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仓储管理期末复习重点总结(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2:1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采购仓储管理期末复习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采购仓储管理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篇:采购仓储管理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采购仓储管理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采购管理与战略采购概述

1.采购是由组织机构实施的过程,不论作为一种功能还是作为集成供应链的一部分,它 既 负 责 采 办 合 适 的 质 量、数 量、时 间、和 价 格 的 货 物,又负责 管理 供 应商,并由 此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共同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对采购的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所有采购都是从资源市场获取资源的过程;采购既是一个商流的过程也是一个物流过程;采购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3.采购的分类:按照价格分类:招标采购;询价采购;比价采购;议价采购 按照采购主题分类:个人采购和集团采购

按照采购方法分类:订货点采购;MRP采购采购;JIT采购;电子商务采

按采购政策(制度)分类:集中制分类;分散制采购与混合制采购

按采购地区范围分类:国际采购和国内采购

按采购对象分类:无形商品采购;有形产品采购

4.一般采购过程(简):获得需求信息;对需求进行描述;确定可能的供应商并对其加

以分析;确定价格和采购条件;拟定并发出采购订单(合同);对订单(合同)进行跟踪及催货;接受与检验;处理验收不符产品及退货;结案;记录与档案维护

5.采购管理:就是指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6.采购管理的总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为企业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材料服务,以获得最大的价值利益

7.一般采购的目标:合适的供应商,满足企业生产所需的物料和服务;适当的质量,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适当的数量,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量;

适当的时间,保证供应不间断;适当的价格,获得有利的采购价格

8.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协同采购;物流中采购的整合;采购与生产计划的整合;采购管理集中化;采购管理职能化;采购管理专业化;制造

/购买决策;全面质量管理和即时生产;环境问题;电子采购

9.战略采购的核心思想:采购总成本最优;创建采购策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采购信息链;供应商整合10.战略采购的原则:整体拥有成本;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

11.战略采购实施步骤:组织采购 团 体;综合分析 供 应市场环 境 ;制定采购 策 略;实施供应商管理;采购流程的改进

第二章:采购管理组织与采购人员

1.采购管理组织设置原则:简化原则;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原则;效率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2.采购管理组织的构建形式:按业务分工构建;按物品类别构建;按采购地区构建;按采购物品的价值构建;混合式构建

第三章:采购申请与采购计划

1.制定采购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采购环境等制定采购清单和采购日程表

2.编制采购计划的目的:确定合适的时间;确定合适的数量;配合公司生产计划与资金调度;确立材料耗用标准,以便控制材料购用数量及成本

3.影响采购计划的制定因素:供应计划;年度销售计划;库存管理;销售效率;设定物料标准成本;价格预期

4.采购计划的编制程序:准备认证计划;评估认证需求;计算认证容量;制定认证计划;准备订单计划;评估订单需求;计算订单容量;制定订单计划;

5.采购预算:是将未来采购决策的目标通过有关数据系统的反映出来,是采购决策数量化的表现

6.预算主要具有以下作用:保障企业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的执行,确保组织向同一个方向前进;协调组织经营;在部门之间合理安排有限资源,保证资源分配的效率性;控制支出;监督支出

7.采购预算的编制步骤:审查企业及部门的战略目标;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确定所需要的资源;汇总编制总预算;提交预算

第四章:供应商选择与管理

1.供应商是指可以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

2.所谓供应商管理就是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手段的管理工作的总称

3.供应商选择与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产品质量好、价格适宜,而且服务好、保证供应、按时交货的供应商

4.供应商选择与管理的基本环节:供应商调查;资源市场调查;供应商开发;供应商考核;供应商选择;供应商使用;供应商激励与控制

5.资源市场分析的内容:确定市场类型;确定市场性质;确定市场的供给水平

6.供应市场的结构可以分为:卖方完全垄断市场;垄断性竞争型市场;寡头垄断下的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买主寡头垄断市场;独家采购垄断市场

7.完全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政府垄断和控制垄断

8.钢铁市场和石油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下的竞争市场

9.供应商细分是指在供应市场上,采购方依据采购物品的金额、采购商品的重要性以及供应商对采购的重要性及供应商对采购方的重视程度和依赖性等因素,将供应商划分成若干个群体

10.根据不同方法可以将供应商细分为:公开竞价型

供应商网络型:指采购方通过与供应商长期的选择与交易中,将在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综合实力等方面比较优秀的供应商做成的供应商网络中进行。供应商网络的实质就是采购方组建的资源市场,采购方可以针对不同的物资组建不同的供应商网络

供应链管理型

1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全面系统原则;客观可比原则;动态可重构原则;简单易行原则

第五章:采购技术与方法

1.订货点采购的内涵:订货点采购是已经考虑了库存控制的一种采购方法,也就是说,他既是一种采购方法也是一种库存控制的实施方法。因此,采用这种采购方法时,必须是根据库存控制的原理来制定。所以,订货点采购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做到适时适量地采购进货,形成原材料或产品库存,既要

使它能保证生产或销售的消耗需要,又要做到采购库存的库存量最小、整个进、出、存经营的总费用最少。

2.所谓订货点就是仓库必须发出订货的警戒点。

3.控制订货就是控制订货参数。最主要的订货参数有两个:订货时机;订货数量。

4.MRP即物料需求计划,他是利用主生产计划(MPS)、物料清单(BOM)、库存量、已订购但未交货量、采购提前期等资料计算得出需订购的物料数量及确定订购时间的一种物料管理技术。

5.MRP有三个输入文件:主产品生产进度计划;主产品结构计划;库存文件(也叫库存状态文件)。

6.MRP的输出文件:净需求量;计划接受订货量;计划发出订货量

7.ERP的全称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它的主要内涵是“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展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应链,实现供应链制造。”

8.看板也是一种信息卡片,在看板上记录着商品号、商品名称、供应商和需求点(取货地、送货地)、生产或要货数量、所用恭维器具的型号,该看板的周转张数等,以此作为取货、运输、生产的凭证和信息指令,因此看板又称为要货指令。

9.看板的服务对象可分为生产看板和运输看板。

10.JIT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地理位置,以恰当的数量、恰当地的质量为生产企业提供恰当的物品。

11.JIT采购的实施条件:制造商和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供应商的参与;实施准时制采购的组织;信息技术的应用;生产企业向供应商提供综合稳定的生产计划和作业数据;教育和培训。

12.电子采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为采购人员提供的一个快速采购的工具系统。

13.电子采购的模式:卖方一对多模式;买方一对多模式;第三方系统——门户网站;电子采购的发展前景。

14.招标:是指由招标人发出公告或通知,邀请供应商进行投标,然后由招标人通过投标人提出的价格、质量、交货期限和该投标人的技术水平、财务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评价,确定其中最佳的投标人为中标人,并与其签订合同的过程。

15.招标采购分类: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议价

16.招标采购的基本过程:策划;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

第六章:采购谈判

1.采购谈判:是指企业为采购商品作为买方,与卖方厂商对购销业务的有关事项,与商品的品种、规格、技术标准、质量保证、订购数量、包装要求、售后服务、价格、交货日期与地点、运输方式、付款条件等进行反复磋商,谋求达成协议,建立双方都满意的购销关系。

2.采购谈判的类型:从形式角度划分采购谈判分为横向式谈判和纵向式谈判

从立场角度分为硬式谈判、软式谈判和价值式谈判

从目的角度分为赢——赢谈判、赢——输谈判和输——输谈判

3.谈判实力指的是“影响谈判双方在谈判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地位和谈判最终结果的各种因素总和以及这些因素对各方的有利程度”。

4.影响谈判实力强弱的因素:谈判时机;交易条件;谈判时间;行情的了解;市场竞争态势;企业的信誉和实力;谈判的艺术和技巧

第七章:采购合同

1.采购合同是买受人通过市场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出卖人将物品的所有权转移给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格的合同。

2.采购合同的特征:它是转移标的物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合同;采购合同的标的物是工业品生产资料或服务;采购合同的主体比较广泛;采购合同与商品流通过程密切联系

3.采购合同的内容:首部的主要内容:合同的名称;合同编号;采购双方的企业名称,要求在合同中写明企业的全称和地址,如果是自然人就应写明其姓名和住所

合同正文的主要内容:货物名称及规格;货物数量条款;货物质量条款;价格条款;装

运方式;付款方式;交货地点;检验条款;保险条款;纷争与仲裁;不可抗力

合同结尾内容:合同分数及生效日期;签订人的签名;采供双方的公司公章

第八章:采购绩效评估与采购审计

1.采购绩效评估考核指标:质量指标;价格与成本指标;采购效率指标;企划指标;其他采购效果指标

第九章:仓储管理概述

1.仓储是指商品在从生产地向消费地的转移过程中,在一定地点,一定场所,一定时间的停留。

2.仓储的功能:调节功能;检验功能;集散功能;配送功能

3.仓库按照功能分类:储存仓库;周转仓库;保税仓库

4.仓储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物品流通过程中仓储环节的经营管理,主要是在此过程中为提高仓储经济效益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活动。

