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兵团法院制度改革的相关路径

时间:2019-05-12 08:2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兵团法院制度改革的相关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兵团法院制度改革的相关路径》。

第一篇:探索兵团法院制度改革的相关路径

探索兵团法院制度改革的相关路径

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特殊体制下的法院体系,除具备中国法院一般共性外,在诸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形成了今日兵团、师、垦区三级法院体系模式。目前兵团司法体制改革已完成。但此轮改革还是在法院原有的区划内进行,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对司法改革的指向,结合兵团实际,提出完善问题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兵团法院改革路径

作者简介:程鹏举,新疆阿拉尔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273

一、兵团法院概况

(一)兵团法院基本情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是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在其7.06万平方千米的辖区内自行管理行政、司法事务,享有省级权限,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现下辖14个师(市)、176个团(农)场。兵团法院的前身为1954年成立的兵团军法处,行使刑事审判权,并肩负着对全国罪犯的改造工作,1956年改称军事法院,受新疆军区军事法院领导,开始承担审理部分民事案件、教育在押罪犯的任务,1975年3月,随兵团体质的撤销,并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各级人民法院,1983年11月,伴随兵团建制的恢复而正式建立。但是自兵团法院恢复以来,兵团法院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落实,以致法官的法律职务任免缺乏法定依据,院印不能嵌用国徽,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了兵团法院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法院队伍的稳定。直到 1998 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设置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决定》和2005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法院案件管辖权问题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兵团法院作为高级法院的审级地位才得以最终确认。

现兵团法院系统已形成三级43家法院(中级人民法院13家、垦区基层人民法院29家)、37个派出法庭、1300余名法院工作人员的规模,为维护新疆、兵团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兵团法院运行的法律依据

与兵团法院相关的法律法规无论是在数量上和层级上都远远少于地方法院,并且主要出现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司法解释和自治条例中。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设置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决定》正式确立了兵团法院的法律地位。

(三)兵团法院的设置――以兵团第八师为例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为例具体分析,第八师石河子市,面积7762平方千米,下辖14个团场,散布于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沙湾县、玛纳斯县境内。虽位于地方行政区划内,但拥有自己管辖的区域、行政司法系统和耕地、人口等资源。第八师现有两级法院3家(石河子市人民法院由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直辖),分别为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下野地垦区人民法院、莫索湾垦区人民法院。其中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对全师辖区行使审判执行职能,依法受理下野地垦区、莫索湾垦区和石河子市人民法院的上诉案件。作为基层法院的下野地垦区人民法院对一二一团、一三三?F、一三四团、一三六团、一四一团、一四二团、新安监狱、巴管处行使审判执行职能;莫索湾垦区人民法院对一四七团、一四八团、一四九团、一五?团、莫管处行使审判执行职能。

图1:兵团法院组织层级图(以第八师法院为例)

第八师地处北疆天山北麓中段,是兵团的工、农业大师,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位居民团首位。但人口分布不均,于是便在团场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与地方基层法院相对应的垦区人民法院,该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比较合理分配司法资源。

二、兵团法院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一)兵团法院的设置与各师、垦区辖区完全重合 作为全国普通法院的一部分,目前兵团法院在各师各垦区中心团场分别设立中级人民法院和垦区人民法院,此种法院设置的方式与名称虽地方严格照行政区划设置法院存在明显差异,但实际上不难发现,兵团法院的设置也是严格遵循各师及其下辖团场的管辖范围而设置,现已形成“兵团-分院、师-中院、垦区-基层法院”一一对应的格局。

此外受历史和体制影响,兵团各团场所对应的行政级别要高于管辖其的基层人民法院的行政级别,加之兵团命令服从制度的影响,使兵团法院在行使审判、执行过程中遭受到了巨大的阻力。现兵团法院的财政、人事、物质保障仍依靠驻地师市财政和人事部门管理,这将是兵团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所面临的有一道枷锁。

