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重点

时间:2019-05-14 10:2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8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8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重点》。

第一篇:08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重点

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章奇志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新的理念、宗旨要求教师进行历史性的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必须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认真思考并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课程给老师带来挑战和机遇的同时,也期待着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如何改变,如何适应新课程、新教法,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和学习资源,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灵活地运用好教材,来完成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的。课堂教学中要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重教知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任何时候“授人以鱼”总比不上“授人以渔”要好。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已经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

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传统师者总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教师要扮演一个居高临下的圣者的角色,这自然就导致了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上下尊卑的关系。教师应该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明白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善于创新。

二、教师不能光喊不做

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于站在“为人师”的高度对学生定目标、提要求并监督执行,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偏离轨道,但从不对自己提出要求,结果不仅学生糊里糊涂,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好。试想一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精益求精而自己的教学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的办公室却要学生打扫;要求学生遵章守纪,自己却总迟到早退;要求学生生活简朴,自己却奇装异服,那他的教育怎能成功,即讲道德的不道德,讲理想的没理想,讲文明的不文明,讲学习的不学习,讲诚实的不诚实,讲奉献的时时刻刻想索取,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去说服教育学生呢?教师的品德、思想、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是一面给学生树立榜样,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作用学生 的灵魂,影响学生的内心世 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开始,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规范,遵章守纪,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教师严谨踏实的教学是学生奋力拚搏的动力源泉。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感染了学生,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奋力拚搏,勇攀高峰。俗话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新课程如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每一位教师都只有把握自己的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收到“双赢”的效果。

第二篇:谈新课程改革重点

谈新课程改革重点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3.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6.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相互分离,缺乏整合。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以选拔为主要的评价取向,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课程管理: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经典真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思想改革 【答案】C。

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答案】A。

3.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答案】A。

4.【判断题】根据我国此次新课程改革,初中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答案】√。

5.【案例分析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中时,接受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慢,以致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老师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一次在班上公然宣称,假如你们当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结果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

诗人臧克家,1930年参加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得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再三拍案叫绝。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最终,成为了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结合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答案要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结合案例适当展开论述)资深讲师提醒大家以上内容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但是经常考查的题型也是变化多样,各种题型都可能出,例子中的经典考题只是列举了真题中的一部分,体现出此处是考查重点,需要考生重视起来,认真备课此处内容,为自己的成功考试添砖加瓦!

第三篇: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是教师,最大阻力也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在这一意义上,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课程与教学系统在空间结构上,是由教师、学生、内容以及环境等四大要素构成。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作为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其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内容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开发者和决策者;对于环境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新课程中所具有的新学生、新内容和新环境的条件下,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以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创新和发现。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迁,通过教育与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变革着教育这种特殊社会活动内容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师的角色正在产生根本的变化,要求教师角色实现转换。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内涵是课程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结构是“综合化”“平衡性”和“发展性”;课程内容是“现代化”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到经验”;课程实施是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等。基于这些,教师就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在一般意义上说,教师与任何人一样都是学习者。正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而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在“知识爆炸”的背景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观念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角色。首先,知识陈旧率加快。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增长,已经使得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成为历史,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摧毁了“教师是知识垄断者”的基石。这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就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转换为持续的学习。其次,学习型社会的兴起,信息时代的到来孕育了学习型社会。组成这样的社会,需要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

型家庭和学习型学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教师无论在家里作为父母,在社区作为公民,在学校作为教师,都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最后,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从20世纪中期萌生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演变出了全民教育,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于是,教育再也不是阶段性的了,教育已经演变成了从“优生优育”到“胎教”,包括学校教育、在职教育、老年教育一直到死亡教育的终身教育了。教师被自觉不自觉地放在了终身教育的体制里了,不管愿意不愿意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

