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2000年,根据教育部《关于<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批准立项的通知》(教高司[2000]40号)文件精神,由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高林教授牵头,山西吕梁高等学校、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相关同志共同组成课题组,承担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编号I04-2)课题研究工作。
在四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建立了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主,各参研单位分头实践、共同研究的工作网络,确立了始终坚持四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将课题研究与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课程基础理论研究与高职教育特点紧密结合,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在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成功开发出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课程及其开发方法。该成果目前已被教育部采用,成功运用于四类紧缺人才及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两年制高职专业课程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目前本课题已顺利结题,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一总多分、定期研讨、引入外智、加强交流”的网络式研究工作机制,构成了兼顾区域性特点与一致性特点的课题研究团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灵活有效的组织与人力保障。
课题组成立后,课题负责人高林教授及时召集各参研单位课题负责人共聚北京,认真研究了教高司[2000]40号文件及本课题《项目任务书》要求,研究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人员组织安排与分工、研究工作进程计划等重要事宜,初步达成课题实施方案和项目研究计划,并向教育部项目主管部门正式提交了《项目研究实施计划》。
针对课题组成单位分处不同省市、对应不同行业且各校高职课程改革起点不同等特点,课题组确立了“一总多分、定期研讨、引入外智、加强交流”的工作机制,成立总课题理论组和9个专业实践组。理论组由北京联合大学牵头,成员由联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各参研单位课题负责人组成,平时分头开展研究,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与讨论,研讨阶段性成果;专业实践组以联大为主体、各参研单位推荐一个专业参加试点,构成由9个专业实践组组成的课题实践网络。要求各参研学校专业实践组根据总课题组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子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确定参研人员、工作进程安排与工作分工,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高职课程理论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时,在北京联合大学设立课题秘书处及课题秘书,专门负责与各单位进行联系与沟通。
这种灵活切实的研究工作网络,在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这一
工作网络,总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确定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交流阶段性成果,研讨共性与难点问题。各子课题组积极参加研讨,发表学术观点,山西子课题组在课题结题阶段还对研究工作报告提出了重要的补充意见。课题组还依托这一工作网络,在研究的重要阶段,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介绍和讨论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将本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提交专家及同行讨论。2002年6月24日,本课题组与其他两个同名课题牵头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发起,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了三课题组联合学术研讨会,交流了各自在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会上各课题组提交论文多篇,进行学术交流数场,内容涉及职业分析理论、课程设置原则、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学习理论等方面,就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本课题组在研讨会上提出的不少学术观点得到与会同行的密切关注。通过这些学术交流与研讨,课题成员得以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引入外智,激发思考”的重要作用。各专业实践组负责人参加了这些研讨,并分别在各自专业课程改革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进展。具体情况详见各自课题结题报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紧密结合”,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创新机制与需求导向机制。
1.始终坚持“将课程基础理论与高职教育理论紧密结合”,用课程基础理论、原理与方法指导课题研究全过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而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更多开始于学习国内外已有经验,在基础理论的支撑上比较薄弱,本课题重点在于课程模式和方法研究,其理论支撑问题就成为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是一般课程理论的分支学科,因此课题组从一般课程基础理论入手,组织相关成员认真学习了课程理论、课程研制方法论等相关著作,认真研究和探索课程研究的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注意用课程的基础理论、原理与方法来指导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同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初步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框架,并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若干理论观点。
2.始终坚持与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考虑到本课题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课题组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作为课题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课题研究的牵头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始终注意将课题研究与全校16个高职重点专业的课题体系改革紧密结合,于2001、2002年先后组织了两批校级高职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01年,明确提出要“打破以学科理论教学为本位、为目标、为标准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能力或以素质-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过程;从专业改革入手,以明确专业目标需求的核心(关键)能力或(核心素质和能力)为切入点,设计教学过程和课程体系”,确立高职重点专业教学改
革项目11项,将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作为高职重点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2002年4月—6月,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16个高职重点专业课程负责人培训班,分别邀请杨金土、余祖光、吴岩等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介绍国内外高职课程改革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培训班同步,启动了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试点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引导各专业负责人与骨干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组织交流与研讨,启发思考,鼓励改革,确立高职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项目8项,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与教学环节建设,将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推向深入;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中与形成后,首先在其中6个高职重点专业进行了试用。
与此同时,各参研单位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别选择相关专业作为本课题的实践依托。如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畜牧兽医专业、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会计专业、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在法律专业分别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试点。这些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一方面为课题组研究我国高职课程设置现状提供了直接、真实、充分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为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形成与试用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基地。
3.始终坚持“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积极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高职课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需求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致力于面向产业的职业人才。正如学科系统化课程无论研究与实践都必须有学科专家参与一样,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研究与实践离不开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课题组最初主要由来自学校的专家和教师组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吸收产业专家参与研究的重要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先后邀请了来自ATA(全美测评技术有限公司)公司、信息产业部等行业、企业专家进入课题组参加研究。ATA公司是一家以开展国际著名IT厂商技术等级证书考试和开发各种考试平台为主的国际知名考试公司,其证书反映着国际IT业最新技术水平,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专家是课题组的企业代表。信息产业部是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与规划部门,也是信息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部门,其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专家是课题组的行业代表。研究中我们共同开发了面向大学生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4.始终坚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立足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致力于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及其开发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创新性与可行性保障机制。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丰硕成果,提出应打破过去“本科压缩饼干”的“老三段”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做到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等有益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删减内容或进行课程整合、压缩理论教学学时等方式,以期实现理论教学“够用为度”;开发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以期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组织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作为行业认定标志。这些措施对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起过重要导向作用。
但是,有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
接原因是课程。我国已多次尝试引进国外先进课程模式以推动高职课程改革,但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国情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这给全面引进国外经验带来了难度,大量的实际教学改革实际上仍局限于宏观或局部,没有全面提出符合国情特点的课程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没有系统总结课程开发方法。从而造成高职院校中大量实施的课程仍然靠向四年制本科,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影响。
本课题组在认真剖析和研究我国国情基础上,剖析和借鉴了澳大利亚、德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技职教育课程方面的成功经验,重点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职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和解决本国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意研究其课程模式的开发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中认识到:澳大利亚成功的秘诀在于:根据国家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制定有清晰的国家政策,建立了多方协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管理运行体系、以行业为主导的教育与培训系统;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理念;开发了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课题组还研究和借鉴了德国职教课程设置与开发机制的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则具有如下特点: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界、行业、企业为主制定培养目标;制定有具体的培训标准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并能及时根据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结构改变不断完善;在办学体制上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不仅在经费投入、实训场所的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而且在具体的培训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协调中扮演主要角色;在教育、教学思想上强调职业能力本位,不以学科理论为中心,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针对职业技能的需要讲授理论知识并强化相关能力。
课题组还借北京联合大学承办海峡两岸高职教育学术研讨会之机,认真研究借鉴了中国台湾地区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该研讨会由北京联合大学等三所大陆高校与台北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台湾技职院校共同组织,自1999年起分别在大陆和台湾每年举行一届。通过交流与研讨,了解了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其产生和发展与岛内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以满足经济需要为目的,近年随着岛内产业技术层次高移,技职教育迅速做出反映,层次随之高移,且各层次间建立了紧密联系的专业通路,以满足社会需要。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实际上是为满足本国或本地区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与条件,有效建立和平衡人才供需机制的过程。引进这些方法与举措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关注这些方法与举措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动态满足环境需求的更新机制。这些重要思想,对形成和完善VOCSCUM课程方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三、“深层提问、勇于突破、广泛试用、逐步完善”的理论形成与试运行机制,为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完善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实践检验。
在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总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思考,逐步将研究重点聚焦
于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1.在突破“老三段”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结构后,高职教育专业还有基础吗?是学科基础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还有体系结构吗?如果有,是以什么结构来实现系统化的呢?
