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么多内容,当太阳病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的症状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叫做“变证”。
而张仲景把“变证”中的,因为多次误治以后所造成病情复杂化的这种“变证”叫做“坏病”。变证也好,坏病也好,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个字的治疗原则,这十二个字也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在文字的表述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能够背会这12个字,能够领会它的精神。
“太阳病篇”随后列了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种种变证,这些变证的治疗,为我们临床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药,所以太阳病篇的这个变证的内容,有许多方子是我们在治疗杂病中经常运用的,你比方说,桂枝甘草汤我们就经常用于治疗心阳虚的心慌心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我们常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而辩证属于心阳不足的。治疗脾虚的那几个方子,象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这在临床上都非常常用。厚姜半甘参汤治疗腹胀满,小建中汤或者是治疗腹痛、或者是治疗心中悸而烦,在临床都非常常用。
治疗水气病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在临床上更常用。治疗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不怎么常用,但是治疗肾阳虚,而阳虚水泛的真武汤确是非常常用的一张方子。治疗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它治疗脉结代,心中悸,那更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来还是有效的。所以太阳病篇的变证的这些内容也是临床经常用到的内容,我们应当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两大类,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人把它叫做阳明经证。这里的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所造成的。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221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所以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热在胸膈。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也没什么大的错误。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重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证时,用了比较多时间来分析它身大热的问题、汗大出的问题,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很多使用的机会。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所以阳明热证上焦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热法、下焦的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热证上、中、下三焦不同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当阳明燥热、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这两种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类证候,阳明毒热内盛的证候,那我们只能用清法,只能把它看成是阳明热证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也就是说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没有全身的热盛的症状,那它不是外感病,不是阳明病,只是杂病,是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当然杂病中腹满的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治疗,但不能把它叫做阳明病,只能把它叫做承气汤的适应证之一。既然阳明俯实证是由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证候叠加而成的,这就便于我们选择在什么情况下用调胃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小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如果以毒热内盛为主的,我们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重在泻热;如果以腹部的实证表现为主的,我们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重在通腑,重在导滞;如果毒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者都重的,那自然是用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腑。阳明实证还涉及到脾约证,那是由于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不能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医家把它叫作“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时出现津液偏盛、小便数多、大肠湿润、大便干燥,这就叫脾约,治疗用麻子仁丸,起润下的作用。因为麻子仁丸是为了通便,所以他以小承气汤为底方,二仁一芍小承气,它是润肠通便的一张方子。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热盛伤津,也由于治疗时或用了发汗,或者用了利尿等等药伤了津液,津亏。这时大便干结,病人想解大便的时候,大便阻结在肛门那个地方排不出,这叫津亏便结证。张仲景采取了蜜煎方来导便,来通便,或者用猪胆汁来灌肠,导便法和灌肠法在世界上最早的应用,有文字记载的应当属《伤寒论》了。
阳明实证,上面我们谈到的腑实证也罢,脾约证也罢,津亏便结也罢,病都在气分,阳明腑实证也有病在血分的,那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而形成的阳明蓄血证,由于瘀血久留,新血不生,心神失养,还有喜忘,注意他的精神证状,应当和太阳蓄血证的如狂、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相区别。由于血热互结,大便虽然干燥,其色必黑,反易解。“黑”提示了有瘀血,“反易解”,因为毕竟是瘀热互结,瘀血是阴性物质,它有濡润肠道的作用,所以它容易解出来,对于这种证候,《伤寒论》虽然提出了用抵当汤来治疗,那我们临床上应当是一个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来决定,不一定用抵当汤,因为这像一个上消化道慢性出血的病人,没准儿有的时候,你还需要用凉血、止血、润便的方药来治疗,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至于阳明的变证,主要是指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和,湿热互结,湿不得泻,出现小便不利、热不得越就出现了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湿热互结于体内,阻遏了气机,影响了肝胆疏泄;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出现了发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证。这种发黄证热是大于湿的,热为阳邪、湿为阴邪,当热大于湿的这种湿热发黄证显然应当归属于阳热证的范畴。所以把他叫做阳明湿热发黄。一般情况下,治疗这种证候用茵陈蒿汤,茵、栀、黄三个药连续用、同时用。可是当湿热未退、黄疸未退、而中气已经有不足的时候,这该怎么办?改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又兼有保护中气;而湿热发黄的病程中,他有感冒,而治疗湿热发黄又不能够间断,这个时候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兼于解表。阳明病的主要内容就这么多。
少阳病,从病位来说,它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腑和手少阳三焦腑,少阳的阳气虽然是比较弱小,不亢不烈,但是它对全身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少阳胆腑主疏泄,藏精之,寄相火,主决断,它对人的情绪的调节、心情的调节,它的胆汁的排泄和贮藏的正常功能,对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手少阳三焦腑作为一个水火气机的通道,作为一个气化的场所,作为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它对太阳阳气的疏布,有着调节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曾经说过“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因此,足少阳胆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足少阳胆腑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但是胆也罢,三焦也罢,他的功能却是作用于全身的。
如果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话,少阳它既不主表,也不主里。但是和主表、主里都有关系,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特殊的功能称作“少阳主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就是“不表不里、非表非里”,但是它绝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间的夹层、表里之间的夹界,所以我们说,如果理解不好“半表半里”这个词的话,不如你就干脆理解成少阳主枢。少阳枢机的畅达,能使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畅达,表里内外的气机畅达。还有足少阳胆经的经别和心胆相连,这就沟通了心胆相关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少阳病常兼有太阳不和,兼有阳明不和,兼有太阴不和,兼有精神神志不宁。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一个轻微兼证的话,用小柴胡汤这一个方子就可以了。如果它的兼证特别明显的话,那就需要加减了,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配合桂枝汤,那就是和解少阳,兼于解表,配合半个承气汤,那就是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清里,配合甘草干姜汤,那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以温补太阴,当然这个方子里,也有生津止渴的天花粉,而那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那就是针对少阳不和、心胆不宁,出现胸闷烦惊的证候的。你看这几个加减方,或者涉及到太阳,或者涉及到阳明,或者涉及到太阴,或者涉及到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这正体现了少阳病作为一个枢机,它表里内外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们说少阳病有四大特点:经腑同病的特点;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特点;容易兼夹太阳、阳明、太阴不和的特点;容易化痰、生饮、生水的特点。这是我们在治疗少阳病的过程中,都应当特别注意的。
在少阳病的后面附了一个热入血室证,其实热入血室证不是少阳病,而是妇女在月经期患外感,或者月经刚断患外感,这个外感可以是太阳病,可以是阳明病。然后血室空虚,邪气趁虚内入血室化热,和水相结,由于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瘀热结于胞宫,它就反馈性的影响了肝胆疏泄的失调。影响了肝经疏泄失调的可见胸胁下满痛,如结胸状,并且出现瘀热上扰、肝不藏魂的暮则谵语,仲景用刺期门穴的方法来泄肝经之瘀热。如果血热结于胞宫,影响少阳经气不利的,那可能就出现了寒热交错如疟状的临床表现,仲景用小柴胡汤。好了,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热,又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我们再总结一下小柴胡汤治疗发热。往来寒热、头疼发热、呕吐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还有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但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我们必须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的药,丹皮、赤芍、茜草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比较好的疗效。因为小柴胡汤毕竟是治疗气分的一个方,既然病入血分,所以一定要加入血分药。少阳病就这么多内容。
至于太阳病,非常清楚,它是一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的证候,这是它的主要症候——脏虚寒证。治疗呢?用四逆倍,它包括了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来温中散寒、止泻。太阴病下利的主要特征是“自利不渴、大便稀溏”,这点我们必须掌握,当然太阳经脉受邪,出现腹满时痛或者大实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如果太阳经气血失和,进一步发展成气滞血瘀,那我们就用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兼以化瘀止痛。如果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出现的腹中拘急疼痛,那就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理缓急。而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这三个方都是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基础的,虚的加饴糖,实的加大黄。所以要学会这三张方子治疗腹满、腹痛的临实用。这三个方子治疗的证候,不在脾脏,而在脾经,这要区别清楚了。
关于少阴病,病变的部位涉及到心、肾,从总体情况来看,它是以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所以病变涉及到心、肾那就出现了人体根本之气的动摇,所以少阴病应当说是比较重的。因为心主火,肾主水,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就少阴本证、少阴脏证来说,它就可能出现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了少阴的寒化症,少阴寒化证我们主要讲了阳衰阴盛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证,阴盛戴阳的白通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和阳虚身痛的附子汤证。当然在我们的讲义上,把胃寒剧吐的吴茱萸汤证,把肾气虚,关门不固,脾气虚不能摄血而出现了下利滑脱,大便脓血的桃化汤证,都属于少阴寒化证中。但是我说这两个方证不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象吴茱萸汤证可以把它看作是少阴病的类证;而桃花汤证呢,勉强可以说那是肾气虚、脾阳虚的一个证候,勉强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少阴寒化证,当然桃花汤适应证有大便脓血,在“厥阴病篇”的白头翁汤的适应症有大便浓血,我们应当注意这两个方证的鉴别。当素体少阴阴虚而阳亢,外邪就容易从阳化热,而出现少阴的热化证。少阴热化证的一个证候是,因肾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出现的心中烦,不得卧,治疗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也是温病后期常用到的一个方子,有滋阴清热、泻南补北的作用。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所以猪苓汤的适应证,可以是由阳明经热误下而来,也可以是由少阴热化证而来。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以后,它的临床表现:一组是小便不利;一组是可以饮水;一组是心烦不得眠。这是它的三大组证,既然有水邪,而水邪是逆流横溢的、无处不到的、变动不居的,所以水邪犯肺可以有咳嗽,水邪犯肺可以有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可以有下利,当然对于猪苓汤适应证来说,特别是它由阳明来的,它还有些热,象脉浮呀、象身热呀,治疗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都有利尿的作用,又都是特别常用的三张方子,应当注意区别这三张方子的适应证。对于少阴病来说,还涉及到太少两感证,涉及到少阴兼阳明里实的证候,也涉及到少阴咽痛证,这些证候在临床上都可能遇得到,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区别清楚就可以了。