二、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意味着通过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互动,教师在作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所以是学生的引导者。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角色,包括引导学生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的已不是获得多少已有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经验过程中的新的、独特的体验。这是教师无法传授的。然而,体验是在学习探求中的体验,这样特定的学习探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和举足无措的,对教师来说则是掌握了的和熟练的,所以教师应该而且能够给予学生以引导。就一般意义上说,教师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形成健身智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心智慧。健身智慧,是人在身体及其各个部分生长发育和人格及其各种因素的发展中,建构并保持协调和谐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自觉状态,分为健身智慧和健心智慧。在中小学,孩子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历着人生道路的认识、选择和定向。教师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是全面而艰苦的,其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与自己条件相符合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养成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信心和恒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从而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三、教师成为团体的领导者。新课程强调建构民主的管理模式在学校推行分散式领导,而不是把学校命运都寄托在校长一个人身上。教师和校长可以象同事一样合作工作,对学生的管理模式遵守民主信仰原则,并且对学校和自身的实践会作出批判性的研究。在中小学,教师作为学校的带头人给它带来灵感及方向,因为教师更了解课堂上的情况,更能鼓励学生,更能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更能把学校创造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社区。毫无疑问,教师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也是建构新课程的关键。首先,教师是团队成员。在学校里,教师一旦获得自主权,就要象团队成员一样携手工作。教师应把整所学校,而不应仅仅是他所教的那个班作为学习知识的场所。事实上,在那些教师不仅仅在每个课堂里出色地教书,而且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学校里,学生学习的成效的确最佳。教育实践要求和强调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教师之间合作可以使教师的兴趣大

大提高,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作为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学校应在学年初和学年末都留出几天时间供教师们在一起讨论教学工作,教师每周碰一次头。其次,教师是师长。在中小学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指路人,也是学生的师长,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学习,去严谨地、创造性地思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把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教育就是要培养动脑筋的习惯。最后教师是学者。中小学教师都是学校大家庭的成员,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位学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不断的更新知识。这看上去是显而易见的。一所学校的活力最终是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活力体现的。所以学校应该把对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应当提倡每年都留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师更新知识研讨班,让教师们自己对研讨的内容和讲座进行规划安排。

四、教师是文化的创造者。教育文化学揭示,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动因之一。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人的创造性地培养和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和发展上的独特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从而为文化的更新、变革提供源泉。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文化变迁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他们不仅传送着系统化了的知识、观念,而且在创造文化的职能上也显得日益突出。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出大学既是国家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教师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传统基础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就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扮演新的角色。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那教师就无法满足网络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的转换与重塑,才能以更好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勃的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从而真正建立起新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公民。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3、《创造教育手册》 朱作仁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4、《教育学》 王道俊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下思想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发挥学生个性,兼容多种教学方式的新型教学观念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新课程的实施与对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决定着21世纪教师的教育行为。

关于教师的定义,我国的《教师法》第三条这样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当好一名符合要求的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由 “课堂的主宰者”转为“平等的交流者”

在传统的灌输教育下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教师是一切活动的中心,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主动权始终在老师手里,教师主宰着课堂。没有民主平等,常常板着脸孔,以先知先觉、教室中的家长、知识上的权威自居,造成教学呆板枯燥,没有一点生气。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教师课堂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教学常常是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一点在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造成学生没有一点主动性,灵活性,成了一个个机械的木偶,书呆子。我觉得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技巧,而不是把学生变成只是集装箱。如果这样,教育生产的产品只能是复制品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社会、国家又怎么能有进步、发展呢?

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民主平等意识,给每一位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使用民主的教学策略和原则,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其实,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教师。”时代呼唤教师一定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和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中一起合作、探究、生成某个知识。并会用某个知识解释分析个人、社会、国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由“课程的执行者”转为“课程的建设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堂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参考资料、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师知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

执行者,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实施中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一门德育课程,若是脱离了实际生活,离开了学生,回避现实,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没有乐趣,也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3、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21世纪已经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二人本位。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4、由“学生的管理者”转为“学生的引导者”

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要在教师的管理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很少受教师的关注。学生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生产的相同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教师大多没有承担起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的作用,而是充当了学生的管理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已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对待。

5、由“教学的模式化”转向“教学的个性化”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课改没有现成的模式,课改也不允许恪守固定的模式,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模式、排弃模式。举一例:习武之人习武前期必须严格学习固定的招式(招式即武的模式),而后再活用套路,方能达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引一名言:学我者活,类我者死(叶圣陶)。通观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良师,他们各有自己的教育风格,这些风格均体现于各自的教学模式。

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各有长短。新课改理念出台后,人们往往认为发现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课程目标中强调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是“革除”,而是“改变过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两个维度,并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观点:发现学习既可是有意义的,也可是机械的,同样,接受式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学生获得的大量学科知识主要是来自于通过适当设计的有意义的讲授教学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讲授式学习省时、高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因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应以是否是进行有意义学习为标准,而不能依据“是发现式学习还是接受式学习”。

不难看出,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那种教师躲避课上精讲的引导做法,那种领导规定教师上课讲解限定时间的做法显然都是缺乏理性的,是对课改有危害的。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及早认清21世纪以及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能够保证未来中国人才培

