马生态示范园等,都是学校校外实践的基地。定期组织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体验机会,走进社会、亲近大自然,在实践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课堂建设——让师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学校坚持“同伴互学”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先后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组建团队外出学习。派多批骨干教师赴山东乐陵实验小学挂职学习,深入课堂、深入教研活动,并结合学校实际着力研究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进行课堂教学转变;第二步梳理思路实地调研。乐陵学习后,团队成员共同研讨,初步摸索建立了“同伴互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在全校进行试点,还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聊城市东方双语学校、泰安等地进修,赴全国各地参加教育教学专题会议和优质课观摩;第三步聘请专家培训指导。邀请区市各级各科教研员和专家来校指导等,通过讲座、评课、交流的方式,验证“同伴互学”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有效性。2014年至今学校派出10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而且更加坚定了课改成员的信心;第四步锤炼课堂完善评价。通过不懈的课堂研究,使孩子的位置真正发生了变化,形成“小伙伴推‘小先生’,‘ 小先生’教小伙伴”的“同伴互学”思路,还探索建立了独有的“同伴互学”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机制——“0532星语心愿”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和谐氛围中,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2015年4月,学校举行了城阳区“同伴互学”体验式课堂教学现场会,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肯定,使教师和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三、平台建设——让教师体验成长的乐趣

学校搭建三大成长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刘雪会”班主任工作室】名师造就名校,让名师带动名校。2014年,学校成立了以优秀班主任“刘雪会”命名的工作室,通过传(即定期举行全校示范课和班主任论坛)、帮(即结对指导青年教师)、带(即带领工作室开展教学研究),切实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工作室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定期举行由家长担任主讲环城讲坛,加强了家校间的联合,方便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全国幸福教育联盟】2015年5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成功加入全国幸福教育联盟,成为联盟校的一员。借助联盟校的资源,学校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一睹专家风采,逐步成就自身。11月刘雪会老师参加“全国名师工作室建设研讨会”作为代表做主题交流,将学校的体验式教学文化带到了国家级的舞台上,让老师们真正体验到了专业成长的乐趣。【“问题研究”成长团队】借市区启动教改项目的东风,将教研活动与教改项目紧密联系,秉承“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指导思想,分解各级课题,建立子课题系统,鼓励教师从教学身边发现课题,参与研究。学校先后承接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荣获“国家十二五科研课题四优两先实验校”称号,“国家十二五科研课题成果一等奖”,两名教师获国家级“四优两先”实验教师奖,十余位教师获市区级优质课评比一、二等奖等。

四、家校共建——让学校成为体验的舞台

名校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心,更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学校在“家委会”的牵头下成立了“家长义工站”,通过四大主题活动,全面参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使家校共建熠熠生辉。主题一——今天我护航。学校地处交通要道,车辆较多,每天上下学,家长义工和学校领导老师一起护导,接送学生过马路,为学生撑起一把保驾护航的大伞;主题二——家长进课堂。每个月两期的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们走进课堂,与孩子们共同探索书本外的世界,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加深了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主题三——环城讲坛。每月一次的环城讲堂均由家长主讲,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育子心得,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家长们深感获益匪浅;主题四——家长导师。家长中有很多身怀绝技,学校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在层层推荐的基础上,聘请有特长的家长参与社团活动和班级实践,成为指导老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实学科学习的不足,而且进一步融洽了家长与学校和教师的关系。如 “读书节”期间,家长帮忙组织经典诵读活动和快乐小书屋等图书漂流,共同体验“书香之旅”;12月开展的英语节,邀请家长参与圣诞节和感恩节,体会浓浓的“西方味”;学校的健美操队获得全国健身操大赛特等奖的殊荣时,也是妈妈化妆小组给孩子们做的造型设计,学校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家长的鼎力相助。

