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山西省长治市城市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山西省长治市城市建设的调查报告
北京城市学院08资源本三班: 张鑫 廖胜男 刘超 靳书榕
一、前言:
山西省长治市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中小型城市,市区面积56平方千米,市区人口四十万。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市区的道路整改等一系列问题加以规划和建设,目前长治市交通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交通网,出行是否便利,主干道的畅通程度是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关系着市民生产生活的各个发面,交通成为了带动市区发展的重要经济命脉。
1、调查时间:8月25日~8月28日
2、调查地点:资金东路与大北街交叉口、云步步行街口、英雄
路街口
3、调查方式:小组成员对路人以问卷调查及口头问卷的形式进行
调查。通过互联网查询和整理的方式对长治市的交通状况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4、调查目的:了解市民对市区交通状况的基本看法与意见建议,对城市交通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可行性建议,创造更好的交通条件。
5、调查结果:市民普遍对市区交通状况较为满意,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多,高峰时段主要交通干道上的道路阻塞是市民普遍反映的问题。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对这一状况有所缓解。创造和谐文明城市。
二、主要内容:
1、对调查问卷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得出的相关数据和结论:
(1)对目前市区的交通状况有何评价?A 很满意 B满意 C 不满意
D 很不满意
A 12%B59%C 17%D 12%
结论:59%的市民对市区的交通状况满意,占了绝大多数。12%的市民很满意。只有29%的市民选择了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这表明,市区交通整体状况比较好,但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2)大多数情况下出行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A 步行 B 公交车 C
自行车 D私家车
A 21%B43%C 9%D 27%
结论:长治是个小城市,市民日常生活一般固定在较小范
围内,21%的市民认为,在市区短途的出行会选择步行,以步
代车是最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大多数市民还是选择乘公交车出行,完善的公交网,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方便快捷。选择自行车的大多是在校初高中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开始成为人们出行选择的一种较为主要的方式,并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
(3)自己家附近的道路上是否有交警或协管员指挥交通?
A 有B 偶尔有C从来没有
A 67%B 17%C 16%
结论:从此问卷题目可以得出,长治市交通管制措施实行的比较规范,在多数交通路口都设有交警或交通协管保障交通畅通。16%从来没有交警出现的路段,多数是正在整改的狭窄路段,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一些不便。需要进一步治理。
(4)在没有交警和协管员监督情况下是否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A 会B不会C 有时会、有时不会
A 87%B3%C 10%
结论:87%的市民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但依然有少部分市民交通规则,在居民区,学校等地进行交通规则宣传和教育有一定的必要性,好的交通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5)认为哪些路段修建不合理,应该进行整改?
英雄路是长治市主要的商业街,多数市民认为,英雄路
应该进行扩建,缓解该路段在客流高峰时段的拥挤状况。私家车数量在近年来急剧攀升,很多市民选择自驾车购物,方便快捷,但英雄路的路况在高峰时段车辆人流承载力不足,反而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
长治市区扩建,市区周边的省级公路等多用于运输物资的公路直穿市区外围,汽车运输,是山西省煤炭资源输往外地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多市民表示,在市区外围多用于运输的路段上更应该加强建设,大吨位货车通过引起的公路路面开裂等状况必须引起政府的重视,另外在公路旁增加隔离带的建设,防止煤渣煤屑四处张扬,以免严重影响了市区美观和空气状况。给市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6)对长治市哪一路段的道路建设和交通状况最为满意?认为哪一
路段可以成为市区道路规划和建设的典范?
