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工作动机出发谈企业管理的有效激励
从工作动机出发谈企业管理的有效激励
寇北辰
一、企业中人的工作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事业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念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里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是一种内部动力,是行为的根本原因。动机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需求。因此,工作动机是人源自需求而进行工作的动力,是为了得到自己所缺的事物而进行的活动。
根据事物的形态人们把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类。在企业中,人的工作动机也不外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
1.物质需求的内容
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方面得不到保障人就不能正常生活。在经济社会中,人们解决温饱问题的途径就是通过工作获得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开支。第二,维持健康和保障安全的一般物质需求。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外,人们还需要治疗疾病、增加营养来维持健康,需要避免侵害来保障安全,这也需要增加开支,通过物质手段来获取。第三,积累未来发展的物质需求。在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中,人们需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第四,社会潮流及攀比、享乐的高级物质需求。由于地区发展水平、个人工作能力差异等原因形成的收入差距使人们生活质量出现明显差别,由此形成潮流、攀比等客观现象,产生了高级物质需求。
2.精神需求的内容
人的精神需求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归结十项内容。一是他人给予的基本情感需要,如亲情、爱情和友情等。二是自己获得的摆脱空虚、追求快乐的需要。三是归属需要,即个人在希望在群体中活动的心理感受。四是被他人和社会认可的需要,这是由人的社会性属性决定的。五是权利需求,人在社会中生活,需要追
求个人的权利,如言论权、保护正当受益不受侵害的权利等。六是荣誉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明了人们追求超越他人的心理,得到他人的赞美、组织的表扬都是追求荣誉的表现。七是受到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被人认可,更希望被他人尊崇和敬重,尊重可以来自于工作、成就、荣誉等。八是实现愿望的需求,愿望是未来可能实现的一种预期,可能实现且希望实现,这就是需求。九是责任的需求,包括赡养父母、不负个人生命、抚养下一代、回报社会与国家等。十是体现个人人生价值的需求,人生几十年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二、工作动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工作动机是企业里每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一种组织功能与行为,联系二者关系的桥梁是“规范的个体行为”,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研究工作动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这个课题。
我们首先理解“规范的个体行为”的涵义。对员工来说,按照劳动合同,只要依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劳动就可以获得相应报酬来满足需求,这就是工作动机产生的结果;对企业来说,按照合同,只要给予员工一定的报酬就可以获得劳动力创造的相应价值,这是企业招聘员工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利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或措施使员工提高努力程度和劳动效率,企业就可以获得更大的价值,这是企业所期望的,因此产生了激励。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激励,就必须了解清楚人的工作动机,这样才能在管理中进行有效激励。针对人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工作动机,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措施,使人最大程度发挥其潜能,从而使组织效能最大化,同时满足了员工个人的需求,这是一种双赢的良好结果。
三、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激励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笔者根据工作需要及工作动机分把人分为三种群体。第一类是事业型的人,他们更加注重前途、荣誉、成绩与贡献多少,而不很在乎物质方面;第二类是生活型的人,他们要么寻求满足温饱,要么追求安逸与舒适,却并不看重贡献和成就;第三类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事业生
活并重型的人,他们既追求舒适生活也要保持事业上的状态,但都不如前两者来得强烈,也并不明显偏向某一方。
针对这三种群体,企业应该分别制定激励办法,不可一概而论。事业型的人在企业中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高层管理者,应当以荣誉、提职和嘉奖等方法为首选;生活型的人主要是的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相应的激励方法以物质激励为主,如合适的奖品和一定的奖金。事业生活并重型的人包括企业部分高层经营者、中层知识分子和中层经营管理者,既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激励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激励。当前,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所以一段时期内企业的激励措施主要还停留在物质层面,但是由于过重的物质激励有很大弊端,因此在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的情况下应特别注重精神激励。
第二篇:从有效沟通谈企业管理
从有效沟通谈企业管理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做好组织沟通,对促进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畅通而有效的组织沟通,有利于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充分流动和共享,有利于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民主管理,促进组织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未来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与外部组织间的有效沟通”。而成功的沟通来自于六方面因素:
一、成功沟通源于信息准确
案例:请一群人每人拿一张A4纸,闭上眼睛,听指令完成以下操作:1.把纸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2.把纸对折;3.重复1;4.重复2;5.把纸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6.在纸的右上角撕去一个1厘米左右见方的正方形;7.重复5;8.在纸的左上角撕去一个1厘米左右半径的四分之一圆。
大家睁开眼后会发现,敞开的折纸图形并不一致,这就是著名的“折纸”游戏。为什么听到的是同样的信息,结果会不一样?其实在信息接收过程中有一个漏斗效应:所谓漏斗效应,是指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说出来的只有80%,别人听到的是60%,听懂的只有40%,结果执行了20%。
一个组织的指令能否畅通,制度是否有效执行,不能仅仅埋怨部属。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必须首先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完整,并进行有效的反馈(可让对方复述);在获取信息时,则要详细核实,以确保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二、成功沟通源于目的明确
案例:某地酒店,一个业务员做了大量的市场开发工作,终于有机会做东与当地一家较有实力的经销商进行洽谈,由于双方交谈比较融洽,该客户最终同意做其代理。就在业务员准备签订合同时,两个球迷讨论起足球,但一个喜欢阿根廷队,一个喜欢德国队,他们开始辩论孰优孰劣,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该业务员颇有辩才,终于让对方理屈词穷,最后该经销商怒而摔杯:算你小子赢了,我合同不签了行不?
