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律师提醒:隐名出资中出资人权益的保护
律师提醒:隐名出资中出资人权益的保护
【文章导读】:隐名出资是指一方(隐名出资人)实际认购出资,但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出资人却为他人(显名出资人、显名股东)的法律现象。隐名出资在实务中并不罕见。隐名出资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基于规避法律对某些投资限制的需要,有的是因于出资人不愿意履行股东义务。如我国的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对投资领域、投资主体、投资比例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如国家机关不得开办公司,外方投资不得低于某一比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得超过50人等。为规避这些限制,有些出资者采取隐名的方式进行投资。又如有些个人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没有精力,不愿意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法人治理,就用隐名出资的方式,享受投资利润而让他人代自己行使股东权利、履行相应义务。隐名出资的主要特征是实际出资人与股东权利的享有者相分离,而我国《公司法》为基础的公司法律制度所确立的一系列股东权利保护机制,主要是以假定出资人就是公司股东为前提的,出资人出资权利的享有是以成为公司股东为基础的,所以隐名出资会存在许多法律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隐名出资人和显名出资人之间协议缺失的法律风险;隐名出资人和显名出资人之间协议约定事项不完善的法律风险;协议效力不被确认的法律风险;显名股东擅自转让其名下股权的风险;显名股东名下股权被司法冻结、强制执行的风险;涉及第三人交易引起的法律风险等等。
一、隐名出资人和显名股东之间的协议
隐名出资人虽然实际出资但并没有取得公司股东身份,因而不能直接向公司要求享受投资权益。在司法实务中认定是否享有股东权利需要公司是否发放出资证明、是否制备股东名册,是否向公司登记管理部门登记等形式要件,隐名出资人为了通过显名股东向公司享受投资权益,并监督约束显名股东的行为,必须与显名股东签定内容完备的出资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出资比例、利益分配问题、纠纷解决方式、双方的责任划分等事项。隐名出资人和显名股东之间的协议,是解决双方之间法律问题的基础,应当完善、明确,尽量避免因为约定不明、约定内容本身存在歧义等问题。同时要尽量避免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合同法》规定的无效情形,否则出资协议将没有法律效力,得不到法律保护。
二、投资权益归属争议的处理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明确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见当投资权益归属发生争议时,隐名出资人只能依据其与显名股东(名义出资人)之间的协议向对方主张权利。因为隐名出资人并不是公司认可的股东,并不直接与公司发生股东权利义务关系,所以隐名出资人不能直接向公司要求享有其出资权利。当然,隐名出资人可以向公司说明其实际出资的事实,并经过公司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将其变更为公司股东而享受股东权益。但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法律不予支持。
三、显名股东未经隐名出资人同意的股权处分行为的法律效力
隐名出资人虽然实际出资,名义股东具有成为公司股东的一切形式要件,具有公示效力,但其权利的来源是基于隐名出资人的出资行为,所以显名股东对股权的处分行为必须征得隐名出资人同意或追认。未经隐名出资人同意,显名股东对股权的处分行为属于典型的无权处分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即在股权处分后如果显名股东完全享有了股权或者征得了隐名出资人的同意,其处分行为有效,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然而,隐名合伙人只能依据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的合同关系享有出资权益并约束名义出资人的行为,这种合同关系不具有公示效力,不能约束合同当事人之外的善意第三人。股权属于财产权利的一种,其转让和取得同样适用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即使显名出资人处分股权的行为没有法律效力,只要受让人不知道隐名出资的事实,显名股东也已经完成了有关交付、登记事项的,受让人可以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相应权利,隐名出资人只能向名义出资人主张权利。对此,《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予以明确规定: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有关规定处理。名义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实际出资人损失,实际出资人请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四、显名股东名下股权被司法冻结、强制执行时隐名出资人的异议
