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努力探索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时间:2019-05-14 01: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乌审旗: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努力探索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乌审旗: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努力探索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第一篇:乌审旗: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努力探索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以“雷锋精神”为指引

努力探索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王力

“雷锋精神”是时代的精神高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激励大家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乌审旗是鄂尔多斯市第一个建立党小组的旗县,属革命老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更加美丽繁荣的绿色乌审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民的新渴望和新期盼。把继承老区传统与弘扬“雷锋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

把弘扬“雷锋精神”做实、做细、做远,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结合:一是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弘扬“雷锋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撑。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把经济转型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实现双赢。二是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把学雷锋活动贯穿于和谐乌审建设之中,不断提高两者之间的契合度,把和谐乌审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三是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弘扬“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的载体是关键,要充分利用群众文化活动的手段和形式,把“雷锋精神”根植于肥沃土壤之中,用民间道德力量倡导社会新风尚,使雷锋之花枝繁叶茂、芳香四溢。

根据乌审旗实际,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积极引导老区人民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把“雷锋精神”的宣扬活动与文化“三进三送”活动、“书香乌审”等活动统一起来,以宝日勒岱、殷玉珍、乌兰其其格等身边雷锋式典型宣教为突破口,对助人济困、见义勇为等雷锋式行为进行广为宣传,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乡土教育,在旗内营造大公无私、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开拓“人人争做活雷锋”的热烈局面。二是继承传扬老区精神,丰富“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凝炼升华独贵龙运动、“牧区大寨”等老区精神,使之与新时代精神相契合相融合,把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乌审性格置于学雷锋活动的时代价值体系之内,把再苦也要干、再难也要拼的乌审品质融入到学雷锋活动之中,传承老区精神,发扬雷锋意志,使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更有效、形式更多样。三是丰富活动的形式载体,发挥“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注重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充分发挥广电、网络、展板、普发材料等媒介的作用,积极发现旗内雷锋式的小故事、小亮点,发掘身边优秀事迹,建树身边雷锋式典型。继续在各行业做好志愿者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强化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教育活动,鼓励大家从

本职岗位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使弘扬“雷锋精神”载体多样化、具体化、生活化。四是以常态化保障机制确保学雷锋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乌审旗积极探索学雷锋活动成果的量化标准,以活动常态化、标准化为目标,从实践中不断完善学雷锋活动的体制机制建设,成章立规,把弘扬“雷锋精神”的效果纳入年度部门考核体系之内,体现在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之中。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富有老区特色的雷锋精神,在乌审旗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焕发光彩、永葆青春。

第二篇:福保街道:以“党建 ”为引领,探索实践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

福保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实践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

2017年08月17日

版次:SA21

作者:肖云龙

福保街道益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城市社区的表现形式,而社区党建则是社区治理的基石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探索实践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一直以来都是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2009年,在福田区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的背景下,带着社区治理改革试验田的使命,福保街道正式成立,街道下辖5个社区,辖区面积5.01平方公里,管理人口约21万。近年来,面对社区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福保街道树立“善时善治善地”理念,着力打造“至善福保”。通过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改革创新,探索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实践精准有效品质服务。据了解,目前福保街道已初步形成了“党建+”、“智慧+”、“网格+”、“社区+”等社区治理新路,不仅夯实党群关系和基层基础,还有效提高了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

推进“党建+”引领,打造基层社区党建新标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建是基层社区治理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动力更强、开得更快,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坚如磐石。如何通过强化制度设计和安排,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好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各领域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

作为肩负社区治理改革试验田的使命,福保街道思考中摸索、在实践中前行。近年来,福保街道通过全面推进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将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居委会、物业管理处等资源进行整合,将党的政策方针在基层落地生根。为此,街道以益田社区为试点,创建了“一核两网三化四平台”社区党建模式。

通过“一核两网三化四平台”改革创新项目,福保街道益田社区整合辖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讨论和决策,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社区的综合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党委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据了解,益田社区党委2016年被评为福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益田社区先后荣获深圳市“十大爱心社区”、“环境标兵社区”、“平安和谐社区”和“文明社区”等多项荣誉,也是深圳市唯一的“广东省社会创新实验基地”,2016年荣获“广东省五星级宜居社区”称号。

