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

时间:2019-05-15 12:1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

第一篇: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

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

作者:沈怡,董大奎出处:职业技术教育2011(7):28-31发布时间:2011-9-1

42010年上海市进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招生,参加此项试点的有三所高等职业院校和四所中等职业学校,涉及护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航空机电设备维修、应用电子技术四个专业,计划招生480名。这意味着一批初中毕业学生经过中等学校入学考试后将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完成中职和高职直接贯通的教育。此项改革举措的内涵是什么?与过去进行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相比有何新的特点和创新?笔者参与了此项改革过程的研究,在此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为了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各地相继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联合大型企业集团、行业协会和相关中高职院校,形成以行业为背景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此条件下,就中高职教育及其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习实训、招生就业、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融合,并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就业指导委员会等在集团内部实施教学改革,重点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旨在实现集团内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化。

十年前,上海市曾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试行过“3+3”贯通教育,由两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一一配对,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1]。客观地分析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实施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得失发现,由于那时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缺乏,能形成一种机制,帮助中职学生有机会继续深造,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其主要的问题是进行贯通的两所学校均自成体系,相互独立,缺少行业背景的支持,注重知识上的贯通,中、高职教育之间衔接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现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且在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如何进行中高职教育之间科学、有效的衔接是现实问题,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中高职教育贯通改革特点

如果说十年前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试点,其改革的重点是帮助中职学生能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解决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2],那么在今天,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情况和条件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改革的内容、要求、目标也完全不同。

(一)思想理念更新

此次中高职教育贯通改革试点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进行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有很大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定位目标更加清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日趋提高。此次改革试点无论是中高职院校、用人单位、职教集团还是学生和家长,都赋予改革试点新的理解和认识,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使改革实现了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的一致性,从招生录取情况来看,中高职教育贯通办学模式对优秀学生具有吸引力,招生的四个专业入学分数线均高于普通高中分数线。

(二)政策措施稳妥

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和资源等方面都给予了更具实质性的支持,在正式试点之前组织相关院校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改革指向明确,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出台政策保障措施。如改革试点明确是由中职校和高职校共同招生,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贯通;缩短了学习年限,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特别是经过一年课程学习后,对每个学生进行甄别,对那些不适合继续学习或本人不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可以转入中职学校其他相近专业学习。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求,对那些为今后谋求一份立业成才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而言,是一条成才之路,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长期养成、职业能力的早期培养以及专业技术的稳定提高都十分有利。

(三)职教集团支撑

中高职教育贯通改革是在职业教育集团一体化办学背景下进行的,统一招生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能够有效地在集团内部进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师资的利用,以及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既保持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又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连续性。课程设置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大胆改革创新,重点解决如何突破仅仅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进行衔接的传统,树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的新理念,即利用工作任务对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由低至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循序渐进,一体化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科学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四)专业选择得当

确定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试点的护理、应用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航空机电设备维修四个专业,是基于对目前上海市高技能人才需求广泛深入调研,并经过职业教育集团统筹规划而确定的,均具有强烈的行业背景支持,具有职业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要求高、职业岗位需求量大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的技术内涵不断提升,使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实际要求,而高职院校又没有充足时间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基础性、系统性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这类专业实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贯通更加必要和重要。

三、改革核心问题与培养方案设计

(一)中高职教育贯通改革核心

与之前曾试点的“3+3”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现行试点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其改革核心是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并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职业能力不仅指具体岗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泛。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从业者需要具备多种技能,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职业能力能够使从业者适应岗位或者工作的转换,高效率地进入角色。简言之,职业能力就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3]。职业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性,而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人才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人才的层次表现,更是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每个中高职教育贯通专业都应根据核心工作岗位及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然后根据岗位描述总结职业能力要求及素质,接下来对职业能力按照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进行分解。在整个五年或六年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中高职教育贯通的成功,除了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集团化办学条件的支持外,还必须设计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其中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科学合理安排,形成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结构,以真正有利于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设计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中高职教育贯通课程体系是其成功的保障。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把中职教育相关专业与高职教育相关专业的各类课程,按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真正打造成以集团化办学为依托,准确把握学生未成年与已成年的不同年龄段和身心特征及学习特点,以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拓展能力为板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如中高职教育贯通试点五年制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以下简称“汽车专业”)的课程,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分为三大类,而必修课又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本素质课两大板块,限选课分为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和职业能力拓展课两大类。每一个板块均由相应的课程组成,这些课程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此为例,可以总结出一些特点。

