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教案

时间:2019-05-15 07:3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伤寒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伤寒教案》。

第一篇:伤寒教案

教学内容:伤寒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了解伤寒的发病原理及传播途径。

2、知道怎样预防治伤寒。

教学重、难点:伤寒发病原理、怎样预防。教学过程:

一、伤寒的概念: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应予“严格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二、疾病分型

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三、发病原因

伤寒杆菌由口而入感染,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四、伤寒的传播途径

伤寒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而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污染的水和食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

五、怎样预防

1、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隔离并治疗患者和带菌者,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1次)阴性方可出院。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连续大便培养4次阴性可恢复与食品、儿童有关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蝇),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进食生水和不洁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流行区内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菌苗。目前使用的有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用伤寒杆菌Ty21a.变异株制成的口服活菌苗等,可根据条件选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预防伤寒

预防伤寒、副伤寒

一、伤寒、副伤寒是如何传播的?

伤寒、副伤寒是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伤寒、副伤寒病人带菌者,可以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潜伏期为2—15天。

二、伤寒、副伤寒有哪些症状?

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和轻度腹泻。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40度以上,发烧可持续14天以上。

三、如何做好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

1、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或吃烧烤之类的东西。

2、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和瓜果,生食的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用消毒剂浸泡后食用。剩饭剩菜、海产品等食用前一定要烧熟煮透。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桶装纯净水尽量加热饮用),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

4、厨房要有防蝇设备,安装纱门纱窗。

四、如何做好伤寒、副伤寒病人及家庭内消毒和预防?

1、确诊的伤寒、副伤寒病人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隔离及正规治疗。症状消失7天后,粪便培养2次阴性后,方可出院,住院期间禁止外出活动,减少探视,以免复发或形成慢性带菌,传染给家人、亲朋或其他人。

2、病人排泄物、衣物、食具和其他污染物品、场所,要随时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或84消毒液、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浸泡、洗擦。

3、家庭成员、陪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使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等药物预防服药5天,儿童服药3天。

*特别警示:

1、凡发热3天以上原因不明的病人,应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明确诊断。

2.、2003年患过副伤寒的人员,必须进行两次粪检副伤寒杆菌,粪检阴性者为彻底治愈,粪检阳性为带菌者,仍具有传染性,需要继续服用复方新诺明治疗2-3周,直至粪检阴性。带菌者的密切接触者也应服用复方新诺明进行预防。

第三篇:伤寒心得2

《伤寒论》六经辩证学习心得

“六经辨证”被认为是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之一,肇始于东汉· 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并无“六经”或“六经辨证”的说法,其中各篇的标题只是称作“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和“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等。宋代朱肱以经络学说解释伤寒病症状发生的机理,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因此把伤寒病证对应于足六经的经络病变,称作“六经辨证”。

《伤寒论》认为,伤寒病会在经脉中循经流传,以七日为一个循环周期,例如条文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又如条文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伤寒论》中所述的各种伤寒病证则既包括了经络的病候,也包括了相关脏腑的病候,更纳入了寸口脉诊的内容,并且大部份的脏腑病症无法按经脉循行的部位来阐明病症的机理,只能按照脏腑理论或阴阳学说进行解释。例如,太阳病脉证中蓄水证有胃中干、烦躁不得眠和小便不利等症候;蓄血证有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和少腹急结等症候;结胸证有心下痛、按之石硬、舌上燥而渴和日晡潮热等症候;痞证有心下痞、按之濡和下利等症候;阳明病脉证中以胃家实为提纲证,并分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和少阳阳明,主要症状是胃中燥热、烦渴和大便难等;少阳病脉证中的小柴胡汤证有嘿嘿不欲饮食和心烦喜呕等症候;太阴病脉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和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为提纲证,均是脏腑病证的症候;少阴病脉证以脉微细、但欲寐的脏腑症候为主证;厥阴病脉证也同样是以脏腑证候为提纲证,表现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和下之利不止等等。应用“六经辨证”的思路根本就不能完全阐释伤寒病各类脉证的发生、传变和转归。

