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圈“[小编推荐]
吉林打造“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圈”
在今年两会上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推进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全面推动生态旅游”。吉林省根据规划纲要,先行一步,开始以打造“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圈”为目标,开创旅游新时代。
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说:“要把旅游业作为增加总量、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的战略性产业突出出来,推动吉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省长王儒林强调: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近几年来,吉林旅游业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旅游者近6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733亿元,正在成为吉林省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成为国际品牌,长白山国际旅游节、长春消夏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等已形成品牌规模。吉林省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已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吉林旅游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已经到来。
让龙头昂起来,围绕长白山旅游核心资源,打造“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圈”
随着居民消费能力、交通便捷度的大幅提高,我国的旅游业正在步入下一个“黄金10年”。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同时,旅游业已经成为提升地区知名度、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舞台,如何能从行业的快速增长中获得更好的收益,并带动地区整体经济的增长,成为每一个地方领导和旅游主管机构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吉林具有丰富、优越、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巨大。闻名中外的长白山是吉林省生态资源的龙头,原始森林繁密,动植物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具有国际上最完备的以垂直分布为特征的山地植物生态系统。
吉林决策者认识到,旅游是一种“求异”、“求特”、“求新”的活动,特色是旅游的基本条件和旅游产品的生命,突出特色是发展旅游的必由之路,是正确把握旅游业主攻方向的关键。长白山是吉林省旅游业的龙头,也是吉林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此,吉林开始围绕长白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以“生态旅游圈”为目标的旅游品牌,开发世界级旅游产品和旅游业,让龙头昂起来,充分发挥强大的核心带动作用。
今天,我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从旅游产品的竞争进入到品牌的竞争,由单一城市的竞争进入到了更大范围的区域旅游品牌的竞争,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升到目的地的竞争。因此,打造准确定位、广泛传播的吉林省区域旅游品牌势在必行。
吉林不仅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山水风光,还有独特的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些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使得吉林旅游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拓展旅游产业链具备坚实的基础。此外吉林水域资源丰富,著名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净月潭、查干湖、向海、莫莫格、龙湾火山口湖群等都是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同时,吉林雾凇、伪满遗迹、高句丽古迹、辽金历史文化等自然人文景观,也具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价值。
吉林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晚、起步晚。但正是因为如此,吉林在开发的过程中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充分的保持旅游资源的“原生态”。这种原生态已成为吉林旅游最大的后发优势和巨大潜力所在。近年来,吉林省充分凸显“生态吉林”的优势,以长白山为龙头,倾力打造长白山生态旅游圈系列旅游,实施精品战略,整合资源,打造东北地区第一旅游品牌,展现“缤纷四季,精彩吉林”的整体形象。
省旅游局提出,吉林要从全省的层面确立“大长白山”概念,结合各地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具有潜力的生态观光旅游、冰雪娱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历史遗迹、工业农业、电影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旅游、边境风光和节庆会展旅游。联合全省重点景区,开发大旅游、实现大发展,将长白山发展成为辐射和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的重要产业轴心,打造“东北地区第一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将长白山旅游圈建成集生态、文化、养生、休闲为一体的国际综合旅游度假区。通过资源整合、全面提升实现吉林省品牌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建设的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吉林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对外整体形象;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推动旅游发展走上质量效益型增长之路;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吉林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旅游强省、旅游经济大省。
今年,长白山、净月潭、莲花山、松花湖、北大湖、查干湖、珲春防川等景区规划已纳入省级重点旅游规划。目前,净月潭、莲花山、查干湖和松花湖规划编制已经启动。上半年全省各地谋划和推进旅游项目共43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33个,呈现出规划标准高、投资额度大、发展潜力好、推进速度快的特点,同时项目集聚效应明显,仅吉林北大湖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区规划中的旅游项目就达70余个。
各市州结合冬夏两季特征,开展特色鲜明、国际化程度高、市场吸引力强的节庆活动。年初以来,省旅游局与有关市州政府共同举办长春冰雪旅游节暨净月潭瓦萨
国际滑雪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延边之冬”图们江冰雪节、长白山雪文化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长春消夏节、吉林开江鱼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启动和活跃了吉林省夏季旅游市场。
“缤纷四季,生态吉林。”“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圈”正在快速形成。据估算,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近39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64%;旅游总收入447.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51%。
让品牌亮起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东北第一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瞩目未来,吉林旅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十二五”期间,根据《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吉林将大力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基本思路是:
突出“一个主旋律”:科学发展转方式,跨越发展促振兴。