展望未来,环城路小学正以崭新的步伐行走在教育的大道上,“体验式”教学文化建设,定会花开满园、香溢城阳。

第三篇: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中师生的观念转变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中师生的观念转变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中学政治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初中政治教学直接面对的是中考,要想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政治有更深的理解更好的投入政治学习,教师及学生在意识上必须有很大的转变。本文尝试从教师的定位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关键词: 教师定位 学生主体

一、新课改下教师的准确定位:创新加引导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者以后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1.通过知识点情景创设,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渴望、求知欲,但对于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感到乏味从而形成被动接受的情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情景再现,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阐释解读教科书上固有的知识,将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我们在政治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教科书上的很多知识理真但材料相对陈旧,此时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主动假设探索,创新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3.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

满堂由教师反复的讲解,无形中会造成学生听课疲劳,听课质量下降。可以

考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来。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分析论证课本理论,然后教师通过对比指出个中不足,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教学内容。这样做,学生非但不会感到枯燥,相反,因为参与,让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得到鼓励,对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升。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1.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教会学生“看”书,教会学生提问,教会学生答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主动要学。

第四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

浅论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

《德国童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长很长时间。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的观察了一番。回到井里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的事物,介绍的最具体的就是牛了:它长着大大的肚子,一对犄角,还有四条长长的腿,四只蹄子......鱼边听边把牛的样子画了下来,但它画的仍然和鱼的模样一样,只是大大的肚子,长着四条腿,在鱼头上还长着一对犄角......”我们或许看到小鱼脑中的牛的形象后,会觉得很滑稽。但是,对于鱼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鱼的脑海里,“鱼”的形象是根深蒂固的,它根据从青蛙提供的信息,并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就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

反思我们的教学,《鱼牛的故事》就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老师、学生、教学内容都能对号入座。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一味的去讲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情况,老师讲得神采奕奕,学生听得枯燥乏味。课堂效果令人堪忧,想想在教学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多少个《鱼牛的故事》,“体验式英语课堂教学”就是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学生的本身出发,在尊重学生个体基础的前提下,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使习得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体验过程。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激发学生全体参与

新课标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知道:学生不是硬邦邦的木头,是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教师也不可能总用填鸭式教学。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新目标英语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同学们接受。在教学中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组学习,所以每单元的预习都是以小组进行的。组长带领组员解决单词关,副组长负责分工每单元的简笔画。由于先学习了单词,又针对教材画了简笔画,同学们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头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上课时拿着简笔画学习新知识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降低了学习难度,根据预习时的体验,孩子们能轻松掌握基本知识。

张昱琨教授认为:“技能的获得,离不开亲身体验,是经过体验习得的。筷子要拿在手上,才知道怎么用;人必须跳入水中,才能学会游泳;自行车要骑上,才能学会怎么骑。只有参与体验,才能学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里多练,把时间还给孩子,让学生在课堂上画简笔画,看似耽误了时间,但是他们在针对课文内容讨论如何勾画时已经在不经意中自发学习了内容。老师过多占用时间就等于把他们请出了学习英语的主阵地。让他们在勾勾画画、叽叽喳喳中体验了教学内容,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潜心研究教材、教法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研究教材,决不能只做一名教书匠,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家魏书生说:“课堂是艺术的天堂,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的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该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备课时除了认真研读教学参考书我还阅读大量的英语刊物及有关教法的专著。《鱼牛的故事》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做一个只管讲述的教师,我们的那些学生需要恰当的体验。在讲新目标英语(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 Unit 6 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一单元时,根据教材要求我把我平时积攒的邮票、小饰品带到了课堂上,同学们一下就欢呼雀跃了。都争着问:“老师,这是你攒的宝贝?”“老师,这张邮票有多少年了?” “老师,我喜欢你这个卡子,真漂亮”。。在学生们的好奇中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新课,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自己有什么宝贝以及如何得来的,还有同学说拥有喜爱之物多长时间了。经过他们的争强好胜,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句型:I have been collecting ….for….。练完这个句型之后,我又拿出一张上中学时打排球的一张照片。我说I have been playing volleyball since I was fifteen years old.第二天同学们都拿着自己的照片或者简笔画互相表述着 I have been…..since I was… years old.就这样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同学们通过谈自己的体会轻而易举的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目标。

