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渠县普教职教教育科研项目前期研究工作报告
达州市普教职教教育科研项目
“留守学生内向、抑郁的不良
心理调适研究”
前期研究工作报告
渠县青龙乡中心学校
《留守学生内向、抑郁的不良心理
调适研究》课题组
二○一一年十月十日
一、研究进展简况
1、选择课题(2009.6—2010.1)
近年来,大量劳动力离乡经商、打工,他们的子女大多都留在家里,成为“留守学生”。与大多数学生相比,“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远离亲情关怀,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心理和生理都存在种种问题。
我校是一个乡中心学校,在校学生共2800余人,留守学生共1623人,其中完全留守学生(独自一人在家,不随任何人)共16人。他们在缺少父亲关爱的环境中,身心发展受到哪些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怎样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带着这样的疑问,并结合渠县教研室印发的《课题选题指南》,经过近半年的认真思考,并针对我校一名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校课题组一致认为将“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调适”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经以解决以上这些学校乃至社会都应深思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至此研究课题就被确定。
2、论证课题(2010年1月—3月)
(1)初步论证(2010年1月)
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后,就组织力量对课题的研究价值、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进行初步论证,到1月底形成了论证雏形。
(2)仔细论证(2010年2月—3月)
课题组人员两次参加了达州市教研室所举办的教育科研课题选题和课题设计培训后,又再次深入学校向教师和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查阅了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文章,重新审视课题产生的背景、课题研究的价值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到2010年3月终于完成了课题的更进一步的论证。
3、申请立项(2010年3月—10月)
到2010年3月,课题组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在完成课题论证的同时,也形成了比较具体、可行的研究实施方案和“达州市普教职教教育科研项目申请评审书”,并报达州市教科所申请立项。通过专家组的认真审核,在2010年10月,课题组申报的“留守学生内向、抑郁的不良心理调适研究”课题被批准为达州市普教职教教育科研项目。
4、筹备开题(2010年10月—2011年10月)
“留守学生内向、抑郁的不良心理调适研究”课题被批准立为达州市普教职教教育科研项目后,课题组在2011年10月中旬召开开题工作筹备会,认真学习“留守学生内向、抑郁的不良心理调适研究”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对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进行分工,根据研究条件对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使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课题组宣告“留守学生内向、抑郁的不良心理调适研究”课题开题并进入研究阶段。
二、主要研究工作
1、课题名称的确定
为了从课题上较为准确地反映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围,课题主研人员反复对课题名称进行推敲,也曾向有关专家请教,将课题名称先后作了“留守学生的不良心理调适研究”“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个案研究”“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个案(内向、抑郁心理)研究”的变更,最终以“留守学生内向、抑郁的不良心理调适研究”作为课题名称。
2、两易实验方案
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初步论证后,第一次形成“留守学生的不良心理调适研究”的实验草案,后向县教研室丁建立同志请教后,课题组又重新对课题进行论证,最终形成“留守学生内向、抑郁的不良心理调适研究”的研究实施方案。
3、收敛研究范围
在“留守学生内向、抑郁的不良心理调适研究”课题被立为达州市普教职教教育科研项目之后,课题组对课题从现有的研究条件和研究周期进行反思,对课题研究范围作了如下收敛:(1)将“开展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撰写《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收敛为“归纳总结洪旭这一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2)将“探索调适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途径和办法”收敛为“探索调适留守学生洪旭不良心理的途径和办法”。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1、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现已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留守学生内向、抑郁的不良心理调适研究”的研究实施方案。
2、为配合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着力构建关爱留守学生氛围,目前已投入3万元用于“留守学生之家”,已取得初步成交,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曾至此采访;重庆邮电大学、四川理工大学的学生也曾在此进行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校长李明月同志曾代表达州市在市“关爱留守学生经验交流会”上发言,获好评。
第二篇:乐山市教育局普教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汇报
乐山市教育局普教科研项目:
初中班主任专业素养校本培训研究
阶段工作总结
峨眉四中课题组
《初中班主任专业素养校本培训研究》课题从2008年11月份课题成功立项以来,课题组在11月26日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并认真展开了研究工作。本课题研究周期为四年,即2008年——2011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和开题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