《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是病位与病情的辨证统一先说病位,六经病包括三阳证和三阴证:太阳病是指位于人体之表的阳证,少阴病是指位于人体之表的阴证,少阳证是指位于人体之半表半里的阳证,厥阴病是指位于人体之半表半里的阴证,阳明病是指位于人体之内(里)的阳证,太阴病是指位于人体之内(里)的阴证。“表就是人这个躯壳,就是由皮肤、肌肉、筋骨组成的躯壳,这在人体上是最在外了。那么病邪反映到这个部位,就叫做表证。”№J‘‘半表半里就是表之内,里之外,那么现在就是说胸腹腔问了,这么一大块地方⋯⋯所以病邪反映到这个部位就叫半表半里证。”№J‘‘里就是指的胃肠这个消化道,它是在人身上极里之里了⋯⋯如果病邪反映到胃肠里面的证候,那就叫做里证。”16J病情无非就是阴阳寒热虚实造成的疾病反应。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应。是以表、里、半表半里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应;同理,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应。总之,疾病不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加上半表半里,实为九纲,但仍习惯称八纲)范畴,所以六经辨证亦可称为八纲辨证。

综上所述,在认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时,应明确以下两点:!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方式,或称为辨证思想;六经辨证是认识伤寒病的具体辨证方法,受八纲辨证思想指导。二者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相提并论。"八纲辨证思想与六经辨证方法之间只是属于一般的从属关系而非特殊的相辅相成关系,即所有针对具体疾病而立的辨证方法均受八纲辨证思想指导,而不是只有六经辨证方法才与八纲辨证思想有关。如果不能明确以上两点,而将中医的辨证思想与其他具体的辨证方法相混,则将直接导致在理论和临床上对辨证论治的模糊认识。这种模糊认识首先表现在不能深刻理解六经辨证方法专为伤寒病而立的专一性,而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外感病,甚至认为六经辨证方法还可以用来辨识杂病。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六经又从阴阳立法,分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和少阴、太阴、厥阴三阴经,三阴三阳表里互相对应。临证治疗时,常见六经病证错杂之象。根据六经表里对应规律或表里两经同治,或见“表经”之象而治“里经”,常获满意疗效。

第四篇: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么多内容,当太阳病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的症状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叫做“变证”。

而张仲景把“变证”中的,因为多次误治以后所造成病情复杂化的这种“变证”叫做“坏病”。变证也好,坏病也好,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个字的治疗原则,这十二个字也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在文字的表述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能够背会这12个字,能够领会它的精神。

“太阳病篇”随后列了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种种变证,这些变证的治疗,为我们临床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药,所以太阳病篇的这个变证的内容,有许多方子是我们在治疗杂病中经常运用的,你比方说,桂枝甘草汤我们就经常用于治疗心阳虚的心慌心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我们常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而辩证属于心阳不足的。治疗脾虚的那几个方子,象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这在临床上都非常常用。厚姜半甘参汤治疗腹胀满,小建中汤或者是治疗腹痛、或者是治疗心中悸而烦,在临床都非常常用。

