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体验在小学作文中的实践的研究》报告(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07:2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情境体验在小学作文中的实践的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情境体验在小学作文中的实践的研究》报告》。

第一篇:《情境体验在小学作文中的实践的研究》报告

《情境体验在小学作文中的实践的研究》报告

吴家镇小:雷彩虹

一、课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首先,我们提出“情景作文”是源自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这种反思主要来自两大方面:第一教师的困惑。多少年来,作文课的程序从未改观:老师布置一个作文题目,提出写作的要点——向学生介绍一些作文的技巧,提供与该作文题目相关的优秀范文——学生自己作文——教师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品”,作文的方式也大多相同:命题作文。第二、学生的苦恼。命题作文的长期运用,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教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人手,教学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其次,我们提出“情景作文”基于一定的理论依据。虽然小学生的写作不能和作家的文学创作等同起来,但这并不否认这两者之问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写作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的萌芽阶段。若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习作的内容,我们的一切习作训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提出的情景作文是从作文内容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

再次,新大纲、新课标为“情景作文”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五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由此可见,情景作文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文艺的基本原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思想。

现在,在小学阶段,对于作文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流派,但是,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能为广大语文老师所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共同研究,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共同认定,决定以“小学情境作文教学”为题,进行作文教学的实验。

二、研究的目标:

根据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我们认为课题的目标不易太大太深,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将研究的预定目标定位如下:

(一)、验证情景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提自出己的独到见解;

(二)、全体教师能将情景教学渗透到备学科,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

(三)、通过情景作文教学,广大学生能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会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并具有了一定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三、实验的过程及措施

(一)、健全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为使课题研究能顺利地进行,实验伊始课题组就建立了各项,如实验领导组、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等等,明确目标,责任到人。

(二)、加强学习,了解课题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前沿

为了了解情境作文这一课题的理论基础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集中学习邓泽棠的《情境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及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等相关资料,加强知识储备,及时进行学习充电。

(三)、实验班级:主要实验年级为我校2016级四年级全体的学生。

(四)、实验人员组成:

本课题主要由我校语文组四年级老师进行实验,由雷彩虹老师具体负责。在实验过程中,全体语文老师全员参与,特别是巫明菊、唐洁老师落实积极,成效显著。

四、实验成果

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接近一年的探究和实际体验,逐步归纳出了“六步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即知识积累—创设情境——交流情境——习作练习——指导修改——形成定稿

(一)、模式的界说:

“六部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做到“积累、创设、指导、习作、修改”的有机融合,把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习作训练的全过程,并根据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片断练笔、起草成文”等各个环节中安排“评议、修改”,使作文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可控、高效、开放、有序的系统。

(二)、模式的操作要点

“六部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围绕“积累、创设、指导、习作、修改”五要素要素,要注意以下一些操作要点 1.关于积累

根据教师对作文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每次习作前都要引导学生做相关的积累,以便为交流与习作做好准备。2.关于创设——情境创设。(1)学生亲自表演,自创情景。

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让学生亲自体验活动中的人和事,让其他人有意观察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大家都能在写作中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真切切的文章来。

(2)学生自我实践,感受情景

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3)音乐渲染情景,激发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写进美妙的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4)多媒体教学再现,强化感受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象、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唤起学生的记忆和再造想像。

3.关于指导——交流情境(1)教师的指导首先要注意启导学生的写作需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教师的指导重在帮助学生克服认识、思维、表达上的障碍。4.关于习作——习作练习

(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习作自由。

在写作内容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表达方式上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写自己所想写,按自己的想法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要保证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

作文训练课至少要留2/3的时间让学生习作,保证作文课学生“习作”的主体地位。

5.关于修改——指导修改把权利还给学生。

这是《大纲》对作文教学的明确要求。作文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修改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作文的全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改,在修改中学会作文。

五、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作文教学上,取得了以上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有待提高。通过和名师的作文课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作文教学中,作文课的效率还是不高。这是我们和名师的差距所在。

