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鄂西旅游业发展与扶贫事业的联动开发

时间:2019-05-13 21:5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文鄂西旅游业发展与扶贫事业的联动开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文鄂西旅游业发展与扶贫事业的联动开发》。

第一篇:正文鄂西旅游业发展与扶贫事业的联动开发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实施PPT战略的可行性与对策探析

王勇华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100)

摘要:本文在分析鄂西重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与扶贫的内在联系,提出鄂西旅游业与扶贫事业联动开发的构想,并初步探析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实施PPT战略的可行性与基本策略。关键词: 鄂西;旅游;PPT;可行性;策略

鄂西地区是“老、少、边、穷、库”聚集区,是国家重点贫困县集中分布区,在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中,如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动鄂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而实现鄂西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中应该正视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鄂西重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与扶贫的内在联系,提出鄂西旅游业与扶贫事业联动开发的构想,并初步探析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实施PPT(旅游扶贫Pro—Poor Tourism)战略的可行性与基本策略。

一、鄂西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贫困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经过改革30年的发展,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改革之初的2.5亿下降至2008年底的4007万人。湖北农村贫困人口也从1978年的1172万人,降至2008年底的522.7万人。

2009年5月11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2009〕8号),强调我省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增加收入为核心,以能力建设为根本,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计划生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活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鄂西是我省重点贫困地区,在新的历史阶段,鄂西的扶贫开发不仅任务重,而且也是全省最难啃的“硬骨头”,其扶贫开发有其特殊性,任重道远。

1、鄂西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在湖北省25个国家级贫困县中,鄂西圈就有17个县市,其中恩施自治州和十堰市为整体性贫困市州,所辖14个县市均为国家重点贫困县市;同时在全省4个省级贫困县中,鄂西有2个,鄂西贫困县市占全省贫困县市的66%。以十堰市为例,全市的五县一市均为国家重点贫困县(市),其重点贫困村占总村数的50.3%。到2008年底,按照新的扶贫标准,该市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为83.48万人,占总人口的23.56%,占农业人口的32.84%;人均纯收入在1197-1500元的人口为39.12万人;这两类人口加在一起达到122.6万人,占乡村总人口49.2%。

鄂西区域性的贫困现状和众多的贫困人口成为鄂西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难点。

2、鄂西自然条件差,资源禀赋不足。鄂西的贫困地区地处偏僻,气候复杂,灾害频发,耕地瘠薄,人均耕地少;山场虽大,开发价值相对有限;矿藏品种多,但高品位、易开采的不多;即使具有可供利用的资源,也因远离市场,难以开发增值。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难度大,即使暂时解决温饱,也极易因灾因病因市场风险而返贫。如十堰市农村返贫率每年保持在15%-30%;2001~2008年,十堰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7万人,返贫20万人,难以走出“脱贫——返贫”的怪圈。

3、鄂西发展基础脆弱,发展差异扩大。鄂西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十分脆弱,至今仍有相

1当一部分乡村的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收视难、通信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脆弱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大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度,也延缓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度。以十堰市为例,至2008年,全市按照合并前的村数计算,有一半以上的农民群众没能享受通村水泥路的方便;全市有180多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要求;有216个村不通电视电话;还有1.9万户7.6万人需要异地安置;全市人均GDP为5192元,是全国18665元的27.8%,是全省15074元的34.4%;人均财政收入为514.2元,是全国3884元的13.2%,是全省1835.3元的2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81元,是全国的53.2%,是全省的58.9%。

4、鄂西脱贫成本高,投资来源短缺。鄂西贫困地区集中在边远高寒的深山区、干旱缺水的石山区、资源匮乏的低洼湖区、水库移民区和血吸虫等地方病高发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脱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

我国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自我积累、银行借贷、境外引资、市场融资、国家支持等途径。而鄂西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十分有限,县级财政收入不足职工工资支付,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的一半,用于生产建设的投资更十分有限;银行用于“三农”的贷款微乎其微;境内外企业投资青睐于获利高的地区与行业,贫困地区多被排斥在外;所以,长期以来,鄂西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主要依赖于国家扶持,而国家扶持又相对有限,因而要整体推进鄂西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首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核心是增强鄂西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关键是实施产业化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2008年11月18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决定在深入推进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同时,着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鄂西地区发展步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鄂西圈的战略定位是:作为中华民族可以永续利用的洁净水资源与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东亚北纬30度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的典型示范区。

可见,省委、省政府已经将旅游扶贫作为鄂西圈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将加速鄂西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为推动鄂西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旅游与扶贫的内在联系

(一)PPT战略内涵

PPT(Pro—Poor Tourism)战略,即旅游扶贫战略,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的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合作组织(Pro-Poor Tourism Partnership)提出,意为“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就是将旅游与扶贫联动开发,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通过发展旅游业,使地方财政增收,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旅游促发展”是旅游扶贫最根本的内涵所在。