5.仓储管理的主要内容:仓库选址与建设;仓储设备选择与管理;仓储作业流程管理;合理控制库存。

6.仓储管理的基本原则:质量原则;效率原则;安全原则;服务原则;效益原则

第十章:仓库管理系统

1.商品入库的程序:商品入库,必须经过接货、搬运装卸、分唛(分标记)、验收入库、堆码、办理交接手续、登帐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这些统称为进仓(入库)作业。

商品入库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大数验收;检查商品包装和标志;办交接手续;商品验收,办理商品入库手续

2.出库管理中要遵循以下原则:按程序作业;做好发放准备;及时记账;保证安全

3.商品出库的程序:催提;出库前准备;核对出库凭证;备料;复核;出库交接;销账;存账

第十一章:仓库商品保管与风险管理

1.商品保管是指在一定的仓库设施和设备条件下,为保存商品使用价值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是物流业重要的一个环节。

2.商品保管原则:先进先出原则;零数先出原则;重下轻上原则;ABC分类规划布置;特性相同的产品存放在一起原则。

3.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

4.风险的特征:不确定性;客观性;损失性

5.投机风险导致的后果有:损失、无损失或获利

6.风险管理是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与衡量,采取损失控制措施,以最少的成本使风险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它也可以被描述成一个组织或个人采取的降

低风险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系列决策或措施。

第十二章:仓库绩效管理

1.仓库管理绩效考核的意义:有利于提高仓储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仓库设施装备的现代化改造;有利于落实仓储管理的经济责任制;有利于仓储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仓库资源利用程度相关指标:仓库利用率;设备利用率;资金使用效率;人力资源利用情况

第二篇:供应链管理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供应链管理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

1.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的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的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五个领域:需求、计划、物流、供应、回流 4.供应链是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

5.21世纪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飞速膨胀;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

6.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增加企业投资负担;承担丧失市场时机的风险;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众多竞争对手;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

7.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非核心业务一般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并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这是信息流管理的先决条件;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8.延迟技术:是为了响应用户需求、提高产品设计及制造的柔性而实施的一种策略。根本思想是把产品最终定型的位置与时间尽可能地靠近用户,以便使产品顾客化。

第二章

1.供应链的特征: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2.供应链的类型:

根据供应链的稳定性划分: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分: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根据支持功能性产品和支持创新性产品的不同分为:效率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角度分:风险规避供应链和敏捷供应链。

3.效率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料转化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和在供应链中的运输。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

敏捷供应链: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最强的供应链系统,能对来自供应和需求的不确定性做出及时的反应,使自己始终围绕着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风险规避供应链:来自需求端的不确定性较低,来自供应端得不确定性较高,这种供应链需要对供应端的不确定性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风险机制;信任机制

5.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制定;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柔性设计;风险日常管理

6.扩展企业可以定义为一个概念性的组织单元和系统,它包括采购企业和供应商(一个或多个),他们通过紧密合作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共享。

7.扩展企业合作的目标:缩短物料加工,信息处理、产品开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提高对产品上市时间的要求,开展基于时间的竞争;采用更广泛的产品周期的概念;形成更为有效的组织和系统。

8.扩展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信任关系:合同信任关系;竞争信任关系;良好愿望型信任关系

9.业务外包:将其他非核心竞争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

10.业务外包的原因:分担风险;加速重构优势;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降低和控制成本,节约资本资金;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

11.业务外包的主要方式:临时服务或临时工;子网;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

第三章

1.供应链设计的原则: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简洁性原则;集优原则(互补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动态性(不确定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战略性原则

2.进行创新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创新必须在企业总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并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企业的能力和优势

发挥各类人员优势,集思广益,并与其他企业共同协作,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 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价体系和供应链和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可行性论证 3.最优化的供应合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代理人的败德行为,激励代理人向着有利于委托人的方向运作;如何使代理人的行为向着共同的双赢目标进行;如何在多阶段的博弈过程中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

4.供应链的激励设置:价格;订货承诺;柔性 第四章

1.供应链合作关系SCP: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2.技术扩散的原因: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合,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了最大的权能”

3.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步骤: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确定标准,选择供应商,选择合作伙伴;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和加强战略合作关系

4.合作伙伴分类矩阵(详见P108)5.供应链企业间的合同有两种:长期合同和短期合同

6.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系统全面性原则;简明科学性原则;稳定可比性原则;灵活可操作性原则

7.合作伙伴选择的方法: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采购成本比较法;ABC成本法;层次分析法;合作伙伴选择的神经网络算法

第五章

1.资源是一个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知识积累、物质财产,人力资本等一系列有形和无形的要素。

2.企业资源可简单分为两大类:实物性资源包括财产资源、固定资产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刚引进的人才称为劳动力,经企业培训后的人才称为人力资源)、引进的专利、区位要素资源等;再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基础结构资源、市场资源、组织能力资源

3.供应链战略计划的主要因素:库存,运输、设施和信息

4.周期库存是指在供应商两次发货收讫之间,用于满足需求的平均库存量。5.安全库存:为了防止需求超过预期指标而保持的库存,主要是考虑到需求的不确定性。

6.仓储方法:SKU库存(把同一类型的产品放在一起)

工作批量库存:把所有满足同种工作或特殊顾客需求的不同产品放在一起保存

接驳方法:产品实际上并不在仓储设施中存放,当不同的供应商的卡车把产品运到仓储设施时,产品在那里被分成更小的批量,然后各类产品迅速重装车,运往各零售商店

7.制定生产计划主要面临三个问题:柔性约束;生产进度;生产能力 8.外包绝策和外包生产进度是集中体现供应链横向集成的环节

9.企业在编制主生产计划时所面临的订单在两种情况下可能转向外包: 企业本身或其上游企业的生产能力无法承受需求波动所带来的负荷 所承接的订单通过外包所获得的利润大于企业自己生产的利润

10.APS,高级计划与排产

11.APS优化及模拟功能有五种基于五类约束的计划引擎进行处理: 五类约束:资源约束,财务约束,库存约束,商业规则约束,运输约束 五类引擎:启发式引擎,约束理论引擎,模拟引擎,知识基地引擎,优化引擎

第六章

1.采购:用户为取得与自身需求相吻合的货物和服务而必须进行的所有活动 2.采购的过程:需求的确定或重新评估;定义和评估用户需求;自制或外购的决策;确定采购类型;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所有可能的供应商;对所有可能的资源进行评价;对剩余供应商进行评价;选择供应商;接受产品的发运和服务;进行购买后的表现评价

3.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交货准时性;品种柔性;设计能力;特殊工艺能力;其他影响因素

4.专业采购人员有三个责任:寻找货源;商定价格;发展与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并不断改进

第七章

1.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主要有:同时同地;同时异地;异时同地;异时异地 2.供应链企业的合作模式:同步模式;异步模式;分布式异步模式;分步式同步模式 3.供应链环境下的生产协调控制内容包括:生产进度控制;供应链的生产节奏控制;提前期管理;库存控制和在制品管理;

4.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信息组织与决策过程的特征:开放性;动态性;集成性;群体性;分布性

第九章

1.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供应链上各种物料(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服务及信息从起点到终点流动过程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总称,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

2.按物流的流向不同可以分为流入物流和流出物流

3.流入物流:是指企业从生产资料供应商进货所引发的产品流动,即企业从市场采购的过程

4.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一个扩展了的企业概念,扩展企业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横向思维(战略联盟);核心能力;资源扩展/共享;群件与工作流(团队管理);竞争性合作;同步化运作;用户驱动

5.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特点: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响应——敏捷;服务——满意

6.物流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物流过程对供应链响应周期的影响;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总成本的影响;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总库存水平的影响;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按期交付可靠性的影响;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服务水平的影响

7.物流系统管理将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实现快速准时的交货措施问题;低成本准时的物资采购供应策略问题;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信息反馈和共享问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问题;供需协调,实现供应链无缝连接问题

8.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物流网点欠缺规划;组织结构问题;物流费用庞大;库存管理问题;信息系统问题;运输问题

9.物流模式的选择:P302 10.第三方物流系统是一种实现供应链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后勤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

11.第四方物流是一种解决物流规划功能外包问题得物流方案,是由独立于现有的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与原物流系统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第四方”提供,将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技术同来自补充服务提供者的资源、能力技术集成起来,并对之进行管理,从而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第十章

1.单周期需求也叫一次性订货问题,这种需求的特征是偶发性和物品生命周期短,因而很少重复订货,如报纸

多周期需求是指在长时间内需求反复发生,库存需要不断补充,在实际生活中,这种需求现象较为常见。多周期需求又分为独立需求库存和相关需求库存

2.需求放大的原因: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 3.订货批量决策指两种现象:周期性订货决策;订单推动