打造“智慧+”平台,实现精准化品质化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迅速,为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文化,福保街道紧跟时代步伐,打造了“智慧福保”工作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倒逼基层改革,利用大数据信息化为科技手段和实现路径,借助这个工作平台,努力探索数据跨级跨域融合、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公共管理应常结合、社区服务精准推送,在基层社区精准服务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不需要带任何材料,直接过来就能办,真的很方便。”居住在福保街道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如此便民的服务,为他省下了不少时间。在福保街道,这只是“智慧福保“工作平台便民服务的一个缩影。为深化街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福保街道取消社区办事窗口,在街道整合为综合窗口,实现“两地办”变“一地办”,“多窗办”变“一窗办”。借助智慧街道平台,街道政务大厅实现了“四零”清单服务,零复印件:全部业务免交复印件办。建立电子证件证照库,实现业务无纸化审批。零材料:建立以个人身份证号码为索引的大数据库和电子证照库,凭身份证即可办理所有业务。零距离:大部分业务可以通过“智慧福保”微信平台和网上办事大厅办理。零时限:90%业务即来即办。

群众被动享受便利服务的同时,在主动精准服务方面,福保街道同样借助智慧街道工作平台,绘制出了服务群众的“生命树”。在工作节点如孕前检查、学生入学、就业、敬老优待、高龄津贴等政府服务,智慧街道工作平台可以智能找寻服务对象和服务事项,主动推送服务提醒短信,激活休眠人群,将变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精准服务。

除此之外,福保街道还依托智慧街道工作平台,针对基层的管理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发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和监管机制。

深化“网格+”机制,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

城中村某商铺存在人货混居、环境脏乱差、超门线经营……在福保街道,只要网格员巡查发现,即可拍照上传街道工作平台,运营中心将信息证据推送给安监、城管、执法等部门,各部门及时处置,并将处置结果留存在平台上,形成排查上报-分拨处置-归档留痕的全流程封闭作业模式。

通过依托智慧街道工作平台,街道各部门实现了数据融合共享、分拨处置,“网格+”从原来出租屋单一信息采集,目前已扩展到安全生产、城市管理、关爱人群服务、关注人员管理等专业领域,有力地提高了街道社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除此之外,面对辖区医疗场所、在建工地等专业领域的监管难题,福保街道通过加强网格员的业务培训,利用智慧街道工作平台,形成了“任务下发+网格员巡查+信息汇总+专业执法”的全新管治结构和监管链条,实现监管的“条块”结合。

监管整治的同时,离不开有效的服务宣传。在福保街道,网格员还能将职能部门宣传信息及时送达各类社区组织、辖区居民,让他们更快更好地了解政府政策法规和民生服务。将民生微实事的意见征集,街道开展的文化活动等民生服务,在上户的过程中传递给社区居民,收集反馈居民的意见建议。让群众更多了解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知识等内容,培养居民共治意识和能力。

整合“社区+”资源,推进社区多元共治进程

通过民政助残资金聘请社工,对辖区内的残疾人开展手工艺品制作的培训和生产,并组织产品义卖,让社区残疾人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为辖区居民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类似的服务,在福保街道益田社区并不少见。一直以来,益田社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枢纽型服务阵地,引导和培育了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服务内容覆盖学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家庭等多种人群。

做好群众服务的同时,保障社区居民的法律权益同样重要。为此,福保街道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法治网络平台,打造“春雨福保”育民服务、公共法律惠民服务、物业调解利民服务三大法治服务工程,整合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律师服务、法律宣讲等各项法律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法律“一站式”服务。

除此之外,针对社区物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福保街道还进行了社区扁平化管理机制的创新。“明确职责分工,街道是任务发起者、指导员,社区是任务督导员,物业是任务完成者。”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通过扁平化管理减少任务下达、反馈层级,转变政府大包大揽的被动局面,充分解决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据了解,目前福保街道大部分物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共治积极性正在不断提高。

何为“一核两网

三化四平台”?