三、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更丰富的体验式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事实上,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的优化,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都是一种奢谈。

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刺激,促进学习和记忆。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了。有很多老师一上课就用多媒体,其实我觉得对于多媒体不能滥用,要恰当的使用,合理的使用。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观赏课,恰当使用课件。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多种器官感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学七年级下 Unit 6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A时,由于我们身处农场同学们都住在本地,所以只有步行和骑自行车两种方式,所以在备课时制作了课件。上课时展示世界各地同学们上学的方式,通过展示同学们轻松地掌握了单词。正是可见的展示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为同学们创造了丰富的体验式学习。借助多媒体提供的生动直观形象和视野效果,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情景更加逼真。,语言与情景交融,学生仿佛进入了语言活动的真实情景中,提高了识记的效率,从而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要努力让教材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创建灵动的课堂。变“僵硬的知识”为“生活化的知识”、“有生命力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用”。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体验学习的积极性,把实践的空间,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鼓励他们去交流,去感知,去参与,去体验,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格林兄弟、豪夫、贝希施塔因《童话故事全集:德国童话》(3)魏书生 《魏书生文选》 漓江出版社

农垦总局九三分局鹤山中学赵路美

2009.5

第五篇:体验式教学

什么是体验 像开放手臂一样开放感官,去听,去看,去接触,去感受 体验就是触动心灵,生理上有相关指标变化,心跳、内分泌、瞳孔等等。体验:让学生处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以参与、观摩、体会、感受的方式完成认知的初级积累,是学生有感官感受和情感共鸣的认知方式。体验是教学方式,是学习方式,是教的目的,也是学的目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知情意完整的人。何为体验:人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在人这一主体下的感受。人生在世,原本为“无”。从视觉来说,世界就是黑暗,通过感官的体验,一切在慢慢点亮,随着活动的增加,被点亮的事物越来越多,人产生了归纳总结、交流的需要,从而将世界符号化,(原本的符号化是对都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主体来方便交流而出现,符号化其实就是“共识”。这样既方便了交流又方便了演绎推理。)对于没有机会获得相应体验的主体来说,对其符号化灌输就是“洗脑”。就是心灵强权霸占。什么是知识 1 知识是什么

语言文字不是知识,也不是知识的载体,一个概念(类别)一个现象,一个规律,用语言来描述是出于交流需要,语言只是交流工具,有点像货币,而交流的内容是个体化的体验,用语言来描述还是出于类比拓展的需要,想由“此”知“彼”(然而无此难有彼)也就是说,语言具有概括性和交流性(两者是统一的)

但是无论怎样精当的描述都无法描述出知识的原形,原因之一是语言本就不是为事物的个性而生,而是为共性而生,原因之二是语言不是面向原形整体的描述,而是肢解原形成各个部分描述,而部分之和小于整体,语言对于知识永远类似于盲人摸象。(如平行四边形不用语言能轻松让学生学到原形,语言不能做到)。

知识是通过个体化的体验而获得的,没有对错,只有差别,而语言就只有对错,没有差别。知识原形是有不可言说性的。言说越详细离原形越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语言并不是最有用的东西,有些是干扰,语言在传递着信息同时也在扭曲着信息,(罪过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传错了对象)知识是个体的具体的体验,(有经验未必有体验,体验重在身心感应。)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知识的存在,世界只为“醒”着的人呈现,(没有人,就没有时空)有体验的表达是有内容的表达,有意义的表达,无体验的表达只是空洞的辞藻堆积,有体验的阅读、倾听是对话、分享。无体验的阅读、倾听是学天书式的心理磨难。什么是重要知识,就是将教师教给你的那些东西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