1、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指定课题研究计划。
2、课题研究成员指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3、检索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组织课题组学习有关的理论,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任职条件和职责、明确班主任工作规范,深入领会“主业“、专业性岗位”。
4、开题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8年3月——2009年10月)
1、问卷调查。
2、结合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开展系列培训活动。
3、开展“问题研究”的主题沙龙活动、组织师德演讲活动、开展治班方略经验交流活动、开展班主任教育艺术比武活动等等。
4、组织教师进行案例研究。
5、开展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三)总结提高、推广阶段(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
1、经验交流和研讨等活动。
2、进行结题工作。
3、对研究内容分专题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4、撰写结题报告,请总课题组进行鉴定。
5、编写论文集和案例集。
近年来,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有序展开,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现将前期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立足校本培训,加强宣传,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保障。
立足校本,加强培训,发展教师,这也是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班主任教师专业素养校本培训研究,从校本培训的层面研究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寻求发展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校本途径。学校课题组本着以上目的,结合相关政策,在相关会议上,大力向教师宣传、引领,为课题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舆论保障,也为课题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方便。
二、认真做好对班主任工作现状、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及其培训方式等方
面的问卷调查工作。
经过课题组反复的讨论研究,并与峨眉山市教研室尧老师反复论证,制定了两套《调查问卷》。其中《教师问卷》设计了30题,涉及到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理念、工作成效等方面;《学生问卷》设计了15题,涉及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班主任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的看法与希望等。2009年3月21、4月1日和4月2日,课题组分三次对峨眉四中、沙湾沫若实验中学、五通牛华中学的班主任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问卷897份。课题组在2009年4月底结合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
三、外学内传,充实头脑
1、为了提高班主任教师的教科研素养,调动班主任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2009年4月派出42名班主任教师教师分赴沙湾沫若实验中学、五通牛华中学等地参加课题研究活动;在2009年7月派出16为教师参加峨眉山市教育局组织的班主任骨干培训;2009年7月派出课题组主研1名赴上海学习考察德育管理;在2009年10月份,组织我校新任班主任共16人参加成都举办的“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在2009年11月派出42名班主任教师教师分赴程度华阳中学等地参加课题研究活动; 2010年7月派出课题组主研1名赴广西学习考察班主任管理。在2010年10月份,组织我校新任班主任共55人参观了绵阳富乐中学;在2011年4月派出15名班主任教师教师分赴成都、宜宾等地参加课题研究活动。
通过多形式的“外学内传”,课题组的教师充分获取了班主任管理的各项知识,充实了自己的头脑了,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思想的支持。另外外出参培教师也充分认识到“培训也是一种福利”,外出学习带着明确的任务认真学习,回来后,以上课或讲座等形式进行了认真的汇报,效果良好,为课题的开展又提供了技术支持。
2、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
结合计划我们在2009年3月和2011年6月邀请峨眉山市教研室和乐山教科所相关的课题专家对学校的课题进行了指导。专家对学校课题的开展的进度、研究策略等给予了指导帮助,为我校课题有序、健康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完善制度,规范、引领班主任培训提升工作。
1、建立并完善了《班主任学习制度》。学习是班主任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课题组通过班主任工作例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等一系列例会制度,加强了班主任之间的学习;向围绕班主任班务管理艺术和技巧教师推荐阅读的书籍主要有黎志新的《做一个励志型的班主任》、王晓春的《给教师一件新武器》》和刘坚新《班主任工作的55各鬼点子》、张万祥的《班主任工作艺术创新100招》等;并坚持给每位班主任订阅了一份优秀刊物《班主任之声》,结合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每月创办《班主任之声》,方便广大班主任学习;并针对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培训与提高,尤其结合我校的校本主题向全校教师推荐阅读了万玮老师的《遭遇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技巧》,并展开读书写书评活动。通过制度来有效的促进班主任教师学习,进行学习心得交流。
2、建立完善了《班主任反思制度》。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在不停的反思中提升的,学校结合制定的《班主任培训规划》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学期写1篇班队工作文章,可以是总结,教育反思,也可以是叙事或案例,记录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失败之举,或者直面困惑,为自己留下进步的轨迹。然后课题组对相关优秀的文章进行整理编辑,形成了相关的集子。