治疗水气病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在临床上更常用。治疗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不怎么常用,但是治疗肾阳虚,而阳虚水泛的真武汤确是非常常用的一张方子。治疗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它治疗脉结代,心中悸,那更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来还是有效的。所以太阳病篇的变证的这些内容也是临床经常用到的内容,我们应当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两大类,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人把它叫做阳明经证。这里的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所造成的。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221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所以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热在胸膈。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也没什么大的错误。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重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证时,用了比较多时间来分析它身大热的问题、汗大出的问题,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很多使用的机会。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所以阳明热证上焦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热法、下焦的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热证上、中、下三焦不同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当阳明燥热、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这两种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类证候,阳明毒热内盛的证候,那我们只能用清法,只能把它看成是阳明热证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也就是说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没有全身的热盛的症状,那它不是外感病,不是阳明病,只是杂病,是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当然杂病中腹满的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治疗,但不能把它叫做阳明病,只能把它叫做承气汤的适应证之一。既然阳明俯实证是由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证候叠加而成的,这就便于我们选择在什么情况下用调胃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小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如果以毒热内盛为主的,我们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重在泻热;如果以腹部的实证表现为主的,我们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重在通腑,重在导滞;如果毒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者都重的,那自然是用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腑。阳明实证还涉及到脾约证,那是由于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不能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医家把它叫作“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时出现津液偏盛、小便数多、大肠湿润、大便干燥,这就叫脾约,治疗用麻子仁丸,起润下的作用。因为麻子仁丸是为了通便,所以他以小承气汤为底方,二仁一芍小承气,它是润肠通便的一张方子。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热盛伤津,也由于治疗时或用了发汗,或者用了利尿等等药伤了津液,津亏。这时大便干结,病人想解大便的时候,大便阻结在肛门那个地方排不出,这叫津亏便结证。张仲景采取了蜜煎方来导便,来通便,或者用猪胆汁来灌肠,导便法和灌肠法在世界上最早的应用,有文字记载的应当属《伤寒论》了。

阳明实证,上面我们谈到的腑实证也罢,脾约证也罢,津亏便结也罢,病都在气分,阳明腑实证也有病在血分的,那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而形成的阳明蓄血证,由于瘀血久留,新血不生,心神失养,还有喜忘,注意他的精神证状,应当和太阳蓄血证的如狂、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相区别。由于血热互结,大便虽然干燥,其色必黑,反易解。“黑”提示了有瘀血,“反易解”,因为毕竟是瘀热互结,瘀血是阴性物质,它有濡润肠道的作用,所以它容易解出来,对于这种证候,《伤寒论》虽然提出了用抵当汤来治疗,那我们临床上应当是一个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来决定,不一定用抵当汤,因为这像一个上消化道慢性出血的病人,没准儿有的时候,你还需要用凉血、止血、润便的方药来治疗,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至于阳明的变证,主要是指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和,湿热互结,湿不得泻,出现小便不利、热不得越就出现了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湿热互结于体内,阻遏了气机,影响了肝胆疏泄;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出现了发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证。这种发黄证热是大于湿的,热为阳邪、湿为阴邪,当热大于湿的这种湿热发黄证显然应当归属于阳热证的范畴。所以把他叫做阳明湿热发黄。一般情况下,治疗这种证候用茵陈蒿汤,茵、栀、黄三个药连续用、同时用。可是当湿热未退、黄疸未退、而中气已经有不足的时候,这该怎么办?改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又兼有保护中气;而湿热发黄的病程中,他有感冒,而治疗湿热发黄又不能够间断,这个时候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兼于解表。阳明病的主要内容就这么多。

少阳病,从病位来说,它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腑和手少阳三焦腑,少阳的阳气虽然是比较弱小,不亢不烈,但是它对全身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少阳胆腑主疏泄,藏精之,寄相火,主决断,它对人的情绪的调节、心情的调节,它的胆汁的排泄和贮藏的正常功能,对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手少阳三焦腑作为一个水火气机的通道,作为一个气化的场所,作为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它对太阳阳气的疏布,有着调节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曾经说过“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因此,足少阳胆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足少阳胆腑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但是胆也罢,三焦也罢,他的功能却是作用于全身的。