2.“理论教学应以够用为度”,理论课程讲到什么程度,如何讲才能“够用”?应以什么为主线来实现课程整合呢?删减或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还有结构吗?如果有,是什么呢?
3.实践教学能解决能力培养问题吗?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是什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泾渭分明的吗?他们在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方面各起什么作用?技术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些问题,课题组开始认真探究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式,在对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及中国台湾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开发方法进行认真反复对比分析之后,课题组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目前的高职高专课程实际上更多地还是建立在原来的学科系统化基础上,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学科知识本位、学校校园本位、教师教学本位。这种学科系统化课程更适合于培养研究性人才。而对高职高专教育来讲,其社会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课程应该有助于学习者较好实现就业或职业转换,而其大众化的特点又决定了其生源不容易在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取得成功。
因此,对高职课程的改革而言,仅提倡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取得职业与技术资格证书,还是没有脱离过去单纯从课程或教育角度来研究课程问题的视角,没有点出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核心精髓。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原有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基础上修补删减,得不到我们希望的高职高专课程,要实现真正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应找到高职高专课程的服务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课程及其开发方法。
VOCSCUM课程开发模式把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并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宏观专业课程结构;中观上形成以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为目标的链式课程结构;微观上形成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多范型单元课程结构。该模式提出了高职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十项基本原则:
设置专业原则——面向行业设置专业;
设定培养目标的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适应学生智能特点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设计宏观课程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设计中观课程原则——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设计微观课程原则——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考核标准原则——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评价课程的原则——专业课程整体剖析的课程评价方式; 保障原则——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导向原则——正确处理就业导向与专升本的关系等。
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行业分析方法、专业设置方法、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单元课程开发方法和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法。其中,行业分析是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基础,最好在国家或地区层面进行,由行业专家和学校教育专家共同完成,必要时也可在学校层面进行;专业设置应分别在国家、地区、学校分三级进行,各自有相应的任务和责任;课程开发则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应整个专业、课程模块和一门课程。具体开发方法详见课题研究成果。
VOCSCUM课程开发模式与方法的研制初步形成时,恰值国家教育部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2003年11月,教育部组织国内专家为四类紧缺人才专业开发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本课题组高林、鲍洁应邀参加了开发工作,分别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组长和总专家组副组长。开发中总专家组采纳了本课题研究的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基本原则,并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中探索性运用了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目前,四类紧缺人才专业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已经以教育部文件形式在国内予以推广。该方法对35所两年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试用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了VOCSCUM课程模式与开发方法。目前该方法已在北京联合大学的高职重点专业、本课题组各参研单位试点专业中得到了广泛试用,并为项目主持单位承担的几个相关的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2004年7月,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被纳入教育部高教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编的“银领工程系列”丛书,以《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为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课题组负责人高林教授还应邀在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专家培训会、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改革培训会、高职教师培养国际研讨会等多个重要学术研讨会上举行学术报告,得到与会专家和各高职院校同仁的认可与欢迎。
总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是课题组在认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创造性研究成果,标志着本课题组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今后,课题组成员仍将继续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与完善这一方法,使之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I04-2课题组
2004年9月
第二篇:以生产为导向高职高专课程《设施园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以生产为导向高职高专课程《设施园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
法创新研究
摘要:通过对当前课程《设施园艺》教学现状和设施园艺职业岗位群的调研,找出当前《设施园艺》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通过采用模块式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创新“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构建多媒体及教学互动模式;制定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评价办法等以生产为导向的《设施园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设施园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80-02
《设施园艺》是高职高专园艺技术、都市园艺、园林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涉及园艺设施、工程力学、计算机控制、果树学、花卉学、蔬菜学等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是一门集现代植物生理学、园艺科学、环境工程科学和信息技术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并随着现代农业新技术不断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且,设施园艺发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地域性和季节性。为了更好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和应用效果,只有通过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综合考核评价等手段,才能建立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我院在《设施园艺》课程多年教学实践中,结合当前现代设施园艺生产实际,找出当前《设施园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存在问题,并提出通过采用模块式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创新“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构建多媒体及教学互动模式,制定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评价办法等以生产为导向的《设施园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设施园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设施园艺起步主要先从北方开始,尤其是以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发展较好,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设施类型还是栽培技术均比南方地区均相对先进。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长江流域开始推广设施栽培技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尤以设施蔬菜生产最为突出。但是各地气候仍然有很大差异,加之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设施生产技术应用水平有高有低,并形成了不同的设施栽培形式。其中江南地区主要以塑料大中小棚、连栋大棚、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类型为主,生产上往往侧重于解决蔬菜供应的“伏缺”问题。这些现象和北方地区处在较大区别。目前出版的相关教材大多为北方农业院校组织编写,内容更多侧重在日光温室方面,栽培技术也主要针对北方园艺作物和气候条件叙述,同时对现代设施园艺控制和农业物联网控制技术应用则略显单薄。同时,传统教材是以章节编排教学内容,上课内容不能体现与生产的季节和实际紧密结合。因此,急需要根据本地和当前生产实际来编写符合现代设施园艺发展要求的教材,同时任课教师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补充新的知识,并提供针对性强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拓展学习,这样才不会出现所学非所用的情况。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学生最为关心的是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材、教师个人魅力和课堂秩序等;内容和教材已经作了阐述,对授课方式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采取以多媒体(主要是PPT)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模式,目前的授课方式也主要采用这种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要求。但是目前PPT仍然是文字较多,图片和动画相对较少,并存在重点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在教学方法方面,目前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阅读PPT,仍然是一种满堂灌的形式,且在使用PPT以后,授课的速度和进度明显加快,据调查,有近40%左右的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往往错过很多的知识点。而对当前的实践教学来看,实践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不够全面,对于加深对设施园艺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很是欠缺。因此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大力进行革新。
