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时间:2019-05-14 00:4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第一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要: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中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做到“两个加快”,其中之一便包括加快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根据当代实际情况,适时改造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对于加快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济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阐述了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以村民为服务对象,以规模经济为特征,满足成员共同经济需求的合作经济组织。伴随着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等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放开,加入WTO等农村社会经济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出现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谭芝灵2010)。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呈现出一种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根据其产权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差异主要可以划分为统分结合的农村集体经济、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等3种。其中:

(1)统分结合的农村集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土地集体所有,但是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农业生产中家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是一种保障了农户个体和集体双重利益的形式。

(2)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划分依据是3户及3户以上农民家庭的股份合作,股份的来源可以是资金、实物、技术以及劳动力,在股份合作中强调自愿和实行民主管理,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以按股分红为辅这样一种分配方式,重视公共积累。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主体可以看作是市场行为主体,其具有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关联的农民、经纪人、合作社以及其他人员为了节约交易[1]

成本,按照自愿的原则自主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开展合作,可以提高参与个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达到增加成员收入的目的(奚洁人2007)。这些不同的集体经济经营模式,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第一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

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

一是形成、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在自愿基础上的土地私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私有的互助组;走向含有分红性质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初级合作社;私有土地、劳动工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完全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合作社;此时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仅仅是一种经济组织而不具有行政和自治职能。而又若干高级合作社联合而成的,所谓“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将政权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政治、经济、社会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二是波动、调整阶段(20世纪60中期--8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大跃进等左倾错误导向,严重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十年文革更是形成了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一大二公三纯”,使农业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对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掀起了一场重大变革,即以集体的统一经营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解体,改建为乡(镇)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

三是停滞、稳定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的决定,进一步弱化了土地所有权,使承包者对土地较以前有了更长更大更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市场化经营奠定了一定的制度基础。因而,自发形成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在90年代后得以产生和稳定发展。但以土地所有权为标志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被弱化和边缘化,其发展也停滞不前。[3]

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改造过程中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结构混乱,职责不清。组织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乡(镇)、村和农户是三个独立的主体,有着各自的行为目标,而乡村级目标因各届领导不同而具有多变性,导致农户与乡村级目标经常出现矛盾,致使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率低下。一方面,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经济职能被淡化了,村“两委”往往成为村级经济资源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分配者,以社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经营集体资产成为普遍现象,未直接与大市场对接,不能有效发挥资本的增值效益,致使许多集体经济组织空壳化。

(二)组织产权名义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是模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名义上属于集体所有,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属于乡村政府。这种产权结构的结果是乡村政府负盈不负亏,即盈利时集体经济组织属于乡村政府,亏损时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本质上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起源于土地,其权益应归全体村民共同所有,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村民对其实行管理,是最直接、合法的管理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中单个成员往往处于无权利状态,使村两委的负责人成为集体资产的直接和具体的代表,并实际掌控集体财产的产权,导致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作为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的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即通常所说的产权虚置。

(三)组织成员资格不清晰。对于集体组织成员的法律资格,法律并无明文规定。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多以婴儿出生、嫁入本村的媳妇(或丈夫)在取得该村户籍时成为集体成员的为标准。这就使集体资产的取得既非通过劳动或孳息实现,又不是靠商品交换转来。这既违背了财产权利取得的一般法定条件,也在实际上带来了集体土地权利无代价取得和承包经营关系不稳定的后果。组织成员资格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成员的构成不清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没有设立成员名册,没有为其成员颁发证书。二是成员资格的获得不清晰。新增农嫁女、新生子女、政策性移民等新增人口的成员资格得不到权威的确认。三是成员资格的退出不清晰。生产生活都已经脱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特别是举家进城落户的农民工,没有合法、规范的方式能够变现其成员资格所具有的经济利益,退出集体经济组织。四是成员的权益不清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只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笼统的、抽象的所有人,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的具体实现方式不甚清晰。[5][4]

(一)总体上向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大体是按利用本村资源要素到整合本村资源、吸收外部资源再到超越村级,按专业进行大范围的资源整合的趋势来发展的,这是由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发展的相对形势决定的。因此,在扩大内需、反哺农业和农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变化发展将围绕整合农业资源和城乡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和支持农民完成经营转型来进行。

(二)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对经济效率具有重大的决定性影响,同样的资源享赋和经济条件,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将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引入了承包制、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发展模式,打破了社区和所有制的界限,不断发展与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及外资企业的合作,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对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组合,出现了一大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新型集体经济形态。

(三)实行股份制公司化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清除了农村集体经济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障碍。而随着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增多,资产增加和规模扩大,特别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以后,为加强管理、保证质量和声誉,一些专业合作社将会进一步发展、转变为农业股份合作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并且,这种企业设计应采取“资本性与民主性的交配机制”,“以公司为基本取向”, “这种企业是在集体成员享有产权权益的基础上追求营利最大化的企业”。它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农民自身愿望,可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解决过多的行政干预带来的机会成本问题和资金不足的问题等。有利于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企业市场竞争力。[9][8][7][6]

(一)政经分离,并法律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塑,是农民亦即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并为其提供规范化尤其是法治化的运行机制[10]。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定位,把“政经合一”的村民委员会改为一个纯粹的村民自治组织,分离附属在集体经济组织上的其它功能,只行使相应的社会职能,使改革后的集体经济组织能够成为真正市场主体。

(二)明晰集体资产所有权。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确定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对难以按有关规定明确所有权的农村集体资产,要充分考虑其形成的过程,实事求是地界定资产所有权。对于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通过行政调解或司法程序裁定。

(三)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定一个时间点,按照“生不添、死不减”的原则,经村民大会同意,把土地承包权确定下来,进行造册登记,由该集体经济组织发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不再调整。在具体成员标准的界定上,可由村民民主决策的方式议定。从而提高村民主人翁的参与积极性,加速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各地应加快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一是要加大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宜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和各级政府对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二是应注意总结、树立好的典型,带动发展。三是在形式上要因地制宜,多种多样,不搞一刀切。

(五)对农村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合作制

1.对农村集体土地实行新型农地股份合作制。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可把土地当作资产来运营,使实物的土地流转起来,另一方面允许农民对土地股权进行转让、抵押、继承等,使土地股权流转起来,从而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土地产权交易制度。三是引人竞争机制的竞包、租赁、拍卖等运作方式,使土地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从而建立以效率为基础的土地使用制度[11]。

2.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使农民真正成为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使村民的收入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资源配置上更容易获得村民的支持,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和农业经营产业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姜法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辨析[J].农业经济,2007(10):3-5.[2] 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3] 麻渝生,苏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演变、问题及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2008:65—68.[4] 孔有利,王 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结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04):51—56.[5] 王胜.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探讨[J].农村经营管理,2011(10):24—25.[6] 王德祥,张建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7—12.[7] 黄伟强.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8] 王春平,张立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与企业化改造[J].农业经济问题,2002(2):35—39.[9] 孙士玲.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研究[J].甘肃农业,2004(10):31—32.[10] 谭贵华.发展战略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J].湖北社会科学,2011(8):75—79.[11] 辞兴利.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C]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济南: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6:1751—1755.

