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时间:2019-05-14 00:3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第一篇:《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影像中的正义----经典法律电影赏析

姓名:

学号:

学院:化班级: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课上播放了美国大片《失控的陪审团》,回去后我又仔细看了一遍。这部片子令我感动不已的是陪审制法庭彰显社会正义的能力。

首先《失控的陪审团》这部影片讲的是一起状告枪支商的审判。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双飞都想选择倾向己方的陪审员,起码要筛去有明显偏见的陪审员候选人。在挑选过程中,双飞律师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选择陪审员,除此之外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兰金芬奇。以他为首,由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心理分析等众多途径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即便蓝金芬奇用如此多的人力和心智,他还是没有排除异己的势力,让尼克伊斯特成功成为9号陪审员。我们从影片的最后可以知晓,尼克并不是仅仅在履行他的公民义务。由于几年前的枪支事件,尼克的女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而在审判中枪械公司却胜诉了。尼克和女朋友玛丽的用意很明确,他们就是要让枪支公司付出代价。而意图如此明确的人被选进陪审团,无疑是该影片名字的由来,尼克用他的智慧操控了陪审团。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我也对其有了相关的思考。

陪审团的利与弊 利处:

1.陪审团制度推进法制教育的教育功能

陪审团人数虽然只有12人,但他们是从上千人中遴选出来的,这个遴选过程本身就是法制教育的过程;在审判过程中,普通公民常常受到法律家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及语言的影响;而且普通公民参与审

理和裁判,直接体验法律与生活关系、法律思维。因此,陪审团审判不大会将法律变为与生活脱节的神秘而抽象的东西。而是把法律变为现实生活。所以陪审团审理也是法治精神向社会渗透的重要渠道,无形中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扩大了司法审判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而且相对于课程化法制教育来说,参加这种司法活动(陪审团审判)对于培养人们的守法习惯所起的作用要超过其他任何活动。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曾把它说成是“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和进步的一种最强大的力量”。

2.在美国陪审团有促法立法的功能

在美国,陪审团制度除司法功能外,还有造法功能。美二国都承认陪审团容易被当事人的辞藻所打动,有时做出不顾法律的裁判。陪审团明知故犯的少,微妙而不自觉的漠视的情形则比较多,尽管美国有的州法规定,法官在陪审团没有足够证据作出这样的决定时,可以作出不顾陪审团决定的判决,但法官一般并不这样做,而是承认陪审团的裁判,并努力为这种裁判寻求合理的解释,如在一些案件中,陪审团不顾本来应该阻止原告取得救济的被害人的助成过失,只是在损害赔偿金额上考虑原告过失,从而发展了所谓比较损失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为法院采用。陪审团有时就是正规法律的批评的和间接的法律改革者。陪审团制度实现了人民是最终的审判者,不仅是案件的审判者,而且是法律本身的审判者。

弊处:

1、费钱。虽然每个陪审团成员一天的补贴只有16美元,但是一场审判往往旷日持久,有时候甚至长达几个月,再加上前期挑选陪审团、组织陪审团工作以及每天的伙食和其他开支,积少成多也不是一笔小开支。

2、缺乏专业性。按照法律规定,陪审团成员应当是非法律专业。陪审团成员挑选的随机性和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理性的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作出判断,而往往只是感性的按照个人直觉做出结论。就像影片最后陪审团讨论的时候,支持辩方的那名成员说的,我们所要关注的应当是枪支公司有没有违反自己的法律义务,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杀人偿命的逻辑直接将矛头指向枪支公司。

3、并非绝对公正。陪审团的成员都是普通人,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各种各样不为人知的问题和秘密。正像辩方顾问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把柄,只要抓住了就能左右他们的决定。换句话说,只要找对路,就一定能够收买陪审团。也正因为如此,陪审团有时也会失控,会作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判决,比如说90年代的那场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正像Nicholas最后说的,他并没有主导陪审团的讨论,他所做的只是防止陪审团被人控制,让每位成员都能按照自己的良心去投票。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现代陪审制起源于英国,但在美国得以充分的发展。一般的案子,陪审员通常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如果案子引起轰动,就必须隔离他们。这样,他们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许呈堂的证据,在判断时不会

