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对初中生数学解题错误师生因素剖析及教学对策
针对初中生数学解题错误师生因素剖析及教学对策
一、问题提出
每当数学练习发给初中学生时,听到最多的话是“怎么搞的?我又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学生往往把自己出现的错误归咎于“粗心、马虎、失误”,真的如此吗?这确实是一项有非常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众所周知,造成初中生数学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许多教师都会从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方法、习惯找出很多原因,唯一是不从教师自身上去寻找问题:为什么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为什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什么学生学习方法不对?为什么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难道与我们教师毫无关系吗?假如教师缺乏自省,这是很可怕的问题!因此,本文想从师生因素剖析着手,探索初中生数学解题错误之教学对策。
二、解错剖析:
通过学生数学练习发现,缺乏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学生方面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而教师偏态性教学思想、千篇一律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师主导一切等现象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是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教师方面的主要的内在心理因素,它也正是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学生方面的外在因素。总之,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决定性因素,而外因只是影响性因素。
1.从学生角度综合剖析表明:
首先,学习兴趣是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浓厚的兴趣代表着探索欲和好奇心。为了满足个体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个体在学习活动中会主动寻找信息,有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这种学习动力发自内心,所以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乐学”,所谓“乐学”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轻松的心境下学习,解除学习的压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不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逐渐降低自己的求知欲,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直接导致解题错误的经常、反复的发生。
其次,几乎所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了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最为浅显、明白:“所谓教育,就是良好习惯之养成。”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初中,有不少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做题时注意力不集中,未理解题意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连题目还没看完就匆忙解题,没有自觉检查解题的习惯,做完了事,从而导致解题错误的“粗心、马虎、大意”结果。
第三,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加深,由感性思维逐步提升到理性思维,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强调思维教学,教师手把手地辅导相对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相应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慢,这些学生的表现往往是学习情感脆弱、意志力不够顽强,一旦遇到数学解题计算量大、步骤繁琐,就马上产生畏难情绪,第一反应是太难了,这样的题我是做不了的,于是就采取逃避、放弃的态度,这样必然会导致解题错误的高发。
2.从教师角度综合剖析表明:
首先,教师在升学率的沉重压力之下,急功近利的心态逐渐变得严重,这种心态导致教师对学业成绩较差、落后的学生,往往容易采取简单的说教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学习困难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一学生说:“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太偏心,他们解错了,老师只是说下次注意了,态度和蔼,对成绩差的我就会厉声厉色地批评,„怎么搞的,这样的题做了讲了多少遍,你到底有没有在听在学?太不像话!‟,一顿抢白,弄得我灰溜溜的,没心情再听老师讲,最终错在哪里还是不清楚。”
其次,教师千篇一律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主动追求反思教学,这种保守心态,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学生直截了当地说:“上课枯燥,无新意,重复讲解,使同学感到厌烦;上课内容范围太窄,总是照本宣科。”
第三,教师主导一切让学生无所适从。一位学生说:“题目做错或做不出空在那里,总是遭老师的严厉批评;有时经过自己努力思考,题目做出来了,却也要被老师怀疑是抄的。郁闷!真不知怎样答题老师才满意。”另一学生则说:“老师总是认为自己的讲解是对的最好的,不听我们的解法,说什么与其浪费时间,倒不如多做两道题,课上得很沉闷,使我对数学失去兴趣。”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间接原因是教师教学行为,它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三、教学对策
1.构建“爱屋及乌”效应
构建“爱屋及乌”效应策略是指教师在克服自己的偏态性教学行为后,在学生中产生对教师的一种亲切的感受,师生建立了一种互尊、互信、互帮、互进的亲密关系,从而学生会产生一种心理情感迁移,即因学生敬爱老师,引发学生喜爱老师所上的课的效应——“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构建“爱屋及乌”效应,有五条措施。一要构建生态近距离交往空间,这是“亲师”的充分条件。众所周知,只要教师真正“爱生”,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二要构建频繁良性交往时间渠道,这是“亲师”的必要条件。间隔时间越短,交往频率愈高,师生矛盾容易化解,误解及时消除,关系自然融洽。三要坚持动之以情,这是“亲师”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做到教育工作讲究有效,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相长,管理工作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这都需要教师做到动之以情。四要坚持晓之以理,这是“亲师”的基础条件。五要坚持导之以行,这是“亲师”的可行条件。教育要讲实效性,教学要讲分层性,管理要讲协调性,一切取决于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做到导之以行。
2.疏导心理促生乐解
疏导心理促生乐解策略是指应用教育心理观点,在心理咨询基础上,进行客观剖析,采取心理疏导方法,解决学生解题错误高频率发生的学业问题,消除学生解题的心理焦虑,增强自信,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从而促进学生乐解的一种教育策略,有三条措施。一要“了解学生,找准问题”。当教师发现学生解题错误时,第一步要做的事是了解学生解题时的心理活动,找准解题错误的“症结”,然后,结合其个性拟订可行性的分步实施方案。二要“消除顾虑,促膝谈心”。即通过师生促膝谈心帮助学生一起寻找解题错误中的“症结”,克服心理障碍,消除顾虑,自我告别消极和畏难情绪。三要“激励表扬,宽容缺点”。每当学生取得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鼓舞其斗志。