股权登记在显名股东名下,将导致股权可能在诉讼程序中作为显名股东的财产而被司法冻结或强制执行,对此,隐名股东是否有权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否将股权排除在显名股东的个人财产之外,《公司法》和相应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此种情形下,隐名出资人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提出异议。显名出资人并不完全享有股权,此股权的实际权益由隐名出资人享有,因此不能将股权认定为显名股东的个人财产,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隐名出资人的异议,并解除相应的冻结、强制执行措施。
五、隐名出资人与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和担保问题
对于隐名出资人与公司的交易行为是否适用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定,《公司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隐名出资人虽然不直接行使股东权利,但完全可以通过显名股东的行为渗入公司的组织管理,当出资达到一定比例,隐名出资人完全可以通过显名股东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可见隐名出资人与公司之间具有关联关系。隐名出资人与公司的交易行为、担保行为都应当适用法律关于关联交易的规定。如果隐名出资人通过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利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担保问题,《公司法》规定:公司为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接受担保的股东或者受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表决。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公司为隐名出资人提供担保的,应当适用《公司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表决,因为显名股东不过是代隐名出资人行使股东权利,并受隐名出资人支配,所以显名股东不具有表决权。经出席股东会议的股东所持有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的,公司才能为隐名出资人提供担保。
综上所述,隐名出资不只涉及到出资人权益保护的问题,也要防止出资人利用隐名出资的方式规避法律规定、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对于隐名出资的各种利弊和法律风险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免遭受风险,引发纠纷。
第二篇:拆迁中的权益保护
拆迁中的权益保护-做北京最好的拆迁律师
一、发布拆迁公告阶段
拆迁始于拆迁公告的公布,自这一时刻起,您就应该开始注意自身权益的保护。在这一阶段,您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一)认真阅读公告内容
(二)确定拆迁许可证的合法性
合法的拆迁许可证需要具备以下证书及文件:
1、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国有土地使用批准文件;
4、城市房屋拆迁资格证书;
5、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文件;
6、拆迁计划,包括项目基本情况、拆迁范围和方式、搬迁期限、工程开工和竣工时间等 ;
7、拆迁方案,包括被拆迁房屋状况、补偿款和补助费预算等。
(三)拆迁范围确定后,在拆迁范围内您应注意暂停办理下列事项:
1、新建、改建、扩建房屋;
2、房屋租赁;
3、改变房屋、土地用途。
如果您的房屋所在的是集体土地,将停办:
1、新批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
2、审批新建、改建、扩建房屋;
3、办理入户和分户,但因婚姻、出生、回国、军人退伍转业、经批准由外省市投靠直系亲属、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等原因必须入户、分户的除外;
4、核发工商营业执照;
5、房屋、土地租赁;
6、改变房屋、土地用途
二、商谈和协议签署阶段
(一)明确拆迁建设项目的性质
在此阶段,您首先应该明确您的房屋涉及的拆迁是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房屋拆迁还是经营性建设项目房屋拆迁。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两种不同的拆迁有着不同的规定。
(二)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依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拆迁人应当与您订立拆迁补偿安置书面协议。您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产权调换。选择货币补偿的,协议应当规定补偿金额、付款方式、付款期限、搬迁期限和违约责任以及约定的其他条款;选择产权调换的,您与拆迁人还应当就房屋位置、房屋面积、差价结算、房屋承租人的安置等订立协议。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您应当办理房地权属注销登记手续。如果您利用宅基地内自有房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持有工商营业执照,拆迁人除应对您予以补偿、安置外,还应当适当补偿您停产、停业的经济损失。
因拆迁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经济损失的,拆迁人应结合被拆迁房屋的区位和使用性质,按照规定标准给予您一次性停产停业综合补助费。