(三)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成绩考核方面主要是沿袭本科院校考核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的质量考核,而缺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传统教学的考查以闭卷考核书本知识为主,考查内容大都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大。而比较少采用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并举的形式,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为应试而学习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设施园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
1.优化教学内涵,采用模块式方法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强化实践性、操作性,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针对我省设施园艺生产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本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和目前生产中不同类型的设施应用的具体情况,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当前主要设施及生产技术,把整个课程分成园艺设施建造、园艺设施环境调控、设施育苗技术、设施植物栽培等四大模块,每个模块设若干情境,每个情境分为若干子情境(图1)。同时,在授课内容上讲究够用为原则,例如在“园艺设施建造”模块,针对园艺专业学生工程技术知识基础薄弱的缺点,删掉了大部分重点要求学生进行具体力学设计和计算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从温室建造的选址要求、采光和保温角度出发,设计建造温室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参数,虽然表面降低了课程的难度,但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
2.创新“理实一体”教学方法。以生产为导向,结合本地区设施园艺生产的茬口安排,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园艺植物设施生产技术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等问题,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实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此外,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园艺作物生产管理相结合,建立了学生课程实习的“责任田”,实行“模拟承包”和“自主训练”模式,为提高学生对课程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图1)。
3.构建多媒体及教学互动模式。针对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开发全新的教学资源,对比较抽象的部分(如园艺植物设施内环境调控)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现场观察法,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形象的模拟动画,能化静为动,充分展示一些形象的知识(图1)。比如在“甜瓜植株调整”这一教学环节上,如果采用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同学领会植株调整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将甜瓜生长和植株调整过程进行动画演示,直观地呈现在同学们眼前,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4.制定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评价办法。课程考核采用过程与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加大平时成绩、综合实训和基本技能在学分中占的百分比,学生该科总成绩包括实训成绩20%、平时成绩10%、技能考核20%,期末考试成绩50%(图1)。总之,采用上述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比较客观地给出每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志忠,佘文琴,关夏玉,陈清西,林义章.南方设施园艺栽培类课程教学的调查和思考[J].南方农业,2012,6(3):65-68.[2]陈元生,刘永贵,裔庆.《设施园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0,(5):297-298.[3]曹庆杰.应用型本科《设施园艺》的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2011,7(131):37.[4]颜志明,董召娣,王永平,解振强,董慧.创业教育理念导入园艺技术专业建设策略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211-212.[5]贾俊英.《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2012,18(2):157-158.[6]陈元生,刘永贵.高职课程《设施园艺》教学改革初探[J].2009,(5):39-41.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课题(JSNZJ2011019);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2)373)。
作者简介:颜志明(1977-),男,江苏滨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设施园艺植物栽培及教学研究。
第三篇:《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工作报告
《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工作报告
文林小学《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课题组
2010年10月经渝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校确立了《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的科研课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摸索,我们创立了理念定位、目标引领、环境浸润、教师激励,制度规范、课程生成、评价保障有机结合的“七位一体”的责任教育体系。我们以此课题为载体,坚持“责任成就希望”的办学理念,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内涵,旨在培育以“责任”为核心的“特质”文化,全面实施“责任教育”,走“责任教育”特色办学之路。
从选题至今,我们学校一直扎扎实实地进行《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就此课题的研究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研究课题背景
开展教育科研是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教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课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立的研究的一个或一组问题。考虑到我校地处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占学生人数约三分之一的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了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畸形发展,导致在部分中小学生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表现: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没有远大的理想或目标,易满足,不求上进,只求得过且过;攻击性强,抗挫折差,一味追求享受、时髦,却不肯付出,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遇事推脱责任,责任感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严于律人,宽于待己„„这种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今,无论谁,要想在他将来的本职工作和学习中作出成绩,在他所处的环境中获得成功,他都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们很
难想象,这样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的下一代,将来如何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大业。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是人类基础道德最本质的东西。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就要从道德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点切入。而抓责任教育就是这个切入点。所以,学校决定以“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的创建与研究”作为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责任心”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措施
(一)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出责任特色
1、我们确立了 “责任成就希望”的核心办学理念
结合学校接受岩本英子女士捐建的历史由来,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我们深入挖掘学校建设、管理中的“爱与责任”的内涵。并对理念系统进行了个别征集、分组讨论、专家论证,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林希望小学的办学理念系统。即:
◆办学理念:责任成就希望
◆办学特色:打造责任教育品牌学校——构建七位一体责任教育体系,丰富责任教育体系内涵,镕炼责任教师优秀团队,培养责任学生公民素养。
◆校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校风:责任在爱心中,希望在行动中 ◆教风:担其责、润其生、乐其业 ◆学风:做好每件事,收获每一天 ◆导风:律已律人,有为有位
◆教师誓词:我是文林希望小学教师,我郑重承诺:工作中,引导孩子健康向上,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学习上,促进自身素质提升,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生活上,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社会影响负责;单位上,共建特色教育品牌,对学校的品位提升负责。
◆学生誓词:我是文林希望小学学生,我郑重承诺:一定做到: 学会对自己负责,健康成长;学会对他人负责,理解尊重; 学会对家庭负责,孝顺长辈;学习对集体负责,协作奉献; 学习对国家负责,忠诚拥护;学习对自然负责,报答呵护。
◆发展愿景:文林人个个“责任意识浓厚、人人尽心履职”,把我校打造
成为成为渝北区内有较大影响的责任教育品牌学校和全体文林人幸福工作学习的乐园。
2.推进教师理念更新,将所有教师的核心教育理念统一到“责任教育”的旗帜下,通过“责任践行十五条”(即:一知,二记,三讲,四动,五问),促进教师责任理念入心,入脑,入情,真正体会到责任教育过程的充实、快乐与价值。
◆一知——每位教师知晓“责任成就希望”理念的内涵、要求并能表述。◆二记——一是牢记自己责任教师身份,不做有违身份的事;二是牢记自身责任教育使命,做好育人应尽之职守。
◆三讲——责任理念领导时时宣讲,责任反思师生人人演讲,责任教育教师课课主讲。
◆四动——主动、勤动、爱动、感动。主动:指态度,承担责任要主动,不推诿。勤动:指过程,履行职责要勤勉,不懈怠。爱动:指情绪,享受岗位要乐意,不痛苦。感动:指效果,付出辛劳要感人,不麻木。
◆五问——问自己,问同事,问学生,问家长,问组长。问自己:我的本职,还可以做得更好吗? 问同事:我的配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 问学生:我的课堂,你学得真的快乐吗? 问家长:我的管理,我还有什么建议吗? 问组长:我的能力,还有工作需要我吗?
