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鼎力推荐开放式作文教学中体验型写作的研究与实践
1 1
《开放式作文教学中体验型写作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改革步履依然艰难,写作教学过程中一些纯章法、纯技巧的授受和“考场作文”反复操练的现象严重,作文课形式极其单一。同时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对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思维受定势束缚,个性受到限制,导致学生作文缺乏真情,造景造物造事造人屡见不鲜,矫揉造作,缺失了写作内容的原汁原味。这样作文教学也达不到“教作文”、“学做人”的教育目的,也与新课标下的写作要求相悖。
让学生从虚假的作文套路里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个性飞扬的写作局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我校语文组老师积极投身实践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由王莉萍老师负责、执笔的课题《初中语文课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在2005年1月申请,被列为市属级立项课题,并于2006年3月如期结题,获2005年绍兴市属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我们以为,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写作氛围,把他们带进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语言去再现个人独特的思想,充分发掘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让自己的心灵和情感作一次倾诉和释放,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用自己的心去体悟生活,用真情去浇灌文章,要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真正达到学作文、学做人的目的,从而开创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写作新空间。
开放式作文教学是借鉴国内外作文教学的一种革新和尝试,其基本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写作的天赋和潜能,让学生以学习者和思想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写作这一极富创新特征的活动,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由此可见,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且能“表达真情实感”。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社会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它的实施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它(指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平,这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可见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才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产生写作的冲动。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发不畅,这种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态”,写作就应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因此,我们的写作在内容上,需要“原生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2)符合“大语文观”的新观念
语文教学是发展性的教学,它的效果往往是滞后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而开放式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表达,更要从读和写两方面着手,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符合“活动教学论”的新观念
以往作文教学是个体间孤立和封闭的学习活动,没有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因而学习的主动性全凭个人的自觉性和能力为基础,很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放松。开放式作文教学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毫无拘束地宣泄于笔尖,学生的写作过程其实是学生自信、自强精神的体现。
(4)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人本论的思想。“它主张从教育内部去考察教育的本质,去揭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从而并肯定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从这教育观念出发,可明确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作文教学必须确立学生“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主体意识,因而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及相互间关系的处理则成了整体推进作文教学的关键。
(5)符合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文教学更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状态,拓宽和开放更多的作文教学资源。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
三、对课题的再认识:
所谓体验型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性。相对于自然科学,语文学习具备突出的人文学科特点,它不是以认知为主,而是以体验、感悟、熏陶为主。体验型作文教学以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主 动性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做人与作文是统一的,人的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文章品味的高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要让学生有感而发,写心里话、写真实的话。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原则。当然在作文中适当地进行夸张和虚构也是允许的,但基本事实应是真实的。
(2)开放性。现在作文教学过于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制订题目、确立体裁、字数,到评价作文几乎都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写什么、怎样写都有一定的框框束缚着,学生极少有写作的自由。体验型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写作指导模式,其开放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写作内容开放,体验型作文教学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发散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自拟题目,选择写作内容。二是写作时空开放,学生在写作前有较长的准备时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积累素材。三是写作形式开放,不给学生过多的体裁和字数方面的限制,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直抒胸臆。四是评价标准开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把教师的评价原则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3)综合性。体验型作文教学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考察课程培养目标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间的内在联系。它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阅读与写作等诸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个学习过程中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这就避免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的现状,让学生在写作前,先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大量的信息,再通过思考与交流,将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最后通过一定的形式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吸收-整合-表达的过程。
(4)创造性。创造是写作的生命,学生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还要有创造意识,不能人云亦云。体验式作文教学其本质上是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用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观点和学说;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敢于标新立异,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总课题组实验方案基本内容的框架内以下列内容为研究重点。(1)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重点研究任何使学生读书、写作能力得到双向促进与发展的方法。读写结合,用阅读去指导写作,使写作更有章法;以读促写,用阅读来增进体验,使写作更具感染力。(2)写作教学中的观察能力训练
重点探讨写作教学中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让学生留意观察,做出思考,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去捕捉生活的写作素材。(3)社会生活实践在写作中的体现
倡导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4)写作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研究如何创设情景,在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5)开设丰富多彩的作文课型
探究如何以多样的课型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内容和实践进程设计:
(一)以生活世界为本源,拓宽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1、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生活