第二篇: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城中村改造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摘要:青年人才论坛

为了集约节约土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推进襄阳市的城市化进程,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本文是通过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认真分析后,从襄州区城中城改造的现状和实际出发,从城中村问题成因、城中村改造的现状、改造的重要意义、改造中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建议,以期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襄阳 青年 人才 论坛 城中城改造 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紧张,政府将旧城改造作为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但随着城市拆迁改造工作的不断深入,拆迁改造诱发的矛盾和纠纷也日益增多,拆迁改造也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聚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工作中的难点,媒体关注的热点。拆迁改造工作涉及面广,法律、政策性强,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我们在工作中急需寻找一条推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新路子。作为一名基层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对当前襄州区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城中村问题成因

城中村问题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管 1 理体制对基于集体土地产权和集体经济属性的城中村地区,在户籍、土地、规划、建设、融资、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分析城中村问题的原因,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城市政府为节省开发建设成本,只征用农用地,绕开现有农村居民点;城乡发展缺乏统筹安排,未考虑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城市规划编制不完善,造成城中村建设无据可依;管理部门执法不严,对违法建设行为查处不力。

二、目前襄州区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襄州区辖1个办事处8个社区5个行政村,村(居)民总人数27485人,总户数6534户,村庄占地面积5483亩,耕地面积5916亩,其中:云湾、西湾、张湾、金华、航运、红星、潘台、洪山头等8个社区和朱庄村三、七、九组属襄阳市市区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一级控制区,其它4个行政村和朱庄村部分组属襄阳市市区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三级控制区。2008年9月,襄州区启动了城中城改造的第一个试点——云湾国际新城建设项目,该项目涉及到云湾社区八、九、十组拆迁的307户居民已全部拆除完毕,拆迁面积12万平方米,在还建小区内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23栋7层安臵房,总面积约7.84万平方米,目前有90%拆迁户已搬入新居;2008年10月,民发世界城项目启动,该项目涉及到西湾社区一、二、三、四、五组900多户居民,目前已拆迁200 多户,并投资4亿元,新建了10栋高层安臵房,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10年8月,因襄阳火车东站建设的需要,按照市政府要求,襄州区启动了襄阳火车东站广场建设项目,该项目涉及到洪山头社区一、二组353户居民的搬 2 迁,目前已拆迁173户,园林大道还建小区的11栋高层安臵房正在建设中,东站广场及周边道路设计方案也已确定;2010年10月,连山湖开发项目启动,该项目涉及到红星社区十一、十二组和潘台社区八组 450多户居民,目前所有拆迁户的房屋已锁定,并完成了200多户的房屋评估工作,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中;2011年4月启动了朱庄物流园建设项目,该项目涉及到朱庄村三、七组300多户村民,目前完成了拆迁户房屋评估工作,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中;2011年5月又启动了襄东滨河新区建设项目,该项目由襄阳嘉华融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目前开发商已与区政府签订了项目的框架协议,正式协议还在商谈之中。

面对工作实际,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在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的同时,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妥安臵”的原则,积极动员和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努力形成强大的拆迁改造合力,推动拆迁改造工作稳步顺利开展,确保城市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主要做法:一是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城中村改造指挥部,以区主要领导为指挥长,规划局、建设局、土地局、房管局、城管局等有关部门指派专人协助开展工作,做到了机构、人员、职责、经费四到位,为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出台政策,提供改造依据。区委、区政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的文件,对城中村改造的条件、步骤、要求及奖励办法做出了比较详细的 3 规定。年终对城中村改造工作成效明显的主要干部给予一定奖励。各城中城指挥部也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了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工作台帐、拆迁安臵补偿方案等配套政策,为城中村改造打下了基础。

三、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由于城市建设牵动城中村土地升值,致使“征地难、规划难、拆迁安臵难”的情况不断出现,影响了城市经济的科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整体上延缓了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和发展的步伐。所以,改造城中村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和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需要。

(一)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带动作用,也是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源头。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是社会发达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城市化建设,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向城市转移。如果农民仅仅实现地域转移,而没有实现户籍、组织和管理体制、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的更新转移,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如果城中村不进行彻底的改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改造城中村是建设现代化城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现代城市必须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城市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搞好城市规划,目的是要营造经济发展、法治文明、生态平衡的良好环境。但是,城中村杂乱无章的建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 4 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拉低了城市的品位,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障碍。目前襄阳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中村问题必将成为政府面对的主要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因此,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的品位和竞争力,就必须改造好城中村。

(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城中村的农民虽然变成了城市居民,但其小农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失去土地后,他们一般会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房屋之上,以期从房屋出租中谋求生活保障。这是造成“城中村”建筑密集无序、外来人口聚居和城市治安问题高发的根本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城中村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就业困难,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改造提升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加强社区建设,更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提升文明素质,已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城中村的住宅配套设施不全、环境卫生较差,主要表现是住宅成套率低、道路坑洼不平、排水不畅、缺乏固定的垃圾存放场所,群众生活非常不便,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不可同日而语。相关部门经常收到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进行城中村改造。因此,加快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城中村改造对于有效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扩大投资需求,尤其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对住宅、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由于城中村改造能够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土地使用效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带来城市环境的优化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城中村的居民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受长期以来固有观念的影响,一直保持着农村、农民的传统生活习俗和方式,始终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实施城中村改造,势必有利于打破传统农村的固有格局,促进城中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当前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象,也给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但是,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违法建设成风,加大了拆迁改造的难度。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及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土地房屋也随之大大升值,村集体组织和村民受利益的驱动,纷纷加建、抢建房屋。拆迁范围内一些村民一旦得到拆迁的信息,一夜之间两层甚至多层房屋拔地而起,水井、苗木等各类地面附属物也随之密集出现,城中村内的个人和小产权开发等违法建设现象十 6 分普遍。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疏于管理、“以罚代法”,致使违法建设愈演愈烈,呈蔓延态势,这大大加重了城中村改造的难度。