突出专业课程,确保能力培养。在“汽车专业培养方案中突出专业课程的设置,在5294学时的总课时中,文化基础课占1520学时,为总课时的28.7%;包括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学期考核等内容的课程为11.0%;其余均为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占总课程学时的60.3%。整个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用能力和竞争力。

加强实践课程,体现职教特色。在培养方案中明显地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验、实习、实训教育教学贯穿于整个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如在“汽车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包括实训、汽车驾驶、生产实习、技能鉴定等)加上B型课①中的实践部分和其他课程类型中的实践部分,占整个总学时的一半。尤其实践教学的安排重视不同环节的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重视人文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在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同样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德育与两课;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课程;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销售心理学、口语交际等课程。

关注选修课程,发展学生专长。选修课程的作用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其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其成为具有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在“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中,既有专业拓展类的汽车金融、二手车交易等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安排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任选课程;还有一些专业复合性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等。这些任选课共28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按照自己兴趣选择课程的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确立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

按照职业教育人才观,中高职教育贯通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确立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是保证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首要条件。在学校层面,切实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一体化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师层面,无论中职或高职教师都必须转变观念,一体化考虑人才培养,着力加强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素养,承担起试点改革的重任;在学生层面,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整个中高职教育贯通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技能、提高能力,主动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占总学时比例不低于50%,且必须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建立起“全真化”情景的校内外实验实训体系,学生以学员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优化实践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做中学、学中做,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三)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优势

职教集团化办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把行业、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营造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4]。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保证,职教集团化办学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校企合作范围更广,合作时间更长,合作程度更深,合作内容更丰富。集团化办学的纵向发展,不仅要求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延伸,而且为实现中高职教育贯通提供条件和保障,如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与实训以及进入工作现场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提升教学团队的素质

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所必需的前提和条件,是实施中高职教育贯通对教学团队“双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职教集团内部的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可能教授同样的课程,可以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按照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共同参与一体化中高职教育贯通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综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形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形式,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的特点,必须在教学中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使其完全适应“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遵循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改革的重点是要求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统一起来,将学生的“学”与“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大奎,李卫芬,涂明.中高职贯通方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2):41-42.[2]严雪怡.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0(10):11-13.[3]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下):25-27.[4]陈嵩,鲍贤俊,吴国伟,陈美刚.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5-27.

第二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

作者:市职教中心 发表时间:2009-3-30 14:57:4

5访问次数:3698

摘要:史章厘清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些基本目题,分析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存的主垂问题,并提出一般性的时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台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台。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有25个省(市、区)成立职业教育集团184个,共有成员单位6410家,另有具有集团特征的紧密型合作组织l21个。

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性质了解如何有效开展集团化办学及怎样有效开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有利于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思路,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并不能解决上述所有的问题,只在试图厘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找出集团化办学现存的主要问题,井提出一般性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集团产生的背景与内涵

1.背景

教育集团的产生大约在1992年之后。为教育集团产生提供理论支持的是教育产业论,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979年“教育本质”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引进和80年代中后期“教育商品化”的争议,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出现和逐步发展,突破了国家一统天下的办学体制为教育集团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笫三产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将教育归入第三产业并作为发展的重点。将教育纳入第三产业的序列,直接催生了教育产业论。

既然教育是产业,教育服务向社会及家庭、个人提供用于提高或改善人的素质和思想观念的非实物社会成果,它与演员、医生、导游,售货员一样,提供一种服务消费品。教育是产业就可以作为产业来开发经营,对教育产业经营管理也可以产生利润。教育产业有利可图就可以吸引投资,既可以大量吸引个人和家庭园教育选择注入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以吸收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教育的利益获得性投资。必须强调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发展,我国教育需求急剧膨胀和教育投人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民办教育及其教育集团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市场空间。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中先富起来的阶层,不甘心自己的子女仅接受低标准、普及型的教育,他们愿意接受教育的“高消费”,这也是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催化剂。可以说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