3.预防矫正解题错误
“预防矫正解题错误”教学策略是以多元智力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反对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预防矫正解题错误”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究解题错误的基础上,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从而建构了整个“预防矫正解题错误”教学策略的理论框架。
具体方法有七:
1)讲授新知要有预见
讲授新知之前,教师要能预见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学习该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在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一般初中生不太会注意数学概念教学,概念性题目错误发生率往往比较高。
2)课内讲解要有针对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方法之二。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课内尽量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或分析解答思路,再由学生订正,教师予以总结。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平台,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如,教学反比例的概念后,应立即出示题目,让学生去熟悉题中出现的三种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形式。这种充分全面的公式变形教例,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趋势于完善,形成的概念是深刻的。学生在以后概念的应用中才能不犯或少犯仅凭视觉等而造成的错误。
3)总结讲评教会归纳
要认真分析学生平时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方法之三。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使学生再经历一次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教师对于练习中的问题,要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教师的及时反馈,就可避免课后的大面积补课,从而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三数学月考及区联考中学生解类似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准确率明显提高。
4)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进行数学问题解决后的反思其目的是给学生以发现、探究、总结、发展的空间,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方法之四。问题解决后应对完成的练习自觉地进行反省,而不仅仅满足于解毕,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如 “还有其他方法吗?”“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等等。这种反思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元认知”即自我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解。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解题完毕后进行反思,解决一道题目后,学生一旦懂得去反思就懂得去如何解决相关的问题,就能在解题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发现兴趣。
于并敢于尝试。
5)培养学生摄取信息的能力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数学学科中充满着符号、图形和图表,数学内容信息就蕴涵在这些文本中,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数学意义,交流数学思想,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方法之五。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数学即是理解和掌握数学语言,这就需要学生学会阅读数学。在阅读数学材料时,无论是句式文本还是图形、图表等,一般体现的都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所有的量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而每个量是部分,在教学中笔者就抓住部分和整体,按以下步骤进行阅读指导:首先通读段落了解大意;其次删除无用或干扰句子,留下蕴含数学信息的句式;最后把语言文字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题,相应的解题错误就少了。
6)辅导学生做“纠错”
学生的错误也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错误”的价值,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向导,成功的开始,是学生获得、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认知心理学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由于受自身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等影响,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学生对新知理解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易犯的错误,尽管老师反复讲解,多次强调,总有些学生不能彻底改正、往往一错再错。同时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持有探究而不是责备的态度,询问学生的当时的解题思路,教师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从而让学生更充分的展示其解题的思维过程,此时教师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原因,教师也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辅导,进而达到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及鼓励下,才敢于正视错误,勇于纠正错误,增强战胜错误的信心。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的意识,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本人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纠错本”。具体操作如下:(1)保留错误:把错误题及原始的解题过程剪下来贴在“纠错本”本子里。(2)错误分析:让学生用自己的简短的语言描述错误的原因。不写“粗心,马虎,不仔细”或“没有看清题目”,而是具体写出是对哪些字词理解不清、哪个知识点理解不够(或不过关)或思维方法不对、对哪个环节没有考虑到位等的错误原因。(3)订正错误:要求学生用红笔把正确的解题过程订正在错解的下方,并在其四周圈上,起到醒目、告诫的作用。(4)解题心得:比如“本题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快而正确”“少图的几何题往往是多解题”“一提二套三分四查,将因式分解进行到底”等。通过对错题进行纠错,使学生反思产生错误的原因,并且知道错误所在及改正的方法。这样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深化。
