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主要因素
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主要因素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在彼此互相学习着,两者皆是教室情境中的主人,而教学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为了在教育目的性与发展的可
能性之间寻找平衡点,我们在实践中对师生互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我们不再把课程作为传递固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转变角色,倡导民主合作,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过多扮演教导者、管理者、控制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关系上的,是一种教师主控学生的教师互动关系,是一种单向的师生沟通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控制和主宰学生地位的权威者,无视学生的愿望,以自己的准则规范、压制学生;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单纯的受教育的地位,这种权威式的教育关系,难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难以实施,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学生学到的不是顺从就是反抗。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建立起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双向和谐的优良教学环境,使学生心境舒畅,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理解者和欣赏者。这种角色意味着对学生传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和欣赏,而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内涵是必须用心经营的主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彼此互动的基础之上。
这使人想起“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这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喜欢的一句隐喻。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学生,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这个隐喻深刻地说明了师生的交往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抛球者,所希望的只是学生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学生再把球抛回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学生高依赖、高服从的局面,这种交往表面看似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而教师并不着急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师生共同商量着解决。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
长久下去,学生就真正意识到师生一起学习,不是靠老师的权威性,不能有依赖思想,而应该是师生一块参与,师生都是学习者,自己也可以参与把握和控制课堂教学。这样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作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恰当的鼓励和点播,如:“你说得真不错,你真爱动脑!”,“你的思路和我想的一样!”,“老师真佩服你,要向你学习!”
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探究发现、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
1.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2.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
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1.创造机制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
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因此,老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2.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互动。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四、注重学法指导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有效手段。
知识重要,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因为,其一,任何知识都不是天赋的,要获得知识,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如何学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其二,学习书本知识本身并不是唯一目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我们在学校力学到的知识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有效的获取知识,则将终身受益。其三,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更要有自学课文、发现问题、联系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师生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师生互动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一种意义的构建,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二篇: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
目 录
一 声乐教学的现状.........................................................................................................................1 二 声乐教学创新的必要性.............................................................................................................2 三 如何改变声乐的教学模式.........................................................................................................2
(一)教师教学理念、角色要转变.....................................................................................3
(二)成功的课堂导入.......................................................................................................3
(三)和谐、愉快、合作的氛围.......................................................................................4
(四)群策群力,编写导纲...............................................................................................5
(五)更多的耐心...............................................................................................................7
(六)交流合作仍然是最重要的.......................................................................................8
结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9
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异军突起。如何创新声乐教学模式和实现师生互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对声乐的教学现状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浅要分析,拟定可观计划、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真正地实现师生平等互动,逐步形成新课标要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关键词:声乐 教学创新 师生互动
前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潮流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本文正是从此入手,加以浅要分析。
一 声乐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声乐作为一种艺术歌唱,能够抒发我们想要表达或者想要变现出来的感觉或者精神状态。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培养出通过嗓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声乐教学也在声乐的发展继承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在伴随我们一起长大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填鸭式教育”与“被填鸭式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以老师为中心,老师牵着学生
1鼻子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前看似很正常,学生只要听老师的话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并没有培养出音乐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反而是僵化模板下的产物。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音乐课堂上不再出现这种死板填鸭式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问答式教学,就是老师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这样看似民主、互动的“交流”其则不然,老师的诱导式问答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压力,学生担心自己答不出老师希望的完美答案,这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行走音乐道路,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师生关系会影响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让我们明白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二 声乐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世界一切都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声乐的教学模式。如果声乐的教学模式仍旧像以前那般不加以创新,那么声乐课堂里的学生就永远走不出思想的禁锢,音乐教育事业也会停滞不前。我们不仅仅要强调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严格的关系状态,而且更要强调教学中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比如说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个性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师生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共同进步!
2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也要求声乐教学中应当确立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首先,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两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双方共同发现音乐之美、创造音乐、发现不足、改善彼此、共同进步的过程。其次,音乐教学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互动过程。再者,要实现以老师为中心向师生平等对话的转变。老师应当是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规划者。试着尝试着建立朋友一样的关系,以爱为桥梁,才能更加充分的交流沟通学习!