“一核”。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整合社区各类组织资源,建立“1+N”社区治理体系。其中“1”为党群服务中心,“N”为社区党委、工作站、居委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其它辖区单位等,实现涵盖“党建、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工作平台。

“两网”。一是社区党组织网格化管理。按照社区楼宇分布划分网格,在网格内设置党支部,将党员划入党组织网格,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了党支部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二是建立党建智慧平台,通过党建微信公众号,推送“微党课、微学习、微服务”,实现党务业务办理无纸化,服务党员、群众“零距离”。

“三化”。一是党组织生活制度化。规定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党委书记、各支部书记每年至少讲1次党课。各党支部每年组织召开党员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各级党组织每季度召开1次支部党员大会,每月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1次党小组会议。二是服务群众常态化。建立街道处级干部、科级干部驻点社区制度,每周下社区开展走访辖区居民、驻区单位。建立各党支部党员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和群众机制,“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驻点团队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和群众。三是社区治理多元化。社区居委会民主自治。物业管理精准服务。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社会组织专业服务。驻区单位共建共享。

“四平台”。一是搭建联系平台。搭建“两代表一委员”、驻点团队、群团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的联系平台,建立沟通机制。二是搭建议事平台。成立社区党群议事会,围绕社区党建、民主自治、社区管理、民生服务、社区治安、公共卫生等议题,进行民主议事。三是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便民服务队、民生服务队、文化服务队、公益服务队,从居民角度出发,充分调动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做全面有效的服务。四是搭建调解平台。建立“党组织+调委会+居委会+管理处+社区法务团队”的综合性调解机制,召开调解联席会议,及时了解、分析、预判社区的各类矛盾纠纷,将矛盾消弭在未发生之时。

统筹:肖云龙

文/图:肖云龙 通讯员 吴强军

制版:向丽宇 章燕

第三篇:以浙大干部培训班为载体,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径

以浙大干部培训班为载体,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径

8月28日,受浙江省委组织部委托,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以下简称“干训基地”)、继续教育学院承办了为期12天的“2017年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专题研究班”(以下简称“创新驱动班”)和“2017年特色小镇和产业平台建设专题研究班”(以下简称“特色小镇班”)。在浙江省委组织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学院充分调研、科学设计、多方筹备、积极落实,圆满完成了两个主题研究班的培训工作。

如何以“学习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创新?此次,在浙江省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依托干训基地的资源和平台优势,继续教育学院做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一、目标共识:“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起点要求 教学双方共同“预习”背景材料,建立成果目标的共识

在省委组织部确定了培训主题之后,教学方和受训方围绕主题开展既有侧重、又有互通的工作。

教学方主要研究在教学主题下配置什么样的资源才能达到培训目的?为此,教学组在前期有针对性地研读了大量中央和我省有关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建设、产业平台搭建等相关政策文件和主要领导讲话文稿等。受训者主要思考通过这些主题培训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还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才能够满足这些主题方向上的知识补充?为此,教学方前期与组织方沟通,为学员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汇编,其中包括《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十三五规划》《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

不仅如此,在项目筹备期双方就学习成果要求也达成了一致。所谓成果要求,就是需要受训方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分析教学方以不同教学方式提供的信息素材,通过自己的重新组合,从而最终输出成果服务。有了这些共识的目标,教学双方就能够在各种教学方式上积极互动,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供需共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核心枢纽

基于诉求多元化进行教学资源的精细配置 为什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多元化配置?

从受训方来看,干部背景的多元化使得培训内容在突出专业的同时也要具有丰富性。干部较高的素质和综合的视野也使得简单的专业性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供给侧”负责提供解决方案和实施全程管理,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匹配就成为供需能否“共振”的关键。

从教学方来看,这两个专题涉及的内容多样性也对教学资源多元化提出了要求。如:“创新驱动班”这个主题的教学方阵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叶小文从中国梦的文化底蕴为出发点,剖析中国崛起的文化动力,启发学员在开展区域创新与转型升级工作时要注重梳理文化脉络;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员李伟以美国为例,为学员梳理创新驱动背后不同民族的商务文化构成;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从科技创新角度呈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系统思考;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则为学员解构打造新型城镇化的“杭州思考”;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作为海康威视现场教学环节的主讲人,则提供了浙江本土卓越创新企业家的实践样板。