此外,兵团各师、团散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且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对司法需求的高低也不相同,导致了兵团各家法院受理案件上的巨大差异,忙闲不均。目前兵团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随着各类纠纷的增长,合理分配兵团法院司法资源迫在眉睫。

(二)上下级法院之间“监督关系”被异化

由于兵团不属于我国的行政区划单位,是依据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关法律、法规自行管理行政和司法事务的特殊社会组织,因此兵团除了现有城市(阿拉尔市、铁门关市、图木舒克市、双河市、可克达拉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北屯市、昆玉市外)各级机关没有对应的人民代表大会,自然无法选举产生法院。因此兵团法院常陷于尴尬的地位,垦区基层人民法院更是如此,在面对一个虚拟又无任何对应机构的垦区时,垦区基层人民法院只能更加接近自己的上级法院,于是现已形成各垦区基层人民法院完全受各师中级人民法院的领导的局面。

根据《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其本应是各自独立的上下级审判机构的关系,只有“审级”上的不同,并无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目前,上级法院俨然已成为下级法院的“领导”。上级法院在司法政务管理方面,对下级法院进行命令、检查、评比、考核,下级法院也都给与充分配合,认可并接受上级法院的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审判监督的效果。

(三)内设机构庞杂、行政案件少

受辖区面积、人口、经济的影响,兵团法院所受理案件要少于地方法院,人员与地方法院相比也较为单薄。在此情况下,兵团法院应针对辖区的司法需求来设置必要的内设机构,避免内设机构臃肿。但目前,内设机构臃肿的现象在兵团法院普遍存在,其中以各基层垦区人民法院尤为突出,大多数垦区人民法院设置众多庭、室、科、队造成个别的内设机构无人或无该机构对应业务的现象普遍存在。除兵团现有城市人民法院外,由于兵团各师、团在通常情况下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故其对应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屈指可数。

三、兵团法院制度运行机制的完善

(一)划分司法区,按照司法区重新设立法院

错置性的法院设置可进一步促进兵团法院发挥审判效能,提高审判质量,最大限度的减少驻地师团的干预,从而保证兵团法院能够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故兵团法院应彻底的打破“师-中级人民法院、垦区-基层人民法院”一一对应的格局,将兵团重新划分为数个大司法区和若干个小司法区,在每个大司法区设置一家中级人民法院,每个小司法区设置一家基层人民法院的格局。对现有的垦区基层人民法院和各师中级人民法院进行撤并,可将新设置的垦区基层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扩大,使其至少涵盖原两个垦区辖区,将新设置的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扩大,使其至少涵盖原两个师的辖区。

以北疆第六、七、八、十二师为例:撤销上述各师中级人民法院、垦区人民法院。根据人口数量、经济水平、案件数量、交通等状况将上述区域重新划分为三个司法区,第一司法区由现第七师辖区和第八师下野地垦区构成、第二司法区由现第八师剩余辖区和第六师芳草湖垦区构成、第三司法区由第六师剩余辖区和第十二师、建工师辖区构成。以上三个司法区,平均人口均在40万人左右,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境内均有铁路、高速、国道、省道过境。在每个司法区设置1家基层人民法院,在3家基层人民法院的基础上,设置一家中级人民法。通过重新设置法院,可缩小各司法区之间受理案件量的平衡,使得目前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但须注意的是兵团各师的情况不尽相同,故而在其他师辖区内进行司法区划分时在考虑人口数量、经济水平、案件数量、交通等状况的同时,还应考虑辖区内民族成分、民族聚居情况、与邻师距离远难以成片的际情况进行灵活设置。

在重置法院后,随着各家法院管辖区域的扩大,在注重员额制法官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兵团各级人民法院所对应的行政级别,尤其要确保基层人民法院的行政级别不低于团(正处)级,中级人民法院的行政级别不低于师(正厅)级,以此来限制各级师团对兵团各级法院的不当干预,从而保兵团各级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二)调整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回归到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受上级人民法院监督”。故上级人民法院只有权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无领导下级人民法院的领导权,故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没有司法政务管理的权限。