三 如何改变声乐的教学模式
在我看来,要真正突破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就必须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一个从老师教学生到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一个过程。音乐本来就是一个让人放松的领域,在这种环境下,老师要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要知道,音乐是一种大家有权共有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游戏中,没有领主,有的只是吸收经验教训。要真正地使整个音乐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平等互动的活动过程,让声乐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共同体验、发现、创造、大家共同享受音乐美一个的过程。
(一)教师教学理念、角色要转变
这是课堂平等互动的前提,前文对声乐教学的现状中已经提及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处于填鸭式教育之中,这种模式下一来,学生主体地位难以确立,学生完全被老师指挥着前进;二来,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总在担心自己的答案是不是老师所希望的那样,从而消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再者,这种不平等关系下,学生学会的只有顺从与反抗,教学本应该是思想之间的碰撞,这样一来变成了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建立一个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互动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老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和欣赏家。这种关系的确立,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人权明显被人重视了,同时师生之间放下了架子与心理负担相互在一起讨论、研究、沟通,能够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想。3另外,作为教师,要学会鼓励、给予学生自信,即使学生说的不正确,也不要立即纠正,应该潜移默化的引导。对待学生的些许进步,不应忽视打消学生积极性,应该适当给予学生一个鼓励的微笑或者一句话。细节虽小,却能给予学生很大的震撼。
我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老师会更好的理解学生,学生也会体验到自由、民主、平等、信任与关爱。
(二)成功的课堂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音乐学习与创作的源泉力量,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时,自然学习能力也会增强。这样对教师就有所启发,要适当的在声乐教学中加入一些会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会事半功倍。
师生互动有时需要老师来营造一种氛围,比如,在学习《青年友谊圆圈舞》时,如果老师领着学生跳圆圈舞,让学生亲自感受音乐的旋律,感受三拍的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兴趣高昂,而且还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再者,座位的排列方式也对氛围有着影响,传统式教学是一排一排的座位排列,这样压抑学生的听课兴趣,如果把这种作为排列方式改为半圆形,环形的座 3
位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沟通,而且还可以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氛围的兴趣。
(三)和谐、愉快、合作的氛围
氛围可以影响教学,甚至师生关系。设想在一个鸦雀无声,只听得见老师讲话声的课堂上,如此压抑、沉默,怎么能叫学生有兴趣去学习,连兴趣都没有,更不要提学进去了相反,一个轻松的课堂上,学生感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兴趣,兴趣上来了,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学生也会很轻松的上完一堂课。对待老师也是,谁都愿意在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上课,对于老师和学生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愉快、互相合作的氛围至关重要。4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不单单指说话这么简单,在一个和谐、愉快、合作的氛围中,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谐、愉快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在这里没有胆怯,只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在声乐领域上的进步,让美丽的音乐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让每个同学融入其中。
1、给学生一个舞台
师生关系的平等是很重要的,老师需要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能力与才华的舞台,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中心理念,需要建立的是一个新型的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只有达到以上几点,才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并通过此进行深层次培养个性。
2、让大赛走进课堂
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想要向老师和其他学生证明“自己行”,这时就需要一个平台来释放这种激情。如果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演,相互切磋,这样会使学生们热情高涨,大家都一展歌喉也有利于音乐技巧的改善。声乐教学是乏味枯燥的,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们一个“大赛”,让“大赛”走进课堂。
3、提高活动有效性
仅仅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只是做到了成功的第一步,音乐活动可是音乐课的补充,音乐活动课主要教会学生自己动手,在自己的创作演奏下,师生合作、共同参与让课堂的激情达到空前之高,营造了一个和谐、愉快、平等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活动下受到音乐的熏陶。
由此看来,无论是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大赛走进课堂,还是提高活动的有效性都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与音乐互动、与老师共享。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
4.注重学生能力的全方面培养
声乐教学没有固定的方程式,但是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全方面化的培养。不仅仅是他所达到的能力技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艺术修养心理素质也需要通过教学中来培养。
(四)群策群力,编写导纲
导纲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更是成功的保障。5在我看来,导纲是老 5
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形式所制定的一个依据。制定导纲后,能使课堂从 “讲堂”向“学堂”的转变,促进面向部分学生的教学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同时,一个完美的导纲对学生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编写导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纲课时化
导纲课时化,顾名思义,有时某些章节在一节课的内容中是讲不完的,讲多了学生会无法吸收,讲得少了又无法完成课时任务,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指定一个课时化的导纲,分课时教学,处理课时问题,这样能让学生的每一课时都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使学习的效率达到最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设计问题化
设计问题化就是设计问题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怀疑,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一个问题,学生们会意识到不看书不可以,看书不看细致也可以,光看书后不思考不可以,思考不透彻也不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化能够让学生真正从老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看书、自学的方法。
3、参与大众化
音乐学习在于人人参与的过程,传统音乐教学中,老师只是作为领导者,指引学生,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在现代不适用,且没有很大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吸取教训,改善这一传统模式。6在设计导纲中充分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学习热情,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让人们都能参与大众音乐。只要老师敢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敢于放手学生,那么学 6
生的潜力将会是无限大。