受到新闻界的推测和不合法证据的影响。固然,陪审团制度是有明显的弱点的,所有的“法治”都会有“人治”的困惑,最初的立法、审理、最终的判定,都有“人”的参与。而美国人之所以坚持用陪审团制度,就是因为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纵控制的。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她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法庭为他们保密,使他们没有心理负担。陪审制度的国民参与性是美国诉讼制度最具诱惑之处,充分体现了美国法治的民主化。其实,陪审制度更体现了一种规则的游戏性,正如美国人所言,至少陪审制的问题与它的好处一样多。

然而,人民陪审员有可能被非法操控,使得正义得不到伸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经济利益高于一切,凡事都可以被金钱左右,正如影片中的那样,为了一己私利可以置正义于不顾,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当陪审团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后,就会有人主动地威逼利诱,在利益的面前,谁又能保证坚定地站在正义的那一边呢?

这部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向善的一面。影片表现的,是陪审团摆脱利益集团的纠缠,独立自主地做出公正裁判的过程。影片的结局是很和谐的,结尾也告诉我们人心的向善终会导向一个相对正义客观的审判结果。

启发:法律真正的目的是指引人们去理性地选择,对于一些社会败类的不理性甚至不人性的行为,法律可以去制裁,但制裁的效果也许不能让当事人满意,可是法律对所有人都一样的,也

许当人真正面临困境时,就会有更理性的方式来解决。所以社会需要真正能够引起广泛反思的存在。

法制电影正是我们所需的这种反思。电影直面社会中一些阴暗面并真实记录的巨大勇气,以及对势要 查明真相和为权利正义斗争的高度赞美。像许多美国的同类型法律题材电影一样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其中固然有编剧、演员、导演的精彩表现,最重要的原因却在于电影直面社会 中一些阴暗面并真实记录的巨大勇气,以及对势要查明真相和为权利正义斗争的 高度赞美。敢于反思并有所行动的社会才是有希望的。

因此法律题材电影是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第二篇:失控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

《失控的陪审团》是美国法律制度一部简明的教科书,它讲述了陪审团制度打到产生和对于美国的效果。下面,我仅就这部电影,就美国的法律体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电影过程不赘述。

一、陪审员的选择和产生

1.陪审员的要有一定的资格条件,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通例。美国的联邦法院和各州法院的规定并不相同,但一般都是从陪审员的国籍,年龄,住所,交流能力,有没有重罪前科和职业的性质等几个方面进行限定,比如审判是未满18周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听力有缺陷或者有犯罪前科等,都没有资格当陪审员。另外像律师,法官,医生,牙科医生,消防队员,教师和政府官员也不能充当陪审员。作出如此的规定,原因其一是不能充许少数专业人员的垄断,而由一部分公民以普通人的情感、常识和判断力参与司法活动;其二是因为,陪审员的一旦设定往往是强制性的,所以对于一定社会职业人员,例如消防队员等特殊职业的群体,当他们担负的社会责任比参与审判更加重大时,也会把他们同时排除在外。

2.对于陪审员的选任也有严格的规则限制。美国的刑事诉讼规则中规定,陪审员一般从选民登记名单或者驾驶执照持有者名单中挑选产生,也有的从电话簿或报税单上挑选。挑选的原始名单一般包括80%的地区人口,有时甚至达到了90%。通常由书记员采取随即抽签的形式挑选。初选出来的陪审员名单一般为20人,重大案件可达40-50人;初选者将会得到法院的发函通知或传票,并被要求提供其基本情况;拒绝陪审义务者将会受到惩罚。