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2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100亿元,把旅游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第二步,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200亿元以上,实现“翻两番”目标,把吉林省建成全国旅游大省;第三步,到2020年吉林省旅游业总体规模、质量效益、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成为东北亚重要旅游目的地。
构建五大产品体系。一是构建以滑雪、温泉、冬捕、雾凇、狩猎为主的冰雪旅游产品体系;二是构建以山地运动、森林氧吧、湿地观鸟、草原放马、江河漂流、湖泊荡舟为主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三是构建以中朝、中俄跨境游、中朝俄三国环线游、环日本海跨5国游为主的边境旅游产品体系;四是构建以反映朝鲜族、满族、蒙古族民俗和关东风情为主的民俗旅游产品体系;五是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依托吉林老工业基地、历史遗迹、影视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富有吉林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体系。
创响四大特色品牌。一是“滑雪天堂”品牌:主打雪资源,完善滑雪设施,为不同层次的滑雪游客提供相应的产品,建立起市场认知度高的大众滑雪品牌;二是“人参故乡”品牌:依托人参产业发展,开展以采植、饮食、保健、美容为主的人参主题旅游活动,把人参打造为吉林第一旅游商品;三是“避暑胜地”品牌:发挥吉林夏季良好的避暑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会议旅游和各种培训旅游;四是“畅游三疆”品牌:利用与朝鲜、俄罗斯接壤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边境游、过境游和跨国游。
打造五大战略支点。一是打造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区,发挥其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二是打造长吉中心城市旅游区,整合长吉两地旅游资源,推动一体化发展,增强对全省旅游的中心辐射作用,提升在大东北旅游格局中的节点功能。三是打造珲春边境旅游区,以公共利益为先导,优势互补,建设涵盖中国、朝鲜、俄罗
斯三大国际区域的边境旅游区,构筑东北亚旅游合作平台。四是打造向海、查干湖西部草原湿地、民俗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全省西部旅游的中心。五是打造集安高句丽古迹旅游区,作为吉林省东部旅游的标志性节点。
培育四条精品线路。东北都市旅游线:大连—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东北亚风情旅游线:长春—吉林—长白山—延吉—珲春—朝鲜、俄罗斯。大美长白山旅游线:延吉—长白山北坡—长白山西坡—长白山南坡—长白—临江—集安。东北湿地草原旅游线:长春—松原—白城—阿尔山—呼伦贝尔。
建设十大旅游经济区。以合理布局、规模适当、分期建设为原则,以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核心景区为依托,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分期、分批完善与打造长白山、吉林松花湖(含北大湖)、长春净月潭、长春莲花山、松原查干湖、白城向海(含莫莫格)、延边安图、延边珲春、通化集安、白山抚松等集休闲、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康体养生、信息、金融、医疗等服务为一体,具有一区一品、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配套、休闲宜居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度假区和旅游综合服务区、旅游综合服务体等,形成十个重点旅游经济区,围绕重大旅游项目构造产业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旅游产业集聚区。
办好十大特色节庆活动。坚持高水平策划,体现当地特色,突出活动主题。增强活动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扩大公众关注度和参与面。加大节庆宣传造势,展示城市整体魅力,扩大城市影响。集中力量将“东北亚旅游节暨长白山国际旅游节”和“长春净月潭瓦萨冰雪旅游节”打造成国际知名的节庆品牌,将“查干湖冬捕节”、“吉林雾凇节”、“长春消夏节”、“延边民俗旅游博览会”、“人参文化旅游节”、“鸭绿江旅游节”、“金秋红叶节”、“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国际湿地文化旅游节”等打造成国内知名的节庆活动。
据介绍,2011年吉林省旅游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为统领,坚持特色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加大建设力度、宣传力度、管理力度、统筹力度,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预期目标是: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596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总收入907亿元,同比增长25%。
省旅游局提出,完成今年的任务和“十二五”的奋斗目标,根本在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推动“四个转变”:一是发展理念由行业向产业转变,摆脱过去单纯行业管理的传统方式,更加注重资源开发、产品打造、市场营销和管理服务,运用市场化的办法,整合资源,配置要素;二是产业方向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依托吉林省良好的生态和适宜的气候,大力打造休闲度假产品,满足日趋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三是市场结构由单季旺向两季旺转变,大力培育冰雪旅游消费新热点,使
冷资源热起来,使淡季变旺季,突出“正负22度、绿白两相宜”的吉林特色;四是推动方式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改变单纯依靠旅游部门推动到各方联动,改变单纯依靠景区吸引到城市综合环境提升。
让生态旅游火起来,引领旅游新时尚,开创旅游新时代
休闲养生地,大美长白山。
长白山是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保留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吉林按照“生物生长栖息保护地、人类休闲养生目的地、人与自然和谐示范地”的定位,经过精心打造,旅游设施完善,服务水平提高,交通更为便捷,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长白山休闲度假产品和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生态之旅、运动之旅、自驾之旅、养生之旅、冰雪之旅、民俗之旅”六大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以“观赏乐园、避暑胜地、冰雪世界、休闲天堂”为主题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正在形成。
夏天,长白山的日间平均气温约为20—22摄氏度,夜晚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由于昼夜温差较大,游客晚间睡觉依然需要盖上温暖的棉被。清晨起床,踏出房间,一路经过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原始森林、飞流直下的瀑布、险峻奇特的峡谷、芬芳四溢的高山花园和神秘的天池湖泊。欣赏完美景,还可以体验号称“天下第一漂”的长白山动感漂流,尽情感受与大自然亲近的惬意与和谐。
长白山野外露营地是游客最佳的休闲方式,你可在原始森林的怀抱中与树木同呼吸,共起舞。夜晚抬头可见碧蓝的天空中繁星密布,俯身可嗅绿草和野花的芬芳,满耳是昆虫的弹奏……
秋天的长白山五彩缤纷,层林尽染。鲜明的垂直景观带上,针阔叶、岳桦、高山苔原等依次呈现,鲜活绚丽、妙趣天成,如诗如画,演绎着大自然的万种风情。值得一提的是长白山的特种旅游产品——登山穿越。这是针对国内外户外旅游爱好者的需求,在大森林深处开展的长白山定向穿越——徒步游览长白山北、西、南三个景区,一路大口呼吸原始森林里的空气,饱览云起云飞,珍稀动植物自由来去,感受山人合一的原始境界。
经过近5年的发展,长白山北、西景区主峰服务区、西景区门区服务区、中转服务中心、智能化管理平台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景区内新铺设的木质栈道更加方便了游人观光游览。环卫设施、标识系统、安全保障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旅游咨询、安全保障等工作成效明显。
目前,长白山地区拥有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10余家,各种快捷酒店、家庭旅馆共计60余家,床位7000余张。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点)6家,其中5A级景区1家、2A级景区1家。旅行社12家,全部是国内社;土特产
品购物店30家;能够一次性接待150位客人以上的旅游餐馆11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250人。
长白山地区的交通条件也日益完善。东北东部铁路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三纵三横的高速网络已经形成。长白山北、西、南景区环区公路、长春—珲春高速竣工通车,长春—长白山高速公路加快修建,预计2011年“十一”期间即可投入使用。长白山机场也于2008年8月3日正式通航,航线四通八达,打通了各地到长白山的空中通道,也使长白山具备了东北旅游集散地的条件。