现实中,有太多类似的事例:谈着谈着,话题不知跑到了哪里,把当初谈话的目的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我们的企业管理中,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做领导的会说:“我就这个脾气!”,“脾气”重要吗?问题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做中层的:“我安排了”,“安排了”等于做了吗?你检查落实了吗;做员工的:“我说了”,说了等于对方知道了吗?很多人习惯于推出了之,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说辞,都忘记了沟通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包括三株集团、光明乳业、酒鬼酒塑化剂等很多知名企业危机处理的失败皆归咎于此,危机处理时往往在纠结于“对”与“错”,而非去获取民心,赢得客户的信赖。
说到底,沟通只是一种桥梁或者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无目的的沟通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变成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三、成功沟通源于获取信任
案例:有一年隆冬,在家乡一个家电卖场看到一位女士裹着冷风走进商场,我旁边的那个促销员马上迎上去,“姐,看你的脸都冻红了,我给你倒杯热水吧。”看年龄她本来该称呼 “姨”但她叫了“姐”;递上热水后,问她的家哪里,而那个促销员家并非那里,但马上说自己有个同学也是那里人,还去过那里的某个地方;之后又问她漂亮的鞋子从哪里买的,以及孩子、居家情况等等,我看到她们两个自始至终在谈家常,只是最后几句才涉及到彩电,但那位顾客居然完全按促销员推荐的那款彩电,连价格、功能都没多问就付款抱走。
案例中的促销员,跳出了就推销而推销的窠臼,首先通过沟通迅速拉了近彼此的距离,获取对方信任后再进行推荐,从而获得了成功。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会直接选购亲友推荐品
牌的原因。乔.吉拉德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他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斯尼汽车销售第一的宝座,他成功销售的真谛也在于此。
获取对方的信任要遵循几个步骤:首先,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人的第一印象仅7秒左右,所以首次接触时,穿着、言语要恰到好处;其次,要注意握手的方式,尽量在不知觉中形成以上对下,这会影响对方的潜意识;第三,通过观察对方的环境布臵及衣着,迅速识别出对方的兴趣点,话题从其兴趣点入手;第四,动作上尽量跟对方保持一致,尤其要模仿对方的一些习惯性姿势,可以慢半拍;第五,换位思考,从对方需求出发,设身处地的替对方进行利弊分析,并将自己方案的优点作为分析时的标准,最后再提出几个方案让对方选择,不知觉中他就会倾向于你预设的方案
四、成功沟通源于渠道匹配
案例:有一个秀才去买材,他对卖材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材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材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材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材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材人因听不懂秀才的鸟语,于是就担着材走了。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随处可见。有一位从事技术管理的朋友,为他们企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一天找到老板,开始谈起企业的发展形势,创业的艰辛,老板提示他谈重点,他又滔滔不绝地谈起技术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老板是个急性子,打断他的话,让他有什么事直接谈,他又接着谈起一项技术革新的紧迫性,谈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客人进来。一周后,他提出离职……其实他的本意是想得到老板的认可并获得奖励。但他的老板是一个视觉型信息接受者,过多的细节描述会把他搞得晕头转向,而这位朋友又是触觉型思维结构,彼此的沟通管道都不对。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业绩不错,却一直得不到领导和大家认可的原因。日常中也常见到,本来是去恳求一件事情,但滔滔不绝谈了半天,结果对方并没听进多少,“哦”到最后,问谈完了吗?完了走吧,最终什么问题也没解决。
五、成功沟通促成观点一致
案例:拿一付扑克,去掉其中的大小王,在剩余的52张数字类扑克中,让对方任选一张(对方不能看),自己看过后扣放一边,然后通过诱导性问题,就能让这张随便抽出的扑克变成他喜欢的,对方翻牌后自然会大吃一惊。其实催眠术的本质同理。
