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扬“拉辛汗”型教师模式
发扬“拉辛汗”型教师模式
——由《追风筝的人》发散开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人类崇高的职业,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荀子·致士》中有载——“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初为人师,充满激动与自豪,倍感肩负的使命之神圣、庄重,时刻以此为信条鞭策自己。
假期里读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这是一个关于爱、恐惧、愧疚、赎罪的故事。“敏锐,真实,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是《芝加哥论坛报》的评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与人传道授业,也是自我内在积淀的过程。在这本书中,让我共鸣的人物,不是演绎背叛与救赎的阿米尔,而是他父亲的朋友拉辛汗。拉辛汗不是阿米尔的老师,却有良师之实。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这里姑且称之为“拉辛汗”教师模式。
一、做能与学生家长融洽沟通的智慧的长者
阿米尔家起居室里,有一张照片,父亲和拉辛汗站在屋外,两人都没有笑,父亲抱着他,看上去疲倦而严厉。他在父亲怀里,手里却抓着拉辛汗的小指头。拉辛汗给予了阿米尔幼小的心灵以亲和力、信赖感,而非父亲的严厉与冷酷。正如阿米尔“尊重父亲,也尊重拉辛汗”、“惧怕父亲,但不惧怕拉辛汗”。在阿米尔父亲认为儿子不像自己一样阳刚气魄、“这孩子身上却了某些东西”时,拉辛汗却笑着说“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你只消让他找到自己的路”,这是智者的见解。
二、做善于肯定学生的师者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最美的、最有意义的评语,我认为是拉辛汗为阿米尔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写下的评语——“亲爱的阿米尔:我非常喜欢你的故事。我的天,真主赋予你独特的天分。如今你的责任是磨炼这份天才,因为将真主给予的天分白白浪费的人是蠢驴。你写的故事语法正确,风格引人入胜。但最令人难忘的是,你的故事饱含讽刺的意味。你也许还不懂得讽刺是什么,但你以后会懂的。有些作家奋斗终生,对它梦寐以求,然而徒唤奈何。你的第一篇故事已经达到了。我的大门永远为你开着,亲爱的阿米尔。我愿意倾听你诉说的任何故事。太棒了!你的朋友,拉辛汗。”这篇评语的意义,在于它是阿米尔后来成为作家的动力。拉辛汗是阿米尔父亲的生意伙伴,但却展现出了对文学深刻的见解,这是他渊博的地方。拉辛汗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孩子的潜力发展有长远的预知力。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在阿米尔把得到伙伴哈桑称赞过的故事递给父亲看时,却得不到认可。而拉辛汗不仅在说话语气上温暖,用了父亲从来没用过的“亲爱的”,并且亲自写纸条给予鼓励)。这些与阿米尔的交流是很有成效的,这让阿米尔得到应有的肯定,并产生了“要是拉辛汗是我父亲多好”的渴望。
三、做乐于倾听学生心声的良师
拉辛汗倾听我成长路上的所有苦闷,当阿桑遭遇凌辱后,第一个倾诉的人也是拉辛汗。他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慈祥和蔼,乐意提供心灵的港湾。以至于他历经毕生精力去倾听阿米尔一家人的忏悔、委屈还有成就。
四、做切身为学生成长考虑的有担当的老师
“那些年来,你一直在怀疑我是否知道。我确实知道。事情发生之后不久,哈桑就告诉我了。你坐错了,亲爱的阿米尔,但别忘记,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还是个孩子,一个骚动不安定的小男孩。当时你对自己太过苛刻,现在你依然如此——在白沙瓦的时,我从你的眼神看出来。但我希望你会意识到: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我希望这次你到阿富汗去,能结束你对苦楚。”这是拉辛汗悄然离去时留给阿米尔的信。哈桑为了实现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去追阿米尔胜利的风筝,却遭阿塞夫凌辱。阿米尔的懦弱没有为哈桑挺身而出,于是哈桑成为阿米尔无法抹去的心结。拉辛汗通过倾听、洞察从开始就是知道的。他几乎倾其一生力图打开阿米尔的心结。阿米尔内心的痛苦,拉辛汗时刻挂念在心上。在战乱的背景下,为阿米尔创造了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并一路提供人力、财力协助,最后却悄然离去。它代表的是无私的奉献精神。
拉辛汗毕生只有两个“学生”,比起他,我是幸运的。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可以每天向学生传我之所学,授我之所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桃李满天下”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前人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读完《追风筝的人》后,感慨拉辛汗“为师”的魄力,他影响了我,我想我已经是他的学生了。拉辛汗,请允许我以您学生的名义,发扬你的师风、传颂你的师德,将“拉辛汗”模式告诉天下师者。
第二篇:辛店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辛店中学“6+1”教学模式简介
一、指导思想以学为主,以导为辅,关注学困生。
二、目标学生成为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人人想学、会学、学会,共同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模式“6+1”,即“六个学习环节”加“一条主线”,六个环节是:“课前预习、依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探究、达标检测”。一条主线是:“老师导学贯穿始终”。
四、课堂流程
(一)三个基本形式: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各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必须按照学生的性格、各科的基础、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6人,面对面坐。选定一个能关爱学困生,顾全大局、公道、正派、集体荣誉感强的本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任该组组长,这个组长很重要,是组内的核心。不同的学科组长可以不同。有的班级采取双向选择制,组员选组长,组长选组员。二是“10+35”。教师导学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少于35分钟。三是“课前预习”。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课前预习主要解决基础知识问题。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指导预习方法,比如:阅读文本,复习旧知识,接通新旧知识的“焊接点”,准备学具,查阅资料,提出疑难,小疑难同伴互动解决,大疑难留到课堂解决。
(二)课堂教学基本步骤:①预习检测。对课前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检测。方法灵活多样:本组自行检测,组与组互
相检测,老师检测等。②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要具体可测,一节能达到,而且要学生大声读,让每个学生都明确。③出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或“学习提纲”。这个提纲很关键,是教师备课时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梳理、细化列出的具体问题或内容。它是学生自学交流的依据。必须重点突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能平铺直叙,面面具到。要求设计精准,要点分明,层次清楚,循序渐进,具体可操作。教学生大声一条一条读,让学生明确。④依标(纲)自学。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不同,情趣、性格、爱好不同,因此,课堂个体自学时间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留足独立的不受别人干扰的阅读时间,留足全神贯注的凝神思索的自我内化的时间。这一点主要是学生在自学前,教师把学习方法,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中途不再插话,以免打乱学生的思维。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出声读课本的哪几页,哪部分,反复读,直到读通、读懂,边读边思考,不会的问,这时候不讨论,教师在教室巡回,个别指导,解决疑问。特别关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切忌不看文本一窝蜂就讨论。⑤各组对照“提纲”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讨论、释疑。⑥小组展示。组长按内容的难、中、易,派不同的学生展示,其它学生订正。需要写的展示在自己组的黑板上,需要说的记在本子上或勾画在课本上,需要动手做的用准备好的学具做。有的内容分块预习,分块展示,有的内容全部预习,分块展示。这一步视内容、科目不同,可以让全班各组都一一展示“提纲”所列的内容,也
