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摘 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尝试将认知隐喻理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如映射理论、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写作中隐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隐喻理论 英语写作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 device, but a matter of thought and action.The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that importance be attach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English writing.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metaphorical thinking;English 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例2.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例4.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 IS A 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 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 IS Up, SADNESS IS DOWN;MORE IS Up, LESS IS DOWN;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 am feeling up.”,“prices are going up”,“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 because you will meet them on your way 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 IS A BUILDING;ARGUMENT IS WAR”, “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 building, framework of a building, construct a building, collapse, the 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 fierce war, attack the enemy, win the war, be defeated in the 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例6.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 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pse.例7.Within the groundwork you’ve got, you can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例8.He attacked my argument fiercely.例9.Joe spared no pains to defend his argument.例10.Joe won the argument with her.例11.Jo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又如:“IDEAS ARE 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 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 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 can be digested.例13.Food can be swallowed or devoured
例14.Food can be nourishing.例15.Food can be spoon-fed.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 has a hard time swallowing new ideas.He has to stew them over for days.例17.We don’t need to spoon-feed our students.例18.He devours the book.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 FIELDS ARE 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I have him in sight, he’s out of sight now, that’s in the center of my field of 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 ARE FOOD, IDEAS ARE pEOpLE, IDEAS ARE pLANTS, IDEAS ARE pRODUCTS, IDEAS ARE COMMODITIES, IDEAS ARE RESOURCE, IDEAS ARE MONEY, IDEAS ARE 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The stakes were high.Nevertheless, Joan decided to take her chances and have the operation.例20.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She could lose it all.Nevertheless, Joan decided to ante up and have the operation.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 IS A GAMBLING 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 got on the ride when he decided to campaign for mayor of his small town.After flipping, rolling, and shaking for the public for eight weeks, he finally felt like he was in control.But as he watched the exit polls reported on TV, he plummeted.He had lost in a 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 IS A 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 flipping, rolling, shaking, plummeted, 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 professor told me my argument was shaky: as a student of physics,you have to construct stronger foundations for your theoretical models.Use facts to support your theory.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 ARE 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 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26,26
[4]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 2001(4):28
[5]文 旭,叶 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 2003(3):5
[6]paul Thibodeau & Frank H.Durgin.productive figurative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al metaphors facilitate the comprehension of related novel metaphor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7(5):16