在上百次的演示中,屡试不爽。其过程就是利用了沟通技巧,其中包括言语、声调和身体语言的综合运用。具体沟通步骤是:首先从周围人中选一位讲话时神情专注的,因为他们认可或信任你才会专注;让他随便抽出一张,自己看后开始问一些封闭性“YES”的问题,如,扑克一共54张对不?抽出2张大小王还有52张对不?扑克随便洗的对不等等,多问几个必答“YES”后,就会形成惯性,然后继续问扑克有两种颜色对不?之后再开始选择二选一的问题,如果抽出的是黑的,就把黑色放在头里,问喜欢黑的还是红的?同时加重黑色的语气,另一种颜色则轻声带过,同时辅以抛弃性动作;万一对方回答喜欢红的,就要问“除了红的,黑的中有单数和双数对吗?”,读前面的几个字时要轻声快速带过,后面的“黑的中”则要加重语气,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导到回答你的问题,然后继续让其选择单双数、大小等,以此类推,最后对方都不明白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给抽出来了。
其揭示的道理是,在商务谈判中,彼此的信息都非常明确,可就是无法达成一致。正如面对同一类产品,顾客可能有数十种选择(52张扑克),但你知道自己产品的特点(看过的那张),于是设法引导对方到你预设的产品(或方案)上。用这种沟通方式,可以巧妙地规避彼此的争议点。当然,除了引导外,有时还需协助权衡利弊,让其不得不为之。
有个业务员十多年前曾在省城某最大的电脑城购买了一台二手笔记本电脑,因当时身
在异地,一再维修非常麻烦,用过几个月后就原价退掉了。当时很多人吃惊不已,因为打破了这个电脑城成立多年来原价退掉二手电脑的先例(因为不是新电脑,店主也一直没拒绝过维修)。当时就使用了以上思路。故《鬼谷子》权篇第九曰: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随着谈判的深入,费尽周折终于达成了一致,这时却突然发现对方就是迟迟不动,缺少那关键的临门一脚的行动,例如常见的催要货款等等,那如何才能解决?
六、成功沟通促成付诸行动
案例: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在苟陂县一带修建了一条南北大渠,足以灌溉沿渠的万顷农田,可是一到天旱的时候,沿堤的农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边种植庄稼,有的甚至将农作物种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水位上升,这些农民为了保住庄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坝上挖开口子放水,因而决口事件经常发生。到后来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抓不胜抓,防不胜防。面对这种情形,历代苟陂县的行政官员都无可奈何。每当渠水暴涨成灾时,便调动部队一面忙着抓人一面去修筑堤坝。后来宋代李若谷出任知县时,也碰到了决堤修堤这个头疼的问题,他便贴出告示:“今后凡是水渠决口,不再调动军队修堤,只抽掉沿渠的百姓,自行修堤。”这布告贴出以后,再也没有人偷偷地去决堤放水了……
案例中面对同样的挖渠事件,为什么李若谷就能一招凑效?其实,要想改变或促成对方采取行动,必须找出其动力源在哪。一个人的动力只能来自于两方面:要么趋利,要么避害,而内因往往促成主动,外因源于强迫,二者皆能殊路同归。换句话说,只有将某件事情让他感觉对自己有利或者不做就会发生他所担心的威胁,自然就会有所行动。
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为了让采购部门快速适应电子商务采购的作业方式,除了重视培训外,初期还强行关闭了一切传统办公手段,比如电话、传真、打印、复印以及电子邮件等。每周只开放半天。如果采购人员在半天之内能够完成一周的工作,就可以获准不用电子采购。如果不去大幅削减差旅费预算和销售费用,拎包喝酒跑订单的销售模式就无法改变,没人去关注迅猛发展的电商平台;如果不去强制列出降成本比例和扩点计划,那依然会是采购打电话安排送货,定好的点,保证及时性就行了,其他的再也不用考虑;如果还是定向的寄标书,从以往信息库里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不去引入新的合适的单位,那么投标结果还是会差强人意。
第三篇:试论企业管理中人的动机激励问题
摘要: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要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和完善员工的激励机制,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培养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才能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中通过人的动机激励来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保持最佳状态。运用企业管理中人的动机激励的有效方法,使其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人才、激励员工,从而形成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激励 管理 激励机制 绩效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形态的日益转变,人才成为新的稀缺资源,而人力资源成为生产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已深受企业的关注。管理工作中如何通过人的动机激励来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为企业增加更多的利润,是企业在管理中非常注重的问题。企业管理中为什么要引入激励?