六经病的最后一经病是厥阴病,关于厥阴病,我们刚刚讲完,厥者,尽也,极也。就单从厥阴这个词来说是阳气衰竭到极点,或者说是阴寒邪气盛到极点,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所以病到厥阴,当阳气衰到极点的时候,那也许就死亡,也许像厥阴相火被阴寒邪气郁遏到极点的时候,那相火可能就要爆发,爆发,阳气就来复,这就可能由阴转阳。所以“厥阴病篇”它的证候常常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或死或自愈,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由于“厥阴病篇”我们刚刚讲完,我想这一部分内容呢,我们在这里就不再给大家作更多的总结。但是厥阴病两极转化的这种特点,我们应当能够掌握。在“厥阴病篇”提到一些方子,在临床也是特别好用的,像治疗湿热下注下利的白头翁汤,象治疗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象治疗肝胃两寒,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象治疗回厥,治疗久利的乌梅丸,还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这些条文,这些方剂,都是我们应当重点掌握的。
第二篇: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运用六经辨证之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仲景成功地运用平脉辨证的方法。为此,作者对《伤寒论》脉诊的特点作一探讨。
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六经病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既是伤寒热病序变中的六个阶段,又是多种疾病所表现的六个病域。六经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并有着与病理相应的主症主脉。据此就能对六经病作出诊断与鉴别。如:太阳病风寒束表证,既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专主症,又有浮紧或紧数的主脉;阳明病中焦实热证,既有壮热出汗、面赤口渴专主症,又有洪大或数的主脉;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热往来、胸胁痞满等主症,又有弦数的主脉;少阴病肾阳衰微,既有神疲欲寐、四肢厥冷等主症,又有沉细或微细的主脉。《伤寒论》正是掌握了六经病的主症主脉,从而展开了识别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坏证、合病、病、传变等性变。例如同为太阳病的两个病例,均有恶寒头身疼痛的症状,但前者有浮紧脉,后者却为沉细脉,此时前者是风寒表实证,宜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治疗;后者为既有风寒在表,又有寒伤肾阳的太阳少阴合病证,宜用发表温肾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此种诊断即是根据患者具有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和少阴病的主症主脉而展开的。《少阴疡》篇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汤主之。”本条是根据浮脉主表热、迟脉主里寒而作的诊断,治则当先治里寒。在太阳病和阳明病由实转虚或由热转寒的演变中,平脉辨证亦起重要作用。太阳病风寒表实证的阶段是浮紧脉,得行之后若浮紧转为浮缓,犹恶风寒,已转变为风寒表虚证,当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疗;若脉变沉迟,则邪去正虚,荣卫虚寒,当用温补荣卫的新加汤治疗。在阳明病实热证的阶段,多为洪数脉或滑数有力之脉,宜用清热的白虎汤治疗;虽有实热症状,若脉不洪而芤,或滑数无力,是阳明病热耗气津,实中有虚,宜选既能清热又益气津的人参白虎汤治疗;若脉沉数有力,又有腹满便闭等症状,是阳明热结胃肠,宜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治疗。观察脉象的动态,及时了解病证的趋向和传变
脉象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除特殊情况下,脉象总是如实地反映着机体的病理状态。因此,观察脉象的动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伤寒论.太阳篇》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亡,脉弱为不传,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症状……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以上两条,就是仲景的脉测证,观察太阳病趋向的例证。少阴病病机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厥阴病的病机是阴阳交争,寒热胜复,均属危病证,此时观察脉象动态尤为主要。病由阴出阳,脉由沉转浮,由绝转还……均是由凶转吉之征兆。“少除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上述条文,即是仲景观察脉象动态,平脉辨证,判断少阴、厥阴病机转和吉凶的经验总结。在某些变证和坏证中,脉象动态诊断的价值亦很突出,例“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心下因硬,则成结胸。”本病原为恶寒头痛脉浮的太阳病表实证,医反下之,则成结胸证。仲景这种以脉测证,注意动态,配合物理诊断的方法,值得今人在诊断结胸证和其他病证明借鉴。脉症互参,确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等治疗原则
《太阳篇》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行,宜麻黄汤。”又云:“太阳病发热无汗,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从上可见,同为太阳病证,有脉浮紧或数的风寒表实证,当用汗法,使风寒随汗而解;虽有风寒而脉微弱者,为阳气虚弱,即禁止发汗,否则将导致亡阳亡液。在本书的《阳明篇》里亦有较多可否汗下的记载。“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又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上述四条,通过平脉辨证,前两条是阳明府实证,热结胃肠,宜用下法,使热邪下泄;后两条为太阳余邪末尽,禁用下法而宜用桂枝汤之类的汗法,使寒热表解。《伤寒论.太阴病》篇,尚有以平脉辨证来确定下剂的用量者,”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下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一方法,亦可供今人借鉴。掌握阴阳脉法,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鉴别病因和寒热虚实
《难经.四难》云:“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阳脉主热、主动、主升、主实,阴脉主寒、主静、主降、主虚,浮、大、弦、数、滑、洪、促之类均为阳脉,沉、小、濡、迟、涩、细、缓之类均为阴脉。阳脉与阳脉、阴脉与阴脉、阴脉与阳脉之间的组合,均有一定规律。例如浮数、滑数、弦滑、弦数、洪数……都是二阳脉,分别代表着表热、里热、阳明实热、肝热、阳亢等病理;沉细、沉迟、濡细、濡缓、细涩……都是二阴脉,分别代表着阳虚、里寒、气血两亏,气虚血涩等病理;浮缓,浮细、细弦、濡数为一阳一阴或一阴一阳脉,分别代表看表虚、表证兼气虚以及肝阴虚、湿热等病理。仲景正是掌握了此种阴阳脉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展开平脉辨证,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判断病因之异和寒热虚实之变。例如:在太阳病或表证的病例中,浮是主脉属阳,但可由病因不同或体质之异,浮脉伴随着属性不一的兼象脉。感受风寒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故见一阳一阴的浮紧脉;感受风温者,由于温为阳邪,其性升动,故见二阳的浮洪脉;感受风湿,由于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故是一阳一阴的浮?FDB2?脉;风寒束表,热郁于内,烦躁无汗的大古龙汤证,则是一阳一阴的浮紧数脉。在太阳病虚实夹杂病例中,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缓脉。气血本虚,又感风邪,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细脉。在阳明府实证和少阴病里寒的病例中,沉为主脉,属阴,阳明府实,热结胃肠者,则是一阴一阳或一阴二阳的沉数脉或沉滑数脉;阳明虚寒、寒积于内,则见二阴的沉迟脉;少阴病真阳衰微,则是二阴的沉细脉;少阴病热化证,则是一阴一阳或二阴一阳的细数脉或细滑数脉。掌握寸关尺三脉的个性和共性,区别不同的病位与病证
《伤寒论》的三部九候法,兼用《内经*难经》的方法,而以《难经》的方法为主,尤其能掌握寸关尺三脉的共性和个性,以此区别不同的病位与性变。寸为阳脉,主心肺及上焦病证;尺为阴脉,主肾及下焦病证;关脉居中,主肝、胃及中焦病证。寸脉较浮,宜轻取而不耐重取;尺脉较沉,宜重取而不任轻取;关脉居中,适中取及中重取,此为寸关尺三脉的个性。一浮俱浮、一沉俱沉、一数俱数、一迟俱迟、一弦俱弦、一滑俱滑,此为寸关尺三脉的共性。“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即寸关尺三脉一浮俱浮、一紧俱紧的共性表现。有些病例,由于虚实互见,寒热夹杂,寸关尺三脉往往显现各自的个性,出现浮沉大小,弦紧缓涩等不相一致的状况,这方面《伤寒论》亦有较多记载。例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上述两条,前条之浮弱脉,即轻取为浮,重取见弱,浮显于寸,弱现于尺之脉,实为外感风邪后表虚而余邪未尽之常见脉。后条之浮缓弱脉,即浮脉的关部为显,柔缓的寸部为显,弱以尺部为显之脉,实为太阳中风后表虚证误下成痞之常见脉。寸脉主心胸部及上焦,太阳病或胸肺疾病,寸脉的病态较为突出,《伤寒论》瓜蒂散证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梗,气上衔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条表达了寸脉的个性。关脉主脾胃及中焦,《太阳篇》痞证的条文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表达了关脉的个性。尺脉主肾及下焦,形较沉而可耐重按,肾气虚弱,营血不足,下焦有病。尺脉的病态较为突出,故仲景《伤寒论》中载有不少论疾诊尺的条义。”伤寒阳脉?FDB2?,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的阳脉,可以理解为寸脉及浮取,本条的阴脉,可以理解为尺脉及沉取,由于腹中急痛,阳气内郁,故阳脉?FDB2?;由于腹中急痛,阴脉拘掣,故阴脉弦。《伤寒论》尚有诊尺以决断可汗、下与否的记载。例如:“脉浮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作迟弱解),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者,复不可下。”上述三条,一为尺中脉微禁汗,一为尺中迟弱禁汗,一为尺中弱禁下,均体现了尺脉的个性。
明察脉症的内在联系,判断内脏生克乘侮的病理
在伤寒热病的演变过程中,六经病的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二阴合()病、三阴合()病并不少见。所渭合病,是两个或三个脏腑同时发病;所谓?病,是脏腑与脏腑之间,由此传彼先后同病。在脏腑合病病的过程中,此虚彼实或此寒彼热,互相影响,容易发生生克乘侮的病理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可从脉症间的关系上作出反映。《伤寒论.平脉》篇谓:“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水行乘大,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火,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痰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仲景所言的纵横逆顺,实为中医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的病理表现。《伤寒论.阳明》篇谓:“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剌期门。”本条所言之腹满谵语为阳明府实证,浮紧(紧作弦紧解)为肝气实之脉,肝旺乘胃,木郁土壅,治当泻肝,故刺肝穴期门,以泻肝实。《少阳篇》谓:“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本条言胆胃同病而有下利的患者,见滑数有力者为顺脉,因本病之下利是一热泻,脉当滑数有力;若见滑数而弦甚之脉,此为负脉,因弦甚是肝胆旺之脉,肝胆乘胃,下利更难治愈。此种生克乘侮的病脉,《伤寒论》举例不多,但临床实际并不少见。例如少阴病阴虚发热的病例,以平滑脉而寸脉(传统以右寸)盈满者为顺,表示肺气充实而金能生水,病将痊愈;若寸关(传统以左寸关)弦数而急者为负(横)脉,弦数表示心肝火旺,火旺者阴液更难复原,病更难治。又如太阴病虚寒证,下利清谷,尺脉(传统的右尺)重按有力者为顺,表示火能生土,以来助子,病将速愈;若尺沉细而弱,亦为负脉,示火不生土,母不助子,病难速愈;若关脉弦实(传统以左关)则为负(纵)脉,表示土虚木乘,脾气更衰而病较难愈。
脉症相反时的脉象、更有特殊价值
《内经》云:“阳证得阳脉,阴证得阴脉为顺症,阳证得阴脉,阴证得阳脉为逆症。”又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风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者皆难治。”仲景在《伤寒论》平脉辨证中,充分应用了《内经》提示的原理,高度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分析病机所在,从而判断病证的吉凶顺逆。例如临床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太阳病症状时,不见相应的浮紧脉而反见沉细脉时,当为太阳少阴合病,予温经发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伤寒论.阳明》篇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予承气汤。”此条为热结阳明府实证,伴滑疾脉者是顺症,可用正治的下法;若脉不滑疾而反微,说明气血大亏,是逆症而不能用下法。《伤寒论.太阳》篇云:“结胸者,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此条言患结胸者当见沉紧脉,脉症相符,可用下法;若脉不沉紧而反浮大,为表邪犹盛,仍宜治表而禁用下法。《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脉症相反的记载:“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言伤寒下利甚剧,脉当沉细弱数,方为顺症,今反实大者,为邪盛病进,是逆症而难治。寒厥和热厥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病证,临床上均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然而寒厥的脉象沉迟或微细,脉和症所表现的均是虚寒病理,当用温里的四逆汤治疗;热厥的脉象沉滑或滑数有力,脉症相反,脉象表示实热在里,外寒则是假象,当用清里热的白虎汤治疗。中医治疗不孕不育 重在疏肝《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篇宫寒如何调理?教你几个暖宫方法按摩人体这几个“窝”,让疾病无处可藏伤寒《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小孩发烧按哪些穴道退烧(详解)名方解析民间流传的治白发偏方白发与身体的关系,后悔知道太晚了中医理论《倪海厦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黄元御《伤寒说意》卷首
《傅青主女科》-带下(青黄黑白赤带)友情推荐幼儿园孩子不睡午觉有妙招
嘴有多贱,命就有多贱!