很多游客感慨地说:长白山是情侣打造完美假期的浪漫地;是都市人返璞归真的原生地;是中老年人垂钓休闲的养生地;是体育运动爱好者挑战自身的极限地。截至目前,长白山接待国内外游客115万人次,同比增长70%;实现旅游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26%。
长白山生态旅游圈正在快速形成,吉林旅游新时代已经到来。
文:记者 刘亮明 刘文波
http://(2011-09-09 08:37:04)来源: 人民日报
第二篇:湖北省关于发展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枣阳市关于打造
关于开发青峰岭山区生态旅游 的可行性报告
按照湖北省关于发展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枣阳市关于打造“名山秀水”的要求,我区组织了有关人员对我区及青峰岭林场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论证,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车河---青峰岭一日游的建议,现将论证情况汇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青峰岭山区地处枣西南山区,属大洪山余脉(亦称小洪山),西南距枣阳城区45公里。西北与襄阳接壤,东部是穿行而过的襄洪公路,南部与平林镇宋集毗临,西部与宜城山水相连,枣宜路和襄洪路在此交汇。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呈北高南低趋势。
二、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青峰岭景区交通便利,襄洪公路自山脉东麓穿行,待建麻竹高速公路经平林镇至本地10公里路程,向东40公里处有大洪山和玉龙温泉及琵琶嘴水库,向东南5公里处有四井岗油桃基地,每年桃花节游人如海,北部与熊河风景区脉脉相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自然资源丰富。青峰岭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有优美的环境、茂盛的林木资源;青峰岭林场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林业自然保护小区。
(1)植物资源:本地森林覆盖总面积达10多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8%。森林植被种类较多,生长茂盛。景区内树种有400多种,在植被群落中,人工林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水杉、柏木、樟树、女贞等;天然林乔木树种主要有麻栎、枫杨、苦楝、椿树、刺槐、楸树等;天然林小乔木及灌木有化香、山槐、腊梅、山楂、杜鹃、棠梨、黄荆条、盐肤木等;其它藤本、草本植被主要有紫藤、山葡萄、兰草、黄眉草、白芽草、蚂蚁草、狗尾巴草等;主要中草药有杜仲、麦冬、桔梗、苍术等。(2)野生动物资源:由于植被结构比较复杂,面积大空间阔,食源丰富,适宜多种动物的生存、生长,所以野生动物的种类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常见的鸟类主要有喜鹊、乌鸦、老鹰、鹁鸽、斑鸠、秧鸡、八哥、野鸡、鹌鹑、猫头鹰、布谷鸟、啄木鸟、黄莺、燕等20多种;野兽类有野兔、野猪、野羊、松鼠、麛子、蝙蝠、狗獾、猪獾、狸、刺猬等;在这些野生动物中,猫头鹰、老鹰二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有益珍稀野生动物,有21种属湖北省重点保护有益珍稀野生动物。
(3)人文及自然景观奇特。林场内有大泉眼一处、小泉眼达四处。水温常年为22°C,流量为0.012立方米每秒,徐洞沟分场的习洞,据《枣阳志》记载,因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兴游于此而得名,此洞幽深不可测,大小石洞相连,洞外有一水库景观奇特,诗曰:“习君洞前水,春色贮三千。水里群芳乱,鱼戏桃红间。波吻青峰顶,月伴碧玉眠”。大洼上的鸡冠朵,因山石自然成形似鸡冠而得名,另有雷山观、后寺、磨棋山、平顶山、棺材岭、尖山、马槽岭、石人山等景观可开发利用。主峰青峰顶海拔500米,有诗曰:枣南有名山,横绝青峰巅,山间素带绕,飘飘六月寒,五峰环拱立,群壑秀可餐,谁人发奇想,曲径通人寰。
这里属亚热带,气候温润、无霜期长、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境外有熊河水库和莺河水库相守,域内小
一、小二型水库众多如:白鹤垱水库、大泉眼水库、龙坑水库、丁木场水库、先锋水库等,“清山秀水”已具备基本条件。
(4)政府重视。近年来,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正蓬勃发展,枣阳市委、市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借助这一契机,利用招商引资,将青峰岭山区打造成枣阳的都市后花园。以引领这一朝阳产业枣阳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时机和条件都已经成熟。
三、开发利用措施
1、加强宣传和规划,提高景区知名度。林场习洞、鸡冠朵、大小泉眼等景点,通过多年的宣传,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观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游览人员达10000多人。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展示自然保护小区的迷人风景和美不胜收的传说,以吸引市内外更多的游客。目前各种民间资本已纷至沓来,通过林权转让占山用水,先期开发已经萌发。我们担心,如果该地长期被忽视,民间的无序粗放开发有可能破坏当地自然状貌,影响未来科学统一规划。
2、增设景点,合理配置。要提高旅游区的观赏价值,我们计划再配置一些新的景点。首先请有关专家对车河--青峰岭一日游进行总体规划,目前有一种线路比较明晰,入口车河吴湾至三间瓦屋(柳叶泉)徒步穿林至平顶山到过风崖,向北至棺材岭、鸡冠朵、青峰岭、习洞,向南至雷神观、尖山、后寺至王湾分场至青峰岭林场出口,或再向南至楂不开、马槽岭从车河碾子台出口。按照规划的要求,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租贷、入股等形式与单位、个人共同开发现有资源,修复重建已毁景点。其次在景区内公路两旁栽植、培育大规格绿化苗木。
3、开发旅游产品,搞好配套服务。为保证游客的吃、住、行等问题,按照市文体旅新局要求,沿一日游线路大力发展农家乐。目前从老鼠尾巴沟至青峰岭王湾一线已布点农家乐及山庄10余家,正在动工建设。从车河农场入口至三间瓦屋公路硬化和通电、通讯已纳入区“十二五”规划。在青峰岭林场计划修通场部至王湾、徐洞分场与老鼠尾巴沟贯通的林区公路,在三个分场内开农家乐服务餐馆5家,(其中王湾分场1家、徐洞沟分场1家,大泉眼分场3家)。同时利用大泉眼水源优势,开发温泉,建宾馆、澡堂,方便游客。同时整理挖掘枣南菜系,包装枣南地方土特产食品成为系列,如土酱豆、土蜂糖、土鸡蛋、土熏肉等等,真正实现有看的、有玩的、有吃的、有带的。。。
4、加强领导,组织专班。为确保旅游开发有序开展,我们计划积极向市领导反映、汇报,成立以市有关领导牵头的市旅游局、规划局、林业局、土地局、农业局等部门参与的协调小组,负责开发与保护旅游区的保护利用及具体的实施,实现旅游与资源保护双赢的目标。
枣阳市车河管理区 年 月 日
第三篇:长白山生态文明保护
谢忠岩代表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说,吉林长白山地处中国东北边疆,是首批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络的“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是发源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的自然之源,保存有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同纬度带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自然生态区、全球28个环境监测点之一。长白山是孕育北方民族、积淀关东文化的人文之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向东北亚乃至北美输出传播的桥梁纽带。白山保护开发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理念,精心守护好长白山垂直带谱分布、多元系统完整的绿色生态,发展好资源集约利用、品牌形象优良的绿色产业,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能源供给低碳的绿色城镇,努力把长白山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谢忠岩代表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职责。坚持保护第一,构筑系统完整的生态屏障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我们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树立“任何开发服从于保护,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的理念,努力保障长白山作为“东北大粮仓”根基、东北亚生态屏障的万无一失。我们实施“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消除松花江的源头污染,使长白山保护区成为名符其实的净土。全面禁止保护区内红松果实承包采集行为,使生物链得到休养生息。推进“长白山珍稀植物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三江源”生态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建立了专业管护队伍,实行“党政军警民”合力依法治区,深入开展“反盗猎、反盗采”等林政执法行动,对保护区实行24小时昼夜巡防。