(二)完备的目标体系,促进学校,老师,学生地责任发展
1.建立了责任教育特色学校发展目标体系,为学校开展责任教育,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2.建立了责任教师培养目标体系,为教师自主特色发展指明方向,搭建平台,切实提高教师责任意识。
3.建立了责任学生培养目标体系,为学生责任成长指明方向,提供帮助,切实提高学生责任心。
(三)日益完善的办学条件,扮靓了责任校园
1.实现教学设施齐备化、标准化、信息化,完全满足教育教学、责任实践的
需求。
2.实现办公条件充足化,人性化,网络化,最大可能地满足教师学习、工作的需要。
3.实现环境建设规范化、人文化,特色化、推进角色与责任主题文化墙打造,物质文化工程建设中突出责任教育特色,营造一个充满责任氛围,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
4.正努力争取条件,创建校外责任教育实践基地。
(四)专注于教师队伍的提炼,树立起一个个责任榜样。
1.依据责任教师目标体系,引领教师制定专业成长三年计划,并根据计划,逐一落实训练,促进教师责任成长。我校先后近二十位老师被确立为文林最美履责教师,我们正致力于文林教育人物的培养。
2.实施教师专业基本功训练,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主编校刊《责任》,刊载教师责任演讲,教育优秀课例,优秀论文,责任箴言,责任教育纪事,教师教育故事,塑造先进敬业典型等。
4.拟定责任教师从教行为要求十八条,要求每位教师结对互相督促,最终变成教师自觉行为,彰显教师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
(五)不断完备地制度建设,规范了责任行为
以爱岗尽责为准绳,深入推进学校制度建设,促使学校工作规范运行,达到事事有人干,人人尽责干的效果。
1.建立了教学、财务、德育、安全、常规、功能室、岗位职责等常规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提升了师生对各项制度的认同感,公正公平实施制度,保障和提升学校制度的执行力。
3.营造了制度文化,将被动执行制度逐步引向遵照制度快乐工作。
(六)家、校、社会三结合拓展了培养途径,探索责任生成。
1.编写《爱心与责任——我与文林共成长》责任教育校本教材,开设责任教育校本课程。以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对自然的责任感为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对自我到影响到人类生存大环境的诸方面责任有全盘认识并承担起应有责任。具体见图解:
(1)对自己负责——正确理解“学习”、“任务”、“成长”、“反思”的含义。结合生活、学习中应该承担的事情,培养学生对自己成长的认识、反思,并引导学生的行动。
(2)对家庭负责——正确理解“慈爱”、“孝敬”、“恭俭”、“亲情”的含义。结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现实,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人伦意识,尝试承担家庭责任的体验。
(3)对他人负责——正确理解“友谊”、“帮助”、“宽容”、“谦让”的含义。培养关心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品格,理解他人的能力,乐于助人的精神。
(4)对集体的责任感——正确理解“归属”、“分担”、“协作”、“和谐”的含义。结合班级文化打造,学校责任特色学校品牌的打造,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在过程中感受为集体承担与付出的心理体验。
(5)对国家的责任感——正确理解“祖国”、“民族”、“忠诚”“法纪”的含义。将热爱祖国的崇高理想与成长锻炼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用富于感染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对自然的责任感——正确理解“绿色”、“呵护”、“共存”、“可持续”的含义。培养学生对身边和世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明确人类共存的意义在于整个人类、全球的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每个人的肩上都承担着对后代的责任,承担着对自然责任,既承担着今天的责任,又要承担着未来的责任。
设五大子课题板块,即“责任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实践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初步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研究”、“教师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和“责任教育的评价研究”。
2.深化了课程育责研究,开展责任课堂评比,发掘学科课程中的责任教育因
素,探索各学科在教学中开展责任教育的方法与模式。
3.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农村特点、文林特色、教师特长的责任教育实践活动、传统活动、体验活动、探究活动,强调学生参与性,丰富责任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喜闻乐见,让教师有成就感。
(七)科学的评估机制,培养良好的责任习惯
1.建立了符合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的儿童责任心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学生责任心发展状况,针对性地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2.通过评估,保障和推进责任教育顺利实施,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促进责任行为养成习惯。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责任教育实践模式,建构起了与学生及其生活紧密相联的责任教育内容体系,探索出了一条由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研究带来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
(三)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形成了《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结题报告》。
(五)编著了由我校教师编写的《责任》论文集一部。
调查显示,实验前:我们的学校有50%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太乐观,表现在对任何事都处于漠然的态度,以我为中心;随手乱扔乱丢现象突出,随处都可看见乱写乱画等现象;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在学校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之后,全校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有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可以说,农村责任教育体系的创建与研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思想认识等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四、今后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的研究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还有差距。在本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将进一步针对本课题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强烈地责任意识、自我教育能力的品德高尚的人”。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总结深化课题成果,推进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出方向性的办学目标。
2、继续探索农村学校责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一步完善责任教育制度体系。
3、进一步通过农村责任教育研究,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教育、成长的良性发展。
4、开展家长家庭责任教育方法指导研究,编印《家长家庭责任教育方法指导手册》;继续开展班级和学生个案研究,编印《农村学校责任教育研究案例集》;
5、制定和完善《农村学校责任能力评价手册》,构建责任教育评价体系。
6、加强与有关专家的合作,邀请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充实课题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要以课改为契机在现有基础上不懈努力,不断创新。.2014-5
第四篇: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丁岚峰1”,闫庆健2,付兴国3,包玉清1,崔晓文1,董晓波1,杨思远1(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 50081; 2.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00081;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00)摘 要:高职院校宠物医疗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应解决宠物医疗专业合理课程的综合与整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公共课以及调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等问题。经实践教学确定了宠物医疗专业总学时2910学时,其中,公共课660学时,占22.7%;专业基础课550学时,占18.9%;专业课630学时,占21.7%;生产实践课680学时,占23.4%;专业选修课390学时,占13.3%。实验、实训、生产实践实习教学总学时1 244学时,占总课时的42.7%;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课理论总学时736学时,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为1:1.7,提高了实践教学比重。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模式。通过对课题组成员四所高职院校2005届宠物医疗专业毕业学生的综合效果分析,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模式的建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运用是可行的。关键词:高职院校;宠物医疗;教学体系;教材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开设在国内为数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宠物医疗专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宠物医疗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高等专科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直接从事宠物养殖、疾病防治、食品与饲料生产、宠物产品开发与营销的高级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热爱专业,法制观念强,掌握宠物医疗专业必备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完成高职毕业生的基本业务和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实验室操作能力、宠物选种与繁育应用能力、养殖场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宠物疫病防治能力、宠物产品开发与营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较快适应实际岗位工作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和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具有健康的心理。
一、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比较(一)国外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兴起与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复苏、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既懂理论又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型、实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相继出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热潮,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历程,“能力本位”是其发展的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DACUM课程开发模式、MES课程开发模式、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
1、DACUM(DoveIoping fl,Curr iC,UIUm)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精神实质是从社会需要出发,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实施课程与评价课程。以美国与加拿大为代表,三十多年来该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在西方职业教育领域,它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的、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但还有局限。如将能力等同于技能或行为,只强调外在行为变化,忽视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等。