第三篇:六经为病尽伤寒马鞍山拜师学习汇报
六经为病尽伤寒—马鞍山拜师学习汇报
六经为病尽伤寒—马鞍山拜师学习汇报六经为病尽伤寒—马鞍山拜师学习汇报广州中医药大学
徐风瑞
在我08年刚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就有一个临床十几年的中医告诉我,学中医一定要跟随一个老师,这样才能进入临床。我开始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但是这是我心里一直放不下的一个心结,所以我一直注意寻觅这方面的信息。后来学医时间久了,越来越感觉有跟师临床的必要,书本上的知识,若不见老师当面使用过真实有效,自己用起来还是心里面没有底。但种种机缘不够,一直没有机会亲自跟随一位临床技术真实可靠的医生学习。
2012年2月9日到19日,我有幸到马鞍山亲自跟随蔡长福老师学习,期间被蔡老师卓越的临床疗效所震撼,老师又循循善诱,把自己四十余年实践体会全盘告知,令我体会甚多,我深深感激蔡老师的指点,写下此文,也是自己的一个学习汇报。
缘起
感恩黄煌经方沙龙,我是看到温兴韬师兄的文章才知道有这样一个民间大师,看到温院长是如此赞叹蔡老师的临床医术,我深深的仰慕,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亲自目睹蔡老师的临床风采。
后来我又看到一三生师兄的文章,让我更觉得很有必要亲自拜访一下,或许真的是一位隐藏民间的临床高人呢。我就在网上打听到了老师的地址,并下载了六经辨证图来研究。
今年的寒假特别长,2月20号才开学,我提前和蔡老师打了招呼,说明了拜访的来意,老师很欢迎。我从山东坐火车,2月9号凌晨三点到达了马鞍山。在火车上一夜未睡,下车时疲惫的很,我发现了售票大厅里面有一桌一椅,真好,就趴在上面休息到了六点,这时候车站前面的公交汽车站开始发车,我乘坐清晨第一辆四路车,到了老师的诊所门前。
那时候天还没有全亮,看到老师的诊所门前有很多患者送来的锦旗,随便的挂在门口的药柜上,有点凌乱,我就重新摆了一下,看起来整齐了一些。那时天未亮,我费劲很多才看清患者的名字地址,大部分来自安徽各地。我想可能我真的遇到了值得跟随的恩师,就越发激动地在门前等待。
一会的功夫,街上小店慢慢都开张了,天太冷,我就到附近小吃店吃了一碗面条,回来再慢慢等。一直到八点的时候,有患者来了,是一家三口,从网上看到蔡老师的信息来的,我给蔡老师打了电话,告诉老师,有患者来了。老师说九点才开门,我就继续等。
老师的诊所没有名字,只用大字写了两句话“学好伤寒论,再问人间病”。门面就在菜市场的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真正是大医隐藏民间的感觉。
九点多,诊所开门了,原来老师就住在诊所里面。第一眼看到老师,感觉老师高大强壮,一头黑发,脸庞坚毅有力。这是我的第一印象。
说明来意,进屋坐下。本来就知道老师的图谱贴的到处都是,来了以后才发现,不仅仅到处都是,而且已经把四面墙壁贴满了。
第一个案例的震撼
今天的第一个患者是一个八十二岁的老太太,脑栓塞中风偏瘫,行走困难,上台阶需要两个人搀扶,小脚趾下面疼,大腿外侧痛。老师问了几句话,口苦否?大便如何?等等。看舌诊脉后就开了方子如下:
桂枝三十,葛根六十,白芍三十,炙甘草二十,石膏六十,知母二十,厚朴六十,枳实二十,槟榔二十,大黄三十后下,柴胡四十,黄芩二十
服用一剂未完,解了一次大便,小脚趾便不痛了,走路也快了很多,老太太非常乐呵,满脸笑容。
后来几天又进行了一些调整,患者包了药回家去了。临走时候,老太太较刚刚到来时大为改善。
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案例,其疗效给我极大的震撼,老师强调,关键在于认证,认证准确,即可投药,剂量大也无需疑惑,仲景都是这样用的。不知各位看官以为如何?
老师说:人人都有表证的长期携带
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篇占据一百七十八条,其余篇章中都有表证的论述,这是为何?仲景为何以“伤寒”立论?究竟何为伤寒?
老师回答说:伤寒论并不高深,伤寒论就是衣食保暖,人不注意衣食保暖,随时随地会被寒邪所伤害,但是不一定直接引起中风、伤寒。真中风、真伤寒难得见到。随着伤害的积累,阳气慢慢会虚损,再次受寒邪引起感冒,因为不发烧,而得不到恰当的治疗,就会引起各种杂病。一切疾病都是从感冒开始,感冒是从平时不注意衣食保暖伤寒引起,所以一切疾病都是伤寒,伤寒可以统摄百病,百病要从伤寒找病根。你和患者说,你的疾病是因为感冒,患者往往不承认,怎么会是感冒呢?其实感冒就在一行一动中,洗澡受凉,骑电车摩托,吹空调,吃冷饮,不知不觉就伤寒了。阳气受损后,感冒就不发热,出现貌似不是感冒的症状后,长期治疗失当,形成各种杂病,也就更加不知道解表治疗才能祛除病根。人人都有表证,只是自己不知道。深入领会“伤寒”二字,就可以知道病从何来,应从何去。总之,人人都有表证的长期携带,这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膀胱经大论
老师说,人体如同一个热气球,下面火力足了,就可以正常漂浮。火力不足了就会下沉,这个火力的来源就是五脏六腑热量,五脏六腑热量足够就可以蒸化膀胱,膀胱气化推动全身热气周流循环,膀胱气化足够,人体才能不受外邪侵犯。
老师说“大自然有太阳普照大地,温暖万物才能生长,乌云遮盖太阳,太阳不能发挥热量,万物不能生长,一旦风云突变,阴雨连绵,大自然中见不到阳光,这就叫大自然中的太阳病。
人是小天地,有五脏有六腑,有气有血,有元阳,元阳朝百脉,这叫生,元阳来源于父母,父母所生两肾,靠后天的脾胃纳五谷,化元阳,化内元,供应五脏,这叫活,脾胃化能源化能量,化热气,供应五脏六腑,热气供养膀胱,膀胱化热气化能量,散全身在外围,保护人,才能正常的生长,不怕寒热,这叫做长,此为生命的来源,这叫生活长,此为人生之理。”
“膀胱经在人体的能量,膀胱就是人体的水泡,膀胱为人体的六腑之一,藏于少腹,有下口无上口,全靠胃气热量下压,热气蒸发于膀胱,聚之为尿液,尿液中大量的热气,传给了19椎,膀胱经散在了人的全身,能保住人体热量的平衡,不怕风寒,一旦膀胱气化失约,气化的热量就不能保护人体的外围,小便多,一旦汗后受寒,人就会感到怕风怕冷,体壮之人,就能发高烧,能量不足之人,不发烧,感冒常常携带,常得颈椎病,胃病,膀胱从气化化为能源,尿液含有大量的热气,在夏天,小便解到体外,热气不见,到了冬天,小便解到体外,大量的热气外发,这就叫膀胱的气化能源,膀胱气化含水之腑,一旦五脏六腑能源不足,腑气不足,热量不够,就不能下压膀胱,就会失去了正常的功能,排到体外,两腿先肿,引起水肿,水痹,全身功能失调,百病重重。
足太阳膀胱经在人体多么重要,生也膀胱,死也膀胱,生死都在膀胱,仲景六经辩证,第一**就是太阳膀胱经,开卷就是太阳病。”
太阳病大论
膀胱经和太阳病是贯穿伤寒六经的两条红线,医生应该在这之中寻找诊断和治疗,辗转腾挪不离此两条大纲,切勿舍近求远。
老师详细论述了太阳病和身体其余一切疾病的关系,令我大开眼界。
老师谈论到,太阳膀胱经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五脏六腑供养膀胱,膀胱热气散布于膀胱经,膀胱经六十七个穴位就好比火车站,供养全身不同部位热量,人体热气才能周流全身,正气存内,外邪不犯,人体才会健康长寿。
老师说道“太阳病就是太阳经病,太阳经从两足小趾至阴穴起,至阴穴上行循经背后,共67穴,这67穴能收天地之气,与五脏六腑各个器官和血脉紧紧相连,一旦太阳经受了风寒风邪的袭击,常常受风受凉,太阳就要病了,太阳病有哪些症状,太阳病身体好的人,发高烧,身体虚弱的人风寒感冒,无烧的感冒常常携带。”
老师从临床中总结很多规律,比如对与太阳病的发展的认识:
“太阳病下行,引起下半身发冷发凉,甚至引起两脚发麻发胀,两腿不能行走自如两腿发软,常常引起足后跟的外踝常常的肿胀而痛,能引起小腿肚胀,引起小腿肚抽筋,腿弯发软,蹲起不能自如。
太阳病上行能引起腰椎腰脊不适,脊柱两边常常的腰痛,腰不能直立持重,弯腰蹲倒,转身不能自如,能引起腰椎病,引起腰间盘突出,腰椎增生,腰椎劳损,引起坐骨神经痛,引起两胯痛,两腰眼痛,不能久坐板凳,若久坐板凳,则引起屁股发冷发凉发麻。
太阳病上行,能引起背后发胀,身上没有力量,或大椎下有巴掌那么大常常发凉,难以忍受,非常难过。
太阳病再上行,能引起肩周炎等引起多种并发症,两膀酸胀无力,两膀外侧引起双手发胀发麻不能自如,胀得夜里难以睡觉。
太阳病再上行,能引起颈椎病,颈椎僵硬,颈椎增生,常常脖子难受,甚者不能摸脖子,一摸脖子能引起头昏头晕,引起恶心,甚则昏倒,摔跤。
太阳病再上行,能引起风池风府发胀,引起两眉间常长期发痛发胀,鼻流清涕,鼻子长期的不通,能引起咽炎。
太阳病长年不解还能引起多种病变,多发症,譬如引起心脏病,冠心病,心慌心跳,心脏常常无舒服感;引起胃脘不舒,胃怕冷胃怕凉,吃饭不香,常常吃饭没有口味;引起血脂高,血稠,血压高,血糖高,能引起五脏六腑的突变,引起五脏六腑的大病,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老师认为,膀胱经是人体最重要经脉,太阳病是人体最重要病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疾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仲景太阳篇占据一百七十八条,分为三篇,这里面有仲景的深刻用意,医生不应该舍近求远,小题大做,太阳篇方寸之中实在包含大天地。
桂枝类方大论
老师认为:膀胱经和太阳病是贯穿伤寒论生理病理的两大纲领,桂枝法自然是贯穿伤寒论的最重要治法。仲景伤寒杂病二百七十方,含有桂枝麻黄的方剂有一百多方,占据一半,可以明显看到仲景对于表证的重视,六经病和杂病治疗时时刻刻不可忘记表证是一切疾病来源,一切人常常携带而不自知。表证携带不解除,内在脏腑,永无宁日,补也补不上,泻也泻不成。久而久之,奇难杂症蜂拥而起。医生应该努力参透“伤寒”二字,深入领会膀胱经功用,深刻思考表证常在是人体常态,深入理解桂枝法的普遍适用,念兹在兹,切勿忘记。