(二)、对于作文积累方面的研究。因为,我们是农村学校,所以,学生的积累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困惑。

七、改进的方法

(一)、加强教研的力度

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实践,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作文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拓展教研的渠道

一方面是继续加强对名师课例的研究,找出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把作文教学的“情境”设置得更有效;另一方面是对其它的作文教学流派进行研究,取其长,补已短;再一方面,现在的教研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我们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在网络上,也可以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探讨和研究。

(三)、加强低段作文教学的力度

在一二年级,学生对于说话和写话的作文基础训练还不是很到位。所以我们要提高低段老师的认识,强化低段作文教学准备阶段的作文训练。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把作文教学这个“难题”攻克,让广大的语文老师不再困惑。

参考文献:《情境作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邓泽棠

《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

第二篇: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情”。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该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的积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小学教育要情境,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如何才能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现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可以以境生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值得借鉴。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2、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老师在备课时,应时深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才能使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3、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诱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

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如见某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构想与大年夜相关的事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这条主线。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情境,可以传达情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

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推卸实施情感教育的责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补充,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语文学科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必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而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化和能力的提高将成为情感教育成败的关键。

第三篇:在作文中成长

在作文中成长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在我一年级就会了,可想不到竟然会在我身上发生了。

在我二年级时,我最讨厌的就是写作。每次写作文总会让我头疼,那时我总是想不出用什么材料写作文。又一次,我发现班上有许多同学拿作文书来抄袭,于是,我也加入了抄作文的行列。我为了避免老师的发现,我常常这本抄一点,那本抄一点,然后成了自己的。

有许多次,我尝试着自己写,可无论怎么写,都写不出好的作文,我觉得自己不是写作的料。后来,妈妈发现了,对我说:女儿,老师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多试几次,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

听了妈妈的话,我信心十足,每次写作的不看作文书,写完后拿给妈妈看,并牢牢记犯住错误,下次不再犯。渐渐地,我的作文从60到70,再到80。以后每次写作,我都觉得易如反掌,有时老师还当范文读,我心里甜滋滋的,我知道,这离不开妈妈的鼓励。

成长中,作文成了我不可少的一部分;成长中,作文成了我不可少的粮食;成长中,作文成了我不可少的一员。

三年级:你好包包yes

第四篇:小学看图作文中如何

看图作文中如何“看”和“想‛

广安区厚街小学 何珺

摘要:小学低年级常常有看图作文,看图作文是是对提供的一幅或一组图的内容进行描述的习作训练,是写作的开始训练。‚看‛即是看图,是观察。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看图的要求,既要把图看懂,又要看仔细。看懂,是为了把握图的原意、图的主旨。只有把图看懂了,才不会写错。看仔细,是为了注意细节。只有把图看仔细了,才能写得具体,描绘起来才生动感人。

关键词:看图作文——看,观察——想,想象

小学低年级常常有看图作文,看图作文是是对提供的一幅或一组图的内容进行描述的习作训练,是写作的开始训练。看图作文有什么作用呢?一是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作文变得无拘无束。三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们明白要写出好文章,讲出好听的故事就要多观察、多看书、多想象、多阅读,增长自己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握好‚看‛和‚想‛这两个环节呢?笔者通过具体实践,有很深的体会。

‚看‛即是看图,是观察。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看图的要求,既要把图看懂,又要看得仔细。看懂,是为了把握图的原意、图的主旨。只有把图看懂了,才不会写错。看仔细,是为了注意细节。只有把图

看仔细了,才能写得具体,描绘起来才生动感人。

其次,要确定看图的基本方法和顺序。看图的方法顺序有很多,即可以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近到远,从远到近;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还可以由景到人,由人到景等等。看图,按照一定的确合理的顺序观察后,再把这些落到纸面上,文章也就会条理分明了。重要的是正确选好观察点,因为只有观察得有层次,才便于理清作文的顺序。各种图画不同,有的应该按事物的空间顺序写,有的应该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有的按事情类别写等。只要根据图画描绘的实际情形,正确地选好观察角度,那样写出来的作文也就有条理了。写出的文章才能有条理。总之,具体到看图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画面确定不同的方法。