如果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话,少阳它既不主表,也不主里。但是和主表、主里都有关系,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特殊的功能称作“少阳主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就是“不表不里、非表非里”,但是它绝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间的夹层、表里之间的夹界,所以我们说,如果理解不好“半表半里”这个词的话,不如你就干脆理解成少阳主枢。少阳枢机的畅达,能使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畅达,表里内外的气机畅达。还有足少阳胆经的经别和心胆相连,这就沟通了心胆相关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少阳病常兼有太阳不和,兼有阳明不和,兼有太阴不和,兼有精神神志不宁。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一个轻微兼证的话,用小柴胡汤这一个方子就可以了。如果它的兼证特别明显的话,那就需要加减了,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配合桂枝汤,那就是和解少阳,兼于解表,配合半个承气汤,那就是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清里,配合甘草干姜汤,那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以温补太阴,当然这个方子里,也有生津止渴的天花粉,而那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那就是针对少阳不和、心胆不宁,出现胸闷烦惊的证候的。你看这几个加减方,或者涉及到太阳,或者涉及到阳明,或者涉及到太阴,或者涉及到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这正体现了少阳病作为一个枢机,它表里内外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们说少阳病有四大特点:经腑同病的特点;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特点;容易兼夹太阳、阳明、太阴不和的特点;容易化痰、生饮、生水的特点。这是我们在治疗少阳病的过程中,都应当特别注意的。

在少阳病的后面附了一个热入血室证,其实热入血室证不是少阳病,而是妇女在月经期患外感,或者月经刚断患外感,这个外感可以是太阳病,可以是阳明病。然后血室空虚,邪气趁虚内入血室化热,和水相结,由于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瘀热结于胞宫,它就反馈性的影响了肝胆疏泄的失调。影响了肝经疏泄失调的可见胸胁下满痛,如结胸状,并且出现瘀热上扰、肝不藏魂的暮则谵语,仲景用刺期门穴的方法来泄肝经之瘀热。如果血热结于胞宫,影响少阳经气不利的,那可能就出现了寒热交错如疟状的临床表现,仲景用小柴胡汤。好了,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热,又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我们再总结一下小柴胡汤治疗发热。往来寒热、头疼发热、呕吐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还有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但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我们必须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的药,丹皮、赤芍、茜草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比较好的疗效。因为小柴胡汤毕竟是治疗气分的一个方,既然病入血分,所以一定要加入血分药。少阳病就这么多内容。

至于太阳病,非常清楚,它是一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的证候,这是它的主要症候——脏虚寒证。治疗呢?用四逆倍,它包括了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来温中散寒、止泻。太阴病下利的主要特征是“自利不渴、大便稀溏”,这点我们必须掌握,当然太阳经脉受邪,出现腹满时痛或者大实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如果太阳经气血失和,进一步发展成气滞血瘀,那我们就用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兼以化瘀止痛。如果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出现的腹中拘急疼痛,那就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理缓急。而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这三个方都是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基础的,虚的加饴糖,实的加大黄。所以要学会这三张方子治疗腹满、腹痛的临实用。这三个方子治疗的证候,不在脾脏,而在脾经,这要区别清楚了。

关于少阴病,病变的部位涉及到心、肾,从总体情况来看,它是以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所以病变涉及到心、肾那就出现了人体根本之气的动摇,所以少阴病应当说是比较重的。因为心主火,肾主水,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就少阴本证、少阴脏证来说,它就可能出现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了少阴的寒化症,少阴寒化证我们主要讲了阳衰阴盛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证,阴盛戴阳的白通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和阳虚身痛的附子汤证。当然在我们的讲义上,把胃寒剧吐的吴茱萸汤证,把肾气虚,关门不固,脾气虚不能摄血而出现了下利滑脱,大便脓血的桃化汤证,都属于少阴寒化证中。但是我说这两个方证不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象吴茱萸汤证可以把它看作是少阴病的类证;而桃花汤证呢,勉强可以说那是肾气虚、脾阳虚的一个证候,勉强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少阴寒化证,当然桃花汤适应证有大便脓血,在“厥阴病篇”的白头翁汤的适应症有大便浓血,我们应当注意这两个方证的鉴别。当素体少阴阴虚而阳亢,外邪就容易从阳化热,而出现少阴的热化证。少阴热化证的一个证候是,因肾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出现的心中烦,不得卧,治疗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也是温病后期常用到的一个方子,有滋阴清热、泻南补北的作用。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所以猪苓汤的适应证,可以是由阳明经热误下而来,也可以是由少阴热化证而来。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以后,它的临床表现:一组是小便不利;一组是可以饮水;一组是心烦不得眠。这是它的三大组证,既然有水邪,而水邪是逆流横溢的、无处不到的、变动不居的,所以水邪犯肺可以有咳嗽,水邪犯肺可以有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可以有下利,当然对于猪苓汤适应证来说,特别是它由阳明来的,它还有些热,象脉浮呀、象身热呀,治疗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都有利尿的作用,又都是特别常用的三张方子,应当注意区别这三张方子的适应证。对于少阴病来说,还涉及到太少两感证,涉及到少阴兼阳明里实的证候,也涉及到少阴咽痛证,这些证候在临床上都可能遇得到,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区别清楚就可以了。