2、MES(ModulS of BmployabIe Sk.1 I)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理论基础,将职业技术培训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MES课程模式强调自定步调和路径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它在职业培训系统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模块组合”的设计思想,这些模块可在国与国之间,不同经济背景的职业领域之间转移,解决了典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模式培训资料转移困难的问题,达到人类培训资料共享,该模式在世界各国职业技能培训中成效显著。
3、“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既明确分工又紧密联系。它融合了职业性方案的规范性与模块式课程灵活性的特点。所有课程分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一方面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又强调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无论何种课程都突出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双元制模式以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为课程开发的中心,将专业课与实践课相互匹配、协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知识的积累螺旋上升 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该模式为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技术 ●
工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国内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情况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高职教育的发展仍处在探索前进阶段。主要采用的是DACUM课程开发模式,因DACUM方法本身不足,加上我国多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高职教学内容稳定有余,变化不够,宠物医疗专业仍然延用畜牧兽医传统专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宠物医疗专业与畜牧兽医专业一样,课程设置的原则没有充分按人才定位的目标、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及专业特点来确定课程设置,公共课程的设置对“必需、够用”有度把握不够,普遍来讲公共理论课比重太大,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区别不大。多数学校实践性教学比重不足。
2、实践性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宠物医疗专业与畜牧兽医专业一样,专业教学重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设计训练项目上条件不足。单一性的基本操作训练经验丰富,设备较充足,但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强的生产训练项目明显不足,技术含量和密集程度不高。从培养目标看,实践教学的缺失存在于两方面,一是先进技术项目训练不够,不能与企业技术应用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二是训练量不够,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3、教学体系与模式存在缺陷。我国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一部分来自升格的中等职业,一部分由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学校来担任,这就或多或少地延续了原来的教学传统。升格的高职院校教育,不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方法上都较保守,开放程度不够,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缺乏预测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定量、定性分析,对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确定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有些高职院校干脆就采用普通本科院校教材或在中职教材中增加一些内容便可,课程设置也大体相差无几,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生能力的实用性并未真正得到体现,课程设置体系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所组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根据需要,适时安排不够,不适应适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模式并未走出大学式的“精英教育”为 中心的困境,对DACUM课程开发模式的运用还未做到实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体系与模式存在缺陷。
4、教学任务和目标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宠物医疗专业与畜牧兽医专业一样,也是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系统教育模式,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习,打破了以往高职院校专业能力本位任务的不确定性,而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师多数是畜牧兽医专业教师,教学中仍采用讲述教学内容及演示试验进行教学,无法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目标考试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当是在教师起指导和监督作用下,对每个学生完成的任务目标进行评价考核,达到标准的便可获得学分,而不是普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
二、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目的
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实现突破,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要根据不同课程对能力的要求,在基本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删旧增新,精选教材内容,做到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反映前沿。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完善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抓住特色,与时俱进,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重大突破。通过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宠物医疗教学体系与课程模式,为专业教材模式通过农业部和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的审定提供理论依据。
三、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一)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所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学生来源良莠不齐,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专业的发展,教师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延缓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的直观灌输,以课堂讲授为主,专业实践大多是学生在一旁观看,真正动手的机会不多,使得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学生不能真正的接受,更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半个世纪不变的考试方式,障碍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就了学生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突击过关,过不了关的又再来一次补考,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或专业知识贫乏,专业技能很差。
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决定学生未来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结构。因此,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宠物医疗行业生产实际,将决定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率。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宠物医疗行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近几年对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教学调整实践的中发现还应解决的问题,阐述如下:
1、合理课程的综合与整合。为了改变传统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偏重、专业理论过于系统化的现状,根据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削减,把一些相关课程缩减合并为综合性课程,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内容重复,并将那些应用不多的理论课程内容大幅削减,整合到相关课程中去,通过课程的综合和整合,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
2、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宠物医疗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目的,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长期任务,不断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改变实践性教学比例偏低的现象,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合理化,使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之比达到1:1.7。
3、突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是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它关系到学生毕业后医疗成就的大小。因此,在专业建设和改革中,我们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意识,使毕业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4、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宠物医疗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它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由于生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应不断更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宠物医疗的新工艺、新技术,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宠物医疗的发展方向,使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经营管理意识,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又懂得宠物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尤其是为了适应现代的市场运作规则,在专业课程模式中推行了案例或个案教学。同时,注意到宠物医疗专业是继承畜牧兽医专业的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的改革须在遵循传统专业延续性的基础上,加以巩固与拓展,谋求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
5、调整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突出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特色,根据几年来宠物医疗教学实践摸索。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为:公共课660学时,专业基础课550学时(实验教学占36%),专业课630学时(实训教学占50%),专业选修课390学时,并在第六学期开设半年的专业生产实践实习课680学时,教学总学时为2 910学时,其中在校学习2 230学时,离校生产实践实习680学时。
(二)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的探讨
