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得数是7的加法》教学反思
公开课《得数是7的加法》教学反思
全国特教校长培训班十四位校长来学校影子培训,我在任教的三年级班开了一节生活数学课《得数是7的加法》。总体上全课是按预设的完成了,但遗憾的是时间控制出现差池,延迟了有两分钟的样子下课。上完了课,反响还行,有老师说没想到这么简单的内容可以看出思维能力的训练;有老师说课件做的好,还差点以为我是花了钱买来现成的;还有老师说班上能力弱的那几个居然跟着动起来了,问题还基本能答对,不简单,如此等等!哈哈,想来因着我是一校之长,国培班校长敬我是“主”,小老师们尊我是“长”,意见建议都没好意思提,所以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来个自我反思吧!
先简单做个介绍。这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社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三年级上的《4我想知道——得数是7的加法》,日常教学正好到了此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之前上了准备课,已经完成了“7的组成”教学,本课则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利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
课的流程大致有四个环节。环节1,说说做做《手指变变变》,要求学生对应数字用手指出数。复习的意图在于上课预热,活动手指,形象记忆数字、集中注意力。环节2,复习7的组成(本课仅为“合成”)。这里结合了大课题、主题图导入,让学生用已学的分类办法说说图中不同位置(树上、地上)猴子的只数,由此进入组成的复习。复习时,让学生先自己说说7的组成,并以“小牛刷牙”“老虎想吃小兔”“小猫举着叉子吃鱼”三幅图“蒙层”处理以作支持,再用配对活动“几和几组成7”帮学生加深理解并应用。环节3,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以三个层次递进,(1)教师重点讲“1+6=7”“6+1=7”;(2)带学生用学具操作,理解并计算“5+2=7”“2+5=7”;(3)以学生为主,学习“3+4=7、4+3=7”。这部分内容,三个层次教学的主要步骤都是是观察图画(小兔图)、表达图意(语言、小圆片、数字)、列出算式、指导计算。学生通过“集中听讲、学具操作、尝试列式”参与学习,难度一步一步递增,慢慢上手、习得。环节4,巩固练习,也包含了三个活动。活动1是回顾本课新学知识,提炼出课题;活动2是超级分类游戏,找出得数是“7”的算式(干扰项为得数是6的算式);活动3是布置作业,书中39页第4题。至此结束,下课。
课上完了,最明显的失误感觉就是“拖堂”。其实上这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家也做了模拟,给自己算计了一下上课时间,用了15分钟的样子,想想真到上课时要等学生思考,加上活动再拖拖,应该大差不差。临上课前的半个小时,我又趁空在教室里给小老师说了一下大致流程,只花了五六分钟便进入到“新授”环节,后来学生进来我怕“剧透”就没再往下过。如此,满以为时间可以把控好,结果讲解完第一组,我已感到花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多,于是临时调整,跳过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摆小圆片的活动,让他们只在自己白板上操作。等到“新授”结束,做完小结归纳,时间竟也所剩无几了。巩固练习基本上是一带而过,铃声已响只能草草收兵。
课后耿耿于怀的就是这时间问题。小老师安慰我说,上大学时,有老师专门提到过,培智学校的课堂,时间很难把控得正正好。这话有道理,但深追细究这节课,问题应该还是出在我自己身上。
首先是取舍不够恰当。这课主要内容以“一主四副”的方式呈现,我在教学中采用三层递进顺序展开。也就是除了“6+1=7”,“1+6=7”被纳入第一层,第二层“2+5=7”、“5+2=7”,也是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动作感知后在用数字符号化表达。不难看出,教师此间还是“扶”的多了些。课后想想可以提炼缩减,比如“1+6=7”,可以采用在第一幅图的基础上,通过“裁剪”分割、“触发”出现、“自定义动作”移动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感受总数不变,只是两个部分换了位置而已,轻松列式计算。而不是如本课,将“主”图教学步骤再来一遍。
其次是预设不够充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反应预留时间不足。公开课不同于平时,和老师会兴奋紧张一般,学生换了大教室,见到许多陌生面孔,表现难免也会有别于以往。作为教者,一环套一环的设计,生怕途中有变,可惜越是担心越是会发生,这就如同人们熟知的“墨菲定律”。因此看来,要想从容,还是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提问候答时间留足。
再次便是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比如复习7的组成,先前有“老虎拿牙刷”(5和1组成6),在此没有动脑筋,直接顺接引用“小牛刷牙”(6和1组成7)。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引用有交叉。是否可以改为“小牛吃草”,小牛“6”,草为“1”,“吃”和扬州话“7”同音,如此帮助联想记忆。再如巩固部分的“超级分类”,有了干扰项,还要运用新学内容,显见得学生反应不过来。如果中间增设个台阶,算式答案完整呈现,只要求辨别、朗读,这样能力弱的学生势必照顾到了,能力强的学生又在此中巩固一遍,继而再做分类活动,效果应当会好些。
除却这些,我觉得时间不够还有一些是因为显摆心里作祟。因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秉承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思想。教材指向明确,本课所有组成、算式的答案都是“7”,缺少变化。我在教学中强调了变化,比如填部分数、写加数等,增加了“思维”含量。用泰勒的话来说“思维所隐含的行为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和重复这些观念。”所以,这一课上,我的提问是灵活的,答案不是唯一的“7”,需要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动脑筋想一想的。如此,我特希望所有听课者能感受到我的这个理念和行动。
最后敲黑板总结一下,过去老师们上课我评课,常挂嘴边的话就是“换了是我,我会怎样”,真有些看人挑担不吃力,是非经过不知难。轮到自己上场,发现开弓没有回头箭,遗憾难免。尽管如此,我仍坚持两点:一是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也是数学课,需要有数学的味道;二是培智学校的公开课也是公开课,需要有时间的准确把控。这两点不管怎么说,都应当努力做到。
第二篇:得数是6、7的加法
第五课时
得数是6、7的加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
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和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的学习,体会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直观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教学难点:根据一副图写两个算式。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主题图,黄圆片4个,红圆片2个,2个邮箱贴图,7个辣椒图片。学生:黄圆片4个,红圆片5个。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合成,下面我们来开开小火车。