六经病的最后一经病是厥阴病,关于厥阴病,我们刚刚讲完,厥者,尽也,极也。就单从厥阴这个词来说是阳气衰竭到极点,或者说是阴寒邪气盛到极点,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所以病到厥阴,当阳气衰到极点的时候,那也许就死亡,也许像厥阴相火被阴寒邪气郁遏到极点的时候,那相火可能就要爆发,爆发,阳气就来复,这就可能由阴转阳。所以“厥阴病篇”它的证候常常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或死或自愈,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由于“厥阴病篇”我们刚刚讲完,我想这一部分内容呢,我们在这里就不再给大家作更多的总结。但是厥阴病两极转化的这种特点,我们应当能够掌握。在“厥阴病篇”提到一些方子,在临床也是特别好用的,像治疗湿热下注下利的白头翁汤,象治疗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象治疗肝胃两寒,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象治疗回厥,治疗久利的乌梅丸,还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这些条文,这些方剂,都是我们应当重点掌握的。

第五篇:传染病学伤寒试题

传染病学伤寒试题

莄A1型题

1.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

蕿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莇B、伤寒性肝炎、脾炎

肅C、I型变态反应

D、III型变态反应

蚇E、中毒性肝炎

螆2.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

A、属沙门菌属的A群

羂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芅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薅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螀3.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

膈A、内毒素

蚅B、肠毒素

芆C、外毒素

D、神经毒素

蒁E、细胞毒素

莈4.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

A、普通型伤寒患者

羂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慢性带菌者

D、伤寒恢复期

薃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蚀5.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螇A、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膇 “O”均

升高

芃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螁C、长程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

达反应“H”升高

蚆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羃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

反应阴性

6.伤寒的确诊依据是

肆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螄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蚀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薀D、肥达反应阳性

蒅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蒄7.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蚁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膈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袇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蚈A、肠出血

羅B、中毒性心肌炎

薀C、溶血尿毒综合征

D、中毒性肝炎

E、肠穿孔

螁9.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

A、病后第1周莄

B、病后第3~4周薃

C.病后第2周薂

D.病前1周蝿

E、病后第5周螇10.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A、H抗体

B、O抗体

C、A抗体

D、B抗体

E、Vi抗体

蝿11.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羃

B、起病后第2-4周螁

C、起病前1周葿

D、起病后第5周E、起病后第6周12.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羀A2型题

13.成人,持续发热8天,伴有腹胀、腹泻,大便每天3~5次,偶有粘液,2年

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体查:体温38.8℃,肝在肋下1cm,脾在肋下1.5cm,莃

血象:WBC

4.0×109/L,N

0.72,L

0.28,粪便镜检:WBC

0~5/HP,最可能

螀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急性血吸虫病

C、伤寒

D、阿米巴痢疾

E、急性病毒性肝炎

莇14.女,35岁,反复发热35天,患者持续高热10天时,当地医院曾给予氯霉素

治疗,5天后热退出院,出院后未接受任何治疗,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

体温38.5℃,肝在肋下2cm,脾在肋下1.5cm,血象:WBC

3.0×109/L,N

0.70,莈

L0.30,肝功能检查:ALT

200U/L,TBIL

16μmol/L,大便隐血实验++,最可

能的诊断是

A、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B、全身粟粒性结核

C、病毒性肝炎

D、伤寒复发

E、阿米巴病

15.男,20岁,稽留高热已3周,伴腹胀、腹泻入院,当晚突然出现腹痛,体温

骤降至35.5℃,脉搏120次/分,血压60/45mmHg,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肝