因此,要在兵团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设立必要的“隔离带”,无论是人事安排,还是审判业务,都需要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性,以确保一审、二审的审级效果。兵团在划分司法区,重置人民法院之后,可结合司法改革后兵团法院垂管的局面,由实施垂管的兵团分院设立专门的考核、评比机构对兵团重置后为数不多的法院进行直接考核。

(三)深化法院内部机构改革

人民法院内部机构不合理不科学,将会导致法院内部行政化管理和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行政化影响日益明显使得审判权的完整独立行使受到另一种损害。当前,法院现行的办案机制仍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在完成司法区划分后,根据各司法区辖区扩大、与各师、垦区辖区错置性分离的客观情况,各级新设置的法院应根据其所辖司法区内的司法需求,科学、合理的设置内设机构。

注释:

余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体系初探.法制与社会.2012(2).5.孙洪坤.讨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东方法学.2014(6).

第二篇:基层法院提升案件质量路径探索)

基层法院提升案件质量路径探索

2010-12-15 09:43:58

来源:中新盐城网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矛盾大量涌现,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司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愿望日益高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承担着社会矛盾化解主要任务的基层法院要担负起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责任,就必须正视社会各界司法需求与基层法院发展水平之间的现实差距,从影响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度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即案件质量入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原因分析,寻求根本突破,实现科学发展。笔者通过对某省人民法庭2009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和改判案件的解剖,就影响案件质量的原因、提升案件质量的对策进行了探析,以飨读者。

一、影响基层法院案件质量的消极因素

(一)法官自身因素

1、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案件因计算错误、遗漏证据、漏判诉讼请求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或改判,反映了少数审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办案作风不实,以致在事实和证据的认定方面出现技术性或常识性的低级错误。

2、能动司法意识薄弱。少数审判人员存在消极办案、机械办案的思想,怠于履行释明义务,怠于引导举证质证,怠于依职权调查取证,积极、主动查明案件事实的意识不强,能动履行司法职能的要求落实不到位,导致案件特别是缺席判决的案件事实不清或认定错误。

3、法律功底不扎实。当前,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出台,少数审判人员平时不注意业务学习,遇到问题不钻研,凭经验习惯办案,司法能力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在举证责任分配、案件事实认定、辨法析理论证、法律法规适用方面的能力不强。

4、司法行为不规范。通过案件评查、分析,发现部分案件被发改,是由于审判人员违反诉讼程序办案,司法行为失范,导致案件被发回。

5、论证说理不透切。法官作出裁判的过程就是对事实作出评判和对法律进行适用的过程,应当彰显法理思辨。但有的裁判文书在说理部分,三言两语、轻描淡写、隔靴搔痒。究其原因,是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愿说,从而形成释法不到位,说理不入情,难以让当事人服判。

(二)法院管理因素

1、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不少案件缘于审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被发改、少数案件因为程序违法被发改乃至个别案件由于司法行为不廉洁被发改的事实,充分说明基层法院对法官群体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盲点和误区,感召、激发法官群体职业尊荣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路还不够开阔,举措还不够扎实,成效还不够显著。

2、学习型法院创建不到位。从案件的发改情况来看,一些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司法能力不强,胜任现实审判工作勉为其难。这也反映少数法院对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设不够重视,没有经常性地对审判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没有系统性地对法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型”法院的创建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审判人员学习缺乏动力和方法,知识更新不快,综合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案情复杂、法律适用有争议的案件,就容易出现错误判断。

3、定案工作规定执行不到位。发改情况表明,少数法院对该省法院下发的《关于审判案件定案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独任审判员监督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学习不透彻、落实不到位,合议庭、审判长联席会议、部门法官会议、庭长、院长和审判委员会的指导、监督、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个别案件由承办人自己签发,定案把关存在“不严、不实、不准”的现象。

(三)其他因素

1、案件复杂难以处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社会生活处于转型阶段,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复杂态势,新类型的疑难复杂案件不断涌向法院,法律作为来源于社会生活调整社会生活的上层建筑,往往或一度会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而且,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相比,法律规定总是相对原则,这就给具体的司法审判工作带来了困难,导致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利益衡平上出现偏差。