长白山保护区建区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理念,精心守护好长白山垂直带谱分布、多元系统完整的绿色生态,发展好资源集约利用、品牌形象优良的绿色产业,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能源供给低碳的绿色城镇,努力把长白山建设成为生命力旺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树立“任何开发服从于保护,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的理念,努力保障长白山作为“东北大粮仓”根基、东北亚生态屏障的万无一失。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实施“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消除松花江的源头污染,使长白山保护区成为名符其实的净土。全面禁止保护区内红松果实承包采集行为,使生物链得到休养生息。推进“长白山珍稀植物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三江源”生态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突出森防安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建立了专业管护队伍,实行“党政军警民”合力依法治区,深入开展“反盗猎、反盗采”等林政执法行动,对保护区实行24小时昼夜巡防。长白山保护区建区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融入现代科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与中航二院实行战略合作,引进军工科技手段,积极推进全国首创的“智慧长白山”项目。创建了“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模式。实施了直升机机降点地面配套工程,形成立体化的森林保护格局。与中科院及有关高等院校合作实施国家级各类科研课题120余项。目前,长白山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区一类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在每立方厘米8—12万个;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水标准值,长白山矿泉水家喻户晓;长白山EI值为93.22,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优”。
集约利用资源,发展以生态文化为内核的生态产业
长白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她与阿尔卑斯山、高加索山并成为世界三大矿泉水产地,矿泉水年流量1.6亿吨;火山地热资源量大质优,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各种皮肤病有显著疗效,入选为“中国最佳养生温泉”;长白山是占世界七成的人参种植基地;天池、红松阔叶混交林被评为中国最美湖泊和森林;长白山冬季雪期漫长、雪质优良,发展冰雪运动的优势明显。依托这些资源,近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积极推动形成“以生态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引领,以文化产业和特色生态资源产业为两翼支撑,以矿泉水产业为引擎推动”的四位一体产业格局。
优先发展旅游产业。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连年举办“长白山国际冰雪嘉年华”“国际森林音乐节”,深度开发冰雪运动、温泉养生、慢城慢行、绿森林、水世界等新型旅游产品,促进长白山旅游四季均衡发展。2014年,长白山被胡润研究院评定为“全球9月首选生态旅游推荐地”。本月初,长白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白山旅游股份于2015年8月首发上市,成为东北第一家以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加快形成了品牌输出、管理输出、文化输出、资本输出的多元输出格局。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建设了长白山“宝马古城”“大学城”等项目,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战略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影视拍摄、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产业在长白山集聚发展。
整合壮大特色生态资源产业。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建设了“长白山十八坊”“池西生态工坊”“长白山商业中心区”等园区项目,加强长白山地理标识品牌保护与应用,推动形成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健康养生、北药研发等特色资源产业体系。
快速做强矿泉水产业。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建设了广州恒大等投资超百亿元的矿泉水开发项目,打造长白山矿泉水国际著名品牌,将在未来五年内建成年产量达千万吨级的优质矿泉水产业基地。力求通过生态文化壮大生态产业,通过生态产业弘扬生态文化。
低碳节能建设,打造融入自然的生态城镇
着眼于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绿脉连接发展,让人类融入自然”,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坚持精品化发展理念,努力形成山水林城相融、低碳节能慢行、人文气息浓郁的绿色城市形态,促进城区、景区、林区及环长白山八大主题功能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钻石级的生态城镇。
精心打造生态景观。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加快“长白山东北亚植物园”“长白山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改造河岸湖堤,融合园林工艺,装点草木花卉,重点体现水文化、桥文化特色,使城市融入成荫绿树、山色湖光。目前,长白山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0平方米,是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6.7倍。
实施低碳节能项目。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重点实施“环长白山365公里绿道系统”“环长白山绿色交通环线”“环城50公里慢行步道”项目,投入使用全省首个公共自行车系统,谋划实施“长白山旅游观光林上电力轨道交通”,大力倡导低碳出行,让游客来到长白山慢下脚步,畅游森林城市、花园小镇。
建立绿色能源体系。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加强地热、生物质等绿色能源开发,推动实现温泉入户、矿泉水入户,推广“以气代煤”“以电代煤”,最大程度地改善能源供给结构,降解污染排放。近年来,长白山先后纳入东北东部区域“12+2”经济带、“一带一路”全国旅游城市联盟,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大休闲胜地”之首等多项荣誉,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倡导绿色发展,弘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
长白山自古以来就有弥足珍贵的生态文化基因。长白山区长期延续着山把头挖参祈福并埋下参籽;上山不遗秽物,人兽不相伤;猎手不狩幼仔、不猎孕兽等生态文化传统。近年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挖掘、传承、弘扬和发展这种文化,大力弘扬国家倡导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理念,连续举办了两
届“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论坛由国家环保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邀请到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保护组织代表、生态专家学者共襄盛举,形成了旨在“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保护长白山共识》;发起建立了“国际自然保护区联盟”,联盟秘书处永久设在长白山,这些都极大加强了长白山与世界各国生态保护组织的深入交流与务实合作,向世界发出了携手同心、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中国声音。
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建区以来,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秉承“任何开发服从于保护,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让森林走进城市,绿脉连接发展,人类融于自然”等发展理念,坚定走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继启动生态环境保护项目25个,在污染治理方面累计投入资金8.5亿元。生态保护、大气污染治理等工作成果富有成效。
为切实加强保护区管理、水源地保护,以及恢复源头生态植被、水系原貌等。长白山管委会实施了松花江源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拆除源头内的“五馆一站”,对拆除区域的植被、地貌等进行生态恢复,并对需要保留的建筑物、构筑物所排污水进行治理使其达标排放。建立污水处理厂,对区内污水集中治理,切实保护松花江源头不受污染。
