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管理信息化理论研究(共)
银行管理信息化理论研究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2010级2班
姓名:胡彦玲
银行管理信息化理论研究
【摘要】
银行信息化建设已走过近二十年的路程。银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本文在对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对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原理、组织结构、模块分层等做详细分析研究。银行信息化建设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银行信息化目前面临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趋势也做一下介绍。
【关键词】 银行管理信息化研究
【正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历程
金融信息化是指构建在由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改变了银行业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大幅度地提高了银行业的企业绩效。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IT金融服务体系。第一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第二沿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序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第四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第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
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我国银行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同的路程。经历了计算机辅助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综合业务处理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扩展阶段,开始进行数据集中与业务集中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全面开拓包括网上、手机、电话、自助等多渠道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战略设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息系统标准规范的制定、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银行经历过银行自动化建设阶段和网络化建设阶段以后,现在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的支付清算体系。金融产品不断推出,像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自助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等,并且和第三方支付中心支付宝、银联快捷支付等建立联系,法阵更为迅速。另外,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银行的办公效率。
但是我国银行管理信息化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进程将加大银行经营风险。
(2).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尚不够完善。银行信息化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金融标准化尚未形成体系,各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忽视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社会征信系统严重滞后。
(3).保障银行发展的技术能力不足。银行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和知识管理水平较差,难以推动银行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
(4).银行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不能适应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结构体系
银行管理信息化是指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实现信息系统的整体管理以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活动过程。管理信息化是计算机科学与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一)银行管理信息化模块结构
市场环境监测系统:运用外部因特网、内部信息网络渠道收集全方位多层面情报信息,以加强外部和内部决策分析,检测内外环境变化。
综合统计管理系统:面向高层管理人员,用于考察运营情况和预测未来发展。子系统包括财务、客户、管理控制、员工等数据。
客户信息系统:主要有各类客户数据库系统、个人和企业客户业务处理等系统,是对客户、行业、地区分析的重要系统。
产品信息系统:由产品数据库组成,主要包括新产品管理、产品线管理和产品的财务分析。银行产品主要是各类理财产品,数据库设计应包括各产品的介绍、分布、客户群、投资和盈利、变化趋势等基本信息。
财务信息系统:对银行内部财务资源进行管理的分析依据,包括资产负债管理、盈利管理等。账务类业务处理采取日报的形式进行,即每天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上报、输出等操作。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离职管理、合同管理、人事信息管理、培训管理、考勤管理、薪资管理等。
风险管理分析系统:进行风险分析的依据,包括支行、业务、客户变动情况等。
(二)银行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
第一层次:业务处理系统。包括各类清算系统、会计系统、信用卡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信贷台账系统等。
第二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客户信息系统、产品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风险控制系统等。
第三层次:行长决策系统。包括综合统计系统、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系统。
(三)银行信息系统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战略设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息系统标准规范的制定、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最主要也最关键的是银行信息系统建设。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在银行整个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
(四)银行信息化管理分析
IT战略管理,包括从业务需求的获取到IT战略的制定、实施、监控、改进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和机制的管理。
IT组织管理,配合未来IT战略发展设计IT组织结构,定义关键的职能,汇报关系。
技术—IT架构管理,对于IT架构(包括信息架构、应用架构、集成架构、基础实施架构等)的维护、更新、保持架构的先进性以及与战略的符合性。 人员—IT人才资源管理,通过对于IT相关的人才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团结,确保IT人员能有效支持IT战略的实施。
流程—IT流程管理,通过对于IT管理和运行的核心流程,明确流程之间的关系、交互以及各流程设计的关注点。
IT质量评估,建立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IT质量评估体系,对于IT运行的质量进行跟踪,评估,为未来IT决策提供依据。
四、未来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金融产品、服务的整合和创新阶段
中国银行业的数据大集中之路或许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为尽快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各家中资银行必然依托数据大集中所形成的优势,加强合作,结合物理网点的优化,大力拓展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等新型服务渠道,完善健全金融产品体系,统一规范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夯实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第二阶段:经营服务信息化阶段
在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完成基础性网络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改造整合后,在银行账务数据和客户信息实现全国集中的基础上,中资银行将构建起大规模数据仓库,加强客户和市场分析,构建新型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经营和服务体系,真正启动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信息化。
第三阶段:内部管理信息化
中国的金融企业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长期以来重业务而轻管理,这表现为“前台有余无集中,后台不足无支持”。在完成了银行业务基础的改造和重组后,必然会对银行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实现高效科学的管理
信息化。
第四阶段:参与构建国民经济信息化
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信息化将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没有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不完整的。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为实现与税务,海关,保险,医政等国家重要部门的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这将对国民经济信息化产生革命性影响。
第五阶段:银行业务虚拟化实施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银行的柜台业务将会不断萎缩,银行业务虚拟化发展将有着极为广阔的空间,可能会成为今后银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景张成虎.《我国银行技术指标体系设计》J.华南金融电脑.