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旅游作为推动第三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驱动力。它可以让第三世界国家分享更多全球贸易机会,也是防止第三世界在全球经济中日益边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经济的边缘化是大多数最欠发达国家的通病,旅游业通过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是引导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走向较高层次繁荣的少数经济部门之一。对有些国家来说,旅游业甚至可以让他们摆脱贫困国家的地位。

旅游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8月,国家旅游局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试办了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实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区,在2001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试办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的工作设想和具体意见,从而在国家层面上拉开了旅游扶贫工作的序幕。

(二)旅游与扶贫的内在联系

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缺乏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

我国的贫困地区多是老少边穷地区,因为贫穷,所以很少发展,也缺乏破坏力量,从而使古民居得以留存,好山水得以保存;也因为贫穷,地处偏僻、交通不畅、相对封闭、受外界异化影响甚微,从而使贫困地区的民风民俗保持了原生性,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保持了原真性。而这些原生态的好山水、原生性的民风民俗、原真性的民族文化,正是发展旅游业的优质旅游资源。因此,如果说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其他产业存在先天不足的话,那么,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并将旅游产业发展与扶贫事业联动开发,可实现四个转化:一是旅游业可以把贫困地区现存的潜在旅游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旅游资源;二是可以把贫困地区有效的旅游资源转换为高附加值的特色旅游产品;三是可以把贫困地区的特色旅游产品转化为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四是可以把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转换为贫困地区脱贫贫致富的动力源泉。

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实施PPT战略的可行性

(一)鄂西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叠加性。

鄂西圈19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贫困县市均分布于清江流域、长江三峡库区、神龙架和武当山周边的“两江两山”地区,其中长江三峡库区分布有秭归、巴东等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江清流域分布有五峰县、长阳县、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等9个重点贫困县市(除五峰县为省级外,其他8个均为国家级贫困县);神龙架林区为国家级贫困地区,神龙架周边的保康县为省级贫困县;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十堰市为整体性贫困市,所辖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和丹江口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市。

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精华也主要集中于“两江两山”地区,这里有湖北省唯一一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神龙架”;鄂西圈内的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5A级旅游景区均分布于“两江两山”地区;鄂西圈1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中,有11个分布于“两江两山”地区;鄂西圈24处4A旅游景区中,有21处分布于“两江两山”地区;这里有闻名世界的明代皇家道教名山武当山,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有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有鬼斧神工般的长江三峡;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峡平湖”; 有奇峰挺秀、山高谷深的“八百里清江画廊”。

开发式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实施开发式扶贫的关键是找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鄂西圈重点贫困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自然风光为鄂西地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促进区域全面发展,就可从根本上消除致贫原因。

(二)鄂西旅游业与与扶贫事业在功能上存在互补性。

鄂西圈农村面积广,是“老、少、边、穷、库”聚集区,相对于武汉城市圈,大部分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工业等产业的制约因素较多。但发展鄂西旅游业,实行旅游业与扶贫事业联动开发,则可将鄂西地区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与旅游业的产业优势进行有效对接,通过特色旅游经济推动鄂西地区整体脱贫致富。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较低、就业容量大。有关资料显示,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岗位。同时,旅游业对大多数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特别适合广大农民参与。鄂西旅游资源遍布广大城乡,发展旅游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使鄂西地区的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充分就业,促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通过就业拉动脱贫致富。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其关联性强、带动面广。鄂西地区发展旅游经济,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需求,以游客流为载体,就会形成向鄂西聚集的服务流和物质流,带动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文化流和科技流,从而在鄂西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旅游文化投资市场与消费市场,推动鄂西地区旅游商品业、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文化服务产业和康体娱乐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以旅游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整体推进鄂西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回报产业,现阶段的旅游业逐步成为吸引资本“凹地”,一些战略投资者正把目光瞄准旅游项目,以大投入带来高回报。发展旅游业,使鄂西地区可连接区域内外资源,聚集资本、土地、人才、科技等各种生产要素,给鄂西地区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较大规模的旅游市场,有助于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鄂西农村城镇化、现代化。

旅游业是一种具有特殊优势的外向型经济行业,是对外交往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促进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传播先进文化、促进观念更新和对外合作等方面,具有“窗口”示范功能,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从封闭走向开放。发展鄂西旅游业,凭借特色旅游资源吸引中外旅客,不仅带来了滚滚财源,实现经济扶贫;还通过城乡交流、人员直接交往等方式,把先进文化、现代观念和管理思想传播到农村,达到扶志、扶智,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增强鄂西贫困人口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进而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生产力,成为推动鄂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根本动力。

(三)鄂西旅游业与扶贫事业在“两型社会”构建上具有协调性。

鄂西地区自然生态良好,是华中华南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在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中,鄂西不少地方将被列为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神圣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它依赖于良好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旅游业基本不消耗原料,是真正的“资源节约型”产业;旅游业又是公认的“无烟产业”,污染小,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只要加强管理,比较容易解决,是真正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可以说,在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关系上,旅游业是冲突最少、目标最为接近的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

