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集团化办学:构建联动发展的职教新格局
集团化办学:构建联动发展的职教新格局
职教集团化办学,不便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改革发展职业
教育的战略部署。更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
“职教集团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一个平台。在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约束力不强的情况下,通过集团化办学有助于形成一个企业发挥社会责任的‘小气候’,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共同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2012年11月29日,在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主办的京津沪交通职教集团化办学高层论坛上,这一观点成为了与会代表的共识。
就在该论坛召开的前一天,上海的第1 5家职教集团——崇明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自2007年10月上海现代护理职教集团率先成立,至今上海已成立行业性职教集团8家,涉及到了护理、交通物流、商贸、电子信息、旅游、建筑、现代农业和化工;2009年上海首个区域性职教集团——嘉定职教集团成立,之后又有徐汇、闵行、黄浦、浦东、长宁、崇明等职教集团相继成立。经过5年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职教集团管理体制和组织形态,15家职教集团吸引了200多家企业、近40个行业协会和60多个科研机构,共有成员单位600多家。集团内企业累计接受职校教师实践锻炼500多人次,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约6万人次,各集团开展“订单式培养”近6000人,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超过了3万人。在近些年的探索中,上海职业教育在集团化办学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初步形成了行业职教集团和区域职教集团纵横交错,学校、企业、行业、区域联动发展的“大职业教育’’新格局。职教集团化办学,不仅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更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虽然职教集团功能和价值的社会认同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它带来的资源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正日益显现。
“十八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一要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要为新的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技能支撑,为实体经济作出贡献。”在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场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听指出,下一阶段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试验区要围绕服务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10个方向持续深入探索,先行先试,着力完善国家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然而,无论是体制改革的重要平台还是构建职教体系的重要举措,职教集团化办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升学有潜力、就业有保障、终身有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最近,本刊记者走访了交通物流、嘉定、建筑三个职教集团,感受变化。
集团搭台,渐显就业规模效应
2012年6月7日,第五届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夏季人才供需招聘会在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摆开了阵。全球物流、招商局物流、远成集团„„招聘会现场不乏这样的世界及国内龙头企业,而69家物流、货运企业提供的近千个专业对口的岗位,为集团内20所中、高职院校的两千多名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多元和丰富的选择机会。“没想到来了那么多的用人单位,而且很多都是大企业,看来我要多投几份简历了。”来自集团成员之一的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邵晓阳对集团组织的这种大规模招聘会很是认可。
其实,不仅是邵晓阳,更多的学生通过集团搭建的平台获取了更多的就业信息。集团组织的招聘会更有针对性,而且也能聚集更多好的企业。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副秘书长楼伯良告诉记者,2012年招聘会42%的录用率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与五年前集团举办第一届招聘会时34家用人单位、2 50个工作岗位、28%的录用率相比,实则有了显著的壮大。虽然每届招聘会举办前,集团内部要召开各种预备会、协调会,需要牵扯大量人力、精力,但五年来不断
扩大的品牌影响力还是让集团内各学校和企业看到了联合起来招聘的规模效应。正如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副理事长、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上海市交通学校校长鲍贤俊所说:“招聘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校协联手、校校联合’的优势。”
职教集团成立后产生的最直接效应,就是实现了共同打造就业平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嘉定职教集团每年都会组织开展院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招工现场交流活动,院校就业办负责人介绍各自毕业生的专业、人数、地域分布等情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则介绍各自的用工需求数、专业要求及福利等情况,不少校企现场就达成了实习和就业合作意向。同时,集团还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积极组织集团内院校学生参加区内的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和各类校级专场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此外,交通物流职教集团搭建集团层面的人才推荐平台,集团成员学校共享就业信息和就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为企业提供了多种规格的技能型人才资源。上海建筑职教集团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相关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实现100%就业,仅20 1 1年,集团就与学校“订单培养”800多人,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近2000人。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建工集团60%以上的项目经理来自于职教集团所属的学校,他们被戏称为上海建工的“黄埔军校”。
