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金融危机下提高浙江造船业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造船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主讲教师:李俊来
浅谈金融危机下提高浙江造船业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顾雄辉
(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浙江舟山 316004)
摘要:本文分析了世界造船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浙江造船业的生存发展现状,以此为基
础,针对浙江造船企业今后发展,阐明提高浙江造船企业竞争力须从在产业信心、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等四个方面考虑,并给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浙江造船企业企业竞争力应对策略 引言
自2008年9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影响日益深重,国际贸易量急剧缩减,航运业复苏缓慢,受全球航运、造船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船舶行业呈现新船成交大幅下滑,撤单及延期交船现象持续蔓延,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正面临风险不断增大,形势更加复杂的考验[1]。
国际金融危机浙江造船经济形势陡然严峻,船舶市场急剧变化,定单跳水。浙江船舶工业受危机冲击,影响严重的方面主要有:(1)建造“商品船”的船厂和船东,首先陷入困境。几个月来航运指数跳水,商品船几乎无人问津;(2)船舶设计院所寒意先觉,门庭冷落,有的甚至长时间没有接到一艘船的设计任务。(3)5万吨级以下造船设施产能过剩问题提前显现,某些中小船舶企业出现船台闲置,2万吨级船台月租金已从50~60万元降至个万元(出租船台的经营方式在浙江民营船厂很普遍,这是一种不利于造船技术进步的经营方式)。由于造船工业的行业特点,新造船项目从合同签订到完成(即交船)一般有三到四年的时间间隔,造船企业通常手握足够三到四年建造的大量订单[2]。金融危机下,由于航运市场的变化,除新签订单停滞外,造船企业还面临日益扩大的在手订单取消、在建船舶遭船东弃船等困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浙江造船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化危为机,求生存、谋发展,这是浙江船舶工业的当务之急。
2船舶工业未来发展趋势
2008~2009年世界造船业将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持续2年左右的中度不景气,根本原因是世界性造船能力严重过剩,市场供大于求。2010年后,船市可能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世界造船周期性演变规律:
近百年来,世界造船市场出现了四次造船高峰,如图1:
第一、二次是在一次大战后和二次大战期间,第三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第四次是在21世纪初。四次造船高峰后,造船市场都出现了跳水式下跌,船市接近崩溃。第一、二次世界造船市场的大转折是受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三次是由于石油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大幅滑落,第四次是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而进入低谷。1 作者简介:顾雄辉(1989-),浙江宁波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
万总吨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19001910
******9020002010
图1百年来世界造船市场周期演变趋势
然而,第四次高峰后不大可能出现向前三次那样的“大跳水”,世界船市在受海洋经济大开发的大环境影响而会比较快恢复过来,继而将平稳上升,逐步恢复到造船高峰前的正常状态。作出这种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世界造船市场的周期性演变,即市场变化的内在规律;二是世界海运量和船队运力增长幅度、未来船队运力利用率以及船舶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3]。
当前,船舶工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了三个基本条件的发展:(1)较为成熟的造船技术;(2)相当的资金投入;(3)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这三个条件的变化,促进了世界造船业的重组和新的国际分工,也决定了世界船舶市场的发展趋势。[4]浙江造船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造船企业产品结构不均衡,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浙江省大部分造船企业都是2003以后新兴起来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船舶产品结构不够均衡。近几年的浙江造船企业生产产品中散货船比例很高,在手持订单中散货船占了约75 %,远高于全国的64%,油船和集装箱船的比例较低。产品过于单一不利于船厂的抗风险能力。另外,我省订单的大中小船舶比例与省内造船设施的能力分布不太协调[2]。
3.2 部分新建船舶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
目前,浙江沿海各地有数量不少的船舶工业开发区正在建设中,随着船市供求关系的突然变化,产能过剩、船价下跌在所难免。这使得浙江这部分造船企业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将日益暴露并尖锐化。
3.3 船厂融资、担保难的矛盾更显突出
融资、担保难是浙江中小船厂由来已久的难题,以往不少船厂就因跨不过这道坎而夭折的。虽然浙江政府部门和各有关方面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做了很多工作,但一些小型船舶企业仍为这一难题所困。许多船厂的土地权证没有解决,缺乏抵押资产;在建船舶抵押问题尚在研究中,在造船形势逆转时期,矛盾将更显突出。雪上加霜的是,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使金融机构纷纷增强了对船舶信贷融资的风险意识。船东订造新船的融资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大,部分银行已将造船业列入高风险行业,一般船厂从金融机构获取付款保函难度也加大,船厂将经受二方面的夹击。
综合多方面的问题,浙江造船行业这几年出现了:完工量增长与产值增长不成比例,经济发展不乐观;企业新接船舶订单持续低迷;单一船舶生产能力过剩,取消订单量同比增长增加。浙江造船业提高浙江造船业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为能让浙江造船行业开创一个全新的快速合理的发展局面,浙江造船企业应该苦练“内功”,扎实基础,提高自身竞争力,主动迎接世界船舶产业向中国的转移。
4.1坚定信心,落实船舶工业长远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总理温家宝接连视察了大连船舶重工、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广州龙穴造船基地等国内骨干造船企业,勉励造船企业眼前遇到的困难一定是暂时的,而造船业的发展一定是长久的。危机的后面就是机遇,要利用近三年时间,再积蓄一点实力,把困难期准备得长一点,把应对措施准备得充分一点,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总理的话给中国船舶行业带来信心的同时,也对浙江造船业应对危机给了一个提醒思路:坚定信心、严控风险、危中求机、持续发展。
4.2加强企业科研开发,完善造船产品结构,提高造船技术
当前,国际造船工业竞争加剧,各主要造船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快船舶科技发展速度,以大规模高强度的科技投入,争速度、抢时间,抢占船舶科技的制高点,争夺未来市场的竞争优势。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新一轮的《国际海上安全和防污染公约》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已开始实施生效,这就促使了船舶产品的更新换代,新技术新工艺也必将成为造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要使浙江造船业的持续新兴,在船舶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则各造船企业必须增加科研投入,其造船技术必须出现进行革新、船舶产品结构必须进行合理完善,另外还要加强高附加值高技术船舶产品的攻关建造技术。