“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 叶圣陶先生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的是真实和实用,讲究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跳出封闭的教学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大自然是有灵性与秀气,我们们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感受春天的事物。大多数学生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怀着无限喜爱之情,有的学生爱嫩绿的小草,有的学生喜欢盛开的桃花,有的学生被翩翩起舞、色彩缤纷的蝴蝶群所吸引„„但也可能有些学生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气候变化无常,又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容易患疾病。每次春游之后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春天都是有情有味的。一位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在《野炊》一文中写到:我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觉得有滋有味,看着同学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快乐。所以,体验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之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2、引导及时捕捉并积累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环保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继而使学生自由表达。比如,双休日,社区服务站的同学们访问下岗工人、退体老人等等;陶吧里,“小艺术家”在进行亲身体验;肯德基店,同学们在做“钟点工”;教师节表彰大会,“小记者”在做人物专访等活动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街道、社区、广场、商店等到处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纳入积累的范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学生把每天从电视里、家庭中、社会上看到的新鲜事记录下来,把听到、看到后的感想写出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否则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奇闻轶事,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和加深对社会生活体察和洞悉的能力。
可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下河捉鱼的生活体验,也不会写出见鱼心切、失鱼懊恼、得鱼心喜、吃鱼有味的完整的情感变化。有了生活的积累,写作时,脑海里就闪现生活情景,其间的人物情景也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以阅读文本为本真,丰富内涵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自己独自承担。
1、倡导多元解读
无论是接受美学还是建构主义,都承认读者会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解读。这对阅读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必然会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从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角度而言,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元的理解体现了文本自身具有结构的开放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及不确定性。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常学常新的,对它的探究、揣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无阻开放的过程。因此有人把文学比作“耐欣赏”的精神消费品。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破除以往单纯求同的定势,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事实上,教师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能满足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构建意义的平台。
2、美文品读
近两年来,笔者利用每周两节师生共读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启人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情到深处,学生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感动得暗 暗流泪。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不仅欣赏了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的过程。
实践证明,每周两节的师生共读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它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三)以“原型”体验为发端,唤醒习作冲动
学生平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等等,这就是原型。我们应以这种“原型”为发端,唤醒写作冲动。
1、走回现实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扇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写作的欲望。如,“我”珍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地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热泪遮档住了。”绿叶、猫、如洗的蓝天,都是特定的生活情境,给小作者创设了一种“当众孤独”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唤起那时那境的同类体验。
2、设计提示语
设计富有感情的、新颖的提示语,选择能激发学生多种体验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是否能激发原型,唤醒学生的当下体验。比如,在作文题目前面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话,它能唤起回忆、引起联想、触发情感、启迪思维、开拓思路,能捕捉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能一下子“惊醒”学生心中储备的表象,并能把它贯通起来,获得写作的冲动。
3、展示时文作品
作品唤醒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等,让学生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从而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体验积累,产生写作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例如,学生都参加过考试,为了得高分,有些学生甚至“不择手段”,当听到“我把手伸进抽屉里,摸着书,一页一页艰难地翻着,手直发抖,身子更不自在,冷汗不自觉地冒了出来。我镇定地给自己打气:不怕,不怕,就这一次。尽管如此,我还是抬头看看老师。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师正向我这边走来。完了,完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大气不敢出,脸涮地一下红了!我吓得闭上眼睛。„„”我想听者同样的体验就会被唤起了,甚至还会想到和考试情形有关的其他的情感经历和感受。
(四)以情景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 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情境设置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良好的载体,它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写作平台。
1、描述哑剧
老师静静地走进教室,一声不响地在黑板上写上“表演哑„„”?用手示意让学生上台演写“剧”字,创设一种哑剧氛围。教师说:“今天,我们既然是表演哑剧,就必须一起遵守活动的规则:谁也不许讲一句话,只准做,不准说。”同时要求学生,看老师做动作,同学们可以参与,但要仔细观察老师、同学的表情和动作,体会自己的心情。第一步:表演跳绳。老师在讲台旁边拿“东西”,在两只手上缠几下,走到一边开始独自跳“绳”。示意一位学生上台学跳,然后,老师跳进去,表演双人跳。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台表演多人跳。老师又示意表演两人跳,几个合跳,轮回几次。第二步:表演拔河。老师又在一边拿来一根“绳”。先做示范,让学生表演拔河。让男、女生几人分两边比赛拔河,用手示意纠正往一边倒的错误表演动作。请一名女生与几名男生比赛拔河。力量悬殊,使学生明白失败一方该倒向前面,让更多的人参与拔河比赛活动。这时教师说:“憋了这么久,大家一定想表达了吧?请用笔记下活动过程和感受吧。”学生自拟题目,然后开始习作。
2、情景评述
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笔者以商标为载体,设计了“商标展评会”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先让学生走进商标,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商标,能说出理由。这时学生纷纷上台展示搜集的商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创造商标,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商标,分小组讨论商标设计的图案,议议创作意图。并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广告奖”、“最佳解说词奖”。最后让学生描绘商标,以“商标展评活动的经过”、“小组的创作过程”、“最欣赏的商标以及广告语和解说词”等等为内容,任选其中感兴趣的一方面来写,要重点突出,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理想途径。我们要树立“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让我们的写作训练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既有情趣,又有实效。
(五)以自改互改为途径,集思广益。
古今中外的著名文艺作品得以流芳千古,给万千读者隽永的艺术魅力,无不是在初稿后经过作者反复的呕心沥血的修改才获得成功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作文教学中必须把作文评改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抓紧抓好。教师通过评改作文,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作文状况和作文指导的效果。学生通过作文评改,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提高作文素养。采用开放式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师改集体评的单调方式,能优化作文评改。以往的作文批改是教师一手包办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凭自己的主观 感受和文艺批改的标准,从原则和理论高度对学生作文提出种种苛求,结果是作文本上涂满了圈圈点点,学生心里却长满了疙疙瘩瘩。学生真情付出却得不到肯定,难怪对作文敬而远之,提不起兴致。开放式的作文评改是作文分享,共同评改,共同进步。让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具体做法是:(1)选取瑕瑜互见的几篇作文抄出来,学生一起评改。评出优点,找出缺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如何修改;(2)把作文本调乱发下去,人手一本,读别人的作文学习长处,圈点败笔,提出修改意见,写出评语,并可交换,多看多读,然后交流优秀作文,交流评改意见,最后拿回各自的作文本,根据别人的批改意见自改作文;(3)采用出版的形式,把学生作文贴在学习园地上,每位学生自由选择作文去读去改去评,然后统计谁读得作品多,谁写的评语多,共同推荐出优秀的作文,再一起交流学习„„在评改中注意提醒学生善于发掘所读作文中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提高兴趣,促进学生想写、愿写、多写。