为了提高就业质量,不少职教集团还对毕业生开展职后跟踪调研。牵头院校会联合集团内其他学校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的走访调研,通过毕业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建立一套更贴近实际的数据样本,这些调研成果为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就业招聘工作起到了不小的参考借鉴作用。
在学牛进口方面,沪上各家职教集团利用集体形成的品牌效应和整体办学实力与优势,也凸显了规模效应。拿招生工作来讲,交通物流集团今年参展了在上海东亚展览馆举行的第九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推出了集团所属20所院校交通物流专业联合招生的宣传广告,同时,向家长和学生彰显了“校企联动、教产结合、就业推荐、特聘挂职、在线实习”等集团化办学的综合优势,从而在招生数量和质量上集团各成员学校相较过去都有了进步。构建师资流动的双通道
作为企业技能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职业院校的师资本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多而操作技能欠缺。虽然近些年,市教委出台了不少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政策,学校也加大力度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但培养的速度往往跟不上需求,“双师型”教师仍有较大缺口。
“职教集团应该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优质土壤。在集团成立以前,对于企业资源不丰富的学校来说,教师下企业有一定难度,如今借助集团这一桥梁,更多学校可以与集团内的企业合作,把教师送去企业实习,把企业的专家请进学校。”作为嘉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长高康告诉记者,学校原本和上海金池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素不相识,加入集团后,两家单位很快就“攀上了亲”大众工业学校依靠白身场地大、实训设备强的优势,为金池提供场地和设备,学生的实训即为企业的产品生产,生产所得利润按一定比例分成。与此同时,学校每年派遣两名数控、模具专业的教师以“访问工程师”的身份前往金池挂职锻炼。经过一个阶段的合作,教师的实践技能有了显著提升。
通道打通后,学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更为便捷了。在交通物流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上,一批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者纷纷成为兼职教师,除了完成企业的本职工作,还经常出现在集团内各学校的课堂上。上海商业储运有限公司营销中心营运部经理蔡慧良开设“仓储与配送知识”课程,奥吉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戴华开设“货运代理”课程,临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阮海一开设“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课程„„他们把自己积累的大量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给学生。在以往,从企业请专家来学校更多的是靠个人关系,专家对进学校上课也有顾虑,企业也不十分支持。如今通过集团这个平台,这些平时单凭一校之力难以请来的专家更容易请了。
职业教育如果不能紧跟企业需求,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职业教育需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审、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交通物流集团内的各职业学校采取了各种方法,发挥特聘教师在专业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比如组织特聘教师与学校的专业教师举行座谈、互相交流、请特聘教师参与学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调整、让特聘教师指导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请特聘教师实地为中职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开设专题讲座等。“行业专家直接介入专业教学,深化教学内容,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引入企业文化,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作为企业特聘教师的优秀代表、上海美华系统公司副总经理谢志翔如是说。
为了提高企业支持员工受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市教委的支持力度可谓不小,对各集团从企业“挖”来的特聘兼职教师实施了专项经费的中报工作,凡符合条件的特聘兼职教师给予每人一年3万元的资助。在政策支持下,交通物流职教集团还专门建立了特聘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把这些兼职教师的基本信息、技术职称、专业特长等内容挂到了集团局域网上,便于集团成员学校各取所需,从中挑选人才。2012年5月至7月,作为浦东新区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了浦东新区首届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的成员学校,海大职校根据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从该专业特聘兼职教师数据库里筛选出具备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并在业务领域内有一定专场的讲师,给学生授课,效果明显。“教师资源库的建立让集团里的资源流动了起来,形成了哪里有需要,帮助就送到哪里的良性局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发展处处长吴国伟向记者如是说道。
除了校企之间的师资双通道,集团内校际之间的师资共享、流动也更顺畅了。内形成了中职实训强、高职理论强的状况。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嘉定职教集团积极鼓励成员院校开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比如作为中职的大众工业学校会主动为集团内的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而高职院校则定期安排教师为大众工业学校学生上专业理论课,这种取长补短的良性模式无疑凸显了集团化办学的优势。
上海建筑职教集团连续两年组织开展特聘兼职教师资助申报,共有34人纳入资助范围。此举对优化集团内各学校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聘兼职教师均为上海知名建筑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在专业技能方面独树一帜,他们深入学校的专业建设,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训技能培养、技能大赛、精品课程建设、新专业申报、项岗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参与集团内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提高了特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让资源共享更深入
