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森林资源2021年源头管理监测方案
森林资源2021年源头管理监测方案
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方案 根据《》文件精神和市林长办要求,为着力开展林长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板”总体部署,认真贯彻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板”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坚持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保护修复林业生态、提升森林质量为重点,构建“增绿、护绿、用绿”的林业发展新思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构建“天上看、地上查”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二、工作目标 林长制信息化建设与*林业微信公众号、林长制专栏联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林业生态治理动态信息、林业政策法规、便民服务、监督建议提供渠道,进一步团结群众力量,共同保护森林资源,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生态富民工程建设,实现*区“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民更富”的发展愿景。
三、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根据*年*区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初步统计,*区国土总面积*万亩,其中林地面积*万亩,占*%;
湿地面积*万亩,占*%,全区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全区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为贯彻落实省林业局《关于做好“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林业资源实际情况,按照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和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原则上不少于*亩、不大于*亩的要求,依据湿地资源分布及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将辖区内所有森林和湿地资源进行管护责任区域划定,并建立森林和湿地资源管护责任区与护林员一一对应的责任关系,构建起全覆盖、网格化的森林资源管理网络队伍。将林长制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和具体责任人。
(一)管理方式 通过专职护林员队伍整合组建、森林资源网格化区划和专职护林员与管护责任网格对应落实,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林长制生态文明建设平台。
巡护系统主要包括林长、林长办工作人员、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等人员,具有专职护林员巡护轨迹记录上传、巡护发现问题上报处理、巡护轨迹及发现问题统计展示等功能。各级林长通过手机APP对巡护系统中展示的生态富民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森林资源灾害等数据进行指挥调度,实现分级管理,逐步实现林长制信息化。用法治精神,推动各级林长用交办、督办等方式履行职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组建队伍 *.监管员原则上由基层林业站所人员或包村干部担任。
*.分级设立“林长”。
区级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分别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和区四套班子相关领导担任;
设立乡镇“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乡镇(区、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管委会主任)担任;
设立村(社区)“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担任。
*.建立健全统一的专职护林员队伍,是构建“一长两员”源头管理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解决基层林业站所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各乡镇依据辖区内森林资源面积和管理任务,结合工作实效上报所需专职护林员人数。
巡护范围:全区范围。
巡护时间:白天正常巡护,晚上根据工作需要下达任务。
第二篇: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方案
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方案
根据《》文件精神和市林长办要求,为着力开展林长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板”总体部署,认真贯彻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板”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坚持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保护修复林业生态、提升森林质量为重点,构建“增绿、护绿、用绿”的林业发展新思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构建“天上看、地上查”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二、工作目标
林长制信息化建设与*林业微信公众号、林长制专栏联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林业生态治理动态信息、林业政策法规、便民服务、监督建议提供渠道,进一步团结群众力量,共同保护森林资源,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生态富民工程建设,实现*区“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民更富”的发展愿景。
三、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根据*年*区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初步统计,*区国土总面积*万亩,其中林地面积*万亩,占*%;湿地面积*万亩,占*%,全区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全区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为贯彻落实省林业局《关于做好“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林业资源实际情况,按照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和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原则上不少于*亩、不大于*亩的要求,依据湿地资源分布及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将辖区内所有森林和湿地资源进行管护责任区域划定,并建立森林和湿地资源管护责任区与护林员一一对应的责任关系,构建起全覆盖、网格化的森林资源管理网络队伍。将林长制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和具体责任人。