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是长白山生态保护的中坚力量,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多年来,积极开展各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非法采摘薇菜、药材,猎杀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实行24小时昼夜巡查制、联防联控,做到严防严守、寸绿必护,建区十年来累计巡护里程达110万公里。为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开展清明节“文明祭祀,防火为先”、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生态杯”有奖征文比赛等,通过召开联保联防会议,签订联保联防公约,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积极动员周边单位和居民加入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使每个人成为良好环境的享有者和保护者。目前,长白山森林质量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恢复,大型有蹄类动物增长超20%,被确定为全国东北虎种群恢复优先区。2016年6月3日,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成立野生动物救护站,为长白山保护区内受伤、病弱、受困等陆生野生动物提供救助服务,更好地维持长白山区的生物多样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长白山管委会在大气环境治理工作方面投入1000多万元,通过日常监察执法,督促企业投入800多万元用于大气环境的治理工作。自2012年起,加大对煤炭消费总量的控制,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截至目前,已拆除锅炉房45座、大小锅炉57台,新建供热锅炉280吨,新增供热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此外,加快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老旧黄牌车、对城市建成区中型以上的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及单位食堂大灶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严控建筑工地扬尘污染。
倡导低碳生活,以打造“慢城、慢行、慢生活”的理念为宗旨,投入1.8亿元,建设人行步道57公里、自行车道59公里,一级自行车服务站6处,二、三级自行车服务站27处,将800辆公共自行车全部投入运营。2015年11月24日,长白山池北区慢行系统在香港举办的中欧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获得了“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目前,长白山地区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数达8-12万个每立方厘米。为实时监测长白山的自然生态系统现状,2012年,长白山空气背景值监测站正式运行。主要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
10、PM2.5以及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项目进行监测,每五分钟向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传送实时数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一步长白山管委会将在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企业等地开展10余项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行动,继续在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扬尘管控、垃圾分类等方面进行专项治理提高区内环境质量,造福长白山人民,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央广网长白山6月26日消息(记者刘源源)国际旅游学会(ITSA)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T20”世界旅游名镇联盟长白山峰会,今天在长白山举行。全球30多个世界旅游名镇代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及旅游界人士云集长白山,通过主题论坛和圆桌对话,就旅游小镇全域化发展、融入“一带一路”促进交往合作、小镇的个性特色塑造等议题深入交流。主题是“打造世界旅游名镇联盟,促进生态保护与文明传承”
“T20”世界旅游名镇联盟,即Top(最好)、Tourist(旅游)和Town(小镇)三重含义。“T20”也代表着国际顶级旅游名镇20强。这届长白山峰会,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名镇,联合起来,发起成立“世界旅游名镇联盟”,汇聚全球智力,为世界旅游小镇的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也向世界集中推介全球最美的旅游名镇。在会上,记者看到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瑞士的达沃斯、荷兰的羊角镇、意大利的科莫镇、英国的格罗斯特、美国的布莱德莫,以及中国湖南的凤凰古镇、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浙江乌镇等,共有30个国际和国内知名旅游小镇派员出席峰会。
在目前这个旅游全球化的时代,旅游小镇是一个重要载体。它交通便捷,是旅游功能完善的综合体。可以为游人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运动娱乐等一体化的服务;同时对于加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承载和引领功能,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弘扬生态文化的支点和风向标。
长白山管委会新闻发言人、管委会秘书长岩一兵表示,世界旅游名镇联盟(长白山)峰会,将通过打造跨越国家、政府、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顶级智囊团,聚合优势力量,促进市场共享,深化开放互动,不断促进世界旅游名镇间的交流合作,积极破解旅游城镇发展面临的产业提升、投资建设、环境保护及文化复兴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和推动各级政府,乃至相关地区、国家为,全球旅游城镇的生态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本次峰会将依据旅游名镇的“突出的景观价值”“完善的产品体系”“强大的市场吸引”“全面的综合效应”等标准,评出20个“T20”世界旅游名镇,并发表“T20”世界旅游名镇主题宣言。
生态系统完整性
像长白山这样如此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温带地区是极为罕见的,因此也注定了长白山除旅游资源外的其它资源异常丰富。
据初步统计,长白山仅用材树种就有80余种,其中红松、云杉属、冷杉属、长白落叶松、水曲柳、黄檗、胡桃楸等优良用材树,几乎占针阔叶总数的3/4。
种类繁多的药用植物是长白山的另一大宗经济植物,这些名贵的野生药用植物都生长在腐殖质深厚的森林土壤中,世界上早已闻名的贵重药材人参便是长白山的特产。另外刺人参、刺五加、平贝母、百合、草苁蓉、瑞香、细辛、党参、天麻、木通、北五味子等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还是野生动物理想的家园。这里居住着300余种野生动物,光是兽类就约有50多种,其中不乏稀有珍贵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东北虎、梅花鹿、猞猁、金钱豹、紫貂、麝、青羊、黑熊等。
鸟类在数量上是长白山动物之冠。长白山鸟类约有200种,在数量上占据长白山动物总和的2/3,而且绝大部分是吃食害虫的益鸟,也是不可缺少的护林卫士和长白山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重要环节。
众多的食虫鸟组成了保护森林的卫队,抑制着森林害虫不能大量繁殖,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状态。金腰熊、大山雀、北红尾鸲及灰(脊鸟)(令鸟)、黄鹂、白腹蓝姬(翁鸟)等都是重要的食虫鸟;红交嘴雀不仅是森林中有着重要意义的鸟类,而且又是人们喜爱的观赏鸟;啄木鸟更是早已被誉为捕虫能手的益鸟。
此外,长白山的许多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也是长白山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它们也在熙攘纷繁的生物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四篇:关于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可行性研究讲解
关于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可行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鄱阳湖区;旅游开发;区位分析;生态经济