3、继续推行班主任拜师学习制度,尤其是骨干班主任老师的帮扶学习制度。为了壮大优秀班主任群体,整体提升学校班主任专业素养,课题组制定了《峨嵋四中教师结对学习制度》,要求新任班主任以及班主任素养需要提升的班主任必须参加。学校指定优秀班主任担当指导任务,并明确落实了相关的责任,落实了考核奖励制度。使得班主任间的相互学习氛围逐渐呈现良好势头。
五、规范、有效开展班务交流研究活动,在活动中以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
1、组织开展有效的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的主题活动。共组织班主任专题论坛11次,主题涉及“问题学生转化技巧与对策”、“班主任工作指南”“班主任评语写作”“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和策略”和“班主任自我素质提升的策略”等。我们通过每两月举行的论坛活动中,班主任积极参与讨论,都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班务工作特点进行了研讨,从身边的优秀班主任学起,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
2、结合不同年级主题的班务工作开展有效的主题班会活动。为了让学校的主题班会真实有效,真正体现一个班主任素养水平,继续分年级开展班主任“主题班会研究”活动。我们在2009---2010分年级开展班主任主题班会研究活动。开展了6次班级主题活动,七年级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分别在7班和16
班开展;八年级以“细节教育”为主题,分别在3班和11班开展;九年级以“学习方法与技巧”为主题,分别在4班和13班开展。这些主题班会研究活动,都是在班主任精心设计后,全校教师参加观摩学习,这样一方面展现了优秀班主任的主题教育特色,也为其他班主任提供了一个直接学习的平台;在2010---2011开展了15次班级主题活动,七年级以“班风建设”为主题;八年级以“班级文化的构建”为主题;九年级以“励志成才”为主题。通过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开展,展示班主任素养和提升班级管理能力。这些主题班会研究活动,都是在班主任精心设计后,全校教师参加观摩学习,这样一方面展现了优秀班主任的主题教育特色,也为其他班主任提供了一个直接学习的平台。
3、开展班主任素养与能力研讨会。在2010年10月和2011年5月,学校开展了“班主任素养提升”座谈会,会上邀请了相关的专家进行了讲座,班主任老师积极研讨,并结合自身素质提出了相应的培养计划。这次活动既是一次培训活动,又是一次和好的互动提升专业素养的机会。
六、提炼、物化班主任管理技巧,形成班主任管理成果。
1、班主任管理集子的编辑。
为了全面学习、深入推进我校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全校班主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我校在2011年6月份班主任研究论文的评选活动,广大班主任教师结合自己的管理心得,纷纷撰写论文,全校共收到管理经验论文53篇,经认真评选,选出优秀论文42篇成集出版;在2011年4月通过开展“班主任管理案例”研究活动,收到教师班级管理案例45篇,并向上级推荐上报23篇,学校校本领导小组也挑选出其中的优秀案例编写成《案例集》。另外有班主任管理论文12篇和班级管理案例8篇,分别获得峨嵋、乐山奖。
2、《班主任之声》的有效编印。
学校校本领导小组和课题组集合校本研训工作,从2009年4月起,创办了每月一期的《班主任之声》,内容包括工作动态、课题巡礼、班务感悟与反思、科学管理班级等。现在该刊物已经办到第25期,《班主任之声》为班主任的学习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为课题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引导。该校内刊物的开办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欢迎。
3、《班主任工作手册》的编写定稿。
本课题组为了规范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在反复征求意见和论证下,课题
组编制了《峨嵋四中班主任工作手册》,该手册为班主任工作的入轨入序提供了指导。在本期开始使用与班主任常规管理中。
4、建立了学校网络平台,并结合平台建立了“班主任德育管理”窗口,学校班主任在网络平台上相互学习讨论。
第三篇:创新普教与职教和谐教育模式(定稿)
创新普教与职教和谐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对独立,互不干涉不能很好的和谐发展,导致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学困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长的优势发挥不出来,扼制了他们的发展,从而使他们产生厌学以致辍学,等造成使具有开发潜能的职业教育对象流失。实践证明,走“2+1+2”之路是能解决此问题的很好途经。
**县是中国教育学会的教育改革实验区,除总课题外我们就承担了这项《农村中学实施分流教育促进控辍保学》国家级重点课题。农村中学实施分流教育,走“2+1+2”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尝试,是促进职业教育创建普教与和谐发展,是全面落实控辍保学,逐步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零辍学目标的需要,是培养初中生职业和创业意识,促使他们主动适应社会就业、创业的需要。为此,我们于2005年3月申请立项了中国“十一五”规划的这一重点课题。
一、现状思考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流失比较严重。追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主要是学生不愿意上学,这些孩子往往都是学习成绩差,对所学的内容既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一心想离开学校,打工挣钱。有的学生在家长传统思想影响下,无可奈何地坚持上完初中,有的学生怕在社会上吃苦,在学校熬天度日。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坐在同学们之间,他们有的面无表情、双眼呆滞,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上课睡觉,这样的学习显然是毫无效果。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因势利导,从构建和谐教育做起。一是在教育过程中着力追求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和谐。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因势利导,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全力,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体现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同步和谐”教育节奏是指教育的影响力量呈现出来的有规律的强弱、疏密、急缓变化的教育现象。