杜威曾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为了充分发挥“解题错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本人总是将从学生中搜集的典型错题,整理成试卷进行对比练习。学生的错误不是仅凭一次或两次就能根除的,而是反反复复的,因此需要教师有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7)教会学生解后自查方法
计算错误是学生出错较多的,可以教他们一些解后的自查方法:如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与正确结果相接近;用倒推法去验证所求的结果是否与题意符合;若是一题多解的,可用另外的方法来验证解题是否正确;试题重做,将原来的解题过程与结果不看,重新再做一遍,看是否与第一次做的相同等等,这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方法之七。
四.结语
总之,数学解题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也就伴随着了,对于学生解题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发挥数学解题错误最大限度的作用,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对其进行新的探究与发现,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些新的学习机会,并能将其预防矫正策略长期的、灵活的运用于日常的数学教学当中,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第二篇:影响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3-01
从目前的中考英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阅读比分逐渐增大,份量也逐年加重。不管是完型填空、补全短文还是短篇的短文理解,都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英语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从而促进其他三种技能(听、说和写)能力的提高。阅读也能使人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但是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困难,不知道正确的阅读方法。所以,我认为,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应该是初中英语教师认真思考和长期摸索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了解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
我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兴趣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很多学生对英语阅读毫无兴趣,有的学生只乐意做阅读理解以外的题目。因此就谈不上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词汇方面
在阅读理解中,很多学生发现对他们来说生词过多,影响了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及其他细节;或者有少量生词,不影响理解文章的主旨与大意,但影响文章细节的理解;还有的学生一遇到生词就心烦意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与信心。
3.句法方面
有的学生遇到长句,往往搞不懂句子的含义,还有的遇到复合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因此也难以理解句意。特别是对一些句子的省略、各种分隔现象、各种倒装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子结构不理解,都导致难以理解句意。
4.语意方面
在上下文语意的联系方面,比较突出的是不理解上下两句或三句之间句意的内在逻辑联系;或不理解上下段之间的语意联系或逻辑关系;或抓不住段落的主旨大意或全文的主旨大意;还有的只能理解句子的表面意义,而不能理解句子的深层次含义,因此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的看懂或基本看懂全文,但找不到阅读理解的关键句或支撑句。
5.文化背景方面
很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给正确理解英语文章带来困难。例如:学生对美国的地理很感兴趣,有了丰富的美国地理知识,那么他们在读一篇关于美国气候方面的文章时就能理解更容易、更准确;反之,则会有相当大的文化障碍。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为学生合理地选择阅读材料,可选择难易程度适当、体裁丰富且兼顾趣味性和时尚性的材料,要充分利用选材上的优势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当阅读材料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也符合他们的要求时,阅读会给他们带来满足感,阅读的兴趣就越会浓厚;其次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要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掌握一定数量的单词是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证。记忆单词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的有以下几种: 1.词汇表“八到”记忆法
这是中学生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即将生词表和人的器官相结合:眼里看到、心里想到、手里写到、嘴里拿到、耳朵听到、(结合实物还可以)鼻子嗅到、舌头尝到、手指触到。学生在记忆时不要偷懒,一定要边记边比划,把各个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这种方法使学生把目标词汇与自己的大脑神经联系,易记忆深刻,印象持久。
2.分类记忆法
即分析单词的形态,将所要记得单词根据其义、形、音进行分类。例如,按音标的拼读规则记忆单词,按词性变化记忆单词,按同音记忆单词,教师还可教给学生关于英语词根和词缀的知识等;通过词根加前缀或后缀可派生出新的单词,将两个或更多的词放在一起,可合成新的单词。
3.联想记忆法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记忆要依靠联想,而联想则是新旧正式建立联系的产物。”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记忆的秘诀就是根据我们想记住的各种材料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联想,而这些联想就成了各种资料的钓钩,万一资料沉没脑海,我们就可以通过联想这样的钓钩将资料钩出来。”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使所要记忆的英语单词,生动、形象和具体化,使生词与熟词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达到以旧带新,快速记忆的目的。
此外,学生对于课外的词汇尤其是热门词汇、新词汇也要多了解其意思。在阅读材料时,常常会出现一些最新词汇和缩写等,如果不清楚,很可能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四、要精讲精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每周的英语课堂及课外时间总是有限的。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阅读的量,提高阅读效率,这是非常关键的。笔者建议选一些难度低于教学进度的阅读材料(一般说来每篇生词量在2-4个之间),这样使绝大部分学生有信心去读,又节省时间。课堂上可选择一些与教学进度接近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此期间不许学生查词典,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然后,把答案提示一下,选一篇或两篇比较难理解的文章进行精讲,特别是长句或结构复杂的句子要分析其成分,帮助学生找出主语、谓语、宾语及其它成分。对于问题的选项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说答案,再说出为什么。或者先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找到答案。