校企合作、资源共享,这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旋律。围绕这根主线,沪上职教集团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实训基地、网络平台及中高职贯通等领域的建设上都有不俗的案例涌现。
“把实训基地建到企业去”,这是来自上海建筑职教集团的声音。在近一年多的运作中,建筑职教集团较好地利用了集团内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的优势,为职业院校“找朋友”,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畅通了师生的实习渠道。经过集团的牵线搭桥,2011年5月,职教集团选择了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作为集团内师生的实训基地,把学生的教学实习直接放到了施工现场一线,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上海中心大厦是由上海建工集团参与投资的一幢标志性超高层建筑。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多种先进工艺和技术的运用让集团内的师生在接受新知、拓宽视野方面受益匪浅。集团牵头单位之一的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校长杨秀芳告诉记者:“通过在企业的现场操作,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物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清
楚了每个岗位的要求,在动手中体会到了各个岗位的劳动强度。“在上海中心大厦施工现场,施工方专门腾出两个房间作为实习的教师办公用房,一年多来先后安排了300多名中高职学生到施工一线进行参观或短期实习,这些实训内容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线实习、在线考试,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技能锻炼。”这一设想日前在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变成了现实。为深化集团内校企资源共享优势,该集团自2009年至今,精心策划,利用市教委拨入学校集团化办学的专项经费,先后投入1 50万元资金,与集团成员单位上海美华系统有限公司和上海恒远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互相合作,共同开发了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现代物流综合技能训练平台”。该项目覆盖国际物流综合操作、电子口岸平台、国际货代、报关实务管理等十大物流实训系统。该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方式,紧扣集团内的资源共享,可以为集团内中、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与行业发展几乎同步的模拟和仿真训练。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可链接十大物流实训系统,实现集团内的实践教学资源的异地共享,该平台的开发能达到多专业教学实训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让成员单位开放实训中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知应会能力,方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学习和在线考试;另外,该项目不仅可满足集团自身物流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还有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策划、考证等面向社会的服务内容。
推动中高职贯通的改革探索,也一直是职教集团的重要工作之一。市教委《关于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就明确提出:“鼓励同一管理体制内、共属同一职教集团的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基于学分互认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等更加灵活的模式。”
“1+5”点对面的中高职贯通模式是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的一项特色成果。为了加快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原有的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市交通学校“点对点”的基础上,交通物流职教集团进一步探索在同一职教集团内共享教育资源,实现物流管理专业“1+5"点对面基于学分互认课程衔接的中高职贯通模式。具体做法是,在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内,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交通学校、现代流通学校、石化工业学校、临港科技学校、海大职校为衔接载体,依托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平台,中高职与企业、行业共同规划中高职贯通培养办学方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衔接,按照中高职贯通的教育培养方案,对参与成员开展学分互认、课程衔接、资源共享。
第二篇:些国家和地区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启示
些国家和地区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启示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性选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坚持模式的多样性和主体的多元化。
从部分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来看,各国和地区都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态势。这种生命力和活力源于各国及地区都采取了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就办学模式而言,至少包括不同层次间的校际联盟、不同类型间的校际联盟、组合式的校际联盟、研发式的校企联盟、补充式的校企联盟、私立公助的校企联盟、区域内的联盟集团、行业内的联盟集团、私立集团内的产学联盟,等等。不同的办学模式确保了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将最合适的资源组合在一起。就参与主体而言,包括政府、职业院校、普通院校、企业、行业、集团公司、社会组织、同业工会、行业协会、社区、研究机构等,这些多元类型实体的联盟和共生发展形成了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整体活力。
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起到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不仅有行政指令,而且还通过多元杠杆来发挥,如拨款、投资、税收政策、特惠政策、保障政策、激励政策及行政指令等支持集团的启动和运行,协调集团各方的利益,搭建合作平台,保障集团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需要市场驱动、市场运作,通过市场无形的手才能确保其质量,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