可以共同预习,各组重点展示不同的内容。⑦讲解、订正、质疑、解答。李镇西说:“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由小组长派人讲解,组员随时补充完善,其它组订正,提出不同意见。对一些探索规律性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往往不可预料,所以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正是这种课可能出现的亮点,教师要充分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一步,一是让学生大胆讲解自已展示的成果,其它组员补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二是必须站在自己组的黑板前,借助学具、例题、板书等,直观、具体、有理有据的讲,切忌学生站在座位上空对空讲解,其它学生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这时,教师画龙点睛,适时点拨,统一意见。⑧达标检测。教师和学生(最好是学生)用小黑板或小纸条出示该节课的练习题,测试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这一步可能因时间问题,检测不成可放到辅导课上完成)。最后回过头来,看这节课学了什么,目标达到了没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导”:①帮助组长组织好本组的学生。首先要关注学困生,不能让学困生游离组外。其次,合作交流时要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干。②巡回各组,撑握学生自学的时间、进度、遇到的困难,随时点拨、疏通、引导,帮助学生过坎坎。③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讲解,可能不完备,不透彻,层次不清楚,要点不明确。解题不规范。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讨论的时间,只要有学生会,教师就不要急忙讲,让学
生讲。确实不会时,再统一叫停,统一指导、讲解。教师的“导”是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是“路标”、是“引桥”。
(三)展示提升课。本节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教材内容,灵活确定下一节课的具体步骤:①检测交流。目的是检测上一节课的达标情况及解决本节问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②确立目标。基本知识巩固之后,教师据此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除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侧重的是总结规律和方法,进行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形成技能和技巧。③分组合作。教师将本节课需要展示的问题分给各个小组,组长再带领组员分工合作:读题,审题,理解题意,寻找思路,写出解答过程,提出不同看法,然后解讲、补充,给同学们展示。各组任务尽可能均衡,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的多少应根据题目的难易来确定,如果此题目有不同的做法,或能根据此题目进行拓展或延伸,或能变式训练,一般两组一题。如果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少,规律和方法较少,则一组分一个题目。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④展示提升。就是学生对本组的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加深理解,说出此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易错点,总结的规律,及由此进行的知识拓展,变式训练等。其他学生也可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等。要求各组的题目,组内完成,全员参与。⑤穿插巩固。学生展示完后,用几分钟时间对自己组没展示题目进行交流,小组长帮扶、讲解。⑥布置作业。⑦布置下一课的“预习任务”或进行本节课的新环节——“预习检测”。
第三篇:教师发扬稿
《军训教师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官、各位老师、亲爱的新同学:
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借此机会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向新入学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
对即将为我校新生军训工作作出贡献的教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学们,今天是你们人生全新的起点,无论过去你是辉煌灿烂还是稍许遗憾,那都已是昨天,我们更关注你今天的表现。
军训的哨声马上就要吹响了,希望你们通过本次军训,锻炼出军人钻石般的意志,钢铁般的纪律。而你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时代的骄子,现在应该和曾经的顽皮、幼稚、依赖挥手告别。紧张、充实的中职时代即将开始,你们要以青春的朝气,进取向上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而军训就能让你们展现自己的青春活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坚定的意志。
在以后三年的中职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军训中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努力完成中职生涯的学习,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我向全体同学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要尊重教官,服从教官,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增强自己的组织纪律观念。
二、要认真学习队列操练的各项动作,不怕苦,不怕累,磨练自己的意志。
三、要认真整理自己的内务,高标准,严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四、要互帮互助,相互关心。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五、要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开支,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好习惯。
十五天军训,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很苦,很累。在这期间我们各位班主任老师将陪伴大家一起度过,我们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爱每一位同学,做同学们生活上的贴心人,让大家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新的环境中。
同学们,真正表现自己的机会到了,行动证明一切,相信你们是最优秀的!最后预祝本次军训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四篇:机能充分发挥型模式
“机能充分发挥型”模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表现的是真实的自我,他们认为幸福并不在于全都满足,而在于积极参与和持续的奋斗。“机能充分发挥型”的人具备下列特征:1.对个人的各种经验均开放接受
2.充分体验个人的存在3.充分相信个人的体验能够引导个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4.有
自由感
5.具有创造性
6.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关怀,能与其他人高度协调