4.周期性订货是指当公司向供应商订货时,不是来一项需求下一个订单,而是考虑订货成本采用周期性分批订货。分批订货在企业中普遍存在,MRP系统和DRP是分批订货。

5.用MRP批量订货出现的需求放大现象,称为“MRP紧张”。6.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衔接不确定性;运作不确定性

7.供应链不确定性的来源:供应商不确定性;生产者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 8.衔接不确定性普遍存在于供应链的运作之中,集中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独立信息体系(信息孤岛)现象。

9.VMI是一种用户和供应商之间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增加产品的可获得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

10.VMI的关键措施体现在:合作精神(合作性原则);使双方成本最小(互惠原则);框架协议(目标一致性原则);连续改进原则

11.供应商管理存货的方式:

① 供应商提供包括所有产品的用于进行存货决策的软件,用户使用软件执行存货决策,用户拥有存货所有权,管理存货

② 供应商在用户的所在地,代表用户执行存货决策,管理存货,但是存货所有权属于用户

③ 供应商在用户的所在地,代表用户执行存货决策,管理存货,供应商拥有存货所有权

④ 供应商不在用户的所在地,但是定期派人代表用户执行存货决策,管理存货,供应商拥有存货的所有权。

12.多级库存的方法有两种:非中心化(分布式)策略;中心化(集中式)策略 第十一章

1.SCOR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2.SCOR模型的第一层描述了五个基本流程:计划;采购;生产;发运;退货 3.值得注意的是SCOR不是软件指南,而是业务流程指南,它也可以作为供应链管理软件开发商的参考指南 第十二章

1.供应链绩效评价侧重面:

供应链组织角度:柔性;集成度;协调性;简洁性;稳定性

供应链采购供应角度:提前期的评价;柔性的评价;鲁棒性的评价;成本的评价 供应链物流角度评价:物流速度指标;物流的可变性;物流的可视性

2.影响供应链的外部驱动力:行业特征;竞争者;技术;客户;经济及社会环境 3.影响供应链的内部驱动力:流程机制;合作伙伴;组织结构;供应链战略;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上、下游的位置

4.供应链在组织结构上有四种分类。首先考虑将供应链分为:采购/供应;制造;交付三个大环节。

5.供应链组织结构分类模型P396 6.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P411-412 7.激励机制的模式: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激励;组织激励

第三篇:战略管理期末复习重点

战略管理

P21战略管理的构成要素:1.产品与市场范围(企业正在做什么?未来做什么)2.增长向量3.竞争优势4.协同作用(是衡量企业新产品与市场项目的一种变量)

P23-25(掌握)战略管理层次:公司层战略管理,业务层战略管理(内容:如何获得竞争优势),职能层战略管理

P46-48明茨伯格的定义/战略的5P模型(单选/多选):1.战略是一种计划(计划在行动之前)2.战略是一种计策(计划在行动之中)3.战略是一种模式(战略是行为的结果)4.战略是一种定位5.战略是一种观念

P51企业的宏观环境/掌握PEST模型(多选)

行业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的分布状况),技术环境 P56-63波特的五力分析法(简答,论述,案例,选择)

行业结构中五钟基本的竞争力量:即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的参加竞争者,代替品生产者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P63(掌握)战略环境要素评价模型/外部因素评价(外部,行业关键战略):列出企业的主要机会和威胁一般控制在5~20个

P63(掌握)行业关键战略要素评价矩阵(本企业---外部)行业评价矩阵要素可以是外部也可以是内部 环境评价模型与行业评价矩阵的异同:一,两者的权重和总加权分数的含义相同

二,区别:1.环境评价模型只包括外部关键因素,而行业评价矩阵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内部因素 2.行业环境矩阵中的关键因素更为笼统,环境评价模型分为机会和威胁两类 3.行业评价矩阵中,竞争公司的评分与总加权分数可以与被分析公司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而战略评价模型是对公司自身的评分

P77-79(掌握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核心竞争力:是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P77-79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什么是核心能力,他有哪些特征)

核心竞争力有四个标准,他们也称做核心竞争的四种战略力量,即有价值的能力,稀有的能力,难以模仿的能力和不可替代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都是能力,但不是每一个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P85内部战略要素矩阵评价法(掌握综合评价法)

内部战略要素矩阵评价法可以帮助企业的经营战略决策者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的主要优势与劣势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具体分析步骤:

1.由经营战略决策者识别企业内部战略条件中的关键要素,通常列出10~15个为宜 2.为每个关键战略要素指定一个权重,以表明该要素对企业战略的相对重要程度 3.将各要素的评价值相乘,即得到该要素的加权评价值 4.将每一要素的加权评价值加总,可求得企业内部战略要素的优势与劣势情况的综合评价值 P85(掌握内外环境综合分析法)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将企业外部环境的 机会(O)与威胁(T),优势(S)与劣势(W)同列在一张十字形图表中加以对照。swot分析法是一种最常用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综合分析方法。

swot矩阵能帮助企业的经理们识别和制定四种战略: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WO战略(劣势—机会战略),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WT战略(弱势—威胁战略)P88波士顿矩阵分析法(选择题)市场增长率与相对市场占有率 1.高增长、低竞争的问题业务 2.高增长、强竞争的明星业务 3.低增长、低竞争的现金牛业务 4.低增长、强竞争的瘦狗业务 P98的作业

P101竞争优势:是指企业获得战略领先地位,从而进行有效竞争并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些因素和特征,一般体现为企业拥有的能够为顾客创造的超过成本的价值的能力。(在同行业中能够获得超行业平均利润)

P102-108竞争优势的种类(什么是竞争优势?根据波特理论,企业竞争优势有哪些类型)1.成本和质量方面的竞争优势 2.时间和专有知识方面的竞争优势 3.设置进入障碍 4.实力优势

P125价值链: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业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认为,每一个企业都要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支持进行活动,这些活动的集合就形成了价值链。

P125-127价值链理论(掌握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是如何构成的)基本活动(选择题)细化

1.内向物流 2.生产作业 3.外向物流 4.营销和销售 5.服务(安装,维修,培训,零部件供应和产品调整)

辅助活动(选择题)

1.采购(哪些是采购活动)2.技术开发 3.人力资源管理 4.企业基础构架 P128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波特有关价值链的基本观点如下:1.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识别竞争优势。2.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价值活动中的每一种都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有所贡献并且奠定了标新立异的基础(竞争优势有两种:成本领先和差异化)3.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竞争优势的四个支柱是“低成本、高质量产品、速度和创新” P147企业使命的定义(可改变,做什么?为什么做?)选择题 区别:战略问题,怎么去做

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区别于其他类型组织而存在的原因或目的。企业使命具有定义方向、规定业务与统一观念三个方面的意义 P155-156企业战略目标的定义(企业战略目标的含义与特征):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构成的基本内容,它所表明的是企业在实现其使命和任务过程中要达到的长期结果。企业战略目标的特征:可接受性、可验证性、可实现性、可分解性、挑战性 P159企业战略目标的核心结构表示

P177-179增长型战略的类型(看PPT案例)(掌握一体化战略与多样化战略):1.集中型增长战略

2.一体化战略(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竞争关系)3.多样化战略(多样化战略的类型:多样化经营战略,“横向多样化,纵向多样化,复合多样化”)4.外包战略

P184紧缩型战略:抽资转向战略,放弃战略,清算战略

P185-186了解放弃战略与清算战略的区别:放弃战略(主动)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

清算战略(被动)只包括有形资产

P199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掌握三种竞争优势理论(含义,驱动,因素及其威胁),如何用波特模型来解释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贯穿于整个战略中的主题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2.差异化战略

3.集中一点战略 P255企业购并的动因(名词,选择,简答)

1.企业发展的动机(购并可以节省时间,购并可以降低进入壁垒和企业发展的风险,购并可以促进企业的跨国发展)

2.发挥协同效应(生产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人才、技术协同)3.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4.获取价值被低估的公司

5.避税

P237(掌握)战略联盟的概念和特点(战略联盟:用合作的方式建立在一起,不能是一方兼并一方,必须是两个独立的主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

战略联盟的特点:边界模糊、关系松散、机动灵活、运作高效 P244战略实施中的组织设计问题(钱德勒):工作分析、机构设置、职能分布、工作标准的设定、工作规范的建立、沟通协调规则设计、考核与激励模式设计、文化模式的倡导、信息系统的建立、公司治理结构

P244掌握战略与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战略决定结构,结构服从战略

P269企业战略控制:就是把企业战略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预订的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工作业绩,发现偏差,采取措施,以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规划。P286企业战略控制的类型

1.避免型控制

2.开关型控制(直接领导、自我调节、共同愿景)3.事后控制(联系行为、目标导向)3.事前控制(投入因素、早期成果因素、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它们是对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