如果您的房屋为公益事业用房,拆迁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城市规划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给予货币补偿。
在拆迁补偿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您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保护,但如果您被拆除的房屋是违法建筑或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您将不能得到补偿;您的房屋属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您仅能按照重置成新价结合剩余期限得到适当补偿。
(三)评估
在拆迁中您的补偿款的取得要以评估的结果作为依据。对于评估,您需要了解以下要点:
实行货币补偿的,将根据您的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 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确定。您的房屋的房地产市场评估价包括房屋的重置成新价和区位补偿价。拆迁人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以下简称评估机构)对您的房屋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区、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您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持您委托的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向区、县国土房管局提出申请,由区、县国土房管局指定评估机构复核,并按复核结果补偿。评估机构复核的费用,由过失方承担。市国土房管局按照国家有关评估机构资质管理的规定会定期公布符合规定条件的评估机构名录。
(四)出租房屋拆迁中所有人、承租人与拆迁人关系的处置
出租房屋的拆迁,将涉及房屋所有人、承租人与拆迁人关系的处置问题。作为房屋所有人或承租人,您需要对以下内容给予关注:
拆迁租赁房屋,所有权人与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的,或者所有权人对房屋承租人进行安置的,拆迁人对所有权人给予补偿;所有权人与房屋承租人对解除租赁关系达不成协议的,拆迁人应当对所有权人实行房屋产权调换,产权调换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所有权人应当与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订立房屋租赁合同。
拆迁租赁房屋实行产权调换,拆迁人提供的产权调换房屋在规划市区内(在规划市区外的房屋拆迁除外)、与原房屋价格相当并且使用面积不低于原房屋使用面积的,所有权人、房屋承租人应当服从。
拆迁执行本市规定租金标准的私有出租房屋,拆迁人给予补偿,房屋承租人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城镇私有标准租出租房屋问题的有关规定搬出。房屋承租人搬出确有困难的,拆迁人可以给予资助或者提供房屋临时安置。
(五)公房的拆迁
如果您的房屋属于已购公房,您应关注以下对已购公房的特别规定:
拆迁已购公有住房,拆迁人应当按照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市场评估价对您给予补偿,政府对您不再提供经济适用住房。您的住房超过房改政策规定的标准的,拆迁人应当扣除超标部分的补偿款中属于应当上缴财政或者返还原售房单位的部分,并分别上缴或者返还。
(六)产权不明的房屋
拆迁产权不明确的房屋(包括在区、县国土房管局公告的搬迁期限内产权仍未明确的),或所有权人下落不明或者在拆迁公告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答复的,经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由拆迁人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给予货币补偿后先行拆迁。补偿款由拆迁人向公证机关办理提存公证,并将被拆迁房屋的有关 证明文件交区、县国土房管局保存。
(七)拆迁补偿之外可获得的费用
私有房屋和已购公有住房的自住人、执行本市规定租金标准的出租住房的承租人住房确有困难的,拆迁人应当支付搬迁补助费。
拆迁住宅房屋的,搬迁补助费根据原住房建筑面积和规定的补助标准计算;拆迁人负责搬迁的,拆迁人不再支付搬迁补助费。
拆迁非住宅房屋的,搬迁补助费包括:
(一)设备搬迁、安装费用。
(二)无法恢复使用的设备按照重置价结合成新结算的费用。
被拆迁私有房屋和已购公有住房的所有权人或者租赁房屋的承 租人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届满前搬迁的,拆迁人可以给予提前搬家奖励费。
拆迁住宅房屋,搬迁补助费根据被拆迁正式房屋的建筑 面积计算,城、近郊区按照每平方米20元补助;远郊区、县按照每平方米15元补助。由拆迁人出车搬迁的,不予补助。
拆迁非住宅房屋,其设备搬迁和安装费用,按照被拆迁正式房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25元计算 ;无法恢复使用的设备,按照设备重置价结合成新给予补偿。被拆迁私有房屋和已购公有住房的所有权人或者租赁房屋的承租人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届满前搬迁的,提前搬家奖励费按照提前的日期计算,城、近郊区每户付给500元至5000元;远郊区县每户付给200元至2000元。
因拆迁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经济损失的,对您会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使用性质,按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元至1500元给予一次性停产停业综合补助费。