发展鄂西旅游业,一方面使一部分居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了对自然的索取,既可遏制滥砍乱伐林木、过度开垦林地、过度放牧草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效保护珍贵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鄂西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另一方面,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加强了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环境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为人们自觉行动;同时,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鄂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实施PPT战略的基本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旅游扶贫开发机制。

鄂西旅游扶贫开发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级政府要确立以旅游业为抓手促进扶贫开发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把鄂西旅游产业作为推进鄂西地区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旅游扶贫开发的政策、法令、法规,积极引导和扶持贫困农民参与到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和管理中去,使贫困农民既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又是参与旅游开发的生力军;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贫困农民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鼓励兴办旅游经营实体,参与旅游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的优惠条件;政府要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旅游业务培训,开发人力资源,通过扶智推动旅游扶贫开发;政府要加大鄂西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基础建设投入、旅游综合服务、市场监管、形象宣传、资源维护、环境保护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为鄂西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领域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促进企业形成高效率旅游资源开发机制,提高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旅游扶贫开发的内在发展动力。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宽领域融资的旅游扶贫投融资机制。

鄂西地区是国家重点贫困县聚集区,自身财力有限。要深化鄂西旅游扶贫开发投资体制改革,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创新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鄂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经营。

要建立有利于鄂西旅游扶贫开发的财税体制、政策和机制,充分运用各级政府的专项资金、财政补贴、国债、贴息、外贷、转移支付、政府采购、优惠税收等政策工具,引导旅游扶贫建设项目资金的流向,加大对鄂西旅游扶贫开发投入,对在鄂西地区投资经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企业、投资旅游扶贫开发的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鄂西圈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推动鄂西旅游扶贫事业超常发展。

(三)建立以旅游业为引擎的旅游扶贫产业集群协调发展机制。

要以旅游业为引擎,统筹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带动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业、生态采摘业、休闲娱乐业、生态能源产业、文化传播业,促进农业、林业、工业、交通、信息、文化、金融保险、商贸服务等各类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要根据鄂西重点贫困地区均为农业县、山区县的特点,特别注重依托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将现代农业生产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在一起。

一是要将国家为推进农业综合治理而正在实施的基本农田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县乡村道路工程、林果业特色农业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和农村通讯工程建设与改善旅游环境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农业生产的产品与旅游商品结合起来,发展特色农产品、土特产品、绿色农产品、生态农产品,使现代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相互促进,达到互动共赢的效果。

二是以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以旅游业为依托,以特色种养业为基础,构建资源加工型产业体系。尤其要突出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购物品加工业,发展为旅游服务的蔬菜、花卉、禽、蛋、奶以及观赏性的动植物生产。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赏农业。鄂西山区可根据山地的垂直分异,建立生态观赏茶园、生态观光果园、生态观光花卉园以及生态桑园和生态渔塘等立体生态农业,并向农家乐、乡村游延伸,实现传统农业向观赏农业转化,传统农业经济向以旅游经济为核心的多元复合经济转化,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四)建立旅游扶贫与生态文明村建设联动发展机制。

鄂西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可收到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效果。

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房和文明进村、科技进村、法律进村、卫生进村、文明风尚进村”的“五改五进”为突破口。抓住生态文明村建设、村庄合并、空心村改造等时机,合理规划,将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的通村道路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特色民居建设、民俗文化建设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有机结合,从而为旅游扶贫项目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基础。而旅游扶贫项目开发,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和进一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提供了可能,从而反过来促进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因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鄂西贫困地区,将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生态文明村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走出一条符合鄂西圈情的生态文明村和旅游扶贫联动发展之路,为鄂西地区迅速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五)建立社区参与、互利共赢的旅游扶贫利益机制。

旅游扶贫的根本目标是使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而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按照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模式,旅游企业和当地群众共坐一条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旅游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与管理,参与当地景区、乡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当地村民则以土地、森林、人文资源入股,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旅游开发,社区居民可在景区就业,以景区主人身份参与景区建设、享受资源股份的分红、开办家庭旅馆、参与景区管理。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模式,有利于在各个参与者之间起到催化剂和联络沟通作用,化解景区开发商和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为贫困者在培训、自身能力建设、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支撑,使贫困人口在参与旅游经营管理中发展技能,为旅游业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有利于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为旅游市场提供特色旅游商品,向游客展示纯正的民俗文化,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保持环境卫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有利于节约景区建设资金,并通过旅游开发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尽快得到改善,使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模式,是旅游开发商与贫困社区居民双赢的模式。要使鄂西旅游业发挥扶贫功能,政府部门必须从制度上设计保证鄂西贫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赋权机制、咨询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培训机制等,建立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规划,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鄂西贫困地区“开发一片景区、保护一方环境、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群产业、拉动一方市场、搞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丰富一方生活”的整体性扶贫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吴忠军.论旅游扶贫[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18 – 21.[2] 杨新军.旅游开发扶贫的实践研究[J].热带地理,1998,18(4):327 – 332.[3] 肖星.中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探索[J].开发研究 ,1999,(2):50 –51.[4] 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 – 21.[5] 张俊.广东旅游扶贫落到实处[N].中国旅游报,2002-11-22.[6] 刘向明.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经济地理,2002,22(2):241 – 244.[7] 胡志毅.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2):38-41.