3.陪审团的审判规则。美国的刑事程序的基础是美国宪法,陪审制度上升为一项宪法的原则,则把陪审团制度上升为一个宪法原则,美国宪法中对它的规定可谓不厌其烦:第五修正案规定,“无论何人,除非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或起诉书,不受死罪或其他重罪的审判……”;第六修正案:“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有权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州和地区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和公开的审判……”;第七修正案:“在习惯法的诉讼中,其争执价额超过二十美元,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应受到保护。由陪审团裁决的事实,合众国的任何法院除非按照习惯法规则,不得重新审查。”《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第6章第38条: “要求陪审团审判的权力”,共包括权利保障,要求,争点的确定,放弃,海事和海上请求5款内容。

第47条:“选定陪审成员”,包括对陪审团人员的询问,强制回避,免除3款内容。第48条:陪审团成员人数――参与裁决。第51条:对陪审团的指示:异议。

二、陪审团制度的定义

陪审制度就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机关吸收一定数量的普通公民参加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审判的一种制度,一般采取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两种形式。大陪审团一般只运用于刑事案件,通常由23名陪审员组成(美国联邦诉讼规则规定,可以低于12人,但不能低于6人),职责主要是在庭审前,确定被告是否由犯罪嫌疑和是否提起公诉。所以大陪审团应当对检察官提出的被告人的罪证是否成立进行审查,而且这种审查是在被告人和其他律师不出席的情况下作出的。审查后,按照多数表决的原则裁定检察官控告的证据是否成立或不足,从而决定案件是否起诉。小陪审团一般由若干陪审员组成,为6-7人,职责是听取庭审,查看证据,然后进行评议,就案件的事实部分进行裁决10。

三、美国采纳陪审团制度的原因.历史根基以及美国殖民者在反抗英国的革命中赋予陪审团审判的重要意义。2.人民的意志的体现(法意识)。

3.陪审团制度是对政丨府权力的有效制约,防止政丨府在法律制度中滥用权力。4.陪审团可以反映社会的人口特征和价值观念(陪审员的代表性)。

5.美国人信任陪审团制度还因为所有人在这一制度中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将同样接受陪审团的评判。

四、陪审团的利与弊

利处: 1.陪审团制度推进法制教育的教育功能

陪审团人数虽然只有12人,但他们是从上千人中遴选出来的,这个遴选过程本身就是法制教育的过程;在审判过程中,普通公民常常受到法律家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及语言的影响;而且普通公民参与审理和裁判,直接体验法律与生活关系、法律思维。因此,陪审团审判不大会将法律变为与生活脱节的神秘而抽象的东西。而是把法律变为现实生活。所以陪审团审理也是法治精神向社会渗透的重要渠道,无形中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扩大了司法审判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而且相对于课程化法制教育来说,参加这种司法活动(陪审团审判)对于培养人们的守法习惯所起的作用要超过其他任何活动。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曾把它说成是“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和进步的一种最强大的力量”。

2.在美国陪审团有促法立法的功能

在美国,陪审团制度除司法功能外,还有造法功能。美二国都承认陪审团容易被当事人的辞藻所打动,有时做出不顾法律的裁判。陪审团明知故犯的少,微妙而不自觉的漠视的情形则比较多,尽管美国有的州法规定,法官在陪审团没有足够证据作出这样的决定时,可以作出不顾陪审团决定的判决,但法官一般并不这样做,而是承认陪审团的裁判,并努力为这种裁判寻求合理的解释,如在一些案件中,陪审团不顾本来应该阻止原告取得救济的被害人的助成过失,只是在损害赔偿金额上考虑原告过失,从而发展了所谓比较损失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为法院采用。陪审团有时就是正规法律的批评的和间接的法律改革者。陪审团制度实现了人民是最终的审判者,不仅是案件的审判者,而且是法律本身的审判者。

弊处:

1、费钱。虽然每个陪审团成员一天的补贴只有16美元,但是一场审判往往旷日持久,有时候甚至长达几个月,再加上前期挑选陪审团、组织陪审团工作以及每天的伙食和其他开支,积少成多也不是一笔小开支。