属出租非住宅房屋的,对承租人的停产、停业损失,按照双方协议约定给予补偿 ;双方没有约定的,参照前款规定的标准对承租人给予适当补偿。
三、执行、强拆阶段
如果您与拆迁人不能在拆迁期限内达成补偿安置协议,您的房产将可能进入强行拆迁阶段,在这一时期,您与拆迁人的之间的矛盾冲突将白热化,您应特别关注自身利益的维护,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
(一)达不成补偿协议申请裁决
如果在区、县国土房管局公告的搬迁期限内,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自搬迁期限期满之日起至拆迁许可证规定的拆迁期限届满之日前,您可以向有管辖权的裁决机关申请裁决。
(二)听证程序
本市城市房屋拆迁中,未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户数超过项目拆迁总户数的40%的,区、县国土房管局在受理裁决申请前,应当组织听证。
(三)拆迁现场您应注意:
强制拆迁的执行评估、拆迁和房屋拆除施工工作人员(以下统称现场工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胸卡上是否注明项目名称、受托单位名称、上岗人员的执业资格证书号(包括估价人员的估价师证书号、拆迁人员的岗位证书号等)。拆迁现场是否公示了以下内容:
1、拆迁许可证;
2、拆迁范围;
3、拆迁基本法规、规章;
4、拆迁评估补偿和补助费基本标准或确定办法;
5、评估单位资质证书、评估工作人员名单及估价师证书号;
6、拆迁单位资质证书、拆迁工作人员名单及拆迁岗位证书号;
7、拆除施工单位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及拆除施工人员情况;
8、拆迁工作流程;
9、拆迁工作纪律;
10、拆迁文明规范和拆迁文明用语;
11、按照规定依您要求予以公示的拆迁估价初步结果。
拆迁现场各受托单位是否坚持规范服务和文明拆迁,不使用威胁、恐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
对已签订拆迁协议并腾空的房屋实施拆除时,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切实减少对现场未签协议单位和住户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不良影响。严禁采用恐吓、胁迫以及停水、停电、停气、停暖、阻碍交通及上门骚扰、砸门破窗等手段,强迫搬迁。
理部门拆除或者迁移相关市政设施,或者因工程需要并经市政管理部门批准确需先行拆除或者迁移相关市政设施,导致拆迁现场未签协议的您临时停水、停电、停气、停暖或者阻碍交通的,应当事先告知,并尽快采取架设临时管线或者其他措施予以恢复,尽量减少对现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拆迁人是否组织拆迁单位、拆除施工单位,按照先搬迁腾房,后拆除施工的原则,严格执行工作流程。
除经依法裁决并由人民法院或者区县政府强制执行外,在未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先行拆除您的房屋。
四、行政及司法救济阶段
迁中的权益受到侵害之时,您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寻求行政和司法救济途径,以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行政及司法救济,您需要了解以下要点:
(一)行政救济
国土房管局公告的搬迁期限内,拆迁人与您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自搬迁期限届满之日起至拆迁许可证规定的拆迁期限届满之日前,您向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区、县国土房管局申请裁决。裁决机关会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裁决。
在行使行政救济过程中需要您注意的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决机关将不会受理:
1、已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
2、搬迁期限未满,或者已超过拆迁期限的;
3、非因拆迁补偿安置事项申请裁决的。
确定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外,同一拆迁项目已裁决居民户数超过拆迁范围内居民总户数5%,拆迁人再申请裁决的,裁决机关也可以不予受理。您申请裁决时,应当向裁决机关递交裁决申请书,并按被申请人人数提交申请书副本。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申请人、被申请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所,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2、裁决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
3、申请日期。您应当在申请人处签名或者盖章。
(二)司法救济
裁决不服,您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应注意的是,拆迁人已向您提供房屋的,将不会停止拆迁的执行。
拆迁,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多方利益,涉及纷繁复杂的法律法规。在这一庞大、复杂的工程中,因拆迁户和开发商、拆迁户和政府的“权利”、“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利益争议而引发的冲突层出不穷。如何保障相对弱势群体的拆迁户的合法权益是您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赵律师作为法律职业者应尽的职责!