(一)管理方式
通过专职护林员队伍整合组建、森林资源网格化区划和专职护林员与管护责任网格对应落实,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林长制生态文明建设平台。
巡护系统主要包括林长、林长办工作人员、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等人员,具有专职护林员巡护轨迹记录上传、巡护发现问题上报处理、巡护轨迹及发现问题统计展示等功能。各级林长通过手机APP对巡护系统中展示的生态富民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森林资源灾害等数据进行指挥调度,实现分级管理,逐步实现林长制信息化。用法治精神,推动各级林长用交办、督办等方式履行职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组建队伍
*.监管员原则上由基层林业站所人员或包村干部担任。
*.分级设立“林长”。
区级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分别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和区四套班子相关领导担任;设立乡镇“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乡镇(区、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管委会主任)担任;设立村(社区)“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担任。
*.建立健全统一的专职护林员队伍,是构建“一长两员”源头管理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解决基层林业站所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各乡镇依据辖区内森林资源面积和管理任务,结合工作实效上报所需专职护林员人数。
巡护范围:全区范围。
巡护时间:白天正常巡护,晚上根据工作需要下达任务。
第三篇:社会源头管理方案
关于社会管理源头防范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2015年合川区教育系统社会管理源头防范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合川教【2015】91号)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社会源头防范综合治理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社会管理源头防范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校园平安和谐,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抓手,认真贯彻区教委关于社会管理源头防范治理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学校社会管理管理机构,使学校的社会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师生重视、组织完善、职责明确、制度健全。努力创建一个教育教学秩序良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洁安宁的育人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安全的良好学习环境
二、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以 校长为组长,校警 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社会管理源头防范治理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杨老师同志为办公室主任。为更好的落实学校社会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以下两个工作小组:
教育教学安全管理小组:杨同志为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负责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中安全的管理及监督。
校园秩序管理小组:潘 同为组长,李老师、保安为成员,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秩序管理。
三、工作目标
1.实现减少、消除重大责任事故,努力做到:宣传教育到位、硬件设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各项制度管理到位;校园内无刑事案件及治安案件、无严重影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及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重大伤亡及伤害事故、无重大火灾隐患及火灾事故、无责任交通事故、无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及无传染性疾病流行事故、无人员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2.实现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3.学校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育人环境。
4.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杜绝师生违法违纪现象发生,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主要工作措施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切实做好学校社会管理工作。
通过各种主题班会、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标语等,加强宣传。尤其是在当前新的社会环境和育人环境下,着力做好学校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更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实学校社会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部门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形成教职工全员参与学校社会管理工作的良好局面。
2.开展社会管理自查活动,结合校情确立整治重点。根据分工职责,开展校园综合治理排查活动,把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学校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并制定有效措施,把隐患和突出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学校不发生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
3.强化综合治理防控机制,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加强校园治安安全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校园”活动。