2、合理范围内的认识差异。在本次评查中,也发现有少数案件被发改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一、二审出现认识上的差异,且在合理范围之内。如律师费是否属于实现债权费用、违约金调整幅度等。

3、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当事人法律意识薄弱,举证意识、举证能力不强,甚至故意拖延举证,直到败诉后,在二审阶段才提供证据,造成一审裁判被改变。另外,个别当事人不择手段提供伪证,干扰诉讼秩序,给法官认定事实、辩别真伪带来很大难度;有的甚至采取无理取闹,威胁等手段缠访闹访,给案件的最终裁判施加不当压力。

二、提升基层法院社会公信的对策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思想的延伸。基层法院要将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将职业道

德教育与勤政、廉政等专项活动相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审判工作相结合,激发法官群体的职业尊荣感,引导法官群体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法院形象的高度,自觉树立审判工作无小事的思想,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责任心。通过经常化、常态化工作,不断提高法官廉洁司法的意识,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的意识。

2、强化原因分析,注重总结提高。发改案件在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比例虽然很小,但对法院司法形象的影响却很大,应当引起各级基层法院的高度重视。对该类案件,基层法院要举一反三,发动工作人员认真排查本人、本部门乃至本院在审判工作上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梳理、汇总。要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特别要查找在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方面的不足,研究、制定可以避免问题发生的对策措施,建立对审判权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司法能力。审判工作是一项有着较高专业要求的综合性工作。当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新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出台,要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就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为此,基层法院要结合实际制定周密的学习和培训计划,鼓励、引导审判人员将业务学习贯穿审判工作之始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并在审判工作中予以运用,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司法能力,不断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定案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基层法院要认真组织学习王胜俊院长关于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法院内部管理。要充分发挥院长、庭长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职能,加强对独任审判的指导、监督,防止独任审判变成独人审判;要强化合议庭的功能发挥,防止合而不议,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联席会、审委会的职能作用,用集体智慧解决审判工作中疑点和难点。

5、践行能动司法,实现案件事了。基层法院要认真落实有关能动司法的工作要求,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强化释明权的行使,制度化地开展诉讼指导工作并贯串立案、审判工作的全过程。要落实依职权调查取证、主动查明事实的工作要求,调动审判人员指导当事人举证质证的积极性,加强判前释明,加强判后答疑,及时

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及时消除当事人的法律疑虑,及时释放当事人的负面情绪,有效减少盲目上诉上访和非理性信访投诉,提高一审服判率,实现案结事了。,6、加强沟通联系,减少案件发改。要建立一审、二审法院定期就上诉案件进行沟通、交流的工作机制,倡导二审法院主动搭建工作平台,牵头规范运作模式,理性对待一审、二审在案件事实、法律适用上存在的合理范围内的认识差异,避免因沟通不及时、交流不畅通而导致案件被发改,在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大的同时,依法、理性维护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和裁判文书的既判力。

(作者:陈凤泰 工作单位: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法院)

第三篇:户籍制度改革路径探寻

户籍制度改革路径探寻

户籍制度在我国自古有之。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确立于西周时期,废止于乾隆三十七年。近代,户籍制度的职能向单纯的统计人口为目的转变。

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五十多年来我国户籍制度发生,发展的历程,大致分为形成、强化和改革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户籍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1957 年)。1949 年,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新中国逐步建立了户口登记制度。第二阶段户籍制度的强化阶段(1958-1980 年)。这一时期是户籍制度发展期,也是严格控制期。户籍制度主要发挥了控制人口迁移,特别是向大中城市迁移。第三个阶段户籍制度的改革阶段(1980-)。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了适应形势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央政府对户口政策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二、当期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我国的户籍制度自建立以来,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制度本身的弊端也就显现,我国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改革并没有完全解决矛盾。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如下:

(一)我国户籍改革缺乏法制保障早在 1992 年,国家成立了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并于1993 年 6 月草拟出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包括“取消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性质,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原则。1998 年底,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问题的意见》,旨在改革二元结构户籍体制的新的户口管理政策。但是,上述诸多文件都是以《意见》、《通知》等形式发布,从本质上说不具有法律效力。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权威性的户籍法律指导户改工作。

(二)户籍制度改革缺乏系统性和彻底性在户籍改革 20 多年的实践当中,政府一直未能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彻底的改革。各项改革措施也多是在户籍制度与社会经济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迫于社会发展压力出台的。户籍改革缺乏系统性。目前我们对潜在迁移人口的迁移意向、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约束迁移政策调整的障碍因素以及如何对迁移政策进行调整缺乏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对户籍改革的配套政策进行专门研究,因而对怎么修正户籍制度,怎样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户籍制度等问题,没有成熟的意见。

(三)过分强调城市化作为户籍改革的价值取向我国户籍改革一开始就与城市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改革过程中人们总希望户籍改革能够给城市化带来些什么,但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体现在原来城市户口中的“特殊利益”逐步丧失,同时在现代化过程中,城乡空间距离缩短以及城乡差距缩小等,都使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减弱,以城市化作为户籍改革的价值取向,不能涵盖人口迁徙的内容,城市化只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预期。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虽然户籍制度改革关系社会的方方面面,改革措施也是见人见智,但是总体而言,户籍制度改革应该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来实现。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户籍法律体系首先,应该在宪法上肯定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的基本权利。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财、物大量流动,回复迁徙自由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现实必然。其次,制定《户籍法》,规范户籍管理制度。我国户籍立法滞后,现行户籍管理仍在沿用五十多年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一条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应该借鉴各国通行的做法,对户籍的管理以立法加以调整,用户籍法来规范户籍管理。

最后,修改和完善相关的行政法规。要适时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和选举法。

(二)完善户口登记制度,大力改革户口迁移制度加强和完善户口登记制度,就要打破原有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登记办法,建立以居住地位标准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以户籍所在地为主的登记,这样有利于流动人口的统计和上报,不易出现人户分离而产生的信息不准和信息漏报。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户籍负责人口登记,管理、稽查以及了解人口数量与分布情况的功能。

(三)进一步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加强身份证与户口登记紧密结合;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加强身份证智能化建设。首先,通过身份证建设的途径,进一步健全户籍管理网络系统。其次,发挥身份证对流动人口的信息掌握情况,逐步实现以人为主的动态管理系统。

第四篇:国有企业工会路径探索

国有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趋势分析及

群众化、服务型工会路径探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会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会的形象和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国有企业工会,作为工人团体的主力军,在维护和保障职工权益、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和跨越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工会组织的行政化、机关化现象也在不断滋生,而且越来越严重,工会运行机制与基层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工会活动的内容方式与职工群众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为基层工会提供的指导服务保障与基层工会面临的繁重任务不相适应等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工会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也削弱了工会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助推发展重要职能的发挥。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工会建设,去行政化、去机关化,强化工会组织服务化、群众化职能,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至关重要。

一、国有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趋势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工会理论认为,工会是一个以维护和代表职工合法权益为职责的群众性组织。按照《中国工会章程》,中国工会是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因此,在工作中体现群众性、服务性,作为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和保障者也是国有企业工会的应有之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工会职能正在逐步行政化、机关化和娱乐化,其本质职能正在逐步被削弱,具体表现为:

1、组织形式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在当前中国,一方面党和国家需要工会作为承担这种连接作用的纽带而存在,另一方面工人也需要工会作为自己利益,意见和要求的表达渠道。然而,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工会,组织设置不但包括办公室、宣教部、文体部、女工部、权益部、劳动竞赛部等工会机构,而且还兼具了综合治理、信访维稳、计划生育、职业病卫生等其他行政职能,业务繁多、人员缺乏的现状普遍性存在。而且,工会的负责干部的产生主要还是“任命制”和“委派制”,而不是由工人直接选举,这种状况决定了工会在劳动关系中难以真正向会员负责。