2内涵

“集团化”最初源自经济学领域。其内涵是将经济领域中分散的、生产规模比校小的实体以集团的形式有机地结台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远行实体并以规模优势实现企业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当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教育领域,其外延得到了拓展从“集团”延伸为“集团化”它不仅包括紧密型组织结构,还包括松散型的组织结构。但这些组织具有共同的实质、即通过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带来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以集团化的形式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和功能扩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服务市场的一种机制和组织形式。从理论和实践看,职业教育集团及其办学过程具有多重属性经济属性、社会詹性和教育属性是其基本属性,综上所述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通过各种形式、多元主体的联盟,借助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集团实力的提升,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共同发展。

二、集团化发展模式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包括集团化发展模式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因此,要了解和认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有必要首先了解集团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集目化发展模式

高耀明和魏志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教育集团是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移植而来的教育经营开发组织形式。他们概括出三种教育集团的发展模式。1,积累拓展型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创立教育集团的历程通常是从开办短期职业培训班或接管不太景气的成人学校或职业学校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资金和经验积累后。拓展投资面,创办或接管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学校,形成滚雪球效应。成为由多家类型和层次不同的学校所组成的教育集团。广东信孚教育集团和浙江万里教育集团是这种发展模式的代表。

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这种发展模式的教育集团办学是既遵循教育的规律,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其实质是以教养教,以教促教,按教育成本收费。自收自支,是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实现滚动发展的。表面情形看来似乎是这样的,但稍加分析我们便可发现,没有国家投入这一说法不完全符合事实。

2.连锁投资型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由企业集团或财团进行先期规模投资,再滚动运行,扩大投资范围,连锁发展,建成学校系列。由于这类学校的硬件设施起点标准高,用高薪招聘水平较高的教师,因而,学费较高。学校采用统一校名、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等发展手段,以产业发展观点从产业组织、区域布局、资源配置、运行优化等方面进行产业化管理运作,因而集团的滚动发展较快。

连锁投资型发展模式,因投资地域广泛,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组织管理的成本,但其优势在于:地域广泛,可以确保生源,降低投资风险;统一校名,可以因多点连锁产生广泛的宣传效应,降低了交易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其教育边缘产业,如教材、教学用书、音像制品,以及各种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培训等,开发的潜力巨大。由于效益不错,这种发展模式的教育集团估计今后若干年会有增加的趋势。

3,名牌复制型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指原有的名牌学校依靠其教育品牌,兼并同类薄弱学校或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学校,通过人才和管理经验的输出,实现名牌复制。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形成具有名牌学校特色的系列学校。

前面两种教育集团发展模式都是企业界人士通过接管原有学校或投资创办新的学校直接参与教育发展。而名牌复制发展模式是教育界与经济界利用各自优势合作参与教育发展。这一发展模式的突出例子是上海建平教育集团。

三种教育集团发展模式,虽然发展方式各异,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它们都是企业界对教育发展领域介入的产物。这种介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而造成的教育供需关系日益紧张的状况,促进了教育的加快发展。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匡瑛在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印度及中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梳理比较分析后,按照主导实体不同。从两个维度(主导实体与联盟的实体构成)把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模式做了如下分类。

1,政府主导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政府主导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数量上是最多的,在模式上也是最丰富的,它涉及到校际问的联盟,如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校企间的联盟,如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培训制度:多种综合联盟的形式,典型的如德国的双元制,2,院校主导

这类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占有一定比例。该模式中的院校具有相当的实力,其选择的联盟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院校、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企业和行业,3,企业/行业主导

该类模式是以企业或行业的需求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其目的是培养企业或行业所需要的相关职业人才或技术人才。该模式兼具教育和培训的双重功能,同时面向职前和职后人员。

4,自愿联盟

这类模式一般来说合作差异性较大。其合作方式包括院校之间的合作、校企之间的合作,其中典型的案例是英国的继续教育机构(主要是第三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与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原多科技术学院以及高等教育学院等)之间的合作,在机构数量上有着多种组合,以一所大学和多所继续教育学院构成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居多,这种合作完全出于“自愿”,政策扶植仅表现为用教育基金的方式投入,而对于具体操作层面没有规定,给予双方足够的“自由度”。