长治市滨河路是倚靠滨河游园新建的一条市区主要干道。
很多市民认为该路段不仅公路宽阔,且道路旁边的绿化建设很好,为市区增添了一抹亮色。该道路上集中分布着几座大型商场和超市,但交通状况始终良好,很少出现拥堵的现象。
府后西街,是长治市建市以来就一直有的主要干道,穿过
长治市的回民区,在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该街道一直是长治市文明街道。秩序井然。
还有很多市民表示,大北街道路两旁的大数,在夏季给人
清凉舒适的感觉,整个街道是一个绿色的苍穹,希望这种树种在长治市其他道路上也可以种植。
2、关于长治市交通一些合理化建议:
(1)增加和完善营运车辆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主要交通干道进行改建和扩建,保证人们出行便利。在商业区大型停车场的建设也十分必要,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停车不便的状况。
(2)在机动车辆迅速攀升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公共交通覆盖面积也应该扩大,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交通枢纽体系,实现公交线网和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连接。倡导低碳生活,短途出行选择自行车,步行等无污染的交通工具。
(3)道路的绿化是市民普遍关注的话题,绿化带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市民出行安全,更起到了美化环境放松心情等作用。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张重要名片。搞好绿化,是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城市交通的畅通,需要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加大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有效保障出行安全和交通有序。同时,进一步完善交通管制力度,在整改的道路上,行人车辆路过不便,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适当的交通管制,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结语:
我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区人口集聚增加,城市间的物流人流活动日益频繁。城市交通无疑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交通状况也关系到所有市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交通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每位市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城市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氛围。建造一个美丽文明和谐的新长治。
调查问卷
(1)对目前市区的交通状况有何评价?
A 很满意 B满意 C 不满意 D 很不满意
(2)大多数情况下出行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A 步行 B 公交车 C自行车 D私家车
(3)自己家附近的道路上是否有交警或协管员指挥交通?
A 有B 偶尔有C从来没有
(4)在没有交警和协管员监督情况下是否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A 会B不会C 有时会、有时不会
(5)认为哪些路段修建不合理,应该进行整改?
(6)对长治市哪一路段的道路建设和交通状况最为满意?认为哪一路段可以成为市区道路规划和建设的典范?
第二篇:城市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
城市社区组织建设 内容摘要
城 市社区组织建设有行政推动模式与自治模式之争,我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应该遵循责名求实这一简单的路径,先将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所辖区域,然后再求居委会自治组织角色之复位,这一定位与复位的过程便是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社区组织建设能更好的宣传中国共产党,让人们更好的围绕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好的管理居民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什么是城市社区组织
社区建设组织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更好的进行群众管理,和服务人民群众。
城市社区定位
那么我们所说的“城市社区”在我国城市中到底是指什么?
有人认为“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大致就是社区的地域空间,为了淡化其行政区划的色彩而突出社区特征,许多学者称之为街区” 有人认为就是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 还有人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已成为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会这些基层管理机构的代名词 还有人指出“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城市社区指涉的是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 而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曾撰文指出“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和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的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的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主导形式,形成社区地域”