养的质量,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岚,《给政治老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模块一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不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

三、教育技术的定义

1、关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大致将它们分为两大体系: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

2、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3、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实际上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主要体现这两方面的要求。

4、教育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5、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

四、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网络化 2.多媒体化

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 多重感观刺激。② 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③ 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④ 使用方便、易于操作。⑤ 交互性强。3.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 4.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5.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模块二

一、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

二、教学设计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具有如下特征:

三、教学系统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情境创设(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5)自主学习设计(6)协作学习设计(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2.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的研究

(1)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

(2)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

(3)沉思型与冲动型

3.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

(1)内控与外控

(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 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境-陶冶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 2.自主活动

3.总结转化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动作定向2.参与性练习3.自主练习4.技能的迁移

五段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步骤是: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能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所以在实践中长盛不衰,至今仍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其缺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九段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由这样几个步骤组成:(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合作学习

(5)效果评价。

一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模块三

教学媒体环境是指为“教”与“学”过程提供必要环境的硬件设施,包括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系统,以及语言实验室、微型(微格)教学系统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教育信息传播的通道,为学习者提供对媒体进行有效控制的界面,以及呈现各种媒体所包含的教学信息。教育资源环境包括图书馆、学校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以及Internet等

一、媒体的共同特性:

1.固定性 2.扩散性 3.重复性 4.组合性 5.工具性 6.能动性

二、教学媒体的特性:

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2.重现性: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3.接触性: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4.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它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1.按照媒体使用时用“电”与否,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2.按照媒体的制作方式,可分为印刷和非印刷两大类。

3.按照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分为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等4类。4.从传递信息的范围来看,可分为有限接触和无限接触等两类。5.从能否及时反馈信息来看,可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类。

6.从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实物型、模拟型和符号型等三类。7.从使用者对媒体的可控性来看,可分为可控型、基本可控型和不可控型三类。

8.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教学辅助媒体和学生自学媒体。自学媒体是指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可进行自学的媒体。

9.按媒体呈现的形态,罗纳德·安德森(Ronald.H.Anderson)将媒体分为10大类:

听觉媒体、印刷媒体、听觉-印刷媒体、静止图像投影媒体、听觉-静止图像投影媒体、活动视觉媒体、有声活动视觉媒体、实物媒体、人类与环境的资源、计算机。

10.根据教学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综合媒体等5类。

非投影视觉媒体又称为传统教学媒体,包括印刷材料、图画、图示材料、模型和实物等。投影视觉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听觉媒体包括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视听觉媒体包括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激光视盘机(影碟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综合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上述仅简介了部分教学媒体的分类法,可见名目繁多,我们可以按使用与研究工作的需要,选用那些最有用的分类法去应用。

模块四

一 信息化教学资源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教学资源——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资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信息化教学资源——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媒体特性

1、呈现力

2、重现力:即对信息的重现能力。如书本可以反复阅读,录音、幻灯片可以反复重放。当然有些媒体不具备良好的重现特性,如,现场的无线电广播与电视广播。、传播力:任何媒体都具有扩散的传播性,以各种符号形态把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只是不同媒体在传播的范围上各有差异。、可控性 : 即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5、参与性: 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包括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3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处理数字化 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 显示多媒体化 媒体非线性组织 传输网络化 良好的交互性 教学过程智能化 信息结构的动态性 探索性 4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

作为学习对象/作为演示工具/ 作为交流工具/ 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提供资源环境 /作为情境探究和发 现学习的工具 /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 /作为合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作为评价工具 /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内容符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最小代价原则

判断一个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看它能否将所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呈现给学习者。除了遵循以上原则外,还应运用心理学原理,尤其是视听心理学原理和规律。二 多媒体素材及其存储格式 多媒体素材及其存储格式

1、文本

doc——Microsoft Word字处理软件所使用的文件格式。

txt——纯文本文件。Windows系统的“记事本”就是支持txt文本的编辑和存储工具。

2、图像

bmp——位图文件,一般不压缩,因此文件比较大。需转换成其他格式再使用

jpg——采用JPEG压缩的图像格式,文件比较小,是目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一种图像文件格式 gif——图形交换格式文件。压缩比高,文件小,网络上使用广泛 png——流式网络图形格式