师:出示卡片6(生:依次说出6的合成);出示卡片7(生:依次说出7的合成)。同学们可真棒,今天我们就在学习了6.7的合成的基础上,一起来学习《得数是6、7的加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打下基础,简洁明了。]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一)、创设情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阳光小队的队员又出发了,你们瞧!(教师出示主题图)。[设计意图:从植树这个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他们在干什么呀?(植树)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原来有5个小朋友去植树,又来了1个小朋友。)2.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复习看图说3句话,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以下的教学。](二)学习5+1和1+5
1、师: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来有5个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来来的一个);那6呢?(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数字的意思,那谁能合起来说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原来的5个小朋友和后来的1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6个小朋友。)[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的意思,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1=6吗?(注意:加法与合成有关)(5和1可以合成6。)师,你们可真会算。5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列成算式5+1=6,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1+5=6)那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啊?(后来的一个小朋友和原来的5个小朋友合起来是6个小朋友。)你又是怎样算的呢?(1和5可以合成6。)师:谁有和他不同的算法? 生:看到5+1=6,想到1+5=6.3.师:这个算法又快又好,你真聪明!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即可以用原来5个小朋友加上后来的1个小朋友,也可以用后来的1个小朋友加上原来5个小朋友,结果都是6个小朋友。所以呀5+1=6和1+5=6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只是“=”前的两个数左右位置交换了,以后我们看到1+5=6,马上就能想到5+1=6。[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一图二式,从观察角度的不同,了解列出不同算式的原因,再初步认识算式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及计算方法。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图二式,了解列出两个算式的角度,算式的意义,计算方法和相互联系。]
4.练习:(想想做做第一题)下面又到了动手摆一摆的时候了,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小圆片,跟着老师一起摆一摆。师先左边摆4个黄色,再右边摆2个红色。生跟着摆圆片。
提问:看着自己摆的小圆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呀? 生: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师:很好,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算式。(4+2=6)师:你的列式表示什么意思啊?(左边的4个黄圆片和右边的2个红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师:哦---你们同意吗?(生:同意)还有小朋友和他想的不同吗?(2+4=6)师:你的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啊?(右边的2个红圆片和左边的4个黄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不看图,我们看到 4+2=6,能马上想到2+4=6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好朋友。
师:你们说的真好啊!给自己鼓励一下吧!生:棒!棒!我真棒![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经历,既巩固了得数是6的加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题主要目标是巩固看图说两个加法算式,并会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因此要学生多说。](三)学习3+4和4+3
1、师:(摆出小辣椒图片)你们看。谁来拉? 生:小辣椒。
师;谁会看图说三句话?(左边有3个绿圆片,右边有4个红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2、师:同桌说一说,根据信息求“一共有几朵花?”能列出几个算式?先学生自己说一说,再提问。
生:3+4=7(师:你是怎么算的?)3和4可以合成7;
生:4+3=7(师:你是怎么想的?)看到了3+4=7就想到了4+3=7。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得数是7的加法,课本选用了可爱的小辣椒,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出三句话,观察一下哪些学生会说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为有了得数是6的加法为基础,让学生独立写出2道算式,并说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本题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独立列出2道算式,并说明是根据什么计算的。]
3、学生实际操作
看了一个式子就想到了它的好朋友,你真灵活!下面啊,老师要看看小朋友是不是都很灵活哦。拿出小圆片,听好老师的指示,自己摆一摆。先左边摆2个黄圆片,再右边摆5个红圆片。生跟着指示摆圆片。
师:看图同桌互相说说,“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并请同桌的两个同学来说一说(2+5=7 5+2=7)。
恩,你们同桌说的真好,和他们一样的把小手举起来(全班举手)。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全答对了。
4、小结:现在我们看到一幅图,就能写出2道加法算式了。
[设计意图:此题让学生跟着我的提示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在练习过程中,我可以说是完全放手了,做到了教学过程的由引到放。本题的目标是让学生彻底感受到一图二式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应用,运用新知 想一想,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师:这道题没有图了,怎样能很快的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引导学生用合成及好朋友来思考)6+1=7(6和1可以合成7)1+6=7(看见6+1=7就想到1+6=7)3+3=6(3和3可以合成6,注意它没有好朋友)。