最后,还要给学生讲清看图的步骤。看整体,要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理解图画的基本内容;看景物,要看出景物的特征,认清画中的环境,还要想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什么情况;看人物,要看清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人物的穿戴、身材以及他在干什么、怎么干的,还要想想人物的思想感情;全面看时,要看清楚这幅图或几幅图总的说明什么意思,并试着从画面深入到画里去体会意思。

比如这幅《保护青蛙》的看图作文,要让学生整体明确看这四幅图的目的,这四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然后逐幅图细细的看,第一幅图的小孩手里提的什么,肩上扛的什么,他可能会去做什么,同时还可以看看他兴奋的表情。引导学生逐步观察并发言,对发言精彩的给予肯定表扬,对发言失误的不要轻易否定,可以换个角度进行引导。

想即是想象,以图画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想‛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去分析事物;二是‚想‛图外之意,根据画面内容来进行联想、想象。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想‛在看图作文中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自觉性。使学生懂得图上的人物和景物虽然是静止的,但我们要把人和景物写得有声有色,人物不但有外貌、穿着,还有思想感情,景物除了形状、颜色外,还要写出它隐含的意思。

其次,要告诉学生想些什么。在看图作文中,要想的内容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想人物的行动,心理活动和语言,可以把画面的内容写得更加具体;想景物的姿态和颜色,有利于掌握环境的气氛以及人物的心情;想整幅图或几幅图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便于提炼中心思想,等等。

最后,要告诉学生怎样想。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图上那些静止的人物、景象‚活‛起来。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情和自己的经验来构思情节,可以将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主角,可以将画面中的情景安排到现实生活中。但要注意的是,因为是看图作文,所以一定要扣准画面进行联想。而且想象必须要合乎实际,合乎情理。

例如我在讲《保护小鸟》这篇看图作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想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寓意去分析,确定思考的着眼点。然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每幅图中的小孩的外貌、衣着、神态以及心里想的什么等等。如第一幅图,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这个小朋友拿的

报上写的几个英语单词的意思—‘让鸟飞’。‛然后我就引导学生想象书里可能写的一些什么内容,这个小朋友看了书后又看着小鸟,他心里想的又是什么。我还让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就是这个小男孩,让他们把自已所经历、所了解的生活中有关的人或事,补充到画面中去,填补画面中因时间和空间局限而未表现出来的内容。

总之,教学是不能忽视‚看‛和‚想‛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先‚看‛好,才能‚想‛的好,而‚想‛的好,又反过来加深对图的认识。要求学生在看中想,在想中看,养成边看边想的看图习惯。

第五篇:情境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的实践与体验

情境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的实践与体验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它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受到感染和获得比较深刻的记忆呢?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是具有一定的情景性的,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因而,我们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在课堂教学上创设形式上求趣、内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活的教学情境,激发我们与学生之间在情感、思想、经验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触景生情”,使品德课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课堂上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不但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犹如磁铁般牢牢地被吸引住,让学生“心随我动”;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趣味性情境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大多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氛围中,激起其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始就像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一节课中,教师若能巧妙创设情境,使鲜明、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记得在观看录像课《伸出爱的手》时,教师用课件先出示《千手观音》的影像资料,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提问:“这个节目是哪些人表演的,你们知道吗?她们是如何排练节目的呢?特别是她们听不见声音,怎样把动作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呢,这恐怕是我们常人都难以完成的吧?”通过创设情境,我把残疾人带入了学生的视线,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在好奇和羡慕中调动起来,营造了浓厚的探索学习氛围,共同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二、故事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比较强,而且很喜欢听故事。教学中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在故事中如果能加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就更加形象、逼真了。教师运用蕴含积极情感的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一个个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如在《大师成才的故事》中,爱迪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如何造就的;《劳动需要知识》中,“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对科学、对科学家的尊重。而这些教学效果的达成,都依赖于教师用精彩的语言对故事和情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