(1)整治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争取派出所、镇综治办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建立保持学校校园和周边良好治安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采取有力措施,为学校和师生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师生食品卫生的检查和管理,加强门卫工作,严格进入校园登记制度,落实防盗措施。要经常检查、维护、维修校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内建筑物、围墙、门窗、防护设施、消防设施、交通工具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三餐、师生饮水、水源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报警求助、应急处置设备必须齐备,确保安全有效。4.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1)继续加强师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强化自护教育。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法制知识和预防犯罪常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能力,使法制、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2)加强互联网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对学生引导到位;开展“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拒绝网吧、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教育,加强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规定,坚决抵制网上各种有害或不良信息的侵害。建立和完善“学生远离网吧”联控联防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5.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活动,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活动。要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要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电、防中毒、防溺水不稳定因素”的“五防”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门卫、食堂、教学楼梯间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治安防范,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6.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预防广大师生意外交通事故发生。教育广大师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摩托车等非法运营车辆上下学。提醒步行上下学的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路、街道上嬉闹玩耍。主动安全避让行驶车辆,拒绝乘坐超员、超载车辆。各学校要设置校内车辆限速标志,完善校门外交通标志、标识。进一步强化校车管理,严禁接送学生用车超载、超速,严禁各单位租用车辆接送学生。充分利用校讯通、短信、家访等形式提醒家长加强对子女交通安全教育。协调各相关部门清理校园周边“三无车”、农用车、摩托车等非客运车辆搭载学生的情况。7.加强预防溺水教育 溺水一直是造成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因素。各单位安排专门时间开展预防溺水专题教育,特别要强调“防溺水十不准”、如何自救施救等。加强家校教育的衔接,告诫学生不擅自外出游泳,不到湖泊、水库、溪涧和池塘玩耍。全面整治校内池塘的安全隐患,对学校附近河流、水库、塘堰要配合相关部门和属地单位进行有效监管,督促设置警示牌和护栏。完善各项制度,完善溺水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利用安全教育课、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时机,加强对学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教育要保持常态化,让学生入脑入心。
8.加强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学校利用学校德育宣传橱窗,以“文明伴我成行”活动为契机,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建立学生品行评估、记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观点,要通过专人负责、定期家访和结对帮扶等措施,切实开展好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
第四篇:森林资源监测期末考试试卷【内部资料】
1. 森林资二类调查采用的技术方法有几种,请简述之?(8分)
答:
一、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航空像片为主要工具的抽样调查。如分层抽样、回归估测等,抽样调查控制调查总体运用万分之一地形图进行小班区划,并通过林木标准地、角规测树、样地平均数或目测等调查方法落实小班林木资源现状。
二、采用航空像片判读技术与地面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将森林资源状况落实到山头地块。
2. 林业用地分为8个二级地类,请列举出8个二级地类的名称?(8分)
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3. 请简述伐区作业调查临时标准地调查内容?(12分)
1)标准地境界测量;2)标准地每木调查,用围尺测定每株立木胸径,填写每木检尺记录表。3)测定平均高、平均冠径、平均枝下高;4)测定郁闭度;5)立地条件调查,主要进行土壤调查、植被调查和覆盖度;6)材种出材量调查
4. 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主要有哪些?(6分)
1)资源类型多;2)资源总量多、人均少;3)分布不均;4)森林结构不合理;5)林地生产力低;6)人工林多,质量不高
5. 试阐述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类型及内容?(15分)
1)一类调查:或称一类森林资源清查,也就是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或大区域性的森林资源清查。在林业部组织下实施,是在短期内清查全国或省、自治区的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其消长变化规律,为制定全国林业方针、政策,编制全国和各省区及大林区的各种林业计划、规划和预测资源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复查间隔期为5年。一类清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森林面积、蓄积、生长量、消耗量、更新、采伐等,一般通过固定样地调查来实现。2)二类调查:即为编制规划设计而进行的森林调查,亦称森林经理调查,此类调查根据林业部统一部署,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地、市、州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在生产单位范围内进行,是为林业生产基层单位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动态,分析检查经营活动效果,编制或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或总体设计以及区划、规划等提供依据。复查间隔期为10年。