真正的知识不在符号化的结论中,而在过程中,不在符号化的过程中,而在过程的体验中。

我们以讲述科学,讲知识的名义最终完成的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知识的碎片,知识的异形,知识的对立面。大部分是垃圾,是智力障碍,是。。

理想的知识学习应该是在学习期(理解、识记),应该自然而得,毫无障碍,毫无难度,只有兴趣和认可.也就是先自然形成心理语言和生活语言,再由学科语言规范化,而在应用期(符号情景应用、真实情景应用)就有一定难度和障碍 与其说科学家从微观观察结果来解释宏观现象(因果还原),不如说是从宏观感受的结果去解释微观观察。

超出了人类直接感受阀限的其他领域研究都是人类感官感受的复制,比如微观粒子模型,宇宙天体模型,心理模型等等所有科技、宗教、神话、语言文字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世界以“我”为本。我们的空间观念-------源于行动,使树动起来,他会感知空间。

我们的时间观念-------源于记忆,使猪产生记忆,他会感知寿命。知识树的原点--根--人的感知(土壤)---决定哪些内容成为了人类知识,没有被感知到的世界成为“无”

知识树的终点---叶梢外空---人的应用、目的、需要----决定知识的发展方向,没有应用就没有生命力,逐渐死去。

任一知识,从根了解到梢,便能俯看知识树,更上一层次。不然,一直身在树中,所感所悟,多为偏颇。

执根望日,方觉知识生长之自然。

直接感受到的知觉即为具体知识,将具体知觉符号化(通过不完全归纳化、类比化。这是两种天然本领,当然也是进化而来。)就是间接知识,即为抽象知识,知识的发展的方向也是循着可感知的归纳、类比方向。语言起到从具体到抽象的翻译工作。

粗略的讲:体力劳动者工作在知识之源头,脑力劳动者工作在知识之末端。

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和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是教育之本。对于没有个体相关体验作为内核的讲授者来说,你要找出他的错误都难,(因为他的话都是套话,程式语言)。有些语言和语言表述形式专为自我万能辩护而生,是语言中的垃圾。同样的语言对于没有相关体验的主体来说,尚不如路边石子,房间桌椅,而是如同空气一样没有感觉,视若无物,它是苍白的,无灵魂的,无内容的视听垃圾。或说垃圾都算不上,就是“无”。

什么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就是学习过程,体验就是学习结果。体验教学 是从容的教学。体验是基,符号化是表。

体验教学就是寻根教学,就是成长教学。以生活场景为教学对象内容,比以知识体系为对象内容更有价值。八成的时间做体验,体验两成的知识,两成的时间做符号化,及抽象推理,获得另外八成的知识。“苦思冥想”、“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甚至“多想想”等等都不是日常学习的所需状态,“想”很需要,但一定不需要苦、多。体验教学法,是现行教学中优秀教学案例的结晶,不是开发新理论,而是推广。体验式教学是基础性教学,其他所有教学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体验式学习和其他的学习理论(策略)行为主义就是体验本身

格式塔认知理论 格式塔的内容就是体验的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的素材是体验

认知同化理论 原有的符号世界和经验世界对新体验的同化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 加工的材料是个人体验 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的判断标准就是体验充分 人本主义理论 更是强调体验世界 体验教学最大的特点:灵活性,创造性,不可控性。所以最容易流于形式,也容易完全失控,(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所以,需要有责任、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来完成。功利、慵懒、无责任心、靠生活惯性支撑教学行为的教师不适合体验式教学。

为什么要用体验式学习 纯抽象物理情景:不易理解,潜在条件不易明了。

截自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易理解,潜在条件明了。我们通常的认识恰相反。关于某个知识,在学生心中,若是获得相关体验,即使没有理论化提升,那它也是一枚种子,条件成熟,它会自己成长提升。若在没有个人体验的学生心中,仅仅灌输了结论(包括抽象推理,建在抽象概念上的抽象推理)那只能类似吃下一个外形姣好的烂苹果。有害无益。更谈不上营养。