2张成虎孙景.《我国银行技术评级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
3董明华.《银行信息化管理探讨》J.金融论坛.
第二篇:农业信息化测评理论研究
检索实习
农业信息化测评理论研究的检索结果记录:
一、期刊论文:
[1] 刘世洪.中国农村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09)
[2]许爱萍;朱红 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期刊论文]-情报杂志2004(04)
[3]秦向阳;赵春江;杨宝祝 信息技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领域 [期刊论文]-农业网络信息2006(12)
[4]刘世洪 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综述 [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成果2008(02)
[5]赵旭强 试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 [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陈小磊;郑建明 透视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理论趋势 [期刊论文]-情报科学2006(12)
[6]陆文龙;齐中波 天津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重点研究领域 [期刊论文]-天津科技2002(04)
[7] 唐丽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内容支撑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07)
[8] 张家麟,蒋金富,凌莲莲.论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6(01)
[9] 杜青林.推进农业信息化 构建和谐社会[J].信息化建设.2005(12)
[10] 唐自华.农业信息化成为重中之重[J].中国新通信.2005(10)
[11] 葛颜祥.农业信息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1(08)
[12] 韩春艳,赵元凤.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进展——基于文献引用率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2(06)
[13] 韩春艳,赵元凤.有关农业信息化研究文献引用率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14] 丁疆辉,刘卫东.信息技术应用对农村居民行为空间的影响——以河北省无极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2(04)
二、学位论文:
[1] 孙超.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 王鹏.中国农村信息化市场顾客满意度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2
[3] 于淑敏.农业信息化的测度及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4] 何琳.区域林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5] 吕向东.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6]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7] 高秋华.新一代分布式粮食作物智能决策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 2006
[8] 张超.水土保持区划及其系统架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9] 陈立平.农村信息服务途径和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10] 张向先.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11] 万学道.区域农村信息化网络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12] 苏航.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估及比较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5
[13] 范昕昕.我国农业信息化测评及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三、会议文献:
[1] 陈昕,张帆,李志伟.促农村信息化建设,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效[A].“第一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
[2]新农村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A].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与溯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 徐泽同,杨森,李柳柏.新农村建设与三农信息化思考[A].“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
[4] 郭翔宇.中国新农村建设:理论与重大关系[A].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论文集[C].2006
[5] 赵晓春,王鲁美,贾孟利.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A].现代农业创新与发展——中日现代农业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
[6] 周元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的思考[A].现代农业创新与发展——中日现代农业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
[7] 张爱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关于丰县顺河镇边庙村的调查[A].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8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7
[8] 贺根生.发挥科普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作用[A].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
[9] 刘增凡.新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探讨[A].服务业发展与创新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7
第三篇:《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硕)
上海交通大学国务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
《公 共 管 理 理 论 研 究》专 题
主讲人:唐兴霖
一、绪言
1、公共管理学(PA):危机、理论与解构
2、公共管理学:历史与诠释
3、公共管理研究:专题选择的依据
阅读文献:Jay ·M.Shafrite等编:《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J ·Steven Ott等主编:《公共行政导论:文献选读》英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颜良恭:《公共行政中的典范问题》,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Jong S.Jun:《公共行政:设计与问题解决》,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
二、专题与选读书目
专题讨论1:公共管理学如何可能
阅读文献:O·C.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杰伊·D.怀特等:《公共行政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法莫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2: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途经
阅读文献: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obert