3)三类调查:即为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施工前进行的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为满足伐区设计,造林作业设计、林分抚育设计、林分改造设计、森林保护设计等需要进行的调查。每年按照国家下达的木材生产、造林、抚育采伐等计划,安排调查任务。主要查清一个伐区内,或者一个抚育、改造林分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生长状况与结构规律等,据以确定采伐或抚育改造的方式、采伐强度、预估出材量以及更新措施、工艺设计等。
6. 我国的林区主要有哪几个?(8分)
Ⅰ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Ⅱ蒙新防护林地区; Ⅲ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Ⅳ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Ⅴ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地区;Ⅵ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Ⅶ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Ⅷ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7. 什么是森林调查的小班?(6分)
是为了清查森林资源,统计计算森林资源,便于开展森林经理活动,在林班内划分为若干个生物学特性和经营特征一致,而且与其它相邻的地段在经营措施上有差异的地域小区地段叫小班。8. 林分调查因子主要有哪些?(6分)
林分起源;树种组成;林分年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蓄积量;材种出材量等
9. 森林资源遥感监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试说明各阶段的内容和特点?(15分)
1)第一阶遥感监测为遥感图像面上信息提取,用以获取调查总体区域内森林资源结构的区域性宏观信息,包括森林类型、面积、蓄积、郁闭度、生物量和碳储量、覆盖度等现状以及变化信息,从而客观、概括地掌握调查区域内的森林资源状况。具体而言,从空间分辨率来看,以中低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为主;从时间分辨率来看,尽量采用数据接收周期短的卫星数据;从光谱分辨率来看,传感器含有可见光、近红外和热辐射波段、而且波段设置越窄,所提取的植被信息更能准确反映地表状况。
2)第二阶遥感监测为遥感样地监测,是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现行遥感调查技术为基础,通过采用目视解译提取有关遥样地信息,用以掌握遥感样地点的陆地植被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森林类型、各类林业用地、荒漠化、沙化土地一级湿地地类面积和变化信息等。因此,第二阶段遥感监测对遥感数据源有相对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相要求,卫星影像应能反映细部的森林植被特征。
3)森林资源遥感监测第三阶为地面样地调查,是利用固定样地进行定期调查森林资源,用以提取固定样地的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信息。10. 阐述植被的反射光谱有哪些特点?(10分)
1)植物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有吸收作用而对绿光的反射强 对绿光(0.55μm)有一小的反射峰值,反射率大致为20%,这是绿色植物呈现绿色的原因。注意这里也正是太阳光的光能峰值。
2)在红光处(0.68μm)有一吸收谷,这是光合作用吸收谷。注意此处太阳光能仍很大,若吸收谷减小,则植被发黄、红。
3)在0.7-1.4μm与1.5-1.9μm有很高红外反射峰,反射率可高达70%以上,这两峰与前边红光波谷是植被光谱的特征。这第一峰波长段还处在太阳光能波谱中主要能量分布区(0.2-1.4μm)占有全部太阳光能量90.8%,这是遥感识别植被并判断植被状态的主要依据。
4)在1.45至1.95μm有两处吸收谷,表明植被中水分含量。
5)不同种类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而植物与其它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显著不同,这是遥感可以估测生物量的基础。
11. 试列举出几种常用植被指数?(三种以上)(6分)
差值植被指数-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垂直植被指数PVI;绿度植被指数;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
12. 用于遥感影像判读的主要光谱特征有哪些?(不少于5个)(10分)
色调(Tone):如在黑白像片上静水是黑色的 颜色(Color):真彩色可以真实反映地物的颜色.形状(Shape):如房屋,道路,湖泊,机场,工厂的形状特色都很明显
阴影(Shadow):可反映地物的高度和形状
大小(Size):地物的形体大小也是地物特征的一个方面与比例尺有关
位置(Site, location):如坡位,坡向,经纬度,海拔以及与其它特征的关系
纹理(Texture):反映灰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格局(pattern):如水系就比较明显
时相(或季相)13. 试列举GPS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不少于4项)(8分)
建立林区GPS控制网点;遥感外业建标;确定林区面积;估算木材量;计算可采伐木材面积;森林火灾周边测量;测定地区界线
14. 试说明森林资源调查中可能用到的资料有哪些?(10分)
遥感影像,地形图,林班图,道路图,树种分布资料,调查规范,各类调查表
15. 森林资源调查的成果主要有哪些形式?(10分)
小班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专题图,各类调查表等 16. 简述二类调查中用回归估计法调查小班的步骤?(15分)1)选择最新的、大比例尺(1:2.5万以上)的航空相片。2)小班判读,在航片上勾绘出林中地类和小班边界。
3)小班的转绘与求积:在航片上区划的小班转绘到地形图上,在地形图上求小班的面积。
4)判读各小班蓄积量:根据小班判读因子(优势树种龄组、郁闭度、地位级、平均高等),从相应的航空蓄积量表或数量化材积表中确定各小班的判读蓄积量。
5)确定实测小班的数量: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定数量的小班进行实测。6)实测小班的调查:凡抽中的小班,应进行全林实测。但在现实中,工作量太大,难以实现。常用强精度抽样的方法估计小班的蓄积量。在抽中的小班中,除蓄积量实测外,对其他林分调查因子可采用实测、目测或部分实测与目测相结合的方法。7)建立回归方程
17. 简述森林资源经营类型及组织经营类型的依据?(10分)
经营类型是在林种区内,根据小班特点,进行归类组织,采取相同的经营利用措施,所组织起来的单位,称为森林经营类型或叫作业级。经营类型的组织,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树种的不同:林分或有林地小班之间,最显著的差异是树种不同。
(2)立地质量的不同:优势树种或主要树种相同,而立地质量不同,表现在地位级、地位指数(级)不同时,小班(林分)的自然生产力则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优势树种相同而立地质量差别显著、且各占一定的面积比例时,根据经营要求及经营条件,可以组织不同的经营类型。