5,中介主导

这类模式在世界职教集团化办学中并不多见,但确实是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的一类模式。其中典型的是美国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ATE),ATE是一项由联邦政府倡导,1993年由美国国家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发起的一项旨在满足技师人才需求、有效整合产业与教育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计划投入380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这一计划已经经历了10余年,参与项目的伙伴遍布美国。ATE主要通过大专和高中程度的课程改革,系统地促进美国的高级技术教育水平。除此之外,在德国的网络化的技术转移中心,也介入了中介组织的力量,即斯坦波茨(STEINBEIS)经济促进基金会,它承担了高专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角色,积极促进高专教授帮助企业研发产品。

具体而言,各国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见表1:

由于集团化办学的组织方式和联盟方式多种多样,连接的层次、行业内的跨度等方面都有各自特点。按照目前存在的主要集团化办学方式,根据五个维度可以建立一个分析框架。这五个维度是:

(1)主导类型,即由哪个实体主导,如政府主导、院校主导。

(2)联盟方式,即以什么方式联盟,如校际联盟,校企联盟,(3)联结关系,即实体间如何联结,包括契约型、资产型和资产一契约混合型。

(4)联合跨度,即联盟的宽度,如跨教育类型、跨行业。表1 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汇总表

政府主导

院校

企业/行

中主导

业主导

愿联盟

介主导

综合学科(日本)

普+职

社区学院(美 国)技术教育一体化(日本)

校中职 +中高职社区化(台湾)

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荷兰)

高职

中学+技术准备计划

校中学 Tech+prep(美国l

后 继续教育+高等教育

通过SATs的校校合作(英国)

青年学徒制城市技术学

高级技术教育计划ATE(美国)youthApprenticeship(美院(英国)国)

职业学院(德国)

双元制(德国)学徒本位的新学徒制

SBNAs(澳大利亚)

学徒培训(印度)

中职学校的鹿特丹航运校办企业(印中心度)

STC—Group集团(荷兰)

企 新学徒培训(澳大利亚)建网络化的技

阿波罗集

教合作(台湾)术转移体系团(美(德国)

国)NIIT(印度)

职业生涯教育公司(美 国)

表2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

主要模式

联盟

表现形式 导类型

联盟

联合合作结关系

跨度

合点 形式

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

混合跨类

全型

面素养

契约

跨层型

校际

组合联盟

契约

跨类

证型

型、层次

书培养

政府主

校企 导

契约

行业

专型

业对口

区域

区域产学结

契约跨类型、层次、地

行业

理位置

衔接式联盟

契约

跨层

型 次 业对口

校企

研发式联盟

资产

跨行

专校主导

型 业 业对口

以服务地方经济

契约

跨行

地为核心目的

理位置

企业

以提供行业人力资

资产

行业

专源为核心日的的联型 盟

业对口

校企 以提升集团综合实

资产

行业内、跨

专业对业

力为核心目的的联型 盟

主导

层次 口

以拓展品牌影响为

混合跨行

集团品主要目的的联盟

校际

型 业、层次、牌

契约

跨类

全型

型、层次、面素养

自愿联

校企

企业——政

资产盟

校企 介主导

专业对口

契约型

专业对口

(5)、合作结合点,即各实体在哪个方面的合作,如专业对口、地理位置。根据这一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总结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第一,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头戏是政府主导型。其比例占到一半左右。

第二,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联盟方式是校际和校企联盟。

第三,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是通过契约来联结的。

第四,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跨度较大,包括跨教育类型、跨教育层次、跨行业、跨区城等。

第五,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合作结合点主要是以专业为纽带。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也符合国家提出的“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的发展战略。必须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些主要难题。

根据对目前职业教育集团运作的情况分析,可以把它面临的主要问题概括为:(1)政策对教育集团的认同与保障问题;(2)集团内部关系的厘清;(3)目标的定位问题。

1,政策对教育集团的认同与保障问题

郭苏华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其集团身份的认同、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在我国依旧是个难题。