2、缺乏专业性。按照法律规定,陪审团成员应当是非法律专业。陪审团成员挑选的随机性和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理性的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作出判断,而往往只是感性的按照个人直觉做出结论。就像影片最后陪审团讨论的时候,支持辩方的那名成员说的,我们所要关注的应当是枪支公司有没有违反自己的法律义务,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杀人偿命的逻辑直接将矛头指向枪支公司。

3、并非绝对公正。陪审团的成员都是普通人,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各种各样不为人知的问题和秘密。正像辩方顾问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把柄,只要抓住了就能左右他们的决定。换句话说,只要找对路,就一定能够收买陪审团。也正因为如此,陪审团有时也会失控,会作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判决,比如说90年代的那场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正像Nicholas最后说的,他并没有主导陪审团的讨论,他所做的只是防止陪审团被人控制,让每位成员都能按照自己的良心去投票。

第三篇:《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观《失控的陪审团》有感

学院:教科院

班级:1108班

学号:071122011

姓名:刘思雯

本学期,在“电影中的法律”这门公选课上,我观看了很多关于法律的电影,有《费城故事》,《杀破狼》,《杀人回忆》等等,受益良多。《失控的陪审团》同样是一部以法律为基础的电影作品,讲的是一起状告枪支商的影片。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双方都想选择倾向己方的陪审员,起码要筛去有明显偏见的陪审员候选人。在挑选过程中,双方律师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选择陪审员,除此之外,让我影响深刻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兰金芬奇。以他为首,由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心理分析等众多途径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即便蓝金芬奇用如此多的人力和心智,他还是没有排除异己的势力,让尼克伊斯特成功成为9号陪审员。

我们从影片的最后可以知晓,尼克并不是仅仅在履行他的公民义务。由于几年前的枪支事件,尼克的女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而在审判中枪械公司却胜诉了。尼克和女朋友玛丽的用意很明确,他们就是要让枪支公司付出代价。而意图如此明确的人被选进陪审团,无疑是该影片名字的由来,尼克用他的智慧操控了陪审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在前面叙述最多的便是“陪审团”三个字,我觉得,要深刻的了解这部影片的意义,首先要对“陪审团”这一名词有着明确的认识。

陪审团为法院中,用以判定事实的团体,多见于英美法系国家。目前于司法制度中采用陪审团制度的有美国、英国和中国香港等。

陪审团按照英文的意思应该称临时公民审判团,或者公民审判团。陪审团是指向法官宣誓并且对给定的案子做出裁决的一组人员,尤其是指被法律召集听取并且在法庭上做出案子最终裁决的一组人员。

案件事实的认定是初审法院的重要工作,在采用陪审团的审判制度里,由普通民众所组成的陪审团通常用来认定纯然客观之事实。陪审团所认定的结果仅具事实认定之效果而非正式判决,法官会据以参酌法律判断做出判决。如果陪审团认定事实不合乎常理,或者有违背法官所给的法律指示,法官得一一找之申请排除陪审团的结论而迳为判决。

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陪审团的权利与法官同等,甚至高于法官。作为陪审团组成成员的陪审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认定事实,探求被告人内心的道德内容,这不仅仅是陪审员的权利,也是他们首要的职责,判断法律是否公正,使不公正的带有压迫性的恶法失效,让陪审员们成为与政府的专政和压迫相抗争的希腊自由女神帕拉斯的象征,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实现了陪审制度的宗旨——被陪审团审判,也就意味着被国民审判。在简单的了解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重温《失控的陪审团》,我就对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有了更深的思考。

美国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享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的、决定对嫌疑人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这是一个从英国沿袭过来的制度。哲学里面有这样一个命题,叫做“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陪审团制度在美国沿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历经这么长时间而不衰,足以证明这项制度的社会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陪审团中的一员呢?