可见目前对城市社区的在我国的具体所指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就是指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只有少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应该指居委会所辖区域。在我们思考社区的定位时,我们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提出社区的概念,为什么要倡导社区建设,显然社区概念在我国的提出是有明确的背景和用意的,那就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由计划转向市场,计划经济破产,政府不再拥有支配所有社会资源的能力了,但政府承担的职能仍然是全能式的,在此状况下,政府不堪重负,社区概念的提出与社区建设的倡导就是政府想将自己担负的过多的职能还给社会,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明白了这样的背景与用意,我们再来定位社区就明晰多了。我认为在我国开展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城市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所辖区域而非定位于“街区”。城市社区的具体定位问题不仅涉及社区的性质问题,更牵涉到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主体问题,从而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乃至最终的成败。
社区核心所指还是明白无误的大家基本公认的: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相互依存的自发性的地域共同体。其主要特征有:民间性、普遍参与、自治、高度认同、情感依赖等。居委会所辖区域刚好在理论上符合社区的性质:居委会在理论上是居民普遍参与的自治组织,非官方组织,居民由于日常生活聚居的原因,对所生活的居民区有某种自发的认同感,居民间也有一种相互的情感依赖。将城市社区定位为居委会所辖区域就使居委会成为理所当然的社区建设主体,而居委会本来就是法定的自治组织,刚好契合。就这为政府和群众积极发展城市组织将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让群众自行管理和提高自己的生活社区水平。
社区组织的复位
城市社区的定位后还必须解决社区组织的复位问题。这里所说的社区组织主要是指以居民委员会为主导的社区自治组织也就是非盈利成员组织,其区别于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非盈利公益组织。所谓复位也就是让其回复其原来的位置,扮演其本来应该扮演的角色。目前应该着力加以解决的就是居委会的行政化问题。居委会这一社区的主导自治机构变成了基层政府的腿,在实际上成了政府的一部分,甚至全然丧失了自治的特征。(在调查中大部分居委会成员认为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在实际上是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居委会日常工作中的70%左右来自街道办事处)当然居委会的行政化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和当前体制下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承认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决不能推演出容忍之、纵容之甚或发展之的结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基层社会永远只会处于国家的强行政控制之中,何谈社区建设。
社区组织建设复位问题
居委会的行政化首先表现于居委会组成人员的行政化。居委会组成人员的产生、待遇都由街道办事处控制或决定。虽然目前有些居委会实行了直选的试点,但选举之前有各种各样的反复做工作及各种组织保障措施,选中的也皆是原来的居委会成员也就是在选举前反复给居民做工作的街道办事处审定认可的候选人。居委会成员的身份是“民选街聘”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员属全民事业单位编制的专职干部。既然居委会成员都是政府的雇员当然都有了干部的身份和替政府做事的义务了。所以,居委会之所以能称之为居委会,必须要有城市社区居民来自己选举和审核。但是目前社区人员,尤其上班族,基本很少参加社区选举或者是活动,这是由于社区宣传不到位,社区居民没有凝聚力。这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居委会成员行政化,群众感觉选举和自己没有关系。所以积极性不强。 居委会本来应该代表社区与政府进行互动,作为社区的发言人向政府表达社区的利益和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制约基层政府的行为,从而达致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而在实际中其角色完全颠倒了,它反而成了基层政府在社区的发言人,要协助政府对社区进行管制与控制了。居委会既经行政化社区居民必然对其认同感不高,工作很难开展,很多居民“不给面子”。这使得城市社区组织建设非常困难。也是居委会和居民,还有物业和业主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居委会的工作经费依赖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开展各项事业的经费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街道办事处筹集得来。居委会的固定办公费用由街道办事处按统一拨付,但在具体使用上一般是“街管居用”,居委会用任何一笔经费都必须向街道办事处写报告申请报销。居委会开展公益事业或公共服务的费用也经常向街道办事处求救,或由街道办事处协调由居委会辖区内的有关单位捐助,甚或以街道办事处的名义向本居委会辖区内有关单位或居民摊派集资。
目前居委会这种“财政”来源直接决定了居委会的性质。如果经费及工资不是从街道直接获得,不是从政府(全部)获得,那么通过哪种方式筹集呢?显然应该从社区筹集,怎样筹集呢,是否是要居委会再设立一个专门收取费用的机构呢?经费和工资水平如何确定呢?我的一种不成熟的想法是经费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居委会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办理相关政府部门的有关事务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应该由政府拨付,另一部分是居委会办理社区自治事务的有关费用,这部分费用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定筹集。相应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也分两部分分别由政府拨付和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定筹集。当然这两部分费用具体如何分配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和不断的调整。居民(代表)大会决定筹集费用的数额后,如何保证征收又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居民(代表)大会下设一专门收取费用的机构负责征收,当然这个问题需要通过立法来规定,这种经费或者说一种新的规费或税种的征收还需要相应的政府机构的协助与支持。我认为这样一种设计能够体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结合,并且通过“强制性的利益关联”解决了部分居民对居委会的冷漠与不关心,使社区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居委会的社区自治组织的角色复位后,就可以通过自身的运作来动员起社区内各种资源进行社区建设。能够更好的进行宣传党的建设方针。更好的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解决社区矛盾,减少社会尖锐矛盾。