第二篇:概念隐喻理论下温度隐喻的研究论文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言语形式,是人们借助具体的、有形的、简单的始源域来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无形的、复杂的目标域概念,从而实现抽象思维的一种言语现象。从新兴认知科学-具身认知兴起以来,研究者更多的从认知机制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由 Layoff 和 Johnson 在 1980 年提出,是指当人们需要建构一些抽象概念时常常使用隐喻来理解和表达的理论。具体而言,是指在概念隐喻涉及的两个概念域: 始源域和目标域上,通过概念结构“架构”而实现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隐喻化,从而达到理解抽象、复杂概念的目的。这种概念之间的隐喻化既体现在语词层面上,也存在于心理表征层面上,如在“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概念隐喻中,人们使用“力量”概念来表征“知识”概念,通过知觉系统将具体概念架构到抽象概念系统上,从而能够深刻的理解抽象概念。总之,通过隐喻映射机制主体可以以身体的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表征和理解。
温度,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是人体对外界环境在身体上的反应。温度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它被用来构筑人类生活中许多的抽象概念,由此衍生出众多的概念隐喻。色彩、人的性格、情感概念都与温度有很大的相关。红色及其它鲜艳的颜色会经常出现在婚礼场合,这与色彩所给人提供的心理上的感受有关。温度概念也反应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性,“温和”,“热心”,“冷静”等词汇可以来描绘人的品性,另外,温度所衍生的概念隐喻在构建人的不同的情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关热的温度总反映出热情的、感情深厚的,如“热情款待”、“热恋”等,而冷范畴的词汇则表现出感情不和或生疏不关心的,如,“冰冷”、“冷眼相看”、“冷战”等。众多研究者对温度隐喻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二、关于温度隐喻的实证研究
在温度隐喻的跨文化研究中,朱东华基于温度图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结果表明,基本隐喻存在跨语言的普遍性。彭传微俄汉语温度形容词概念隐喻对比分析中,证实了温度作为一个基本图式的合理性,说明俄汉语中的抽象范畴通过隐喻而产生的过程,这一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俄汉语的教学中。李丽虹在2012 年的汉英温觉词汇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汉语中的温觉词更倾向于直接由温度域引申到态度、环境、心里感觉等域,而英语中的温觉词则喜欢沿着通感隐喻的方向发展,更多的是听、视、嗅域,显示了与汉语的差异性。
在温度概念与人际情感概念的联结的研究上,早在 1958年 Harlow 证明了早期温暖体验在幼猴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将出生后的幼猴分为暖育组和冷育组,前者允许接近一个带有发热器的人造猴,冷育组所接近的人造猴是没有发热功能的。研究发现,暖育组的幼猴成年后交往正常,但是冷育组的幼猴成年后出现了交往障碍,而暖育组的幼猴成年后没有出现这种障碍。结果表明,成年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是以幼年期的所经历的温度体验为基础的。
Williams 和 Bargh 在体验身体上的温暖能促进人际温暖的研究中,发现当被试触摸热的刺激会引起“热情”思维,而当被试接触冷的刺激会引发被试的“冷淡”思维。
IJzerman 和 Semin 的温度觉是社会接近性的出一文中,通过要求被试评估自己所在房间的温度,结果发现在与其他被试坐的更近时会认为房间的温度更高。
Kai 和 Claudia 的较冷温度提升观点采择能力的研究中,发现较热的环境有自我中心锚的存在,不愿意将个人观点分享他人,故观点采择能力低,反之,冷的环境观点采择能力高。
三、总结与展望
温度隐喻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不论是温度词汇的跨文化研究还是温度与社会情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资料。纵观研究者们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不论是温度与社会情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还是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的形成机制与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人们以后在工作生活中的温度隐喻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保障。因此,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的相关研究会是现在及未来隐喻研究热点,关于左前脑在温度隐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这也是从另一新角度,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所做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研究中也存在不足,未来关怀温度隐喻的研究可以关注以下三点:
(一)完善研究方法
以往的研究范式存在一些不足。在温度隐喻的研究中更多采用了情景操纵范式或心境诱发范式,这些操纵处理都为了温度隐喻的启动效果,但是其中如人操纵咖啡杯的温度,暖和凉,具体标准的把握至关重要。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暖与冷的温度操作实在无法达到精确的标准。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以上方法的完善外还需要引进新方法来研究温度隐喻,如生理多导仪,功能性磁共振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
(二)拓展温度隐喻研究领域
本世纪初期,众多研究者们关注了温度词汇及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的研究,但关于温度与色彩、人的性格、人与事物活跃程度的相关研究少之更少,人的性格及活跃程度都是关于人的心理层面,物理温度与人的心理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应该受到重视,得到的有价值的结果可以为人们提供帮助。
(三)注重温度隐喻研究的应用
早期研究者已经得出,温度影响社会人际互动和人际情感体验,所以,对于有些企业内部散漫及人际不和谐的类似现象,可以通过适当的温度干预进行调节。另外,冬季是一些心理疾病发生的高峰期,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冬季寒冷气候造成的人的心理上的一种不适,如,抑郁症。也有研究者发现利用温度的调节可以促进一些心理疾病的康复,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在生活中使用温度干预政策来实现所做研究的实际价值。
第三篇:基于语块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基于语块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语块在二语和外语习得中的作用已经成为语言学界普遍关注的领域。以语块为中心的语块法已逐渐被运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语块法的有效性。以语块为中心的语块法理论上可以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的地道性、流畅性和连贯性。
【关键词】语块 英语写作 教学研究
一、预制语块的概念
“语块”(Lexical Chunk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eck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集功能和形式于一体、兼具词汇和语法特征的语言构块,是介于传统的语法和词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多词词汇现象。