学生发展的节律是指学生身心发展过程所呈现出来的发展速度与方式的规律性变化。只有在教育节奏和学生发展的上达到“同步和谐”时,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否则,当教育的节奏超过学生发展的节律时,会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重,他们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将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当教育节奏落后于学生的发展节律时,教育就会很难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三是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在完成初级中等教育学业之后,既可以继续升高中接受普通文化课的教育,然后继续升大学;也可以离校,步入社会,就业谋生。据有关报道,全国农村每年初中毕业生中升入普通高中的只占毕业生三分之一左右,很大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要通过职业教育的系统培养或短期培训转移到城镇,或者直接外出打工,在全国范围的农村劳动力大转移中,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相应的就业意识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取得相应的就业合格证,是很难找到满意工作的。如何帮助大量的青少年在离校前较系统的完成养成教育,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奠定他们步入社会进行创业的基础,也就成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改革实验区“以创业为导向的现代农村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下实施分流教育模式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理论与探索
围绕我们的课题设计,我们在理论与方法上作了如下探讨:
1、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先以普通初中为主,以升学教育为主,以职业教育为辅的单一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代之以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根据农村实际,实践“2+1+2”初中、中专连读式分流教育模式,第一个“2”是完成初中两年基本课程,“1”是初中与中专联办一年,最后一个“2”是完成中专的两年专业学习。
2、初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农村4亿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2年,大多数仍沿用古老的耕作技术,其中约有1.5亿潜在剩余劳动力待开发,每年还有1000万的新增劳动力,城市每年新增就业人员约800万,还要接纳来自农村的几百万劳动力。农村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农村学生进行分流教育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3、**教改实验区的总课题是以创业为导向的农村素质教育,重在从学生兴趣、爱好及自身特长出发,围绕农村和城镇经济建设人才的需求,从小学抓起,初中进行分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驾驭创业风险的“四创”能力。我国目前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劳动。要想真正实现控辍保学,一方面要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另一方面要对绝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开设一些工、农业实用技术课,比学文化课更有利于他们
今后的谋生。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选中专技校,自选专业,使绝大部分所谓的“差生”能愿学、乐学,不想离开校门,须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能力做起,需要坚持走“2+1+2”实践中专连读之路。
三、方法与实践
农村学校要走出困境,控制流失,在育人方式上,要结合农村实际,大胆创新,树立全新的育人观,为
使中学生学习有奔头、有目标,我们研究确定了凸显农村特色的“三三三”素质教育模式,即小学开展“三习”教育,培养学生生活习惯、品行习惯、学习习惯是不好的初中落实“三维”教育,即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学生之间开展帮学活动高中抓好“三新”教育,即教学倡导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三三三”教育的实施,使学校教育出现了生机,实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都学习成功。此外,从2005年开始先后组织校长到20余所中专技校考察,最后选定办学实力强、真正能够让学生学到一门技术、对口选择一份好工作的青岛海龙职业学校、河北银行学校、德州走四方技校、邯郸理工学校竺7所学校签定了协议,实施“2+1+2”初中、中专连读,并着手与青岛海龙职业学校联手建立“2+1+2”项目的全国合作平台,进行实验扩展研究。同时,在教育辅助措施上进行了如下改革:
1、更新育人目标
学校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按照“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培养目标,小学阶段以“5+1”,即五天文化学习时间,一天或一晌特长培养时间的方式,按兴趣爱好进行特长培养;实践阶段可采取一年级找寻创业平台,二年级分层次教学,三年级分流培养,以解决不同基础、不同创业方向的学生需求。
2、创新育人模式
基础教育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改革那些传统的育人模式,在农村要培养适合农村发展和城市创业的复合型人才,重组教育资源,使学校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对升学无望的学生,侧重于应用技能的培养,不强调学生浓厚的知识功底,积极实行“按需培养”、“定向培养”的多元化培养方式,把学习与就业、实习与创业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使学校真正成为“升学能求知,务农能致富、入城能创业”的摇篮。在小学阶段强推习惯养成教育和理想教育,中学阶段配备专兼职职业咨询员,中小学全面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建设,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各种机会。
3、突出办学特色