三、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因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的明理自然也就成为品德课堂教学的灵魂。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并采用恰当的新颖的形式提出来,例如在《父母的疼爱》教学中,学生看了成长图片后,教师可以创设类似的问题情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对我们付出那么多的爱?” “爱,是为了什么呢?”。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种种理解,然后再求助老师,一番讨论过后,得出的结果却是:“其实,爱,没有为什么„„”虽然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真正的意义就是在探索问题答案的思考中,在学生的心灵被真挚的亲情震动和唤醒的过程中。接着教师又问:“从现在起,我们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这一问题使本课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体验情境

叶澜教授曾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知道,学生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智慧上,都是建构性学习者。只有通过做,他们才能学得最好。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就应给予他们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把各种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交往与活动中去,通过反复的道德体验、发展和实践各种道德技能,养成道德习惯。品德课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因此,这一环节也要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在在听听、看看、议议、说说、评评、做做中行为明辨是非。

如有位老师在《我爱我家》课堂教学中进行“人人都有自己的家”话题教学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聚焦到人们在什么时候特别想家这一点上。在课堂上,学生这样说:爸爸在出差时特别想在家里的大床上美美的睡一觉;妈妈生病时特想家;我考试取得好成绩,特别想回家与家人分享„„,这时老师问到:“同学们说的这些现象非常有趣,可我不明白了,在家里坐坐,睡睡家中的床,和家人聊聊天„„这些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有时候会让我们特别想念呢?”学生们一听,立即调动他们的生活智慧七嘴八舌地说起来:那是因为你离开家没有你已经睡习惯的床了;可能平时能和爸爸妈妈聊天你不觉得;那是因为你在家生活得很好了,离开家很不习惯„„有的同学正为问题所困惑,当他们听到同伴的分析,有的豁然开朗状,有的得到启发若有所思状。看着学生们思考的样子,听着学生们的种种“高见”,那种家的亲近感与归属感真的很强烈,我更高兴的是,学生们已尝试着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自己平常的生活,这样一种新的感受不正是品德与社会课所追求的对学生体验的丰富吗? 正如一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要想在课堂上奏出那和谐的一曲,小学品社课的情境创设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每一个情境的创设可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用不同的手段来创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生活情境,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应因需而设,只有这样,才能让情境成为品德课魅力的源泉,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下载《情境体验在小学作文中的实践的研究》报告(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情境体验在小学作文中的实践的研究》报告(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远程教育在小学作文中的重要作用

    远程教育在小学作文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 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能够提供更加人性化、量体裁衣的教......

    在情境中想象在朗读中体验

    在情境中想象 在朗读中体验 ──《称赞》教学案例 通城县实验小学 廖细燕 一 、 背景分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融入体验性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绝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应该怎样写作文,或是一提到写作文......

    在作文中享受快乐

    在作文中享受快乐 高二语文组吕小军 我们总是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学生怕写作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

    在作文中练习如何抒情 (精选)

    在作文练习中如何抒情 在作文练习中,情感描写欠缺是个常见的问题,没有感情,文章就没有活力,抒情不当,又会使人产生“虚情假意”的感觉,如何抒情呢? 一、用叠句的方式来抒情......

    小学作文中的经典语句

    小学作文中的经典语句 1.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用于描写大扫除之后)点评:小时候,每次大扫除后,我只有一个念头:嘿嘿,终于有玩的时间了 2 “小朋友,谢......

    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13ye专题

    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13ye.txt什么叫乐观派?这个。。。。。。就象茶壶一样,屁股被烧得红红的,还有心情吹口哨。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生看一个女人是不科......

    在游戏情境中体验美术活动

    在游戏情境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摘要】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大多赞成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主张以游戏为载体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