P287(掌握)企业战略失效(浴盆曲线)及对策

战略失效按时间划分:早期失效(战略者对这种早期失效不可惊慌失措,更不可对新战略失去信心,暂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战略的不合理。进行战略控制时必须考虑到“滞延效应”)、偶然失效(当处于偶然失效时,战略决策者也不可掉以轻心,而应及时、慎重处理,维持战略的平稳推进)、晚期失效(战略决策者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转移战略,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战略)

掌握战略与资源的相互关系(对比PPT)

1.物的动态相辅效果:现在战略和将来战略能在多大程度上共同利用物的资源,或者是在现在战略运行中储备的战略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将来的战略

2.资金的动态相成效果:企业现在战略与将来战略之间(1)应出资金的组合效应(2)资金在一个领域内应实现动态平衡

现在资源积累————》未来资源《————未来战略

论述/案例分析题:企业战略环境要素评价模型P63、波特模型(五力分析)、内部环境要素矩阵评价法P85、SWOT分析法P85、多元化战略&一体化战略P177-179、内部战略 名词解释(可能)

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

竞争战略: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制约下,指导和管理具体战略经营单位的计划和行动。战略控制:指在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为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评价实施企业战略后的企业绩效,把它与既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标准相比较,发现战略差距,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纠正偏差,使企业战略的实施更好的与企业当前所处的内外环境、企业目标协调一致,使企业战略得以实现。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经验曲线:一种表示生产单位时间与连续生产单位之间的关系曲线。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入壁垒:

第四篇:采购与仓储管理

【采购的功能】1采购制约企业销售工作的质量2采购制约着企业研发工作的质量3采购决定着企业商品周转的速度4采购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5做好采购可以合理利用物质资源6做好采购,可以沟通经济联系7做好采购,可以洞察市场的变化趋势【采购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产销活动及降低产销成本,适时,适量,适价,适度是采购作业追求的目标【采购的范围】一实体采购;1原料2辅料3机具设备4事务用品二无形采购;1技术2专业服务3勤杂服务4工程包发【采购全球化的原因】1价格因素2质量因素3国内缺货4交货更快和供应连接5服务优良6技术因素7营销工具8配合国外附属企业9竞争因素【采购全球化的特点】1由于语言的隔阂以及时空的差距,买方于外国供应商的联系并非易事,加上申请进口的各项管制手续,将会将低采购效率2购买时间较长,通常必须保持较高的存货标准以防万一,增加了资金成本及仓储费用3国外采购发生货品短缺,或质量有瑕疵,要求赔偿或退货的手续麻烦4机器设备维护不易,而国内有没有合格的代理商,使机器设备的使用效能降低,甚至无法使用5运输路途遥远,不论是空运还是海运,或者设施问题或罢工,战争都可能造成影视。风险甚高【经营性租赁的特点】租赁期固定,且短于设备寿命,租赁合同在租赁期内不可取消,租赁费用固定,且小于购买所租物件的费用【租赁的优缺点】【优】1承租人不必支付大额的首期费用2减少了所租物件过时的风险3可作为正式采购前的有偿试用期4可得到出租人的免费指导或服务5可满足承租人短期或临时需要【缺】1承租人必须接受出租人的监督,对所租物件不可随意更改,转让2如果租期较长,承租人所支付的租金比自己购买所租物件的费用还要高【现代易货贸易的原因】1可以不动用外汇进行交易,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避开外汇短缺的问题2可以不必使用货币进行交易,因而有助于某些国家之间绕过复杂的货币问题,扩大贸易往来3有利于发挥贸易双方各自的商品优势4由于易货贸易不必动用货币,而是通过实物的交换进行的,因此它基本不受国际金融,货币波动的影响,有利于贸易的进行【易货贸易的缺点】1难找贸易对象2难找交换的商品3难以等值交换【外包的优势】1能有效的减少资金的占有率,化解投入大量资金建造生产线所引起的高额投资风险2可以大大缩短产品获利周期3可以给企业的实际操作带来一定的灵活性,主动性4可以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常把下列业务外包】1与生产经营关联性不是很强的辅助性业务进行外包,如物流,厂房的修缮,清洁,车辆的运输,食堂等。2将制造业务,采购业务外包【合同制造商的开发管理的内容】1评审外包的可行性2合同制造商的评估3跟进管理【采购原则5R】适价,适质,适时,适量,适地【现代企业采购管理的目标】1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资需要2实现采购合理化3有效降低采购成本4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5积极改善企业内部的工作关系【现代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程序】1确认企业采购需求(确认采购需求的方法;填写采购单,定额采购方法,公司采购卡,紧急订单采购方法等)2分析和确定供应商3确定价格和采购条件4拟定并发出采购订单5跟踪采购订单并催货6采购货物的接受和检验7货款结算8采购资料建档保存【现代企业采购管理绩效评价的意义】1促进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程序的改进和完善,提高采购运作效率2促进企业采购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建立和谐有效的工作管理3为企业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所需信息4有助于分析,判断和优化采购运作体系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效率5有助于提高人员管理的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现代企业采购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一利恩德斯在《采购与供应管理》中提出;1效率导向绩效衡量体系2实效导向绩效衡量体系3多重目标绩效衡量体系4自然绩效衡量体系二现代企业的管理;1要确定可惜的评价标准体系2建立合理的评价数学模型3采用系统的信息技术工具4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企业采购机构的设计原则】1采购机构的设计与企业的性质,产品及规模息息相关2采购工作必须与企业整体目标,采购方针,采购目标和采购部门的职权范围相适应3与企业的管理水平相适应4将因人设事和因事设人的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影响采购机构设计的因素】1管理层自身的认识及认识水平2企业产品成本中需要采购的原材料所占比重3采购贡献4企业对原材料市场的依赖【促进分权的因素】1组织的规模2采购活动的分散性3培训采购管理人员的需要【分权的弊端】1采购政策的统一性2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采购管理人员【分权的途径】1组织设计中的权利分配2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集权产生的原因】1组织的历史2领导的个性3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好处;可以保证组织采购政策的统一性2可以保证采购决策执行的速度)【过分集权的弊端】1降低采购决策的质量2降低采购机构的适应能力3降低采购人员的工作热情【直线制的采购组织结构优势】1有利于加强管理控制和责任的力度2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使管理符合实际3能够实现个性化管理(适合中小型企业)【矩阵制采购组织结构优缺】优;采购的目的性强,组织具有柔性化特点,能够提高企业采购的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缺;双重领导容易导致职能部门之间意见不同【一贯作业的组织方式的优缺点】【优】1权责比较分明2符合规模经济的原则3与供应商的关系良好4具有及时交货及改善品质的管理效能【缺】1以为采购人员负责全部过程的各项作业,工作相当复杂,无法做到非常专业,精通2采购事物从头到尾由一个采购人员全权负责,使采购人员的权力过大,容易产生徇私舞弊,3采购人员常常因为某一采购事物的羁绊而无法进行其他的采购事物,致使采购完成效率低下【分段作业组织的优缺点】【优】1每一位采购人员只负责采购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做到熟能生巧,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办事效率2一方面是分工合作,另一方面是内部牵制,除非去全体人员一致,否则不容易作弊3采购过程的每一阶段均有专业人士负责,可以大大提升采购作业的品质【缺】1采购过程由不同人员分段处理,收发转接手续较多,易延误时效2各自为政,无人负责,而且采购与使用至今接入人员抬多,会大量增加联系上的困难3因为采购人员对任何采购事务均无完整的决定权,因此工作满足感比较低【采购部门的职责】一以整体企业而言;1采购申请单位2仓储单位3采购单位4财务单位 二以采购部门内部而言;1作业层面2管理阶层 三以工作时间分配而言【采购人员选择的标准】1良好的气质2性格3能力(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特殊能力;如艺术能力,运动能力,发现客户的能力,交往洽谈能力,协调关系的能力)【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1智力2良好的心理素质3高尚的品德4丰富的知识【对供应商的调查内容】1供应商的资信调查2供应商供货能力调查3供应商供货质量保证调查4供应商销售战略调查【选择供应商】一明确选择供应商的目标 二确定供应商的方法;1直观判断法(属于定性选择方法)2线性权重法(最常使用的方法)3层次分析法(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和子目标以及约束条件等对供应商进行评价4多目标数学规划法(确定各目标的权重)5采购成本法6作业成本法 三对供应商的评价标准(交货时间,质量,价格,服务,柔性,信誉)【对供应商选择的实施步骤】1环境分析的内容2制定供应商的选择规划3建立供应商选择和实施的团队组织4市场调研和数据的采集5在现有的供应商和潜在供应商中选择6建立供应商合作关系【供应商的认证准备】1熟悉认证的物料项目2价格预算3研究项目的质量需求标准4了解项目的需求量5制定认证说明书【初选供应商的内容】1确定供应群体的范围2真正了解供应商3与供应商进行初步谈判4向供应商发放认证说明书5供应商提供项目供应报告6确定三家以上的初选供应商【真正了解供应商】1研究供应商提供的资料2向有意向的供应商发放调查问卷3实地考察供应商4向其他相关人员了解5向大型的调查企业购买相关资料【样件试制认证】1签订试制合同2向初选供应商提供认证项目试制资料3供应商准备养件4认证人员对过程进行协调监控5调整技术方案6供应商提供样件7样件评估8确定物料项目样件供应商【认证供应商的评估】1制定供应评估计划2部门绩效评估3采购角色绩效评估4供应商绩效评估5建立,调整采购环境【供应市场变化对供应商的影响】1技术飞速发展,产品开发周期与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2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供应链同步化3公司,企业机构不断变化4旧有资源面临枯竭,新的资源不断出现,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5网络发展面临迅速,电子商务更是日新月异6顾客消费的理性化7政治因素与经济,市场的相互影响在不断扩大化,国际化【建立与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的积极意义】1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供应商管理管理】1标准化2技术专有货拥有专利3工艺要求【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含义】1发展长期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2这种关系由明确的货口头的合约确定,双方共同确认,并且在各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沟通4双方共同信任,共担风险,共享信息5共同开发,创造6以世界最好的经验与尺度来衡量合作表现,不断提高【建立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制约与收益】【收益】1缩短供应商的供应周期,提高供应的灵活性2减少原材料,零部件的库存,降低行政费用,加快资金周转3提高原材料,零部件的质量,降低非质量成本4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改善订单处理过程,提高材料需求准确度5共享供应商的技术与革新成果,加快产品开发速度6与供应商共享管理经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制约】1合作框架有时会限制市场机会的开发2向供应商采购多种商品时,可能会存在不平等现象3供应商认为采购商会利用这种关系压低价格4联合开发产品可能会引起产权的冲突5当采购数量不大时,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很困难【采购管理的作用】1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降低缺货风险2是产品质量保证的第一环节3是降低生产陈本的关键环节4发挥盘点功效5发挥存储运输功能6降低采购成本【订货成本的多少的内容】1采购手续成本2采购陈本3进货验收成本4入库成本5其他成本【存货成本随着订货量的增加的内容】1存货的保养维持需要资金的投入2搬运成本3仓存成本4折旧及陈腐陈本5其他成本【采购的方式】1直接采购2委托采购3调拨采购【采购政策的划分】1集中采购2分散采购【采购性质的划分】1公开采购和秘密采购2特殊采购和普通采购3正常采购和投机性采购4计划性采购5市场性采购【如何确定价格】1招标采购2询价采购3比价采购4评议采购5定价采购6公开市场采购【采购协议的内容】1交货地点2包装及运输方式3付款方式4采购标准5不可抗力6违约责任7其他【采购控制制度】1提出货物和劳务的需要2采购单的开立与呈请3采购单的核准权限4权责划分【采购类别的规定】1原材料货零配件的采购,一般首先由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会即将签发的生产订单提出采购单2对于从事大批量生产企业,要有预先的采购计划3临时性物品的采购需要通常由使用部门直接提出【权责划分】1采购部2采购主管3仓库部收料组4质量管理部5工程部【需求计划的申报】1物资需求计划的范围2物资需求计划的申报程序3其他要求【各部门物资计划价格管理的工作职责】一计划员的工作职责;1根据饰冲行情的变化,负责每半年一次的物资价格制定,调整的申请工作,病注明物资计划价格制定,调整的理由和依据2负责编制需要制定,调整的各类物资计划的具体价格明细3负责落实,执行经总公司批准后的物资计划价格4负责搜集,反馈物资计划价格执行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和问题 二财务科的工作职责;1负责审核物流公司业务科室编制的物料计划价格的真实性,准确性,合理性,病提出相关意见2负责经物流公司审核后的物资计划价格向总公司财务处的报批工作3负责指导物资个仓库保管员按物资计划价格调整相关物资的账簿,做到财务相符,4负责物资价格价格的监督与检查工作5负责按物资计划价格定期与个工厂结算6负责物流公司在制定,调整物资计划价格后的盈亏报表的编制工作 三管理科的动作职责;1负责物资计划价格定制,调整全过程的归口管理工作2负责协调处理物资计划价格制定,调整过程中的有关问题3负责物资计划价格报批后的发文工作4负责物资计划价格的检查工作 四物资库的工作职责;1在财务科的指导下,负责落实仓库库存物资的帐内调整工作2负责编制物资调整后库存物资的盈亏报表工作【采购物资合同的特征】1是转移标的物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合同2物资采购合同的标的物是工业品生产资料3物资采购合同的主体比较广泛4物资采购合同与物资流通过程密切联系【物资采购合同的类型】1分期付款的物资采购合同2凭样品采购的物资采购合同3试用的物资采购合同4招标投标的物资采购合同【物资采购合同的主要条款】1当事人的名称和住所2物资采购合同的标的3标的的数量和计量方式4标的物质量5标的物的检验6物资采购合同的价款7物资采购合同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8违约责任9解决争议的方法【物资合同订立的形式】1一口头合同形式 二书面合同形式;1合同书2信件3数据电文4确认书 三其他合同形式【口头合同的特点】优点是当事人人建立合同关系简便,迅速,缔约成本低,但这类合同发生纠纷时,当事人举证很难,不易分清责任【书面合同的特点】在于有据可查,权力义务记载清楚,便于履行,发生纠结时容易举证和分清责任【政府采购的特点】1政府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2政府采购的非盈利性3政府采购的管理性4政府采购的公开性5政府采购的政策性6政府采购的广泛性7政府采购的规范性8政府采购数额巨大【政府采购的原则】1有效竞争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无有所值原则【按招标范围分类】1公开招标2选择性招标3限制性招标【邀请招标的特点】1不采用公告2接受邀请的单位就是合格投标人3投标人数有限【按采购规模分类】1小额采购2批量采购3大额采购【按政府采购的内容分类】1货物采购2工程采购3服务采购【招标通告的内容】1采购实体的名称2采购实体的资金来源3采购内容简介4希望或要求供应货物的时间,或工程竣工的时间,或提供服务的时间表5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和地点6采购实体对招标文件收取的费用及支付方式7提交投标书的地点和截至日期8投标保证金的金额要求和支付方式9开标日期,时间和地点【开标过程】1开标程序2开标记录3开标说明【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一般由招标方代表,工程师机构代表,招标机构货咨询机构人员,政府有关部门代表,法律方面的代表组成【评标委员会职责】1招标书2审阅招标文件3进行招标【商务评标内容】1投标报价与标底价相比,该报价是否合理可靠2分析投标文件中所付的资金流量表的合理性极其所列数字的依据3投标报价构成是否合理4进一步评审投标人的财务状况的资信程度【技术评审内容】1标书是招标文件所要求提交的各项技术文件2实施进度计划是否符合采购人的时间要求,这一计划是否科学严谨3如何控制和保证质量4投标人对招标在技术上有何种保留或建议【编写评标报告的内容】1招标通告刊登的时间,购买招标文杰的单位名称2开标日期3投标商名单4投标报价以及调整后的价格5价格评比基础6评标的原则,标准和方法7授标建议【招标文件的制作】一通用部分;包括投标要求与投标须知,这部分由采购机构编制 二标书的技术部分;由业主与招标机构共同负责,由采购机关提出技术标书的编制原则与内容,由采购委员会同项目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 三商务合同;由项目组负责【招标文件的六要素】一投标邀请书 二技术规范和要求 三投标人须知的主要内容(1总则原则2资金来源3招标文件说明4投标文件的编写)四通用合同条款(1定义2合同的适用范围3技术规范和标准4合同期限5价格6索赔7不可抗力8履行保证金9争议的解决和适用范围10合同终止11合同修改12合同文件及资料的使用范围和要求13合同分数14合同生效)五专用合同条款 六附件【投标文件的标准】1投标书的响应性2报价的合理性3资质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4投标书编制的规范性【政府采购的模式】1集中采购2分散采购3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4政府采购的门槛低【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1主管机构2采购机关3中介机构4供应商5仲裁机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原则】1采购监督者与采购操作者相分离的原则2依法监督的原则3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想结合4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基本内容】一建立政府采购的监督法律体系;1国家制定统一的政府采购法2政府采购主管部门根据政府采购法制定的统一管理条例及各级政府根据采购法制定的管理办法3采购主管部门制定的,由政府采购监督检查的配套法规。二建立政府采购操作程序的重点环节的监督机制3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政府采购监督队伍【施工索赔的主要内容】1承包商再遇到恶劣的自然条件或非人力能控制的障碍时发生的额外费用和工期损失2工程发生较大变动或承包商不同意监理工程师对更改工程或进行额外工程所确定的费率3承包商遇到非己方原因和责任而影响工程的进程【商务索赔的内容】1货物质量方面的索赔2货物数量方面的索赔3货物损坏索赔4保险索赔5违约索赔【按索赔的依据分类,超越条文的索赔和优惠补偿】1根据合同条文规定而提出的索赔2超越条文的索赔3优惠补偿【有关投标有效性的争议1代理有效性问题2标书有效性问题3联合体投标问题4标书修改有效性问题5其他情况【有关中标有效性问题的争议】1招标工作人员没能严守秘密2评标工作人员违反规定3投标者弄虚作假,串通报价4投标者故意压价,恶性竞争【政府采购部门的争议】1合同签订谈判期间的争议2合同履行时的争议【争议的解决方式】一民事纠纷的解决;1协商解决2民事仲裁3民事诉讼 二行政争议的解决;1行政复议2行政诉讼3行政赔偿 三刑事违法行为【电子采购模式】一卖方系统(缺点;难以跟踪和控制采购开支)二买方系统 三第三方系统(好处是企业不需要大量的投入,只需要购买第三方的服务,和用第三方提供的技术进行网上采购)【第三方采购的类型】1采购代理2联盟采购3中介市场【电子采购系统的构成】1采购商2商业增值网络中心3供应商【电子采购存在的问题】一安全问题 二法律问题(表现在;1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全球性法律框架来保证和规范电子采购2电子数据的效力问题3合同的无形化问题)三财税风险【电子采购的未来】1电子采购额软件的进步2企业资源计划的发展3支付系统4个性化设计【电子采购的基本原则】1以销定进的原则2注重质量原则3资金安全原则4经济核算原则5信守合同原则【电子采购的管理规范】一电子化管理模式(采购的技术化,科技化,信息化是电子采购的基本特征 二系统化管理模式(作用;1将物料在适当的供货期内准确向买方配送2适当地配置仓库,配送中心,维持适当的库存量3维持适当的物流费用4使从订货到发货到配送等所有环节能畅通无阻5能把采购信息迅速反馈给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作用;1电子采购极大降低了采购的日常成本2快速发展的电子采购对供应链管理提供了革新的动力3电子采购将彻底改变生产销售公司的供应链,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一个天衣无缝的订单履行信息流【电子采购流程规范的步骤】1选择商品2申请程序3等待批复4生成采购订单【电子采购流程的最大特点】是有大量的前期工作,但是一旦形成规范,则可以按程序操作,就完全是事务性的了【代码设计的一般原则】1惟一的确定性2标准化与通用化3可扩展性和稳定性4便于识别和记忆5短小精悍6容易修改【顺序码的优缺】优点;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式简单,易于管理 缺;没有逻辑基础,不能说明任何信息的特征,易造成空码【分组码的优缺】优;代码对象基准明确,各单位都有特定的分类意义,容易追加和记忆 缺;占位数较多,通常用于账款,单位分类【区间码的优缺】优;占用的位数不多,而且能分成很多组 缺;处理比较麻烦【数字式文字代码优缺】优;容易检索 缺;位数增多,通常用于人名,地名【编制供应商代码时要注意的问题】1代码能清楚区别不同类型的供应商2要预留一定的扩容空间,以便增减供应商3要选择适宜的代码种类4不同的代码可以套用【物料编号的意义】1便于电脑化操作2便于物料管理的标准化3有利于对物料各环节的控制4便于库存控制,降低物控成本【物料编码的原则】1惟一性2完整性3系列性4充足性【电子订单处理的基本环节】一订单准备 二订单留存(包括1核对订货信息的准确性2检查订单格式是否准确3如有必要,准备补交订单或取消订单的文件4再次审核供应商信用 三订单传输(特点;速度快,成本低,高准确度,高可靠性)四订单状况报告(1在整个订单周转过程中分阶段跟踪订单2与供应商交换订单处理进度,订单货物交付时间等方面的信息【制造企业电子采购系统的运作模式】1采购人员根据生产计划或其他程序确定采购内容,形成订单,呈报主管经理2主管经理批阅订单,以了解和控制采购情况3采购人员汇总订单或直接输入采购系统,发出采购信息【商业电子采购的运作模式】1总部给每个关联企业准备一份订货指南,其上列明了授权个分店销售的商品或其能提供的商品2店铺经理或人员利用电子订单录入器读出订货指南上的条形码,键入改商品所需数量3