首先是集团身份的认同缺乏政策的支持。职业教育集团是跨行业、跨社会组织的一种新型的组织,根据我国对企事业单位的分类,企业和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分属不同的组织类型,政府采取不同的公共政策给予管理。目前集团的松散性组织没有资产的基础,在申请法人资格方面有许多障碍,由于集团法人身份的缺失,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就难于界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其次是集团的企业鼓励政策不到位。重建校企合作是集团的一项基本目标。鼓励企业加入职业教育集团有两个出发点:一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没有企业依托的职业教育形同无本之木,在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盲目性和低消耗不可避免。二是企业应该承担职业教育的部分责任。职业教育既有国民教育的功能,又有为企业输送人力资源的功能,企业作为资源的使用者,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集团的企业政策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利益杠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利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正视这一事实是制定政策的前提。

2,集团内部关系的厘清

米靖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一文中提出了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四大关系问题。他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

首先是学校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在这两者关系中,一般而言,学校与企业有各自的经营理念与目标,双方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与理解会有本质差异。如何使两者有效结合以推动彼此的发展成为校企集团化发展的关键。

其次是工学关系的矛盾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了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将工作与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米靖认为为了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关系,必须持续推动职业教育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学习。

再次是城乡合作办学、资源优化共享的问题。他认为城乡结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进一步贯彻城乡统筹、资源共享、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策略。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特别是中心城市的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制订相应的政策、规章,积极支持、协调,使城乡结合职业教育集团有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要引进市场机制。依靠市场进行合理的招生和专业设置。

最后是中高职结合的关系处理问题。可以说,中、高职相结合是职教集团化办学中关于学制改革的有益尝试。在职教集团内部,如何将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有梯次、有延续性的学制系统成为集团化发展壮大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目标的定位问题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由于受区域、经济和劳动力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办学发展目标不可能一致。因此,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的前景和定位问题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学校看见别人的学校怎样定位自己也设置同样的一个目标,结果使办学的目标更加不清晰。

如何清晰自己发展的目标,各学校必须深入一线调研,对当地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等情况有清楚了解,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行业特点来定位本学校的方向。

四、对策与思考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实现持续、优质、快速、和谐发展,仅靠牵头院校自身的努力仍不够,还需要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制度,加强调控,建立由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协调机制,实现校企政互动、资源优化整合,使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得以在各个层面上展开。

首先,政府支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地市级以上政府要建立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质性地协调各个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范政府、学校、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整体化推进职业教育。政府部门通过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服务等,引导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搞活机制,自主办学。教育部门的学历证书与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转换,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相互衔接沟通,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资源相互整合,打破隶属关系的限制进行资源重组。政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

其次,行业主导。依托行业、校企合作、社会联动,实现集团化办学。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当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否则,无法办出优质的职业教育。

再次,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首先要深化行业办学体制改革。其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投资多元化:再次充分发挥行业所属国有职业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走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在体制和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专业、师资、设施设备、招生和就业市场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优势的效应,把职业教育做强。

最后,要深化改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使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中职与高职、城市与乡村以及区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和重构。要深刻认识并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在管理、教学、机制和制度设计上等方面深化内部关系的改革,才能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篇:些国家和地区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启示

些国家和地区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启示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性选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坚持模式的多样性和主体的多元化。

从部分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来看,各国和地区都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态势。这种生命力和活力源于各国及地区都采取了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就办学模式而言,至少包括不同层次间的校际联盟、不同类型间的校际联盟、组合式的校际联盟、研发式的校企联盟、补充式的校企联盟、私立公助的校企联盟、区域内的联盟集团、行业内的联盟集团、私立集团内的产学联盟,等等。不同的办学模式确保了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将最合适的资源组合在一起。就参与主体而言,包括政府、职业院校、普通院校、企业、行业、集团公司、社会组织、同业工会、行业协会、社区、研究机构等,这些多元类型实体的联盟和共生发展形成了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整体活力。