(3)森林起源的不同:优势树种相同而林分起源不相同,则林木的寿命、生产率、材种、出材量以及防护效能均不同,可分别组织经营类型。(4)经营目的不同:根据经营目的不同组织不同的经营类型。
18. 试述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作用和意义?(10分)
19. 根据本课程所学知识谈谈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12分)
20. 试按 GIS工程思想设计森林资源调查信息系统。(15分)
根据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及对系统功能需求的不同层次 ,可在应用意义上分为 4 级系统 ,即国家级、省(区)级、地(市)级和县级。这 4级系统互为依托、相互兼容、各有侧重 ,有机地构成统一的“全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第五篇: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实施方案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实施方案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建设林业两大体系、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森林资源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省林业厅浙林资[2007]48号文件要求,为保证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工作的顺利完成,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发展义乌现代林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掌握全市生态建设动态、科学监测林业建设质量、客观评价建设成效的有效方法,是义乌市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内在需要,为义乌市制定林业管理政策,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建立动态的数字化森林资源档案,有效解决10年开展一次森林资源调查所造成的调查成果缺乏时效性的问题。
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问题分析
有利条件是2007年我市正在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届时将建立义乌市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数据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动态监测技术要求高,技术人员业务需进一培训提高,没有专门的机构和技术人员,动态监测涉及林业各个部门的信息管理,内容广泛,需要一定的装备和经费。
三、体系建设目标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不仅涉及监测理论与技术层面,而且涉及人员、设施、管理体制等实施层面。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和监测系统实施的各种条件,形成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1、建立并逐步完善森林资源监测系统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把资源动态监测数据落实到镇(街)及以下单位。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以小(细)班数据更新为基础,小(细)班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本单位,小(细)班内林相基本一致,小(细)班调查对林分因子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包含具体的森林资源信息。通过每年更新全部小(细)班数据,能够提供详细的汇总表格。
2、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把全市森林资源数据更新到年底,能及时反映当年森林经营绩效,为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并分解到镇(街)提供依据,有助于全市林业的正确决策。
以实时化的监测为突破口,近期以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时效性为主要目标。
3、建立以地面调查为基础,以抽样技术与模型技术集成、“3S”集成的市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科技成果,实现监测体系的综合化、实时化、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
4、提高成果质量
产出各项专题图件、表格,编制专题报告和综合成果报告,扩大监测成果的应用领域,提升监测成果的使用价值,提高监测成果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活力。
5、实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公报
实行市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统计分析公告,监测全市森林资源变化状况,市生态监测指标,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市域发展宏观生态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四、体系建设技术路线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小班的森林资源数据更新、小班抽样调查。首先对小班数据逐年更新。然后,通过二阶分层回归抽样估计方法,把外业调查工作量减少到合理程度,对全市总体蓄积量作出抽样估计、总体控制。抽样强度为,每年抽取1/10村(不重复),对抽中村内的全部小班进行复位调查,则10年对全市轮查一遍。建立连续性的森林资源调查体制(而不是期间性的间断制),完善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整个动态监测方法由一系列过程组成,包括小班档案更新、小班蓄积生长模型更新、小班抽样蓄积更新、全市总体蓄积抽样估计与统计推断等。
对基于小班数据更新的动态监测方法,需说明的是:原小班调查数据为目测数据,目测数据的精度,即原小班调查的质量对现在数据更新成果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原数据的可靠性问题需要预先确认。现在抽样小班采用实测调查为主,结合目测调查,外业调查仍有一定的工作量。
五、体系建设技术方案
1、小班数据更新与统计汇总
(1)按照《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操作细则》的有关技术标准,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后面积、蓄积、地类、林种发生变体的小(细)班进行数据更新,小班界线发生变化 的小班,勾绘小班界线(允许增加或减小小班),按变化后的因子填写小班卡。
基地造林(包括退耕还林)的档案资料(地形图、设计、验收材料),由绿化造林科提供。
资源调查以来的森林火灾调查档案,由防火办提供;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档案,由森林资源科提供;乱砍滥伐林木档案,由林业派出所提供;森林病虫害档案,由森防站提供;林业站,林场要做好本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相关工作。
