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中国计划2014年开建跨阿穆尔河铁路桥

时间:2019-05-13 23:0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俄罗斯与中国计划2014年开建跨阿穆尔河铁路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俄罗斯与中国计划2014年开建跨阿穆尔河铁路桥》。

第一篇:俄罗斯与中国计划2014年开建跨阿穆尔河铁路桥

俄罗斯与中国计划2014年开建跨阿穆尔河铁路桥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与中国计划明年2月开始建设跨阿穆尔河(黑龙江)的铁路桥。

俄罗斯交通部在俄中跨阿穆尔河铁路桥建设临时工作小组会议结束后表示,俄罗斯与中国计划在2014年2月启动跨阿穆尔河铁路桥梁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2016年12月完工。

据了解,跨阿穆尔河铁路桥建设协议是按照中俄政府签署的政府间协议在今年夏季签署的。这个建设项目资金来自国家和私人公司两个渠道。参与这个项目建设的俄方人士透露,跨阿穆尔河铁路桥北起俄罗斯下列宁斯科耶村、南至中国同江,全长2.2公里,桥梁的大部分将位于中国境内。而俄罗斯部分的0.3公里的设计投资为90亿卢布(约合18亿人民币)。

第一阶段的通行能力为520万吨,第二阶段将达到2000万吨。

中俄两国远东的跨界地区是双方经贸往来最直接和最活跃的区域。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在发展自身经济过程中正好需要这些资源。边界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为中俄双方供求关系提供更多的便利。俄方曾明确表示,跨阿穆尔河铁路桥建设项目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能收回它的成本,同时也很需要这座桥梁来连接中俄双方贸易友好健康的发展。

据了解,明年即将开工的跨阿穆尔河铁路桥连接的俄犹太自治州的下列宁斯科耶村和中国同江这条线路正是俄罗斯向中国运输铁精矿的必经之路。此外,铁路桥建成后,俄罗斯还将利用这一新通道向中国出口煤炭、化肥、林业产品和其他商品。

来源:国际在线

第二篇:俄罗斯餐桌礼仪与中国餐桌礼仪的差别

俄罗斯餐桌礼仪与中国餐桌礼仪的差别

摘要:餐桌礼仪是一个国家风俗文化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本文在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三方面分析了两个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别,希望能给大家参考。

关键词:餐桌礼仪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越来越多,餐桌礼仪在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较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对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增进两国进一步的交流有着深刻的意义。同时,餐桌礼仪是也一个国家风俗文化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本文在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三方面分析了两个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别,希望能给大家参考。

一、两国在座次安排上的差异。

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是饮食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对空间的观念是经过后天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习得的,其中文化因素尤为突出。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以及有关空间的价值观念也就有所不同。俄汉民族对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具有明显的差异,我们不可忽视。中国人一贯重视“座次”。《礼记 》中讲 “天地位焉,意即天地万物各有其位,马虎不得。在中国,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传统做法除以南北为尊卑外,在民间吃饭,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长者等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高贵或重要的客人时,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高贵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主人可以在首座的左手或右手就座,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左右,以次类推,逐个排列下去,最后一个背对门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坐或者买单的人坐,因为这样买单时出出进进不会影响其他的客人。而在俄罗斯和其他西方国家,排座次的做法跟中国传统排法正好相反。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是右为尊,左为次。这是因为在古代西方社会,人们习惯用右手握匕首,刺杀坐在左边的人。如果将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手位置上,不仅他刺杀不方便,主人还有制服他的优势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宴会上刺杀这一古老现象近乎绝迹。今天,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是已不再着眼于安全保护,而是出于心理保护的需求,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

在西方和俄罗斯,“女士优先”是他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是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这是因为他们信奉基督教,玛利亚是他们尊崇的圣母。在西方和俄罗斯的宴会中,女性一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按照国际惯例,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右高左低,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离主人的座位远近而定。同时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即使是夫妻也是如此,并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不但如此,男士还要替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这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位居第三、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面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座上都算失礼。如果是长条桌时,主人常常坐在上方横位,客人分坐两旁,女主人则多坐下方横位,以便照顾客人和招呼上菜。有一点不同的是,在俄罗斯的一般生活中对席间座位的安排无严格规定,不太分上座和下座。主座一般是邀请人。需要注意的是,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因为按照俄国人的说法,只有不速之客才会这么坐。也不要坐在桌角,按照俄国人的风俗迷信,坐在桌角的人要倒霉,如果是姑娘的话,那她就会嫁不出去而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正式的宴席上根本看不到女性的身影,从而也就无需考虑女性位置的安排,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两国在餐具使用上的差异。