(二)部分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对拆迁的期望过高。一是对补偿标准要求过高,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把握有资质的房产评估机构对征收房屋的评估价值,往往以周边发达地区拆迁补偿价格为标准和参照,看待和高估自己的房屋价值,当拆迁补偿低于自己的期望时,就认为房产机构评估价低、拆迁补偿费少,就对拆迁工作不配合、不支持;二是对拆迁改造的种种期盼远高于优惠的让利于民的政策规定,当被征收房屋拆迁人的期盼同制订的优惠政策发生碰撞时,他们就立即认为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然后采取各种办法阻碍拆迁工作的开展;三是在坚持政策和原则的前提下,有些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因其居住面积小,家庭收入低,获取的房屋拆迁补偿少,家庭承受能力低而在支付购买安臵房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认为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进而不讲道理、拒绝拆迁;四是那些始终认为多闹多得、不闹少得的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对房屋拆迁补偿漫天要价,甚至不合情理地要求解决与房屋拆迁无关的其他问题,更甚者纠集被征收房屋拆迁人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三)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对入住安置小区不感兴趣。一是他们的出租房屋为其获得了高额租金,这是城市拆迁改造中被征收房屋拆迁人极不愿意拆迁的关键所在。生活只能因拆迁变得越来越好,不能因拆迁改造而变差,当其眼前的利益受到损失而得不到期望的补偿时,他们就拒不配合、阻挠施工、集体上访;二是他们认为入住小区邻里关系就淡漠了,7 让他们把农具、做小生意的工具带进单元房别扭、不方便,住着不自在,甚至拿单元房居住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是不相适应的道理说教工作干部而不配合拆迁。

(四)拆迁过渡时间较长。由于先拆后建,致使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居住条件较为艰苦,不利于生产、生活。加之整村拆迁时,被征收房屋拆迁人过渡困难很大,一方面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出租房源,另一方面是集中临时过渡不利其越冬。同时过渡期内,被征收房屋拆迁人无法正常经商、外出务工,导致其收入下降。这些都是影响拆迁改造的一个因素,更是容易引起上访的一个原因。

(五)安置小区建设缓慢,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力。一是安臵小区规划及用地审批的协调落实,对区级部门和单位来讲难度较大,在拆迁时,我们给询问或质问的被征收房屋拆迁人一时难以回答安臵和搬入的时间,容易让被征收房屋拆迁人产生疑惑而影响拆迁。在拆迁完后,迟迟看不到安臵规划和征收安臵地后又容易引起被拆迁人上访;二是被征地拆迁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相对远离市区的被征地农民在土地被征收后,丧失了一部分农耕收入,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所下降。在城市繁华地带的被征收房屋拆迁人的房屋出租收益因拆迁而失去,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被征地或拆迁农户的收入,自然也就成为了阻挠征地拆迁工作的重要因素,也必然使农户提出生活保障的问题。

(六)拆迁工作人员对拆迁工作存在畏难情绪。随着拆迁工作难度的不断加大,参与拆迁工作的一些单位和干部职工畏难情绪也越来越严重,8 表现出缺乏主动工作的精神,一是对安排的拆迁任务不乐意接受,始终以维护社会稳定或拆迁群众情绪不稳定等为借口,拖延工作的开展;二是对拆迁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准备不足,在反复做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工作无果的情况下,丧失信心,难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待工作;三是有的基层组织对拆迁工作缺乏统领驾驭全局的能力,在面对群众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时,坚持原则、政策不够坚决,不能站在客观公正公平的高度思考问题;四是宣传引导不到位,没有营造出和谐拆迁的工作氛围。

五、对策和建议

城中村是在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凡是遗留的问题大多都会产生后遗症,解决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花费的精力和付出的代价可能要更多一点。所以对城中村改造需要多费一点心思,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科学的政策思路和建设规划。通过调查和分析,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政策和法制的宣传力度。一是要充分考虑到拆迁工作直接关乎广大被征收房屋拆迁人的切身利益,在制订完善拆迁补偿政策时应广泛征求被拆迁人的意见,并多层次全方位的利用媒体等形式宣传拆迁安臵政策,让被征收房屋拆迁人了解其内容,理解其合理性;二是要加大对“公平公正、阳光操作、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与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民心,家喻户晓,使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在突发性事件中能明大理顾大局识 9 大体;三是参与拆迁的工作人员要熟悉拆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帮助群众算清算好拆迁补偿账,算细货币安臵与迁建安臵、调房安臵的对比账的同时,给群众讲些法律法规知识,以便达到说服、动员的目的。

(二)政府要提高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建设方案的科学性,不搞“一刀切”,有序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城中村与老城区一样,人口密度高、人均收入低、人居环境差,“城中村”还有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利益问题、生活方式问题,因此改造起来难度较大。建议政府将城中村改造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土地供应计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等相衔接,协调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进度,保障城中村改造有一个稳定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深入研究不同城中村的位臵、特点和问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中村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改造策略,以多种改造模式对城中村进行改造。例如:有大项目投资的即整体拆迁;有小项目投资的即局部拆建;暂时无项目投资的可适度进行市政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改善城中村环境;政府如有资金,也可对重点地块先行投入资金进行拆迁。总之,城中村的改造思路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模式,且不能操之过急,要采取积极、稳妥、有序的方法推进,尽量减少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

(三)合理调整政策,兼顾国家、企业、拆迁户三者利益,保证城中村改造资金的投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城中村改造的关键也是最实际的焦点是改造资金的筹集渠道、投资方向和实施办法。政府应通过政 10 策、规划和计划的适时调控,保证城中村改造符合公共利益,维护改造过程中的社会公平。同时,要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努力提高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好的工作目标,将好事做好。一是合理调整现有的相关政策,正确指导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实施。对城中村改造以来各项措施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实事求是地提出今后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思路;根据市场行情修订市区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对拆迁补偿的形式和标准作相应的调整,及时对广大村民进行公示。二是排除继续从城中村改造中获取土地差价好处的思想。用区财政拨付的专门资金和城中村改造收取的地价收入设立“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对拆迁户进行合理补偿,补贴经济效益差而社会效益高的改造项目,改善城中村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和实际难度,高度重视改造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稳步推进,将城中村改造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相关领导和分管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四是在今后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新的城中村的产生。同时,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将一个或几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采用“统一打包”的模式,将人、房、地一并臵换,由一家开发企业一包到底、统一负责,这样可以预防新的城中村形成。