4.3 加强船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壮大企业高素质劳动力队伍
随着世界造船工业集团化、专业化分工明显,船舶工业的生产方式将彻底改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甚至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使得当前造船技术领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型化、智能化、流水线等高效造船作业技术已经成熟,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队伍的不断状大正是造船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修造船市场瞬息万变,把人力资源尤其是基层技术型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维持船舶修造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途径。浙江造船业要高效快速发展,除了要进行造船技术更新,还要及时加强船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只有高素质劳动力才能适应高新的造船技术。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可以通过两类形式实现:
(1)校企合作方式
通过让船舶企业员工走出去到高校的学习培训和科研参与,让高校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一方面可以让员工系统全面地加强船舶专业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企业对船舶领域的进行科研开发能力,实现校企互利互惠的双赢局势。
(2)高校给企业定向培养方式
让船舶院校直接为造船企业定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在完成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而进入企业,进行全面生产实习实践,真正让学生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适合企业自身要求的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
4.4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精良施工,提升企业综合效益
浙江造船企业大都为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大都是生产场地紧张、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局限于有限的领域,加上其十分落后的造船技术模式和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较低、物耗高、造船周期长,更有个别企业员工缺乏职业道德,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给船舶生产及日后的运营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所以,为使浙江造船企业走出金融危机下的造船困境,生产管理模式的完善、建造施工的精良就成了企业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企业综合效益、提高船舶行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结合浙江省中小型造船企业的生产管理特点将过去的现场管理、现场工艺、现场指挥形式转变成区域综合管理、计划管理、自主管理、托盘管理的模式。由单一工种的生产组织转变为混合和复合工种的生产组织,由机群式布置的、紊乱的生产流程转变为成组布置设备的生产分道流程。另外,可以利用现代造船理念使企业设计建造管理部门和造船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在企业生产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物流管理等方面进行相互延伸和对接,共同构建更为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环境下,世界船舶科技将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将对船舶工业的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冲击。未来世界船舶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将是科技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是科研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的竞争,是先进管理方式和高新技术应用的竞争。为迎接这一严峻的挑战,各主要造船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快船舶科技发展速度,以大规模高强度的科技投入,争速度、抢时间,抢占船舶科技的制高点,争夺未来市场的竞争优势。浙江造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要靠坚定不渝产业信心,二要靠技术革新和专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壮大,三要靠企业造船模式的转变和完善,也只有这样,浙江造船企业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尽早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家国.吴冲.赵金楼.基于技术与成本曲面积分的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模型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9,30(5);
[2] 2009年浙江省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0-03;
[3] 学位论文.陈建良.船舶工业发使趋势及沪东中华造船公司战略对策.复旦大学.2005;
[4]李奔.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造船企业的应对策略.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第二篇: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时间: 2009-04-14 00:08:08 来源: 中国贸易金融网
网友评论 0 条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论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总体来看,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是伴随经济周期的更迭而交替使用。尽管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各国均或多或少地融入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框架,但贸易保护仍时常花样翻新,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有抬头之势。
【作者简介】刘媛,女,经济学硕士,天津天狮学院,讲师,任教于天津天狮学院经济管理系,天津市武清开发区源泉路15号(301700)
【摘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早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旧有措施的作用在逐渐削弱,但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对全球各国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因及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
The drawbac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de protectionism