人需要激励。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无不伴随激励。在幼儿时期,孩子做对了父母就对他笑,做错了就对他使脸色。这种简单的奖对罚错的激励方式使孩子从小建立起对错观念。成年后,人们总希望过得越来越好,总是给自己设定一些理想目标,并朝着这些目标努力、奋斗,一旦这些目标实现后,他们又设定新的目标……在这不断设置目标,实现目标,再设目标的过程中,他人的激励和自我激励是不可少的。而在企业管理中为什么要引入激励呢?
1.1 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利润!而利润是靠绩效来完成的,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企业要有较高的绩效水平就要求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绩效水平。以往我国的企业过分强调员工的个人能力,认为企业效益完全由员工素质决定。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水平也是工作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是不可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
1.2 激励可以吸引组织所需的人才,并保持组织人员的稳定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力劳动的作用日益显著,组织内所拥有的各种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组织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都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方法来吸引人才,如荣誉和提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给予继续学习提高的机会等等。同时,管理者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也可以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满足其工作的需要,增加其安全感、满意度,增强组织的吸引力,保持组织内人员的稳定性。
1.3 激励可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任何一个员工的表现都有好、中、差之分,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可以使先进的人受到鼓励,继续保持其积极行为,也可以使表现一般和较差的人受到鞭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1.4 激励可以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个人目标是由个人需要所决定的,它有时与组织的目标和要求相矛盾。运用激励方法进行目标管理,让员工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在设置组织目标的时候尽可能地考虑个人目标,并把组织目标具体分解为个人目标,可以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激励方法,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减弱或者消除其不合理要求,也可以调节员工的行为,使其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1.5 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激励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的过程。企业是人的集合体,其生产经营活动是靠人来进行的,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是在人的利用下才发挥作用的。因此,只有员工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昂的热情,企业经营才能实现较好的绩效。管理人员对下属进行激励,就是使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并引导下属以积极地方式行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由此可见,激励是挖掘潜力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人的动机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挑战的一剂良方。企业管理中有效激励员工的方法
激励是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实现薪酬资源与员工贡献的最佳配置,从而促成组织目标的达成。要想顺利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发挥人的动机激励效果,保持激励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具体做法如下:
2.1 选择合理的激励方式
组织对员工进行行为塑造时,可以采用四种方法,即正面强化、反面强化、惩罚、消退。强化的手段有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两种不同的时间组合模式。连续强化对于初期的、不稳定的、不常出现的行为有很好的强化效果,但这种强化会很快导致饱足感,对奖励麻木,失去奖励效果。相比之下,间歇激励适用于稳定的、经常出现的行为。间歇激励比连续激励的效果好,能够有效克服激励的惰性,长久地发挥作用。所以,企业在设计薪酬系统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
2.2 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切实避免激励项目“固化”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关键要建立动态的激励机制,使所设计的项目“活”起来,尽量避免项目的“固化”。如,为调动某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采取适当提高奖金系数,结合企业效益浮动的办法。同时,还应该设置更为灵活的奖励项目,前者侧重调节不同类别人员的分配档次,后者侧重间歇激励。当员工某项工作或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时,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当员工提供正常劳动时,不予奖励也不予处罚;当员工完不成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或绩效差时,则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这样,就能够保持薪酬激励的公平性,激励效力才能更加持久。
2.3 激励必须遵守效益原则
做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赚钱。一个创造不了效益的企业就没有生存下去的必要。相反,如果一个企业能够积极开拓新市场、新领域,使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满意,就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支付给员工更多的薪酬,提供更丰厚的福利待遇。所以,企业激励的方向一定要向效益高、利润大的部门和单位倾斜,向创造和带来效益的人才倾斜。只有遵循效益原则,才会使激励发挥更大的效力,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4 薪酬分配应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
有效地激励员工,企业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员工业绩考评体系,并严格兑现。首先,对各岗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分析,明确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工作条件,并以此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其次,进一步规范考评程序,对考评员进行培训,持证上岗,确保考评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引进新的测评工具,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考评方式,对员工进行全面考评,规定各种考评的权重,采用量化指标定量评分,得出考评成绩;第四,将员工业绩考评结果与薪酬紧密挂钩、严格兑现,确保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
2.5 对员工的行为进行适时性激励,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美国一家名为福克斯波罗的公司,专门生产精密仪器设备等高技术产品。在创业初期,一次在技术改造上碰到了一个难题。一天晚上,正当公司总裁为此冥思苦想时,一位科学家闯进办公室阐述他的解决办法。总裁听罢,觉得很有道理,便想立即给予他嘉奖。他在抽屉中翻找了好一阵,最后拿出一只香蕉给这位科学家。他说,这是他当时所能找到的惟一奖品了,科学家为此十分感动。因为这表示他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领导人的认可。从此以后,该公司对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技术人员,总是授予一只金制香蕉形别针这种行为的肯定性激励的适时性表现为它的及时性,在没有别的东西做奖品的情况下,用一只香蕉作为奖品,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当事人的行为受到肯定后,有利于他继续重复所希望出现的行为;二是使其他人看到,只要按制度要求去做,就可以立刻受奖。这说明制度和领导是可信赖的,因而大家就会争相努力,以获得肯定性的奖赏。