定位与复位后目前争议问题之解决
1、居委会组成人员的专职化与社会化问题
既然居委会作为社区的主导组织是居民的的自治组织,是社区的代言人,那么居委会的成员必须严格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选举产生,并且必须是本社区的居民。目前的“街聘”居委会“干部”和事业单位编制干部及由非本社区居民担任居委会成员都是不适宜的。关键是居委会组成人员的“干部”身份的改变就会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感,提高社区组织的“合法性”。
2、关于社区建设中的“议行分立”问题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可见在社区中居民会议是议事和决策的机构,而居民委员会即是居民会议的常设和执行机构,因此没有必要再设什么社区议事会来作为社区的议事和决策机构。社区议事会作为由社区内有影响力的人士和社区活跃分子构成的组织只能对居委会起建议、咨询和监督的作用,而决不能让其代替居民会议的最终决策权。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居民议事会俨然代替了居民会议,同时居委会人员还常有这样的抱怨:“议事会也不敢多开,多开怕闹麻烦”。之所以实践中居民议事会权利越来越大,居民越来越对之认同,正是因为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不够,认为他们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另外选择居民代表参加议事会制约监督居委会,一旦居委会复位后,居民对之认同度会迅速提高,那时居民就会认为进入居委会的人员都是代表自己利益的居民,因此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议事机构了,因为居委会本身就是一个委员会,是居民会议的常设议事决策机构。虽然居委会作为居民会议的常设机构,相对于居民会议属于执行层,但这并不意味着居委会对于社区建设的诸多事项必须亲力亲为。在居委会的工作中还可以有个组织管理与具体操作的分离,居委会囿于人力、精力、知识的有限,可以将社区建设中具体操作性的工作通过市场化的方法或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法将其分离出去,或者考虑在居委会下设一社区工作委员会专门承接居委会分离出来的具体操作性工作,这个委员会中的成员称作社区工作者或社会工作者,他们可以而且应该专职化和社会化,但他们一定要由居委会来聘用和管理,再不能来个什么“街聘”或事业干部编制了。经费由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向居民筹集
3、关于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关系问题
目前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实际上形成了双向依赖的行政隶属关系,一旦我们将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所辖区域,将居委会复位于其自治地位,行政隶属关系必将予以冲破。社区定位与社区组织复位后,街道办事处就不用再承担社区建设的直接主体组织的角色重任了,它就可以专心履行其政府职责而将组织开展社区服务、进行社区建设的任务交给居委会为主导的社区组织,但街道办事处仍是社区建设的一个主体,它社区建设上负有的职责主要是监管、支持和催化社区自治组织开展社区自治和社区建设,它要为社区内居民提供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居委会回复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后就可以从政府行政事务中撤离出来,专注于组织开展社区建设。
4、居委会和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
既然居委会是社区内的涵盖所有成员的自治组织,那么社区内其他的自治组织如业主委员会和其他的各种兴趣爱好组织在事关社区全体成员的利益的事情上必须服从居委会的指导和协调。社区内其他各类自治组织的组织活动必须接受居委会的监督和协调,它们和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发生纠纷居委会也有调解和协调的权力和义务。
5、社区内党组织与居委会等自治组织的关系
由于社区内的党组织在实际中与居委会同构是导致居委会一直被街道办事处强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在居委会复位后就需要改变目前这种社区内党组织与居委会完全同构职责不分的状况。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执政表现是领导政府,如果党组织能通过对社区组织自治的支持获取社区组织的自觉的高度认同,就相当于在新时期又找到了一条加强执政合法性的渠道,就会不断扩大执政的合法性,巩固执政地位。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基层党组织要主动自觉的支持居委会开展自治、开展社区建设,而不能一味的“配合”街区的党政机关对居委会下达什么行政硬任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街道党工委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的相应转变,而街道党工委的改变又对应于街道办事处在社区中角色职能的转变。在当今中国有人以认为循名求实不可得,依实求名亦不可得。这在急剧变革的中国社会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正是这普遍的名实日渐疏离(虽然其中蕴藏着变革的巨大张力)使我们进一步改革难以有清晰的路径可选择。我认为在社区建设这一问题上应当遵循正名求实----定位与复位这一简单的路径进行,这也是一种高效而又低成本的理性选择。这种选择虽然需要突破种种观念与现实的重重障碍,但其还是一条相对容易的渐进改革之路。中国的任何改革,包括社区建设都应走渐进改革之路,都应力求在既有法律体系既有体制框架内寻出路,一旦既有的法律体系和既定体制框架内没有了出路,创新突破,这是考虑到比较成本效益的理性的明智之举。在城市社区建设这一问题上既然一部《居委会组织法》提供的基本框架就可以解决诸多的问题,我们又何必还要浪费人、财、物、时间和精力去另辟蹊径呢?