体验意味着无限可能,而理论化意味着无限应用。每一种可能都可衍生无限应用。所以,体验重于理论化。没有情感体验的学习是浅层次学习,是不能持久的学习,是不能应用的学习 理解是什么?是接收的信息与心理基础认知无缝对接,是一种内心深度认同,是能自然推广。机械的模仿和记忆是没有情感体验的储存,真正理解的知识很难忘记。学习的深入度取决于情感体验度,大多数人把学习和情感体验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当然知识的非完整性也是影响情感体验的因素 百分之九十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都是头脑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完全认同(共鸣)的,关键是首先构建出恰当的情景,知识的本身根本没有太难,更没有神秘性,都是讲授过程中造成的。西方教学重体验--甚至德育体验化 东方教学重教化-----甚至科学德育化 当学生使用概念、规律时,所使用的是相关体验或说是相关体验形成的背景提供了知识支撑。而不是记忆中单纯的符号化语言。再说,没有体验,语言也难以被回忆起。认识语言的抽象性,语言原本高度抽象的表意方式,所有不能期待个体化的语言为所有受众所理解,哪怕是生活语言,语言只能为“懂我”的人开放其含义,过于追求精确的表达(或过于强调为“不懂我”的人表达)会使语言原有的含义尽失,反而离原意更远,换言之,表达时只为“能懂我”的人追求精当描述,而对不懂我的人必须保持抽象性(距离感),(不然,会出现“说的越清晰,听得越远”。)当其有了相关体验后,自然就豁然明白了。要想让“不懂我”的人懂了我,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其增加体验,而不是降低表述精确度(表面上看是提高精确度)成人对孩子常发生上述那种不懂,成人对成人也常发生另一种不懂,即语言表述的过度个人化,公共性差。此处的成人和孩子都是指心理学上的分类。如果不得已语言先于体验,那就让语言去实现体验

1、描述情景(可感受性)

2、激发体验(引导体验)

3、符号化体验(明晰)。一部分学生为各种“名”---各类型符号所困,没有了解到“实”--真实态或关系,所以越学越困难。

缺乏具体实物的充分体验,而将主要脑资源消耗在抽象的符号化的描述中,必然形成心理印象与现实的脱节。

现有教材大多从成人的经验世界出发来使用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描述学生未经历的现象和规律,所以难有共鸣。

先实后名,重实轻名---方是教育方向 知识背景

概念、现象、规律的语言文字符号理解都必须放在相关背景中进行。没有背景就没有理解。背景指的是同类和反类构成的一种支撑架。比如公交车上一句“关后门”,“关”的背景是动作镜像、开等 等背景,“后”的背景是方位观念,前、车有三门等等背景,门的背景是表象、窗等作为背景,“关后门”是以车有多门、出站先关门,上下车都走门等等作为背景。单纯学得一个概念、现象、规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只有拥有了相关背景后,理解才真正开始,背景越是丰富,理解就越是深刻----或者说我们所定义的理解就是基于此。第一次见到一只鸟,并不会有太多感觉,只有见过很多鸟类和非鸟类后,对鸟的概念才有理解。

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原则 让事实说话 让教师闭嘴 让身心学习让大脑创造 体验教学方式的特点:(1)重视设置情景

(2)重视让问题(或结论)自行凸显。(3)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

(4)重视情景解读,既是学知识,又是学情景,有时候知识统领情景,有时候是情景统领知识。(5)重视过程胜过结论

(6)多用感受性、拟人化语言描述客体。

(7)一切因机而变,生成大于预设,计划少于变化。(8)教学形式非常个人化,个性化。

(9)学生行为是积极地,思维是活跃的,过程是轻松的。(10)教师整合知识能力、控场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体验为基 行为目的为顶