[论文内容提要]发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在江西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分析了环鄱阳湖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地缘优势? 交通优势? 政策优势, 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规划? 区域协调开发以及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等方面的不足? 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以及旅游线路和区域的相对完整性, 提出了建立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的空间战略构想, 并就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的开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所谓生态旅游业, 就是要遵循生态经济规律, 把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永久保护自然景观? 改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1]?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 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在生态经济区内发展生态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一?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旅游业发展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鄱阳湖区自然环境优越, 气候条件适宜, 人文历史悠久, 有着丰富多彩? 得天独厚的自然? 人文旅游资源[4]?自然旅游资源有庐山风景名胜区? 青山风景区? 柘林湖风景区? 云居山风景区? 梅岭风景区? 梦山风景区? 溪霞风景区? 琵琶洲风景区? 莲花山风景区? 鄱阳湖国家级候鸟保护区等, 部分景区已成为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旅游胜地?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文化底蕴厚重的庐山? 有号称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 有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一处采铜冶铜遗址——铜岭殷商矿冶遗址? 孙虑城遗址? 陶渊明故居? 黄庭坚故居? 白鹿洞书院? 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的真如寺? 明朝魏源墓塔? 紫阳堤? 老爷庙? 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腾王阁? “八大山人”纪念馆? 西山万寿宫? 绳金塔? 佑民寺? 九江的寻阳楼? 余干的宋代石刻? 鄱阳的荐福寺和芝山寺? 彭泽的龙宫洞? 七子坟? 将军墓? 红军后方医院等,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星光璀璨? 这些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得天独厚资源优势?
2.地缘优势?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长江中下游南岸, 湖体成葫芦形, 南北长173km, 最宽处约74km, 湖岸线总长1200km, 北部经湖口县与长江相连, 其余三面环山[2,3]?环鄱阳湖区地势平坦, 四周山丘环绕, 地貌形态多样, 与省内其它景区(如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三清山风景区? 龙虎山风景区等 相比较, 地缘优势十分明显? 第一, 湖区地处在江西省的北面门户, 与湖北? 安徽相邻, 与东部发达省市(江苏? 浙江? 上海 一衣带水;第二, 湖区广大地区经济发发展相对落后, 但生态环境和水质状况都比较好;第三, 鄱阳湖湿地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4,5]?鄱阳湖先后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东西亚鹤类保护网络? 全球重要生态区? 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世界生命湖泊网等生态保护重要组织, 这将为鄱阳湖及其流域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3]? 3.交通优势?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处在横向的长江黄金水道与纵向的京九大动脉的交汇处, 是联接东西? 贯穿南北的交通枢纽区域? 此外, 还有浙赣? 鹰厦? 皖赣等干线及武九? 合九等若干支线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省市相联系? 在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有以南昌? 九江? 景德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水上交通以赣江? 抚河? 修水? 饶河? 信江为主要航道, 汇集鄱阳湖, 然后进入长江航道? 作为长江重要的对外港口——九江港, 相继开通了至日本? 朝鲜? 东南亚? 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直达航线和中转航线? 在民用航空上, 有南昌昌北国际机场? 九江机场, 航班通往全国各地, 并已经有了国际线路? 4.政策优势?1998年灾后重建, 国务院提出了“32字方针”, 为鄱阳湖地区的发展及其环鄱阳湖旅游圈的建立奠定政策基础?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东部地区的产业开始向西部转移, 处于东西部过渡区的江西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面对着难得的机遇, 在
这关键时期江西省适时的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建立“三个基地? 一个后花园”? “环鄱阳湖旅游圈”? “环鄱阳湖城市圈”?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的发展战略? 湖区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互补优势和层级优势? 纵观环鄱阳湖地区, 旅游资源的分布呈现为“总体广泛? 局部集中”的特点? 区域内各个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在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生物多样性等各具特色? 有所侧重? 因此, 在发展环鄱阳湖旅游圈时, 应该充分认识各个景区所存在的差异, 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的互补优势? 另外? 环鄱阳湖区各旅游景区因开发时间的早晚? 开发力度的强弱以及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重视程度的差异, 导致了各个景区在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上的差距明显, 可称之为旅游发展的层级差异? 层级差异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内, 也能成为一种优势, 这种优势即为层级优势? 在环鄱阳湖区, 处在较高层级上的旅游景区, 一方面为其它处于低层级景区的开发提供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 同时也能吸取新的旅游信息, 达到进一步改善? 提高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完善, 为区内低层级景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旅游业发展劣势分析
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看, 环鄱阳湖区当前总体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看, 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还远未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大多数景区的旅游业发展严重滞后, 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条件极不平衡? 1.区域整体旅游缺乏科学规划, 各景区各自为战, 未能形成资源整合效应? 长久以来, 环湖区各级政府对旅游区缺乏科学? 合理? 有效的规划, 大部分地区未能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 对整体旅游资源的数量? 质量? 种类? 范围? 自然环境? 开发价值? 客源前景等没有一个全面? 系统? 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不能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另外, 湖区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各自为战”, 大大降低了湖区旅游资源的整体组合优势? 2.区域旅游综合开发资金匮乏和人才短缺, 导致旅游时常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 环鄱阳湖旅游圈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南昌? 九江等地的年国民生产总值远高于其他县市?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环鄱阳湖地区资金分布的不平衡, 局部地区存在着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现象引发了诸多问题:其一, 基础设施建设严