B.Denhardt:《公共组织理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Morgan:《组织意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专题讨论3:公共管理学的范畴、体系和方法
阅读文献:怀特:《行政学导论》,上海商务印书馆(节本见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张金鉴:《行政学典范》,台湾中国行政学会/ Robert B.Denhardt Joseph W.Grubbs:《公共行政》,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吴琼恩:《行政学的范围与方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专题讨论4:公共管理的政治学基础
阅读文献: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费斯勒:《行政过程中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乔尔·阿伯巴奇等:《两种人:官僚与政客》,求实出版社
专题讨论5:经济人假设与公共管理
阅读文献: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专题讨论6:(古典)管理学与公共管理
阅读文献: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7:官僚制理论及其批判
阅读文献: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或威尔逊:《官僚机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彼得斯:《官僚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Hummel:《官僚经验:对现代组织方式之批评》,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8:行为科学与行政管理
阅读文献:麦克雷戈:《企业中人的方面》节本见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巴纳德:《经理人员的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9:公共管理的人性基础
阅读文献: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或 1
恩斯特·卡西尔:《论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10:行政理性、行政行为与公共管理
阅读文献: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或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布莱克、穆顿:《新管理方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11:公共管理与行政民主
阅读文献:温森特·奥斯特洛姆:《美国行政管理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埃兹昂尼-哈利维:《官僚政治与民主》,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陈敦源:《民主与官僚:新制度论的观点》,台湾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专题讨论12:系统、权变方法与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
阅读文献: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13:公共管理的价值追求
阅读文献: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Frederickson:《新公共行政学》,台湾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14:公共管理与政策科学
阅读文献:德洛尔(多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海伦·英格兰姆、斯蒂文·R.史密斯:《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15:新公共管理(NPM)研究体系
阅读文献: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理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詹中原主编:《新公共管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专题讨论16:第三部门的战略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阅读文献:保罗·C.纳特、罗伯特·W.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振明主编:《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菲力普·科特勒:《国家营销》,华夏出版社
专题讨论17: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学
阅读文献: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中信出版社/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18:(公共)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
阅读文献:特里·L.库泊:《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经》(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19: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的比较
阅读文献:珍尼特·V.登哈特、罗伯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20:中国公共管理哲学及其对西方的影响
阅读文献:孔子:《论语》,中华书局/李文永:《<论语>、<孟子>与行政学》,东方出版社
要求:更深、更高、更新
第四篇:信息化管理
2、借助信息化平台强化检察队伍建设,以实用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不做花架子,不做形象工程。我院设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尝试网上案件督导与网上目标量化考核自动化,探索建立信息化建设、业务建设、队伍管理“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以其提升检察工作的信息化与科技含量,有力支持业务建设与队伍管理的现代化,促进检察工作新局面的全面发展。
3、要注重节俭,不铺张浪费,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进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的投入;目前基层检察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上存在严重的经费问题和技术力量不足。要解决这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方面要靠上级的整体规划和具体投入预算的补给,另一方面要继续吸收大量具有专业水平的人才,投入到检察业务信息化建设队伍中来。同时根据现阶段的发展概况,提前做好预算规划,重视效能节约成本。
4、要注意加强保密意识与保密措施,处理好内部公开与外部保密的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检察系统信息化的重要问题,一个有效的安全系统是检察工作能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做好保密和防止恶意破坏首先要对现在使用的软件系统进行安全测试,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尽早预防。还要不定期地进行系统安全更新升级,重点在于防治和发展同步进行,这样才能确保建立一个坚固牢靠的安全堡垒。
第五篇:西方管理理论研究考试复习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考试复习
(仅供同学们参考)
一、简答题
1简述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定义P2
3答: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简述企业文化的作用P28
4答: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可归纳为: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教育作用、宣传作用。