2、工作方法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根据马克思“政治统治应当以有效的社会管理为基础”的原则,工会功能的取向应当更多的顾及职工和社会的需求,而非行政的需求.然而,在现实中,行政化了的功能性组织往往主要承担由各级行政自上而下传递,落实下来的任任务,功能性组织日常工作的开展方式日趋接近于行政部门。主要表现在许多地方工会背离了其作为群众性组织的本质身份,不了解职工的疾苦,高高在上,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僵硬地开展工作, 不考虑基层实际,通常对基层单位下指标、分任务,并以检查考核施加压力,使得基层单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任务指标上,上边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多头绪的工作、不特定的任务、刚性的考核指标,使基层单位疲于应付等等.显然,这种工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生命力的,其结果是削弱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3、干部履职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工会干部的履职尽责意识有所淡化,职责履行方式不符合组织要求。办公时间机关化、工作方式办公室化,习惯于坐班制,坐等职工上门,而不是主动走出去,上门为职工群众服务,不了解职工的愿望和要求,部分工会机关的干部甚至形成了“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工会和职工本为鱼和水的关系,但现在机关工会干部大都忙于日常事务,平常下基层联系不多,有基层干部戏称:上级工会要么不来,一下来就是检查、验收、收经费。

4、职能发挥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工会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因体制及自身原因,工会的维护职能发挥不够突出,职能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工会热衷于搞“篮球赛”、“乒乓球赛”和各类文艺节目等,活动的格式化、形式化特征明显,职工参与面有限,与职工的需求和要求存在一定脱节。

二、国有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的弊端

1.脱离职工群众,背离工会性质。我国《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其领导也应该是通过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对职工群众负责。但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所建立的工会中,工会干部大多都是由企业行政或者是上级单位提名任免的, 工会干部的工资福利、职务晋升等各项待遇和利益基本上与企业相关联,因此工会干部更多的是对其任命主体负责,而不是对职工负责。这样就会使工会干部脱离职工群众,彼此之间产生隔阂,与工会由工人组成、代表工人阶级意志的本质属性不相符。

2.引起劳资矛盾,背离工会职责。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其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阶段,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工会组织以企业安全生产为中心,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根本,与企业同盟,而不再是工人的全权代表,有的工会组织甚至站在了工人群体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履行工会职责,尤其是在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方面存在了解不深、关注不够,对职工的维权浮在面上,沉不下去。一个个活动千篇一律,没有重点,对重点人群和困难群体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对特别困难人群的帮扶力度明显不足。工会协调劳资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没有有效发挥,直接与其职责相背离。

3.导致职工不满,产生社会矛盾。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工会干部脱离职工群众,职工群众会对工会干部产生反感与抵触心理,不再去相信和依靠工会组织。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的化解,最终可能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引起企业甚至是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这和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离的。

三、国有企业工会群众化、服务型路径探索

国有企业工会要想发挥其连接纽带作用,必须回到自己的本质职能中去,充分体现工会应有的群众性和服务性。工会工作只有与职工利益相通、荣誉与共,才能紧紧的将职工群众团结在组织周围,才能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和推动整个企业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1、明确工会定位,完善维权机制。要巩固工会的地位,强化工会的功能,根本之道在于强化和巩固工会的本职功能,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国有企业工会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有效维护职工权益的根本职责,牢固树立“维权工作有作为,工会工作有地位”的观念,积极探索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维权机制。比如说,探索在工会扶危济困、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等常规性维权机制基础上,建立职工心理咨询服务、职工政策咨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职工互助储金、大病医疗互助等职工互助帮扶机制,有效补充工会经费维权保障的局限性。

2、强化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心声。国有企业应当持续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职工”的双联系活动和“面对面、心贴心、手牵手”帮扶活动,工会干部要走入基层,深入开展队组包保、人员包保,及时了解基层工作困难、了解职工群众需求,尤其是在重要活动开展前、重要政策制定前,更应当反复深入基层征求职工群众意见,做到政策完善到位,措施有的放矢,工作开展有序。