从国际比较的结果来看,政府的鼓励和推动对于激发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热情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行业、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质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其企业或行业的参与积极性不一。其原因一方面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成熟水平有关;另一方面是政府是否通过多元方式,如宣传鼓动、政策优惠、专项投入、行政指令、税收减免等促进企业和行业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具有长效性的政策保障。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各国及地区政府都特别注重出台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法规、政策、计划。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项目,政府既有推动性的法案、支持性的拨款政策,也有保障性的平台建设政策和特惠倾斜政策以及激励性的税收减免和奖金鼓励政策。
如果只有推动性和支持性的政策,那么可以启动项目,但项目运作中是否顺畅,参与实体是否积极投入还取决于后两类政策。因此,政策出台需要配套,以使职教集团化办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
《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18日第3版
第三篇: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丁 晖
《 人民日报 》(2016年04月28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职责使命、根本要求和实施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这些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针对性,对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方兴未艾、后来居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适应这种新形势,我们必须在注重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预见性中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努力占领新闻传播的制高点,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注重原则性,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新闻舆论阵地在哪里,党管媒体原则就必须落实到哪里。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落到实处。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舆论阵地的占领上,都要寸土不让、寸土必争。在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每一步中,我们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这一点上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媒体融合发展应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观念,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应充分尊重、善于利用媒体的公共性,在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方面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努力打造各种思想观点交汇、讨论、升华的全方位平台,为构建健康丰富的社会思想体系、道德体系提供有深度、有营养的理性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健全社会公德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坚持正确工作导向。人民群众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当前,我国已有7亿网民,手机网民也已超过6.2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正是正视这一现实、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将互联网这一“最大的变量”变成“最大的正能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应善待善用善管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更深入地反映群众心声,更广泛地收集社情民意,更顺畅地实现海量信息共享,更科学地关注和引导社会热点问题。总之,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必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重系统性,在内容与平台两个方面同时发力
内容为王。媒体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而是作为核心的内容和作为基础的平台互相融合,通过内容与平台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首先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过去单向、被动接受内容的“受众”变成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性阅读、转发、评论等来发声。在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中,媒体的内容(包括观点)成了媒体黏性的关键,没有优质内容就没有竞争力。新型主流媒体要拿好手中的“麦克风”,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把传统媒体的“稳”与“准”和新媒体的“快”与“活”结合起来,主动亮剑、自信表达,明辨是非、扶正祛邪,在多元中立主导,做好“定音锤”,让公众在主流渠道中获得自己的信息来源,在主流声音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
平台再造。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平台再造,拓宽传播渠道,重构媒体与用户的关系。在这方面,许多媒体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如人民日报社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中央厨房”模式,便是这样一种有益尝试。新形势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可以依托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能力备足备好内容原材料,在全媒体平台上进行话题策划、报道统筹,实现集约化和多层次的内容生产、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新的设备工具和移动终端来重构内容分发、传播和反馈机制,实现多渠道传播和受众覆盖最大化。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新型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平台再造,对用户特征进行精准把握,从而实现分众化、精准化传播。