除了注意阅读方法,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还要注意阅读习惯和时间的合理分配。有的学生习惯出声阅读,还有的学生习惯用手指或笔指着阅读,都是不可取的。学生要养成默读的习惯,要心无杂念,扩大视幅,减少回视,加快阅读节奏,为在考试中取得好的阅读成绩打下基础。
总之,影响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坚持训练,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实际地阅读教学中,提倡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挖掘每个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篇:初中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现状及对策
初中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现状及对策
教学活动是前进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教学活动进程,也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前进发展过程.作者根据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初中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简要论述了组织初中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方法和策略.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发展过程,离开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毫无意义.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采用贴近学生主体实际,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参与程度,加深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常言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施者”,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传授学习实践活动本领.学生如果不能参与其中,只靠教师“强制填充”,效果肯定不明显.学生只有真正“身”、“心”参与其中,才能“教学同长”.由此可见,提高初中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前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势在必行.二、初中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现状
一是初中生参与主动意识薄弱.学习情感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试金石”.初中生参与数学教学积极性不高、能动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能动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意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情感的促动作用,不注重挖掘数学学科的情感激励因素,采用单
一、单板的教学方式,导致初中生内在情感得不到激发,主体特性得不到展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就“毫无意义”.二是初中生参与程度不够深刻.部分初中生在数学学科知识点教学和问题案例讲解过程中,经常存在“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机械、被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积极主动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够深刻,经常是教师提醒“说一步”,学生被动“做一些”,从而使初中生掌握知识点内容不够全面,问题案例解答技能未能掌握.三是初中生参与教学素养不高.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过程中,经常“依葫芦画瓢”,走形式主义,课堂上师生之间看似互动交流活动“轰轰烈烈”,实际学生参与深度不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学生虽全程参与活动,但没有从互动中真正掌握知识内涵、解题策略和学习技能.这与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上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实践、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要求”不相适应,事与愿违.三、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利用数学积极因素,激发初中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数学学科是一门丰富性、严密性、生动性的基础知识学科,看似非常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实则充满了浓烈的趣味性、生动性、生活性和应用性.这些特性,为激发学生主体的“豪情”,提供了条件.初中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源于积极的学习情感.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抓住数学学科的积极情感因素,并进行有效的放大和运用,为初中生营造出更加生动、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带着积极情感主动参与活动.二是强化师生互动交流,增强初中生有效参与的“内力”.师生互动,是初中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性质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引导功效,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工作,多设置师生之间能够有效互动、深入交流、高效探讨的双边活动“舞台”.如根据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有意识地设置具有合作讨论意义的问题案例,组织初中生进行师生活动讨论活动,教师做评委,学生组成辩论双方,从而就某个“问题”或“焦点”,进行深入的互动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有效参与的“内力”.三是注重学习素养积累,提升初中生高效参与“素质”.良好的学习素养,是学生高效开展学习活动实践的“保障”,也是学生有效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取得实效的“基石”.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提升和积淀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素养,从而为更加深入参与教学活动提供“能力保障”.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将学生学习技能培养,作为提升初中生深入参与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引导初中生参与到知识内容要点和教学重难点的学习探知过程中,并进行实时的指导和探析,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动手实践的能力水平,为初中生更好地开展高效互动活动打下坚实的“方法支持”和“能力保障”.总之,初中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激发,也需要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是一个“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前进过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有效教学活动要求更加明晰,如何将初中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不良表现进行有效改正,使初中生主动参与,深入参与,每个教师都应进行深入探析,认真实践.