第五篇:证据法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证据法复习重点

一、法定证据制度

1、含义:指法律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以及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裁判的一种证据制度。

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1)它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必然产物。(2)它与纠问式的诉讼结构密切联系。

(3)崇拜权威的思潮和封建等级制度是法定证据产生的社会及文化原因。

3、基本内容:被告人的自白;证人证言;书证

4、特点:(1)法律预先明确规定了各种证据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

(2)证据的形式化和等级性色彩明显。(3)刑讯逼供是收集证据的合法手段。(4)具有明显的有罪推定思想。

5、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法定证据制度因应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而建立,它取代神示证据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1)法定证据制度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和理性。(2)法定证据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规范性。(3)法定证据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可预见性和权威性。

然而,本质上它是反科学的,是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残酷性和反动性的一种证据制度:(1)法定证据制度违背了认识论的基本法则。(2)法定证据制度束缚了法官的理性,限制了法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法定证据制度容易导致刑讯逼供泛滥。

二、自由心证制度

1、含义:指一切证明力的大小和证据的取舍运用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进行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

2、内容:(1)法官判断证据证明力并决定证据取舍的依据是法官的良心和理性。

(2)法官在认定案情时必须达到内心确性的程度。

3、评价: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在资产阶级与封建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并广泛适用至今,其优越性和进步性主要体现在:(1)自由心证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符合诉讼文明和民主的发展趋势。(2)自由心证制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更好的在个案中实现司法公正。(3)自由心证制度对司法制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自由心证制度较之法定证据制度,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同时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1)自由心证制度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或尺度,容易受司法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司法认证实践中的混乱(2)自由心证制度以纯主观的“内心确信”真实为依据,而不是以特定的客观存在性为依据,缺乏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真相的统一,因而在认识论上存在一定的缺陷。(3)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可能滋生法官的主观擅断和司法腐败现象。

三、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1、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裁判主义),是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能认定案件事实。主要内容:(1)据以做出裁判的证据,应当是具有证据资格的证据;

(2)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事实的范围;(3)关于运用证据进行证明的方式;

2、真实发现原则:指审判员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准确查明犯罪事实、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3、自由心证原则,指对于各种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如何认定,法律不预先做硬性的规定,而是由法官本着良心和理性,根据调查和辩论中形成的内心确信予以认定,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

4、直接言词原则,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的合称。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理原则,具体是指法官必须亲自接触案件材料、审查证据,然后据以对案件事实作出裁判。言词原则又称言词审理原则,是与书面审理原则相对而言的,具体是指法庭审判过程中的举证、质证等都必须以言词或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

四、证据概述

1、含义: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或凭据)。

2、特点:(1)证据具有一定的存在形式;(2)证据应该具有能够证明待证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内容,否则便不是证据;(3)证据在证明过程中具有证明作用,这种作用的实现,取决与证据本身是否真实并于待证事实之间是否有联系。

3、证据的基本特征:

(1)证据的关联性;指证据对其所要求证明的事实具有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证明能力。证据的关联性是客观存在的;关联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能够为人们所认识。

(2)证据的可采性;即具有被采纳为定案依据的资格。证据必须具有合法的形式、提供收集的主体必须合法、证据内容必须合法、证据必须依据法定程序收集。

4、证据能力:指某一材料能够用于严格的证明的能力或资格。

5、证明力:指证据价值的大小,涉及证据对于要证明的对象是否有证明作用以及以及证明到什么程度。

6、意义: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本条件;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础;证据具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功能。

7、证据规则:

(1)关联性规则:作为证据内容的事实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客观联系,具有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的实际能力。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指违反法定程序,以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能为法庭所采纳。(3)非法自白排除规则:

(4)传闻排除规则:指任何证人所提供的包含他人先前陈述的证据,如果提出该证据的目的是证明某人以前所说的事实为真,则该证据是不可采的。适用情形:口头陈述;书面陈述;用行为表明的暗示;(5)意见证据规则:

(6)最佳证据规则:

(7)特权规则:

五、证据种类

(一)物证与书证

1、概念:物证是指以外部特征、物证属性和存在状况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

2、特征:(1)物证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及存在状况证明案件真实情况。(2)物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客观性。(3)物证只能对案件事实起间接证明作用。(4)物证对案件证明的能动性不够。

3、刑事诉讼中物证的具体表现形式

1、实施犯罪行为留下的痕迹

2、实施犯罪的工具

3、犯罪嫌疑人在预备犯罪、实施犯罪的各个场所遗留的物品。

4、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物

5、犯罪行为所产生的物品和痕迹

6、表现犯罪社会危害性后果的物品

7、在犯罪过程中或者犯罪后,犯罪嫌疑人为掩盖罪行、对抗侦查而伪造的各种物品或痕迹

8、能够表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的各种物品或痕迹

9、其他可供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或痕迹

4、书证与物证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1书证的外形载体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材料。因此,书证也属于广义上实物证据的范畴