重滞后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其二, 减弱了旅游资源开发能力, 直接影响到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其三, 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旅游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三?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1.坚持自然观光旅游和城市人文旅游协调发展, 积极促进鄱阳湖水域生态旅游发展? 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最大的旅游资源优势就是鄱阳湖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3,6]?开发环鄱阳湖旅游圈的旅游资源应该制定“自然观光旅游和城市人文旅游协调发展, 积极促进鄱阳湖水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创造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旅游品牌, 形成若干个可供旅游者选择的基本景观和旅游线路? 2.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总体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特别是鄱阳湖地区的湿地资源? 鱼类资源和候鸟资源受环境制约突出? 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对于环鄱阳湖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 要加大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环境治理和恢复的力度, 拨出专项资金, 在选定的精品旅游景区实施
综合生态环境整治;通过法律法规系统? 科学引导系统? 行政管理系统? 经济调控系统? 环境治理系统等来加以保障? 最终取得“人——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3.将发展旅游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 落后的经济? 文化现状是环鄱阳湖区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多年来, 湖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 农民纯收入都在江西省平均水平之下? 人口多? 密度大? 素质低, 不但过多消耗资源, 也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并形成恶性循环? 残酷的现实要求我们, 在发展当地旅游业时, 要结合鄱阳湖地区农业人口多? 农民收入低的实际情况, 努力发展替代产业? 做好生态补偿工作, 将发展旅游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 使百姓受益? 4.推进市场化进程,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发展严重不平衡? 整体水平落后, 这既有主观原因, 又有客观原因? 从主观上讲, 环鄱阳湖地区各个景区的投资? 建设, 更多是政府主导, 企业的参与度低, 当地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前瞻性, 政策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从客观上讲,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思想观念的制约, 各级政府对企业短期经济效益比较重视, 对旅游产业政府无力提供足够的开发资金, 而市场体系相对落后? 民营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因循守旧, 没有形成从环境资源要效益的创业模式? 所以说, 各县市政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 在观念? 机制和政策上有所创新, 从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 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管理? 完善融资宏观调控? 加强投资监管等方面入手,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与政策的刺激作用? 四?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强化各个县市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在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规律[7]?凡是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 原则上政府不应该介入, 而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 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与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法律? 法规体系;第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三, 加强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 对环鄱阳湖旅游圈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宣传与促销?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加大旅游产品的科技和文化投入? 资金短缺? 投入不足是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要制定优惠政策, 通过加大政府投入? 加强各县市合作? 充分利用现有资金? 积极引进外资? 发动社会和群众集资? 旅游企业税收返还等途径, 来推动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 在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要重视资金投入, 更应该突出强调科技与文化的投入, 不断提高旅游企业生产? 管理的科技水平和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3.加强环鄱阳湖旅游圈信息网络建设, 形成便捷的信息共享体系? 在建立和发展环鄱阳湖旅游圈中, 必须加快区域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较短的时间里建成较为完善的网络信息共享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为真正实现区域内各个景区间的协调与整合提供便捷快速的渠道,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环鄱阳湖旅游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现共同发展? 4.进一步深入发展原有旅游景区, 培育具有特色的新兴旅游基地? 环鄱阳湖旅游圈特色游主要有三个系列:环湖生态旅游系列(观鸟? 草洲? 治沙? 冰川遗迹? 森林?
山岳? 瀑布等, 文化旅游系列(名人故居? 古代书院? 摩崖石刻? 古战场? 革命文化? 宗教文化等, 休闲旅游系列(温泉? 漂流? 泛舟? 垂钓? 康体疗养等?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应着力构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框架, 重点培育特色产品? 特色品牌, 要在“特”? “新”? “奇”上做好文章, 要加强各个县市的协调, 推出富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的综合旅游产品, 增强环鄱阳湖旅游产业在全省? 全国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桂慕文, 毛小林, 杨淑萍等.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江西的生态经济建设[J].农业考古,2005,(3.[2]蔡海生, 赵晓敏.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
报,2003,(6.[3]蔡海生, 赵晓敏, 朱德海.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管理[J].人民长江,2007,(2.[4]吕桦, 刘影.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3.[5]黄细嘉, 龚志强.鄱阳湖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2.[6]崔丽娟.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2.[7]湛贻庆, 甘筱青.鄱阳湖区国内旅游市场开发[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4,(4.