第四篇: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沾益县播乐中学
张应高
摘要:初中数学“代数繁、几何难”,所以不少学生讨厌学习数学,但数学又是初中必学的一科。可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数学中的学困生,再说转化学困生是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但要想转化学困生就必须找到产生学困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本文就此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及做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困生;原因;对策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讨厌数学课,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数学学困生,所以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学困生,再说转化学困生是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但要想转化学困生就必须找到产生学困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本文就此事谈谈自已的一些经验及同点做法。
1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
根据我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相处,总结出如下原因:
1.1基础差
对数学学困生中有80%多的学生,在小学时就怕学数学,所以出现了进入初中了连乘法口决都背不来,甚至有少数学生10以内的加减都不会。当然这层学生进入初中要想学好数学,当然就比较困难。
1.2学习方法不科学
有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为小学数学学习,偏重单向思维,只问结果,少问原因,进入初中阶段,内容发生了变化,思维方法没能及时转变,造成学习吃力。还有不少学生平时根本不看书或“死读书”,不看书的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从来不再去看课本,上课听懂多少算多少,要记的知识没有记住,这些学生在小学里,数学成绩都不错,但到了中学就不行了。“死读书”的学生什么都记,连课本上例题都记,这类学生七年级成绩还可以,但到了八年级就不行了。我曾经教的有一个学生,数学就是学不好,后来他主动来找我说:“张教师,我的数学为什么就是学不上来,我可课本上的那个字在哪一页我都记得„„。”这个学生就是没有科学学习数学的方法。
1.3数学学习心理障碍
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
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不读书、不做作业,贪玩游戏、上网,或东游西逛,得过且过。有一次我找一位学生谈心,学生说:“我爸爸只有小学毕业一月挣三千元,而老师大学毕业一月挣一千多,学好有什么用。”学生没有远大理想、志向。
1.3.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
数学在中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最难的学科,也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有的学生说:“代数繁、几何难”。当学生遇到难的例题和难理解的内容时,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应用题。由于某些学生基础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课堂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让他发言时,紧张得面红耳赤,浑身发抖,说话也声音小结结巴巴,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还有一些学生做作业、考试时,也不相信自己的答案,一有机会,定会偷看、抄袭,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1.3.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
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松散、懒惰的坏习惯,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学生说:“我一看到题目长的题连看都不想看别说做了”。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性。
1.3.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 有些学生懂了一点,或某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一时出现“爱好数学”的感情。但由于其自我控制性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就不集中,这类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1.3.5对教师依赖性强,缺乏主动钻研性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3.6做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首先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其次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再次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最后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1.3.7思维呆板,思路狭窄,形成了定势思维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1.3.8做事重结果,轻过程
求果心理是人们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是人为了知道事物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欲求。从学生方面可以看出,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求果心理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2对症下药、分类辅导
针对数学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重视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健康品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健康心态。具体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2.1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有一句至理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热爱这个学科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去学,而且很容易学好。所以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全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不懂教懂,从不会教会,学生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教师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普遍性错误,先要自我检查,这样会使学生受感动,自觉去纠正错误。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就会使师生情感破裂,产生隔阂,他就会讨厌你,远离你,这样要学生学好你的课是不可能的。哪我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2.1.1挖掘数学中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尤为突出,美是数学的特性。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美的特有风采,激发起学习的无穷乐趣和强烈欲望。如在上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时,可出示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图形,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些美都是与数学有关的。