美国法律规定,除不满18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听力有缺陷、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外,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美国的法律还规定,刑事案件要有12名陪审员,民事案件要有6名陪审员。无论是控方还是辩方,只有人认为陪审员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本人经历等有可能对公正审判有影响的,都可以提出调换,直至双方包括法官都认可了,才能做为正式的陪审员。这就是说,陪审团将凭着一个正常人的良知、基本的是非标准和简单的法律知识来判断一个嫌疑人是否有罪。这就是陪审团制度存在并发展的深厚的社会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基础。

但是,面对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我们不免会心生疑问:让那些毫无法律知识基础的普通人参与案件的审判,决定案件的审理结果,他们有这个能力吗? 可能有人要说,在陪审团审理过程中,法官和陪审团是有严格的分工,陪审员只对案件事实问题作出裁判。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只要是个正常的人,具有一定的常识和生活经验都可以胜任,甚至有时候比法官更加公正。其实不然,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区分只是理论上为了方便研究而作的完美假设。在实践中,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常常以不可分解的方式纠结在一起,难以区分。基于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相互纠缠而难以厘清,一位研究案件事实认定问题的学者感叹:区分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法律问题。

有学者提出,期盼未曾受过法律训练,没有法律工作经验的普通公民能够出色地完成司法审判任务,恐怕只是一种乐观的愿望。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由不懂法律知识的人从事审判活动,其所依据的不是法律而是个人的知识和观念,这不是实行法治,而是一种人治。

尽管陪审团的裁定能力广受质疑,但是无可否认,陪审团的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

一、有助于遏制司法腐败有助于遏制司法腐败。如果审案由法官一锤定音,那么行贿的对象就是明确的,因为法官也是人,不能指望所有的法官都是包青天。而在陪审团制度下,法官只能主导法庭辩论和定案后的量刑。断案的是陪审团,法官无权干涉。那么要想行贿只能行贿于陪审员,而陪审员是从平民中随机挑选出来的,直到开庭,控辩双方才知道谁是陪审员,陪审团也才知道要开庭的是什么案子,搞清楚了陪审员的来龙去脉,案子早已审完。况且,在陪审团期间,是不可以与外界接触的。重要的案子,连离开陪审团室都要有法警陪同。可以说,司法腐败在陪审团制度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陪审团制度规定,陪审团员中,有一人持否定意见,这个案子就不能判决。这样做可能带来审判效率不高,但它绝不会出现冤假错案!而一次次公正的判决,带给人们的信号就是,审判是公正的,判决结果是不容质疑的,因而极大提高了司法的公信力。

三、有助于减少涉法涉诉案件的发生。分析近年来我们的涉法涉诉案件,原因无非是审理不公,让当事人不服,多次不公正、不严肃的判决结果,使当事人对法官甚至对审委会失去信任。陪审团制度则可以较好地解决审判不公的问题。

四、有助于增进公民的法律意识。参加了陪审团,不仅在开庭前要接受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庭审过程中,受法律专家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及语言的影响,直接体验法律与生活的关系。特别是在讨论判决的过程中,是一次最好、最生动、最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使陪审员从一个个具体的案子中,懂得了法律规定了什么?他为什么违法了?怎样才是不违法的?违法要受到什么样的制裁?从而使公民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加,无形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法律素质。在我们正处在改革特别是司法改革的今天,陪审团制度的做法、意义无疑对我们是一种极好的启示。

有人认为陪审团造成办案效率很低,象日本地铁毒气案的主谋麻原明明是罪犯还审上几年,象张子强这样的人,为什么在国内就能迅速把他崩了遏止了他继续为恶,而在香港他嚣张了这么多年?我们认为,在我国有刑事案件审判效率极高的一面,但往往是牺牲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为代价,在一个文明法治社会,是不会轻易判定一个人为法律意义上的有罪,宁可漏掉一个坏人,也不枉断一个好人。陪审团制度是一种很和谐、很人性化的制度。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陪审团制度在世界各国的运行中仍有缺陷,但这一制度所体现的人民主权思想是值得我们拥护的。

经过了解与比较,我发现,虽然我国陪审制有一些不足,但也是从民主和正义的法的精神出发,倘若我们能立足我国的司法现状,吸收陪审团制度的优势,经年发展,我国的陪审制也能发挥其本来作用,充分体现司法审判的公平和正义。