(六)以活动成果为动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文的真实意义在于交流思想,所以,我们努力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的作文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交互的学习、鉴赏、评议中,体验作文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与安慰。
(1)摘抄精美语句。作文教学厚积才能薄发,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在互改互批互赏作文的过程中,把同学作文中的精彩句段摘抄下来,标上作者、班级、姓名,让学生体验成功,供同学相互学习借鉴。
(2)开辟《百草园》习作园地和书香长廊。各班每月精选习作,推荐给《百草园》习作园地,定期出刊,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编写自己的作文集。让学生汇编自己及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在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长或老师写的序言,不仅能展示每位学生的才华,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一位学生兴趣盎然地参加写作活动。(4)向各级刊物投稿。为鼓励学生投稿,我们专门印发省内外中学生报刊、杂志的邮编、地址、电子邮箱,供学生选择,使投稿更有针对性。学生作品一旦发表,立即向其表示祝贺,强化他们的成就感,使其踌躇满志,信心倍增,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写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与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实验拟分三个阶段,即从2006年6月至2007年8月,其具体步骤为: 第一阶段:(2006年6月至2006年8月)为实验初始阶段。
1、实验教师的筛选、培养
筛选有教学教改经验的教师参加,首先组织实验教师系统学习创新写作的相关理论,掌握其基本原理,使理论水平得到提高。
2、理论知识学习
实验教师上网或翻阅学术杂志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进行理论层面上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制定实验方案
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并制定每阶段的总体实验计划,实验教师制定出个人的实验计划,开始启动实验,做好资料积累工作。第二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为实验探索阶段。
每阶段制定实验计划并总结出取得的成果。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扎实有效地探索体验型作文教学的方法,并总结经验。第三阶段:(2007年7月至2007年8月)为实验总结巩固阶段。
实验教师把通过探索形成的教学模式形成文字,上升到理论高度,初步完成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继续实施并推广已取得的成果。
(二)研究方法:
1、博取借鉴法
广收博取国内外有关信息资料。
2、观察实践法
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引导学生用千变万化的语言来表达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
3、教育实验法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型,如:创设情景课、听写互动课、新闻评析课、感悟生活课、作品鉴赏课、作文实践课等。
4、教育经验总结法
及时收集各种材料、课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推广有新意、效果好的经验。
5、个案研究法
共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案例,使作文教学更具实用性。
七、课题研究的效果:
(一)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养成教师良好的读书写作习惯
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本课题的开展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开阔了视野,更新了作文教学观念,树立了体验型作文教学的思想,增强了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培养了作文资源开发的能力。部分青年教师通过互相学习,努力让现代化教学设备更好的服务于作文教学的改革。教师带头读书、写作,做学生作文的引路人,两年来,有 10多篇教师的作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在市属级以上获奖或发表。由王莉萍老师负责、执笔的课题《初中语文课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在2005年1月申请,被列为市属级立项课题,并于2006年3月如期结题,获2005年绍兴市属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这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伟红老师的论文《注重感悟 化茧成蝶——对感悟式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一文发表在2006年12月的《教育月刊》;《感悟式教学的几种策略》一文发表在2006年5月的《湖南教育》;张晓芳老师的论文《新课程下写作评改标准的对策初探》一文发表在2005年10月的《作文报》上;冯文荣老师的论文《初中作文教学求真法初探》在2006年绍兴市属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王莉萍老师的案例《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在2005年绍兴市属中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二)创设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取得了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课题组成员乐于实践、勤于反思,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尝试“体验型作文教学”,每位课题组老师积极投身教学第一线的研究,研究课《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关系》、《写作教学中的情景创设》、《社会生活实践在写作中的体现》、《写作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创设丰富多彩的作文课型》,纷纷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开展,以研究课来带动了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三)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开放式作文教学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使学生在实践、感悟和习作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受到良好的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既学会了“作文”也学会了“做人”。通过开放作文教学环境而开展的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活动,营造了浓浓的读书氛围,读书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读书、作文成为了师生生活的习惯。
2、体验型作文教学加强了习作训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沟通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了习作素材,使学生想写、敢写、乐写,尤其是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3、创建多种习作交流的平台,通过开放学生的作文成果,加强了习作训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习作素材。
体验式作文教学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使学生在实践、感悟和习作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良好的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作文”与“做人”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八、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对传统教学只会“讲大课”、“满堂灌”,只重视课堂知识和抽象认识的改造和发展。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意味着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师生围绕着书本,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命经验,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反思、再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确证生命、发展生命的过程。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一、让学生回归生活,拓展写作视野。
旧时文章是“代圣贤立言”,用于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千年陋习,遗害深远。大部分教师深受传统的影响,思维定势,视野狭窄,给学生指导作文时难免生搬硬套、教条主义。往往追求观点正确、思想健康,规定学生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让学生围着老师转。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注意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才是素材的积累,自然才是写作的源泉。孩子们把身心融入他们喜爱的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去体会、去品味、去升华。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看到了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物品,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田野里万紫千红的花朵„„作文之前让学生去感受真实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素材,作文之时才不至于言之无物或是老生常谈。或参观,或秋游,或野炊,或游泳,或种植,或喂养小动物,无不激起学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无不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涌向笔端,抒写多彩的生活。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应当有多宽广。体验式作文教学,突破课堂中心,走进多彩的生活,让学生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体会更真,感受更深,才能写得更生动,写得更感人。