3、简述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区别。P58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就需要和动机而言,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就满足需要的目标(诱因)而言。双因素理论的重点是人们对待工作或劳动的态度,如保健因素是人们对外在因素的要求,激励因素是人们对内在因素即工作本身的要求。
4、简述系统管理的特点 P199
答:(1)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分系统的最优化。(3)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4)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
5、泰罗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哪些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P9
答:定额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挑选第一流工人、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在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等。
6、解释非正式组织P16
2答:非正式组织是指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且不受其管辖的个人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的人们集团的总和。
7、战略联盟 P306
答: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间或特定事业与职能部门间,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合体。
8、解释“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学含义。P1
5答: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仅仅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的“经济人”,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单纯地追求物质和金钱。这种理论认为,对人的管理必然采取“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人的自身特征,忽视了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是激励方式中的一种,是指管理的中心工作是运用奖励与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所需要的行为。
9、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对应需求层次理论哪两个因素?P58
答: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对应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一级生理上的需要和第二级安全上的需要。
10、组织的本质P160
答:社会系统理论创始人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
11、非理性主义P27
5答:所谓非理性主义倾向,是指管理的软化和柔性化倾向,强调以人为核心,注重感情的管理模式。他们认为,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
12、简述权变的含义P22
2答:所谓权变,简单说就是权宜应变。所谓权宜,又指因时因事而变通的方法。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企业)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
二、辨析题
1、科学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研究角度是一样的。P3---
41错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研究角度在于基层,或者说在于车间,主要是通过如何采用各种措施去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其研究角度在于管理层,即通过提高企业领导人员对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来建构整个理论的。其理论最为核心的“管理的定义”以及管理的十四项基本原则无不是站在一个高的角度来建构和分析的。
简而言之,泰勒是从工业等级制度向上研究,而法约尔从经理人员向下研究。前者从细节入手,而后者着重一种宏观建构;前者具有唯一性(工业企业管理),而后者具有普适性(一般管理)。
2、事业部制组织属于扁平化组织结构。
错误。扁平式管理,或称扁平化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级的减少和效率提升。扁平化组织,需要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对顾客和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从而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的组织。
事业部制是总公司下面按产品、地区、业务范围划分事业部分公司。事业部分公司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其特征是:决策权并不完全集中于公司最高管理层,而是分权给事业部,有利于它们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公司最高管理层摆脱了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进行重大决策的研究;公司的适应性强;适于规模大,产品种类多,经营范围广,分地区经营,技术上,生产上可以相互独立进行的企业。但因管理层次多,管理费用高,各事业部协助比较困难,易产生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的倾向。
因此明显可以看出,事业部制组织不属于扁平化组织结构。
3、经营和管理是同上概念。P22---2
4错误。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经营包括六种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只是企业经营中的一种活动,法约尔认为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4、目标管理。所谓目标管理,就是领导定目标,然后下属遵照执行。×P210
答:错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是民主参与。家长制管理方式只会导致目标管理的失
败,更不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
答:错误。所谓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它综合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既是一种民主管理,也是一种参与管理。而家长制管理方式是命令式的管理,只会导致目标管理的失败。
5、企业再造理论和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P314--329
企业再造理论是对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答:错误。企业再造理论要求彻底抛弃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提出了通过再造企业流程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观点。(提出要面对市场,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将分割过细的工作按业务流程的内在规律,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重新整合起来,通过合并工作、简化流程、组织扁平化等建立起灵敏迅速的信息传递机制,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6、扁平化管理的核心。
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竞争效率。所谓扁平化组织,就是让员工打破现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对顾客和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从而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的组织。为了能快速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或预见市场的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正经历重大转变,由原来垂直的职能部门组织架构转变为横向的、以流程为基础的组织架构,以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