注重创造性,以创新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倡导创造性思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传播媒介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更是其开创的无限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体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当前,一些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受众面不断缩小,市场份额不断降低,影响力日趋式微。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媒体必须增强不甘人后的使命感,保持本领恐慌的紧迫感,提升主动融合的自觉性,以创造性思维积极推动融合发展,做到求真务实有创新、与时俱进有革新,使融合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应始终以“主动、移动、互动”为抓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观点表达为重点、机制创新为动力,主动求变,变中求新。
推动创新性实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能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畏首畏尾,而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勇于突破体制机制固化的藩篱,以创新性实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媒体融合发展不应仅仅停留于技术升级、形态创新方面,还要随着融合发展的深入进行传播流程、组织管理体系的重塑与再造。我们要顺应融合发展趋势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科学配置各类资源,探索建立规范、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最终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培养创意型人才。媒体融合发展需要遵循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当前,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加深和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发展,人才缺乏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瓶颈,培养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意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打造勇于打破常态的“全媒型”团队已是刻不容缓。“全媒型”团队应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深刻把握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屏等的发展脉动,积极吸纳先进传播理念、舆论引领理念,善于提供有思想深度、有独到见地的内容,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
注重预见性,在把握趋势中更好应对挑战
迎接技术变革。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很难用过去的延长线来预测未来,今天的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下一个颠覆性技术的风口会出现在何时何处。但人们总是会追求越来越人性化的技术,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需求将是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可以肯定,未来的媒体技术将越来越体现人文关怀,传播手段将越来越符合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应始终坚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下一个技术变革的到来,不断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
研究受众需求。习近平同志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当前,受众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接受信息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还将持续下去。媒体融合发展要不断研究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体现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搭建起更加平等开放的平台,构建起更加迅捷高效的信息交流模式,使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用户。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不仅仅是传播技术创新,也不仅仅是媒体迭代变更的社会文化潮流,更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坚持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预见性的有机统一,才能让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走稳走好,使主旋律和正能量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得到充分传播、充分激荡,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华彩乐章。
(作者为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第四篇:集团化办学总结
工业与设计学院2015年集团化办学工作总结
江西林业职教集团成立的短短一年以来,在林业厅、学校党委、各企业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设计学院各理事成员单位遵循自愿协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原则,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服务我校发展为目标,在集团内部校企、校地、校校之间展开了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合作,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推动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集团化办学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与设计学院对口的成员单位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3年12月,江西林业职教集团正式成立。设计学院首批对接的单位有江西省家具协会、广州丰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南康市家具协会、深圳居众装饰有限公司、南康自由王国家具有限公司、南康世纪家缘家具有限公司、南康市腾飞家具有限公司、东方美居(香港)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赣州菊艺服装学校、宁都科技职业学校、广州华浔品味泉州分公司、赣州点石建筑公司等12家企业。