under financial crisis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long been a hot topic 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ffect of some old measures have becoming weaken, but the new continuoustrade protectionism has a negative impact to the worldwide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which may be taken by China.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trade protectionism, globalization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论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总体来看,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是伴随经济周期的更迭而交替使用。尽管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各国均或多或少地融入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框架,但贸易保护仍时常花样翻新,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有抬头之势。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抬头的原因
2007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国,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期”。随着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深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再次出现,令世界贸易组织、各国首脑及专家表示堪忧,在前不久结束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和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均纷纷发出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呼吁并表达了积极推进多边自由贸易的合作意愿。
经济衰退是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根源。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必有抬头,而当前的情况正激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经出现增速明显放慢的迹象。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连续两次对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4.1%下调0.4个百分点至3.7%。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继续走低,预计美国08年经济增长1.4%,增幅较07年下降0.4%,而欧盟和日本已经在今年第二、三季度分别出现了0.2%和0.1%、2.4%和0.4%的连续负增长,预示欧盟和日本经济已步入衰退。
同样,我国在这场金融海啸中也受到了较大冲击,虽然部分专家学者对于接受过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考验以及连续五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并作出中国经济未受很大损害的判断,但事实是我国经济也面临增长放缓的问题。世界银行在11月25日发表的有关中国经济季度报告中已将先前对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值由9.2%调整为7.5%,是19年来最低。
金融危机本身不仅正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扩散和蔓延,而且对其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发生和扩大。面对这种低迷的经济形势,各国决策者倾向于保护本国制造商并采取严厉措施限制进口的做法将会成为其外贸政策选择的最大可能。
二、金融危机下不可关闭“贸易通道”
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各国为消化过剩产能,拉动本国经济,或通过采取提高关税、限制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来设置有形壁垒,或通过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构建无形障碍,但这些措施不但无易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危机,使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因美国股市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至今还令人记忆深刻,而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该法案大幅提高了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结果引发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加剧了世界经济大萧条,使这个当时在国会议员眼里可以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妙药成为后世学者认为的“最大的错误”。许多经济专家和学者都把此次危机与29年大萧条相对比,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把全球经济送入更加低迷的惨痛教训使各国政府都对当前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倾向感到担忧。深入分析当前的危机背景及根源,已与70多年前的大萧条有着很大差别,此时选择关闭“贸易通道”将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比30年代更惨重的冲击。首先,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各种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贸易壁垒的降低或取消加速了要素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全球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所需的“国际化”商品。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制性补贴,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得不偿失,还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其次,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快速滑坡。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以中国为例,在过去长达15年时间里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型”特征。据相关计量分析资料表明,从长期来看,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弹性较大。我国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8150个百分点,这种强烈的关联性作用必将导致在我国出口出现大幅缩减时,经济将严重受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明显放缓,尤其是占中国出口额近50%的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经济遭受重挫,一旦主要三大贸易输入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将会使我国出口面临丢失半壁江山的可能,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第三,危机下一国或多国集团的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性措施,使世界经济更加恶化。贸易保护政策不仅阻碍了其他国家向该国的出口,使其他国家的产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也会影响该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本国产业陷入困境,因为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经常会引发其他国家类似的报复政策。美国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就曾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并争相对美国采取报复性措施。因为表面上看美国率先搞贸易保护主义,原来受到进口冲击的产业能够占有国内市场,但是美国也有外贸出口部门,其他国家会以牙还牙进行报复,也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最后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市场都局限在本国内部,造成世界整体经济进一步萎缩。