分清寒热进临床
老师认为分清寒热是一个医生最重要的临床基本功,老师的诊桌前面写到“做父母知儿女衣食保暖,当医生知患者是热是寒,治病效果在于诊断”。可以看到老师对于辨清寒热的重视。太阳病注重解表,少阳病柴芩以清热,阳明病用白虎承气,太阴病用好理中丸,少阴病常用麻附细,厥阴病常用当归四逆汤、乌梅丸。老师问诊细致,询问皆有落处,指导开方,往往取效迅速。老师用药范围很小,也就四十味常用药物,不过十几个伤寒方子来回加减,却能每每取效,实在令人称奇。这大概就来源于老师对于六经病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寒热虚实的准确识别。
阳明病是三阳热病总纲
疾病有热也有寒,医生要把证来辨。《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道: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伤寒进入人体之后,因为阳气之多寡不同,而有化寒化热的差异。因为阳明经是人体多血多气之经,种种化热之症状往往不离阳明经,所以大部分热病要在阳明经上找原因。邪热积聚人体,时间日久,种种疑难杂症就会出现,这时候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采取白虎承气法,往往很快起效。比如古人讲到“痿证多因肺热生,阳明无热病不成.”就是一个重要提示。其余肝胆热病,心热,筋骨热病,往往都有阳明热的参与。伤寒入里后所化生种种热证,多在阳明盘算。老师又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大大深化了“热结旁流”的临床意义,古今医家普遍认为热结旁流就是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旁流下所致。老师从临床中理解到,邪热积聚胃肠不解,可以导致邪热在人体的流溢,流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受病,医生若无法辨认这也是热结之旁流,就会耽误病情。老师从临床中体会到,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热性妇科病,往往都是热结旁流导致。一般医生不辨认此证,导致久治无效,而用白虎承气法往往很快见效。我认为老师所理解的热结旁流,比起古人的理解,更加深刻和有更广泛的解释力。我也因此而想到,人体有三大排毒通道,汗、尿、便,胃肠邪热不解除而会产生种种病变,那么排汗的通道若是堵塞,也会是很多疾病的来源。伤寒条文中有“不汗出而烦躁者”,那么临床应该会有“不汗出而头痛者”“不汗出而腰痛者”“不汗出而失眠者”“不汗出而胃病者”“不汗出而心病者”“不汗出而骨病者”等等这样的病情出现。同样,小便有问题,也会引起种种症状。这时候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采取汗、下、利小便等法,就可以解除类似病情。我更加体会到,老师反复讲的“切勿舍近求远”的深层含义,也是说不要远离人体自身的反应,只要顺应人体的本能需要“利之”即可解除很多疾病。表里同治是治疗杂病的根本出路
百病起于伤寒,伤寒引起百病。长期携带表证不解除,损害人体阳气,再次受寒会引起直中少阴。老师说:医生往往不能理解到“伤寒”就在一行一动中,就在行住坐卧中,就在衣食保暖细节中。今日生活条件好,寒邪伤人反而更严重,蒙蔽性更强,冷饮啤酒,穿衣不注意,夏季空调广泛使用,大大增加寒邪伤人机会。蔡老师说道:“少阴阳虚久不解,直中伤寒找太阳,脾阳久虚不运化,表里双解壮阳光”。临床上六经病表证并不一定有典型表现,医生便不知用解表治疗。其实现实中典型中风伤寒少之又少,表证人人长期携带却是隐藏的事实。年轻时候热量足够,有点受寒一到中午就可以貌似自动解除,但是却长期隐藏体内,不为人知。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加于人身体,时刻不停息。种种杂病自然形成势力,盘踞不解。治疗杂病不可忘记一切疾病皆是伤寒引起,内外同治是治疗疑难杂病的重要**。滋阴、温阳、补虚、通下、调和等诸法都要表证解除之后才显威力。
观其人文字不如亲见其人
当前有种种医学书籍文字,介绍各家治疗经验和医学体悟,但是文字总是一种单向度的交流方式,信息流失严重,和老师亲自交流讨论获得的信息,远远较研读文字丰富深刻。以前在听胡希恕录音后,深深感觉到读胡希恕的书籍远远比不上听取录音获得信息丰富。这次来马鞍山亲自跟随老师,朝夕相处,一问一答,有来有回,这样得到的认识明白深刻。了解到老师作为一个民间医生,行医路上所经历的辛酸和苦难,让我深深的无奈。老师对待弟子关爱有加,不断关心我的生活情况。老师如同是一棵参天大树,保护着我们,给我们带来阴凉。我有幸找到了能引领我进入临床的恩师,希望各位朋友也能找到。
马鞍山的拜师学习经历,大大加强了我对中医学习的信心,我愿意付出更多的心血来走好自己的中医之路,来报答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们。
故吾发愿曰:
无上甚深《伤寒论》,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遇明师,愿解仲景真实义!
上面是我的学习的汇报,对于老师的思想我仅仅有一些不成熟的感悟,临床上还需要认真体会把握。
深深感激蔡老师,感激温兴韬大师兄!
徐风瑞
第四篇:精彩继续--蔡长友老师六经辨证入门讲稿(完)
精彩继续--蔡长友老师六经辨证入门讲稿(完)
应各位蔡迷要求,今天发布剩余的部分,让大家好好过过瘾。
中药大辞典上千味,这个这么多的药,浩如烟海,当然每个药这是我们前人他们花功夫费力气来发现的好东西,但是我们只要能够把中医做到一个境界,让我们用一些常见方、常用药能把很多的病应对掉,这是一件好事情。我们既节约了中医药资源,同时又治好了一些疾病。你看现在一些犀牛角啊,羚羊角啊这个都是保护动物。过去我还用阿胶,后来我也不提倡用阿胶了。像我们温经汤里面有阿胶,实在要用,用一点。一般来说这些常见病的三阳的方子可以搞定不需要用些大量滋补的药。因为他们说这个阿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拿那个鞭子把那个驴抽打,打得那个驴战战兢兢,皮下出血,然后赶紧扒皮熬胶,据说这个时候扒下的皮熬出的胶才最多。这个药当然是一个好药,但是我一听这样有点太残忍了,所以很少用。蔡氏经方用一些常见的柴胡类方,桂枝类方就把很多疾病能够临床运用自如非常好,因为我们强调一个什么呢?强调一个三阳实证,三阳热证,我们强调邪气要有出路,我们蔡氏曾经有一个提法叫做“三阳开泰”,三阳开泰就是把这个三阳的邪气解掉,给邪气一个出路。我们人的身体,吃饭喝水要新陈代谢,他肯定会产生一些垃圾,一些废物,把这些邪气给它代谢掉,废物减少了宿便减少了,有时候就能解决很多的问题。我们临床发现很多种老年人啊,你看那个冠心病,心律不齐,血压也高很多问题。可能大、小承气汤用对证了几付药上去,血压也趋于平稳、慢慢就下来了。有一次我们查病房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家住几天院了,那个血压还是下不来,他几天不解大便,肚子嘭嘭胀,大便用开塞露去扣,后来我给她大承气汤来一副,地地道道的大承气汤加上芒硝来一副,吃过以后你看那老人家拉吧,弄一个盆接着,我说叫他使劲拉,拉过以后,她呼呼的睡了两三天,血压就下来了,想高也高不起来,血压下来了,肚子也轻松了。所以这个人啊,你要给他邪气找一个出路,一定要找一个出路。三阳结合体质来辨,这个瘦高个体质,如果是感冒太阳病就是太阳风多。假如说这个少阳病的话,那也是个少阳虚证,小柴胡汤证多。少阳病里面大柴胡汤证是一个身体强实之人,有这个现象,那个声音也洪亮。就像那个歌唱家杨宏基,唱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个嗓子很洪亮,蒋大为,那个声音多洪亮,如果有少阳病,也是少阳实证。这个三阳病你抓到手里就能够解决生活中许多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三阴病今天不讲,以后有时间再把三阴病讲一讲,三阴病里面的内容也是我们要掌握的。在讲四阳理论之前我讲,三阳经病治疗脑梗塞大家注意,脑梗现在多,中老年人有一部分都有,三阳病里面我们治疗脑梗塞首先考虑太阳病,把葛根汤给他用上。第二要是胖人,身体比较强实的用大柴胡汤合方,如果瘦弱小柴胡汤合方,这两个方上去是没问题的。告诉大家还要加一个经验用药,一般来说我的经验用药,我会加上木瓜、细辛。吃了以后脑梗塞的病人基本上80%90%都会回头说非常好。有的脑梗病人手抖,有的脖子僵直,有的表现为语言不清,记忆力衰退等等的现象。脑梗按照三阳理论去辨证非常好,用一下就知道。我在济南会议上讲承气汤类方的临证思考,讲完了以后,云南有一个弟子,也是蔡氏入门拜师子弟,他有一个医馆,那个医馆很大,他的医馆里面员工、医生几十人,他怎么办?他熬承气汤搞一个大锅,熬了一锅。他说我不辨证了,我听你这么一讲,这个阳明病少阳病不典型、轻微携带的太多了。现在人吃的好,运动少。小承气汤熬了一锅大家都喝。有大部分人说喝了舒服,觉得喝了好,他说这是我的一个经验。当然我们也不建议这种不辨证地去用,任何时候还是强调辨证,但是也证明一点,证明现在这个小承气汤症候多,这样喝上几顿没有关系。不像过去对大黄这个药,认为它是强攻强下,峻猛的泄下之药,不敢用,其实不是这样的。有一些人你问诊的时候,你会问他你的大便好不好解?他说我大便好,这个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什么叫好?