同样,“特色小镇”涉及的内容领域也非常宽阔,包括国家发展规划、国际案例、旅游规划、建筑美学、本土实践经验等相关内容,围绕专业开展的多元教学信息对主题学习后能够学以致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此次“特色小镇班”中,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从“三部委通知”出发提供政府规划视角;商务部欧洲司参赞朱剑逸从国际化视野角度谈特色小镇的“法国文化样本”;浙江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程玉申副教授则具体提供旅游规划的思考维度;浙江省住建厅总规划师顾浩从建筑学角度提供特色小镇的全球优秀案例;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则具体从杭州的特色小镇实践历程成果解构特色小镇的“操作密码”。

再次,“创新驱动”和“特色小镇”这两个主题对于受训学员来说已经不是从零开始学习。教学方的工作是既要对这两个话题范围下的原有成果进行挖掘,更要在此基础上给予新的信息和实践经验。和主题相关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受训学员拓宽思路,获得新的认识、见解和收获。

三、学用同频:“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核心目的 围绕受训方的“应用场景”精准构建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构建需求导向,注重实践。此次项目从前期设计开始,在省委组织部领导的指导下项目组便积极推动学员参与到整个培训方案的设计中,并结合调研结果设计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旨在突破以往单一的讲座式学习模式,使参训学员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型沙龙、现场教学、结构化研讨等不同学习模式中参与学习,加强思考,学以致用。

其中,学习型沙龙在充分挖掘每个学员实践经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上,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兆农明确提出了几个关键性要求:第一,沙龙主持要由相关领域研究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第二,与委托单位充分沟通,合理挑选分享学员并在前期进行主题、内容辅导;第三,沙龙现场各相关职能部门全程参加,及时对工作进行指导并在会后给出总结评估。

沙龙中,无论是“创新驱动”主题还是“特色小镇”主题,来自浙江各市(县/区)学员们的“浙江经验”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本次项目中安排了杭州市拱墅区委副书记、区长章燕,诸暨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芬祥,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毅,海曙区区长褚孟形,瓯海区区长王振勇等8位浙江省内的市(县/区)主政领导分享他们的经验。

此外,为充分挖掘现场学员的实践经验分享,沙龙全程由资深专家担任主持,对现场分享进行多视角、有价值的点评。

四、体验互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保障 系统科学地管理教学链的全过程

系统的管理规范是实现一流教学体验的重要保障。继续教育学院2017年年初出台了一系列重点项目管理规范文件,旨在建立系统、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确保教学链中学员的高品质体验。

首先是“项目制”管理。此次项目由分管院领导牵头组建跨部门项目工作小组,打通项目全程运转信息链,确保项目各环节的通力协作、无缝对接。整个项目执行“四阶段一监控”,即:确认培训需求阶段、整体培训方案设计阶段、培训过程组织实施阶段、评价培训结果阶段和全过程信息化质量监控。

其次是项目内部功能小组分工的精细化。以浙江区培训部为核心的项目组分工明确,教学组负责前期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现场教学基地研究制定,并参与教师评选标准制定、学习材料汇编、行动学习指导手册编写、每一轮研讨整体方案设计、每一阶段项目总结、整改方案优化;学务组以班主任队伍为核心,以《班主任工作手册》为指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牵头对接学员学习、生活需求并负责项目整体的日常管理;后勤组负责交通、住宿、餐饮、教学硬件等设施保障;质控组负责培训管理质量标准制定、培训专项督导组组建、项目评估报告总结。

再次是学员的自我管理。在省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此次项目的两个班级分别实行班长负责制,成立了班委组织;班长主持班委会工作,对重要问题进行集体决策,为学员深度参与教学工作提供了通道,充分发挥了学员班委会在“学习共同体”模型中的作用,有效促进了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在这两个研究班的实践中,浙江省委组织部、继续教育学院、学员班委会三方联动、紧密配合,磨合出了具备可复制性的经验和方法。

2015年,浙大继续教育学院完成了全面、彻底的运行机制改革。“学习共同体”思维是干训基地、继续教育学院全面落实 “五化”改革(市场开拓区域化、教学服务专业化、过程管理科学化、队伍建设职业化、品牌建设制度化)的重要实践,也是扎实打造全国一流继续教育品牌的创新探索。未来,学院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开展新尝试,为给广大党政干部、企业家和专业技术学员提供更加优质的高端培训服务不懈努力。

(内容编写: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事业发展部韩禹)