3、强化服务意识,履行服务职能。以“党政机关为工会工作服务,上级工会为基层工会服务和工会工作者为职工服务”.的“三服务”工作理念为宗旨,明确其各层级之间的责任和分工,指出工会工作的重心.指导工会处理各方关系。一是建立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政对工会工作支持到位、指导到位和保障到位;二是建立工会支持保障机制,上级工会加强对下级工会的支持和帮助力度。三是工会一切工作以“职工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重要标尺开展,突出职工意志。

4、加强民主管理,体现职工地位。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也具有联系政党与国家以及政府与社会的纽带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有企业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逐渐加强,只有职工与企业的互动加强,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工会工作同样需要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突出民主性,工作开展征求职工意见、活动评价突出职工意志、日常工作引导职工参与,有效开展工会会务公开机制,实现工会信息的有效公开和民主管理,激发职工群众热情,群策群力推进工会以及企业发展各项工作。

5、突出职工评价,完善考评机制。有效的社会管理是基础,而正确的价值指标则是考核和促进一项工作的重要标尺。作为一个组织,国有企业的工会应当以社会评价也就是职工评价为主要价值指标进行考核。应当建立会员评价、会员评干部的工会双评价机制,突出职工评价结果的应用。这样才能激发工会组织围绕职工群众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也才能激发职工群众参与工会工作的热情,实现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的良性互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会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总之,新形势下,只有认真面对国有企业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和趋势这一现实,有效制定措施,强化服务型、民主型、群众型工会组织建设,才能夯实工会工作基础,有效激发职工群众的动力和活力,促进整个工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加强新形势下党的领导,去除工会行政化、机关化,突出群众化、服务化,回归工会组织本来属性是必然选择。

第五篇:法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法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问题之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化文化包括法文化产生了碰撞、交融。西方司法文化对我们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在促进我们的司法观念、司法体制、司法方式等发生变化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在法院审判实践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深刻思考:目前的法官队伍,其法律水平与知识结构,尽管与当前法治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但较之五、六十年代,不能不说有很大的提高,但为什么人民群众对法官的满意度和法院的公信力没有显著增长呢?笔者认为,除了人民群众对现代司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少数法官审判作风不够端正,现代司法理念相对缺乏,法官职业角色较为淡薄。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增强法院的社会公信力。而法官的综合素质和法院社会公信力的提高,不仅要靠法官个体的自律和修炼,更要靠先进法院文化氛围的熏陶与培植。因为,“一个缺少文化积淀的国家是苍白的,一个缺乏了文化根基和浓浓文化氛围熏陶的法院和法官群体也是难以令社会公信的”。

以科学发展观审观人民法院工作,人民法院的不断发 展,必须具有物质意义上的动力源和精神意义上的动力源的双重驱动,而精神层面的动力源即文化动力源的驱动,才是最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物质动力源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而精神和文化的东西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永衡性,往往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远的发展前景,有了法院文化的积淀,就可增强法院发展的软实力,成为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发展的“永动机”。

二、路径之思考

何谓法院文化,“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精神,是其特有的,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关联的物质表现的总和”。法院文化功能十分广泛,内容博大精深,载体多种多样,目前司法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析法院文化这一概念,应涵盖以下三个层面:(1)以表象为特征的物态文化;(2)以行为为特征的行为文化;(3)以价值取向为特征的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是由表及里、由表象到本质的渐进式、层级式关系,反映了法院文化建设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法院物态文化建设。物态文化是法院文化的物质载休,是法院文化的一种外观表现形式,它主要体现在法院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其基本要求是追求、营造威严、庄重、亲切、平等,使人警醒、催人奋斗的法院文化氛围。一是法 院基础设施建设要具有文化特征,如兴建雄伟的审判大楼,威严的审判法庭,悬挂神圣的国徽、天平徽章,以突出法院公正、高效、文明、廉洁的特色。二是通过物质载体营造良好法院文化氛围。在法院建筑物外墙醒目位置制作与法有关的浮雕、壁画、图案;在办公楼走廊墙上悬挂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法律格言警句等,让人长期置身于浓厚的法制文化熏陶,不断感知、认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人感受到法院的每一个空间都折射着法治的光芒,每一缕空气都弥漫着正义的气息。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够从思想深处接受形式象征的意义,形式的生命才能长久。三是兴建文体体育设施,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既缓解了工作压力,又增强了干警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四是不断提高干警的物质生活待遇,关心解决困难干警的后顾之忧,坚持从优待警与从严治警相结合。