4、授之以渔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就是说给一个人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技能。其实质就是要求老师们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能够将学习方法、流程为主,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会孩子1+1=2这样的浅显道理。倡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求索、自觉发现知识的精华和重点,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不是把只是从老师的脑中半年到自己的脑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自主学习声乐时,老师要明确地、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大概用多长时间,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并且告诉学生自学完成后教老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等,只有经过不断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发展、检验真理,才能使学生的音乐自学道路逐步走向成功。当然这不要忘记了注意知识的指导基础性和发展性。
(五)更多的耐心
声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急于求成的,它是一个漫长不断完善的过程。日本佐藤学说过:“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当年,鲁迅在浙江绍兴山会师范学校教书,有一天他查寝发现有三个学生夜不归宿,按照校规理应上报学校给予处分,但是他并没有到处询问着三个学生的下落,而是从周围先做了一番调查。他先询问校工,得知夜晚并无人从校门口外出。于是乎,他绕学校大墙一圈,发现墙边有个大缺口,但是这又不能断定是这三个学生做的,于是他就很聪明的在缺口下方铺上泥沙,这样一来三个学生回来之时鞋子上必然会粘上泥沙,果然,夜晚鲁迅去查寝室发现这三名学生鞋底上沾有沙粒。这才确定是这三名学生夜不归宿,于是他找到他 7
们。鲁迅没有对他们立马批评,而是摆出事实,让他们主动承认错误,反复讲清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这番苦口婆心地诱导教育,最后结果是这三个学生承认深夜外出打牌,违反了校规,并自认为这是不应该的,表示一定改正。从中就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有耐心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可以说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比如说一个发声训练,如果想发出正确的声音。老师需要引导他们完成几十块肌肉的精确配合。但是需要配合的各个器官有的却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不只是需要学生一点点的摸索,还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引,这个对老师的听觉和经验也是一种考验,所以也需要双方的共同配合,需要更多的耐心。如果老师没有耐心,那么学生怎么会有耐心,怎么会学好声乐。这是一个因果连带关系。
(六)交流合作仍然是最重要的
沈湘教授说过:“我们学习声乐的人常常是世界上最主观的人。”声乐教学中一个难题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感觉与想要表达的不一致。8显然,声乐教学中主观感觉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而在自己掌握较好的同学中也许在教学中坚持己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样就会使双方造成分歧。这个时候就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才能在治学过程中双方都有所收益。
结语:事物多变,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个复杂问题,文中方法和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学创新和师生互动是一个长期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识。但是,我相信只要按着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从中找出最优的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关系,很多问题都是可以改善的,同时我也期待着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师生关系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樊柯斌.《大学师生关系何去何从》[J].长江大学学报,2008.4.[2]王朝刚.《器乐演奏技能教学创新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61—195.[3]朱莉,常华锋.《现代师生关系新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3.4.[4]于学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02).[5]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04).[6]钟敬亮.毛墓华.《判断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交》[J].教育与职业,2007,(02).[7]杨晓青.《改革声乐课教学》,《加速音乐教师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2.[8]姜桂春.《新型师生关系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0.12.[9]吕志杰.《声乐教学改革新探》[J].中国核外教育下旬刊,2011.07.[10]丛日云.《大学教师的八重角色与现代师生关系》[J],2009.2.[11]乔爱玲.《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No.22 [12]杨立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13]韩敏华,高文哲.《浅谈高效声乐课中互动教学关系》[J].科技咨询导报,2007.No.04.[14]赵兰.《声乐教学的创新》[J]教育科学周刊,2011年第2期.致谢:本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地感谢!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处理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处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导学互动”正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各位同仁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教体局关于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切实进行课堂改革,已取得一定效果。“导学互动”课堂模式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诸方面为宗旨,积极研究、探讨、交流,为优化“互动”课堂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孜孜探求着。
下面,我就在“导学互动”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关于如何使课堂和谐起来,谈几点我们的做法,以和大家共勉。
一、教师教学理念、角色要转变,这是课堂和谐的前提。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形式的单一化是一种非个性化的教学,因此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则作为潜能存在的学生的独立性、怀疑性和创造性不但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而且还被消磨的越来越少。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学生学到的不是顺从就是反抗。教学过程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建立起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双向和谐的优良教学环境,使学生心境舒畅,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理解者和欣赏者。这种角色意味着对学生传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和欣赏,而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内涵是必须用心经营的主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彼此互动的基础之上。这样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作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恰当的鼓励和点拨,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持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群策群力,编写导纲,这是实现课堂和谐的关键,也是上好一节课的保障。导学提纲(以下简称“导纲”)是每课时教学时必备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导纲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拟出的学生课堂自学的主要依据。它的有效运用能实现课堂由“讲堂”向“学堂”的转变,把面向部分学生的教学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一个精心设计的导纲,能激发学生强的学习动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写导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纲课时化。在课改教材中,有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设计问题化。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的设计要有恰当的切入点,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大众化。通过对导纲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4.授之以渔。导纲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在每节课中都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发展性。