激励是一种对人的刺激。这种刺激既可以巩固人们正确的行为趋向,也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并起到导向作用。然而,如果不能把握正确的激励时机,往往就会使行为主体因得不到应有鼓励而从热望的波峰跌落下来,从而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这是因为人们行为具有连续性,奖励不只是对人们的行为的等价值报酬,而且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期的奖励,不仅削弱奖励的激励作用,而且使人对奖励产生淡漠心理。因此,奖励应当做到及时,当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良好行为或取得一定进步后,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2.6 针对员工不同层次需求进行激励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五种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严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来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激励的效力。如,针对生理需求,企业可以提供合理的基本工资;针对安全需求,可以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险;针对归属和爱的需求,可以提供带薪休假,可以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可以培育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企业文化氛围等;针对尊严的需求,可以保证员工的人格受到尊重,使其不受侮辱、诬蔑、攻击、诋毁等;针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可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2.7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必须在做好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融入精神激励,使物质、精神激励相互支撑、相互作用。
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机。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激励模式。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例如有些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极大地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美国管理学家皮特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2.8 奖惩适度,以奖为主,以惩为辅
事实上,在激励员工时,必须准确把握激励标准。保持了这个度,就能使激励对象乐此不疲。反之,如果奖励过重会使员工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完善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会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员工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惩罚过重会让员工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公司的认同,甚至产生怠工或破坏的情绪;惩罚过轻会让员工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员工努力的工作。研究证明,作为阳性诱因的奖励总比阴性诱因的惩罚效果好。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的正强化的信息反馈,不仅给人们一种愉快的反馈信息,而且还给人们某些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满足,这正是人们所需要和期望的,同时大家都会照此继续努力去做;而惩罚是人们所不希望和惧怕的。虽然奖励和惩罚都是激励实施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对人们成长和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但是,从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上讲,从两者比较的意义上来说,奖励的效果要比惩罚的效果好。
总之,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孙彤.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孙健敏.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李爱梅,肖胜.员工激励与企业创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4] 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四篇:化学有效教学该从哪里出发
化学有效教学该从哪里出发
新课改实施以来,“有效教学”一词在各种研讨和各类文章中频频出现。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通俗地解释是有效果的教学。那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果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取未来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此看来,有效教学的标准至少应有两个:掌握基础知识和增长学科智慧。从有效教学标准来看,化学有效教学应该从教师能够有效备课、有效讲授、有效提问题、有效作业反馈等几个方面出发。
一、有效备课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高中化学课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分为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模块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化学教师必须研究教材,弄清楚这些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同时注意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有机衔接,努力帮助学生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必修与选修相融合的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必修和选修,在对学生的层次要求上是不同的,是螺旋式设计的,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递进。《化学1》《化学2》为必修模块,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的共同要求: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而选修模块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针对上述特点,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切忌进行“一步到位”式的“填鸭”教学模式,而要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深,增加学生负担。如“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和配平,有关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定量关系,不同离子方程式书写也不同等内容,不必在必修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在选修模中,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学会把零碎繁琐的知识点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为了更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前的备课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备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只做到备教材还远远不够,还要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本节内容的了解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探究活动之前,需要了解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他们可能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设计实验、可能会得出什么结论,以及出现这些情况时自己如何引导学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重视,认真准备。
另外,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最核心的前提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中要以问题为中心,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新课程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制订教学设计时,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切不可盲目拔高或降低设计标准,影响学习积极性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二、有效讲授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既然是自主学习,有些学校认为教师的讲授不再那么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广泛使用多媒体展示课件。这种认识是不太正确的。运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学生上课如走马观花,很快忘记了,教学效果不好。其实,好教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教师,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只是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时,讲授的时间会有所缩短而已。