我说一天几次,他说一天一次,一天一次他也有区别,真正的大便好就是到了厕所两分钟搞定,感觉大便来了到了厕所蹲下就解,解了以后一擦干干净净,一点点纸擦干净了,擦了就走,那肚子空空的松松的非常舒服,这叫大便好。那个大便每天也有一次,感觉来大便了上厕所,上厕所要蹲好长时间,解的不顺利,解了一部分,他总是感觉还有很多没解净,没有办法,那再解解不下来了,解不了最后他就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厕所,他说也是大便好,像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使用小承气汤的一个证候。如果大便如球状,大大承气下自良;如果大便如条状,小小承气下自良。大便稀少便不畅,调胃承气自安康。有的肛门有痔疮,这个三阳热长期携带,消化道都有炎症,长时间会形成许多的肛肠问题,肛肠疾病你辨证清楚了,把他处理得好,肛门痔疮也会不同程度好转。像刚才讲到脑梗的问题,假如你要是发现他的腹症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大便不顺的情况下,再给他加上一个小承气汤。脑梗的病人,根本不需要用一些什么大剂量的红花、水蛭。这些活血药不要的,会收获良好的效果。就像音乐家,最好的做法就是能够用简单的乐谱谱写出美妙的乐章。我们讲一下四阳理论治肺癌。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一个贴子,《肺癌的病根不在肺》,这个贴子我在几个地方都看到过,有几个微信平台都推过这个贴子。这个贴子是我的家兄口述后整理的。北京有一个单位在他们的微信平台发送,不尊重我们的知识产权劳动成果,原文原貌地把我们这篇文章用上去了,就没写文章出处,署名就是他自己,学术界我们不提倡这种风格,这是不好的。为什么说四阳理论治肺癌,有的说肺癌是肺出问题了,没错,肺出问题了,那么我们要找清肺癌背后的原因。这个肺为什么会出问题啊?我们看四阳理论治肺癌,如果说你单纯只治疗这个肺,背后的原因没有认清楚的话,收到的功效是不会好的。在我们中医界,拿着中药当西药去抗癌的医生很多,这叫拿药找病,我们说六经大纲去找病,你不要脱纲把病寻,错误用药医生罪,苦不堪言伤病人。六经大纲找病,首先这个病的来源要知道它是哪条经,要来的有依据,去的有依据,我们用方用药都是有依据的。你是拿着药去找病,与其说你是一个中医,倒不如说你是拿着中药的西医,因为你的思维就不是中医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肺癌来了,白花蛇舌草,抗癌的药半枝莲,什么狗舌草、猫抓草、大抽芪一大堆上去了,那你想一想,肺癌你像这样治,你跟西医的抗癌药的思路没有什么区别。癌症真的来了,你硬去抗癌的话,能抗的住吗?我以前对六经辨证没有理解到一定程度,我说这个癌症可能说就像西医说的那个,肿瘤细胞怎么怎么样让它消失。抗癌你觉得能抗得住吗?对,抗不住的。假如能抗得住,这项工作我觉得不应该由我们来完成,现代医学抗癌的药多得很,枚不胜举,有的还很贵,所以说癌症一旦出现了你去抗它你很难抗的。我们说人与疾病也可以和谐相处。西医讲的带瘤生存,我们中医讲人与疾病可以和谐相处的。四阳理论我们前面讲了几阳啊?讲了三阳,这三阳都讲了,为什么加一阳,这一阳在哪里,就是手阳明大肠经,四阳的理论。肺癌的病根不在肺,我们人体受了外邪,邪气入里以后,它会化热,我们说邪气它有两个转归,它可能会寒化或者热化,这个寒化也是有条件的,热化也是有条件的。一个人身体虚弱,也可能寒邪直中三阴,这直接就寒化了。这个人身体强盛,邪气入里了以后,可能很快就会化热,他是有条件的。所以我们说肺癌的病根不在肺,它是由于长时间的三阳病携带传入阴分,伤及到了太阴,伤及到了少阴,这些都伤及到以后,久病灼伤人体的正气,虚热上炎,这种火邪火毒,最后归到肺里面来,所以就导致了肺的症瘕结块,西医就说是癌的存在。这是我们用六经辨证理论对这个疾病进行一个解释。我们说脾脏它藏膏脂半斤,当脾脏的膏脂缺乏了,我们阳明的温度也会不够,阳明的作用也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太阳的膀胱经它的经气会化生不足,太阳膀胱经的温度也是不够的,所以这个人就会长期的虚邪携带。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虚邪携带日久,它会入里,入里以后阳明不健康,还有腹症,有的人他经常会出现什么呢?热解旁流,腹满便结,或者按照现代医学说肠道有炎症,慢性肠炎,我们常常说的自下利,太阴病、少阳病里面有自下利,太阳和少阳、太少合病他们也有自下利。三阳化热化毒,里热上蒸于肺,肺的问题就这样形成了,所以讲肺癌的病根它不在肺,它是由这样转换过来的。首先,我们讲大肠它有一个叫回经之热,我们常常说脾和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个肺和大肠的关系,他们有一个络属关系,同时又有一个表里关系。我们看这个人体受了外邪以后,加上饮食不慎形成腑气,腑气首先它是化热,然后它就化气,这个化气的阶段你还不知道,如果说有一个懂六经辨证的医生在化气的阶段问诊,让他经常吃吃药,泄一泄,就非常好了。有的人说抽烟导致肺癌,这些年来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帖子,说吸烟引起肺癌是无稽之谈,也列举了一些大量的事实来证明。肺癌与吸烟的关系我们抛开不讲,首先讲我们人体这种疾病的关系,肺为娇脏,我认为这个五脏六腑中间,只要是六经不能够和谐,长期的携带疾病,或者说体内的热邪毒气比较大,它都有导致肺癌的这种可能性。肺虚的人,一遇寒凉就咳嗽,那快点用上二仙汤,就像我站在这里讲话出汗了,稍微脱衣服,20分钟以后觉得冷了,赶紧披衣服这个时候就有咳了,这个时候甘草干姜汤我们叫二仙汤赶紧上,这是他的肺气抵抗力虚。还有的人感冒以后什么都好了,就遗留一个症候,慢性的咳嗽还没有痰,这种病人我在深圳治的不少,前一段时间我治疗一个病人,金劳介绍给我的,这个病人咳嗽几年了,在深圳市中医院以及很多地方都治疗过,还有到香港也治过,很多地方老是治,就是治不好。因为我们说肺虚它也是有原因的,他病历都收这么高一堆,我说你怎么保存得这么仔细?他说每个病历我都收集,检查报告单也没有丢。找我看病,带去以后给我看,这么多病历,我抽样看两个,我一看开的处方、还有电子打印出来的处方,里面都是一些什么止嗽散,大小青龙汤,都是止咳的一些。这个病他几年都好不了,这个病人痛苦得要命。一咳有时候不能睡,人非常憔悴,非常消瘦。人的肺气一败,你想想这个肺主气司呼吸,和大肠一个经,因为肺气一虚的话,人肯定就憔悴。看他症候,我一搭脉,他脉也虚弱,同时有一点弦,我就考虑到他可能有一个少阳病,这个少阳病的携带是有的,因为它阳明热症没有什么表现,这个病人有时候会怕冷,身体太瘦弱了,有一点吓人。病肯定时间长了折磨的。然后我考虑,如果按照前面的这些专家的处方去用方,那无非就是止咳啊,理气啊化痰啊这些东西;或者是宣肺。但是我一看这个形态这样子我想这个病怎么治?我就赶紧转换思路,首先建立六经思维,六经思维里面我认为他病到这个地步,少阴肾元不能藏精纳气了。少阴肾气不足,元阳是虚的,命门火是衰的。这里面我就要考虑给他少阴要固一下,人太瘦了,太阴脾要照顾,脉象弦少阳要考虑,太阳经感受邪气只是他发病的一个诱因。这几个方面我都想到以后,我再想,六经之气的发生它是借助于人体整体的正气的。中医里面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都依赖于人体的正气盛衰,当一个人正气衰弱到一定程度,什么也无从谈起。六经就是六气,六气这个根源在哪里?还是人体的正气,六经本能论就是这个道理。少阳的本能胆腑化出来的,太阳经气的本能是由膀胱发出来的。这就是六经之气。这个病人六经本能之气不足,很憔悴,后来我考虑到什么?久虚不复为劳,《金匮要略》里面一个知名的治虚痨的方子叫薯蓣丸,我们说虚痨不足风气伤,薯蓣丸子是好方。薯蓣丸组成里面很多药。我给他用薯蓣丸合上小柴胡汤。我转换一个思路,我是按六经辨证本能久败给他治的,一个虚痨,我们说久虚不复者为痨,薯蓣丸上去扶正,是养身体的。把六经之气让它重新回归,给它充养起来,充养起来以后我再把他这几条经调理起来。中间我当然也变换了几个方子,但是始终有薯蓣丸的底子,然后用的有少阴的方子,有太阴方,同时我用的还有少阳方子进去。几个月下来,基本上好了。他前天打电话说找我复诊。这个病人得以治愈首先说六经辩证的理论要正确,第二,这个眼光,思路要跳跃,我们不能老盯着止咳化痰,在咳嗽的层面上打圈圈,就像赵本山的歌曲里面唱的:毛驴拉磨呦,它走不出哪个圈,井里蛤蟆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呵呵… …跳出这个范围来看问题,这么瘦弱,久病之人,按虚痨加上六经,六经之气把他复元,复元以后再分经治疗。发现有效的案例,或者说你有什么灵感这个亮点写出来,中医学浩如烟海,不是哪一个人的智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积累的、长期生产生活中与疾病做斗争中形成的这些智慧。大肠的回经之热,肺为华盖,为娇嫩之脏。我们说上焦如雾。大肠经的热回经以后,往上升,它伤害的就是我们的肺。三阳的热化耗伤我们的肺经,所以我们讲肺癌的病根不在肺。第一个病理基础叫大肠的回经之热。第二个病理基础叫什么呢?三阳热化耗伤肺津。三阳热化也并不是看上去有非常大的热,我曾经把蔡氏经方的寒与热给它归纳过。有里热、久热和三阳热。人体的这个里热,起热有多种原因,常见的是津亏液耗。有长期的热清不掉,反反复复,这叫久热。还有三阳热,三阳热化这是很多的。大肠的回经之热是第一个病理因素。第二个病理因素,三阳热化耗伤肺经津。这个热可能是实热,可能是虚热,可能是脏热,可能是久热。那种上火嘴上起个泡、突然嗓子痛,这种看得见的热还真不可怕。