5.导纲编写要注意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编写导纲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纲的层次性。导纲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总之,导纲恰当使用,能使学生学有所依,学习方向明确,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让学生学会学习,也便于使学生在学习时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容易做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导纲也使教师的施教方向明确,有所遵循,避免了脱轨和失误,有利于教师克服随意性,增强自觉性有利于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三、“合作互动”是导学互动课堂模式的核心。导学互动课堂的教学中,学习方式讲究多样化,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出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点:
(1)师生互动。课堂互动的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满激情,充满关爱,充满期待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一起创造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局面。教师组织好学习形式,安排好学习的进度,及时发现学生的创见,有效地得当地激励,学生的兴趣被激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让教学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中,在学生感知课文以后,我让他们找出最让人好笑的语段,学生结合文本找出“喜极而疯”、“胡屠夫治疯”。我不失时机提出哪些描写让人发笑?学生(语言、神态、动作),下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力,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淡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
(2)生生互动。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有效地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强烈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活,学得牢,学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互动,产生思维的撞击和交流,不断地开拓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笑着说:“作为当代中学生,你们觉得先达‘未尝稍降辞色’,可取吗”?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面红耳赤,他们的回答都很有个性。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师生互动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一种意义的构建,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导学互动课堂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⑴导学有余,互动不足。课堂上,教师由于对学生情况没能全面把握,不能让学生充分交流,发表不同意见,特别容易忽视后进生的发言机会,容易包办替代。⑵多认知互动,少情意、行为互动。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看作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舍不得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称中,而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严重缺失。
⑶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在公开课上看到一些现象:教师频频提问,学生回答连连。看起来气氛活跃,实际上,这只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飞跃。我们也看到,在学生对某一些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和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这些现象,反映有些课堂互动是肤浅的。
五、导学归纳,力求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知卓见。这个环节教师注意诱导,使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知识和方法整合起来,提升能力。但容易犯走过场的错误。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假如需要提示,也要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六、导学训练的编写,要有针对性,难易程度要与学情相匹配,面向全体,时间适度。不犯“拔苗助长”的失误。总之,“导学互动”课堂模式要求我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关注他们的智力因素,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有热情,尽情发展他们所具有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课堂活跃起来。这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探究的工作,我们要从诸多方面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深入挖掘不断提高,并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让语文教学在导学互动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新世纪初,我们接触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教育方式,并非是你教我学,而是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是和动作、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人们亲身 参与期间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幼儿、家长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家长与幼儿、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关系,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园扎根、开花,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一、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
动是孩子天生能力的一部分,奥尔夫前掉音乐教育要参与,通过一系列的唱歌、游戏、创造活动,随着音乐做动作来进行训练,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发展。一次音乐活动中,教师教幼儿切菜的动作,孩子们听着有节奏的曲子,从一下一下慢慢切到越来越快地切,然后将菜放锅中炒菜,放酱油、盐、味精,直到装盘结束,而且教师还要求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炒的是什么菜,并用节奏把它说出来,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报上了菜名: × × × × × ×
西 红 柿 炒 鸡 蛋
× × × ×
香 菇 油 菜
× × × × ×
西 红 柿 蛋 汤
孩子们的手、腰、嘴巴、脑子都动了起来,兴致非常高,音乐活动在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中结束。
以前的音乐活动,教师会将节奏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示范,幼儿跟着教师一遍一遍地用手去拍节奏,直到拍会为止,节奏由教师掌握,节奏型由教师提供给幼儿,他们只是处于一种模仿的地位,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学习。而奥尔夫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童谣儿歌等语言作节奏基石、以孩子们身体为乐器、以熟悉的乐曲为伴奏,例如利用一个三段式的音乐让孩子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做音乐动作模仿,幼儿用心去感受,用动作来表现,在教师提供的这种音乐氛围中,每个孩子都会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这正是奥尔夫的魅力所在。