坚持“课程设置多样性,培养目标应用性,教学方法实践性”的“四性”办学思路,把培养人才定位在服务农村,面向城市。初中在分流后要和连读学校共同抓住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机遇,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设什么专业。通过多方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和实习基础,适应市场,提供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做文章,分析初三毕业生的流向动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铸就品牌,打造特色。
四、成果与分析
**县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的全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以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对农村学生负责的态度,从控辍保学出发,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旨在发展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和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教育,分层发展,分类促进,对所有的学生负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就业、创业打好基础。我们首先以马连固中学、河南疃中学、白寨中学、封台中学等6所学校为实验基地,探索两条腿走路“双向”培养模式,即一方面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升学为目标,接受普通教育。另一方面,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从初中开始实施“2+1+2”初中中专连读培养模式,主要过程为:在现有初中接受初
一、初二两年教育的基础上,初三上学期开始分流,分流生既是在校初中生又是中等专业院校的注册生,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此阶段,原则上不打乱原有的教学,初三开什么课学什么课,适当开设专业入门基础课,由初中与合作院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分流生初中毕业后直接到中专院校学习两年专业技能课,并进行必要的实习,毕业时学生可拿到毕业证和技术等级证,中专院校负责对口专业的安置和就业。这种模式是一种农村职业教育模式与义务教育有机结合的尝试与探索,非常富有创意,在不打乱原有的学制的基础上,很好地解决了初级中等教育与初级职业教育的接轨问题,并引起国家及各省市领导的重视,并开始尝试。目前,河北省各市县及山东省沿海地区、宁夏边远地区、云南等西部地区正在运作,我县已有1000余名学生选择参加了该学习项目,极大地控制了学生辍学。
另外,我们在课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设创业课程,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就业、创业教育不仅写在计划内,更主要的是落实在教育过程中。在**县中小学普遍开设了职业教育课,每两周一课时,小学五、六年级开设《职业与生活》,初中一年级开设《职业与社会》,高中一年级开设《职业与人生》,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职业的特点与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就业方向。从去年四月份以来,先后开发出《创业教育》、《习惯与养成》、《习惯与养成》安全与健康卷和《个性发展教育》等校本教材,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免费发放给实验班学生。同时,《“三三三”农村素质教育模式解读》、《学困生心理特点与辅导》、《理想、创业、成功》等教学辅助读物正在编写中。
还有,在理论研究上已取得了中期研究成果,我本人作为主题人先后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和《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两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小学抓“三习”,初中抓“三维”,高中抓“三新”》论点;在《河北教育》上发表《“三三三”人本教育》;在《河北教育实践与研究》上发表《“三三三”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同时,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山西忻州师院张淑清教授也在国内多家刊物上发表多篇相关理论研究文章。
第四篇:生本教育研究工作报告
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农村小学校生本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报告
(2006.06——2013.5)
说明:本表仅为一参考格式。“研究阶段”仅是一大致划分,课题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时间”栏划分更详细的研究阶段。
第五篇: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格式(推荐)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格式
一、课题研究的沿革
1.课题来源于何时,由何部门批准立项(也可以是自选),何时开题。
2.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任务”有无变化(深化、调整);有何变化,最终是否导致了课题名称(此时,是成果名称)的重新命名。
3.在什么样的范围(学校、班级、学生群体)内展开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范围有何变化。
4.整个研究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有无特别重要的关键阶段,重要性、关键性表现在哪里。
5.在研究方法上,有无特别需要说明的点。
二、研究力量的安排
1.关于参研究人员:①主研人员(有无调整)及其分工。如果可以能的话,尽量阐明主研人员在研究工作中的学术性贡献;②参研人员(可只列出名单);③主要单位,协研单位。
2.关于顾问与指导人员
①名单(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等);
②各位顾问、指导人员所做的学术性工作;
③如需要,可列出“领导小组“名单;
④如需要,可对某些单位、部门、个人特别鸣谢。
三、课题组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1.理论学习的情况,主要围绕哪些问题,以哪些方式,学习了哪些理
论(或专著、论文文献)。有多少人次参加了理论学习。
2.经验总结,研讨情况。
①主要就哪些问题进行过研讨。
②研讨的名称,参与的人数。
③经验总结材料,论文撰稿与发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