俄汉民族在使用餐具时与我们中餐及西餐礼仪均有不同的规范。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和匙,其基本用法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汤匙的持法与握笔的方法基本相同,即:匙柄置于大拇指、食指之间,用中指在柄下托住。需要注意的是,手指务必持在匙柄上端,而不是匙柄下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使用刀叉进餐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一般是切一块,吃一块,不要一下子全部切完,每块大小应掌握在一口量为宜。只有在无需用刀切割食物时,即无需刀叉并用时,才可以改用右手拿叉。刀除了用于切割食物,还可用来帮助将食物米饭等拨到叉上,但千万不可用刀挑起食物往嘴里送。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多副刀叉,应由最外面的那副依次向内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应将刀叉平行摆放在盘内,这样侍者就知道可以撤盘了。如果没有吃完而需要放下刀叉,那一定要把刀叉呈八字摆放在餐盘两边,表示用餐尚未结束。而中国人吃饭的工具是筷子,不像俄罗斯人吃饭那样麻烦,餐桌上的摆放也没有刀叉那么复杂。可以说“筷子”是老祖宗为我们传下的一件法宝,简单、方便又实用,除了喝汤,细细的两根竹筷,拿在手上,运用自如,能戳、能挟、能撮、能扒,神乎其技。尽管现今的餐具已经发展到琳琅满目,唯独筷子一双,无法取代。使用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也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 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同样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等等。

三、两国在就餐氛围的差异。

俄汉民族饮食文化的另一大差异,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俄罗斯餐桌上的“静”。中国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就餐方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因此,不论是迎新年、过生日、办喜事,还是请朋友吃饭,只要是宴席,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中国人讲求家庭观念,注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一种其乐融融的祥和气氛中一起分享各种食物。人们既是在享受着满桌的佳肴盛馔,更是在享受着那份欢乐与喜庆的气氛。中国人尽管平日好静,但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一片热闹喧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这大概源于 “饮食所以合欢也 ”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当然这种边吃边大声地交谈,旁若无人,哪怕所谈论的东西让几米远外的人听去也满不在乎,更不注意大声说话和喧闹会给餐厅其他客人造成干扰,也是外国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俄罗斯人用餐习惯是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最普遍的盘式服务是将餐食在厨房分装到每一只餐盘中,由服务员从厨房端出,再迅速、礼貌地送给每位客人。用餐时,双手放在桌面以上,胳臂肘不能搭在桌面上,更不能翘二郎腿。俄罗斯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同时也会不失时机地与左右客人交谈。如左右客人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用餐时他们从不高声笑谈,一般是交头接耳,像说悄悄话似的,更不会在咀嚼食物时说话,音量保持在对方能听见的程度上交谈。俄罗斯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尽管俄罗斯人特别喜欢喝酒,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有很好的酒量,但他们敬酒从不劝酒。他

们举杯喝酒时,也要说祝酒词,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间隙致祝酒辞,祝酒时力求做到态度热情、话语简短、幽默诙谐。所以在俄罗斯无论餐厅大小,就餐时没有任何的喧闹,大家都是低声细语,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同时表现出他们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俄罗斯人的独立意识,诸如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等。这和中国相比,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从表面形式上看这种就餐方式似乎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客气和独立,但实质上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卫生。分餐制还可以体现适度节俭、合理饮食的理念,克服中餐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的缺点。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减少浪费。不管是餐前小吃还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是与就餐者的食量挂钩的,菜肴道数尽可能少,但保证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宾客对个人的用餐数量有了明确的量化概念,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又益于身体健康。我们现在的自助餐、冷餐也都体现了这个宗旨。

四、结论

总之,餐桌礼仪在人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孕育着不同的餐桌文化,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是当今国际交往的一条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遵循国际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与尊重有关国家的礼俗,做到因人施礼,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参考文献:

[1] 王娟.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 崔卫.当代俄罗斯流行音乐文化及其语言表达[J].俄语学习.2007(01)