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起到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不仅有行政指令,而且还通过多元杠杆来发挥,如拨款、投资、税收政策、特惠政策、保障政策、激励政策及行政指令等支持集团的启动和运行,协调集团各方的利益,搭建合作平台,保障集团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需要市场驱动、市场运作,通过市场无形的手才能确保其质量,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

从国际比较的结果来看,政府的鼓励和推动对于激发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热情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行业、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质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其企业或行业的参与积极性不一。其原因一方面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成熟水平有关;另一方面是政府是否通过多元方式,如宣传鼓动、政策优惠、专项投入、行政指令、税收减免等促进企业和行业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具有长效性的政策保障。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各国及地区政府都特别注重出台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法规、政策、计划。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项目,政府既有推动性的法案、支持性的拨款政策,也有保障性的平台建设政策和特惠倾斜政策以及激励性的税收减免和奖金鼓励政策。

如果只有推动性和支持性的政策,那么可以启动项目,但项目运作中是否顺畅,参与实体是否积极投入还取决于后两类政策。因此,政策出台需要配套,以使职教集团化办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

《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18日第3版

第四篇:中高职教育贯通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中高职教育贯通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袁卫军(yuanweijun)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而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学籍管理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完第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从“3+2”一贯制专业转入相近中职专业学习;学生学完三年,符合学籍等各项管理要求,实行中高职转段;五年内,对完成全部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同时颁发中、高职院校的两张毕业证书。

目前我们学校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完善协调机制、一体化设计课程教材、配备教学团队、注重校企结合、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这一培养模式的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能面临诸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一、保持 “3+2”长学制下学生学习动力的举措

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培养时间长,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跨度大,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其生理、心理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和管理新模式。

首先,由于学生的“准大学生”身份以及他们前三年没有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对个别主观能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其次,虽然从学籍管理角度划分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学生要在五年时间要保持对专业学习的持续兴趣仍然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隐忧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源综合素质确实比相应中职专业的学生高一大截,在前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被中职生同化的倾向。因此,如何激励这些学生能一直坚持在学习、操行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也是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动机减弱的问题,除了在第一学年实施甄别制度外,1 还可以在以后的每一学年实行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坚持“宽进”与“严出”相结合。规定如果学业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如每学年学科成绩经过补考后仍有两门不及格以上者,必须转入下一年级学习,让学生产生“紧迫感”。

组织学生到贯通培养的高职院校参观、与学长们交流学习心得,参与高职院校文体活动,如艺术节、科技周、运动会、技能比赛等,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可以利用专家讲座、企业参观、优秀毕业生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毕业不代表能顺利就业,就业不代表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危机感”。当然,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力求形象生动、活泼风趣,增强学习本身的趣味性。各专业可以成立学科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

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材。

贯通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此,我们学校以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明确贯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明确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同时确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目标和考核标准。

教材编排内容力争把中、高职两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与整体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前三年重在打好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实习设计。设计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重视人文课程,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我校园艺专业自编的语文校本教材,第1~4册综合中职教材重应用和高中教材重阅读的特点,以文学史为纵线,按照文体特点为单元组合,由浅入深地编排阅读篇目;第5册为大学语文的阅读范畴,以审美主题为单元设计;第6册注重实用性,对应岗位职责要求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了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及专业应用性并重的特点。通过该课程建设,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汉语言文字,通过阅读感悟文学艺术给予的人生启迪,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通过一系列的 2 科目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服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成长发展规律,彻底打破原有中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去除重合、交叉内容,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有效整合,强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连续性、层递性和技能训练的持久性,创建中高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实施中高职师资一体化的教科研制度

整合中高职相关院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提升师资水平。成立联合教研室,对两校教师队伍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按照中高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共同参与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综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搭建中高职相关院校教师工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座谈会,定期发布工作简报,总结并宣传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共同研究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工作办法。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专业教师培训,以主题形式加强教师对中高职贯通工作精神的理解,推动他们将一体化设计的理念贯彻到课堂,就中高职贯通理念、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工作等模块进行专题培训。除此之外,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教研活动,使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切磋交流,共同进步,以提高师资水平。

实践证明,教师对贯通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学情的分析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