第四,贸易保护会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世界性市场的形成,使资本超越了国家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全球化不仅增加了世界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而且其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程度。正是这种相互依赖,使每一个国家都很难独立完成一件完整的产品。例如一部手机的生产,它的芯片来自美国,主板由台湾或者韩国制造,而组装却是在中国。正是在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体系下,手机这件产品才能以更经济的方式完成,销往世界各地。而贸易保护必然会打断全球化所形成的生产价值链及正常的分工体系,这将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倒退。
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各国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体系的构筑。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各国经济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作为参与者,各国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不会被淘汰。虽然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变向解读贸易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在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在人们对发达国家建立的诚信体系受到质疑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这不仅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总之,贸易保护不仅会造成世界贸易额的急剧下降、各国间贸易摩擦加剧、货币流通混乱等问题,还会使世界各国陷入深度不信任的怪圈。希望通过扩大贸易恢复的全球经济会因贸易管制而进一步恶化,甚至会牺牲各国为推进经济全球化曾做出的各种努力。
三、中国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显然对解决危机是没有任何帮助作用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并不排除某个国家为了本国利益而背弃自由贸易协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中国作为崛起中的经济和贸易大国,面对可能来临的区域性或全球性贸易保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世界经济放缓对我国贸易的影响,针对别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要制定相关的预警和应变预案。我国应在密切注意危机扩散趋势的同时,对于各国的贸易政策,特别是重点出口国贸易政策及隐蔽性贸易壁垒动向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同时,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根据当前形势酌情制定几套相关的应变预案,防止出口贸易增长出现过度下滑,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相对平稳发展。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需增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内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提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方面有助于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格局,改进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出口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扩大消费为主的内需,可以缓解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下降的冲击。另一方面,增加消费,降低过高的储蓄水平,将有助于缩窄贸易缺口,削减贸易顺差,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三是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要加大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积极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换代,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努力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链中的价值地位。要降低初级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四是发展多元化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合理出口区域结构。我国要进一步降低出口区域的过度集中与依赖,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出口市场,包括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稀释美国进口调整对我国出口发展带来的不利效应。促使出口区域结构更加多元化,构建我国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
五是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扶持相关出口企业,促使外贸的整体格局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
六是因地制宜创新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并在打造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继续推进城镇化步伐,将主要力量放到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上。
从长期来看,要避免贸易保护带来的冲击,关键是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的技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实现微观基础的再造。这是应对此次危机的着力点,也是把应对危机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起来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 崔正强.灵活应对贸易保护主义[J/OL].中国财政,2008(3):70-71.[2] 冯科.解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影响几何[Z].国企,2008-10-24.[3] 李关云.美国金融危机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潮来?[EB/OL].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0-07.http://usstock.jrj.com.cn/2008/10/0701162221550.shtml.[4] 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8(15)37-38.[5] 刘继森.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2年(7):55-56.[6] 刘军红.应对金融危机扼制贸易保护主义[N].人民日报,2008-11-26.[7] 张璟.经济危机或唤醒贸易保护贸易保护不是良药是毒药[N].广州日报,2008-11-19.[8] 中国贸易金融网.贸易保护主义?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EB/OL].2008-11-09.http://news.sohu.com/20081020/n260129166.shtml.