第四篇: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

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

江西兴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忠恒

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

江西兴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忠恒在全省组织系统开展“提升能力展风采,转变作风作表率”主题活动和全市组织系统开展的“千名组工干部下基层,求计问策谋发展”活动中,我就“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现状探源兴国是革命老区,在苏区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其中农村党员1.3万人。在专题调研中,我发现我县农村党员创业普遍存在“四高四低”现象:一是创业愿望高,创业能力低。调查显示,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产条件等物质需求,依然是当前农村党员产生创业激情的原始动力,在四个乡镇的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95%以上的农村党员有创业愿望,其中39%具有强烈的创业激情。但与如此之高的创业愿望相比,我县农村党员的创业能力普遍偏低,而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据通行的能力指标体系测算,我县农村党员创业能力的综合指数为0.263,仅为最优值1的26%。二是个人或家庭创业行为比例高,产业市场拓展能力低。发达地区农村党员的创业大多以企业、规模化产业为主,而我县农村党员创业大多数仍是个人或家庭行为,创业层次偏低,市场驾驭能力弱,竞争力差。据测算,我县农村党员的产业拓展能力综合指数为0.187,且创业产业单一,87%的农村党员集中在种养业。三是融资难度高,实现程度低。资金是制约我县农村党员创业水平整体提升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86%的农村党员认为资金匮乏是创业过程遇到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县农村党员创业的资金缺口主要是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正规金融信贷资金比例较小。近60%农村党员的创业资金主要依靠家庭积蓄,20%的农村党员靠向亲友借钱,能够通过正规信贷渠道筹集创业资金的农村党员不到20%。由于资金匮乏,使许多有创业想法的农村党员无法开展创业活动,创业实现率很低。据调查,我县已经或开始创业的农村党员仅为37%,较发达地区相比,低了近27个百分点。四是创业风险高,避险保障低。因市场体系还不够成熟、创业信息不通畅、农村保险才刚刚起步等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村党员创业依然承担着很大的风险,调查显示,近50%的农村党员因怕风险而没有开展创业活动。同时,因存在体制性和机制性的障碍,支撑农村党员创业发展的合力难以形成。如经营审批手续繁琐,“吃、拿、卡、要”等现象较为严重。调查显示,70%以上的农村党员希望得到优惠政策,27%的农村党员认为手续繁杂。探索实践一是创建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园”。针对我县农村党员存在的有创业愿望无创业项目和信息,有创业激情无创业经验的问题,在总结推广龙南等县融“能力聚焦、技术培训、创业实验、后续服务”为一体的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园”做法的基础上,按照“六有”标准(即有产业发展良好的示范区,有完备的设施,有35-50平方米以上的培训场所,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培训师资队伍,有实训基地,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有活动正常的党组织),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在全县建起了25个县级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园”,50个乡级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园”,明确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园”应采取“合作组织+创业党员”或“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党组织+创业党员”的方式,按照“党员个人申请—党委审核确定—集中授课培训—基地实战演练—技

能过关考试—离开基地创业—跟踪帮扶问效”的程序,为农村党员提供申报受理、项目推介、信息收集与发布等创业服务。同时,大力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领办、创办、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方式,把农户分散经营引入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带领农民致富。二是设立专项扶助资金。为破解农村党员创业的资金瓶颈,县委整合涉农资金,专门设立由县管和县管党费、上级党组织补助资金、农村党员互助资金、党员捐赠资金等组成的农村党员创业专项扶助资金,按照“扶新、扶强、扶大”的原则,对农村党员创办符合当地实际的经营生产项目,发展农村科技项目,引进新设施、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其他能发挥辐射作用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并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党员创业扶助专项资金领导小组,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三是创办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学院。带头致富无技术、带领创业无技能,一直是影响我县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我县依托兴国职校建起了兴国县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学院,培训学院重点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优惠政策、种植养殖业实用技术、创业项目操作程序、县场营销等,积极组织实施以基地培训、专家培训、技能培训、学历培训、证书培训、结对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同时,以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学院为主体,以远程教育、电化教育、职业学校、各级党校为辅助,各行业协会为补充,采取不定期组织集中学、“菜单式”选择学、视频点播模仿学、在线直播互动学等方式,推行农村党员创业培训积分制度,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创业本领和水平。