首先,遴选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贯通班的教师。这些任课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教研任务,而且要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此,挑选优秀的师资力量参与这一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其次,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针对贯通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需求,设计一定的研究课题,组建科研团队,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水平。第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增强教研活动效果。组织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研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适应中高职教育贯通教学任务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

中高职贯通培养具有接受教育对象年龄小、可塑性大、有效教学时间长、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强等特点,贯通培养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按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遵循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身心发展和成才规律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科学的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系统化的育人机制,确保育人工作全过程贯穿、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达到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育的整体效果。

修订、补充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中高职贯通培养教学管理流程与规范,进行教学实时监控,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结果与过程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加强过程考核。建立自评、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师评价模式;建立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同学互评的多主体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建立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等多元学生学业能力评价方式。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行)教学管理运行条例》《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学籍管理办法》等。学校还实施了严格的甄别制度。甄别内容一般包括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明确规定学生学完第一学年课程后,由学校对学生学业能力进行甄别,甄别科目累计不及格(经补考后)达两门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二年级学习,甄别科目经补考后三门仍全部不及格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一年级学习。甄别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保证了培养质量。在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教学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两校联合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织机构,联合成立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质量监控委员会并邀请来自合作企业的主管及校外职教专家参与,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高效开展。

五、设置招生程序的面试环节。

贯通专业的选择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要关注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送孩子到职校读书,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实现合理就业,因而,具有高收益预期的热门专业更会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而且,初中毕业生仅有15~16岁,作为未成年人,一切还存在变数,在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过早定位选择职业学校就读并非家长和学生的理 4 想选择。

我校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文化和技能基础,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中考成绩不低于中专最低投档分数线。为增强学生与报考专业之间的匹配度,中高职贯通招生实施面试环节,面试合格后,考生方可填报“中高职贯通志愿”。由于“中高职贯通”需要五年的时间,如果学生自己原本对专业不了解,盲目填写对自己是很不利的。而面试则有效规避了这个风险。面试时,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面对面地向教师发问,如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今后的具体就业方向等;同样,通过面试,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因为有些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可能对学生身体情况有一定限制,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面试加以筛选。

通过面试学生可以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学校和专业,而不是以往只凭借学校招生简章上的内容来认识专业。参加面试的学生与家长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贯通专业的相关政策、专业特点、就业形势等相关问题,还可以了解报考学校其他专业的各种情况,从而也改变了以往学校派大量教师到初中学校低效率的招生宣传,有效地吸引更多更好的初中学生积极报考我们学校。

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把中高职衔接起来的目的就是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2014年11月

第五篇:上海市2014年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院校

上海市2014年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院校、专业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学校名称

学习年限(年)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燃气工程技术

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5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数控技术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5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数控技术

上海工商信息学校5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数控技术

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5

上海电机学院

数控技术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5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5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上海科技管理学校5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营养与检测上海科技管理学校5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上海工商信息学校5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空中乘务

中华职业学校5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运用技术

上海食品科技学校5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民航商务

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5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电子技术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5

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

下载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集团化办学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风正扬帆正适时 ——修武县王屯教育集团发展纪实 修武王屯教育集团2014年9月筹备成立,一年多来,着力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

    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总结 2017年,是某小学历史发展中的转折点。由一个多校区的大学校转变为集团化学校,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学校格局和办学模式......

    4集团化办学:构建联动发展的职教新格局

    集团化办学:构建联动发展的职教新格局 职教集团化办学,不便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改革发展职业 教育的战略部署。更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

    涉农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结题报告

    《涉农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研究报告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1、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

    中高职教育中师资培养有效衔接研究

    中高职教育中师资培养有效衔接研究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zhiyejiaoyulunwen/35530.html 转载请注明 本文仅供学术......

    崔岩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教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

    崔岩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 ——集团化办学必将成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常态 随着《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

    222集团化办学辐射优质教育(最终版)

    集团化办学辐射优质教育 集团化办学覆盖整个局直初中常州城,基本构成了优质教育辐射体系。 将名校送到家门口,省钱省力质量不减 量身定做教育集团“菜单”,均衡配置优质资源 加......

    当前中高职教育如何五篇

    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 培养高端汽车人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关系到个人前途、家庭幸福、国家发展。 2014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27万人。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