第二篇:对花都旅游业开发与发展浅谈

对花都旅游业开发与发展浅谈

很多时候都有人这样问我:“花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啊?”但是,我总是答不上来。说是花都的旅游景点不多,那倒不是;花都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城市,有原生态的王子山生态公园,九龙潭生态公园,有三山环水的芙蓉樟度假村等;而且,除了这些青山绿水的地方,还有极具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如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盘古王庙等;作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的故乡,花都还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博物馆历史文化浓厚的旅游景点。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矛盾的结果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自己看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旅游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自己的特点;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娱乐性不足,旅游饮食服务行业不能和旅游资源相匹配;

三.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衔接不方便;四.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够;

如果方向错了,那就停下来,其实这也算是一种进步。达芬奇也说过,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象一个水手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肯定他往哪里走。我不是说政府或是旅游局的管理不力,而是需要知道,在做事之前要定好目标,这样才有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所以,旅游定位很重要,是基础。那怎样确定花都的旅游定位呢? 我有一些建议:

自然环境决定花都旅游基础定位: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南斜置的长方形。花都丘陵、平原、河流兼有,平原面积占主体地位,由此形成花都区地貌“三山一水六平原”的特点。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有广州“后花园”之称。

所以,以原生态为基础,建立“蓝天,碧水,花之都”的现代化旅游城市。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当然是以“花”为主题,我觉得现在的花都香草世界是一个突破口,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我觉得这是局部的,既然是“花之都”,不仅要以花为名,更要在各种花艺上有自己的特点。多举办一些大型的花艺交流或者是花艺比赛,加强对“花之都”宣传。同时,城市规划建设也要多加入花的元素,让游客知道“花之都”是名不虚传的。要知道,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肯定会有自己的特产,所以我们也要做出自己的特产。所谓特产,可以说是一个旅游城市的标志,一个成功的特产,可以起到令人无法估计的宣传效果;如果有一天当人们说起什么什么特产的时候,就知道是花都这个城市出产的,那这特产就算是成功了。

社会环境决定花都旅游的确切定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种种恶果,人类开始自省,也开始懂得返璞归真的道理。所以,现代人很讲究自然和养生,我相信以后人类用于消费在身体方面的比重会不断增大。同时,现代人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去旅游肯定是想要娱乐放松减压。所以,构建一个以原生态为基础,以花为主题的娱乐养生生态公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涉及到刚刚我提到的旅游开发力度不够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充分地利用花都青山绿水的优势,合理科学地改造像王子山公园,芙蓉度假村之类的资源,加入花的元素,在其周边建立以花为主题的食馆,养生馆,概括说就是把与花有关的文化发展起来。使人们既能有游玩的乐趣,又有娱乐享受的快感。

花都作为广州的“后花园”,近几年在汽车,皮革珠宝,空港物流等产业的带动下,经济迅猛发展,为花都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之余,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花都,新国际白云机场的落户和武广高铁的运作,使得花都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也使得花都的人流量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的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衔接还是不方便的。我觉得是要多设立一些公交专线。这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成功的品牌除了品质之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宣传。宣传力度不足应该也是花都旅游业不能兴起的一个原因吧。但是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今花都的旅游业如果投入过多的宣传费用也只是浪费钱。(因为之前还没有定位)但以后的宣传投入应该怎样分配呢?我觉得,充分利用武广高铁和白云机场的高人流量优势,宣传花都的文化和旅游景点是会取得一定效果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花都要给人一种“花之都”的感觉。

我相信花都的旅游前景是一片光明的,不久的将来花都旅游业肯定会反过来带动花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花都也会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

第三篇: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现状

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国内旅游业兴起原因

我国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收入增长、观念改变、闲暇增多和景点吸引。

1.收入增长。这主要反映在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人均生活收入的增长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力,也体现了社会财富未来分配的潜力。

十年来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95年比85年增长468%,每五年增长100%以上。居民收入的增加,使人们在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前提下,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进行出游活动。

2.观念改变,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人们观念的改变。长期以来,人们闭关锁国,安土重迁,出游意识十分淡漠,旅游动机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封闭式的家庭娱乐逐步受到开放式的户外旅游影响。“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人们在旅游中受益非浅,又进一步促进了传统观念的改变,为旅游业发展推波助澜。

3.闲暇增多。闲暇时间是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自95年我国首次对工时制度进行改革以来,职工工作时间由一周六天工作逐步改变为一周五天工作的双休日制,若算上法定假日,职工每年法定休息日为116天,若加上各单位职工带薪休假日及特殊节假日,每年休息日至少为130天,大中小学生及教育工作者则长达190多天。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在观念改变和收入增加的推动下,形成了外出观光度假的旅游热潮。94年、95年每年1亿多人次的增加速度也充分体现了闲暇时间增加对国内旅游业的催化作用。