忽然哪一天长疮了,红肿高大怕冷高烧,能看得见的热没有关系啊,上几个方子都可以解决,就怕这个人体缠绵难愈的这种久热。三阳热化,三阳身体强壮的人化热比较明显,脸上长的那个痘是红的,脓头以及身上哪个部位长一个阳性的疮,这是三阳热毒性大的人。有的人身体虚,他也有三阳热化,他就会化成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热。一杯水,你的手指头插进去很烫你马上就会拿掉,受不了啊,这个热并不可怕,你会有防御意识。就怕有一个什么效应?温水煮青蛙。温水不高,把青蛙放进去它没有感觉。往后慢慢加温,加温到最后,不知不觉这个青蛙爬不出来,这叫温水煮蛙的效应。三阳热化里面它就包含了这个效应,因为什么呢?三阳热化身体强实的人,他发生了一些病理反应,一些临床表现,我们就会去治疗。就怕六经之气偏虚之人,三阳化的这个久热,这种久热类似于虚热,但它从外邪化生,又不完全是虚热,在不知不觉中损耗你的身体。所以说大肠回经之热很厉害。如果与三阳热化耗灼你的肺津共同为患,那就更厉害。所以肺癌的病根不在肺。蔡氏经方这几年临床治疗的肺癌几百例,我们统计下来的病例,有一次广东省中医院和我们洽谈业务合作,我就把肺癌的病例整理一部分,还有很多例没有整理出来。蔡氏经方并不是就为治肺癌而来的,我们是在临床工作中,实践当中逐渐积累,治的多了,规律和经验就积累了。看这第三个第四个因素,它的病理基础是受太阴和少阴所累。当今时代这种尤其男性朋友当中,生活条件好,生活糜烂,过度的消耗了少阴肾气。有一些非常有钱的老板,得了这个肺癌真的很可怜。当然了别人的私生活我们不能干涉,但是日久少阴亏、太阴也是亏的。有很多人不懂得衣食饱暖,不懂得男女之事与健康的关系,滥交无度,损耗了自己的精气神,损耗了自己的精髓,所以导致太阴也受累,肺也受累,引起我们人体的太阳也虚。要谈到保护手太阴肺,也并不是说就单纯的过度的夫妻生活,这是一方面,是一个损耗。还有是有的人拼命熬夜,劳累,过劳则损。足少阴肾经,精髓空虚的情况下,也会不同程度会累积到肺部。肺癌的病根不在肺,这些病理基础,回经之热,三阳热化,耗伤精液,以及少阴和太阴受累。有人咨询过我,他说怎么样才能把少阴肾气保护好?按照我们古代的说法,就是说男子结婚的时间不能太早,如果结婚得太早,他这个身体没有得到一定的发育完好,我们三八二十四岁结婚应该是可以的,那叫精满气足,你要17、18岁就结婚,这时间若是房劳过渡,都可以导致你的少阴早早就败了。按照古代人的说法,人在20、30的情况下,大概说四天一泄,40以后是八天一泄,50是半个月以泄,到60而精闭,就是闭而不泄了。但是现在的人不可能做到。在保护肾气的意识下,生活中要注意这些规律,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个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保护少阴肾气我们可以做一做操,适度的夫妻生活,不沉迷于女色,经常走一走路,走路是一个很好的有氧运动,非常好的。平时注意少受寒凉。蔡氏治疗肺癌临床常用的什么方?常用的方药理论还是来源于我们六经辨证的理论,第一,有一种类型的肺癌我们的用方是厚朴九物汤作基础,病人能吃饭,他有时候胸闷,那就是厚朴九物汤上去。有的说我们听过厚朴七物汤,没听过厚朴九物汤?我们蔡氏经方对于厚朴七物汤这个药,这个方子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后来在我们使用的过程当中,发现单纯的厚朴七物汤它有时候不能够有效的应对临床,我们逐渐开始加了一味药,加了一个槟榔。槟榔加进去以后,发现很多人肺气虚、燥到一定程度,大便无力推动,要轻轻的润而推动一下,原方再加一个什么呢?再加一个芒硝,变成厚朴九物汤。只要是这个人大肠里面太脏了,肚子很硬,临床要腹诊断。像这种偏热性的肺癌,它的表现是有时候有咳嗽,吐痰,吐浓痰,这个我们合方里面常常合上一张什么?大青龙汤,这个大青龙汤这张方子是我们医圣老祖先创造的很有效的一张方子。“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解表清热此方良”。偏热性的基本上我们习惯于解表清热。你看这里面没有冬虫夏草,没有一些大补的药,所以说治肺癌我们也不一定就天天要用这些大贵、大补的药。这些药里面有时候临床都是常见的,这是偏热性的我们会这样去用方。我们看第二,肺癌的应对。有一些肺癌的临床表现,偏于肺痈的性状,临床苇茎汤这张方子打底。苇茎汤千斤存,桃仁薏仁冬瓜仁。这是千金苇茎汤,这张方子非常好的。有一些肺癌,有肺痈的临床表现,比如说肺部疼痛、吐脓痰。常常用苇茎汤打底,还可以合上桔梗甘草汤,然后大小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在肺癌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我们特别注重消除人体肠道内积累的垃圾,积累的毒和积累的热量。归根到底一句话我们还是要考虑三阳热化。脾胃好比湖与海,大肠好比太平洋。人的阳明用了一辈子,饮食糟粕最后全部都归到大肠、太平洋了,所以大肠里面的这种热,这种脏不得了。时刻要给邪气制造一个出路,邪气有了出路才能更好地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大小承气汤使用频率很高,是我们常常的一个合方。再看这种偏于虚性的肺癌。有时候气短,汗出,心慌心悸,我们会用生脉散作基础,临床芒硝就不用了。一般像这个虚性的我们要区别对待,芒硝不用,厚朴七物汤加一味槟榔,变成厚朴八物汤。有人问过为什么喜欢用槟榔?我们讲这个槟榔他开沃气,就是肠道里面,结肠以下那一段气如果出不来,离了槟榔不行。有些人肛门细小,解的便非常细。肛门细小,阑门不开,中医讲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还有贲门、幽门,有阑门,魄门一共七冲门,所以阑门不开用槟榔,这是我们蔡氏经方的一个经验。我们常常也用厚朴八物汤。你看尽管是一个虚的肺癌,我们还是上厚朴八物汤,这是我们的一个经验。还有,我们对于这种淤滞的脓血散不掉,我们还会合上一张方,桂枝茯苓丸。你要说蔡氏经方治肺癌就是这么几个方子嘛?也不能等同于完全这几个方子,我们走的是这个路,就按这个走。中医里面本来就没有死方子治病,这个路径告诉你就行了。张仲景在原文16条里面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几句话就充分地体现了我们中医的辩证思维。这是我们蔡氏经方六经辨证治疗肺癌临床的这一点点心得。还有第四,我们看这种胸痛如窒,胸胁满闷热。像这种感觉偏于明显的人,这种肺癌的话,我们常常上小陷胸汤和灸甘草复脉汤。像这种情况的病人还经常伴有胃酸,伴有食管的一些不舒服,胸闷胸痛。这个小陷胸汤单单这一张方子力度还是不够,我们常常配上灸甘草复脉汤,给他以扶其正。我们习惯于放中有收,就像我们张仲景创造的很多方子里面,它会体验一个寒热并用,有的人也曾经提出过质疑,他说这个合方合多了,方子的功效到底往哪走?这个不用你担心,它自己会走。有是症用是方,药进入体内,它寒归寒路,热归热路这个不要担心,你如果有这种担心很多方你都不敢用。比方说我们大黄附子汤你不敢用了,大黄是寒下的,附子是温热的。像半夏泻心汤,里面干姜是暖的,黄连它又是寒的。你合方上去以后,它就要各行其道。有病病受之,它自然会知道怎么走,各归其行,各走其道。偏于泄下的药用的多,是不是危险啊?这里面它是有规律的,在下的时候会有收,有收有放。蔡氏经方也经常会用生姜和红枣这两味药。像小柴胡汤桂枝汤很多药都用了生姜红枣,合方时候我们生姜红枣用的量比较大,我们常常生姜50克、60克,一是缓解药的烈性,二是生姜红枣用过以后它口感也会变得好一点。所以也是有章法的。肺癌我们治了不少,其中有一个病人是浙江金华的,这个病人得了肺癌以后,医院判这个病人不能活了。家里的房子就捐掉了,因为他在当地是有贡献的人,政府特批他可以土葬,给他一个墓地,墓碑也刻好了,就等着死了。一个闺女也提前给她出嫁了,九间房子捐给村里做祠堂什么来着。后来他从别的渠道得到消息,找到蔡氏经方以后,我们用的就是前面的这个方法,厚朴七物汤大小承气汤,哎呀那个用过以后,把这个病人从生死线上拉回来了。拉回来以后,他最后到什么程度,能提着篮子上街买菜,能走路,能给邻居说话能唠嗑。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媳妇孝顺,儿子没说,没事还想找几个人唠嗑,看他活得多自在啊。但是,这个病人用的方子里面并没有很大的补药,就是这几个方子来回加减。后来这一个病人治的效果好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当地肺癌多,陆陆续续来了许多病人。但是按照西医讲啊,虽然病灶有所缩小,各种症状虽然改善、生活自理,精神好,但他说那个癌细胞还存在,就是无效的治疗。中医和西医它本来就不是一个理论体系,你不能用一个不是一个理论体系的东西来评价中医治疗,那是不公平的。什么叫治好?你说一个人,他在生死的边缘,你把他拉回来了,能吃饭能走路能上街能找邻居聊天唠嗑,这就是好了,这就叫好。你说谁能保证他活100岁?谁也不敢说这个话。西医敢讲吗?现代医学也不敢讲这个话!我们不能钻牛角尖说癌细胞还在没有治好。癌细胞在人体,带瘤生存的问题,在前几年国外有专家解剖木乃伊,那个木乃伊有一些都是带着癌症的,带着癌细胞的,但是通过研究查出木乃伊的死因并不是因为癌症死亡的。这就证明我们人和肿瘤也是可以和谐相处的。治疗肺癌的消息不胫而走,天天病人多。有的真的很可怜,有的人搞一个救护车开过来以后,他都化疗了几十次,身体彻底垮了,虚弱的无法治疗,宣告不治就回去了,有的能治的我们就治。在座的很多都是专家,我要讲一句公平公道的话,有时候医学所能做的事情,也是很有限的。当然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医学的热爱及努力!