第三篇:浅谈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
浅谈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我国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消费方式,以其快速便捷,节省时间,节约成本的优点受到广泛青睐。然而,由于网络环境的制约,网络监管不力,相关立法不完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等方面的原因,网络购物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消费者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维权较为不易。因此需要提出应对策略,建立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以促进电子商务以至于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对策
一、网络购物的优点
网络购物就是出卖人通过网络媒体发出要约并交付标的物、买受人对要约做出承诺并支付价款的一种商品交易方式。CNNIC在其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我国有17·9%的网民在半年内有过网络购物经历,在浏览过购物网站的网民中,有29·6%的人在半年内有过网络购物经历,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被访者中有超过90%的人今后会继续进行网络购物;有63·7%没有购物经历的网民表示今后会尝试网络购物。[1]作为一种新兴购物方式,网络购物与常规购物方式相比自有其优点。
第一,节省时间。传统购物方式中,消费者需要亲临店铺选择商品,过程繁杂,时间花费较多。有了互联网,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逛街”,选择自己中意的商品,既省时又省力。
第二,节约成本。网络购物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实体店铺相比减少了不必要的费
用支出和中间商,因而商品价格往往更加便宜。消费者借助网络载体,在获取大量商品交易信息的同时也减少了出行交通等额外费用。
第三,选择广泛。网络购物中商品种类丰富多样,给消费者增加了选择比较空间,消费者可以获得大量的商品信息,买到当地市场没有的商品。
第四,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有了互联网,消费者可以在家24小时随时进行购
物,不受传统购物中实体店铺营业时间的限制,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跨国购物,买到国内市场没有的商品,不受地域的限制。
二、网络购物的风险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及网络购物自身的独有特点,网络购物也存在较大风险,会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侵犯其合法权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消费者的知情权难以得到保证: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难以实际接触到商品,只能依靠商家在网上提供的相关商品描述和照片,获取有关商品的部分信息。然而,一些商家常常会虚假宣传、夸大其词,商品实际品质与所宣传的相去甚远,甚至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使消费者的权益严重受侵害,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二)商家的信誉不能保证:
由于网络购物中多数消费者都是支付货款在先,商家送货在后,因此,商家收到货款后,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的行为时有发生。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根据卖家的信誉值决定购买其商品,信誉值越高证明风险越小,信誉值往往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依据。但随着如淘宝网销售的发展,一些不良商家便走起了旁门左道,一些刷信誉值的软件应运而生,可以凭空增加卖家的信誉值,消费者真假难辨。[2]
(三)售后服务不能保证:
网购中出售的商品往往不开具发票或其他的相关的凭证,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有些商家会以种种理由拒绝退换货,就算同意退换货经常也要消费者自己承担运输费用以及因退换货造成的其他损失,这大大增加了购物成本和风险。而且这种网络购物的售后服务不为我们亲眼所见,透明度信用度较差。
(四)举证较为困难:
在各大网站中我们可以看到卖家“假一罚十,假一罚万”等保证,但是如果一旦发生纠纷,往往需要消费者举证,而消费者又很难找到鉴定部门去鉴定商品的真伪,即使能找到,鉴定的费用也需要消费者自己支付。[3]所以,很多消费者也因此放弃了追偿的权利,吃了哑巴亏,尤其是在所涉及的商品标的额较小的情况下。
三、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在我国,网络购物是近年来的新兴事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蓬勃发展。由于受网络环境、政策法规、消费者意识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当前的网络消费环境较为混乱,消费者权益经常受到侵犯,主要变现在以下方面:
(一)相关立法尚不完善:
由于网络购物是近年来的新兴事物,我国相关立法还未跟上其发展速度。除了 2004 年 8 月 28 日颁布的《电子签名法》外,其余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信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并未直接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作出明确的规定。直到 2007
年 3 月,商务部发布了《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对网上交易参与双方主体的认定、网上交易的基本原则、网上交易参与方规范行为等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意见》中规定从 8 月 1 日起,利用互联网从事电子商务经营活动的主体,均应依法登记注册,在领取营业执照后才能开展经营。已办理营业执照的企业或者个体户所开的网店,如超出原登记注册经营范围,也须办理相关变更登记。《意见》同时列举了 3 类无需登记注册的电子商户。[4]该意见的发布使得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环境进一步得到规范。然而由于其条款过于原则性、缺少具体实施细则,并未取得很好的成效。
(二)政府监管不力:
网络经营的监管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它涉及互联网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等,虽然淘宝网等网站都在页面上提醒用户,应按照国家的税收规定向相关部门缴纳税款,但实际情况是工商部门的管理对象是商户,所以他们确定管辖权的划分标准是侵权人实体店所在地,他们只负责管理在本地区工商局获得营业执照的商户,因而出现了网络经营监管的“真空地带”;其他相关部门在此事宜中也未被提及。[5]