(四)要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规范拆迁程序。对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要提前做好前期调查、入户测量和房产确权等基础工作,并建立档案。对即将改造的城中村,要将总体安臵方案和分户安臵方案 11 予以公告,并广泛听取被征收房屋拆迁人的意见,无论是原地安臵还是就近安臵,都应采取先建房后拆迁的程序安排,这样有利于消除被征收拆迁人的疑虑,节约拆迁安臵过渡的成本,加快安臵进度。同时,要提前加强安臵区域的交通道路、社会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公共配套服务,让搬迁户感受到搬迁地段随城市面貌的进一步改善,也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五)政府在政策思路上要以人为本,保障城中村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要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和产权登记,并把集体资产优先用于解决村居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上。要从解决被拆迁人生活出路的深层次问题入手,在扶持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多做文章,确保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力落实,真正解决好被拆迁人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后顾之忧。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单一房租为主要家庭收入的经济生活模式,多渠道多来源多途径增加拆迁村民居民收入才能使被拆迁村民居民成为拆迁真正的受益者,才能杜绝违建,利于拆迁。

(六)加强对城中村建房的监督和管理。目前,城中村内违法违建户较多,城中村的村(居)民在宅基地抢盖、加盖的现象较为突出,对违建和抢建、加建房屋的拆迁赔与不赔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上难以把握,赔偿了违建、抢建之风会越演越烈,也有违背政策之嫌;不赔偿拆迁工作难以开展,甚至上访。这就要督促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建房的监督和管理,夯实管理工作责任,打消村(居)民套取拆迁补偿资金的念头,12 做到补偿公平、群众不受损失,同时也能为拆迁改造创造有利的条件。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考核办法,建立问责制度。对参与征地拆迁的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责任,并限期按时办结。要夯实项目涉及街道办事处征地拆迁的主体责任,使其在工作中逐渐整顿基层组织,在整顿中配好村两委班子。对工作不力的单位部门要问责主要领导,不断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严厉打击阻碍城中村改造的不法势力,努力为拆迁改造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襄州区的城中村改造将会在区委区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城中村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成“安乐、文明、优美、舒适”的新型社区。通过社区优质服务、优质管理、全面提升新型市民的整体素质,把我们襄州的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使城市的经济、社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真正将我市打造成为“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

第三篇:浅谈“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本科班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浅谈城中村改造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

姓 名 学 号 1220121050 指导老师 教 学 点 省委党校

2014年5月14日

内 容 提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的竞争,研究和解决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已成为关键因素,全国各地在城中村改造中做了不少尝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城中村改造的难点:一是改造资金的筹集与改造主体的选择;二是存量土地如何盘活;三是如何排解城中村改造的阻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加速城中村城市化有一定的作用。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混乱、环境恶劣、治安复杂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各个城市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城中村这一现象并妥善解决相关问题,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首先通过阐述“城中村”特征及其改造的必要性,分析了城中村的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 问题与对策

目 录

一、“城中村”的特征及“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1

(一)城中村的特征 „„„„„„„„„„„„„„„„„2

(二)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3

二、“城中村”改造中存在问题 „„„„„„„„„„„„„„5

(一)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盲区 „„„„„„„„„„ 5

(二)城中村普遍存在的治安形势严峻的问题 „„„„„„5

(三)职业问题 „„„„„„„„„„„„„„„„„„6

三、“城中村”改造的对策 „„„„„„„„„„„„„„„ 6

(一)贯彻“规划优先”的原则,完善城中村改造规划编

制体系 „„„„„„„„„„„„„„„„„„„ 7

(二)解决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提高村民素质

„„„„ 8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村民社会保障的城市化„„ 9 参考文献

„„„„„„„„„„„„„„„„„„„„„„ 10

浅谈“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中村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城中村作为多种利益主体矛盾的集合体的现实来看,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调整城市规划,扩充城市的区域空间,将城郊的农村纳入统一管理,这是城中村改造的最直接原因。改造城中村,使其摆脱自身发展的恶性循环并与周边城市环境衔接,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急速扩张过程中,由于城乡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投资等诸多原因,许多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的村庄并没有被及时改制和改造,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现象,导致了诸多严重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既面临着发展的良机,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问题和挑战。

一、“城中村”的特征及“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城中村”,顾名思义,即城市中的村庄。广义而言,城中村是指农村的土地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区内,且农业用地很少或没有,居民也基本上属于非农化的村落;狭义而言,城中村特指那些农地与居民早已非农化,村庄也已经转制为城市建设,只是习惯上仍称为村的社会部落。本文“城中村”是指那些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城市范围之内,土地集体所有,行政上设立村民委员会且隶属于乡镇,居民为农业户口且在习惯上仍称为“村”的社会部落。其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等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一)“城中村”的特征。

“城中村”是城市化推进过速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越来越多的村庄被纳入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内。当前,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内建设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影响到城市整体形象功能的发挥。

1、空间形态和内部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剧烈反差。全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部分地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缺乏,规划跟不上或者没有按照规划及时实施及规划管理不严和政策的引导不当。“城中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域空间,人口构成混杂,人群密度大而社会管理薄弱,外来人口较多管理不到位,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导致社会环境脏乱差,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不同地域、社会地位、心理价值、籍贯、语言的群体在此汇集产生了文化上的冲突和融合。

2.用地、人口的性质和规模难以界定。首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对这类用地的性质一般归为E6类用地(村镇建设用地),但其又处在和城市用地交错位置,用地功能难以用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进行界定。其次,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村民既能享受到城市居民所能得到的一切公共服务设施,又能享有国家赋予农民的特权,占地建设和计划生育方面的特殊政策。这些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低廉的建设成本,使出租屋(村民自建房),生意异常火爆。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出租屋带来的大量流动人口也使得这里人口构成复杂,相应的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3.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上的混淆和疏漏。首先,在农村行政体制上村集体一把手说了算,很多乡村干部不懂规划,不知道盲目建设是违法的,带来严重后果,给国家和集体利益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其次,村民很少有人过问村集体利益及资产,村里很少或者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桐。在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今天使得“城中村”的管理建设显现出了诸多问题。