4.国际旅游业的间接影响。我国国际旅游业起步比国内旅游业早。外资的进入,使我国旅游业设施的发展,一开始便与国际接轨,旅游景点的开发也瞄准了入境旅游市场,旅游设施的发展为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这种推力、拉力作用之合,促使我国国内旅游业进入九十年后迅速形成大气候、大产业,这不能不说国际旅游业的间接影响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态势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1、全面超额完成“十·五”旅游计划。“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26.3万人次,年均增长13.7% ;旅游外汇收入3.73亿美元,年均增长8.1%;接待国内旅游者

1.87亿人次,年均增长11.8%,国内旅游收入108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4.9% ;实现旅游总收入1111亿元,年均增长14.7%。200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509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0.0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和32.88%,比“九·五”末期增长99.52%和137.76%,分别完成“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112.48%和114.29%;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全省GDP的7.9%,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期提高了1.28个百分点,旅游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48%;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增长30.3%;接待国内旅游者5057.93万人次,增长23.69%;国内旅游收入311.5亿元人民币,增长33%。全省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岗位150多万个,为缓和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交通、商贸、饭店、餐饮、文化、体育、信息、物流、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推动了房地产发展和新型社区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2、率先发展红色旅游破解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难题。“十·五”期间,我省确立了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和带动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快速发展,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2000年江西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1年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2004年发起并联合有关省市签署《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宣言》,举办了“新世纪、新长征、新旅游、新形象--2004中国红色旅游万里行”活动,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红色旅游发展纲要。2005年,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了“2005·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取得了圆满成功。2005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176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7%和42.86%,占全省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34.54%和34.37%,约相当于全省GDP的2.7%。我省红色旅游的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希望我省不断总结经验,力争在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中起良好示范作用。省旅游局局长王忠武荣膺2005年中国旅游业十大新闻人物。“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形象品牌以其无限的激情和无尽的魅力在国内乃至境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至2005年底,南昌昌北机场已开通境内外航线38条,赣州、景德镇、井冈山机场增开了至旅游热点城市航班;纵横江西的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增开了十多趟江西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80公里,省会南昌至各设区市和所有出省主通道全部实现了高速化,连接公路干线与旅游景区的10条旅游景区公路基本建成,极大改善了江西旅游可进入的条件。同时,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新增上档次的旅游汽车近千辆,新增旅游星级饭店139家,分别比“九·五”期末翻了三番和增加了98.58%;上档次的旅游餐馆、购物及娱乐场所不断涌现。

4、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仅2005年招商签约资金达135亿元,实际引资52.53亿元。大投资带来大变化,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井冈山、婺源已成为特色鲜明、游客云集的旅游热点;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仙女湖等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条件明显改善;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萍乡、瑞金等城市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旅游景点不断涌现,旅游功能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先后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为我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对外形象窗口。同时,国家先后安排我省旅游国债和旅游专项资金达2.6亿元,促进和加快了我省一批重要景区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全省开发的古村落已达40多个,涌现了婺源古村、乐安流坑、青原渼陂、安义古村群等一批通过旅游开发加快发展的乡村,婺源江湾、星子温泉、宜春温汤、浮梁瑶里等一批通过旅游开发改变了面貌的乡镇。

我省庐山是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鄱阳湖列名《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省现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4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107个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0个,其中4A级14个,3A级6个;旅游星级饭店28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1家;旅行社56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3家。全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景区的数量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75倍和2.5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并形成了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瓷都名村文化旅游线、南昌-吉安·井冈山-赣州-瑞金红色文化旅游线、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线等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和一批专项旅游线路。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环境

1、机遇和条件。一是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将更受广大国际游客的欢迎;二是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

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将得到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三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凭借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级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五是“十·五”以来,全国和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配套水平进一步提高;六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七是国家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对我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提供了条件;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为我省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极好的发展机遇。

2、困难和挑战。一是我省入境旅游精品及线路匮乏,接待人数少,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形成入境旅游“盆地”现象;二是加入WTO的最终承诺完全兑现将给我省旅游企业带来不小冲击;三是我省与周边省份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旅游区域未能充分的对接和互动,区域合作实现途径较少;四是我省外部交通虽然改善明显,但是部分景区内部交通仍然存在不足;五是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总结“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成绩,获得的主要经验是:

1、准确定位,树立形象。“十·五”期间,我省对旅游产业、旅游形象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是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是旅游产业定位。2001年,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2003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尽快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显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广大人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二是旅游形象定位。我省确立旅游整体形象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得到了省内外的一致认同,如今这一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2、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我省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而红色旅游资源最具特色、亮度和竞争力,打造“红色摇篮”品牌,对我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着力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全面发展,既促进了各类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江西旅游红色、绿色、蓝色、古色“四色”交映、风光无限的鲜明特征,又有力地开拓了客源市场。2005年我省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总收入中,红色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占34.8%和35.2%。