第三篇:国有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定稿)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国企做大做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宜昌国有企业的冲击不断显现。中央预测,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保持国有经济高速增长态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宜昌在国有经济连续五年高速增长的高基数上,保持国有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任务
更加繁重。因此,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力避投资、经营风险,确保企业稳定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宜昌国企影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有企业影响是多方面的,宜昌市国资委通过组织专班深入宜化、安琪、交运、宜港、市商业银行等12家出资企业进行调研,情况表明,全球金融危机给宜昌国有企业,特别是拥有自营产品出口的企业带来影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销售市场萎缩,少数产品积压。从去年10月份起,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加之部分出口产品关税的提高,导致企业产品出口量下滑,部分产品国内销售市场也处于低迷。二是产品价格下滑,利润下降。由于部分产品购买率低,使不少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在出资企业中有三大产品价格降幅达20%以上。三是融资难度加大,项目建设进展趋缓。由于金融危机导致银行规避风险难度加大,企业信贷普遍困难,少数企业已影响到项目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为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宜昌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已从三方面采取了措施。一是注重宣传引导,正确分析形势。引导干部职工高度重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采取积极果断措施,防患于未然,除需国家宏观调控采取积极扶持政策外,企业自身积极思考应对策略。二是鼓舞士气,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金融危机波击我市出资监管企业后,国资委和出资监管企业采取请专家学者讲课、外出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从正面进行了积极引导,从多方面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三是采取相应对策,减少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损失。从去年9月份起,各出资企业就予以高度警惕,针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了内部挖潜、降低成本、产品冬储、增加销售力量和择机销售等相应策略,尽最大努力遏止了效益下滑的局面,目前全市国有企业运行态势良好。
二、准确把握金融危机的利与弊,选准发展的突破口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全球金融危机既给国企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又给国企改革调整和加快发展带来前所未的希望,作为国有企业面对这场冲击,必须增强三种意识。
第一,增强责任意识。宜昌国有企业是宜昌经济的支柱,是引领各类所有制企业战胜困难,推进发展的脊梁,分布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对支撑全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对国有企业发展寄予厚望。因此,作为国有企业在经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面前,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不辱使命,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发挥顶梁柱作用,为全市经济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应对这场危机的方略上,要把困难估计的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做好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准备,防止由于重视不够和准备不足而陷于被动。同时,要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宜昌国企有很多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一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大多数企业的实力大为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工业生产型企业——宜化、安琪各自成为了全国甚至亚洲同行业的排头兵,占领了业内生产、技术、市场的制高点,只要行业尚存,企业就不会衰败。交通企业、金融企业、投资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基础扎实,运营环境宽松,态势良好,已具备一定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宜昌国企当前的运行态势仍然健康良好,宜化一直满负荷生产,基本无产品库存,货款回笼及时,在全省乃至全国化工行业是为数不多的。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也将由去年四季度的单季亏损转为盈利。安琪集团、交运集团等一批企业,在较大冲击面前仍一直保持良好运行态势。二是中央已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省、市也将要出台相关政策,这些都将为战胜危机、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中,最大受益者是国有企业。三是目前宜昌国企的外向依存度低,相对沿海地区而言,受到直接冲击要小一些。所以,战胜危机和挑战,宜昌国有企业具备良好的基础。
第二,增强抢抓机遇意识。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产业格局的调整,须科学地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变化趋势,努力捕捉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市场。宜化、安琪、交运等优强企业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在行内、在拳头产品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获取更多的战略性资源和市场资源,引进、改造关键设备,引进高新技术,吸引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宜港云池港、枝城港建设是绝佳时期,要抢抓国家政策和建材价格低迷的机遇,加快建设,所有企业看准了的新项目和技术改造