tif——标记图像文件格式(TIFF)。TIFF 格式(文件扩展名为.tif 或.tiff)可以制作质量非常高的图像,因而经常用于出版印刷

3、动画

gif——图形交换格式文件,压缩比高,文件小,可以同时存储若干幅静止图象进而形成连续的动画。网络上使用广泛

swf——Flash动画文件。交互能力强,可导入声音等多媒体,创作方便,文件小巧。

4、音频

wav——标准的windows声音文件

mid——乐器数字接口文件。MIDI数据不是声音,而是以数值形式存储的指令。文件很小。

mp3——以MPEG Layer 3标准压缩编码的一种音频文件格式。压缩率高且音色和音质还可以保持基本完整而不失真

wma——微软开发的用以替代mp3的音频格式文件 ra——real audio流媒体音频文件

5、视频

avi——windows视频文件 wmv——微软开发的视频文件格式 mpg——mpeg视频文件 dat——vcd中的视频文件 vob——dvd中的视频文件

rm——Real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又称为实媒体(Real Media)或流格式文件

mov——Quick Time 文件。具有较高的压缩比率和较完美的视频清晰度等特点,但是其最大的特点还是跨平台性,即不仅能支持MacOS,同样也能支持Windows系列。其他常用文件格式

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幻灯片)xls——微软excel电子表格 htm/html——internet网页文件 eml——电子邮件文件

rar、zip——压缩文件。用winrar解压后方可使用 exe——可执行文件。程序安装一般选择此文件

第五模块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处理基于网络的素材资源的收集

1、使用搜索引擎

如百度:http://www.xiexiebang.com 谷歌:http://www.xiexiebang.com

2、在专有网站下载

如素材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精品教育资源城:http://www.xiexiebang.com教学资源基地:http://www.xiexiebang.com

模块六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

一、课件的定义:

课件是在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

二、积件的定义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运用教学资源整合的教学软件系统。

三、课件的分类

(1)按使用对象分:助教型和助学型(2)按教学环境分:单机型和网络型(3)按表现形式分:演示型和交互型

目前常用的课件主要有: 交互型的多媒体课件、助教型的演示课件、助学型的网络课件

四、课件开发与应用时存在的一些误区:

1、试图用计算机替代教师

2、将家教类、远距离教育类软件与课堂教学软件错位

3、计算机程序设计与教学的关系不清

初步了解课件开发工具1.助教型演示课件开发工具:PowerPoint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Authorware、Flash 3.助学型网络课件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

模块七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价

教学前的准备性评价准备性评价,又称诊断性评价,准备性评价通常运用所谓的“摸底测验”的方式来进行。涉及内容有: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前一阶段教育中知识的储备总和;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等。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为设计一种可以排除障碍的教学方案,是识别那些高出或低于零点的学生,这样就可把他们分置在最有益的教学序列中。

教学进行中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来进行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成败情况,获得教学中的连续的反馈,作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

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1、教学功能

2、诊断功能

3、调控功能

4、激励功能

5、导向功能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基准分类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绝对评价是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再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的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优劣。

2、按评价功能分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分类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一种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

定量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来。

以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通常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

五、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⑴自我调节式评价⑵计算机辅助测验⑶电子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的反思、论文等,形成一个反映其成长足迹的档案袋。

模块八

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2)科学性(3)技术性(4)艺术性(5)经济性。“说课”说什么说课是行业间业务交流的一种活动,它不同于教案和教学活动。说课要说清楚说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怎么学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等。教师说课时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求。(3)说清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5)教学过程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

说课与授课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其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某一课题的教材。不同处在于:1.目的不同

2.内容不同

3.对象不同

4.方法不同 1.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和目标(2)说学习者特征(3)说教学思想(4)说教学过程(5)说评价 2.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⑴ 教学目标分析⑵ 情境创设⑶ 信息资源设计 ⑷ 自主学习设计⑸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⑹ 学习效果评价⑺ 强化练习设计

建构主义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 补充: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指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 三种教学设计: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传统)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

3、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下载08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08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新课程的学生评价改革

    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目......

    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曹靖华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4期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

    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2005-6-9 10:02:30 来源: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摘 要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

    谈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

    谈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摘要】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内涵包括:一、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

    谈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5篇)

    谈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 靖边县席麻湾中学张岗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素质教育的含量。但要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

    教师与新课程评价改革[推荐五篇]

    谈教师作为发展性评价主体的作用 [摘要] 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部分教学案例,对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在新课程评价改革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教师可通过揭示学生学习成就和引导......

    我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转变*

    我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转变 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 姚汉东 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生在历次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多次斩获大奖,但是,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奖以来,还没......

    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与困惑

    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与困惑 永年县实验小学秦自秀 新课程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 都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