第四篇: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陪审团的制度的思考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思考

《失控的陪审团》这部影片讲的是一起状告枪支商的审判。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双飞都想选择倾向己方的陪审员,起码要筛去有明显偏见的陪审员候选人。在挑选过程中,双飞律师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选择陪审员,除此之外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兰金芬奇。以他为首,由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心理分析等众多途径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即便蓝金芬奇用如此多的人力和心智,他还是没有排除异己的势力,让尼克伊斯特成功成为9号陪审员。我们从影片的最后可以知晓,尼克并不是仅仅在履行他的公民义务。由于几年前的枪支事件,尼克的女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而在审判中枪械公司却胜诉了。尼克和女朋友玛丽的用意很明确,他们就是要让枪支公司付出代价。而意图如此明确的人被选进陪审团,无疑是该影片名字的由来,尼克用他的智慧操控了陪审团。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我也对其有了相关的思考。

美国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享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的、决定对嫌疑人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这是一个从英国沿袭过来的制度。哲学里面有这样一个命题,叫做“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陪审团制度在美国沿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历经这么长

时间而不衰,足以证明这项制度的社会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美国法律规定,除不满18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听力有缺陷、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外,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美国的法律还规定,刑事案件要有12名陪审员,民事案件要有6名陪审员。无论是控方还是辩方,只有人认为陪审员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本人经历等有可能对公正审判有影响的,都可以提出调换,直至双方包括法官都认可了,才能做为正式的陪审员。这就是说,陪审团将凭着一个正常人的良知、基本的是非标准和简单的法律知识来判断一个嫌疑人是否有罪。这就是陪审团制度存在并发展的深厚的社会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基础。

陪审团的裁定能力广受质疑。面对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我们不免会心生疑问:让那些毫无法律知识基础的普通人参与案件的审判,决定案件的审理结果,他们有这个能力吗?可能有人要说,在陪审团审理过程中,法官和陪审团是有严格的分工,陪审员只对案件事实问题作出裁判。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只要是个正常的人,具有一定的常识和生活经验都可以胜任,甚至有时候比法官更加公正。其实不然,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区分只是理论上为了方便研究而作的完美假设。在实践中,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常常以不可分解的方式纠结在一起,难以区分。基于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相互纠缠而难以厘清,一位研究案件事实认定问题的学者感叹:区分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法律问题。譬如,我们在讨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强制发生性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罪的问题上,我们首先就要理解婚姻的涵义,明确夫妻双

方在特定时期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根据婚姻法、刑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本身就是法律问题。有学者提出,期盼未曾受过法律训练,没有法律工作经验的普通公民能够出色地完成司法审判任务,恐怕只是一种乐观的愿望。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由不懂法律知识的人从事审判活动,其所依据的不是法律而是个人的知识和观念,这不是实行法治,而是一种人治。

美国第三任总统、也是美国《独立宣言》的撰稿人杰斐逊说:陪审团在维护民主所起的作用上,比选举权还重要。它的意义及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一是有助于遏制司法腐败。如果审案由法官一锤定音,那么行贿的对象就是明确的,因为法官也是人,不能指望所有的法官都是包青天。而在陪审团制度下,法官只能主导法庭辩论和定案后的量刑。断案的是陪审团,法官无权干涉。那么要想行贿只能行贿于陪审员,而陪审员是从平民中随机挑选出来的,直到开庭,控辩双方才知道谁是陪审员,陪审团也才知道要开庭的是什么案子,搞清楚了陪审员的来龙去脉,案子早已审完。况且,在陪审团期间,是不可以与外界接触的。重要的案子,连离开陪审团室都要有法警陪同。可以说,司法腐败在陪审团制度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二是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陪审团制度规定,陪审团员中,有一人持否定意见,这个案子就不能判决。这样做可能带来审判效率不高,但它绝不会出现冤假错案!而一次次公正的判决,带给人们的信号就是,审判是公正的,判决结果是不容质疑的,因而极大提高了司法的公信力。三是有助于减少涉法涉诉案件的发生。分析近年来我们的涉法涉诉案件,原因无非是审理不公,让当事人不服;多次不公正、不严肃的判决结果,使当事人对法官甚至对审委会失去信任。陪审团制度则可以较好地解决审判不公的问题。四是有助于增进公民的法律意识。参加了陪审团,不仅在开庭前要接受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庭审过程中,受法律专家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及语言的影响,直接体验法律与生活的关系。特别是在讨论判决的过程中,是一次最好、最生动、最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使陪审员从一个个具体的案子中,懂得了法律规定了什么?他为什么违法了?怎样才是不违法的?违法要受到什么样的制裁?从而使公民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加,无形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法律素质。在我们正处在改革特别是司法改革的今天,陪审团制度的做法、意义无疑对我们是一种极好的启示。