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块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Lewis(1993)提出了以词汇为教学中心的“词汇法”(the lexical approach),他认为教学重点是搭配、固定表达、句子框架和引语这样的多词搭配,“语块”被认为是语言教学的中心。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得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的英语学习资源,同时网络能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提高互动交流平台,为英语学习者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交流反馈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国外关于“语块”方面相关研究的影响下,国内学者除了积极引入和介绍“语块理论”,更多的是从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等角度出发,对语块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将语块引用到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国内普遍认同“语块”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语块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众多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有的说明了语块在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意义,有的通过实验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操作措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作为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大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二、预制语块的分类
预制语块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预先构建的语言单位。根据预制语块的结构特点,主要分为四类:
(1)多元词语块:主要是固定短语。
(2)习俗语语块:主要包括谚语、警句、格言和口语交际套话等。
(3)短语架构语块:主要是有固定结构形式的框架式短语,语块可以用同类词填充。
(4)句子组构语块:整个句子是一个框架结构,根据需要填入从句、短语,具有较强的可变性。
三、预制语块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势
(一)提高写作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英语写作的一个基本目标。英语写作的准确性是指学习者进行英语写作时没有语法错误。预制语块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预先构建的语言单位,学习者利用预制语块进行写作,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语言错误,从而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提高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流利性和连贯性
英语写作的流利性是指用英语书面表达时语言使用流畅,表达意思连贯。英语写作就是用英语把思想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用英语进行思维,把头脑中的构思用具体的英语文字和句子表达出来,还要符合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如果学习者在写作时要根据语法规则临时组合短语造句,可能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无法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晦涩难懂。如果学习者掌握一定的预制语块,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提取,应用到写作中,减少了学习者思考语言的时间,能更流畅地表达思想。预制语块以整体的形式被学习并储存在脑海中,在交际时可以直接提取组句,而无需临时按照语法规则生成句子,大大缓解了交际压力又提高英语交际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三)提高写作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
语言表达的地道性是指接近本族语的流利性和接近本族语的选词能力。语言表达的地道性比流利性更难实现,要求选词能力的提高,难度更大。二语学习者写出来的文章,可能很流利,语法也正确,但是和本族语者写出来的文章相比就有差距,原因就是选词不同,选词的不同就会影响到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如果二语学习者掌握大量预制语块,能提高语篇理解能力,加速语篇加工,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如: 我国英语学习者说“非常感谢“就用“Thank you very much.”,本族语者经常说“Many thanks或Thanks a million.”表达“我不知道”时,二语学习者会用“I don’t know.”,本族语者会用“I have no idea.”等。掌握了预制语块,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从个别单词转移到较长的语言结构上,把更多的注意力用在写作内容的深化和意义的表达上,从而使语言更准确、更流利、更地道。
四、预制语块英语写作教学实践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培养,英语写作是对学生英语输出能力的检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直以来,困扰高校英语教师的难题之一便是找不到合理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通过对语言教学中一个崭新的教学理论――语块理论与网络环境下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探讨以语块教学为中心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引入预制语块学习理念,并在课上、课后进行写作实践。上课之前学生必须预习课文,学习提取语块、分析语块。上课过程中,教师精讲课文时会再度分析讲解语块,学生在上课时把自己没分析到的语块补充上。教师在上课时需要详细讲解一些重要或常用语块的用法,让学生在课上造句以便巩固和掌握。可以尝试把“语块”理论应用到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创立 “五步法”为:即“语块”信息输入、写前构思、写初稿(“语块”输出)、反馈评价和修改定稿。以“语块”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覃新宇.基于语块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6).[2]邓娟.语块教学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实证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2.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西南大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试
考试科目培养单位级别学年学期姓名学号类别领域答卷纸
2013年 1 月25 日 研究生院制一、一年来的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1)、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调动学习气氛?
(2)、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如何活跃气氛的过程中既保持课堂的活跃性又不会混乱?
