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九重阳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吉祥和谐
九九重阳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吉祥和谐
重阳节“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生活在他乡的人们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诗意代表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亲情怀。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给传统的民俗节日赋予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内涵.
又是一个重阳节,工作生活在他乡的你,或许你事业发达,为开创更大辉煌而整天忙碌,或许你暂时失意,为了工作的起色而心劳日拙,此日此时,都不要忘记给自己久违未曾联系的父母一声问候!一声祝福!一条短息,一个留言,代表的是你对父母的片片孝心。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第二篇:九九重阳节主题演讲稿范本(文化古镇)
九九重阳节主题演讲稿范本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晚上好!
值此金风送爽,花果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的九九重阳节,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抚今追昔,共庆佳节。在此我谨代表此次活动主办单位向_所有的老年人表示节日的问候与美好的祝福,向所有参加今天晚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有关心支持_老年人的各级各部门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
老年人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如果说年青人是春天美丽的鲜花,那么老年人就是秋天累累的硕果!
老年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优良品质更是年青人学习的榜样。在此我要特别提出的是,我们_公益事业基金会的老同志,为家乡的公益事业,为丰富老年人的生活,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义务地工作了近_年,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我建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大家都知道,我们_是的千年古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_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广大有识之士强烈要求修复_古镇,弘扬我古镇文化。我们_镇党委书记_同志多次带员来_进行实地调研、探讨,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我们_人的共同努力下,再现我们_古镇雄风将指日可待!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最后,恭祝_所有老年人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第三篇:重阳节有什么文化内涵
重阳节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趋吉避邪这一企盼美好未来的主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重阳节有什么文化内涵,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一是“孝”文化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目前,我国的老人总数已超过一亿,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指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知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
二是“寿”文化
青春长驻,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国人们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阳佳节之时,正是枫叶流丹、五谷飘香、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亲朋好友一起扶老携幼爬山登高,是人们的一次集体健身、崇尚长寿的传统活动。
三是“雅”文化
菊花和梅、兰、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四君子”,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落叶萧萧时节怀乡赋诗或踏野访花。重阳节赏菊,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遗风。
重阳节有哪三个风俗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草案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在保障老年人财产方面草案规定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骗取、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抢夺、转移、隐匿或者损毁应当由老年人继承或者接受赠与的财产。草案对家庭养老作出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以居家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赡养人对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给予医疗和照料的义务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老年监护制度。
此外草案对现行法关于家庭成员纠纷处理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侮辱、诽谤、虐待、遗弃老年人法律责任的条款作出修改完善。
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
重阳节有什么文化内涵
第四篇:和谐课堂基本内涵和核心要素
“和谐课堂”基本内涵和核心要素
和则美,美则愉悦;谐则畅,畅则通达。和谐课堂就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基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自由、自主、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去唤醒对话、体验、情感和智慧,使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共同发展,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进而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性格不断完善、素养不断提升,成为“乐学、善学、好学”的智慧人。
1.“和谐课堂”是“爱”的课堂
构建和谐课堂,首先师生关系要和谐。没有爱,就没有和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尊重学生,尊重其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其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尊重儿童的生命情致,释放他们的生命活力,给他们以充分的心灵自由。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平等地看待他们,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去发现他们内心新奇的想法。课堂上教师要懂得善意退让、全程呵护、真心欣赏、静候花开,并且要从生命活动的层面关注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
2.“和谐课堂”是“趣”的课堂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学理论专家赞科夫认为“非智力因素对教学过程起着推动、维持和调节作用,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水平。”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师都要设法尽量唤醒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这门学科,并积极创设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学习充满情趣,从而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要学会用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调节课堂,用生动、有趣、益智的活动组织课堂,让课堂处处充满快乐、和谐;教学中教师要从发展动机、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方面调适学生的学习情绪,努力拉近师生距离,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学、乐学,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妙趣横生、高潮迭起,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教师教得挥洒自如。