第四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内容提要: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不断加深,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好转的迹象。1.2亿进城务工农民由于文化结构与劳动技能偏低的因素,被企业当着了裁员的“最佳人选”,面临着劳动力供给“市场需求萎缩”与“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与机遇,如何保持农村稳定发展,保证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解决农民就业可持续性问题,这是各级政府都必须面对和解答的难题。关键词:金融危机 农村劳动力转移 雨露计划 结构调整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国内外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随着国外传统需求结构的解体与重新“洗牌”,中国劳动力就业压力更加严峻,以“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为平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市场需求萎缩”与“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与机遇。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涪陵农民工就业受冲击程度与成因的解剖,分析农民工就业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理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雨露计划”的关系,探讨“雨露计划”与“培训机制”的关系。
一、涪陵区外出农民工受冲击程度
据区劳务办调查,截止2008年11月,涪陵区外出就业的9.43万农民工中,受冲击下岗的农民工达26923人,其中:在当地找到新工作的农民工14535人,占受冲击总人数的53.99%,滞留在外地寻找工作岗位的农民工6220人,占受冲击总人数的23.10%,受冲击回乡农民工6168人,占受冲击总人数的22.91%。回乡农民工中目前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有462人,占返乡农民工的7.49%;返乡农民工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目前正在等待和寻找机会的有361人,占返乡农民工的5.85%;返乡农民工在区内重新就业或达成就业意向的有1694人,占返乡农民工的27.46%;返乡后不愿再外出打工而从事农业生产的有1385人,占返乡农民工的22.46%;返乡后等待观望准备开春后再外出打工的2266人,占返乡农民工的36.74%。
二、涪陵区外出农民工受冲击回流的主要成因
(一)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成为企业裁员的首选对象。涪陵区回流人员中相当大一部份人是因为文化程度低,无技术特长,企业受金融风暴影响,压缩生产、降低成本、裁减人员时,这部分人就首当其冲。如武陵山乡金子山村村民王庆联,小学文化,1999年以来长期在外打工,最近3年在广东一玩具厂打工,今年以来工厂订单仅为往年的30%左右,工厂运行艰难,被2008年6月中旬第一批裁员,下岗后在广东滞留2个月未能找到其他工作,只好打道回乡,目前在家等待就业机会;二是义和镇红春村八社村民李建军(37岁、初中文化)与妻子许忠莲(36岁、初中文化),于2002年赴浙江打工以来,长期在浙江万亨盛印染有限公司打工,今年以来生产一直不景气,到9月中旬不得不裁员,导致两人一同下岗,只好回乡,一边务农一边寻求自主创业机会。
(二)企业压缩生产、工资仅能维持生活,农民工主动选择回乡发展。涪陵区回流人员中一部分人属于掌握了一技之长,企业愿意留下这部分人,以便经济复苏后企业能尽快恢复正常生产,但今年以来其所在企业生产量一月比一月少,工资一月比一月低,有时一个月工资仅能维持一个月生活,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主动选择了回乡寻求发展的机会或回乡等待明年开春后外出寻找打工机会。如义和镇红春村九社村民王亲明一家四口(妻子殷世华、儿子王波、儿媳赵静)长期在浙江台州中亚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打工,父子二人均是钻床好手,公司正常生产情况下,这一家人每月能实现收入8000—9000余元,今年以来,常
常是半月生产半月休息,其妻子和儿媳由于不是技术工人,今年以来仅上了两个月工,全家收入大减,扣除一家人每月2000余元的开支就所剩无几了,只好选择回乡等待时机,明年开春后看情况再外出打工。
(三)企业倒闭后未找到新的工作被迫回乡。涪陵区回流人员中一部分人,属于所在企业倒闭被迫回乡的。如龙潭镇新村村村民谭全胜(38岁、初中文化)与其妻子杨丽琼二人,分别是广东鹤山日盛时装有限公司(港资)的制衣车间小组长和挑撞工,公司正常生产情况下两人每月收入达4000—5000元,公司今年6月份倒闭后,在广东滞留了一个多月,未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只好回乡寻求发展,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发展项目。
(四)积累了创业经验和资金借势返乡创业。涪陵区回流人员中一部分人属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早就萌生了回乡创业念头的农民工,这次借势离开企业返乡创业。如:一是大木乡土井村村民杨锌,长期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正常生产情况下能获得3000余元/每月的收入,在今年企业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毅然回乡创业,计划投入50万元兴办野猪养殖场,通过乡政府的协调,目前已与土井村签订了土地租用协议,流转荒山50亩,野猪养殖场正在建设中。
三、基本结论
(一)农民工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也是受益者
由于农民工综合素质的自身因素和长期半工半农的尴尬身份,金融危机背景下,“下岗”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受冲击程度将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加深,农民工就业与务工收入必然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随着政府拉动内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一二三产业结构的重新“洗牌”,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农民工将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劳动就业的最大受益群体,因为中国农业受冲击程度不可能有二三产业那么严重,各级政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从根本制度上为农民拓展了以农为本的农业创业空间和进城创业空间。
(二)金融危机将产生优胜劣汰的作用
金融危机对低端产业和低技能劳动者将产生优胜劣汰的作用,迫使农民工向中高端产业和技术型劳动者转移,也将推动“雨露计划”培训体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三)金融危机将促进城乡劳动力的供求平衡
金融危机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城乡劳动力供求结构。由于城乡经济、文化、文明等方面的差异,落后的农村现实产生了巨大的推力,推动农民进城务工。发达的城市又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即拉力,推拉结合形成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三次高潮”,最终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大材小用”;农村劳动力供小于求,“精英人材”流失严重,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低素质化,“小材大用”。而金融危机在导致城市沉重的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将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与劳动力向农村的合理流动,并促进城乡劳动力的供求平衡。
(四)“雨露计划”是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
“雨露计划”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它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手段,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通过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成他们实现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四、优化“雨露计划”结构,应对“金融危机”挑战