(二)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我国的城中村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城中村与城市发展整体需要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如果不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就会受到阻碍。站在长远的角度分析,从营造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改造城中村是势在必行的。

1、改造城中村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城市化的一个标志就是城市建成区的扩展,可以说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资料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城中村的存在往往占有城市中的黄金地带并且由于缺乏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而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未能发挥土地的最大的效益。因此,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历史现象,积极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使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向现代城市的管理体制和方式转变,使城中村真正融入城市之中,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2、改造“城中村”是建设现代化城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现代化城市的要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城市

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对投资、旅游等方面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但是,“城中村”杂乱的建筑景观;“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形象,成为降低了城市吸引力、辐射力的一个大障碍。因此,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物质形态、管理体制上改造好“城中村”。

3、改造“城中村”是加强城市管理的迫切需要。“城中村”的农民虽然变成了城市居民,其小农经济的观念、生活方式不容易一下子转变过来。在失去耕作土地后,他们往往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房屋上,以图从房屋出租中谋求生活保障。这是造成“城中村”建筑密集无序、外来人日聚居杂乱和城市治安问题高发区的根本原因。更严重的是“城中村”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就业困难,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改造“城中村”的物质环境,加强社区建设,更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已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加强城市管理的当务之急。

二、“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虽然在区域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然沿袭过去的方式,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盲区。

城中村的用地和建设缺乏统一管理,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建筑杂乱无章,建筑物的间距、通风、采光等均不符合要求服从权力的道路狭窄,管理杂乱,给排水设施差;环境卫生、公共绿地、教育、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缺乏。

(二)城中村普遍存在的治安形势严峻的问题。

城中村出租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的外来人口,出现了违反计划生育法规在原居住地又无法继续待下去的人,采取了出走他乡,四处躲藏的对策;城中村成为他们安全的落脚点。而城市各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把各种有效措施延伸到分散且隐蔽的城中村出租屋,让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外来人员钻了空子。同时也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恶性事件屡屡发生。由于外来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成分复杂;甚至其中夹杂了一些负案在逃犯罪分子,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造成犯罪率迅速上升,特别是危害较大的抢劫、盗窃、凶杀等刑事犯罪明显增加,并向暴力化、团伙化、智力化发展,对社会的危害性加大。甚至城中村有许多小诊所,无牌游医租几平方米的房子,摆一张台,搭一张小木床。拉一块白布,支一个吊瓶架就开张,虽然设施相当简陋却生意兴隆。政府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虽然也组织人员入村清扫,但却总是“今天扫完,明天又开”。

(三)职业问题。

现化城市代表了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的高度组织化社会。城市里除了蓝领工人外,是白领工人和政府公务员。这些职业阶层一般具有较高文凭和较丰富工作经济,工作较稳定,收入水平较高。国家对他们的就业、收入、住房、医疗等方面有一系列明确具体的政策和规定,充分保证他们生活安康,而脱离农业的农民只能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初级行业,不能享受国家提供的培训、就业、住房、医疗、保险。

三、城中村改造的对策

“城中村”改造应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来对待,在实施改造之前超前调整政策,建立一整套相互支持的政策系统,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上动摇“城中村”存在的基础设施同时对村民的既得利益给予合理的保护,形成改造后村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消除村民因经济利益问题而产生的对抗情绪,引导村民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融入城市社会,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生活方式,才能为“城中村”的改造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贯彻“规划优先”的原则,完善“城中村”改造规划编制体系。

l、我国的“城中村”改造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改造理念。“城中村”改造必须从城市整体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出发,要在大范围内进行“城中村”改造,必须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政府要重点围绕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和城市经营理念,在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服务上下功夫。“城中村”的干部群众,要富而思进,加快城市化步伐,树立向现代城市人转变的观念。

2、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有科学严密的规划作保证。根据各城市的特色和具体实际,坚持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

性。“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造规划编制的优劣。在“城中村”改造中应由始至终坚持“规划优先”的原则。“城中村”改造规划不仅要考虑物质与环境要素的规划设计,还必须要研究“城中村”改造中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城中村”改造规划应从传统的纯物质与环境要素规划,向综合性的、系统的规划方向转变。

(二)解决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提高村民素质。

l、“城中村”以往征地“农转非”人员安置无非是两种,即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这两种模式对于数目较大的城中村村民的安置是不恰当的,只有另辟跟径,走开发式安置的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这种安置方式,将农民置换“城中村”土地使用权获得的安置费,通过开发性项目的投资转化为生产性的物质资本。使“城中村”村民通过与生产性物资资本结合实现再就业,它兼顾了村民就业和长远的生活保障,能够弥补货币安置的某些缺陷。可以打消“城中村”村民转籍即失业的忧虑,使其避开只身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时在文化素质和技能方面的劣势。

2、对于有集体财产的村庄,应提前登记使集体财产的数量和价值透明化,并在改造中保证其分配、收益的公开、公平性。改造时,以村民个人为单位,对集体财产进行准确量化,将村集体经济转化为股份制的形式,并将股权进行合理分配;使村民享有所有权和收益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由村成立公司;招聘管理人员经营动作。在整个转化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公开的原则,保证整个过程的透明度,杜绝个人

寻租行为发生。

3、未来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将出观调整,高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将是城市首选产业,这就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劳动力素质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城乡矛盾协调的关键性问题。应大力加强岗前培训和职业教育,尽可能提高城中村居民的工作技能和文化水平,适应城市的经济活动。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宣传,更新农民的就业观念。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村民社会保障的城市化。l、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为保证失地农民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应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费支配机制。征地补偿费应作为农民养老的主要保障,可将此部分资金实行多元化投资,用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其他合理的投资,确保资产增值。第二,要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制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其资金筹措可以按国家、集体、个人都出一点的思路解决,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城中村”改造涉及面广,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性,涉及集体资产处理、土地征用,涉及村民社会保障和就业等诸多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体制不当。要改造城中村,就得在体制上打开突破口。首先,要改造城中村,就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包括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社

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管理行政体制。其次要解决城中村问题,就要从源头上开始,需要法律的支持。所以,我国应加快立法以及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填补城中村改造立法空白和制度空白,只有法律制度到位,才能保证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在实际操作中有法可依,只有有法可依,执法的力度才会加强,才能确保村集体和村民以及房地产商的权益免受不法侵害。还要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各级政府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与法规来指导和规范各地的“城中村”改造。