有效讲授要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保持节奏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它的效果将不仅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而且可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语言和动作效应,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进而形成相应的化学学科价值观。学习知识就是这样的道理。然而,许多高中教学都急功近利,三年的课程学习现在两年都讲授了,使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还有一些更急功近利的做法,即某学科选修课程只选一门,其余都不许选,大大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夸美纽斯说:“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他说:“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急功近利的学校不会理解卢梭强调的“自然的进程”。
三、有效问题
“学贵有疑,学须知疑。”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有所不同,把不懂的知识、不清楚的概念、不会做的习题也包含在内。另外,对提问问题的有效性认识不清,有些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简单现象的描述加上疑问词或问号,出现多问、乱问的现象,不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有效问题,不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提出后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问题设计的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教师长期不断研究和探索。
四、布置有效作业
新课改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已接受新课程理念,但在如何布置作业方面相对滞后。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量大质低,作业的设计往往不经筛选,直接“下载”下来就印发给学生;二是缺乏多样性,作业只注重“双基”的训练,而忽略了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三是缺乏时效性。作业的批改反馈不及时,且多数错误没有得到及时改正。这些现象直接导致“高负低效”。
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要以作业为载体,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探究化学基本规律。首先,要精选适量试题,要针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出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其次,要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如研究性作业、探究性作业、调查报告作业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材料、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关注环保的意识等。最后,及时批阅作业,及时反馈。这样可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挑战,呼唤着智慧。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化学教学,使化学课堂教学更趋合理和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罗萍丽.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J].北京教育究,2006(4).[3]杨秋梅.融入新课程理念搞好化学教学[J].教育创新,2007(9).[4]李建堂.浅谈化学作业的改革[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6):25-26.[5]王中荣.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题及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25-28.基金项目:2014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CJYC140710113)。
作者简介:陈伟(1979―),男,河南许昌人,研究生学历,中学一级教师,2012年许昌县化学学科骨干教师。
第五篇:从初中生心理特点出发谈数学教学
从初中生心理特点出发谈数学教学
石屏高级中学 李涵
摘要: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初中是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初中的学生一般是十三、四岁,刚从童年进入少年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旺盛时期,思维、感情、性格、爱好等心理状态都有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初中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小学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搞好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使之顺利“过渡”,是进行优秀教学的依据。
关键词:心理特征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教学方法
一、引言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来和坚实的进步。”其中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恰当有效的运用教学方法呢?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但首要的问题就是从学生学习心理层面去探究教学方法最为实际,最为现实。然而在教学和工作中,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焦在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忽视了抓住学生学习心理这一重要角度,那么再多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此文将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如何有针对的进行教育教学。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初中是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的学生一般是十三、四岁,刚从童年进入少年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旺盛时期,思维、感情、性格、爱好等心理状态都有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学生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如认识评价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与他人比高低等,青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成人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2、产生“成人感”
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企图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老师家长平等对待,尤其要求老师父母理解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心,要求有一种“独立人格”。我们要充分利用少年“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发展自尊心和独立性,以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人生与宇宙奥秘的求知欲。
3、思维能力明显发展
青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但是,青少年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学习从兴趣出发,难以恒定持久,经常转变学习目标和人生看法,思维尚未定型。
4、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
逐渐从低级性的单纯天真的情感活动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表现为具有一定群体感,道德感,美感,社会责任感,向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但青少年情感常表现为情绪兴奋高、情绪紧张、情绪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欠成熟,容易波动失控。如果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暴怒,呈现激情状态。男生比女生明显。
三、从中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进行数学教学
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则是未知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平时教学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学教学。否则,教学带有盲目性,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那么,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数学教学呢?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采用逐步深入的教学方法。