第五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小丽 张英 汪瑾
来源:《当代经济》2011年10期
【摘要】 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圈内各方在旅游政府协作、资源协作、市场协作、交通协作及线路协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缺乏、协作深度不够、协作偏重于政府、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协作发展的对策。
区域旅游协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旅游行政或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当今世界,竞争产生效益,合作更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区域内协作整合被证明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跨越襄樊、荆州、宜昌等8地,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区域,以旅游产业为引擎,来推动鄂西地区乃至湖北省经济发展,圈内各地就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各地协作整合成效关系到鄂西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当前鄂西圈旅游协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深化圈内旅游协作,提高协作效果。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现状
1、旅游政府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如2009年8市共同出资组建了鄂西圈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资本运作,扩大资本及资产规模,增强公司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投融资能力。此外,8市(州、林区)旅游局2009年正式签署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建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合作协调会议制度,每年轮值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重大问题。
2、旅游资源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各自拥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只有重新整合这些资源才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如鄂西圈内,宜昌、荆州、襄樊等地都拥有部分三国遗址,在未协作之前,它们各自宣传自己的古三国遗址旅游文化,建立协作关系后,把三国文化旅游整合成一个拳头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成为了一个品牌。
3、旅游市场协作
旅游市场协作主要包括各协作方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圈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如8市(州、林区)旅游局正式签署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就8地旅游市场开拓与整体促销作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8市(州、林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促销团前往西安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旅
游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启动了鄂西圈公众服务网建设项目,进一步整合鄂西圈经济社会、资源、生态、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鄂西圈旅游服务水平,扩大鄂西圈知名度和影响力。
4、旅游交通协作
自2008年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旅游圈的政策以来,鄂西旅游圈在交通方面进行了很大协作。如2010年武神(武当山—神农架)公路竣工,不仅使武当山至神农架旅程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而且串起了鄂西旅游圈内几大知名景点,兼具旅游走廊和交通通道双重功能;沪蓉西高速通车,让恩施至武汉车程由12小时锐减至6小时,让“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宜万铁路通车,宜昌由过去的旅游终端变成了旅游集散中心,拉长了鄂西圈的旅游线路,游客参观完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可以经由宜万铁路,继续到恩施旅游。
5、旅游线路协作
目前,鄂西圈8地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整合了圈内协作前各自分散的一些旅游线路,推出了一些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精品线路、主体线路。如推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侯乙墓—京山屈家岭—大洪山风景区—枣阳雕龙碑遗址—古隆中—襄阳古城—谷城薤山、南河风景区—神农坛景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谒祖线;恩施鱼木寨—大水井—腾龙洞—沐抚大峡谷—唐崖土司城遗址—清江闯滩—巴土圣山—下钟家湾长阳人遗址—撒叶儿荷—清江画廊—长阳清江古城—愚人岛—宜都天龙湾—柴埠溪大峡谷清江巴土民俗风情线;襄樊隆中风景区(三国文化园)—襄阳古城—南漳水镜庄—徐庶庙—明显陵—荆州城墙、关帝庙、关羽祠—华容大道—绣林镇—当阳长坂坡、关陵、玉泉寺—猇亭古战场三国文化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的跨省区精品线路,把鄂西圈内各地景点串联在一起,整体扩大知名度,并延长游客旅行时间。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
鄂西圈各地都充分认识到了协作发展的重要性,也想通过与其他地方协作来促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协作条款,故而影响协作成效。目前鄂西圈专门的旅游协作机构是湖北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鄂西圈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市(州、林区)及其县(市)级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的具体衔接落实工作,但未能在圈域范围内制定出专门的协作章程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和规章制度,以指导圈内各地更好地进行协作实践。如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范围上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因缺乏具体的协作办法和规章制度,各地为争得资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互不相让,影响规模收益获得。
2、协作深度不够
区域旅游协作应坚持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特征,但区域旅游资金、从业人员等要素应充分放开,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当前,鄂
西圈内旅游协作更多地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市场的联合促销及旅游线路的协作上,而在旅游其他要素协作上表现力度不够,如旅游资金各自筹措,旅游企业各自为营,旅游从业人员在圈域内未有序流动,也未打造鄂西圈整体旅游形象,树立鄂西圈旅游品牌等,从而影响了鄂西圈协作发展的效果。
3、协作偏重于政府
区域旅游协作的主体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两方面组成,区域旅游协作需要政府介入,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协作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企业应该是区域协作最重要的主体,区域旅游协作最终要落实到旅游企业上,光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企业的积极性,区域旅游协作是不可能持久的。现阶段鄂西圈旅游协作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旅游企业为辅助角色,旅游协作呈现出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企业多在旅游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进行协作活动,企业定位不清晰,角色边缘化,导致旅游企业在旅游协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
对于鄂西圈内各地而言,它与圈内其他地方进行旅游协作的积极性在于这一行为能否给它带来收益,预期收益越大,协作意愿就越强烈。鄂西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旅游产业协作发展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的利益,各协作方会更多关注其现实和未来利益,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决策,如果与其他地方协作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会损害自身利益,那么该地就不会主动参与协作甚至拒绝协作,从而给协作带来难度,影响鄂西圈协作成效。
三、加快鄂西圈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协作可执行度,拓展合作深度
要促进圈内旅游协作发展,必须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作章程和协作条款,内容包括鄂西圈旅游协作的目标及范围、协作对象、协作参与者、协作项目、协作可行性、协作的预期效果、协作方式、协作时间、协作进度、协作法律法规、协作后续利益分配等,否则就只能流于表面或口头,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旅游资源协作、旅游线路协作和旅游市场协作的基础上,将圈内旅游协作的领域逐步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全方位地拓展,建立统一的旅游人力资源流动和培训机制,建立统一的旅游研发咨询和旅游求助平台,建立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等,积极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
针对很多行政办法、管理办法、法律办法缺乏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等问题,鄂西圈的发展应以市场的利益共享为原则,以市场为整合的力量,冲破区域的范畴寻求优化;加快要素市场化步伐,发挥企业的主导优势,激发地区协作活力。让旅游企业唱主角,旅游企业是圈内旅游协作的主要实施者,圈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旅游要素的整合都可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协作来实现。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分工及投资范围,继续加大为生态文化旅游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为旅游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的硬环境。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鄂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经营。
3、建立协作利益补偿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目前,鄂西圈关于利益补偿的合作协议还是空白,这个空缺必然造成旅游协作过程中的不合作或抵制行为。因此,要在市场原则的指导下,以优势资源流动为核心,以间接调控为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贸易、价格、土资、社会保障等多种政策,通过在各市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引导资源和企业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圈内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制度,让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对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或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补偿,主要方式包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向受益多的地区征收调节税等,以体现合理、公平,把圈内协作建立在圈内利益互补、共赢的基础上,从而提高圈内各地协作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范春: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5(33).[2] 赵丽华:环青海湖旅游圈合作发展机制探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 高明、刘俊杰: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