第五篇: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在面临着转型。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因为导致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不高被屡屡质疑,愈来愈显现出其弊端。思辨型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盛,外语学习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全国的大中小院校学习外语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我国外语界审视学校的外语教育时现状时发现,高校的外语教师在教学时过于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方面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辨能力的训练。殊不知,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不仅是外语学习时的必备能力,更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一、思辨能力的定义
(一)定义
思辨能力源自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又称为批判性思维,在学界通常认为现代思辨能力的创始人是约翰?杜威。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思辨能力即是“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及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1]国内有学者认为,思辨能力是批判技能和批判精神的统一。近20年来,西方国家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著述甚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包括第一层的元思辨能力和第二层的次思辨能力。[2]元思辨能力是一种对思辨计划进行评估、调整、检查的能力,而次思辨能力是具有如好奇、自信、正直等的情感特质、分析、评价、推理等的认知技能,并能够接受第一层能力的监控和管理。具有思辨能力的人,能够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考虑问题时更具逻辑性,并从中学到有用的经验。
(二)我国外语思辨型教学现状
高校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一直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今虽然英语教学历经多次改革,但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包括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大,所学的英语知识实用性不强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语教学的错误目标和定位。高校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忽略了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等,课程设置和检测方式也均是围绕这些技能进行,通常教学部门多数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外语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凭证,这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专心于英语各个部分的分别练习,而缺乏综合能力和推理归纳能力,在语言组织方面也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同时教师为了教学业绩,也只注重应试所需能力的训练,而不去增加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两者相互作用,形成高校学生的思辨能力很弱甚至“缺失”的恶性循环。
二、思辨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显然,如今大多数学校的外语教学模式是很难完成这一目标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成为必然。
(一)改变测评方式
以往学校评估学生英语能力的方式就是看其英语各类考级的成绩,而这些考试在近年来已经变得愈来愈程式化、重复化,以至于学生成为只会应试英语,不会实际应用的“考试机器”。为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充实评测方式,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如评测方式可包括小组辩论、调研、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在测试时减少选择题类的客观题型,增加文章等主观题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测评时强调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考试不只是为了分数,更重要的是通过测验看到自己的不足。一味地通过题海战术来提升分数是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水平的。不要一刀切,应进行层级教学,即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辨能力来进行差异性教学,根据他们在推理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创造自由课堂氛围
我国的教育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象征,拥有着毋庸置疑的话语权,而学生则一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旦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通常会被认为是对权威的挑战,是不被学校提倡的做法。这种教授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渐渐丧失了创造力和质疑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要放下身段,改变既有观念,抛弃以前对于自身认知的刻板成见,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互动交流,在学生提出异议时要认真考虑并给予回应,并且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创造一个自由、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三)改进教学内容,多提思辨性问题
思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训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那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辨能力,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思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在不断地提问与反思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应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给他们一个开放式的思考空间。例如在分析一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改写,使他们充分参与其中。
(四)鼓励自主学习
外国学者认为,自主学习从本质上是学习者与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之间的心理关系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决策的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早已不适用于高校外语的学习,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应该做到努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其真正做到有兴趣、有目标地完成学习。同时要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创立网络学习的平台、电子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提供各种音频、视频、电子书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等,充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然变成一个巨大的“地球村”。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外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外语教育人员应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