3.“和谐课堂”是“慧”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体系中提出:“智育的任务首先是使学生所有学科方面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但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即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位教育家告诉我们“和谐课堂”是“慧”的课堂。这里的“慧”既有教师教学的“智慧”,又有学生自身“智力”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也就是说学生的智力发展不能局限于抓好课堂学习,而要扩大他们的智力活动范围,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其次要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取决于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运用。教师要考虑学段目标、教学目标、学科特点、教材性质,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接受快慢和学习情况来科学地安排并随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授课速度;教师要时刻倾听学生声音,关注学生需求,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用自己的真情、热情去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学生心灵舒展、心智开启、如沐春风、精神焕发;教师要通过智慧化的教学促进学生智慧化思维的形成,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被激发、智慧潜能不断被开发,进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4.“和谐课堂”是“动”的课堂
“和谐课堂”上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绝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等有效互动、相互协调,将给课堂注入巨大的生命力。会使课堂到处呈现出学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错误我矫正、你优点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的新型的课堂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成为探索知识的场所、动态生成的渠道、心灵对话的乐园,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设宽松、有利的环境。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教与学才能同频共振,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才会增值增效,才会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的学力,激发课堂的活力,增强教学的魅力”。
5.“和谐课堂”是“效”的课堂
和谐课堂是以教师把握学情、找准时机、善于引导的高效课堂。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先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感悟,在学生愤悱时启发,于困难无法突破时引导,学有所成时激励。高质量的教不在于讲多讲少,而是能够把握难点,把握时机,讲解精要简明。要舍得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领悟、去内化,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处理好“导”与“牵”、“强”与“抑”、“开”与“达”是保证师生关系和谐、使教学化难为易、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到达教与学的高效的关键。
第五篇:提升文化内涵 创建和谐校园
提升文化内涵
打造和谐校园
---------和谐的音符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切实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优者更优,困难与弱势群体得到尊重和支持。
我们南关学校就是在山丹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调整的历史时期,是由原来的南关小学和培校初中部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制学校。学生生源来自清泉镇南关、南湖村的工商户和粮农家庭,人们称之为城区中的“农村学校”。但是,我们也有自己具大的办学优势,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梯度的办学模式,既给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摇篮。同时,也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学生成长循序渐进,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前进。逐步形成了师生,生生,家校,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学校领导关心教师,注重教师发展空间和生存状态,体现人文关怀,老教师精心指导青年教师,甘为人梯,使教育教学秩序忙而不乱,活而有序,从而形成了风轻气正学校育人氛围。所以学校合并后仅仅过去一个年头,但喜报频传,催人振奋。这些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强劲音符,从此使南关学校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求真、诚信、务实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我们南关校人不懈的追求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与时俱进,至今已成为北京大学发展的灵魂,北大也逐渐成为中国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
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
其次是学生文化。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从内容上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 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手册》的制定、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纪班规等。
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它是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具体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的建设,如学校建筑的布局,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校门、大型壁画、各功能室的设计与布置;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学校雕塑的创作设计与修建、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如学校教学楼、教室、走廊的布置,学校传播设施,如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校园网、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校报、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如果这些学校的硬件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
同时,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我们还从这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德育工作这一主题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希望工程,是造福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几年来,我校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作用,多管齐下,常抓不懈。每学期开学后,学校领导班子都要召开德育工作专题讨论会,研究制定德育工作目标和计划,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实行教师师德在评先表模、评优晋级中的一票否决机制。同时,把德育工作贯穿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之中,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二、确保“两个到位”,即确保人员和资金到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始终确保人员和资金两个到位。首先,一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四条线”管理,即“书记、政教主任”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校长、少先队辅导员”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学生会、班主任”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派出所”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网络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网络建设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其次,为保证校园文化所需资金,学校领导参谋到位,汇报及时,宣传得力。即从“三勤”入手,“手勤多写”,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嘴勤多说”不厌其烦地找县教体局、村党支部、村委会当“说客”,讲外地经验;“腿勤多跑”不分白天黑夜,节假日,还是星期天,一有空就往领导处汇报工作,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在“三勤”的力量推动下,我校先后筹措资金