目前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制三年,总周数为150周。其中,入学毕业教育2周(含军训),教学112周(理论教学83周,教学实习7周,集中劳动5周,毕业生产实习实践17周),学期考试5周,机动4周,毕业答辩及综合技能鉴定3周,寒暑假24周。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时,考虑到了以下因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中所含的比例;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数目、名称、适宜度;必修与选修课的划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的最佳比例:考试、考查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完善教学体系后,宠物医疗专业教学总学时2 910学时。其中,公共课660学时,占22.7%;专业基础课550学时,占18.9%;专业课630学时,占21.7%;专业选修课390学时,占13.3%,生产实践课680学时,占23.4%。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离校生产实践实习总课时1 244学时,占总课时的42.7%;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课理论授课总学时736学时,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为1:1.7,实践教学比重得到了增强。学分制采用以往的规定,原则上以30学时为l学分,四舍五入,同时考虑到具体课程在专业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适当的调整,生产毕业实习为lO学分。该专业总计学分为80学分。其中,公共课20学分,占25%;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含生产毕业生产实践实习、专业实验实训)44学分,占55%;选修课16学分,占20%。公共课、主干课程和生产毕业实习为必修课程,其必修学分为48学分,学生应修满62学分以上才能毕业。(三)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按照教育部提出“重在改革,重在建设,重在办出特色,重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重视教学条件建设,重视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状态和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效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需要,确定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制定其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在课程设置模式上有新的突破。经过几年来得教学实践摸索,确定了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及教材内容概要
四、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效果
通过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等四所高职院校2005届宠物医疗专业毕业学生的综合效果分析,上述宠物医疗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模式的建立在今后一段时期的运用是可行的。
1、主要课程测试情况。宠物医疗专业九门专业理论课考试占总成绩的50%,试卷命题科学,试题难易适中,知识覆盖面广,题型多种,题意灵活,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合格率为94.8%。试验实训课程占总成绩的50%,在各个实训教学单元中均设有技能考核内容和标准,学生考核合格率为96.4%。毕业生通过生产实践实习,丰富了专业实际知识,四所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生240人,毕业论文全部合格,通过率为100%,达到了新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模式的预期效果。
2、毕业生就业率。四所高职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毕业生240人中,有13人专升本,其余学生均一次性就业,有20%的学生就业在广州、武汉、北京等大城市,一次性就业率为100%。
3、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毕业生中有63人独立自主创业,其余分布在全国各地共130家单位就业,通过对其中50家单位的调查,单位对该专业53名毕业生在政治表现、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评价很高。其中,评价为优秀的有36人,良好的有17人,优良率为100%。
4、毕业生对专业教学评价。通过对本届毕业生中的80名学生进行调查,普遍认为专业课程、实验实训、毕业生产实习实践等教学过程评价很高,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对自己走上社会后的实践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346例犬多发性神经炎诊疗报告
总结了346例犬多发性神经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该病在门诊病例中平均2.4%,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后躯麻痹、全身对针刺反应性降低,严重者全身瘫痪、呼吸麻痹和膀胱麻痹,导致死亡。分析病因主要为气候突变、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饲料单
一、传染病和疫苗接种。其中气候因素为主要诱因,夏秋季节多见。发病犬品种多为京巴等小型犬。主要治疗措施为:急性者醋酸泼尼松穴位注射配合B族维生素穴位注射;慢性者可采取水针疗法加口服地巴唑等改善微循环;局部温热疗法配合按摩;久治不愈者可用穴位埋线疗法,常用穴位为风池、腰旁、二眼等,口服中药全虫、僵蚕、白附子、防风、白术等。病程从3天到3个月不等。治愈率达90%。
新型麻醉复合制动剂的筛选及对犬麻醉效果初步观察
复合麻醉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已逐渐成为动物医学麻醉领域的主流。2005年11月开始施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以后,兽医临床上应用的多数动物复合麻醉制剂的原料药供应及其应用的管制更加严格,另外,临床上通用的麻醉药对犬的麻醉效果不佳。为此,我们以动物专用制动药为主,采用平衡麻醉和复合麻醉的原理,经配方优化和不同药物与剂量水平的反复筛选,以镇静、镇痛、肌松和翻正反射消失为检测指标,筛选出2个最佳组方(A和B)。以给药后15min内翻正反向消失达1min以上为麻醉指标,应用序贯法,测得2组方对小鼠半数麻醉效量(ED50)分别为66.85mg/kg和72.94mg/kg。对小鼠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152.19mg/kg和150.58mg/kg。2组方的麻醉指数(LDso/EDso)分别为2.3 和2.1。2组方对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多在给药后4,--7min内,死亡时间多在给药后5~10min,如果15min内不死亡,即可逐渐恢复。2组方对12只家犬麻醉效果的初步观察表明,A方以54.61mg/ml给药,开始麻醉的时间在给药后10-15rain,麻醉可持续35~80min;以109.22mg/ml给药,犬均可麻醉,开始麻醉时间在4---10min,麻醉可持续40~60min。B方对犬的麻醉效果与A方基本一致,麻醉持续时间基本能满足手术等临床诊治的要求。应用组方A正常麻醉用量的4倍对5只家犬进行肌肉注射,有的可平稳地进入麻醉状态,有的出 现陈发性抽搐,但无死亡动物出现。
第五篇:《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与实践》结题报告
教育部
I08—4号项目组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系教育部2000年7月下达的研究项目(见教高司[2000]40号),项目编号I08-4号。本项目于2000年10月开题,至2003年11月基本完成,历时三年。现将项目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国外高等教育评价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先后产生了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教育评价活动的基础上,掀起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热潮,且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与教育评价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成就令人瞩目。近20年来,高职高专教育也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跨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面临着信息社会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将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洪流;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拉开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序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认真探索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等重大课题。高职高专教育也必须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因此,开展本项目研究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在这种深厚的现实基础上,本项目采用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立足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实际,既回顾历程,审视实绩,总结经验;又瞻望前景,提出方案,积极实践,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立项背景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究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整体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决定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教高[2000]3号),并从2000年开始分批下达了100多个研究项目。本项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是其中一个研究项目,是整个“项目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项目研究的任务与原则
(一)项目研究的任务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下达的《项目任务书》,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 1.开展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3.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和过程管理办法,构建教学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二)项目研究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组结合实际,坚持了如下原则: 1.应用性原则
本项目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范围上,“注重微观研究”、“注重过程评价”和“注重实践应用”;在过程中,强调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以切实提高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
2.指导性原则
本项目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理念,审视了高职高专教育现行的教育评价实践,并进行了适当的理性抽象,努力使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对兄弟院校有借鉴作用。
3.广泛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活动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因此,必须坚持广泛参与原则。本项目组的三个子项目组长均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成员均为教务处长、系部主任或高教研究室主任等,这为广泛发动师生员工参与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前提条件,有利于研究成果较快地转化为质量保障的实际行动。
4.“多层次相结合”的原则
本项目采取了部级、省厅级和校级“多层次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效果良好。本项目组11所院校参加了教育部I08-4号部级项目研究,有关成员学校承担了省厅级课题研究。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王成方副教授于2001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浙教高科[2001]261号),并于2002年结题;王成方同志还与该院周文根副院长于2001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高职职业能力考核标准与训练方法的研究》(浙教科规组[2001]12号),将于2003年底结题。宁波高专教务处长胡刚教授于2002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高专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浙教科规办[2002]3号)。同时,每一所成员学校都下达了校一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宁波高专汽车系还开展了系级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多层次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既扩大了参与面,又建立了多样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项目研究的组织分工和主要进程
(一)项目研究的组织分工
本项目组由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原彭城职业大学)、苏州职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院校组成。根据教育部《关于〈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批准立项的通知》(教高司[2000]40号),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为项目主持单位。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同意徐挺同志担任<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I08-4号项目主持人的批复》(教高司函[2001]150号),确定宁波高专启运校区总负责人徐挺同志为本项目主持人。