2.1.2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兴趣互补
知识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即纵向联系。但是中学各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是互相渗透、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好数学这门学科之外,还要注意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融汇贯通,达到兴趣的广泛流畅。如上应用问题时,就可和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
2.1.3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刚开始讲几何的时候讲一下几何与古埃及尼罗河水灾的关系,讲一讲数学黄金分割比与埃及金字塔,优选法,美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就来自生活。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现在的新课程回归生活,走进生活,注重用学到的数学来解决生活的实际,并在生活中去学数学,这样也极大提高的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迫切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2教法上积极优化,学法上多加指导
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根本目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我认为,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突破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学生实际,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你教我学,你问我答,而是教学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劳动要通过学生的行动,才能收到实效。我们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密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把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动画课件,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学校不再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场所,作为教师要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如在讲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多就是画几个图,这种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现在我们利用了多媒体,把过程设计成动画,学生即觉得有兴趣,又比较直观,把一些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了,教学效果比较好。
2.3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学生认识到,搞好学习必须靠师生共同努力。对一学不好的学生,教师应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平等,尊重,理解,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理解,信任,尊重。因此,作为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简单得多么幼稚,都要耐心解答,绝不能挖苦讽刺。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努力使学生觉得你这个数学老师可亲可爱,让学生喜欢和信任你这个数学老师,学生就会喜欢听你的数学课,也会喜欢数学这个学科。“亲其师,信其道也!”我们教师要多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宽容的情怀来感化学生,这样师生之间才会相互信赖。也会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起到推动作用。学生有问题怕问老师的心理障碍就会消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多和学生沟通,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我当时刚接了七年级一个新班级,发现班里面一个女生,平时很内向,沉默寡言的,成绩也一般,并经常会一人静静地坐着失神。后来我无意中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母离异,父亲又结婚并生了一个男孩,父母对弟弟百依百顺,对她漠不关心,并且每花一分钱都要报帐。我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找这个学生谈话,告诉她作为班主任的我不会因为这个事情对他会有看法,而是愿意成为他最亲密的好伙伴。告诉他不要自暴自弃,而是更应该要好好读书,为自己争气。并且还亲自到他家里家访。亲人般的关照激励了这个孩子,孩子的心中有一份感恩和被赏识的激动。这些促使着这个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进步了,人也变得开朗了,特别是我教的数学,他一下跃入前三名。最后以优秀的成绩升入了高一级学校。
2.4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希望去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的保障。有资料表明:在调查中发现53%的同学认为数学难学和只有12%的同学能经常钻研有挑战性的题目。充分说明我们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毅力,没有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尤其对数学学习更缺乏信心。
碰到需要分析,思考,探究问题时,一有困难就知难而退,表现了缺乏毅力,不善动脑的懒惰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可以用科学家靠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例来鼓励学生。如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用了好几麻袋等。通过这些事实来培养学生以苦为乐的坚韧意志,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真蒂,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中我们还要关注后进生的情况,这些学生原来在学习上就缺乏毅力,对自己没有信心,当然从小学开始就没有好的数学成绩,对这样的学生除了课后多谈话,多辅导,课堂上还应对他们提一些比较简单,在题目的能力范围内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老师再给于充分的肯定,使他们也尝到胜利的喜悦,成功的乐趣。这样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也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意志的培养上,要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到勤学,善学,到勇于克服困难,直至树立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要循序渐进,以达到最后目标。