(二)法院行为文化建设。“行为”一词,新华字典释为“足以表明品质的举止行动”。由此可见,行为不是孤立的举动,而是与“品质”紧密相关的。法院是由法官群体构成的,建设法院行为文化,必须培养、塑造符合法官行为规范,体现法官良好品质的行为。因为行为文化包含着严谨的言行以及言行所遵循的制度规范,又因言行的规范是靠制度的规范,而制度是靠管理落实和执行的,因此,笔者把有人区分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执行文化等统列为行为文化之 中。加强法院行为文化建设,应当着力构建四个机制,即“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必为”的保障机制和“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也就是要把握和抓好法官的自我约束、制度管理、内外监督、违规惩处四个环节。加强法院行为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四个机制的建立或者说四个环节的落实,最终达到法官由“他律”到“自律”的根本转变,通过规范的行为塑造法官群体公正、廉明的形象,推动社会法律信仰的形成。

(三)法院精神文化建设。法院精神文化是法院群体在审判、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某个法院特征的精神风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法院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之所在。一是着力塑造法院群体特有的精神风貌。法院是由法官组成的特殊群体,法院群体的精神风貌,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法院的可持续发展。塑造一个法院群体特有的精神,能够激发法官群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增强法官群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建设法院精神文化,应结合法院发展目标、当地人文地理风情以及法官群体的思想实际和人文现状,认真总结和提炼法院精神。比如,团结进取的精神状态、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廉明高效的价值追求等。要通过法院群体精神的塑造,使每个法官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本职工作拼搏的献身精神,从而成为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前进发展的原动力。二是着力培育法院群体 的现代司法理念。司法理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主要包括司法的宗旨、目的、价值取向等,它是法院行使审判职权的思想基础,是制约法院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正确的司法理念,法院的司法行为就会陷入盲目、草率,就不能有效解决审判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司法能力。从另一角度讲,用先进的司法理念指引法官群体的审判活动,能有效矫正少数法官理念和信仰的缺乏,提升整个法院及法院群体的社会公信力。从司法实践来看,提高司法能力,构建和谐司法,迫切需要法院及法院群体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议法治理念,因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民法院群体的基本准则,是法院文化的精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对法院追求合谐司法都具有聚神凝魄的重要功效。

下载探索兵团法院制度改革的相关路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兵团法院制度改革的相关路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法院调解制度改革完善的探讨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中的调解,是指当事人各方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自愿平等协商,达成的协议经人民法院确认,从而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法院调解制度在我国现行......

    农村学校改革路径探索

    摘 要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对四川省农村学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结合四川省以及其他省市的一些农村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改革经验,探寻当前农村学......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探索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探索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多数高校面临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大幅增加,教师队伍质量需要稳步提高的现状。对医学院校而言,一线教......

    六盘水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探索(大全)

    六盘水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探索 高汉祥〔内容摘要〕经过近八年改革,六盘水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深层次体制、机制方面,问题仍然存在。本文对六盘水农村信用社......

    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

    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以产业带动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必须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和实践创新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堪称扩大内需、推动增长的强大内驱力。“十二五......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 史啸虎: 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因此,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该是整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温江探索”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温江探索” ( 2008-12-12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

    公安机关考核制度改革的探索(范文模版)

    摘 要 考核制度是当前公安机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和关键的环节,现如今日益复杂的新形势和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状况对公安机关人力资源质量和队伍整体战斗力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