四是不断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尽可能的减少农村党员创业的风险,我县各级党组织通过以“支部+协会”、“支部+公司”的形式发展购销合作组织;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农经网和县县党建网站等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县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积极推进了“县行政服务中心—乡镇„三民‟服务中心—村公共事务服务所”的农村党员创业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党员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初步成效

一是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多年来,受“党员不党员,就差两角钱”思想的影响,群众入党积极性不高,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曾一度成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实施扶持农村党员创业致富优惠政策,一些农村贫困党员逐渐发展成为科技示范户、富裕户,富裕起来了,让群众在点点滴滴的小事和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看到了党员与自身的区别和不同,也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了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心和决心,发展农村党员工作由过去的被动做工作逐渐变为优秀青年争着入党,争着加入党组织的新气象。今年以来,就有1312名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经各乡镇党委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近600名。

二是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县资产超50万元的农村党员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21%,资产超80万的农村党员占16%,78%的农村困难党员通过扶持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党员创业扶持成功的同时,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得到不断增强,他们参与 “一带两服务”(即:带领群众致富、服务农民生产经营、服务农民生活改善)活动积极性更高了。如

我县龙口镇文院村党员刘英元,为扩大桂花种植规模,向政府申请了农村党员创业专项资金,今年经济收入可达10万余元。同时,他创建了桂花种植协会,积极开展“三联四帮”活动,在他的带领下,该村种植桂花的农户增加了40多户,人均年增收1200多元。

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通过党员创业致富的先进事例,营造了人人想干事、个个想创业的社会氛围。如我县埠头乡垓上村社区钟扬名、钟显玉两名党员,原来经常与村民聚集在社区活动室打麻将,把社区活动室成了麻将室。自参加村支部举办的农技培训后,依靠社区生猪协会帮扶的1万多元启动资金,每人试养了15头生猪,当年见效,收入达9000多元。此后,两人专心于生猪养植,逐渐发家致富。现在社区活动室里,再也听不到麻将声,党员群众看农技书、看现代远程教育科教片已成为主要活动内容。

四是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农村党员创业热情不断高涨,一大批农村党员致富能手脱颖而出,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如我县江背镇江背村党支部书记黄水根积极引导和帮扶本村党员群众发展席草种植,一带十,十传百,目前,该村的席草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成为了全县闻名的席草村。

几点启示

一是创新农村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县着眼于解决农村党员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发展无资金、致富无技术、创业无项目”难题,着眼于改进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创业的方式,着眼于通过扶持党员创业进一步彰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了“打造孵化基地、强化技能培训、设立专项扶助资金”为主要内容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方向正确,措施有力,才使得农村党员创业扶持工作成为我县近年来基层组织最能推广、党员最欢迎的党建工作载体之一。

二是创新农村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必须始终发挥好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我们致力于进一步落实党员的创业主体地位、激发创业激情,致力于充分调动党员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力于进一步发挥党员在全民创业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创造性地探索了“打造孵化基地、强化技能培训、设立专项扶助资金”为主要内容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积极探索。正是因为我们找到了进一步彰显党员先进性的这个基本着力点,才使得我县的农村党员创业扶持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明显成效。

三创新农村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必须始终坚持“造血比输血更重要”的理念。我们着力在资金、技术、项目、县场等制约农村党员创业的节点、难点上下功夫,着力在激发创业激情上下功夫,着力在转变思想观念上下功夫,深入探索“打造孵化基地、强化技能培训、设立专项扶助资金”为主要内容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创业扶持的新路径,这是我们坚持“造血比输血更重要”的理念的具体

举措。正是我们的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和我县农村党员的实际,才使得我县的农村党员创业扶持工作的推进速度和质量达到了“双高”。

第五篇:“两站”引擎制度推进努力探索“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新路径

“两站”引擎制度推进

努力探索“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新路径

团宿迁市委

随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的迅猛发展,加强团建工作,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是新时期共青团组织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着眼于扩大团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覆盖面,增强渗透力,今年以来,我们在全市“两新”组织中深入开展“团建工作推进年”活动,探索建立了“团员驿站”和“团建工作指导站”(以下简称“两站”),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在“两新”组织中已单独建立团组织1331家,联合建团6512家,动态实现了应建已建率的10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分析现状、科学定位,突破“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瓶颈