、参考文献:

[1]《城中村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刘吉,张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第3期

[2]《城中村的成因分析及存在问题》李煜注.山西建筑,2011年,第3期

[3]《关于城中村改造的问题》李志生,城市建设.2012年,第5期 [4]《“城中村”问题初探》李玉军,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

[5]《“城中村”改造的策略转变》陈鹏,规划师,2012年 [6]《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及破解对策》曾学龙 孙 林等,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问题)2011年第2期

[7]《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刘宪法,开放导报

2005年03期 [8] 《“城中村”改造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钟育强,《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3期

[9] 《城中村改造》李俊夫,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汪晖,中国农村经济,2002第2期

第四篇: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一、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定位、作用和地位问题

如何给非公经济党组织定位,这是实践中碰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党组织是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这一规定对任何企业都适用。但从实际的情况看,目前的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处于规模小、层次低、管理粗放、家族制倾向严重的初级发展阶段。在这些企业里要真正发挥党组

织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至今并没有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有的同志主张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起“保证监督”作用。所谓保证监督作用,就是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职工,努力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监督企业依法经营、依章纳税,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的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企业的业主有权支配企业的一切,包括党组织的负责人(企业业主兼任的除外)都有随时被“炒鱿鱼”的可能,因此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并无保障,因而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在实践中往往难于真正落实。目前,有的地方把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定位于“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种提法把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范围限定于“职工”,虽然从实践层面上看,这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但党组织与企业、与企业业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尚待进一步界定的问题。事实上,在非公经济组织里,如果党组织与文秘杂烩网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准确的关系定位,如果党组织在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中不占据一定的地位,党组织是难于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的。一个对企业和企业业主没一定影响力的党组织,对职工也不会有什么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定位问题,至今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

除了定位问题,还有一个地位问题。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所遇到的最大和最普遍的问题是企业主对党建工作态度冷淡,不愿支持开展党建,党组织在企业中没有地位。但从实践中来看,有的企业发展了,有了经济基础,就专为党员提供了宽敞的活动室,加强了阵地建设;有的企业因生产经营不善倒闭,党支部也随之撤销。由此可见,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相互促进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发展与企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同步的。离开企业的发展谈党建,党建只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党建工作的思路,从指导思想上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转变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大循环,着力点放在支持和促进企www.业经营发展上来,多开展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寓党建工作于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使企业主切实感受到党建工作对企业的好处,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支持党在企业的建设工作。

二、非公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大多实行属地化管理,有的由企业注册地党组织管理,有的由企业所在地党组织管理。也有少数私企党组织仍挂靠在原主管部门党委,实行行业化管理。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合资、合作企业党组织,主要依据产权关系,隶属中方控股单位党组织管理;独资企业则有的挂靠在街道党委,有的挂靠在乡镇党委;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大部分分别隶属商会、民营企业党委、个体劳动者协会党委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由哪里审批,归属哪里管理,没有统一的做法和明确规定。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造成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党组织的工作程度不同地受到影响,新发展党员找不到批准单位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不尽相同,这是有各种具体情况造成的,是有其各方面的原因的。当前,要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需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不宜强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哪种方式有利于加强组织管理和开展党的工作,就采取哪种方式。从长远看,隶属关系以块为主,以条为辅比较适宜,要逐步创造条件实行以街道、乡镇为主的属地管理,工商部门参与配合。时机成熟时做出规定,明确条块各自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当前,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的特点可分别采取单位管理、社区管理、行业管理、挂靠管理等不同模式,建立系统的党员管理网络。具体做法是:(1)单位管理:在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尽快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管理本单位的党员。(2)社区管理: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实行统一管理,把党组织的“属地管理”原则具体化、明确化。(3)行业管理: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在律师协会、会计师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统管党委,对本行业的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统一管理。(4)挂靠管理:在劳动人事服务中心等人才代理机构成立党组织,对部分有人事档案挂靠关系、暂时未能纳入其他管理渠道的流动党员实施挂靠管理。

组织部门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定期研究本地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对

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制定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负其责,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三、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制度建设问题

目前,已经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运作尚处于不规范状态之中。有的党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无章可循,随意性很大,成了自娱自乐的组织;

有的党组织长期不发展党员,有的又突击性发展党员,没有严格执行党员发展的各项程序和制度,这些都导致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战斗力的弱化和党员形象的退化。

为了使党的力量在非公经济领域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使党的工作在非公经济组织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规范,必须健全落实相关制度。要搞好制度规范化建设,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培训制度。每年对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书记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支部书记党务工作水平,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非党员厂长、董事长也要进行有关党的知识的定期培训,使他们对党的历史、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通过培训交流,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真正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支持党的工作,支持党组织有效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

二是建立沟通例会制度。要建立健全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沟通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经验,沟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例会制度的时间、内容、形式都要作出具体规定,便于操作监督。

三是建立工作责任制。要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基层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做到年初有目标,年中有抽查,年终有考核。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遍布城乡各地、隶属关系复杂的实际,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分级负责制。另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实际,要建立健全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队伍建设问题

队伍建设是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单独组建的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中,党组织负责人由企业重要负责人兼任的占据多数。在非企业主要负责人兼任的党组织负责人中,由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兼任的居多数,这部分人或是企业主家族中的成员,或与企业“老板”多多少少有一些亲缘、师生、朋友关系,总体上往往依附于“老板”,缺少从事党务工作的独立性。而从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队伍总体素质来看,可以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来概括。可以说,在非公有制企业里,要寻找一位既能为企业业主所接受,又有文化、懂党务、年富力强的党务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众多的中小企业大多实行家族化管理,以至有的企业党员全部是业主的亲戚,建立党组织就成为“家族党”、“私家党”。在这样的企业里抓党建,有人称之为“围绕老板抓党建,抓好党建富老板”。家族化倾向和党的先进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私”字当头的私营企业与“公”字当头的党的组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党组织如何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保证党的活动正常健康开展,也是目前困扰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一大难题。

因此,要抓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抓好队伍建设,首先要防止和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家族化问题。对于由业主亲友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非公有制企业,可通过和风细雨的思想政治工作,劝其离任,选择企业中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较强、懂经营管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员担任,或采取组织推荐、双向选择以及公开招聘的办法,从企业外物色合适人选。