二、拓宽阅读范围,多渠道指导写作。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不仅乐写、愿写,还要会写,就必须使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掌握写作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指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经之途。
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写作水平为目的。使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本领。作文指导不局限于单纯有限的指导课上,而是拓展到了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拓展到了课外阅读过程中。每讲一篇课文,总是善于捕捉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从阅读中掌握的写作技巧与方法能及时在作文实践中运用、巩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开放式的作文指导,还特别注意加强学生课外读物的阅读。如《中学生阅读》、《语文报》等,指导学生读要有一得,或词句,或片断,或结构,把好的词句、片断摘抄下来,日积月累,便成了一本自己的“作文选”。作文时触类旁通,效法仿作,把别人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模仿的基础上发挥、创造,逐步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的技能。
开放的作文教学,打破了作文指导的局限,引导学生多渠道大范围地阅读写作,使学生真正掌握写作的技能技巧。
三、充分展示个性,创设自由的习作新空间
写作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是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可现实作文却是“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作文里充斥的是套话、假话,传达的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传统的“文以载道”的写作观仍左右着我们的作文观。文章主旨、社会效果、政治意义仍是衡量文章优劣的重要尺度。传统的作文教学更多地承担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评价的任务。只有思想正确、健康向上、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材料才可以写进作文,而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的伤心、快乐、恐惧、兴奋等真情实感,往往被贬斥为“立意不高”,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于是学生学乖弄巧,违背真心地吹嘘,海阔天空地虚构。传统的作文教学抑制了学生的真情表达,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放的作文教学以学生为主,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原野里各取所喜,说自己所想说,写自己所想写,喜怒哀乐皆如纯净的小溪般自由流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表演自己高超的写作技巧,而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言论自由的空间,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思,开启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说出心中所想,写出心中所想。
开放的教学,开放的思想,融洽的气氛,倾心的相交,让情更真意更浓,让作文更具活力,更具有情感的魅力。
四、启发调动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传统的作文教学因循守旧,压抑了学生创新的欲求。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
在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善于启迪学生丰富的创造性的想像力,指导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放胆去写,海阔天空,自由思索。对那些大胆新奇而以又合乎情理的“奇思 妙想”热情鼓励,哪怕是“异想天开,想入非非”也要引导剖璞见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作文,旨在一个“新”字,或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反弹琵琶,逆向思维。以开放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的心智,促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自信,写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见地。
开放的教学,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学生想得开想得新。真正在作文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总之,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去感悟生活,倾吐真情,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了思考,锻炼了意志,给作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学生们在轻松自在的写作氛围中乐意写,写自己。
(二)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改革已迫在眉睫。因为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进行语文改革的主体,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对真善美的感悟,更体现了学生的爱憎。可以说,学生作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必须开辟这块属于学生的文学天地,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些活动,让他们走进社会,观察社会,从而产生情感体验,并积极鼓励学生“用我手写我心”,其实这一过程不但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而现在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敢说真话,表现在写作上则是抄袭他人之作,或仿照他人而写,无独创精神,造成学生有言无处说,有文无处写。这是对学生心灵的巨大打击,是一种心灵上的虐待,作为语文教师深感悲哀。尽管在研究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尽情地写,可学生还是受习惯势力的影响,胆子还不大,放得还不开,这就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其次,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必须增加阅读量。只有博览群书,学生的视野才会开阔,才会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作时才能居高临下,下笔如神。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还受着应试教育的束缚,大量的题海战术使得学生无暇看书,只能机械地作练习题。教师往往重于解题技巧的训练,甚至到了考试时叫学生背作文选上的作文,这种作法完全违背了大语文的教学观点。我一直以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课外大于课内,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是学习的方法,课后,学生就用上课时学的阅读方法自学其它文章,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正确道路。我在这里要大声疾呼,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抛开一切私心杂念,为了孩子,我们必须坚持大语文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学一时而受益终身。
由于我校推行体验型作文教学的时间还不长,经验不足,存在着值得我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反思一:近年来的话题作文的要求是文体不限。这有利于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然而,具体到某一篇文章,绝大多数应该是有文体的。可是看看我们学生的作文,真正标新立异、打破常规文体形式的优秀作文能有多少呢?在学生作文中,更多的是 “四不象”文章。常言道量体裁衣。可见文体是作文的首要问题,加强文体指导和训练不可缺少。
反思二:传统的作文课就是在课堂上利用两节课让学生独立完成,有的甚至硬性规定40分钟完成。体验式作文教学提前一周把作文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这么长的时间内 阅读,观察,积累材料,立意谋篇,写出的文章自然比在课堂上两节课完成的要好。但是,有的老师整个一学期甚至一学年都是课外作文。长期放任自流,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悄然泯灭。
反思三:新课程提出谈化学科知识体系,提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否能与各门学科有机整合,在各项学习活动中训练、应用?是否能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社区?而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语文课堂上?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构建一个整体训练网络?尽管我们在研究中也思考了很多,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我们能力、精力有限,还没有摸索出一种很好的模式,在今后的探索中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反思四: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敢说真话了,能抒发真情实感了,但是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也发现了从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如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焦虑,遭遇挫折时的悲观厌世情绪,还有遭受家庭破裂创伤后的自暴自弃等等不良心理。我们创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但面对这种不良的“真情”,我们该如何引导?新的时期,我们的作文教学面临着更多的任务:要教作文和做人,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的人格达到和谐完美的发展。
作文教学课题的研究,关系着我们学校“以人为本”的特色教育,也是我校进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我们全校上下都在全力以赴地抓紧抓实,但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今后应该怎样更有效地决心研究,恳请各位专家和领导的大力帮助和批评指正。
执笔人:绍兴市树人中学 王莉萍
第二篇:开放式作文教学体验作文乐趣
开放式作文教学 体验作文乐趣
西王台小学 刘云
开放式作文教学倡导的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又注重探索学习时空的开放。其核心是切实注重转变观念,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传统的作文教学变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学体系,使封闭的作文教学成为开放的、创新的教学形式。