随着基的稳定清晰,深入逐步提高顶的宽度和高度。不清楚行为的目的,条件的限制,方法的原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心理语言,难以真正的理解。如果说知识是精神食粮的话,那文字是什么呢?只是精神食粮的营养说明和分类包装,给学生仅仅记下包装而不提供食粮,营养何来呢? 一次的体验不是(形不成)知识(或说前知识)-----不具有可信性和心理稳定性。需多次体验直至体验的过程被完形且心理认同他的稳定性,此时体验被神经系统高级加工为知识且在下次体验前产生了预期且被证实,认同他具有演绎的功能。多次体验需有充分的时空转换。(前)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7 体验教学内容呈现优先次序:实景(物)>照片、视频>图片、动画>文字描述>数学描述。越靠后抽象度越高。

体验教学学生活动优先次序:参与、身>观察、眼>聆听、耳>阅读、大脑>交流。越靠后抽象度越高。

但是从认识的层次来说:交流>阅读>听>视>做 越靠后认识的效率越低。

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对于已经拥有丰富体验,需要整理优化、反思、评价、应用、创新等高级活动时交流和阅读是首选活动。其实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专家活动。描述客观规律或命名概念时,以拟人化的可感受性的词语表达能使学生很快记忆并理解其要义,如电压表的测量范围用“抱”来描述,楞次定律用“阻碍”描述,其实大多数的词汇也是与人的感受相关的“生活语言”,知识本身就是来自人的感受,但是现在将知识神秘化、神圣化、客体化、权威化都是扭曲这一关系的原因。传统课堂和心理新课堂的区别

新授课:以掌握知识为导向,重在阐述、输入,即使情景体验也是以知识建构为目的。

习题应用课:以知识再现为导向,总在指导“怎么做”,然后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心理新课堂

新授课:以心理体验为导向,重在设计情景,引导体验角度,建立心理语言,再由生活语言导出心理语言,再由学科语言规范生活语言。

习题应用课:以心理再现为导向,总在提示“怎么想”,然后再引导怎么做出来。实物--模型---立体图--平面图--简意图---符号----文字 自然规律----文字表述(定性)---符号表述(定量)

体验式学习的具体做法 日常教学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应处于初级积累阶段,都应处于体验阶段看,更抽象的高级认知会随着初级认知的积累而质变,到质变临界点时再点破,才会有高级认知的感受和共鸣。对概念、现象、规律的理解就是弄清楚了他在相关背景中的位置,相关背景或者说是概念网--架 现象网---架 规律网---架。所以单纯的对某一概念、现象、规律反复强化练习、记忆并不会有特别好的理解效果,还应该理清在背景中的位置。对信息的感知(阅读理解)(或语言理解)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己(居下向上发散理解)充分开放,自由化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感知功能。另一个方向是向他(表述者)(此时可称作聆听者)(居上向下)定向理解,要充分去契合表述本体+环境,找到诸多可能理解结果中最贴切的一种。高级的讲授方式是如何把自己对知识的感受描述出来,以引起学生感受功能的器官的共鸣通感,教师的关注点在自身的感受上和语言的使用上。(主要是前者,后者是自然生成)而不是知识点本身。(当然知识点不熟是不能做到这点的。)概念教学的体验:体验概念结构源--逻辑体验,体验概念命名---人文体验,体验概念适用场景--情景体验,体验概念属性---抽象体验。

自然现象教学的体验:体验现象本身,让现象凸显,可观可感,自然规律教学的体验:让规律凸显,可以证伪。让学生或学生组反复做,亲手做,教师尽量不参与操作,只参与讨论,(只有时间宽裕,条件宽裕)不光看到结论,还要理解过程(可靠性),体验结论的表述的准确性。

推理过程教学的体验:体验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合理性。体验结论的合情性。教师示范后,学生亲自推导,反复推导直至完形。体验式教学中,除一个知识体系外,(还包括方法体系,思想体系)还有一个情景体系。这一方面靠知识向具体适用的情景衍生(演绎),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靠一个情景向另外一个情景衍生(类别)。教学主线主要靠形成知识体系为主,但有时也可以以熟练情景为主,靠一个情景带动所能适用的全部知识,旧知及未知,(不依赖教材知识体系授课)。然后让学生由此景到彼景类别。千万杜绝浪费半天时间设置一个情景最终只为解决了甚至还不重要的知识呈现,这是一种心理资源浪费。体验过程与理论提升(抽象提高)强调