初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初中教育是学生由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初中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即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安排。初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一些问题,但还正处于黄金发展期,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思维或者行为,来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培养一定程度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数学是规律性极强的学科,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提前总结知识规律,向学生介绍特殊情况,然后由学生自主推广到一般情况。任课教师必须要对授课内容深刻了解,保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在授课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生活,数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设定相关的生活情境,抓住初中生特定时期的特定心理,通过生活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知识,切身感受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还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凶此应通过直观感性的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及学习的信心。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几何教学而言,初中几何内容复杂多变。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模型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模型思想的建立又非一日之功。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实行专题教学,专题教学对于学生模型思想的建立是非常有效的。要引导学生对于几何学习要善于举一反三,从一方面联想到多方面,对于相似类型的题目要善于学会触类旁通,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化难为易,化整为零。逐渐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早日达到对于一些关键知识点及其敏感的程度,使学生心中建立几种固定的经典几何模型,使学生在看到新题目时能保持淡定自如的心态,更从容的答题。从而到达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浩瀚的数学世界中不再迷失方向。对于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广度的培养,只有思维的广度提高了,学生才会主动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探索,通过问题进行所学知识的消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想法,教师要摒弃经验教育,耐心倾听,让学生保持思维的发散性,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2、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够学会学好知识的前提。任课教师应该建立一种先主动自学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教师授课外加辅助相关练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先提出相关教学目标,并向学生介绍一定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自主思考,这也符合新课标教学的思想。让学生不再只是教师授课的对象,让学生从课堂的旁观者变为实际参与者,通过自主学习和积极主动的思想交流加深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在后期复习阶段,这点尤为重要。后期复习阶段学生都会产生厌烦孤独心理,这时候小组讨论能够很好地解决这心理问题。复习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实现彻底消化吸收,使学习品质由肤浅学习转变为深层次的掌握。教师要避免采用“填鸭式”教育,防止学生厌烦复习。教师要按照学生认知知识的特定规律,建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良好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教师应该采用鼓励的方式,注意学生的内心情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及语气,也可以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有效地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确立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地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地态度,而不动情感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地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地负担。”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绪高昂、智力振奋地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地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位置的练习时,我对学生说:“只要你能说出你的好朋友的前后或左右是谁,我就能猜出你的朋友是谁,不信的话,你们就试试。”这一番话,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兴奋的活动起来。当学生发现老师说出的答案非常正确时,他们就会跃跃欲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像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正是教师应该关心并着重研究的地方,教师备课往往要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但过去大多是从教材内容去分析而很少从学生方面去找原因——产生这方面困难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则很少考虑。为什么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呢?这都是与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等心理过程有关,其中尤其与思维这一心理过程关系最为密切。思维上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大致有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矛盾、思维惰性、思维的单线性三方面。(1)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矛盾
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数学教材内容的抽象性突然增加,要求学生将表象让位给抽象思维,而这时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一时跟不上,这就构成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矛盾.初中代数中“用字母表示数”是个突出表现,初中几何入门课中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造成学生进入中学后成绩的第一次大分化。
(2)思维的惰性
思维过程的惰性是学生学习造成困难的另一重要心理特点,学生的年龄越小,智力越不发达,思维惰性的消极面就越明显。这种消极面往往表现在问题条件只有少许改变,就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学完有理数,教师总要问学生“2+n与 2哪个 数大 ?” 总会有学生认为 2+n大,这样的错误称为停留性错误,而产生停留性错误的心理因素则是思维惰性这一特点。因此教育心理学主张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变式资料,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从而举一反三。
(3)思维的单线性
知识的迁移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迁移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客观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而人的知识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知识经验不能彼此分裂。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越小,智力发展水平越低,能意识到的联系就越少,就表现出思维的单线性。于是,他们在解题时就不善于运用解题所需的全部材料。尽管这些材料在他头脑中是有的,但不经过别人指点或提示,他总想不到,于是就表现出知识的迁移能力极差。在同班的学生中,各人的知识量几乎是相等的,而能力的差异则较大,原因往往在此。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宜随意向学生堆砌知识,而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四、总结与反思
总之,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工具。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新课标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任课教师不能再单单向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介绍,不再只是通过考试这种硬性检测方式来检验教学质量。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