[3] 陈君.宴会上的餐桌礼仪[J].秘书之友.2010(03)

[4] 陈惜姿.餐桌礼仪[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8(06)

第三篇:中国与俄罗斯淡水资源发展前景与战略

写作大纲

一.淡水资源合作背景

水除了是生命和环境赖以维系的根本,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也是每一个国家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而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力的不确定性,全球水资源的供应情况非常严峻。在中国,虽然是全球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却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交织作用下,中国目前有400个城市已经出现供水不足的状况,其中110个城市属于严重缺水的范围,年缺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在中国周边地区安全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解决因水资源而引发的外交争端问题,周边很多国家以“水资源”问题为切入点,推陈出新“中国威胁论”。

二.淡水资源合作原因

即使是在全球淡水储量告急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水资源也可以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不仅如此,俄罗斯还拥有出口水资源的雄厚实力,因为其庞大的水资源,自己消耗的只占其中的2%。

在2009年,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就曾在莫斯科召开的首届“干净水”国际论坛上透露,俄罗斯已开始讨论向邻国出口水资源的可能性。他认为,过5年或最多10年,俄罗斯出口水资源将成为现实。按照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对水资源的污染速度,未来俄罗斯在石油之外,将会又多一种对中国的战略资源--水资源。

三.淡水资源合作目标

水资源危机使可饮用水问题“安全化”,国际社会对“水战争”或“水冲突”的担忧和恐惧正随之日益加深。近些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水纷争事件,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构建的重要因素。水问题也属于一种区域性的公共问题,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在与拥有丰富淡水资源的俄罗斯进行淡水资源方面经济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层面上,通过中国与俄罗斯逐步开展了多层面的带有战略伙伴建设,使之发挥着冲突预防,危机管理与促进区域合作的职能,凸显了中国为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周边地区,推动周边经济合作,构建大国风范和角色定位。

四.淡水资源合作潜力分析

从欧盟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区域合作一体化的趋势,中国与俄罗斯在区域的合作发展中可以各取所需,根据自身的特点互相提供真正适合本身的资源。淡水资源的合作有利于提高两国的交往与国家实力的无形资源,不仅突破国家界限,而且还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还惠及后代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这次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两国的问题,还创造了一个互动合作的空间,缓解中俄两国之间因水源交界污染等紧张的关系,推动更广发的资源合作,从而有利于国家间关系的平稳发展和地区和平的塑造。

五.淡水资源合作方式

1.与俄罗斯国家政府协商分享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注重合作 2.配送专家多渠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 3强化科学管理,实施科学有效的水资源调度工作 4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域污染治理方案 5 进行区域生态水文的修复和重建

第四篇:中国与俄罗斯签署30年天然气供应协议[定稿]

中国与俄罗斯签署30年天然气供应协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21日在上海共同见证中俄两国政府《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

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

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是在中俄两国领导人亲自关心和推动下,在两国政府直接指导和参与下,在双方企业长期共同努力下实现的,是中俄加强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 系、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互信互利原则。双方将共同努力,落实相关工作,确保项目圆满实施。

另据华尔街日报早前报道,此协议价值近4560亿美元,供气管道有望于2014底开建,并将自2018年起开始供气。

围绕该天然气协议的谈判已持续十多年时间,之前在价格、天然气管道线路以及中国在俄罗斯项目中的股权等问题上遇到了障碍。

第五篇:中国与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比较研究

中国与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比较研究

【摘 要】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也是一个声乐艺术大国,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而完善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能够给中国高校声乐教学以丰厚的启示和借鉴。鉴于此,本文以两国的高师类院校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艺术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以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与俄罗斯;高师声乐教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27-02

一、俄罗斯高师声乐教学概述

俄罗斯高校声乐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自由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音乐教育的价值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必修科目。1864年、1865年和1866年,彼得堡、基辅和莫斯科三所专业音乐学院建立,在专业院校的带动下,先后又建立起了二十多所社会音乐学校。十月革命后,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整个体系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就是以专业院校和高师院校为主的高等音乐教育。20世纪90年代,虽然国家出现了巨变,但是因为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且已经十分健全,所以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特别是高师院校,仍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唱者和声乐教师,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俄罗斯声乐学派,仍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二、中国高师声乐教学概述