扁平形式组织的优点是:由于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从而可以使高层尽快地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较小。
7、权变领导方式P222。权变领导方式肯定的是民主的领导方式。
错误。所谓权变,简单地说是指权宜应变。所谓权宜,又指因时因事而变通的方法。权变理论强调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不同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认为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结构4个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般领导方式。领导者应该根据情境因素、选具体情况择有效的领导方式。
第二题: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矩阵制。
答:错,(2分)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应实行事业部制。(8分)
8、管理过程学派对管理的认识。P139---159
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目标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答:错误。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职能分析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管理过程学派将管理理论同管理人员所执行的管理职能,也就是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认为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
第二题:管理过程学派有三个基本观点:1.管理是一个过程,解剖它的最好方法是首先分析它的管理职能;2.管理科学是一门揭示管理人员活动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既有自己的核心知识,又有边界范围;3.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职能分析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管理过程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划分和分析管理职能来揭示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但各个代表人物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有所不同,但对计划、组织、控制这三项职能的认识完全一致,对指挥、激励、人事三项的意见也比较集中。P142-P143)
9、人际关系学派P5或P45---50
人际关系理论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没什么区别。
错误。人际关系理论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相比,具有以下新观点:
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职工是“经济人”;
2、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职工的士气,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之间存在着单纯的因果关系,只要正确地确定工作任务,采取恰当的激励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只注意到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正式组织”的作用。
10、早期经验主义学派对管理者与领导者的理解和现代的认识是一样的。P208
错误。早期经验主义理论对管理者与领导者的理解不同于现代的认识,他们认为,领导者是在一个组织系统中处于领导岗位的人员,而管理者“泛指凡属于由于其职位和知识,必须在工作中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的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而言。”在这里,管理者实际是指那些能影响整体绩效的各类决策者。而这正是现代意义上的领导者。相反,早期经验主义学派所定义的领导者,恰恰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者。
11、权变理论对人性的看法 P74、22
4答:权变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超Y理论,超Y理论是以行为科学理论中的有关人的特性的“复杂人假设”为依据的,复杂人假设的要点是:1.每个人都是有许多不同的需求,具有不同的能力,人的工作动机不但复杂而且多变。2.一个人透过其社会生活,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表现的动机模式是其原理的动机与组织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4.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动机构造及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5.人可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
12、决策理论对人的看法 P179――180
答:西蒙认为,人类实际的理性既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理性”,也不是非理性的。他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解答,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决策中要把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转变为有限理性的“管理人”或“决策人”的假设。
13、美日文化的不同 P280—28
1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美国人更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和“软”技术,而日本人则比较重视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术。×
答:错误。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美国人更重视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术,如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人则比较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和“软”技术,如人员、作风、技能和最高目标。日本的管理能在企业中造成比较好的文化氛围,能应付现代社会中多变的挑战,而美国的管理则相对不够适应。
14、管理科学理论主张P243---248(定量分析)
答:管理科学理论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他们主张多种学科交叉配合对管理进行研究。
15、第五代管理理论P330--350
答:第五代管理理论大都是基于对未来经济是知识经济的认识所提出来的。它反映了时代发展潮流,对知识经济含义的认识有一定新意,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未来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的设想,强调了人才、知识、协作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思想、价值观、创造性的重要性,提出管理就是“深度汇谈”,管理就是“用知识来开发知识”等论断。(P348-P350)
所谓第五代管理是指M萨维奇《第五代管理》一书。×
答:错。所谓第五代管理是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产生的一系列新的管理理论的统称,表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而《第五代管理》只是其中的一本代表作的名字,并非就是第五代管理理论。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一谈组织行为理论的借鉴意义P132-13
5答:
一、领导者要胜任新时期的领导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领导者应具备的五个品质:以身作则;关怀下级;尊重他人人格;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的四种途径有:抓住重点,全面提高;变弱项为强项;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接受监督,及时纠偏。
二、不仅要关心工作,更要关心人。
三、组织的变革与发展要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2、案例分析:
目前有一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社会现象,请用公平理论加以解释。P63—6
4答:公平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这一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等分配的合理性及其对人们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认为:
1、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自己的获得和付出的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获得与付出相对比较的影响。
2、每个人即会把自己的获得与付出同他人作社会比较,也会同自己过去的获得与付出作历史比较。
3、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人们比较后认为报酬分配不公平或奖金制度不合理所造成的。
4、公平理论揭示了在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着相互比较,并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公平还是不公平的问题,管理者应引起重视,更好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3、阐述第五代管理对知识经济的看法P330—33
4答:
一、“知识劳动”成为经济增长、组织兴旺阁个人幸福的关键。
二、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
三、知识和获取知识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第四财富之源”。
四、经济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和传播知识。
五、更新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4、案例分析:
案例:某企业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利润分配按4:3:3进行。即国家40%,经理层30%,员工30%。企业积极性极大提高。请用社会系统理论分析原因P163---166
答:
一、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系统;(3)组织是动态发展的;(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作为协作系统的正式组织,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
三、股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围绕共同利益产生共同目标,即把蛋糕做大,最后分蛋糕;股权激励,职业经理人就有了长远打算,员工3成股权,有了协作的意愿。
5、评价科学管理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科学管理理论的进步性:第一次改变了人们凭经验管理的看法,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标准性。其主要贡献在于:
(1)强调运用科学而非经验的方法来研究企业管理活动。
(2)强调建立明确的、量化的工作规范,并且将这种规范标准化。
(3)强调根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对工人进行挑选和培训,提高工人的工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工作业绩。
(4)强调管理者应该为下属的工作业绩负责,要求管理者做好预先的计划,建立明确的工作规范,并且为下属提供相对应的培训。
管理科学理论的局限性:泰罗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工人,科学管理是建立在缺乏信任、缺乏价值、才能和个人 智力尊重的基础上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门与人的欲望无关的科学,在这里,管理不是一门有关人的科学,我们可以看到,泰罗准备将全世界的人打造成少数几种固定的模式,泰罗的理论否定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习惯和伦理观念。
(l)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假设。(2)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3)“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6、案例分析
在某单位,小张希望多发一些奖金,老李希望受到重视,而王亮则更关注个人发展。请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原因。P51--
54答:(1)要求答出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这五类需要互相关联,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形成一个需要等级。第一级,生理上的需要;第二级,安全上的需要;第三级,社会交往的需要;第四级,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
(2)与需求层次相对应的激励手段、管理策略
1、生理需要对应的激励手段是工资、健康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管理策略在于待遇、奖金、住房福利、医疗设备;
2、安全需要对应的激励手段是职业保障、意外事故的防止;管理策略在于就业保障、退休金制度、保险;
3、爱与归属需要对应的激励手段是人际关系、团体接纳、与组织认同,管理策略在于参与制度、团体活动、教育培训;
4、尊重需要对应的激励手段是地位名誉、权力、责任、与他人对比;管理策略在于人事考核、晋升、表彰、选拔进修;
5、自我实现对应的激励手段是环境保障、挑战性工作、个人与组织发展;管理策略在于授权、参与决策、共同目标。
(3)借鉴意义:管理应以人为本,根据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与人的需求层次相对应的管理手段。对于小张、老李、王亮区别对待,„„。
7、比较美日企业文化(列出三种以上进行比较)P288-289
美国是一个以欧洲移民为主的国家,其文化基本以欧洲文化为基础,同时也揉进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美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崇尚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性主义。日本基本是以东方民族文化为主,其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偏重强调“诚”和
“忠”。二是大胆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即形成所谓的“和魂洋才”。比较美日企业文化的主要区别主要有:
①从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看:美国企业文化强调个人能力主义,具有冒险性与流动性;日本企业文化则注重家庭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稳定性。②从人际关系方面看:美国企业文化在血缘关系观念方面表现比较淡漠,更多的是以平衡的契约关系来维系;日本企业文化则比较注重血缘关系和团队精神,因而在管理中比较强调精神因素和社会责任。③从企业风格方面看:美国企业文化中从业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意识薄弱,只重视个人能力,强调对个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日本企业文化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偏重强调“诚”和“忠”,员工归属意识强,对企业“从一而终”。④从企业价值观看:美国企业文化强调竞争、民主、公平;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工作献身、和亲一致、顺应同化。
借鉴:
1、美国企业文化中求新求变的个人主义精神以及重视个人能力的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日本企业风格的归属意识强,“从一而终”,注重协调感情的管理理念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