陪审团制度是一种很和谐、很人性化的制度。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陪审团制度在世界各国的运行中仍有缺陷,但这一制度所体现的人民主权思想是值得我们拥护的主要原因。我们应以此制度为载体并通过不断完善它才能把人民主权思想、平民参与理念贯彻到实际的司法实践的点滴当中去,并闪耀在人民追求幸福的旌旗上,才能将其转化成为大局服务,成为人民司法理念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并最终推动中国审判制度的民主化改革。

第五篇:《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电影《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这是一部关于持枪权争议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拥有雄厚实力的枪械公司受到来自在一场枪击案件中失去丈夫并独自抚养幼子的母亲的控诉,双方已成对峙状态。原告聘请了正直的文道·鲁尔律师为其辩护,而被告同样聘请了一位素来无往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芬奇。案件如期进行审理,首先要挑选陪审员。蓝金·芬奇以其独具慧眼的判断力开始筛选陪审员,却惟独错判了尼克,尼克顺利进入陪审团,也正是因为尼克的介入,以他和女朋友的里应外合,巧妙的操控了这起案件的审判,陪审团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剧情由此展开。另一方面,蓝金·芬奇认为再自圆其说的庭堂陈词也难以打动陪审员们既定的思维方式,所以不如直击要害,了解每一个人底细,从本质上收买这些人。开始了对陪审团中的人员底细探查,找出他们的弱点,各个击破。一方,尼克和女朋友的操控,另一方,蓝金·芬奇团队的阻挠,一场惊心动魄的审判就这样开始了„„

首先,引起我极大兴趣的是关于美国持枪权的问题。正是由于持枪权的合法,才致使众多悲剧的事情发生。随着枪支问题给美国社会造成的弊病进一步恶化,许多社会上的民间团体和有识之士开始反对具有持枪的权利,呼声越来越高。这起案件的缘由,就是因为受害者的丈夫公然在办公室被枪杀,如此泛滥的枪械拥有者,无时不在威胁着普通民众的人身安全。提起去年年末的美国小学枪击案件,仍是心有余悸,如此众多无辜孩子的受害,是不是该引起国家的重视了呢?从约半个世纪前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刺,到1999年哥伦拜恩中学和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以及小学枪击案件,都在美国人的集体记忆里留下一次又一次枪支烙印。美国宪法在其《权利法案》中宣称:“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2008年和2010年的最高法院裁决加强了这一宪法权利,大幅降低了联邦及地方政府对枪支拥有权的限制。支持枪支拥有的议员也很积极。美国大约一半的州实行允许枪支拥有者在大多数公共场合公然持枪的法律。大多数州的法律允许公民在受到威胁时开枪,甚至有时即使他们能够逃脱威胁而避免冲突,也可以选择开枪。从美国众多对持枪权肯定的法律以及众多议员的支持可以看出,即使是向来支持持枪管制的奥巴马,要想在约束持枪权利这方面做出重大改善,是具有很大困难的,况且今年奥巴马关于持枪权的提案也被议院否决了。近年来,美国民众对枪支管制的呼声一次比一次高,这么多惨痛的现实经历摆在眼前,沉痛的同时,枪支管制问题理应被提上法律历程。当然,这是人家美国自己的事情,我们只是在反思和警醒。对于我们国家的枪支管制,还是比较满意的,危险的武器不是普通民众可以持有的。