20世纪初,在当时特殊的环境和形势下,一些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如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纷纷提出要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萧友梅,还创立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学院,在当时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教育事业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多所专业音乐院校纷纷建立,一些师范院校也成立了音乐系,并借鉴了苏联的理念和模式进行教学,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院校都建立了音乐系,声乐更是被列为了必修课,学生的就业方向也十分广泛,既可以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从事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工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是声乐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与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比较研究

(一)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一旦目标树立之后,所有教学活动都要朝着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在俄罗斯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树立是十分多元化的。虽然是高师声乐教育,但是并没有将目标局限于培养音乐教师这一个方面,而是让学生在获得扎实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进行培养,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在中国高师声乐教学中,虽然也不再局限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单一目标,但是在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方面还存有较大的不足。特别是自高校扩展以来,学生数量激增,而教师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所以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成为了中国高师声乐教学一个急需解决的瓶颈。需要学校和教师都对此有充分的重视,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的话,则要考虑分阶段、有步骤的推进,并在短时内付诸于实施。比如一些院校推行的导师负责制,就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培养方案,这就是一种进步和完善的表现。

(二)教学模式方面

相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人口数量并不多,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基本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沿着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一步步前进。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比较融洽的,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学生也不是言听计从,自身的一些想法、意愿等有及时表达的机会,而教师也会予以及时的回应,师生双方在相互探讨、交流中共同推进教学的展开。在中国高师声乐教学中,因为在建国初期基本沿用了苏联高师声乐教学的模式,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学生数量的激增,在教师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便不再适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如果一味的坚持,也势必是以课时量减少、课时缩短为代价。所以应该及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既能够充分保留一对一模式的优点,又符合当下的实际条件。近年来,一些学校探索出了小组课的模式,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水平、性格等要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进行小组授课。其优点在于,因为小组成员的水平相似,所以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对此教师就可以采用集体解决的方式,使教学效率成倍的提升,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琴房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因为小组成员数量不是太多,所以教师仍然可以进行个别指导,达到了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的要求,所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师资建设方面

在俄罗斯高师院校中,对于师资建设是极为重视的,比如每年都会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和充电的机会、定期开展对教师的考核、要求教师参加演出实践等。也就是说,成为了一名高师声乐教师后远远不是终点,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仍然要不断的丰富和提升自我,从而保证整个教学的先进性。而在中国高师院校中,声乐教师都是以教学为主,忽视了个人的丰富和提升。多数教师都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按部就班的推动教学开展,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知之甚少,且自己的一些演唱理论、技能等也都相对落后,加之学校对教师的学习支持力度有限,共同造成了这一局面。所以作为学校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师资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声乐这种具有技能性特征的学科来说,更应该对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有及时了解,并根据需要主动调整教学的多个环节。作为教师自身来说,也应该树立起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除了获得多方面的丰富和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学生面前形成良好的示范,即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是永远没有终点的,唯有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才能有所收获。

(四)艺术实践方面

声乐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只有通过演唱,才能够将声乐作品传递给观众。所以在俄罗斯高师声乐教学中,对于艺术实践是极为重视的。在校内,艺术实践类课程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且有着严格考核标准;在校外,每个学校都建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定期指派学生前往实习,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有着较为充足的演唱或教学经验,基本满足工作的需要。但是在中国高师声乐教学中,艺术实践却呈现出明显的不足,多数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唱或实际教学中,就会因为相关经验的匮乏而发挥不佳,不但不利于个人的就业和发展,更是与声乐本质属性相违背的。所以需要进行全方面的变革和完善。在校内,一方面要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则要完善场地和设施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并指派专人进行管理,使其长期处于稳定、可用的状态中,满足实践活动的需要。在校外,要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比如可以和一些演出团体、学校等签订协议,定期指派学生前往实习,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也可以满足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正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所获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与俄罗斯等高等声乐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在多个环节存在差距,这就需要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以一种学习的姿态,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取长补短,将对方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措施等结合实际为我所用。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将俄罗斯和我国高师声乐教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高师声乐教学一定能够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冬艳.从国外声乐教学艺术看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不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2]陈明孔.从俄罗斯音乐教育成就看我国音乐教育[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下载俄罗斯与中国计划2014年开建跨阿穆尔河铁路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俄罗斯与中国计划2014年开建跨阿穆尔河铁路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