其次,选配好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负责人。非公经济组织企业主对党组织支持、信任与否往往与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有较大关系。党组织自身的政治核心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也取决于一个企业的党组织负责人,因此,要认真选配好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负责人。要把既具备党性强、懂政策、有党务工作能力,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条件,又要会管理、善经营、能吃苦的复合型人才选配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一般来说,党组织的负责人由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副职或其他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为宜。如果企业没有合适党组织负责人人选的,由上级党组织推荐。没有正当理由企业不能随意解聘企业党组织的负责人。解聘企业党组织负责人要符合劳动法的规定,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和上级党组织的同意。只有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才能既搞好生产经营,又抓好党建工作。才能有效地把党建和生产串起来,把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连起来,把培养和使用人才结合起来,真正推动企业的良性循环、良性发展。

第三,党组织与工青妇组织队伍建设要一起抓。党的工作应该包括党群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足党的自身建设工作。因此,应该把工会、共青团、妇联三支队伍向新经济组织的延伸看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方面,并创造各种条件,推动其工作的积极有效进行。要积极推进工青妇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组织网络。在新经济组织开展的不少活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由工青妇出面组织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凭借这些载体灵活、多样、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使之为党的全局工作服务,最终可达到“组织、教育、凝聚”的目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党建工作开展比较好的企业,书记兼任工会主席,确实有利于党组织参予企业的重大决策,也有利于提升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

五、党组织的工作方法与活动方式

非公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如何开展活动,采取何种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这是许多党组织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关系到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成效的大问题。从各地所取得的经验来看,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工作方法与活动方式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改进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一是要主动工作,服务上门,不要靠发文件等人上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光发几个文件或通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企业主主动要求在其企业内建立党组织的毕竟是少数。思想工作做不到家,即使企业有不少党员,党组织也不一定能够建立起来。因此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绝不能守株待免。二是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工作做细做实,不要靠行政手段压人。根据非公经济组织的特点,开展党建工作要做到热心、耐心、细心和诚心,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建立党组织的必要性,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拿大帽子压人,要允许非公经济组织业主有个认识的过程,允许他们有思想反复的变化。三是要保持和发扬清廉勤政的工作作风,不要接受私营企业主的吃请或礼物。非公经济组织业主最厌的是各路“神仙”来揩油添乱吃大户。各级党务干部和组织部门的同志到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一定要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良好的形象,让非公经济组织企业主感受到各级党组织是真心实意地为企业着想,是来“保驾护航”而不是来添麻烦的。只有这样,他们对党建工作才会大力欢迎和支持;反之,则会避而远之。这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开展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其次,企业党组织要坚持“为企业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的原则,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应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党的活动,使党的活动既保持政治性和严肃性,又有时效性。把解决党内自身问题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相结合,既使党员和广大员工受到教育,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要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开展党组织活动。活动形式、内容要多样化,增强吸引力,尽可能做到寓教于乐,将必要的政治学习融化在业务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中,以取得实效。要注意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通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党组织要配合企业的中心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教育、引导职工群众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以支持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五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推荐)

文章标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自1994年所辖砀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后,一直比较重视,并以此为发展契机,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服务链条进一步拉长,分工科学合理,经营手段也日趋现代化。可以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渠道之一。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2002年底,全市农村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1360个,参与户数15万户,人数达50万人。经营种类广泛,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及市场信息服务业等。其中种植业544个,占40%:养殖业422个,占31%;其他占29%。区域分布以乡镇内合作经济为主,占85%以上;经营形式80%为松散型专业合作。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1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目前,全市有24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去年实现营销收入19.8亿元,建立基地210万亩,与57万户农民签订协议,农民新增收入亿元以上。宿州市第一轧花厂,是以籽棉收购加工、棉籽榨油及织布于一体的综合性加工经营企业,他们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实行“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与3万户农民签订生产收购合同,经营中实行购苗、购料、防疫、赊欠、借贷“五统一”,年推广优质棉面积达7万亩,每户农民年均增收500元。这种模式的联合,规模较大,相互联系密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强,见效快,作用突出。

1.2能人带动型主要由能人牵头,包括种植大户、运输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砀山县华利果业协会是由葛集镇农民孙宗华创建的,每年,该协会都与周边6个乡镇签订生产、收购协定,组织优质无公害水果生产,免费发放水果套袋,以高于市场o.2元/斤的价格收购果农的水果,与农民结成了较紧密的利益联合体。2000年,协会获得了私营企业水果出口权,当年出口水果1800公斤,创汇近10万美元:2004年全年销售水果3272万公斤,创汇近30万美元。

1.3专业协会带头型协会有的是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牵头组建,有的是村组织牵头组建,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如养牛协会、养羊协会等。砀山县文庄镇瓜菜制种协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制种面积、生产资料、培育种苗、技术指导培训、回收等五统一,2004年500亩辣椒制种创产值4007元,人均制种单项收入超千元。

1.4农业服务部门领办型多是由乡镇农技、农经、林业、兽医站、供销社等部门牵头,吸纳农户参加,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购销等多种服务,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适应形势,转变职能,拓展领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由砀山县唐寨镇供销社创办的砀山唐寨水果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闯市场,自1998年以来,在上海相继兴办了两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同时承包140亩地,从山东、浙江等地引进果树新品种栽植,取得明显成效。四年来,共为当地群众销果1.38亿公斤,销售额1.11亿元,其中为合作社社员推销水果占总销量的80%,销售范围遍布全国。

1.5科技人员创办型农业科技人员依靠自身的优势,组建各类协会组织,带领一方群众奔小康。市无籽西瓜研究所所长刘广善在2000年组建了无籽西瓜协会,以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和瓜农“三赢”和利益机制为纽带,对瓜农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产量、包销售的全程服务,形成了科—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农技推广模式。推广范围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无籽西瓜总面积20以上。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效果

2.1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同类生产和消费的联合,打破了区域界限,实现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宿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主要是围绕发展“水果、蔬菜、畜牧、种子”四大主导产业进行的,这些产业的合作社占到总数的90%以上,实践中,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是明显的。粮经比例由2001年的6.3:3.8调整为2002年的6:4;畜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3%;大宗优质农产品率由2001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30%:果菜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进步。

2.2加快了市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4年水果外销率达70%以上,蔬菜外销率40%左右,畜禽产品外销率40%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外销率达80%左右。

2.3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

业产业化要向纵深发展,突出的制约因素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不紧密,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村中的专业农协,正是通过各种服务,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经营主体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