通过我们今天一天的交流和学习,但愿我们在中医经典六经辨证的道路上共同提高!能和大家欢聚一堂我也感到非常高兴,希望以后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再相聚,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五篇:70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第70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上次课讲到了《伤寒论》讲义的最后一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这篇的内容还没讲完,我们把剩下的讲完后再给这篇做小结。
还剩下的两个条文一个是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这条描述了一个什么证候呢?描述了一个外感热病,病后高热已退,但余热未尽,形气两伤。为什么说它余热未尽?这个“余热”在什么地方?我们是根据“气郁欲吐”的证状来的,这是“余热在卫,卫气失和”而出现胃气上逆的临床表现。
那么这种病人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的是,不仅有“气逆欲吐”的症状,而且食欲不振或者根本没食欲,恶闻荤腥,他讨厌闻油腻的味道,甚至炒菜的味道他都讨厌,他在家里会说,“你们不要炝锅,不要炒菜,这个油烟的味道我受不了,一闻我就恶心”。这正是“余热在卫,胃气上逆”的表现。
为什么说是形气两伤?这里所说的“虚羸少气”这四个字,把一个大病初愈、形体消瘦、弱不禁风、正气不足的病人非常形象,给我们的呈现在眼前。
大家想一想,发高烧之后,这个人虽然站起来,病好了,烧退了,(但)消瘦,弱不禁风,这不就是“虚羸”吗?所以我说他是形伤。为什么说他是气伤呢?他少气,上气不接下气,动则感到气就不够用,这是气伤的表现。
在《伤寒论》中,有少气和短气。那么短气呢是有形邪气阻滞,使胸中气机无力,在讲大结胸证的时候,提到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的证侯,当水热邪气相结的部位偏高的时候,出现胸痛、短气、烦燥、心中懊憹[nao2]等等。这里的短气是实证,是有形邪气阻滞气机所致。
少气在《伤寒论》里是指正气虚、气不够吸,这就像上面讲的《栀子豉汤》适应证的时候提到,那是无形邪热留绕胸膈、蕴郁心胸,轻者见到心烦不宁,重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如果火热伤气而兼见少气的,那么就用《栀子甘草豉汤》轻宣郁热,兼以益气。所以那个地方,我们提到了少气,那个少气是火热伤气所造成的,所以用甘草来补气。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虚羸少气”,也是热病耗伤了人体的正气,因此这个证候的基本病机就是“余热未尽,形气两伤”。
有的医家说它是气阴两伤或者气津两伤,或者气液两伤,这些说法都可以,不过我觉得用“形气两伤”来描述这种,来揭示这种“虚羸少气”的,这样弱不禁风,形体消瘦(的现象)似乎更准确一些。
治疗用《竹叶石膏汤》,“清余热,益气阴”。《竹叶石膏汤》这张方子,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和粳米组成。
它的药物组成与《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应当说是同一类的方子。《白虎加人参汤》是知母与石膏相配,而《竹叶石膏汤》不用知母而用了竹叶,竹叶与石膏相配。
知母和石膏相配清热力量大,又有养阴的作用,而竹叶和石膏相配,相对来说清热力量较弱,但它有清心除烦的效果,这是一组药。
人参、粳米、甘草这是《白虎加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共同有的药物,它有着益气生津的作用。不同的是《竹叶石膏汤》用了麦冬,增强了补肺阴、补胃阴的作用。而《白虎加人参汤》没有用麦冬。
还有一个不同的是《竹叶石膏汤》用了半夏,半夏是个辛温的药,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由于半夏的应用就使《竹叶石膏汤》这张方子的整个的寒凉的特性低于《白虎加人参汤》,而又有兼有很好的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
所以《竹叶石膏汤》经常用于热病后期,“形气两伤,而余热在胃,胃气不和”的证状,是热病后期需善后 的一个很好的方子。伤寒病后期也在用,温病后期也在用,尤其是温病的后期,是个经常用到的方子。
差后病辨的最后一条是398条,我们说《伤寒论》原文是398条,112方,讲到这里我们终于涉及到了第398条的内容。“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chai4],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这个条文和“霍乱病篇”最后那个条文的意思是一样的。一个热性病的病人“脉已解”,从脉象上看来邪气已经完全解除了,“而日暮微烦”,到了傍晚的时候,有点儿轻度心烦,或轻度烦热。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病人大病刚好,“新差”,“差”就是病愈,应当说,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中,所写的这个“差”就是这个字,是不加疒(病字旁)的,我们的讲义呢,给它加了个疒,这不是底本原来的字。
病人刚刚好,正气还没有恢复,“人强与谷”,也就是说家属是好心吧,说,你看你病了这么长时间了,肯定是一点儿劲儿都没有,你应当多吃一点好的,多吃一点富含营养的东西来补一补,这种心理是许多家属都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结果适得其反。“人强与谷”,就是哄着他(病人),让他多吃一点儿好的,吃得多一点儿,因为他“脾胃气尚弱”,脾胃气还没有恢复,他就不能够消化这些饮食,不能够消化这些饮食,导致了这些饮食积聚合在胃肠道,食郁化热,郁热扰心,就出现了轻度的烦,这种情况怎么办?一般情况下不用药物治疗,“损谷则愈”,减少一点儿饮食,吃得少一点儿,他就好了。
所以在“差后病篇”的最后一条强调了病后应当节饮食的重要性,这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我们对一个大病后期的病人,一定要提醒他的饮食禁忌,象一个腹泄病人,拉了几天,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拉了几天,形体也消瘦了,身上也没有劲儿了,现在不拉(肚子)了,他自己觉得应当多吃一点好的东西,家属也觉得应当多吃一点好的东西,结果鱼肉蛋虾全吃,结果最后就造成了一个慢性腹泻,这个腹泻就是肠炎,痢疾更是这样,刚刚病好了以后,要忌食鱼肉蛋,应当忌一个星期。
所以病后不要急着用食补,而等机体的机能完全恢复以后,再去适当的食补,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伤寒论》的最后一条,强调了节饮食的重要性,所以贯穿《伤寒论》始终的是,保胃气、存津液。
我们说在“太阳病篇”的第一个方子《桂枝汤》,这张方子里头4个药是来自于食疗,而且服了药以后,要喝热稀粥,要特别注意饮食禁忌,体现了保胃气的精神。
最后一条,398条,病后要节饮食,要慎起居,体现了保胃气的精神。
所以后世医家说保胃气,存津液是贯穿《伤寒论》自始至终的一个精神,一个治则,一个原则,这就是强调了保护人体正气的重要性。
好了,到此为止,我们把“差后病篇”讲完了,实际上“差后病篇”的内容比较概括,比较简单,那么病后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首先存在着“阴阳易”的问题,因为“阴阳易”这个病现在在我们中国的大陆见不到,就像我上次讲课所说,据说在国外有一种性病,它的临床表现很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阴阳易”,这留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
剩下的食复的问题、劳复的问题,这是在临床上我们常能够见到的问题,那么具体处理,我想我们并不限于使用《枳实栀子豉汤》,而应当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仲景只不过是举《枳实栀子豉汤》来治疗病后复发,然后余热未尽。
至于房劳复的问题,在我们的“差后病篇”没有提到,但事后世医家有许多关于房劳复的论述,而且认为房劳复是这些复发的病证中最重的,甚至有时候可以导致生命的危险。这些在我们学习后世的著作的时候,应当引起注意。
病后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比方说病后又出现了发热,仲景提出了一个执简驭繁的一个非常好,也非常实用的方法,那就是看他的脉,脉明显浮的,就用发汗的方法,用《桂枝汤》;脉明显沉实有力的,用泻下的方法,用《大柴胡汤》;脉既不浮又不沉的,这个范围较为广泛,那你就通通的用《小柴胡汤》。
所以《小柴胡汤》是解热的一个极好的方子,它治疗往来寒热,治疗头痛发热,治疗呕而发热,治疗发潮热、治疗差后复发热。所以《小柴胡汤》在临床上是经常用于解热,解热时要注意柴胡的量要在15克以上,疏肝时柴胡10克就可以了,升阳的时候柴胡用5-6克就行了,甚至3克就可以了。
至于病后遗留下来的一些水热邪气,留滞下焦,出现了腰以下水肿的,《伤寒论》提供了《牡蛎泽泻散》来清热利水。《牡蛎泽泻散》是一个泄下逐水的方剂,我们应当注意它和《十枣汤》、《大陷胸丸》、《大陷胸汤》相鉴别。
遗留下来寒饮的问题,象396条所提到的“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这提到了两太阴虚寒、饮邪不化、寒饮邪气留滞胸中隔上的问题,在这里用《理中丸》主要是温两太阴、温脾阳、温肺、化痰饮。
对于吐咸沫,对于喜唾,我们归纳前面所讲内容,《吴茱萸汤》可用于治疗干呕、吐涎沫;《四逆汤》可治疗胸中膈上有寒饮,胸中膈上有寒饮也可见吐涎沫,吐大量的清稀的唾液。因此当我们见到一个吐大量的吐清稀的唾液病人时,根据《伤寒论》的治疗思路,我们就要进一步区别:他是是脾阳不足,寒饮内生,我们就用《理中丸》;他是胃中寒胜、寒饮上逆或者肝胃两寒、寒饮不化我们就用《吴茱萸汤》;他是脾肾两虚或者是以肾阳虚为主或者是脾肾两虚,饮邪不化,胸中膈上有寒饮,那我们就用《四逆汤》。
至于病后形气两伤,余热未尽用《竹叶石膏汤》,这是我们刚刚讲过的。
最后一条,病后节饮食、慎起居,这是应当在病后的护理上特别要注意重视的。这样才能够使病情减少复发,使病人尽快完全康复。“差后病篇”就提供了这么多内容。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398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
一类是汗孔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
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
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
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
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
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
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
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
《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么多内容,当太阳病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的症状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叫做“变证”。而张仲景把“变证”中的,因为多次误治以后所造成病情复杂化的这种“变证”叫做“坏病”。
变证也好,坏病也好,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个字的治疗原则,那么这十二个字也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在文字的表述上最集中的体现。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能够背会这12个字,能够领会它的精神。
“太阳病篇”随后列了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种种变证,这些变证的治疗,为我们临床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药,所以太阳病篇的这个变证的内容,有许多方子是我们在治疗杂病中经常运用的。
你比方说,《桂枝甘草汤》我们就经常用于治疗心阳虚的心慌心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我们常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而辩证属于心阳不足的。
治疗脾虚的那几个方子,象《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这在临床上都非常常用。《厚姜半甘参汤》治疗腹胀满,《小建中汤》或者是治疗腹痛、或者是治疗心中悸而烦,在临床都非常常用。
治疗水气病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在临床上更常用。治疗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不怎么常用。
但是治疗肾阳虚,而阳虚水泛的《真武汤》确是非常常用的一张方子。治疗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它治疗脉结代,心中悸,那更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来还是有效的。
所以太阳病篇的变证的这些内容,也是临床经常用到的内容,我们应当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两大类,那么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人把它叫做阳明经证。
这里的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所造成的。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221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
所以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热在胸膈。
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也没什么大的错误。
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重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证时,用了比较多时间来分析它身大热的问题、汗大出的问题,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
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
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很多使用的机会。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
所以阳明热证上焦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热法、下焦的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热证上、中、下三焦不同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当阳明燥热、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
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这两种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类证候,阳明毒热内盛的证候,那我们只能用清法,只能把它看成是阳明热证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阳明腑实证;
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也就是说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没有全身的热盛的症状,那它不是外感病,不是阳明病,只是杂病,是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当然杂病中腹满的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治疗。但不能把它叫做阳明病,只能把它叫做承气汤的适应证之一。