第三篇:努力推进长治市创业型城市建设
努力推进长治市创业型城市建设
为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更好地服务“五五”发展战略,笔者就山西省晋城市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对比晋城创建工作,就长治市在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研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创建工作基本情况对比
长治市与晋城市同时在2009年被确定为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不同之处在于晋城市为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长治市为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经过4年多的工作,晋城市在创建工作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步。
1.晋城市创建工作情况
2009 年以来,晋城市把创建创业型城市作为激发经济活力、实现新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民生工程、人才工程和创新工程,积极构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五大体系,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效果突出,城市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齐抓共管、点面联动、全民参与的创业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从2008年至 2012年底,全市私营和个体工商户由4.7万户增加到6.6万户,增长41%;从业人员由6.5万人增加到9.4万人,增长45%,四年参与创业活动人数达5.1万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中,晋城市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一,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二。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9%,增速列全省第3位,比上年前移4位。
2.长治市创建工作情况
从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以来,长治市围绕省厅目标,初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今年出台了新的小额贷款办法,小额贷款范围进一步扩大,贷款额度进一步增加,担保方式更为灵活。截止至2013年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审批通过贷款达1085万元,银行实际放贷255万元。二是设立了城隍庙创业孵化基地,运行态势良好,入驻创业实体72户。2013年启动了青年创新创业园区规划。三是启动了全民技能振兴专项活动,以13家职业机构为载体,开展了省级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全市职业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成长劳动力培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42218人。全市依靠创业带动就业12272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晋城市相比,长治市由于一直没有出台全市统一的工作方案,创建工作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总体发展尚不尽如人意。与晋城市的创建工作相比存在不小差距,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目标有所区别,但考核办法和内容差别不大,长治市在实施创建过程中未制定完善的体系架构统一规划、实施此项工作,各级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创建工作开展4年多来,长治市至今始终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没有成立专项负责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创建工作既没有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之中,也没有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各县区和各相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执行力度普遍较低,社会知晓面窄,仅依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一家在开展这项工作,特别是党委、政府领导对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整体推进力度不大。
2.投入严重不足
晋城市从2009年开始将创业型城市创建所需的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2013年,晋城市委市政府更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按不低于财政收入的1%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创业就业工作。而长治市从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级财政预算没有列支过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每年仅有500万元就业资金,大部分用于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与社保补贴,远远不能满足创建工作的需要。
3.创业氛围不浓
晋城市从创建工作开始就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告牌等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全民创业的意识逐渐形成。特别是开通了创业就业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创业者随时随地都能查询有关信息。而长治市因为资金等原因,舆论引导、宣传造势没有跟上,创业氛围营造不够,政策优惠不多,对创业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总的来看,政府、社会及创业者对“创建型城市”的思想认识及舆论宣传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加强。
三、对下一步创建工作的建议
借鉴晋城创建经验,笔者建议长治市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创建工作力度。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形成合力
尽快正式启动全市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尽快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出台创建方案,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制定工作制度。创建创业型城市牵涉面广、协调任务重,市县两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的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年终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市政府要按照《就业促进法》和创建创业型城市的要求,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和创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议领导小组及创建办要定期召开有关会议,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要切实增强县(市、区)的联动,强化对工作的推动落实。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新格局。