2.5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各种心理问题也相应产生,烦躁不安,厌学等。作为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科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能动地发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掘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作用。还要注意避免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学生的心理疾患。更应该把数学课堂教学和“减负”要求相结合,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我们过重的课业负担有直接影响,过重的课外学业负担,不单压在学生身上,更压在学生心上。学生埋头于完成各项庞杂而又不甚必要的作业,就难以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心,难以有舒展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教学到作业布置,我们都应该做到精练。
2.6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快乐
2.6.1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学困生往往有一个坏习惯,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或“开小车”,有时为应付教师的作业,课后东抄木西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弱点,不是压制“交头接耳,不让说”,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说,让学生讨论。通过巧妙的提问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出知识的讲授,或作为各种能力训练之先导,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既是演员、导演,又是观众,有时还是评论家,乐在其中。
2.6.2铺设台阶,引导探索,让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教学中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让学生尝到探索之乐、成功之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首先建立起使每个学生在解题中都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条件,即给他们一些难题,而实际上还是他们力所能及的题,事后,当学生对自己能力和信心有所增强,从成功中得到了喜悦,从而产生了再想解题的愿望后,教师再给他们一些稍有难度的题,有时可给适当铺垫,使大部他同学再次成功,这种做法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会起到极好的作用。
2.6.3抓好测试,善于训练,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学生对学习成绩是很敏感的,分数对情绪的刺激亦是很大的。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因各种原因每次考试成绩普遍低,心理上受到的打击较深。为此,我对训练和测试大胆进行改革。训练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性格和学习的基础等诸方面因素,将学生分成A、B、C、D四个程度组:A组独立练,B组指导练,C组讨论练,D组扶着练。并辅以激励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测试时,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要求,分类评价,发挥测试的反馈功能作用。
考试命题时,试题分层次提出考试目标,设必做题,选做题,拔尖题等几个层次,在题目序号前用符号标记。必做题按最低要求,一般不超出现行教材中“练习”的要求,面向中等水平学生。必做题形成一份完整试卷,满分100分,其他层次另定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试卷讲评是矫正学生错误的重要环节,实行:(1)、学生自评和互评;
(2)、教师导评,评共同性问题,评典型性问题,评一题多解,评怎样矫正;
(3)、面评,对问题较多的学生,导评后还必须面批面改,这样针对性强。当然,学生的学习情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难免要产生波动,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学生的心理就会稳定了。在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还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引起心理素质的再下降。因此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并始终贯彻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之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第五篇:从师生双方因素谈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师生双方因素谈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听力教学既是一种语言学习,还是一种技能培养。听力课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知识的接收、基本技能训练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不仅是获取语言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础。然而,听力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许多中国学生的难点。尽管学生掌握了基本语法知识及一定的词汇量,但他们大多数的听力理解能力仍然较低,听说技能远远低于阅读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听力水平是最难提高的,听力教学也始终是整个教学的薄弱环节。突破这个难关不仅有助于其他单项技能的训练,也为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英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也在不断探索、改革传统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并初见成效。
一、教师实施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英语听力教学作为学生的一门技能课程,应该通过各种专门的听力训练,使所有学生具有较强的以听觉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但是目前,英语听力教学的基本状况还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的能力。
1.听力教学任务繁重,但是课时不够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各校制定的听力课程的课时都差不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拼命赶进度。这样,老师应该讲解的地方没有时间讲,并且课程进行的速度也太快,学生根本接受不了。所以,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不足。
2.教学中只听不讲
这里所指的讲是指教师的讲解,即老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景:老师在同学们前面放录音,放任同学们随便听,不管他们是否能听懂,也不管他们有什么疑难问题,所有的问题都靠学生自己解决。这样的老师只是个摆设,对学生听力学习的提高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3.进行听力训练时使用的材料不符合学生的要求
上听力课时,有的老师为了学生升学着想,也有的老师为了自己不麻烦,干脆就把高考题拿来给学生做,结果学生感到很困难,以至于以后上听力课的时候,学生不愿意上,觉得厌烦或者恐惧。而这样的情绪是绝对不利于他们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
4.呆板生硬的上课模式
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确实升级了听力教学手段,但是这种现代的模式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在听力课上,每个学生的座位是固定的,按照座位编号,呼叫代号也成为听力教学中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这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被物化的感觉。自己的代号是A1,A2或者A3等,感觉自己如同的实验室设备一样,成了会说话的机器,影响了学生与教师间感情的沟通和交流,妨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自身在英语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听力理解是一种接受性的技能,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是涵盖很多语言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但学生自身在英语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1.学生在英语发音上存在一定困难