本项目组下设三个子项目组:
1.“国际比较研究”子项目组,组长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蓉副教授,副组长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高教研究室主任吕全忠副教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长任君庆副教授。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组,组长为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刘先义教授,副组长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金朝跃副教授、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程宜康副教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陈良政副教授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王成方副教授。
3.“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组,组长为彭城职业大学副院长周维武副教授,副组长为温州大学副校长薛伟副教授与督导组伍硕教授、苏州职业大学教务处李平副研究员、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卢崇高副教授和彭城职业大学教务处长王峰副教授。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进程
本项目研究与实践采用“集中研讨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序有节,阶段性明显。
1.开题阶段——2000年10月,本项目在宁波召开了开题会议。会议学习了教育部教高[2000]2号、3号文件,传达了高教司领导对项目研究的指示精神,明确了本项目的研究任务和初步研究思路,确定了项目研究的分工。
2.研究与实践阶段——3年来,项目组及各子项目组积极研讨,认真实践,既产生了理论成果,又取得了实践经验,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工作向纵深发展。其间,项目组召开了两次全体会议。
2001年5月,在彭城职业大学召开了第二次项目组会议。会议传达了高教司领导的讲话精神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进展情况,交流了丰富的调研资料和初步成果,深入讨论了研究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与重点。
2002年5月,在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召开了第三次项目组会议。会议介绍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交流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对项目研究的成果形式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并商定了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和有关事宜。
原定2003年5月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第四次项目组会议,由于“非典”原因而取消。
3.结题阶段——2003年10月,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项目结题会议。会议交流了项目组及各子项目组的研究成果,总结了项目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商定了成果出版和鉴定等问题。
4.鉴定阶段——2003年12月,本项目接受了项目主持单位的鉴定验收,得到了充分肯定。
四、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年来,本项目产生了如下主要成果:
(一)理论研究成果 1.出版了论著
本项目组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报告集,计35万字,拟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报告集包括本项目研究总报告、34 各子项目研究报告、各校实践探索报告、《教学质量监控纲要》和有关教学评价方案等。
徐挺主编的《高职教育合格性和发展性评价》专著,计25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11月出版。
为了推进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建工作,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2]18号专函,徐挺同志主编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全书142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2月出版。
同时,项目组成员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50余篇论文,有的被核心期刊录用,有的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
2.提出了新的观点
(1)揭示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涵
本项目组认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监察、控制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的相关信息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并为改进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确立了教育质量为质量监控的逻辑依据
如果说,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商品,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那么教育质量监控的逻辑依据是质量。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观包括质量目的观、质量本体观和质量衡量观等三个层面。
高职高专教育应当树立“双重服务”的质量目的观,即既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服务;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且,只有同时树立“合格+特色”的质量观,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本体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质量观,包括人才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两个互有联系的部分。人才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我国高等教育已摒弃了单纯的“知识本位”质量观和“能力本位”质量观,而树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质量观。这是质量观不断演进的最重要成果。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以此目标来展开。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衡量观是市场认定观。人才质量高低的最终认定在市场。毕业生就业率高,在市场中竞争力强,受到社会与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是高质量的集中表征。因此,开展教育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活动也应以此为起点。
3.构建了“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高专教育的“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根据教育目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全面分析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诸种因素,并对全过程实施监察、控制的质量管理方法。这一模式强调了全素分析、全程监控和全员参与等三大特征。
同时,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问题,提出了建立中介机构的建议——以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的教学评价组为核心,建立“小机构、大网络”的“半官方”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中介机构,以实现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探索了ED教育评价模式
ED(Eligible and Developmental)评价模式是合格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连续体教育评价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既要坚持高等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的同一性,又要强调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特色化、多样性,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ED教育评价模式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近20年来的教育评价实践总结、提炼的。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正在开展“示范专业”和“示范院校”的评建工作,这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价。
ED教育评价属于“绿色评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ED教育评价模式是对美国前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形态的借鉴和扬弃,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模式的“前奏”。
5.设计了若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
第二子项目组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纲要》和《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管理纲要》。
以第三子项目组为主设计了《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水平评价方案》、《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高职高专学生操作测评方案》等,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评价进行了探讨。
(二)实践探索成果
1.认真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成效显著
本项目坚持探索“全员参与、全素分析、全程监控”的“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强调微观应用性研究。各成员学校都自觉运用这一原则,结合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质量管理工作。
例如,宁波高专是“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获得单位,该校所构建的“共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对提高教育质量起了保障作用,《校内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于2000年11月获宁波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甬教高[2000]366号)。徐州工程学院(原彭城职业大学)提出了“主体监控、内外评估、全面分析”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近两年按此模式进行了评价,效果良好,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学校,该校以ISO9000质量标准为理论基础,探索了ISO9000质量保障及监控模式,已取得了可喜成果。温州大学实施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性管理”的“三全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文件,促进了部级、省级示范(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评建工作。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提出了“双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立体网络式”质量监控模式,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各成员学校边研究,边实践,加大了对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为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积极抓好合格性与发展性两项评价工作,势头良好
本项目组积极倡导构建ED评价模式,这一思想已深入到各成员学校。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各成员学校都结合实际,注重抓好合格性和发展性评价工作。
(1)本项目组各成员学校都接受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评价,尤其是浙江省的成员学校都接受了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且评价成绩良好。
(2)2000年以来,高职高专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了“示范专业”和“示范院校”评建工作,这是前所未有的。随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也深入展开。本项目研究正逢其时,也自觉地融入了这一洪流。