浊音界缩小,血象:WBC

18.0×109/L,N

0.88,L

0.12,肥达反应H

1:320,螄

O

1:320,OX

1:80,最可能的诊断是

A、胃溃疡穿孔

B、阑尾炎穿孔

C、胆囊炎胆囊穿孔

D、阿米巴痢疾肠穿孔

E、伤寒肠穿孔

莀16.男,34岁,农民,持续发热13天,伴腹泻7天,大便稀,4~5次/天。4小

时前突然右下腹剧痛,随后感心慌、出汗、腹胀,下腹广泛压痛,右下腹明

显,有肌紧张及反跳痛。血象:WBC

19.6×109/L,N

0.92,L

0.08,最可能的诊断是

膇A、急性血吸虫病并发阑尾炎

袆B、阿米巴痢疾并发肠穿孔

莂C、肠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

蝿D、伤寒并发肠穿孔

蕿E、结肠肿瘤腹腔转移

羄17.关于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

A、起病时有急性胃肠炎症状

蒀B、发热多呈驰张型

蚀C、毒血症状较轻,但胃肠症状较显著

D、出血与穿孔少见

芁E、副伤寒甲复发机会较伤寒少

芀18.为伤寒病人做细菌培养,下列有关不同标本诊断价值的描述,哪一条是不正确的蒅A、病程第1~2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

羅B、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低

C、整个病程中,粪便均可培养出伤寒杆菌,但阳性者不一定都是现症病人

葿D、病程第3~4周,部分病人的尿培养阳性

螇E、胆汁培养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莄19.伤寒的病原学下列哪项是错误的蚁A、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

芆B、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运动

羆C、有荚膜

D、在普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但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更佳

E、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群后释放出内毒素

莇20.小儿伤寒特点不正确的是

A、发热以弛张型为多

膃B、胃肠道症状不明显

C、肝脾肿大较常见

荿D、易并发支气管肺炎

E、病死率较低

21.老年伤寒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通常发热不高但易出现虚脱

B、常可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力衰竭

C、持续胃肠功能紊乱

肁D、病程迁延,恢复慢

E、病死率较低

22.关于肥达反应下列哪项错误

袇A、应用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

原(“A、B、C”)等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B、对伤寒与副伤寒有确定诊断价值

C、通常在病后1周左右出现抗体

D、第3~4周的阳性率可达70%以上

E、约有10~30%患者肥达反应始终为阴性

23.女性,30岁,船员,8月1日开始持续发热12天,伴头痛、畏寒、腹泻、纳

差,右下腹轻压痛,肝肋下2.5cm,软,无压痛,脾肋下1cm,体查:体温40

℃,ALT

90U/L,HBSAg(-),肥达反应:H:

1/160,O:

1/80,血象WBC

4.0×109/L,N

0.65,L

0.35,最可能的诊断是

膈A、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蒆B、疟疾

C、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

莀D、伤寒(暴发型)

E、阿米巴肝脓肿

薅A3型题

问题24~26

男,15岁,学生,不规则发热半个月,体温38~40℃,无畏寒、寒战,伴食欲不振、腹胀,近日出现精神恍惚,谵妄,听力下降,在当地不规则用过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体查:体温40℃,脉搏100次/分,血压:98/79mmHg,表情呆滞,心肺无异常,腹软,右下腹轻压痛,肝右肋0.5cm,脾左肋下1cm,血象:WBC

4.0×109/L,N

0.65,L

0.35

羆24.最可能的诊断是

A、败血症

B、疟疾

C、伤寒

D、病毒性肝炎

E、恶性组织细胞病

25.确诊最好进行下列哪项检查

A、血培养

B、骨髓培养

C、肥达反应

D、小便培养

E、大便培养

羇26.下列哪项处理是错误的薆

A、选用喹诺酮类抗菌治疗

B、卧床休息

C、易于消化,少纤维饮食

D、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

蚄E、腹胀用肛管排气+新斯的明

袃B1型题

问题27~28

A

B.