3、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我省遵循旅游发展规律,认真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二星以上星级饭店实行与工业企业用水同等价格和三星级以上饭店电费降低0.15元/度的优惠政策,对从事旅游客运定点的汽车在2010年底前免征客运附加费,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增强了我省旅游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江西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大氛围已经形成,旅游业已步入了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

4、把握机遇,适时造势。2004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提出了要利用红色旅游的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我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发起签署了《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从行动上开启红色旅游的先河,江西立刻成为中央高层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从而奠定了江西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的地位。2004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我省又一次抓住这一机会,发起了“2004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车队先后穿越14省(市),行程1万余公里,在全国掀起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高潮。国家旅游局领导评价本次活动“不但是亲身实践和宣传推广‘红色旅游’的一个创举,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2005年再次趁势作为,成功举办了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大型盛会,强烈凸现了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形象品牌,全面展

示了我省旅游“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的精髓,为全国红色旅游搭建了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博览会吸引了海内外3000多家旅游企业、4万多名代表参展,观展人数达10多万。

成绩和经验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的启示: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是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外树形象,内练真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握机遇,善于谋势,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敢闯新路,善解难题,是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

“十·五”期间,我省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时期认真研究和解决。一是旅游管理体制存在不顺现象,主要反映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以及行业管理力度不强等方面;二是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入境旅游发展缓慢,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兴旅游如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产品缺乏,旅游基本消费所占比重过大;三是一批品位高的旅游资源尚未转变为产品优势,知名度相对较低;四是部分地区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和方式有待改善;五是旅游企业呈现“散、小、弱、差”的现状,缺乏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有影响的旅游集团公司,整体素质不高。

四、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

旅游业是最早开展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在国内发展及其迅速,当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和最大的产业。旅游 业发展之快,产业带动力之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 发展的重点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中国正 面临着发展旅游的大好时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处理与传输已经突破了时间和地域 的界限。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以及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起来 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 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作为21世纪崭新的商务模式,其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产生划时代的变化,同时 也改变着企业未来的生存方式。旅游业是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很强依赖 性的行业,信息网络技术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尤其明显。

旅游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为主体,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旅游电子商务就为广大旅游业同行提供了一个互联网的平台。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从 1996年开始出现,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有5000多家。其中专业旅游网站300余家,主要包括地区性网站、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三大类。虽然电子商务运用于旅游业仅有数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旅游交易的新模式。

这个社会分工日益明细的社会,专业不仅表现在技术上,在市场布局也是一样。就像“国美电器”及一些大型超市一样,形成了一大批强大的专业买场,并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口碑。从而形成了人流量,带动了销售,这就是专业市场的最大好处。

旅游电子商务就为广大旅游业同行提供了一个互联网的平台。

旅游门市最为专业的旅游买卖交易场,汇聚了大量的游客客源,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行业企业,将旅游行业进行了细分,精致打造,为游客提供了专业的旅游服务。其强大的资源数据库、交易平台及多种游客出游必备的查询功能,成为客人出游的专业指导网站,每天巨大的客流,是您在网上开店展示、宣传及销售的最佳窗口。

旅游大卖场一个免费的旅游广告发布场所,汇聚了大量的旅游业同行和出游者,每天发布旅游咨询,询价信息,线路报价信息,寻找合作伙伴,等旅游相关信息。

旅游社区,驴友的 集结地,聚集所有出游者。

第四篇: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 杨松

酒店管理2班 学号;20153485 摘要: 宗教文化和旅游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交流和研究。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相互影响

引言:作为人类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它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世界上信教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宗教信徒的信仰与求知欲望转化成旅游动机,形成了以探求宗教文化为目的的旅游潮流。各国各地区形成了许多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罗马、梵蒂冈、印度等都成为国际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宗教圣地成为旅游者到该地区必去的目的地。在我国,宗教种类齐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与我国的道教共同发展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亿多人信仰各种不同宗教,宗教活动场所8.5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有几大宗教的很多宗教场所在我国发展中留下的文物古迹,它们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文景观。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中,宗教古迹就有250多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佛教为例,在我国中原地区,游客可以感受到汉传佛教的魅力;到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游客感受到的是藏传佛教的深邃。同时,佛教根据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其寺院建筑等景观也有所不同。宗教文化胜迹成为现代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1)宗教文化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宗教作为人类创造的社会文化形式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化了人类文化。宗教包含着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阴山山脉发现的阴山岩画是较为古老的宗教遗存,贺兰山岩画也大量地记载了中国北方的原始宗教,这对游客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巨大帮助。现代寺庙中,各种宗教题材的绘画也成为人们了解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环节,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石刻,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到近代宗教题材的雕塑;从原始祭祀音乐到现代佛教寺庙的佛教音乐、基督教堂中的教堂音乐等。不同种类的宗教,其制度也各不相同,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法律制度不仅受本地区其他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宗教礼仪丰富而复杂,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只有身处宗教文化浓郁的地区才能真正感受各种宗教礼仪的区别。到中亚地区,必定要接触到伊斯兰教教徒的饮食起居、社会交往、人生仪礼等,而我们必定要尊重教徒们的各种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宗教的禁忌。所以,宗教对旅游地及旅游过程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我们不能忽视寺院教育、医疗卫生、慈善事业等。我国的各个佛学院、西方国家由教会开办的学校、神学院等构成的寺院教育;教会医院、育 婴堂(孤儿院)等构成的医疗卫生机构;它们都是宗教的载体,对旅游也有特定的价值。