(1)避免从抽象文字体验再到文字提升式“形而上”,必须区分学生的理论化(符号化)和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建构。(2)理论化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

(3)理论化的目的是将个体体验社会化过程,(便于交流、分享,同时也是概念化推广过程,便于类比应用)

(4)理论化并不掩盖个人体验的价值,反而依赖多数人的体验来实现。将体验明晰化,就是将体验符号化----表述是路径。两种课型,两种任务----一定要让学生提前明白 一种情况,一节课中,让繁杂多变的语言围绕着一个(或两三个)情景描述,诸多概念、公式、方法让他在同一情景中融合,能得到很好效果。(学生的情景转换很慢,一定要注意)

课堂上,教师是面向当下预期未来,学生是面向过去和当下,所以教师很容易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而学生却不能,往往以为新的情景中描述的还是旧的情景(或是延伸)。

另一种情况,对同一概念或公式或方法,我们在多个不同情景中适用,也能起到熟练公式和方法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情况公式应用,本身是情景,而所选择的示例情景是体现公式的各个侧面。

不论是讲授还是探讨,让每一个成员先明确话题内容是首要条件。在现行教学中体系中大量添加综合活动课也是解决之道。这样将体验和符号化分开进行。体验情景的选择和设计:

(1)熟悉性 不要用陌生的情景、教具、案例去体验更陌生的抽象结论,必要用时,先把情景熟悉透再说。(2)典型性(3)可延续使用性 13 学习中,必须靠经验至上,在工作中、研究中必然要经验与环境相结合。教学就是教经验。

讲解某个知识前,先问自己“我有哪些经验”再问“我想让学生获得哪些经验”,再问自己“如何设置情景”,再问“最好如何总结” 教师能自我意识到的思维是关注点的变化,而第一个(还是每个?)关注点的出现都由信息背景提供(提炼),大脑意识在背景中觅到(或说提炼到)关注点的过程是潜意识综合加工或筛选的结果,这些都靠经验完成,而后续关注点的出现由第一关注点带领也由经验+逻辑条件实现,这里有推理过程,也有经验惯力推动。

总之,教师的思维是不能被学生复制到的,(除非当学生拥有教师般的经验背景后,那就不是学生了。)对学生而言,永远是经验网的积累者和搭建者,对他们讲题,一定从信息解读----->情景还原(建立模型)----->关系明晰----->思路梳理这样的路径引领。

15抽象的过程中,生活语言由学生表达。规范学科语言由教师提出,由学生评价、认同。

下载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转变[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转变[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体验式教学

    浅谈体验式教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发现,骑自行车、游泳这些活动我们学会后,即使不常接触,也不会忘记。但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公式、古诗词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消失在我们......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河北省玉田县大安镇中学孙海嵩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验式教学浅谈

    体验式教学浅谈 福建商贸学校陈骅 摘要 体验式教学时一种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体验式教学模式体现为多种......

    体验式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围绕如何开展体验式学习的话题展开学习讨论。首先我们讨论体验、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的含义。体验 :指学习者......

    体验式工学结合中师生的改变与成长(精选5篇)

    体验式工学结合中师生的变化与成长 材料汇编指南 金磊:管理系就业指导老师 建议阐述点:工学结合让专业发展更完善提供对工学结合项目总的评价 曹芳英:管理系物流专业实训组长,......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体验式教学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体验式教学 隆昌县山川镇新生小学 梁宁平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常常为这样的问题而感到困惑:学生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范文

    巧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学习苍溪县彭店小学余华琼 在新修订的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

    在德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作文课中的品德渗透 梁山镇中心小学 张慧诚 关键词:体验、感受、调动、升华 一、体验式教学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工作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