2、具有书面形式的材料既可能是书证,也可能是物证。(2)区别:

1、书证以客观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借助有关的文字、符号或图画来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而物证则以其存在的方式、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来证明案件事实。

2、书证是以其记载的内容反映或表达人的主观思想及其行为的物质材料而物证并不反映人的主观思想。

3、书证所表达、记载的内容和形式一般都能为人所理解,其反映的内容一般都较为明确、清楚;而物证在表现形式上则会受客观存在的特殊状态所影响,有些必须借助专门的技术手段,才能揭示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

4、书证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或案件中的某一部分事实,且证明的案件事实情节一般较为完整;而物证往往只能证明案件事实的某些片段或情节。

5、书证与物证的保存和固定方法不同。

5、书证: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条件:(1)书证必须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或表达了人一定思想的物品,并且为一定方式所记载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2)该项材料所记载的内容或所表达的思想必须与待证案件事实有关联,能够借以证明案件事实。

特点:书证具有直接证明性;书证具有稳定性; 分类:(1)文字书证、符号书证和图形书证(2)公文性书证和非公文性书证(3)一般书证和特别书证;(4)处分性书证和报道性书证。(5)原本、正本、副本、节录本、影印本和译本

(二)证人证言

1、含义:证人是指知晓案件的有关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作证的人。

2、证人的条件(1)适格性条件:A了解案情B能够辨别是非、正确表达意志C能够认识作者的法律后果并有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能力

(2)失格性条件:A生理性、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B为了案件处理的公正性,在具体的案件中,本案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不能同时充当本案的证人。C、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和民事诉讼中的当时人的委托代理人由于其诉讼职责所限定,其心理一般倾向于他所为之辩护或为之代理的人,他们不能作为本案的证人。

3、证人的权利义务(简答)

(一)权利:

1、客观、充分陈述案件情况的权利

2、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提供证言的权利

3、要求出示司法机关的证明文件的权利

4、请求对其个人情况予以保密的权利

5、要求公安司法机关补偿因到案作证所支出的费用的权利

6、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保障自身极其近亲属安全的权利

7、收到出庭作者通知书的权利

8、对司法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提出控告的权利

(二)义务:

1、出庭作证的义务

2、如实作证的义务

3、保守司法机关向其询问的情况以其所陈述内容的秘密的义务

4、遵守法庭秩序的义务

4、证人证言: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向当事人和司法机关所作的与案件情况有关的陈述。特点:(1)证明内容的确定性;

(2)证人证言具有不可替代性;(3)证人证言具有不稳定和多变性。

5、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的区别(简答)

1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断后所作出的结论,是一种具有科学根据的意见;而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所作的陈述,是对案件事实的如实反映,而不是对案件事实的评断。

2、鉴定结论是司法机关为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聘请鉴定人而作出的书面结论,鉴定结论具有可代替性;而证人证言的特定性而具有不可替代性。

3、鉴定结论的内容是鉴定人对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所作的判断结论,而不是对有关事实所作法律评价,并且是在案件发生后形成的;而证人证言是证人对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是在案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的。

(三)被害人陈述

1、含义:指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向公检法就其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

2、特点:被害人陈述主体的不可替代性;被害人陈述内容的复杂性;被害人陈述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3、被害人陈述与证人证言的区别:证据来源及提供证据的主体不同;证据的内容及真实性程度不同;提供证据的难易程度有别。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1、含义: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就其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检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2、特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出的供述和辩解是其行使辩护权的基本方式;可能反映出其他证据难以反映的案件事实;虚假的可能性很大;具有反复性和不稳定性。

(五)当事人陈述

1、含义:指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就他们所感知、理解和记忆的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2、特点:陈述主体的排他性;陈述指向主体的唯一性;陈述内容的双重性;陈述过程的争辩性。

3、自认:一方当事人承认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于己不利的事实和证据,承认其真实性或者对另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请求承认其合理性的意思表达。

根据当事人作出自认的时刻范围不同,可以将自认划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

1、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所作的承认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以及诉讼请求的意思表示,又被称为审判上的自认或裁判上的自认。

2、诉讼外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在诉讼过程之外,即法院审判之外,所作的承认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及诉讼请求的意思表示,也被称为审判外的自认或者裁判外的自认。3 这样划分的目的在于区分二者的法律效力。诉讼中的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约束人民法院以及当事人的效力;而诉讼外的自认不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的效力,只能是被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根据当事人承认时是否作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可以将当事人自认划分为明示的当事人自认和默示的当事人自认。

1、明示的自认: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明确表示承认的意思表示。

2、默示的自认: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所陈述的案件事实,既未明确的表示承认,也未明确的作出否认的意思表示,而由法律规定是为当事人承认的情形,也被称为拟制的自认或者准自认。自认的法律效力:(1)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2)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3)对人民法院的拘束力。

自认的撤销:当事人自认原则上不允许撤销,但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允许撤销自认。

1、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对方当事人同意撤销承认的因受胁迫而作出的与事实不符的承认 2因受胁迫而作出的与事实不符的承认3因重大误解而作出的与事实不符的承认4有相反的证据足以推翻先前的承认。

(六)勘验、检查笔录

是刑事诉讼中法定的证据种类,具体是指公安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对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和尸体进行勘验、检查时所做的客观记载。

勘验笔录,是民事、行政诉讼中法定的证据种类,具体是指人民法院指派勘验人员对于争议有关的场所、物品或物体亲自进行查验、拍照、测量时所作的笔录。现场笔录,是行政诉讼特有的证据形式,具体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行政违法行为当场进行调查、对违反行政法规的人当场进行处理时所作的记载现场情况的文字材料,包括行政机关对违犯行政法规的当事人进行讯问所做的笔录。

视听资料:只利用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

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与书证的区别:

1、前者是在诉讼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而书证一般是在案件发生前或者发生过程中制作,在诉讼中不得涂改该或者重新制作;

2、前者由执行勘验、检查的侦查人员、司法人员或执行机关的工作人员制作,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盖章,依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制作,而书证的制作主体没有严格要求,有些书证也不要求有特定的形式;

3、勘验、检查笔录是客观记载,不允许包含任何主观成分,而书证的内容往往反映着制作人的主观意志;

4、勘验、检查笔录如果记载有误或者不明确,可以重新勘验、检查,做出新的勘验、检查笔录,而书证不能重新制作。

(七)鉴定意见

1、鉴定人:指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并接受他人的委托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的自然人。

特点:鉴定人为自然人而非法人或组织;鉴定人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技能;鉴定人为诉讼参加人。

2、鉴定意见:由鉴定人接受委托或聘请,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诉讼中所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测、分析和判断后,所出具的书面意见。

特点:鉴定意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鉴定意见的事实针对性;鉴定意见的书面性;鉴定意见的确定性;

六、证明论(一)证明对象

1、证明主体:指在诉讼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诉讼主张并有义务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构成要件:(1)证明主体不能超过诉讼当事人的范围;(2)证明主体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诉讼主张;(3)证明主体必须是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承担者;(4)证明主体必须是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承担者。

2、证明对象:指在刑事诉讼法中用来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的事实,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此罪还是彼罪,罪轻还是罪重,采用何种刑罚以及保证程序公正有关的事实。

特征:客观性;法定性;必要性;层次性;时效性;被动性;

范围: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法院所不知的地方性法规、习惯、外国法律;

3、刑事诉讼证明对象: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有关罪行轻重量刑情节的事实;排除行为违法性、可罚性或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排除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实;刑事诉讼程序事实。

4、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1)民事诉讼的实体法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即引起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2)民事诉讼程序法事实,是指对民事诉讼程序问题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包括当事人主体资格条件、管辖、回避,审判组织、诉讼期间等事实。(3)地方性法规、外国法律及特殊经验规则的适用

5、免证事实:是指不需要采用证据加以证明就可以在裁判上加以确认的事实。

内容:

1、众所周知的事实;

2、自然规律及定理;

3、推定的事实:是指根据已经证明的事实或者法律、经验推导出另一事实的行为。其中,作为推定基础的事实,推导出的事实被称为推定事实。

4、预决的事实:就是已为法院的生效裁判或者仲裁机构作出的生效仲裁裁决确认的事实。

5、经公证证明的事实;

6、自认的事实。

6、司法认知:指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一待认定的事实存在与否或其真实性,法院依申请或依职权初步认定其为真实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特点:

1、司法认知的主体只限于人民法院;

2、司法认知的客体是特定的事实(特定的事实:指明显的事实或当事人不能提出合理争议的事实);

3、司法认知具有可反驳性。

司法认知的程序:

1、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或以申请进行司法认知;人民法院进行司法认知之前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

3、采用司法认知时,为当事人提供反驳机会;

4、司法认知的决定用裁定的形式。

(二)证明责任

1、证明责任的概念:指由制定法预先规定由何方当事人就特定的待证事实提供证据并说服裁判者认定其成立,并于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承担不利后果的法律风险分配机制。