C.头孢菌素类

D.氯霉素

E、阿莫西林

膅27.多重耐药性伤寒病原治疗首选

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

28.妊娠合并伤寒病原治疗忌用

.喹诺酮类

问题29~31

A、确诊伤寒病人

B、伤寒带菌者

C、斑疹伤寒

D、支持临床诊断伤寒

E、副伤寒丙

蚆29.长程发热,脾脏肿大,粒细胞减少,骨髓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

确诊伤寒病人

30.慢性腹泻患者大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伤寒带菌者

薀31.持续发热2周,伴腹泻、脾大,血清肥达反应H:

1/320,O:

1/320,螇

OX19:

1/80

支持临床诊断伤寒

螄问题32~36

B、O1:80

H1:160

A1:40

B1:40

C、O1:160

H1:160

A1:320

B1:40

D、O1:160

H1:40

A1:40

B1:320

羀 32.肥达反应阴性

A、O1:40

H1:40

A1:40

B1:40

袃33.伤寒早期

34.伤寒菌苗预防接种

35.副伤寒甲

E、O1:40

H1:320

A1:320

B1:320

袆36.副伤寒乙

薄问题37~41

蒁37、霍乱

B、分泌性腹泻

蕿38、菌痢

A、侵袭性腹泻

螄39、阿米巴痢疾

C、果浆样大便

薃40、伤寒

D、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蚇41、急性血吸虫病

E、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答案部分

A1型题

莀1.A

2.C

3.A

4.C

5.A

6.E

7.B

8.E

9.B

10.E

11.B

12.C

A2型题

袇13.C

14.D

15.D

16.E

17.E

18.B

19.B

20.B

21.E

22.B

23.C

薅A3型题

蒁24.C

25.B

26.E

膈B1型题

27.A

28.C

29.A

30.B

31.D

32.A

33.B

34.E

35.C

36.D

37.B

38.A

39.C

40.D

41.E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可作为用药依据

下载伤寒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伤寒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镇伤寒防治工作方案

    XX镇伤寒防治工作方案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肠出血......

    伤寒、副伤寒的预防知识

    伤寒、副伤寒的预防知识 一、 什么是伤寒及副伤寒? 伤寒及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畏寒、食欲不振等特点,病情经过比较复......

    非典型伤寒的误诊分析

    非典型伤寒的误诊分析 李延香查贵桃 【摘要】:非典型伤寒的误诊分析李延香,查贵桃(附属二院传染科内科241000)近几年来非典型伤寒日趋增多。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院自1981年至1991年收治伤寒326例......

    伤寒和副伤寒血清学检查

    伤寒和副伤寒血清学检查 一.原理 用标准伤寒、副伤寒菌液与稀释的待测血清反应。根据凝集效价,判定待测血清中有无抗伤寒杆菌或抗副伤寒杆菌的抗体。在大孔反应板内进行试验,......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 第二章 试论伤寒中见杂病及其病案举隅 东汉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亡六卷。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

    《伤寒杂病论》中的生姜与干姜 《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法度严谨,尤重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法、服法等。现就其用“姜”规律,小议如下: 生姜的运用 生姜味辛微温,在运用上......

    周旺 伤寒心得(精选合集)

    读伤寒心得体会 周 #班级:11级中医骨伤2班学号:………………… 我是大三开始学习《伤寒论》的,学习伤寒对我来说是一份痛苦而又充满挑战的经典学科。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

    伤寒副伤寒防治应急处理方案

    河东区伤寒副伤寒防治应急处理方案伤寒、副伤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今年5月份以来,我市的局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