目前,我市共有“两新”组织7.8万家,其中个体工商户7.1万家,中小企业及新社会组织6000余家,“两新”组织总体上规模较小、人数较少、发展不太稳定,成为团建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制约。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市、县两级经济开发区、商贸市场等“两新”组织聚集区设立“团员驿

站”和“团建工作指导站”,由市、县(区)团委派驻专人,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以“两站”功能的有效发挥推动“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健康开展。

实践中,我们首先准确定位“两站”职责,理顺关系,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整体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团员驿站”是“两站”建设的基础,它面向所在区域内暂无所属团青组织的团员青年,为他们搭建一个学习、娱乐、交流的互动平台,正常开展团的组织生活,增强他们对团组织的归属感;积极发展新团员,并做好向党组织推优荐才工作。“团建工作指导站”既是“团员驿站”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各级团组织落实“两新”团建工作领导责任的有效载体。它的主要功能是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具体指导、规范符合条件的“两新”组织开展建团工作;选拔培养“两新”组织团干部。

二、丰富载体、协同互动,提高团组织在“两新”组织的覆盖率

在明确“两站”职责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廓清了“两站”建设的重点领域,即工业园区、商贸市场、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从凝聚团员青年和完善组织网络两方面着手,确保“两新”组织团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增强团建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一方面,抓功能的完善,实现团的组织覆盖。今年以来,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两新”组织中推进团建工作,仅市经济开发区的“团建工作指导站”就指导新建了47个团支部和73个联合支部。工作中,在坚持团建工作指导员制度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结对共建。积极探索完善各级“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和“两新”团组织结对帮扶,培育一批发展业绩、团建工作双过硬的典型群体。二是积极推进团内民主化进程。在“两新”组织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通过“三荐一选”、“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办法,真正把政治合格、视野开阔、能力突出并甘为青年服务的岗位技术骨干或青年致富带头人推选为团干部。三是加强“两新”组织团干部培训。今年以来,我们对“两新”组织中新建团组织的团干部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既培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学习团建基本理论和团的岗位业务技能,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政治属性,增强业务本领,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为务实的服务平台。四是注重团干部和青年创业之星双向互动培养。我们一方面在团干部中开展创业竞赛,选择并推荐一批头脑灵活、有创业本领的团干部到“两新”组织的发展一线,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在全市广泛开展“青年创业之星”评选活动,从中择优推荐一批青年到团的领导岗位,如沭阳大江木业总经理刘江波、泗阳新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骆林超等4名青

年创业典型已分别被选聘为县级团委副书记。

另一方面,抓载体建设,实现团的工作覆盖。我们充分发挥“团员驿站”开放性强的特点,广泛吸纳团员青年,建立并落实了沙龙制度,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把那些“无家可归”的团员青年凝聚在团组织周围。我们设立在工业园区标准厂房集中区的“团员驿站”,针对区域内中小企业团员青年业余生活单调、交流空间狭窄的实际,每周组织他们开展才艺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得到了“两新”组织业主的欢迎、理解和支持。同时,我们深入实施“团建搭桥”行动,在“两新”组织团员青年和党组织之间搭起理解信任的桥梁。今年以来,我们积极配合党组织,启动了“两新”组织团员发展“321计划”,即在三年内培养3000名新团员、2000名入党积极分子、1000名新党员,充分发挥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两站”的影响力。

三、制度创新、整体推进,放大“两站”运作的综合效应

我们积极完善相关制度,探索构建“两站”规范运作、发挥长效的动力机制。一是建立“两站”工作示范点制度。年初我们选派了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强的团干部,在市经济开发区率先设立了“两站”,先行试点,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先后在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湖滨新城开发区、城

市社区及乡镇建立了14个“团员驿站”和“团建工作指导站”,促进了面上工作的拓展和深化。二是建立“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季度观摩互评制度。今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了4次观摩互评会,营造了不同地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比、学、赶、帮、超,互评、互学、互促的浓烈氛围。三是建立“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依托党建带动,围绕破解“两新”组织团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定期筹划召开联席会议,整合力量,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规范工作,有效解决了共青团开展“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党群“四位一体”、共同推进的生动局面。

实践证明,“两站”引擎、制度推进有效地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和青年发展的需求。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巩固扩大成果,继续探索“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新路径,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下载乌审旗: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努力探索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乌审旗: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努力探索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