(2)宗教文化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敦煌莫高窟等,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 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不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 和专家学者。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

径。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明代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由于游客人数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引起壁画大量剥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三、旅游业与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播宗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的双重意义,宗教文 物古迹的修复与重建,应尽量保持其历史原貌,人工建造的风景,也应与周围的宗教文物古迹相协调。如杭州韬光寺一带的茂林修竹,构成了一种幽雅超然的意境;西湖的保铛塔姿态秀美,钱塘江边的六和塔风格雄伟,两者分别与湖、江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相辉映。如果当初建造时地点互换,就难以形成今日两地的美景。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开发宗教文物古迹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宗教名山胜地随意架设缆车,匆匆上下,既无法领略攀登的特有感受,削弱了旅游的吸引力,又破坏了山岳的“神气”。总之,一是要注意保护宗教文物古迹原有的价值、意境和特点;二是要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两者不可偏废。

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不仅抢救继承人类的传统文化,而且开辟了人文旅游景观。应该注意的是: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如不与旅游活动的开发相结合,最终只能是“保”了宗教文物,“丢”了旅游,宗教文化、“国之瑰宝”也无法为国家创造出新的财富、发挥应有的作用,宗教文化本身也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实践证明:宗教文化的继承、保护和传播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宗教文化遗产这一宝贵的资源。

总而言之,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结合、互相影响、互 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四.对于开展宗教文化旅游的建议

根据宗教旅游的特点和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宗教旅游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澄清模糊观念,端正对宗教文化的认识。

丰富宗教旅游产品内容,加强对外宣传。

加强宗教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建立健全宗教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宗教旅游管理模式。参考文献:

[1] 宗教与旅游业

[2] 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王文梅,黎美洋,陶华举:<<旅游宗教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沈祖祥,李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三版 [5] 宗教旅游文化

[6] 浅谈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7] 百度百科

[8] 龚学曾,《社会主义与宗教》 [9] 吕大吉,《宗教学纲要》 [10] 浅谈我国的宗教文化旅游

[11] 贺友桂,《我国文化旅游业的现状与发展》

[12] 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3] 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4] 曹绘嶷。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2(7).[15] 李渌。贵州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第五篇: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

——以天堂寨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人们总是偏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进而造成我国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面效应。

关键字:旅游业

发展现状

环境问题

治理措施

一、天堂寨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天堂寨旅游资源的现状

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皖西金寨县西南角,与湖北省罗田、英山接壤。境内拥有千米以上的高峰15座,主峰天堂顶为大别山主峰。其间,雄关漫道,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龙潭飞瀑,奇松怪石颇多,古称“吴楚东南第一关”,可见其气势雄伟壮观。大别山是我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山北水往北流注入淮河,山南水往南流注入长江。所以在天堂寨峰顶北可望中原,南可眺荆楚,巍巍群山尽收眼底。天堂寨林区为水源涵养林,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这里山有多高,水也有多高。天堂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1)自然旅游资源,天堂寨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千米以上高峰达15座,如:具有花岗岩地貌代表的小华山、白马峰、哲人峰、天堂寨、五龙朝天堂等,天堂寨还拥有丰富的水文资源,如:龙井河溪、九影瀑布、泻玉瀑布等。(2)人文旅游资源,天堂寨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旅游资源也是相当丰富。如:抗元、抗清古寨遗风;红色革命遗迹;当地特色宴会和淳朴的民风等。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二)、天堂寨旅游经济面临的问题和环境问题 1.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不相协调

从上世纪80年代天堂寨被确立国家森林公园以来,天堂寨风景区就开始不断得到开发,有大量的自然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其中包括奇峰怪石、龙井河溪以及瀑布群等,目前自然资源的开发已比较成熟,但从游客重游率以及游客满意度来看,目前天堂寨旅游资源的结构层次以及丰富性都不能令游客满意。因为这些旅游资源在国内甚至省内都是可替代的旅游资源,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较低,它们的特点大多都被黄山、九华山兼容。因此,为了改变天堂寨风景区目前的发展现状,加大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天堂寨风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诸如:山寨遗风、红色革命遗迹等,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区域独特性,因此如果加强对这些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极大地改善天堂寨风景区的发展现状,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不加快改变的速度,天堂寨风景区的市场竞争力会越来越弱。