(2)利用生长经营模型更新小班蓄积
以全市为单位,建立生长与收获模型,为小班蓄积数据更新服务。
在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指导下,搜集整理标准地、样地调查资料,结合义乌市森林资源消耗特点、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实际情况,研制适用于小班数据更新要求的生长经营模型。
模型因变量可以是生长率、蓄积量等,自变量包括年龄、密度等,如有可能,引入立地因子作为自变量。
(3)小班抽样调查
以小班为调查单元,进行抽样、小班复位调查。
当年复位调查小班采用调查的实际数据。
(4)小班回归更正小班蓄积
非当年调查小班则进一步采用回归模型校正数据。需研究:①小班前期(单位)蓄积与现状调查(单位)的回归关系;②生长模型更新后小班(单位)蓄积与现状调查(单位蓄积的回归关系。选择回归效果好的回归模型进行校正。
(5)统计汇总
小班统计汇总后,得到详细的各种地类、林种、起源、树种等森林资源数据,包括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等等。
2、小班抽样估计与结果检验
研究基于小班抽样(不等概率抽样)的总体蓄积推断,控制与检验小班数据更新结果。
小班抽样调查方案另需详细研究。小班抽样调查技术包括抽样方式、抽样估计公式等。
小班抽样方案设计采用分层二阶抽样回归估计模式。
分层因素可以是:按树种分层,按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层,按树种结合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层。一般根据树种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进行分层,如松高、松中、松低、杉高、杉低、阔高、阔中、阔低。如果某些层的一阶或二阶单元数太少,则按单位面积蓄积量按树种归并,单位面积蓄积量不作分层因素。
分阶因素:以全市为总体,分村、小班二阶。以村为一阶单元,样本相对集中,有利于外业调查工作开展。
3、专题调查与综合监测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综合的动态监测。
小班数据更新与小班抽样检验以主体森林资源监测为重点。林木和林地是森林资源的主体,林木和林地以各类森林蓄积和面积为主要监测指标,主体森林资源监测是综合监测的基础,在综合监测中处于核心地位。
现代森林资源监测向综合监测发展。为了开展森林多资源和森林生态综合监测,需要开展专题调查,如森林生长与消耗调查、珍稀植物与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湿地资源调查、森林景观资源调查、森林健康调查、森林土壤调查、森林环境效益调查等等。
六、体系建设成果报告
有关表格:提供市级资源数据,分解到镇乡(街道)、村的数据供参考。
动态监测报告:动态监测技术总结、资源数据分析。
根据小班数据更新结果,结合本市森林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必要的专题调查,在如下内容中择项分析。
1、森林多资源与林业生态综合监测成果
(1)传统森林资源监测
包括:林地、林木、森林植被等。
(2)森林多资源监测
包括: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湿地资源等。
(3)森林健康监测
包括: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酸雨危害等。
(4)林业生态监测
包括:森林生物量,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功能,如林地土壤侵蚀、林区水资源、碳循环等。
2、重点区域监测成果
以重点流域、重点镇乡(街道)为单位的监测。
3、重点工程监测成果
如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等林业工程的监测。
4、森林资源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连续动态监测成果,结合林业政策、发展规划、实施措施,作出中、长期的森林资源发展趋势预测。
5、森林资源评价
建立比较完善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现有监测指标,研究并形成适合我市实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监测体系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综合评价能力。
根据监测成果、评价指标,开展森林资源质量与功能评价。
七、实施计划1、5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初稿,讨论修改。
2、12月底前完成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安装;
4、12月底提交成果。
八、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与队伍保障
组织保障是搞好综合监测工作的前提。为了加强综合监测体系的领导,集中力量有效开展监测工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林业局、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指挥和组织全市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的实施,审查监督体系建设规划与计划,主持体系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决策等。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监测办公室,成员由办公室、森林资源科、绿化造林科、林业派出所、森防站、防火办负责人组成,林业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由办公室组织、协调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事宜。同时,加强全市调查监测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专人从事调查监测工作,依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制度开展调查监测工作。
2、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是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灵魂。动态监测体系建设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共同协作,涉及人员多,基础信息采集工作量大且持续时间长,尤其是野外作业条件十分艰苦,要保证监测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做到每一步有章可循,进行层层控制,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全过程重视质量问题。其次,要加大对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防范于未然。检查中对于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工作,除责令责任人返工重做外,应严肃处理,切实提高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3、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工作的基础,要提高对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稳定专项业务经费的渠道,确保并逐步加大监测工作的投入,每年动态监测经费45万元。
义乌市林业局
2007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