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要切实注重转变两个观念: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作文训练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这就是说,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教师不能把作文教学局限在语文课的狭小圈子里,要倡导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如美术课上了制作面具、头饰一课,我就抓住这个写作契机,指导学生写制作说明。有的写怎样制作圣诞老人面具,有的写制作鬼怪面具的方法,还有的清楚地介绍了非洲面具的主要特点。由于学生亲手做过,又是写给小朋友互相看,所以大多态度认真,言之有序,语言简明。同时扩大视野,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馆,还可利用阅读课,一般以自由阅读为主,辅以推荐读物、方法指导、阅读汇报、欣赏交流等。这样,通过学语言,用语言,使课堂上规范的语言、写作训练与生活中积累的语言信息、知识信息糅合在一起,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凸现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在作文训练中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在训练目标上体现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的座位都经过我精心安排,打破传统的“秧田式”,而是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中的“小组活动式”。每组学生四至六人,每人轮流当组长,组内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我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同时又体现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重在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在教学途径上是开放的,以课堂为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贯通,使之成为一个崭新的作文教学新体系。我注重培养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创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互动而又互助的学习情景。
一、目标分层,确立开放式作文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作文教学不顾学生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作文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作文,不仅要求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还要讲究技巧,结构的安排等。面面俱到的要求,使学生无所适从,望而生畏,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差距日益悬殊。如果教师继续以统一的指挥棒去要求他们,那只会使这种差距不断增大。因此,我们在执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的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的基础上,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学生的差异,设立分层目标,既让优等生吃饱,又让后进生吃好。
1、根据“循序渐进”原则,让后进生消除顾虑
学生作文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后进生距离“大纲”要求甚远,让他们完全达到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时老师就要对学生的实际 作文水平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给他们设置一个个“门槛”,使他们逐渐跨过这些门槛。比如我班一个平时写作较吃力的学生看到作文题无从下手,我就帮助他把生活中的事记录下来,先做到有“真情实感”。过一段时间再帮助他把句子写通顺,标点符号用正确。最后帮助他把内容写具体。如果他达到了某一个要求,那就给他打“优秀”而不去考虑其他几个方面怎么样,甚至还加一个红五星给与奖励,有时还让他在全班孩子面前念作文。慢慢的,该生消除了“我不会写作文”的顾虑,产生“我也能写好作文”的信心,作文渐渐有了明显进步。2、采取“门户开放”政策,使优等生体验成功。
班上也有一部分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写好课本中要求的几篇作文,而是把事业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尝试着编童话剧、写小说、写科技小论文、写调查报告等,我不管他们写的这些文章的格式、结构、行文是否完全符合要求,只要他们思考了、动笔了,并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就为他们喝彩。总之 就要为他们创设交流发表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延伸课外,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物,不具体,不生动,是目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古代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课外”。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定格“生活小镜头”
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果把它们记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就是过往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记录本就孕育而声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上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记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们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
2、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一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式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我让学生自己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
三、打破常规,形成开放式作文指导课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等老师作前指导结束,学生已失去作文的兴趣,而开放式的作文指导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再给以明确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作文课导入会让学生兴趣盎然。
2、拓展广泛的选材空间
教师要认真体会这些作文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能写、会写的内容,自由地发挥。
四、多管齐下,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评价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导者和权威,开放式的作文评价应该是“交互式”的。在“交互式”的评价中,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1、自主评价
每篇作文后,我都要让学生根据要求对自己的文章作点评,打个等次,当然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评估过高,也有的学生过于谦虚。不要管学生点评的质量如何,因为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再一次读了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了一次写作的过程,有益而无害。2、学生互评
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换作文本,阅读点评。学生看学生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我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四分之三的学生表示最喜欢让同学批改自己的作文,因为学生的眼光有相通之处,能发现作文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中肯的意见。3、师长再评 每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学生作文是心灵的流露、情感的抒发,教师批改则是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疏导。若每篇作文的批语都是“句子通顺,结构完整”之类,不但教师觉得乏味,学生也会感到无关痛痒,以致熟视无睹。如果教师能在批语上花费一番精力,其结果会事半功倍。在一次作文中,一位学生写同学关系难处,人心叵测,自己很是苦恼。我就在批语中写道:“„„不必如此,事在人为,以善良宽容之心待人,你会收获许多。”这位学生感到有人理解他,更加积极认真地写作,同时尝试着微笑面对生活,最终赢得了同学的信任和友谊。这里所说的师长,不仅指老师,还指家长。老师以对话的形式写出评语,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多加以肯定、鼓励.根据分层目标,因人而异给每位学生的作文打出等次,并对学生的点评进行评价。较好的加一颗星,很好的加两颗星甚至三颗星。同时,邀请家长一起来看学生的作文,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作文情况。
时代的车轮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我们语文教学就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当前语文教材越变越新,非常具有时代感,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处处体现着创新意识。开放式作文教学也正是着力体现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以上做法,作文训练就放开了手脚,作文不再是一种象牙之塔或很玄乎的事情,就不再是苦差事,而是充满乐趣的,人人都可以做的比较容易的事。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就真正得到了提高,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做的事情。
第三篇:小学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 项伟红
在现代汉语中,“开放”一词的一个义项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内涵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开放作文教学目标开放作文教学目标是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习作本身的需要。浙江教育学院汪朝教授认为,开放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多元性、交际性、个体性和内隐性的特点。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目标也应具有以上特点。(1)多元性。笔者认为至少包括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文情感的张扬三方面内容。(2)交际性。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倡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倾吐与理解、表现与欣赏等,这就赋予了作文另一层意义——交际性。作文书信化、日记化、表演化等就突出了它的交际性目标。(3)个体性。开放式作文教学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地制订个体性教学目标,变换教学策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4)内隐性。教学目标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之分,内隐性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潜能。根据作文教学的自然进展和学生在习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恰到好处地制定内隐性的教学目标,是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开放的必然要求。