2、特点:(1)证明责任总是与一定的诉讼主张相联系;(2)证明责任是提供证据责任与说服责任相统一;(3)证明责任总是和一定的不利诉讼后果相联系;

3、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1、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由自诉人承担,自诉人举证不能则要承担败诉的后果。

2、公诉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A、人民检察院承担证明责任;B 公安机关对某些程序性事实承担证明责任;C、人民法院不承担证明责任;D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

4、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被告人对某些要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1、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证明责任;

2、非法持有型犯罪的证明责任;

3、严格责任犯罪的举证责任;

4、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证明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证明控诉证据系合法所得的证明责任。

5、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提出主张的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原则;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将以下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给被告承担:

1、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2、因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4、因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以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就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5、因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6、有关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

担举证责任。

7、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有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8、有医疗行为引起的医疗诉讼,有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观既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三)证明标准

1、含义:指依照法律规定证明主体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尺度或程度。

2、意义:证明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明确举证责任及其程度,调动诉讼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保证诉讼程序的公平与公正,实现诉讼构造的平衡;有利于审判机关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作出判决;有利于推动证据法学的完善和发展。

3、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证明标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4、民事诉讼法证明标准:盖然性占优势。盖然性占优势,指的应是证据在说服力和证明力上占优势,而与证人数量或者证据的数量无关;盖然性占优势并不是所有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而是普通案件最低限度在的证明标准。

(四)刑事、民事诉讼证明的联系与区别

两大诉讼证明的共同之处:

1、性质和作用相同。证明是沟通实体法和诉讼法的纽带,是横跨两大法域的综合概念。从实体的规定上看,证明源自实体法的要求;从形式上说,证明则是由诉讼法加以调整的。

2、证明的方法基本相同。及都采用逻辑推理、司法认知和推定的等方法进行。两大诉讼证明的不同之处:

1、证明责任的承担者不同;在刑事诉讼中,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构成犯罪及罪责轻重的责任由控诉一方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则上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只有在法律的明确规定的例外下才承担一定的证明作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则不以诉讼地位的特定化决定证明责任承担的主体,而是根据当事人的主张,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别由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2、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不同;书证、物证、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证人证言等,是三大诉讼法共同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有的证据种类,其将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的“当事人陈述”分解为“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两项。

3、证明对象不同;

4、证明手段和证明的程序规则不同;

七、证据的保全与审查判断

1、证据保全: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有关主体在证据收集时、诉讼前或诉讼中用一定的形式将证据固定下来,加以妥善保管,以便公安司法人员或律师在分析、认定案件事实时的使用。

2、证据保全的方法:

1、提取原物或制作模型;

2、询问(或讯问)并制作笔录;

3、勘验、检查并制作笔录;

4、搜查并制作笔录;5查封、扣押并制作笔录;6

辨认并制作笔录;

7、制作及鉴定鉴定笔录;8试验及有关笔录;9复制、拍照、录音和录像等。

3、证据的审查判断: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等在诉讼过程中,对所有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鉴别,以确定其有无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的一种诉讼活动。

特征:1.证据的审查判断在本质上是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等的一种理性思维活动。2.证据审查判断的主要内容是证据能力和证明力。3.证据审查判断的目的在于鉴别证据真伪,查明事实真相,认定案件事实。

意义:1.证据审查判断是确定证据有无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并运用查证属实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环节。2.证据审查判断是完成诉讼证明任务的必经程序。3.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有利于根据确实、充分的证据定案,为正确适用法律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

(1)物证的审查判断:1.审查物证的来源。2.审查物证是否客观真实。3.审查物证与案件事实有无客观联系,有何客观联系。4.审查物证与案内其他证据是否一致,有无矛盾。5.物证应当在法庭上经过被告人、被害人和其他知情人的辨认,确认其是否真实可靠。

(2)书证的审查:1.审查书证是如何形成的。2.审查书证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有无联系,与案内其他证据能否协调一致。3.审查书证的内容。4.审查书证的形式是否合格。5.审查书证的获取途径。

(3)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1、审查其来源;

2、审查其真实可靠程度;

3、审查其形成过程;

4、审查证人的自身情况;

5、审查收集证人证言的程序是否合法,方法是否得当,有无影响如实作证的违法因素,6、审查证人证言的内容是否合情合理、前后有无矛盾,与案内其他证据及案件事实是否协调一致。

7、证人证言在法庭审理时,必须经过诉讼双方询问、质证。

4、证据的分类:

(1)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言词证据:指以人类语言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

特点:A言词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一般比较明确,具有明确性、主动性; B、言词证据容易受到提供主体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偏差甚至失实的情况; C、言词证据的证据源不易灭失。

言词证据的收集运用规则:A、收集言词证据不得采用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并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并知道案件情况的公民有客观提供证据的条件。B、在审查言词证据的时,应注意查明有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失实或者偏差的情况。C、在法庭审判阶段,对言词证据要通过讯问、询问或者宣读的方式提出,经过双方当事人质证、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实物证据:是指以实物形态为存在和表现的形式的证据。

特点:A、实物证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B、实物证据与案件事实的联系不明确,要靠人进行分析和研究,显示出被动型和依赖性。C、实物证据本身容易灭失。

(2)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

特点:A、原始证据直接来渝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与案件事实有着直接的关系。B、原始证据的证明作用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原始证据的运用规则:A、应当尽可能地收集和运用原始证据;B、对于亲自感知

案件事实的证人和当事人,司法人员应尽量亲自询问,并制作详细的笔录;在法庭调查中,亲自感知案件事实的被害人、目击证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应当出席法庭,亲自陈述并接受询问,以保证原始证据的客观真实性。C、凡能够将原始证据附卷的,都应当附卷作为定案的根据,以便在起诉程序、一审程序、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死刑复核程序中对其进行审查,保证办案质量。D、对原始物证、书证和视听资料的审查必须依法进行。传来证据: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即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形成的证据。

特点:A、传来证据与案件事实没有直接联系;B、传来证据的证明力的大小,与其同案件事实的传播距离有关;C、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传来证据的证明力大于原始证据。

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A应当尽可能的收集和运用最接近案件事实的传来证据;B在收集和审查运用原始证据时,必须查清传来证据确切的出处;C传来证据必须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3)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特点:A能够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是直接证据的最基本的特点;

B直接证据多表现为言词证据;C直接证据的数量较少,且不易获得。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A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B、所有的直接证据都必须有其他证据加以印证C、只有当事人一方的陈述一般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间接证据: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根据。

特点:A、间接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这是间接证据在证明力上的特点;B、间接证据种类繁多,容易获得;C、间接证据多表现为实物证据,有较强的客观性;D运用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方法复杂,难度较大。

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A、客观性。客观性是指证明案件事实的间接证据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如果某一间接证据本身的真实性不能肯定,就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为其可采性不能确定。B、关联性。关联性是指证明案件事实的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具有客观的联系性,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具有实际意义。

C、充分性。充分性是指禁用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时,所有的间接证据必须达到证明案件全部事实所需要的量的要求。

D、协调性。协调性是指用于正满件实事的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及各间接证据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

E、完整性。完整性是指间接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F、排它性。排他性是指运用间接证据构成的证明体系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唯一的,并具有排它性。(4)本证和反证

本证:指使之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的依据,既能够支持诉讼中一方所主张的事实成立,证明其主张事实存在的证据;

反正: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本正和反正是以证据对当事人双方所主张的事实的证明作用为标准进行的划分,这事区别本证和反证的关键。

下载采购仓储管理期末复习重点总结(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采购仓储管理期末复习重点总结(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分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人工景观......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提纲 一、重点问题 1管理信息系统(MIS)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起来的,为一个组织(企业)的各级领导提供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由三种互不相......

    空间数据库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一、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2、文件系统阶段 3、数据库管理阶段 注意了解各阶段的背景和特点 二、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面向全组织的复杂的数据结构 2、数据的......

    供应链管理期末复习重点总结66(大全5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传统管理模式下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不含(C)。A、少品种B、大批量生产C、柔性、D、专用流水线 2、( A )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

    现代汉语(上册)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现代汉语(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重点知识:1.汉语:汉民族的语言。2.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典范......

    采购与仓储管理标准

    采购与仓储管理标准 1.目的 规范物资采购及仓储管理,控制物资采购与仓储管理过程中的安健环风险。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物资采购及仓储管理的管理程序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

    采购与仓储管理作业

    采购与仓储作业第一次:书本基本概念:30多个(手写) 第二次:调查一个企业(公司或商业)的采购业务流程和采购管理内容(手写) 要求:(1)立项:调查问卷设计 (2)执行:数据获取 (3)报告:调查报告写作第......

    抗生素期末复习重点

    抗生素:生物所产生的能够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有机物。 1929年,Fleming 发现青霉素 1943年,Waksman 发现链霉素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而得到链霉菌 酶抑制剂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