[设计意图:从图上升到没有图,是一个过度。本题要巩固学生的认知,牢记计算小朋友算得真准,现在呀有个小动物要向我们求救了,瞧,小青蛙要回家,可他不知道哪个水池才是自己的家,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帮帮小青蛙吗? 师:你最喜欢哪只小青蛙?(生:2+5的小青蛙)那我们就先一起帮这只小青蛙找一
找回家的路。(师示范连线)学生独立连线,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有序从一个方向连线。再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课上到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大集中了,用可爱的小青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帮助青蛙回家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爱心,促进教学效率。] 3找规律——“想想做做”第4题(1)出示第一组算式
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测出小规律。
(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慢慢变大,得数也慢慢变大。)(2)学生独立完成,验证猜想。
(3)运用规律,独立完成剩下的两组算式。交流汇报。4小游戏
师:邮递员叔叔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信,把不同的信放到相应的邮箱里,谁来做做小邮递员?(“信”就是加法算式)请小朋友上讲台贴算式,我再将算式有序的排好(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小结: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其实呀,“6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6的,“7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7的。请同学们齐读这些算式,看看这些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这样有序的记忆,我们就不会有遗漏的了。[设计意图:书上“想想做做”的5,6两题,要达成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有序记忆,记住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而我设计这个小游戏,不仅能够很好的达到此目的,还能激起学生愉悦的心情,在快乐中学数学。]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得数是6、7的加法》,你知道了哪些小本领呀? 教学反思: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了植树这一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
小组内交流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仔细倾听、正确表达、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得数是6、7的加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
2、使学生从具体情境中理解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个相加的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能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得数不变的合理性。教学过程:
谈话:一年有很多节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6月1日是节日吗?10月1日呢?3月12日呢?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在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入林场,植树造林,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阳光小队的小朋友也参加了植树活动,咱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一、自主探索
1、在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用三句话说说这幅图的内容吗?
3、试着列出算式。
二、合作交流
1、和同桌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同桌相互用三句话说说话的内容。
3、比较你们列的算式一样吗?(一样的话探索一下还可以怎么列式;不一样的话,彼此说说自己的想法)。
4、共同完成试一试。
三、展示发现
1、用三句话说说画的意思。
2、说说你在交流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数学算式?
3、说说每个算式里的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4、说说“试一试”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师强调:5+1=6中的5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得数6表示什么?(5表示原来的5个小朋友,1表示后面来的1个小朋友,6表示一共来了6个人植树。)
1+5=6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
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想一想,再把你的发现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
(相同:都是加法,都有1、5,得数都是6,都是表示把2部分的人合起来是6人)
(不同:1和5的位置交换了)
这两个算式加号前面的数和加号后面的数交换了位置,而得数不变。因为这两个算式都是把5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6个小朋友。
小结:要求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可以把推车来的1人和排队来的5人合起来,也可以把排队来的5人和推车来的1人合起来。列出的算式可以是1+5=6,也可以是5+1=6。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谈话:在有趣的动物世界中,还有许多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呢。请看大屏幕。
1、“想想做做”第3题。
(1)谈话:一群青蛙在练习跳伞,你知道它们该跳进哪个水池里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看49页,用铅笔将青蛙和要跳进的水池用线连一连,连好后,再互相说一说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有哪些,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有哪些。
(2)学生独立连线后集体交流。
提问:哪几只青蛙跳进了6的池塘?哪几只跳进了 7的池塘?