经过教育部高教司考察遴选,本项目组的成员学校有15个专业被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有一所成员学校被列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学校。在浙江的5所成员学校有9个专业被浙江省教育厅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在宁波的2所成员学校的6个专业被宁波市教育局列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各成员学校都确定了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基本上形成了部级、省级、地市级和校级四级重点专业建设的格局。本项目组三个子项目组长均为教学副校长,绝大多数成员为教务处长或高教研究室主任,其中有8位校级领导,因而,在示范(重点)专业评建过程中都处于领导、指挥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绩。
(三)自觉提供咨询意见,做好参谋 1.关于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2001年5月,本项目组草拟了《高职高专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方案》。8月,37 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把此稿印发到全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征求意见。2002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发文督查重点专业建设情况时,采纳了本项目组的《方案》,把其作为“浙江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2001年9月,此稿经修改后,递交给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教学评价组,以作为其参考。2002年3月,教学评价组向高教司上报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讨论稿)》。在高教司组织的专家组讨论会上,教学评价组副组长、《讨论稿》起草人陈希天校长表示,本《讨论稿》参考了I08-4号项目组的研究成果。
2.关于教育评价的有关咨询意见
2000年以来,本项目主持人徐挺同志和有关成员先后参加了教育部高教司、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多项评价工作。根据工作的安排,该同志先后起草了河北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多份教育评价总结报告。在起草过程中,既客观地反映评价状况和结论,又渗透了若干评价方面的见解,为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作出了努力。
同时,应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院校的邀请,本项目主持人到校作了“迎评促建”专题讲座,对学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各项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了普遍好评。
五、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自我评价
三年来,本项目组产生了一批理论成果,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项目组的自我评价是:坚持了“教育创新”的理念,理论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观点鲜明,且富有创新意义;实践探索卓有成效,推动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了借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作出了努力。
(一)观念创新,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组提出了若干颇具新意的观点。例如,质量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逻辑依据,构建了“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了ED评价模式,论述了特色项目评价工作,提出了衡量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十大标准等。这些见解都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本项目组提出的ED评价模式是总结高职高专教育近20年来教育评价实践的结晶,是一种创新模式。关于教育评价的分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一直左右着整个教育评价领域。这是一种以教育评价的目的
为标准的逻辑分类,它已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本项目组则以教育评价结果的层次为标准,以高职高专教育现行的教育评价实践为基础,进行了具有连续体性质的合格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两大划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育评价的阶段性及连续性问题。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近20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方面的论著不断问世,但还缺乏高职高专教育评价的专著。本项目组的《高职教育合格性与发展性评价》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二)模式多样,对提高质量发挥了保障作用
在实践探索中,本项目组成员学校在“三全式”质量监控模式的框架下,结合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实绩。
例如,宁波高专是全国示范性高专重点建设学校,全国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获得单位,学校以6个部级示范专业试点(其中3个已获得“示范专业”称号)为龙头,逐步完善了部级、省级、市级和校级试点专业建设格局,确立了4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工作等,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近3年来全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全过程中,校系两级“共控式”质量监控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双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徐州工程学院“主体监控、内外评估、全面分析”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ISO9000质量保障与监控模式,温州大学“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性管理”的“三全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立体网络式”质量监控模式等都是实践的结晶,对兄弟院校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三)参谋咨询,所设计的方案具有参考作用
在重点专业评价方面,本项目组向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教学评价组和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提供了参考方案,并被浙江省教育厅采纳,作为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方案。
同时,本项目主持人等几位同志参加了教育部级、省级和市级教学评价专家组,到有关省市、高职高专院校参加了教学评价工作,并撰写了多份评价总结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当好参谋,提供了咨询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据此,本项目组设计了《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很有借鉴、推广价值。同时,本项目组设计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纲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专业和课程水平等
评价方案等,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和推广价值。
六、项目研究的经费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经费收支平衡。
(一)收入部分,主要有三个渠道:
1.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拨出<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第一批立项项目研究经费的函》(教高司函[2001]227号),收到下拨经费4万元正。
2.根据宁波市教育局《关于下达2002年高校学科建设补助经费的通知》(甬教计[2002]390号),收到项目配套经费4万元。
3.项目组及子项目组长单位各出资一万元,计4万元。
(二)支出部分,主要有:
1.出版论著两本,支付出版费6万元; 2.组织鉴定、支付审稿费等,计1.5万元; 3.支付有关印刷费等,计0.5万元;
4.项目组召开了四次全体会议,每次会务费约1万元,由各组长单位支付。
七、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思路和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高专教育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任务,坚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原则,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构建起体系完备、制度完善、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起ED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建立高职高专教育合格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ED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主要进行着两大类评价工作,一是开展合格性评价,以保证高等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和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根据《高等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高教司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制定或正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和课程等方面的合格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施。二是坚持发展性评价,以凸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成果。自1998年教育部实行“三教统筹”、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决策以来,教育部先后启动了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示范专业与精品专业、示范性实践
建设基地、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等评建工作,这些工作可统称为“示范工程”。2003年,又开始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示范工程”评建工作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办出特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工程。对此,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工作必须积极发展性评价,以适应之,服务之。
在新时期,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应当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这种体系主要包括,把前述分散的评价方案系统地汇集起来,建立科学完备的高职高专教育ED评价指标体系;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库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机构及队伍;逐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一体化”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二)探索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衡量标准
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衡量标准是全方位的,但主要主指标有以下十个方向:①性质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②宗旨上,坚持服务性;③工作上,坚持法制化;④主体上,坚持多元化;⑤队伍建设上,坚持“三结合”;⑥对象上,坚持全面性;⑦机制上,坚持一体化;⑧方法上,坚持实效性;⑨技术应用上,坚持先进性;⑩理论研究上,坚持应用性。对此,很有必要深入探讨之。
(三)进一步完善并实践有关教学评价方案
如前所述,本项目组设计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纲要》、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方案、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方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适应了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今后要在实际试行过程中不断修改,使之逐步完善,以发挥更大的效用。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历时三年,暂告一个段落。今后的研究与实践还任重而道远,仍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勤于浇灌。
(执笔人:徐
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