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家长与幼儿间的互动,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新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通过问卷调查、家长联系本、家访及与幼儿的对话,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中不是自己玩玩具,就是看动画片,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一起做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一部分家长也不知道应当怎样跟孩子玩儿,他们始终放不下成人的架子,去玩一些他们认为不屑一顾的游戏,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于是我们把奥尔夫的基本理念向家长渗透,请家长有意识地在家庭中配合幼儿园进行音乐的练习。如:大脚和小脚的游戏,爸爸用大脚,孩子用小脚,大脚跺一下,小脚跺两下,从刚开始的单独跺到最后大脚、小脚合起来一起跺,这样孩子在游戏中就能够感知快慢,动作逐渐协调起来,而且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融洽,父母也会有回到童年时代的感触。
四、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享受创作的乐趣。
环境育人,我们在室内外环境的创设中,着重注意了这一点。室外我们在地面上画上音符,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就可以边唱谱子、边用脚跳谱,有的幼儿还可以自己创编谱子,这时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仅调动了嘴巴、脚、手,甚至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够成为乐器,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加强;在室内我们在墙壁上画上不同时值的音符,结合秋季特点利用树叶摆出不同的节奏,为了更形象的表现节拍,我们将孩子们熟悉的水果放在音乐区,用一个苹果表示一拍,半个苹果表示半拍,使孩子们活动起来更有趣味,孩子在游戏中全身心的去唱、去跳、去演,进行创造力的练习,充分享受创作的乐趣。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以适应性为学习目的,以启发性为教学的原则,通过奥尔夫教学,我们感受到在孩子们身上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不再是抽象的、陌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2、孩子们参与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促进了孩子们创造力的发展。
3、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能够与同伴主动交往,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4、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快乐是一种内心体验,所以人们把奥尔夫音乐称为“快乐教学法”,一位家长说:“我都这样感兴趣,更别说孩子了。”我想,再没有比家长的认可更令人欣慰的了。
第五篇:浅谈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因素(精选)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
——浅谈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因素
苏龙泉
单位:呼图壁种牛场中学 地址:呼图壁县种牛场新疆邮编:83120
3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形成人的健全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体育教育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因素体育教学教师
体育课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和正规课程一样是构成体育教学的精髓。通过体育课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交互作用,把素质教育的因素,即人类社会文化的习俗、价值和观念及技能的认识和情感,反映在体育教学整个活动过程,形成一定的合力,而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和作用。
在“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的学校工作中,体育教学长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教学工作评估也常常以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和升学人数作为评估主要依据。
由于体育长期被忽视,体育的教学任务根本得不到落实。这种状况的发展是与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极不和谐的。所以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发展,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同时也要认识到它是一项艰巨又复杂的社会工程,所以应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试从素质教育因素在体育课中的潜在作用作一探讨。
体育教学过程中,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常规,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藏的、无意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正规体育课程是学校较为正式的教学活动,是必须完成的课程。素质教育因素虽然不像正规课程那样有统一的教材内容,要求及目标,但它所含的精神、文化、伦理等教育要素,一直在体育课中发挥着作用和影响。如体育教师的良好精神状态,为人师表、敬业精神等作风,就隐含着素质教育因素。所以可以肯定,只要在课中能体现一定文化层面,价值取向和规范化操作的行为,就能说明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体育课中素质教育因素,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素质教育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都是体育教师更应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动的等正面品质和内涵贯穿于整个教育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历史证明“教育能使人获得更多的人性,形成更高的人格水平。提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素,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受到正规课程教育以外的教育和影响。如形教学“步调一致”的练习要求,就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其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能力,其二是树立良好的作风。尽管“步调一致”练起来单调、枯燥,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促动是久远的。所以体育课中素质教育因素,对时代风貌、伦理道德、行为举止,审美情趣等正面的东西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尤其是对陶冶人性、塑造人格、培养人生能力意义深远。
因此,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因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
体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们只有健壮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体健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念问题才能敏锐,思维才能灵活。因此体育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通过体育教学,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坚强意志和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和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感,这也正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品质之一。
体育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学生所以愉悦心灵、陶冶情操,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身体素质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必须和智育、德育一起融入素质教育之中。
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各项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所以,学校在实施体育任务的过程中,既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核心,同时还要全面落实此项任务,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切实制定一套相应的体育工作制度,计划,措施等。使学生各种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认真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
学校体育工作必须有一套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来作保证,只有这样学校体育工作才能得到加强和完善。为此,学校体育工作要做到如下两方面:
其一,根据学生生理、身心素质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工作重点进行。
其二,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落实体育任务,开展体育课,认真上好体育课。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所以培养世纪人才,就要全面发展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132、《学校体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