(3)小青蛙安全降落了,第一个池塘里的算式都是得数是6的算式,第二个池塘里的算式都是得数是7的算式,那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加法算式的得数也是6、7?先来说说得数是6的?
2、下面我们来玩个送信的游戏。(想想做做第5题。)
3、想想做做第6题。
小朋友们都是爱动脑筋、勤奋学习的好学生,小蜜蜂也像大家一样勤劳。这不,它们正忙着采蜜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你们会把小蜜蜂分成两组,并且填好算式吗?注意不止一种方法啊。□+□=6 补充:如果□+□=7,你能说出哪些算式?自己轻声说一说。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看看它们的得数都是几?(6和7)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得数是6、7的加法.(课题)
4、想想做做第4题。下面我们来个比赛,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做完的小朋友检查一下,再想想: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一组一组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指名说得数。
(3)提问:观察每组中的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加号前面的数都一样,加号后面的数比前一题大1,得数也比前一题大1)
如果我记住了3+2=5,我能利用3+2=5想出3+3等于几、3+4等于几吗?怎样想?
拓展练习:3+4,3+2,3+1,3+5,3+12 猜猜哪个算式得数最大,怎样想的?得数最小的呢?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每一位小朋友都开动了小脑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很多的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实际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学生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还需要我们逐步训练,循序渐进。
另外,本节课在教学主题图时,在说出5+1=6这道算式以后,当我问:“谁能列不同的算式?”时,有学生说:4+2=6,当时因为有其他学生说:不对,不对,应该是1+5=6。所以我就直接让他坐下,再看看主题图上的小朋友都被分成了哪几个部分?想一想应该怎么列算式。
可能是之前学生一直都在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因此在这节课中所要教学的“一图两式”学生可能暂时还不太能够接受,所以在做练习时,有的学生就会写错,他不是写的“一图两式”,而是写不同的数字,我只好再一次强调一下是根据图中的分法来写不同的算式,就和学习分与合一样,由一种分法想到另外一种分法。
第四篇:《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反思
《得数是6、7的加法》的教学反思
陈雅燕
《得数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但实际我觉得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口算固然是低年级数学中的重头戏,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由于学生在幼儿园与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还需要我们逐步训练,循序渐进。
在教学时,想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习、感受“一图两式”,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在现实的情境、趣味的游戏、开放的活动和务实的作业中综合练习,进一步强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有趣、有用和挑战性,让学生再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运用前面学过的分成和合成说算理时,有点困难。本堂课重点是要说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但实际学生说时,容易把分成也说出来,引起了歧义。所以最后,我经过几次磨课后,决定在一名学生说出运用合成的算理说后,就让全班学生一起照样子说。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学生,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又动嘴,注意力更集中。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用不同方式进行练习,不仅能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习,又能再次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一堂好课需要细细打磨,真所谓百炼成钢。
2、学生的学前教育很重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只有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才可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养成教育很重要。
3、我们的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还有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才有可能成功。
4、在课堂教学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我们应该好好运用好班内的优等生,起好带头作用。
5、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重要。这就不光光是数学课的事情,还需要其他科目的知识的配合,所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很重要!
第五篇: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设计
《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设计
城区二小 尹旭辉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学科 第一册 第52、53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初步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
2.通过“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的过度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两个加数位置交换得数不变的合理性。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在观看多媒体动画课件中提出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他们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出“两式”的得数。教学难点: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1.看图写算式。2.口算。3.6和7的合成。
二、运用情景,探索交流(1)创设情景,教学例题 1.出示出题图,说图意
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表达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2.说算式
指名学生说出2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5+1=和1+5= 提出问题:怎么同时可以写2道算式呢? 3.说算法
5+1=?你是怎么算的? 1+5=?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4.比较两道算式,了解两道算式之间的关系 5.小结: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 1.看图,自主写算式 2.汇报:4+3= 3+4= 3.说算法
(3)观察算式,引出课题(4)动手操作,整理算式
1.同桌合作,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写出所有得数是6和7的加法算式。
2.指名两组上台分和写,并介绍方法。3.评一评:他们表现怎么样?哪组更好?
4.整理出所有得数是6和7的加法算式,并有次序地读一读。
三、巩固应用,运用新知 1.连一连
“想想做做”第3题 2.口算,找规律 “想想做做”第4题 3.拓展延伸
老师走进教室,看见教室里有4个男生和2个女生,那么现在教室里一共有()人。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