在集团成立的不长时间里,设计学院对接的集团内部企业、行业对学院专业教学改革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体现在 “四共建设”、“六个对接”得到不断深化推进,“四共”就是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六个对接”就是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通过这些深度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紧扣行业发展脉搏,及时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的各种信息,使设计学院的专业建设紧紧跟随区域产业的发展步伐,增强了江西林业职教集团服务地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在专业建设上,设计学院加强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调整结合的紧密程度。例如设计学服装专业与赣州菊艺服装学校合作,针对服装事业尤其是服装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赣州市华浔装饰公司合作开展的高端设计效果图免费送客户,深受广大市民欢迎;室内设计专业邀请深圳居众装饰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公司开展了多次专业性讲座,及时给14级新生引导相关专业方向。与多家设计类理事单位成立了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由12名知名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计划制定的讨论研究;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向性更明确,例如室内设计专业调整了8门课程,由原来单一的的3D软件课拓展为草图大师,形成户内、户外、材料应用、成本核算、营销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和未来的的工作岗位契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在课程建设上,各专业都加大了以企业为主导的,有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的力度, 设立“行业通识课程”和“企业定向课程”,注重课程设计与企业生产过程和行业发展紧密衔接。设计学院室内教研室教师准备和企业专家一起开发核心课程8门,其中合作开发的课程《室内装饰设计》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集团内院校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对接,力求按照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制定“订单班”“项目班” 人才培养计划。成立的居众、华浔、余工、创意油画4个订单班,订单班人数220多名。这些“订单班”、“项目班”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建设初见成效。集团内企事业单位积极与院校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接纳职业院校教师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在管理制度、保障政策等方面的机制建设初步成型。暑期共有13人次参加了暑期培训和企业锻炼,其中参加国培项目3人,参加企业锻炼4人。聘请企业的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15人次。邀请企业行家开展讲座12人次。
5、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和就业基地效果好。设计学院2014届288名,和2015届279名毕业生已经安排在我院校企合作企业及工地顶岗实习和就业。深化了与南康家具企业—自由家家具有限公司(赞助家具设计大赛)、腾飞家具有限公司(派老师定点支持帮扶)、南康家具产业促进局(派学生参与家具博览会的组织工作)的合作;与赣州五福堂家具有限公司建立了以板式家具教学为主的实训基地,并常派学生到企业开展教学实习,组织学生协助完成了21-22栋2栋学生宿舍楼新家具的安装工作。与赣州市的装饰公司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派学生到赣州曼尼芬公司开展了生产实习。继续与广州设计岛余工特训学院开设“余工设计订单班”。启动了第一届“创意油画订单班”开展,有10名同学参加了该班级,假期到油画产业园培训了二个月,成效良好,学成后学生的作品有一些成为了商品,并在校园开展了作品展。
积极参加中国家协和省家协的有关活动,与江西省家具协会达成合作协议,共建江西家具学院。江西家具学院由江西省家具协会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共建,系非营利性质的面向家具行业的服务机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与输送,从业人员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产品与工艺、材料研发,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等。
二、积极吸引新成员单位加入职教集团
设计学院已经与尚品宅配集团、虎都男装、中国家居、深圳居众中山分公司、赣州瀚亭装饰公司、赣州名匠装饰分别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走访了香港上市公司皇朝家私,建立了以顶岗实习为主的教学实训基地。走访了维尚家具集团,派了一批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探讨建立“维尚家具设计订单班”。与广州华浔装饰集团泉州分公司建立“华浔装饰设计订单班”的合作关系,并提供一定的奖学金。走访了香港上市公司虎都男装有限公司,派了一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建立了“虎都订单班”的合作关系。
与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家居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申报了2015室内设计专业的国家师资培训基地,已通过了教育厅的审核上报教育部备案。
与江西南康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中高职对接的校校合作关系,打通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中高职对接渠道。
三、存在的不足
1、与部分企业理事单位的沟通和合作上还不够深入,如上海东方美居、宁都科技职业学校等。
2、“高、大、上”的新成员单位的拓展还很不够。
3、校企合作中的订单班建设与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至今,在各理事成员单位积极参与、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工作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职业教育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根据国家和江西省对于加快苏区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我校的发展战略定位,围绕我设计学院主导产业发展布局和专业基地建设,集聚集团内外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并加以优化整合与科学开发,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加快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办好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江西林业厅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对此,我们应该共同以最大的努力,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和智慧,团结合作,打造江西立林业职教品牌,为推动环境学院在苏区经济区快速崛起,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2015年工作要点