中国许多学生的发音是不标准的。由于学生本身的发音问题,还有学生语法知识的死板以及掌握的单词量太少,导致学生在听听力材料的时候感到很困难。再加上重音、语调和连读等知识的理论知识缺乏,使得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更谈不上理解听力材料了。
2.文化知识的欠缺也导致听力理解困难
由于中国英语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以及英语教学方法的欠科学性,很多学生没有把重点放在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上,而是一味地去记忆单词和语法,使得他们即使学了多年英语,也只是“哑巴”英语或者“聋子”英语,高分低能的现象司空见惯;此外,由于学生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特色以及英美人的生活习惯等等,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常常会利用中国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的语言环境,这就导致了即便听力材料中没有生词,学生也似乎听懂了所有的听力材料,但还是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这两个方面都导致了听力理解的困难。
3.过分依赖汉语,不能正常进行听力训练
有些同学认为英语听力是特别高深、特别困难的课程,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就高度紧张,进行听力测试时不能正确地运用听力技巧进行听力理解,而只是一味地将听到的英语转换为汉语,结果什么也听不清。
4.层次要求不同造成听力困难
中学英语听力的要求是考高分,而中学之后的英语听力教材更侧重于实际运用,是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并且起点较高,这种跳跃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他们对中学之后的英语课堂教学感到不适应。
5.学生没有掌握听力技巧也造成听力困难
在日常的听力课程中,学生总是习惯把听到的英语翻译成一个个的汉字,而没有掌握听力技巧。如果有听不懂的单词,就会放弃下面的内容,在一个单词上纠缠,不会抓住整体的意思,并且也不知道做笔记,造成听后忘前的现象,这样就影响了对于整篇短文的理解。
三、英语听力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1.正音正调地学习美音,让学生过好语音关
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学生中,有82.1%的学生认为,要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首先必须过好语音关。发音正确是完成听力理解的基础和保证。造成发音不正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很多的方言都会影响学生的发音;此外,由于教师素质不同,学生从小就发音不准确,以至于影响以后英语学习的正确发音,可见学生自身发音的不正确也是导致听不懂听力理解材料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一味地进行听力训练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教师应该首先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从根本上入手,为学生正音正调,解决学生的发音困难。教师还要教给他们相应的发音知识,如连读、重音、节奏、语速等。让学生学会正确发音,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这样在进行听力训练或者听力测试时,才能真正理解而不是一塌糊涂。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使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据调查,58.3%的学生对英语听力没有足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好英语听力的原动力。没有兴趣,学生不可能主动积极地去训练,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在上听力课时,老师仅仅是让他们自己听,然后告诉他们答案,这种枯燥的上课模式必然抹杀学生的原有兴趣。另外,预感问题也必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听力教学中,一味让学生注意单词、短语和语法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没有任何帮助。教师应该让学生抓住主体大意,略过细节,对文章进行综合理解。
此外,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很重要。老师在上课时,应该和学生用英语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地练习英语口语。除了课堂,中国的学生很少有别的机会去训练口语和听力,教师一定不要让学生损失这样的机会。
3.听、说、读、写结合训练
在听说读写的各项活动中,听占最主要的位置,而听也是许多师生最不重视的一方面。只有听懂了才能说出来,反过来,其他几方面也都对听力有促进作用,所以在听力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听说读写相结合。
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在课堂上进行精听,让学生在课下自己进行泛听或者半精听,多听英文的广播或者新闻,并且养成良好的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样听说读写相结合,一定会让学生的听力水平有一个大的飞跃。
4.加强英语学习技巧,实施高难度的英语教学
英语听力技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掌握牢固的英语听力交际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平时的交际学习,学会怎么去猜测、预期、推断、想象听力中的关键,实现各种技巧的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在英语的听力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英语技巧的训练。
总之,英语听力课的教学过程是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学习一门外语的关键过程。学习第二种语言,练习其听力是第一个基本任务。我们都知道,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掌握听力技巧,提高英语听力测试技能,是每个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期望的。所以,教师和学生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听力这一综合性能力,师生共同努力,不断进取,才能让英语听力教学推陈出新,彻底改革。那么,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会得到有效提高,在他们的英语能力测试中,学生就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明霞,王毅,听说结合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陈倩.英语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3] 杨茜,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外语界,2002(2).[4] 文菲,杨晓梅.高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存在的弊端与解决办法.沈阳: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 程钰琼.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探索.安徽:安徽文学,2007(8).(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