另外一个就是陪审团制度。关于陪审团制度,在以往观看的电影中有所耳闻,而这部电影也被人们称为英美陪审制度的简易教科书。的确,电影关于陪审团从开始的陪审员挑选到最后得出的审判结果,无不给予精彩详细的展示。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陪审员共有十二位,其中陪审员候选人是从其辖区的选民登记中随机抽出来的,再从其选出12名正式的陪审员及候补人员。也是从陪审员的选定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蓝金·芬奇律师团队强大的工作能力,使其对所有候选陪审员的职业、学历、家庭、政治倾向等背景情况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调查和了解,从而筛选出有利于其利益实现的陪审员。从查阅的一些资料显示,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英国。建立陪审团制度的理论根据是“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的基本原则。陪审团制度是为了防止专制腐败。审判的结果最终取决于陪审团的意见,一方面有效防止了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员的腐败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得案件的最终结果更大可能的符合普通民众的要求。但是,也有可能引起案件双方对陪审员的贿赂、威胁等问题的发生。关于这一点,美国法律制定者也已深知,行贿陪审团是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联邦重罪,最高刑罚高达15年。违法者一旦露出蛛丝马迹,大名鼎鼎的联邦调查局立刻介入案情,致使利害关系人心存顾忌,知难而退。由此可见,陪审团制度是遏制司法腐败的防护堤坝。

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关于持枪权的探讨,也是一部人性对物欲的贪念、耐心的反省、腐败的揭露、不同社会地位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客观现实的反映。助人公尼克有一句话说得很好:“I didn’t swing anybody.I just stopped you from stealing the thing.We let them vote their hearts.That means you lose.”

下载《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精选五篇)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剧情介绍 《失控的陪审团》讲述的是一名证券经纪人在儿子生日那天因枪击事件死在公司,两年后,死者妻子控告枪支制造商维轻公司,索取巨额赔偿。原被告两......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共5篇)

    《runaway jury》观后感 作物科学学院090101117陈雪梅 周四的民事诉讼法课堂上,我们观看了电影——《runaway jury》。影片以反面的角度介绍了美国最具特色的法律审判机制:陪......

    读《失控的陪审团》有感

    读《失控的陪审团有感》 这阵子趁着时间还算空闲,我读完了小说《失控的陪审团》。小说思路清晰,不同于我以前看的外国小说那般晦涩难懂,且颇有悬念,让人有不忍释卷之感。下面,我......

    观失控陪审团后对陪审制度的一点看法

    观失控陪审团后对陪审制度的一点看法事件开始于一场位于新奥尔良市的枪杀案。原告在这场案件中失去了丈夫,她以 “枪支泛滥使枪击案频发”为名,将一名富可敌国的军火商告上了......

    从《失控陪审团》看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从《失控陪审团》看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本学期我选修了“文学中的法律”这门公选课,作为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想从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了解法律知识。文学中的法律,就是从......

    失控的权利观后感

    《失控的权利》观后感近期在公司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失控的权利》。该部视频观看后,我本人感慨良多,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广本大区总经理和一个店的店总,由于自己的贪念毁了自己......

    从失控的陪审团谈美国陪审制度和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本站推荐)

    从失控的陪审团谈美国陪审团制度和 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和联系欧阳璐 法学4班20101867影片“失控的陪审团”由一个由枪杀案开始,围绕着受到控诉的枪械公司聘请的律师团,妄图控......

    陪审团(推荐)

    一、两大法系陪审制度异同 (一)共同点:其一,陪审员资格受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包括具备法定的年龄、居住权、前科、职业、文化程度等。其二,陪审员的确定均采取抽签方式。其三,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