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什么是面积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
2、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涂色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当小小粉刷匠。(播放音乐,课件出示)
小小粉刷匠
二、揭示课题
摸一摸我们刚刚涂色的部分,(板书课题:什么是面积)
生:喜欢
生个别回答。
“小小粉刷匠”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表面的面积,并发现物体的面有大小之分。为接下来引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做铺垫。
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摸一摸,比一比
比较语文书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1元硬币和1角硬币大小,两片叶子的大小
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说一说:哪些图形有面积
指名回答
强调:封闭图形有面积,没有封闭的图形没有面积。
3、想一想:到底什么是面积?说一说教室里其它物体表面的面积,加深对面积的理解。
二、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出示: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2、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法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3、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4、体验数方格比较面积的大小。
明确:用同样大的方格摆一摆。
5、重叠法比较
6、在方格纸中画2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观察所画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面积相同,形状不一定相同,周长不一定相同。
三、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1、同桌交流: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2、集体交流
3、儿歌:
周长一条线,面积一片大,周长在四周,面积在里面。
4、“面积”的由来——你知道吗?
7、通过用红笔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用蓝笔涂出图形的面积,并用展台展示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周长和面积的区分。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
生:物体面的大小。
小组合作(5分钟)
生1:观察法。
生2:重叠起来比一比。
……
生1:它们的周长不同
生2:面积都相等
生:周长指图形一周的长度。
生:面积是面的大小
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体会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不同的图形可能有相同的面积,认识方格纸是比较或度量图形面积的重要工具。
课堂练习
1、下面哪些说法与面积有关?
(1)操场的大小
()
(2)篮球架的高度
()
(3)课桌面有多大
()
(4)游泳池占地的大小
()
(5)淘气和笑笑谁画的长方形大()
(6)小明有多高
()
(7)这块玻璃有多大
()
2、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为什么?
3、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拓展提高
想一想,再填一填。
甲周长
乙周长
甲面积
乙面积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习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最后的思考题,也让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得到提高。分层次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在这节课都有收获。在批改环节中,学生互相批改,互相帮助,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又锻炼了学生。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与同学交流。
小结: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相同,形状不一定相同,周长不一定相同。
(3)周长一条线,面积一片大,周长在四周,面积在里面。
学生自由说一说。
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加深面积概念的理解,巩固比较面积方法的策略具有多样性。
板书
什么是面积
——认识面积
物体的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比较面积的方法:
1、观察法
2、重叠法
3、数方格
4、组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