(4)、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5)、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
二、选题: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
A、选题原因: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传统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加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读图识史的能力,化抽象为形象,提高记忆效果。为达到高效的学习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找到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优化运用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优化教学效果。
B、查找已有研究成果:
①:新形势下的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 第19期 | 刘芳②:多媒体历史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祖国:建设版》2013年 第1期 | 李爱红 ③:浅议多媒体与历史教学《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 第7期 | 贾志丽④:试论多媒体历史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考试周刊》2011年 第79期 | 王珑 ⑤:多媒体历史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苑教育》2011年 第21期 | 张谊莹
⑥:历史学科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年 第9期 | 叶庆国
⑦:谈谈中学多媒体历史教学方式《陕西教育:行政版》2011年 第4期 | 宋爱军
⑧:实施多媒体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文教资料》2009年 第35期 | 李亚萍⑨:浅析多媒体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成才之路》2009年 第30期 | 王秀茹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⑩:多媒体历史教学研究《学问》2009年 第6期 | 李娜辛集市新城镇大李中学 11: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小学电教:上》2005年 第12期 | 唐○
乐莲仁怀市城南中学 贵州仁怀564500
12: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多媒体历史教学《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年 第1期 | 李○
一民湖南浏阳市一中教育集团艺术学校
13: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地图的制作《历史教学》2001年 第12期 | 张华腾 刘志庆 ○
C、文献综述:
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之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故去的既定客观事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之中利用的媒介是主要:课本、部分实物、部分图像资料等,并因为场地的限制,不能更好的感受历史,感受过去而显得死板,缺乏生气。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已是历史的必然。多媒体教学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能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把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的内容,制定好教学目标和策略,按照多媒体的功能,运用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电子计算机以及相应的软件,构建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教学设计新模式,把原本书本中死板枯燥的知识,变成有形的知识。
在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进行探究式学习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并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比如在多媒体历史演示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精心创设出历史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热情,而且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也必须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D、形成研究假设
假设一:现如今历史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处于起步阶段
假设二:现如今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开始广泛的运用,但是运用的过程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E、设计研究方案
1、查找有关历史教学现状的资料
2、深入一线历史教学课堂,调查历史教学中对多媒体利用的现状
3、分析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研究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技术
4、整合多媒体历史教学的相关资料形成观点并论述其可行性
第五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论文征稿启事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论文征稿启事
知识力量学术版《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本刊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方针,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紧跟国际发展趋势,适时追踪热点,及时反映各个领域的重大成果,积极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学术版是以各类院校为重点,探索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思路,研究教育教学各种规律特点为主旨的教育类学术刊物。
主办者出版此刊的目的是为辛勤工作在我国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们,从事学术创作、展示学术科研成果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一个较为方便的窗口。以“严谨、端正”的办刊态度和“兼收并蓄”的学术风格,逐渐在国内教育界人士中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众多教学一线中青年教师的欢迎。应众多投搞者要求,本刊决定进一步扩大征稿范围。从现在起,国内各类普通院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和各级党校等,凡具备从事教育资质的院校教师、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等均可向本刊投稿。
本刊设有:教育视点、理论探讨、高教管理、教育观察、教学研究、职教天地、模式探索、科技成果、校园内外、教授讲坛、博士论坛、两课教育、教育理论、教学方法、高校管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边缘学科、职业教育、当代大学生、教改新论、体育与艺术教育、综合论坛等各种栏目,凡与教育有关的内容或教育工作者感兴趣的其它话题,均在本刊编选之列,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向本刊投稿。
如果您在近期内暂未安排写作计划,请您注意保留本刊的联系地址,本刊常年征稿,今后您在需要的时候,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亦欢迎您能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推介本刊,以使本刊能有机会为更多的作者提供帮助和便利。
1.内容要求:观点鲜明,资料详实准确,说服力强;
2.文章字数必须:2500-5000字。
3.格式要求:
(1)文题(20字以内,可带副题);
(2)姓名(可多人署名);
(3)(单位全称,所在省、市,邮政编码);
(4)摘要(100-200字,左顶格);
(5)关键词(3-5个,以“;”号隔开,左顶格);
邮箱投稿:jiaoyujiaoxuezazhi@163.com
工作QQ:2695979219
杂志网址:
中国期刊网 http:///Zhiye_1.asp?Oneid=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