2.4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各类经济组织都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了生产和销售合同,形成“订单农业”,这就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2.5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系的进一步完善如灵璧县林汇种鸡场场长张良林创办的“虞姬乡养殖协会”,几年来发展本省及河南、山东等地农民会员800多人。实践中,协会出“五统、二分、一扶持”的养鸡模式。“五统”,即统一供应良种鸡苗、统一提高配方饲料、统一销售禽蛋产品、统一防疫和同意技术指导。其中鸡苗供应价格低于市面价格5%;“二分”,即分户饲养管理、分户经营核算;“一扶持”,即场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在供给会员鸡苗时,将鸡在一个生产期内需要的饲料一次性预付给会员户,会员见到收益时再回收饲料款。此项措施保证了农民利益不因市场波动及其它原因受到影响,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迈入了靠养殖致富的行列,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现在林汇养鸡场存栏蛋种鸡1万只,商品蛋鸡2万只,拥有电孵化器20台,年出售商品苗鸡200万只,商品蛋30吨,年利润32万左右,辐射带动了3000多户养鸡专业户。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大特点是为农民服务,建立农民需要和有专业特点的服务组织,促进和推动农民的互助合作与联合,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问题。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3.1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砀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实体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落实起来相当困难。

3.2经济组织的实体不强,服务受限制有的虽然在经营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但仅能维持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偿或低附加值的服务内容,制约了各种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砀山县水果协会拥有会员30万人,各乡镇、部分村及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分会,带动砀山的果业发展能力是巨大的,但本身实力却较弱,很多服务都是无偿的,限制了协会的发展。

3.3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有误区由于过去“归大堆”留下的阴影,不少群众“谈合色变”,农民担心搞农协又要回到过去合作社的老路上去。干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认真研究和扶持。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会形成与政府抗衡的组织,难以管理。

3.4农民中缺乏“带头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经济发展快,有好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可从总的方面看,这样的带头人还太少,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使一些地方的农民有愿望发展而无人领头,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建立。

4几点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和看待农民群众在发展商品经济中自愿联合,互助合作的创新精神,认清其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4.2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在现行体制下,单靠农民自己去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正确引导,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扶持。如对合作经济组织及其自办经济服务实体免征所得税;由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建设等。

4.3切实处理好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契约机制,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或者保护价格通过签订合同,在组织内部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互惠互利: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好利益调解关系,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使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能得到农产品生产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中返还的一部分利润;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确保农民及会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使之充满活力。

4.4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将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当作农村的重点来抓,通过开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选拔一批能力强,同时又愿为群众服务的人加以培养,使他们带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帮助农民致富,走出一条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e9q

业产业化要向纵深发展,突出的制约因素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不紧密,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村中的专业农协,正是通过各种服务,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经营主体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

2.4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各类经济组织都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了生产和销售合同,形成“订单农业”,这就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2.5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系的进一步完善如灵璧县林汇种鸡场场长张良林创办的“虞姬乡养殖协会”,几年来发展本省及河南、山东等地农民会员800多人。实践中,协会出“五统、二分、一扶持”的养鸡模式。“五统”,即统一供应良种鸡苗、统一提高配方饲料、统一销售禽蛋产品、统一防疫和同意技术指导。其中鸡苗供应价格低于市面价格5%;“二分”,即分户饲养管理、分户经营核算;“一扶持”,即场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在供给会员鸡苗时,将鸡在一个生产期内需要的饲料一次性预付给会员户,会员见到收益时再回收饲料款。此项措施保证了农民利益不因市场波动及其它原因受到影响,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迈入了靠养殖致富的行列,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现在林汇养鸡场存栏蛋种鸡1万只,商品蛋鸡2万只,拥有电孵化器20台,年出售商品苗鸡200万只,商品蛋30吨,年利润32万左右,辐射带动了3000多户养鸡专业户。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大特点是为农民服务,建立农民需要和有专业特点的服务组织,促进和推动农民的互助合作与联合,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问题。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3.1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砀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实体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落实起来相当困难。

3.2经济组织的实体不强,服务受限制有的虽然在经营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但仅能维持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偿或低附加值的服务内容,制约了各种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砀山县水果协会拥有会员30万人,各乡镇、部分村及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分会,带动砀山的果业发展能力是巨大的,但本身实力却较弱,很多服务都是无偿的,限制了协会的发展。

3.3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有误区由于过去“归大堆”留下的阴影,不少群众“谈合色变”,农民担心搞农协又要回到过去合作社的老路上去。干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认真研究和扶持。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会形成与政府抗衡的组织,难以管理。

3.4农民中缺乏“带头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经济发展快,有好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可从总的方面看,这样的带头人还太少,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使一些地方的农民有愿望发展而无人领头,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建立。

4几点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和看待农民群众在发展商品经济中自愿联合,互助合作的创新精神,认清其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4.2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在现行体制下,单靠农民自己去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正确引导,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扶持。如对合作经济组织及其自办经济服务实体免征所得税;由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建设等。

4.3切实处理好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契约机制,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或者保护价格通过签订合同,在组织内部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互惠互利: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好利益调解关系,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使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

中,不仅能得到农产品生产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中返还的一部分利润;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确保农民及会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使之充满活力。

4.4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将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当作农村的重点来抓,通过开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选拔一批能力强,同时又愿为群众服务的人加以培养,使他们带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帮助农民致富,走出一条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第2页)。e9q

下载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2007-12-12 17:40: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农村合作经......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文章标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自1994年所辖砀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后,一直比较重视,并以此为发展契机,使农村......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精选五篇)

    文章标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自1994年所辖砀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后,一直比较重视,并以此为发展契机,使农村......

    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暴露出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耕地的占用问题以及村委会的财政开支问题,这两者存在着根本上的关系,正......

    小学生时间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大全

    小学生时间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个名叫富兰克林〃费乐德的人曾说过: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五个字表达‚我没有时间‛。管理时间就是管理自己的生命。一个人要攀登上事......

    中专学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专学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许多中专学校的档案管理存在制度缺乏,管理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

    面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面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方法灵活、收集信息量大、简便且技巧性很强的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它是招聘的主要环节,招聘又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因此,面试的效果直接影响......

    浅谈汽车维修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汽车维修中的问题与对策四川泸州古蔺职业高级中学校汽修专业教师陈骏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汽车成为了当前人们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