二、开放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学内容是对课程、教材内容的具体体现,同时又受它们的制约。然而,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以及社会、学生,教材总是相对滞后的。机械地照搬、生硬地处理教材内容肯定不合时代潮流。为此,作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即不应将课程和教材看成是一层不变的,而要多方联系、系统思考,灵活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使用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上做到既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衔接,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潜能。1.拓展内容立足课内,面向课外,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对习作内容作适当拓展,有时确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之效。如将第十二册的作文《____爱我,我爱____》改成《我和_____》。这样扩大了选题范围,有利于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写作资源,自由自在地选择所爱,敞开心扉。结果,学生写作内容的宽泛让我们始料未及,《我和电脑》、《我和同桌》、《我和兰花》、《我和“宝贝”》„„文章流露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一篇篇各有特色。2.改编内容对于教材中滞后于学生生活、束缚学生思维、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内容,我们要大胆改编。如第十二册的习作训练《烧不坏的手帕》,教学中要先做实验。然而此前学生已有《烧不坏的纸船》的经验,这一实验没有什么新奇可言,加之为了安全起见,实验由老师操作,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只能观看,因而吸引力不大。于是我们把实验改为人人都可动手又有新意的《造纸桥》。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情趣高涨,既独立探索,又合作研究的。结果,他们作文时得心应手,文思泉涌。又如我们把第十二册的习作训练《好____》改编成《我的故事》,让学生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像。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情、一点小小的向往,都可以在笔下自由表现。这真正做到了《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3.巧妙练笔要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开放作文教学的内容,加大习作训练的力度,笔者认为读写结合,随文练笔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经验。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就能实现文本阅读的超越,创出习作教学的新洞天。如模仿性练笔、想像式练笔、改写缩写式练笔、感受式练笔等。小学作文教学内容的开放还应体现在课外练笔,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走进生活,时时处处绽放作文之花。首先引导学生融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尤其是小学生,需要引导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观察春天淅淅沥沥的小雨,捕捉它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观察奇峰怪石、山川激流,体会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性,领悟大自然赋予它生命的意义,等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作文的好材料。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必定会写出文思独特之佳作。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广纳信息,加强实践,增加体验。美好的书报读了写,精彩的影视观后写,生动的叙述听了写,憾人的事件见了写,奇妙的想法想着写,好玩的活动搞了写。
三、开放教学过程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通常是命题——立意——选材——构思——成稿,比较呆板,学生被动参与,被动作文。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注重作文氛围的创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使习作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绿洲。1.氛围创设在课堂作文训练中,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缩小作文和生活的距离,实现“生活向作文的转化”,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有趣部分。可设计“演一演”,如小品表演(玩具交流会、学做小导游、模拟法庭等);可设计“做一做”,在动手实践中丰富生活,增长见识,增加体验,言之有物又有情;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身临其境之感。2.表达自主首先要开放习作的“情”。学生情感丰富,个性色彩浓郁,他们各自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为此,习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不说空话、套话,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既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如第十册的习作训练《春游》,在组织学生春游蛟山公园的同时让学生说说见闻、感受。有的学生写美丽的春光,抒发了热爱自然之情;有的学生写愉快的活动,童心童趣跃然纸上;有的学生写美好的传说,赞扬了美的创造者;有的学生则写游人的言行,倾注了对公园里一草一木的关怀之情„„这一篇篇习作,不能不说是作者心底流出的“泉水”。其次还要开放习作形式。自己的意思自己最清楚,如何表达,自己最有选择权。如果把各种鲜活的思想和内容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必然带来思想的僵化、天性的压抑、个性的湮没,这实在是不应有的悲哀。在《话说小港》(根据第十一册习作训练《写一处景物》改编)的习作课上,我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记叙、议论、抒情或综合等表达方法和广告词、导游词、儿童诗、记叙文、说明文等体裁,让他们自由展示个性。《古老的长山桥》、《我爱家乡的戚家山》、《这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外来小吃》等篇篇佳作应运而生。3.鼓励成功学生的习作经历了取材、构思、起草、评议、加工等环节,可以说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让成功激励成功”。(1)编写作文集。笔者认为让学生汇编自己及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长或老师写的序言,不仅能够展示每位学生的才华,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加写作活动。(2)向各级刊物投稿。为鼓励学生投稿,老师可专门印发省内外小学生报刊、杂志的邮编、地址,供学生选择,使投稿有针对性。学生作品一旦发表,应立即向学生表示祝贺,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积极地做出行动。
第四篇: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丁利均
重庆市北部新区竹林实验学校 重庆 北部新区401120 摘要:开放式阅读教学是对封闭式阅读教学的“扬弃”,即改变过去单一的精读细讲的课堂模式,增加开放式的“少讲、多读、多悟”的课外阅读课。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环境、激励机制、课型体系、评价体系。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改善学生的阅读方法,挖掘学生阅读潜能为主线,牢牢把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这一基本理念。开放式阅读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得以转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
1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提出
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是我校市级课题,它的提出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其中写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中小学生阅读行动计划”。为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提高学生从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信息中收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阅读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基础,教育的灵魂”,我市特制定了“重庆市中小学生阅读行动计划”。
开放式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改革深化的产物。语文教育应为造就新时代的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于是在教学中,我校对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验。
2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1探索并构建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环境
开放的阅读教学环境,就是指开放阅读教学的时间、空间和阅读内容。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工作:建立四级书库,编写校本教材,保证有书可读;开设阅读课程,保证阅读时间;拓展阅读时空,增加阅读信息量;组织推荐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百家讲坛》、《探索发现》节目等,从纸质阅读到网络阅读,再到视听阅读,通过各种途径,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界”。
2.2建立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激励机制。