既然阳明俯实证是由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证候叠加而成的,这就便于我们选择在什么情况下用《调胃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小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
如果以毒热内盛为主的,我们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如果以腹部的实证表现为主的,我们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重在通腑,重在导滞;如果毒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者都重的,那自然是用《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腑。
阳明实证还涉及到脾约证,那是由于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不能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医家把它叫作“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时出现津液偏盛、小便数多、大肠湿润、大便干燥,这就叫脾约,治疗用《麻子仁丸》,起润下的作用。因为《麻子仁丸》是为了通便,所以他以《小
承气汤》为底方,二仁一芍小承气,它是润肠通便的一张方子。
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热盛伤津,也由于治疗时或用了发汗,或者用了利尿等等药伤了津液,津亏。这时大便干结,病人想解大便的时候,大便阻结在肛门那个地方排不出,这叫津亏便结证。张仲景采取了《蜜煎方》来导便,来通便,或者用猪胆汁来灌肠,导便法和灌肠法在世界上最早的应用,有文字记载的应当属《伤寒论》了。
阳明实证,上面我们谈到的腑实证也罢,脾约证也罢,津亏便结也罢,病都在气分,阳明腑实证也有病在血分的,那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而形成的阳明蓄血证,由于瘀血久留,新血不生,心神失养,还有喜忘,注意他的精神证状,应当和太阳蓄血证的如狂、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相区别。
由于血热互结,大便虽然干燥,其色必黑,反易解。“黑”提示了有瘀血,“反易解”,因为毕竟是瘀热互结,瘀血是阴性物质,它有濡润肠道的作用,所以它容易解出来。
对于这种证候,《伤寒论》虽然提出了用《抵当汤》来治疗,那我们临床上应当是一个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来决定,不一定用《抵当汤》。因为这像一个上消化道慢性出血的病人,没准儿有的时候,你还需要用凉血、止血、润便的方药来治疗,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至于阳明的变证,主要是指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和,湿热互结,湿不得泻,出现小便不利、热不得越就出
现了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湿热互结于体内,阻遏了气机,影响了肝胆疏泄;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出现了发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证。
这种发黄证热是大于湿的,热为阳邪、湿为阴邪,当热大于湿的这种湿热发黄证,显然应当归属于阳热证的范畴。所以把他叫做阳明湿热发黄。一般情况下,治疗这种证候用《茵陈蒿汤》,茵、栀、黄三个药连续用、同时用。
可是当湿热未退、黄疸未退、而中气已经有不足的时候,这该怎么办?改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又兼有保护中气;而湿热发黄的病程中,他有感冒,而治疗湿热发黄又不能够间断,这个时候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兼于解表。阳明病的主要内容就这么多。
少阳病,从病位来说,它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腑和手少阳三焦腑,少阳的阳气虽然是比较弱小,不亢不烈,但是它对全身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少阳胆腑主疏泄,藏精之,寄相火,主决断,它对人的情绪的调节、心情的调节,它的胆汁的排泄和贮藏的正常功能,对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手少阳三焦腑作为一个水火气机的通道,作为一个气化的场所,作为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它对太阳阳气的疏布,有着调节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曾经说过“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因此,足少阳胆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足少阳胆腑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但是胆也罢,三焦也罢,他的功能却是作用于全身的。如果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话,那么少阳它既不主表,也不主里。但是和主表、主里都有关系,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特殊的功能称作“少阳主半表半里”。
所谓“半表半里”就是“不表不里、非表非里”,但是它绝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间的夹层、表里之间的夹界。所以我们说,如果理解不好“半表半里”这个词的话,不如你就干脆理解成少阳主枢。少阳枢机的畅达,能使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畅达,表里内外的气机畅达。
还有足少阳胆经的经别和心胆相连,这就沟通了心胆相关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少阳病常兼有太阳不和,兼有阳明不和,兼有太阴不和,兼有精神神志不宁。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一个轻微兼证的话,用《小柴胡汤》这一个方子就可以了。
如果它的兼证特别明显的话,那就需要加减了,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配合《桂枝汤》,那就是和解少阳,兼于解表,配合半个承气汤,那就是《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清里。配合《甘草干姜汤》,那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以温补太阴,当然这个方子里,也有生津止渴的天花粉,而那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那就是针对少阳不和、心胆不宁,出现胸闷烦惊的证候的。
你看这几个加减方,或者涉及到太阳,或者涉及到阳明,或者涉及到太阴,或者涉及到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这正体现了少阳病作为一个枢机,它表里内外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所以我们说少阳病有四大特点:经腑同病的特点;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特点;容易兼夹太阳、阳明、太阴不和的特点;容易化痰、生饮、生水的特点。这是我们在治疗少阳病的过程中,都应当特别注意的。
在少阳病的后面附了一个热入血室证,其实热入血室证不是少阳病,而是妇女在月经期患外感,或者月经刚断患外感,那么这个外感可以是太阳病,可以是阳明病。然后血室空虚,邪气趁虚内入血室化热,和水相结,由于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瘀热结于胞宫,它就反馈性的影响了肝胆疏泄的失调。影响了肝经疏泄失调的可见胸胁下满痛,如结胸状,并且出现瘀热上扰、肝不藏魂的暮则谵语,仲景用刺期门穴的方法来泄肝经之瘀热。
如果血热结于胞宫,影响少阳经气不利的,那可能就出现了寒热交错如疟状的临床表现,仲景用《小柴胡汤》。
好了,《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热,又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我们再总结一下《小柴胡汤》治疗发热。往来寒热、头疼发热、呕吐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还有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但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
疟状,我们必须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的药,丹皮、赤芍、茜草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比较好的疗效。因为《小柴胡汤》毕竟是治疗气分的一个方,既然病入血分,所以一定要加入血分药。少阳病就这么多内容。
至于太阳病,非常清楚,它是一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的证候,这是它的主要症候——脏虚寒证。
那么治疗呢?用四逆倍,它包括了《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来温中散寒、止泻。
太阴病下利的主要特征是“自利不渴、大便稀溏”,这点我们必须掌握,当然太阳经脉受邪,出现腹满时痛或者大实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
如果太阳经气血失和,进一步发展成气滞血瘀,那我们就用《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兼以化瘀止痛。如果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出现的腹中拘急疼痛,那就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理缓急。而《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这三个方都是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基础的,虚的加饴糖,实的加大黄。
所以要学会这三张方子治疗腹满、腹痛的临实用。这三个方子治疗的证候,不在脾脏,而在脾经,这要区别清楚了。
关于少阴病,病变的部位涉及到心、肾,从总体情况来看,它是以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所以病变涉及到心、肾那就出现了人体根本之气的动摇,所以少阴病应当说是比较重的。
因为心主火,肾主水,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就少阴本证、少阴脏证来说,它就可能出现寒化和热化两大类。
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了少阴的寒化症,少阴寒化证,我们主要讲了阳衰阴盛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证,阴盛戴阳的《白通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和阳虚身痛的《附子汤》证。
当然在我们的讲义上,把胃寒剧吐的《吴茱萸汤》证,把肾气虚,关门不固,脾气虚不能摄血而出现了下利滑脱,大便脓血的《桃花汤》证,都属于少阴寒化证中。
但是我说这两个方证不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象《吴茱萸汤》证,可以把它看作是少阴病的类证;而《桃花汤》证呢,勉强可以说那是肾气虚、脾阳虚的一个证候,勉强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少阴寒化证。
当然《桃花汤》适应证有大便脓血,在“厥阴病篇”的《白头翁汤》的适应症有大便浓血,我们应当注意这两个方证的鉴别。
当素体少阴阴虚而阳亢,外邪就容易从阳化热,而出现少阴的热化证。少阴热化证的一个证候是,因肾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出现的心中烦,不得卧,治疗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也是温病后期常用到的一个方子,有滋阴清热、泻南补北的作用。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
所以《猪苓汤》的适应证,可以是由阳明经热误下而来,也可以是由少阴热化证而来。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以后,它的临床表现:一组是小便不利;一组是可以饮水;一组是心烦不得眠。这是它的三大组证,既然有水邪,而水邪是逆流横溢的、无处不到的、变动不居的,所以水邪犯肺可以有咳嗽,水邪犯肺可以有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可以有下利,当然对于猪苓汤适应证来说,特别是它由阳明来的,它还有些热,象脉浮呀、象身热呀,治疗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都有利尿的作用,又都是特别常用的三张方子,应当注意区别这三张方子的适应证。
对于少阴病来说,还涉及到太少两感证,涉及到少阴兼阳明里实的证候,也涉及到少阴咽痛证,这些证候在临床上都可能遇得到,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区别清楚就可以了。
六经病的最后一经病是厥阴病,关于厥阴病,我们刚刚讲完,厥者,尽也,极也。就单从厥阴这个词来说是阳气衰竭到极点,或者说是阴寒邪气盛到极点,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所以病到厥阴,当阳气衰到极点的时候,那也许就死亡,也许像厥阴相火被阴寒邪气郁遏到极点的时候,那相火可能就要爆发,爆发,阳气就来复,这就可能由阴转阳。所以“厥阴病篇”它的证候常常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或死或自愈,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由于“厥阴病篇”我们刚刚讲完,我想这一部分内容呢,我们在这里就不再给大家作更多的总结。但是厥阴病两极转化的这种特点,我们应当能够掌握。在“厥阴病篇”提到一些方子,在临床也是特别好用的,像治疗湿热下注下利的《白头翁汤》,象治疗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象治疗肝胃两寒,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象治疗回厥,治疗久利的《乌梅丸》,还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些条文,这些方剂,都是我们应当重点掌握的。
应当说学习《伤寒论》,讲解《伤寒论》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这是因为学习《伤寒论》的人他是根据自己的学识,根据自己的经历,站在自己的观点上来看待问题的。
有一个很著名的摄影师,拿一张照片给大家看,说:“你们看我拍的什么呀?”一个小姑娘说,“这是我的花衬衫”,一个老太太说:“这是我做的屁股垫”,一个大厨师说:“这是我烤糊的饼干上面的花纹”,一个建筑师说,这是我拼装的新的地板的花纹。最后摄像师公布了答案,“这是我拍的放大了一千倍的一张少女的脸。”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个事有不同的结论?这主要是根据他个人的学识,个人的见解、个人的经历(决定的),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算起来我们学了70个学时,我讲的这些东西是根据我自己的认识,并不一定能够被大家所公认,但是作为我们本科作为我们一个《伤寒论》入门的一种教学,我觉得这就可以把大家引入门,所以今后大家在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时候不要特别局限于我所说的观点,那你可以读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或者你借助更多的临床来重新好好地阅读《伤寒论》,我只是把大家引入门,当然这里头肯定是有我的偏见,就像那个面包师把这么个少女的放大了一千倍的脸的照片当成饼干一样,我可能也有这种情况。
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了这么长时间,非常感谢大家对我教学工作的支持,我们的课就到这里全部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