2.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开发建设资金不足

天堂寨景区的交通通达度不高,虽然近年来当地加强了对道路的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只是硬化了通往山底的路面,整个盘山道也只是进行了简单平整,两处停车场正在建设中,离4A级景区的标准还差很远。天堂寨景区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光依靠其自身财力,开发难度相当大,近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通过并购、合资等形式参与旅游业开发,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很多投资企业持有等待观望思想。

3.宣传中没有突出天堂寨当地的旅游特色

资源型旅游地的宣传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宣传中有没有突出特色,而对于天堂寨来说,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结合。因此在天堂寨的宣传中应重点突出宣传当年的古寨遗风以及当地淳朴的民风,以此来吸引周边习惯城市生活的游客,激起他们感受当年山寨生活的情景,以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4.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对景区的旅游资源造成大量浪费

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使交通工具的排放量增加,致使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不能进行有效地、及时地处置,污染了景区的水体和大气环境。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同样也破坏天堂寨旅游环境,当地政府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

二、造成天堂寨旅游业环境问题的原因

第一,旅游区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天堂寨旅游区垃圾箱数量不足,加之有些游客素质不高,旅游区内大量垃圾被游客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有许多精美雕塑,奇山怪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从而使游客旅游兴致降低。第二,当地人们的经济行为不当破坏了天堂寨旅游环境。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另一个方面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使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

第三,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当地旅游业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由于开发者急于早日获得经济效益,便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粗放式、探索式的开发。忽视了旅游区的价值,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的不协调。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同时旅游资源管理体系的不完善,造成旅游企业只顾最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

三、针对天堂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第一、打造历史文化名寨和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天堂寨位于全国闻名的红色革命老区,红色遗迹丰富,而以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闻名的天堂寨正好可以作为当地多样性文化的补充。天堂寨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现有旅游资源状况看,天堂寨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着重突出天堂寨的文化历史名城的优势,融合天堂寨的历史文化特点开发出新的旅游路线,重点开发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景区,如:抗元、抗清古寨遗风;红色革命遗迹;当地特色宴会和淳朴的民风等。天堂寨有大量的自然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其中包括奇峰怪石、龙井河溪以及瀑布群等还有人文景观像山寨遗风、红色革命遗迹,天堂寨本身具有很强的区域独特性。很多游客都会觉得来天堂寨没有看到当年的山寨遗址是非常遗憾的,因为多数游客都是因为天堂寨的“寨”字,才选择来天堂寨旅游的,而当来到天堂寨以后游客欣赏到的只是些当年的断壁残垣,这与游客当初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大力发挥天堂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特色,打造独特的天堂寨旅游景观。第二、加强政府对当地旅游的支持力度,完善旅游地的交通措施,加快与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当地的旅店、饭店以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一些产品的开发。增强旅游住宿的接待能力,建立连锁店,推进旅游餐饮娱乐建设。

第三、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倡导特色生态旅游。旅游业是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发展的绿色产业,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政府要加大力度对天堂寨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把提升天堂寨的环境质量,作为规划和开发的基础,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开发和利用当地特色生态资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主题。同时当地政府要增强法制观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

第四、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合理规划,严格管理。在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上,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旅游经济及其他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开发、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平衡,达到一致。其次,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运用经济及其他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区的旅游规模。这样可以减少旅游环境的承受力,使得天堂寨旅游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加强对天堂寨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有利于促进天堂寨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能够提升天堂寨旅游环境的形象,提高天堂寨的知名度,对天堂寨走出六安市,面向全省以及全国的游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J].旅游科学,2008(3).[2].张立生.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2001 [4].韩杰.旅游地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徐菊凤.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4)[6].黄仰松.我国海岛的旅游资源.[J].资源开发与市场.[7].王宇明.山岳型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的理论创新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8].冯丽萍等.旅游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下载正文鄂西旅游业发展与扶贫事业的联动开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文鄂西旅游业发展与扶贫事业的联动开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

    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 摘要:西藏地处高原,海拔较高,且位于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而位置偏远, 区位条件闭塞; 地域辽阔, 地势高峻, 气候寒冷;经济发展缓慢, 是西部省市区中......

    来凤县旅游业发展调查与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它是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

    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

    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着力......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发展与应用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发展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专门用于加工复杂曲面的机床,这种机床系统对一个国家的航空、航天、军事、科研、精密器械、高精医疗设备......

    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最终定稿)

    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 2010-12-10 来源:安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作者:佚名标签: 物流发展 制造业 物流业 物流外包 物流企业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安徽省制造业......

    2013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年会

    深圳环东物流公司 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办的2013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年会4月26日在北京市中土大厦隆重召开。首先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王德荣致辞,表示在十八大的大......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自我省07年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方针08年实施建设计划10年国务院针对海南建设发展“国际旅游岛”提出的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省可以说发生了......

    我国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性浅析

    我国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性浅析 作者:马如强 导师:魏鹏 [摘要]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