万余元,改善了办学条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顺利地进行和发展。
三、优化校园“三境”,即优化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和视听环境 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智慧的摇篮,是学生渐长、品德渐成的主要场所;校园应当是少年儿童的“学园、乐园、花园”。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可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得感染和熏陶。努力使学校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好觉得愧对于老师、家长……
在优化校园环境上,我们紧紧抓住“两基迎国检”的契机,绿化、美化工校园,现校园内已栽种了雪松、银杉、垂柳、石楠等多棵树木和牡丹、月季、白玉兰、广玉兰、少等多个品种花木,培植了数百平方米的草坪,实现了“四化”,即绿化、硬化、净化、香化;美化了“四区”,即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生活区。通过绿化、美化建设,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使校园景致园林化,一景一物都折射出知识文明光芒,富有育人之意。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
万多元,彩砖新铺设了前广场,改造了花坛,大力兴建快乐活动设施,为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娱乐活动,提供了便利。在优化班级环境方面,我校
个教学班都做到了“五个上墙”,即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的“五旗”上墙;校训、校规、班训、班规上墙;《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上墙;名人名言、名人画像上墙;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上墙。每班设有图书角,办有黑板报、手抄报,及时更换内容;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优化视听方面,学校制定了校训、校徽,明确了校树、校花、校歌,在教学楼墙外,楼道明显的位置书写、绘出催人奋进的标语和图画,悬挂名人画像,教学楼前的六个橱窗定期更换内容,及时展示学生的习作、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作品,图书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文体器材保管室、德育室、微机室,心理咨询室经常向学生开放。学校先后成功地举行了感恩教育报告会、红军歌曲演唱会等多次文艺活动。经常做到广播里有声,橱窗里有影,版报上有字。这样,学校和班级,教师和学生;齐抓共管,上下一致,形成了一种强劲的文化合力,以整洁、优雅的环境,促进了高尚、文明校风的形成。
四、注重“四个结合”,即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课外兴趣活动、文明行为习惯、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为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学校重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举办法制报告会、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月、举办“我为校园添光彩”演讲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利用晨会、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通过“示范学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等创建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坚持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坚持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师德标兵”“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先进班集体”等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校报、橱窗、电子飞屏等,大力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深入挖掘、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举行了“荣辱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开展了“告别粗俗、埋葬耻辱”的塑形活动等。通过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全体学生形成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精神风貌。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外兴趣活动相结合。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在抓好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强化活动课程的研究与管理。
(一)是健全活动网络。
(二)配齐活动课教师。
(三)制定相关制度。为保证活动课程的开展,学校坚持“五落实”:课表落实,内容落实,目标落实,效果落实,评价落实,每学期结束时,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兴趣小组负责人和活动课教师进行量化打分,作为教师的考核依据,有效地提高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质量。2010年以来,我校举办了中小学生特长竞赛,项目包括歌舞、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此外,我校还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庆“六一”文艺汇演等多项活动,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予以奖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是校园建设与文明习惯相结合。几年来,学校坚持开展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训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各班教师对新生的礼仪、生活、学习等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反复地指导和训练。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道德实践,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并不断检查和矫正,防止反复。与此同时,学校还制定了《班级量化考评细则》《优秀班级体评选标准》等,从卫生、绿化、班纪、路队、“两操”、安全、活动等方面对学生实施规范化的约束,并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卫生大检查等形式,发挥规范的督导制约作用。学期末,对评选出的“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学校都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我校还立足校园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校风的熏陶作用。学校以卫生、绿化为突破口,以健康、活跃、高雅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坚持开展“快乐校园十育人”,“一日十好”,“天天净”等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和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校园管理中,我校坚持在教学楼的四个楼层设立“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为领导、教师、班级出主意,想点子,参与管理。学校采纳刘杰同学的建议后,在大门口设立监督岗,学生乱买零食的现象得到控制,四个摊点很快撤走,使这一困扰学校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自“悄悄话信箱”设置以来,共收到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近千条(件),学校均给予答复。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弦和,则音美;人和,则业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