学生普遍存在没时间阅读或阅读不能坚持的问题,激励机制作为一种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为学生阅读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情感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激将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阅读动机、培养阅读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如:采用榜样激励。以阅读好的学生为样板,有了“领头雁”,就能影响和带动一大片学生的阅读热情;采用目标激励。明确具体的阅读目标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鼓励学生每月读一到两本课外书,做好读书笔记,写三至四篇日记或者心得,争取到初中毕业,读满260万字以上的课外书。激励机制是贯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是推动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助推器。
2.3建立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评价,要体现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评价方式和评价目的的多样化,教师要打破自己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和评价权威的局面,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也可让家长参与学生的阅读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参考如下: 1制定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课堂评价量表 2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
(1)教学成绩(2)教学能力(3)育人功能(4)科研能力(5)学生评教 3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指标
1、读。
2、写。
3、听。
4、说。
5、看。
6、学。
3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结果分析 3.1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得到转换
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阅读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活动,以学生疑点为教学起点,改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成为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落实
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把学生看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自主阅读探究,疑难能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得到解决。
3.3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已历经一年多,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喜欢学语文的学生已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几。由于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中,经过讨论交流、探究,字、词、句、段、篇的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经统计,朗读水平明显提高,优秀率快速提升,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能力提高。多数学生能提出有价值、有独到见解的问题,主动探究的欲望不断增强,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较快。在学校组织的每次考试中,实验班语文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
4结束语
总之,开放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目的。通过学生全方位的参与课堂教学、作业、课外阅读等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而教师既是全过程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相信,随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随着它的普及和推广,必将给我们的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新教材的推广使用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2012,19(2):22-23 [2] 杨成章,谢贤扬,李丽,等.语文创造教育学[G].重庆出版社,2002.194-237.
第五篇:《探索开放式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作文》研究报告
《探索开放式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作文》研究报告
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 三年级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关。”朱熹也曾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水源头活水来。”叶圣陶老先生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而实际的作文教学普通存在着重形式训练,轻内容的指导;重作文技能熟练,轻作文能力与以习惯的培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停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够融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只是堵住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观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
根据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调查教师作文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我认为学生怕作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被老师的命题牵着鼻子走,偏离生活事实,不敢反映真实的心声,不能自由写作,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针对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一系列现象,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重视情感动力的作用,给学生创造自由表达情感、体验的机会,使之将观察、探索所得、愉快、苦恼所感,大胆想象之愿望,用自我的形式诉诸于笔端,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积累习作素材、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一篇学生习作不仅代表其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还承载着许多文文因素,它表现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透视着学生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作文,而且要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实现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所以,我确立的课题为:《探索开放式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作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激趣——以兴趣为先导,叩开作文的大门。
有关作文心理研究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多方面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主动参与作文过程,从而达到作文创新的目的。
2、积淀——以阅读、生活为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大量阅读教学中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阅读量,并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拓宽视野,积累语言,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放——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
以开放作文题材、体裁、形式等方面为突破口,强调学生的主体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个性。
4、合作——以生、师生互动为立足点,营造多层面的作文空间。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为立足点,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营造多层面的作文空间。
三、课题研究的历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历程:
1、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1)召开年级组教师会议,讨论研究的课题。(2)向学校提出申请,起草课题实验方案。
2、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5月)
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每学期举行1—2次年级组交流研讨,并举行公开观摩教学活动。搜集关于本课题的典型案例、经验总结、论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成果及时进行推广运用。
3、第三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整理并制作相关案例和课件资料,为课题结题做好准备。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调整、更新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一种经验理论。
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教育实验前后有关素质指标的变化,为分析教育实验提供依据。
3、观察实验法: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参照对比班的学习变化,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生活中学作文。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生活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感受美好的事物,体验美好的情感,获得做人的启迪,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指导学生作文的需要,著名作家端木蕻良诗曰:“智慧多方自入门,生活拾取便成文,灵犀能破千 锁,下笔千言一个真。”生活是关键,没有生活,即使想象的材料,也是苍白无力的,更何况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怎能有对生活的切身感受?更没有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写出作文,又怎能有其价值呢?而对生活,他们心有所想,情有所动,便会“情动而辞发”,用稚嫩的小笔,写出内心的喜怒哀乐,写出身边的七彩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学校师生之间的交往,班干部竞选演讲,观看演出等活动,同学们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也都成了学生体验的机会,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我们老师的积极引导,都成了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途径。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作文的体验感悟也是如此。为此,我有意识地创设机会,结合文本,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课堂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结合三年级写景作文教学,我们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景色,按照景物顺序、方位顺序,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方法把景物写具体优美。