一项改革:2013级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行7-8月份的短学期制,提前到9月份到企业开展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五项重点工作:
1、组建江西家具学院并正式开展工作。举办家协年会,挂牌成立江西家具学院,组建学院机构,开展日常工作。
2、合作办好室内设计专业国家级师资培训班工作。在暑期与中国家居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开设2015年国家师资培训班,计划40名。
3、深化校企合作。余工设计班、深圳居众设计班、皇朝家具订单班、油画订单班等落到实处,继续拓展校企合作单位8家,争取与知名的上市装饰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2015届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和预就业作好准备。
4、做好产学研工作。家具实训中心强化育人功能,围绕省级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要求,在工艺革新、材料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与专利申请等方面加强建设。
5、提高就业质量。重点做好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与服务工作,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跟踪率达100%,就业质量和稳定性有提高。做好2016届顶岗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安排工作,特别是室内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在8月份开始的顶岗实习安排工作,为推行这二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下基础。
工业与设计学院 2014-12-31
第五篇:集团化办学心得
集团化办学心得
1.政策要求(略)
2.乡村教育现状,适龄儿童城镇化流动逐年大幅增加。
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加速,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适龄儿童的学生数逐年大幅增长,城区各学段教师严重缺编并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加上近年来出台乡村教师跟岗学习的政策,乡村教师中有教学经验的、年轻的、教学效果好的多数老师都愿意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乡村学校留下来的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所谓的“老、弱、病、残、伤”的比例一年更比一年高,实际上越来越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长期以来,乡村家庭条件比较好一点的家长都围绕“在城里买房,在城里上学”这个目标一直在努力着,这样,长期形成恶性循环,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逐年大幅减少。
预计未来2-4年,农村中小学就如同开通校车前的村小一样,学生数严重不足。不久将来会是一个乡镇只有一所规模略大的初中、小学、幼儿园,其余都是麻雀学校甚至停止办学。(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乡镇出现这种状况了,整个乡镇中小学的学生数比城区一个学校还少,这种情况还会不断出现)
3.弥补学科结构性缺编和小规模学校经费的不足。
随着教师到城区的跟岗学习,大、小学校难免都会出现学科结构性缺编,这样集团校(法人单位内部)可以调剂;同时集团校(法人单位内部)可以在经费上统筹使用,弥补小规模学校的不足。(如果各中小学全部是法人单位,根据法人管理政策机制,在财政结算、资产管理、编制管理、教师调配、职称评审等方面都受到相关政策制约,人、财、物均无法调配,政策不容许通融的。目前学区管理模式、原中心学校模式就是受到这些制约)
集团化办学的设想
一、指导思想
1,推进集团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
2,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成果共享。
二、总体目标
大致以乡镇行政区划为自然区域,按照“一套班子、几个校区、统一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方式深化集团化办学;
实行“统一办学理念、统一领导决策、统一课程设置、统一师资调配、统一考核奖励”的“五统一”运行机制;
促进各分校间实质性融合,资源共享,缩小校际差距,同步发展。
三、管理模式
(一)强化集团办学管理
为便于管理,集团校设为法人单位,分校不设法人单位。
第一种设置办法:
集团校设总校长1名,副校长2-3名(其中专职1-2名),执行校长(其中1人兼任集团校副校长)若干名,组成教育集团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各项工作。
各分校设执行校长1名、副校长2-3名,组成分校领导班子,负责分校日常管理。
第二种设置办法:
集团校设总校长1名,专职副校长1-2名,综合办公室主任1名,课程发展中心主任1名,后勤保障中心主任1名,执行校长(不兼集团校专职副校长)若干名,组成教育集团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各项工作。
各分校设执行校长1名、副校长2-3名,组成分校领导班子,负责分校日常管理。
党、团、工、妇,督学,均可以按照原学区模式设置。
任职方法:
1.市教育局制定任职年龄等方面条件。
2.原学区管委会符合条件的成员按照岗位等级可以转换到相应的岗位。
3.缺岗的按照干部任职程序补员。
4.任职程序:原学区管委会民主推荐→市教育局考察→市教育局党委研究通过。
(二)集团办学实现“五统一”
一是统一办学理念。集团各分校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上保持统一。
二是统一领导决策。集团各分校服从统一管理,在管理规章制度保持相对统一。
三是统一课程设置。集团各分校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并统一作息时间。
四是统一师资调配。集团各分校学年、学期教学资源配置由集团统筹协调。
五是统一考核评价。集团各分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保持统一。
(三)推进集团内部教师交流
集团校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增强造血功能。进一步探索建立教育集团化管理体制下的各分校间教师合理流动模式,加速各分校间快速融合。
(四)规范各分校财务管理
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内控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经费统一划拨到集团校,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一支笔审批。
统一管理是指经费由集团校统一管理,各分校申报使用,执行校长按照预算和申报开支,并负责审核。
统一核算是指经费实行一揽子预、决算。
一支笔审批是指在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集团校坚持无预算、无申报不开支,各校区的经费使用在执行校长按照预算和申报开支审核后,报集团校分管财务领导复核。经费开支需经集团校分管财务领导审批。
经费使用应当按照规定由稽核小组稽核并予以公示。
(五)优化办学绩效评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