面对“金融危机”对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产生的链锁反应,如何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调整优化“雨露计划”这一重要载体,提高其社会成效,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金融危机,把握“雨露计划”培训“四性”原则
不管是“雨露计划”的组织者还是实施者,首先要认识金融危机,了解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对经济结构、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风险。只有认识和了解了经济结构调整总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雨露计划”培训“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前瞻性”原则。
(二)整合培训资源,建立“雨露计划”培训纵横体系
现在好多涉农(劳务办、扶贫办等)或不涉农部门(团委、妇联、残联)都在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只是取的名字不同而已。这种各吹各的号,各强各的调的培训机制,不但人为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最关键的是培训资源的重复浪费,培训效果的差强人意。有鉴于此,应该按照“教育部门负责,基地学校实施,相关部门配合”的原则,整合规范培训资源,建立“长(期)短(期)结合、专业科学、技能全面”的“雨露计划”横向培训体系和国家、省市、区县、乡镇四级联动的“雨露计划”纵向培训体系。
(三)优化培训主体,建立基地校监管“四大机制”
扶贫培训基地校是“雨露计划”实施的主要载体,基地校的优劣及其合同的履行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扶贫培训的质量乃至“雨露计划”的成败。一是要引入公平竞争机制,确保基地学校的优质化;二是建立公开投诉机制,确保招生工作的有序化;三是健全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培训过程的优质化;四是完善信息回馈机制,确保就业输出的规范化。
(四)坚持两手抓,开拓四大就业空间。
面对劳动力的供求矛盾,“雨露计划”培训要坚持一手抓以基地校为依托的职业教育与创业培训,一手抓以乡镇和企业为平台的实用技术培训、在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开拓“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主题的农、工、贸、国外劳务市场四大就业空间。
(五)深化“雨露计划”培训,开展“四大”工程
一是深化“雨露计划”培训,实施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工程。针对受当前经济形式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现象,结合劳动就业部门的农民工专场招聘活动,有针对性的对有转移就业意向的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二是开展农村劳务经纪人培育工程。引导农村劳务经纪人组织返乡民工的规模化转移输出就业。三是开展送岗位入乡进村工程。针对农民工信息闭塞,“雨露计划”培训基地校要充分发挥校企联合优势,利用所掌握的劳动就业信息,开展送岗位进村入户活动。四是开展返乡创业和新型农民创业示范工程。并通过“雨露计划”培训,让广大农民工了解政府鼓励和扶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更多的农民工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中来,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第五篇:浅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浅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艺术设计系09环艺29090101020方树威
2008年下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
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甚、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中国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其经济
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使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股市和楼市大幅度波动,房地产价格下降增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就业形势将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不乐观的一年。首先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其次,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预计将会有大批外企和中小企业倒闭、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
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的突出矛盾是经济增
长回落和通货膨胀问题,针对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对财政
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世界经济总体下滑、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内物价上涨严重。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环境,平抑国际收支,提升人民币的信用,发挥积极稳健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
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其具体的内容是:
1、运用支
出政策积极优化结构,大力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增加有效供给。
2、实
行结构性的减税和税制改革,服务于长期的市场建设和机制转换。
3、多方协同
配合,积极推进调动市场潜力的政策性融资。
4、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呼
应,适度扩张,给突遇寒流的经济增温供暖。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了应对金融危机及发生的灾情,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货币政策从“从
紧”转为“适度宽松”。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消费比重过低,导致内需不
足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政策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
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尽管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
大,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越来越好,所以,我对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增
长充满了信心。当然,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线性的,其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周期性、历史性和体制性因素的约束和影响,这需要
我们不断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经济金融改革中面临的新
情况、新问题,从战略层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