2、在亲情体验活动中学习写作。
亲情是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对子女尽养育之责,子女对父母尽孝敬之情,亲情的要求是双向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更注重子女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淡化了亲情、感恩教育。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忽略了孩子情感世界的建构和培养。怎样重新认识和培育亲情,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我们亲情体验作文研究小组,开展了一些感恩教育和亲情教育,比如让孩子帮母亲洗一回脚、捶一回背,交换一下角色,让孩子做一天家长,“早餐我来做”,“我的出生日”,“采访父母——我的名字的由来”,“给父母的一条秘密短信”等等。在活动中,孩子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从而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当然,由此写出的作文,也具体生动,打动人心。
3、开启“积累百宝箱”。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素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因此从三年级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分类进行储存,如,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景物的词句;描写颜色的词句等,这些词句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写好后还要写一写为什么喜欢这些词句,好在哪,特别是名言、警句、谚语、古诗词的积累,把这些积累时常诵读,作文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
4、鼓励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魏书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自己从小就坚持写日记,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虽然“多练笔”(坚持写日记)也是新课标对习作的要求,但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喜欢写,再到会写、爱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老师悉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快乐,不把它当成一项任务,而把它当成一种享受,有话就说、有话想说,这样日记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在自己的实践中,我常常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日记的起点和源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可否认学生的生活却相对单调,他们几乎每天循环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学生们很少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较宽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尽情尽兴地去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室外活动、社会活动和读书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精彩起来、丰富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日记源头。
(二)保障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为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此外,我们将特别注意资料的积累,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各类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公开活动的记录,以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一)从学生层面看
1.学生习作兴趣浓了,习作真的“真”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关于写作”这一要点中提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事实上,过去学生习作中假话,空话、套话现象非常严重,令人欣慰的是,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所在班的情况大有好转。因为有了真切的活动体验,孩子们开始“写真实的内容”,“抒真切的感受”,“表真挚的感情”。
我们知道,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让真切的感受成为学生习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还会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此外及时记录心中的感受,日积月累,将成为丰厚的文章题材,为真情的抒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小学生都有一颗童稚的真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自己真心的跳动,让他们敞开真心,描述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状写那份滚动在内心的真实,作文无疑也就会闪烁生命的光彩而使读者感知到一颗心的真实跳动,作文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
2、学生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
通过研究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可喜的进步。在体验作文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孩子们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他们在生活中获得了真实而丰富的感受,乐于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感受,孩子们喜欢上了作文,感受到了自由表达的乐趣。学生普遍感觉到:“现在不怕写作文了,因为从我的记录袋越装越满中,我懂得了„生活即作文‟。我对写作文越来越有信心了!”他们不仅乐于习作,也愿意对伙伴的习作发表意见,进行评价。在习作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同时,学生作文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3、学生的个性获得了发展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对周围的事物,所生活的环境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要求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在参与各种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有新感受和体验,才能情发于中,富有个性。
由于本课题以学校教育为阵地,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基地,营造了作文与生活的互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阅读与作文的互通的教育环境,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实现了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释放学生生命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在扩展思维的同时,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实践中证明,只要教师在评价时多激励,少批评,即便是同一素材,学生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都会有所不同,总有学生能从中提取更独到、更具个性的表达点,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从教师层面看: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只有教师真正从观念和行为上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架构,关注学生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关注在真实而丰富的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尊重学生个性,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本质和根源上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困境,解决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尴尬。
做一个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否则,他对教育的理解就是肤浅的、粗糙的。惟有思考,可以让一个教师的从教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信心,尤其是,沿途的风景才可以尽受眼底。教师的思想哪里来?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不知不觉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提高。
六、几点思考
尽管在研究过程中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尽情地写,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可学生胆子还不大,放得还不开,这就提醒我将这一课题继续研究下去,不断地研究、总结、再实践,让课题更具可操作性、成效性。今后的打算:
1、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探究学习关于体验式作文的理论文章
2、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深入进行课题实验。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
3、加强交流合作,尤其是向在体验式教学中做得较成功的教师学习先进经验。
总之,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在体验式作文方面的研究还很粗糙,在今后的教科研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语文教学继续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留下我们努力探索、辛勤耕耘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