2.加大宣传动员力度,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由政府协调市内各种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等,营造全社会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设立开通长治市创业服务网站,为创业就业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发布、信息资讯等便捷服务,让全社会都了解、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真正让创建活动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创业典型,树立创业明星,弘扬创业精神,展示创业风采,建设创业文化。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激励全市干部群众人人想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发奋创业,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3.加大创建工作投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市县两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投入与保障力度,建议建立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对创业项目实体的扶持,加大对初次创业和二次创业者的信贷投入,切实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各级财政每年都列支一定数额的创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创业和创建工作经费。市政府要尽快制定操作性强的金融、财税配套政策,其他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和创业补贴政策,用财税政策激励各类劳动者创业。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作者单位:长治市再就业服务中心)
第四篇:长治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制度建设计划
长治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建设计划
为切实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根据局群众路线领导小组《关于做好两方案一计划和整改清单等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就制度建设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聚焦“四风”问题,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完善已有的制度,制定新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用制度管事管人,努力实现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基本原则
1、聚焦“四风”问题。紧紧围绕解决“四风”突出问题、贯彻群众路线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不虚、不空、不偏。
2、搞好配套衔接。注意把握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上下联动、远近统筹,既切实解决制度“缺位”问题,又防止就制度建制度、重复建制度。
3、弘扬改革精神。遵循作风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管理规律,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强化法治思维,把制度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4、注重务实管用。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刚性约束,不提“一刀切”的统一要求,不搞数量上的考核统计,确保制度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
三、具体措施
(一)修订完善的制度
(1)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责任科室:党支部办公室,10月底)
(2)党支部班子成员深入重点工程现场调研指导制度。(责任科室:党支部办公室,10月底)
(3)工作纪律、干部管理、车辆管理、财务管理、公务接待、廉政教育等工作管理制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责任科室:办公室、财务科,12月底)
(二)新建立的制度
(1)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责任科室:党支部办公室,10月底)
(2)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规范文件的意见。精简会议和发文数量,严控会议规模和时间、发文规格,切实保证领导同志集中主要精力谋大事、抓落实,科学有效推进各项工作。(责任科室:党支部办公室,10月底)
(3)各科室考核制度。对全馆各科室进行考核考评,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责任科室:馆属各科室,11月底)
(4)困难职工慰问实施细则。(责任科室:党支部办公室,12月底)
(5)领导干部周巡查工作制度。(责任科室:党支部办公室,10月底)
四、有关要求
1、明确责任分工。制度建设工作在馆党支部领导下组织实施,馆党支部主要领导负总责。整治“四风”突出问题的重点制度规定,由馆党支部书记牵头,抓好落实;馆各科室为责任科室,承担具体制度的建立和修订完善。
2、合理设计制定。按照制度建设的任务要求,严格制度制定程序,加强调查研究,搞好咨询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坚持开门建制度,强化公开透明,回应群众诉求,制度建设全过程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监督评判制度建设的成效。
3、加大执行力度。坚持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执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制度执行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更好地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
2014年9月18日
第五篇: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沁源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
1996年 1999年 2003年 2005年
总面积(平方公里)196 2554 2554 2554
人口(万人)15.7294 15.6537 15.6164
煤炭储量(亿吨)128128 128 128 128
1.8万耕地面积27万亩 27万亩 公顷
山西是煤炭大省,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我的家乡也以煤炭产业为主。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煤炭地质储量128.8亿吨,可采量叩亿吨,林地面积128万亩;天然牧坡130万亩,连片牧坡72万亩。
沁源县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及存在问题
经济现象的表现
空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