(三)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往往不验证交易方身份,不保留交易记录等,防范风险的意识较差。由于网络交易的远程特点,很多受骗者往往抱以“认栽”心态一弃了之,即使是投诉举报的,也多因为无法充分提供交易对象的基本情况而导致案件根本无从调查,使执法监管处于两难境地。法律的缺失和保护意识的淡薄,使网络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产生大量的纠纷。如何更好的保障网络交易的发展,保护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网络消费者在遭受侵权后迅速、方便的寻求救济,这成为了立法面临的新问题。
四、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完善有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涉及到网络购物方面的纠纷主要依靠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等法律调整,而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网络购物的特殊性,使得这些法律法规针对性差、适用性不强,甚至在处理一些网络购物纠纷案件时束手无策,极大的滞后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所以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定,就商家与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纠纷处理机制、赔付途径等做出明确规定。
(二)建立并建全网上交易信用体系:
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时,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商品的图片资料、网上广告与卖主交流,具有虚拟性。由于多采用网上银行转账汇款等进行交易,而且多数没有发票等购物凭证,一旦上当受骗,投诉相当困难,维权较为不易。[6]因此,亟需建立健全网上交易信用体系,将买家和卖家双方的交易信息进行汇总,形成个人诚信记录的一部分。今后,不诚信交易的买方、卖方都有可能被列入“恶意欺诈黑名单”,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通报,阻止其交易,以此维护网络消费市场的良好环境,对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三)加强网络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购物中,消费者首先要培养和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尽量选择正规的、知名的网站和网店。因为知名的网站、网上商店一般都在工商部门注册和备案,其运营处在监管之中,一旦发生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工商部门可以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在决定网络购物消费前,应通过电话、网络对经营者情况进行了解,如工商登记、信誉情况、经营规模及送货方式等,只有在确认主体合格、信誉度好时,才宜进行网络购物,并且应尽量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最后,应当特别注意保存好电子证据及相关资料,如发现货品有质量问题,应及时向公司所在地消协或工商行政部门投诉、举报。当发现被诈骗时,应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向公司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报案。
结语: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树立消费者信心以及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有效地限制、避免欺诈和不公平商业行为的出现。所以,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的保护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采取措施完善相关立法,改善网络消费环境,加强监管,构建合理有序良好竞争的网络消费市场,实现网络经济的腾飞,跨入互联网经济时代。
注释: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2008年版.[2]李佳楠.《浅析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与社会》.2010年7月上.[3]曹云倩.《浅谈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与社会》.2009年7月下.[4]王利明.《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5]高富平.《在线交易消费者保护法律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6]闾燕.《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分析》.《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4月第2期.
第四篇:长宁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律师志愿团成立大会在长宁区现
5月26日,长宁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律师志愿团成立大会在长宁区现代职校隆重举行。市司法局副局长桂晓民同志、区委副书记朱英磊同志到会并讲话。市法律援助中心,区文明办、区公安分局、区法院、区检察院等部门领导,区人大、区政协相关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法学院的学者,区属18家律师事务所受聘律师以及本区部分中小学校长、各街道(镇)青保老师、团干部、妇联主席、青少年事务社工等近200人出席会议。
该律师志愿团成立标志着长宁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专业化队伍的形成,其主要职责包括:办理由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对涉及未成年人案件进行庭前调查并对违法未成年人进行帮教;义务担任长宁区中小学青少年维权法律顾问,适时到被聘任的学校、街道(镇)为师生和家长举行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
会上,与会领导向31位律师志愿者颁发了聘书。律师代表、周桥街道妇联主席、现代职业学校副校长分别进行了发言。
市司法局副局长桂晓民指出,未成年人是被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是法律援助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律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与各中小学和社区结对,为未成年人维权和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在这一领域的法律服务,大有可为。最后,他希望律师志愿团成员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好作用;同时也希望长宁把此项工作做扎实,取得好的经验,起到示范作用。
长宁区委副书记朱英磊在讲话中指出:未成年人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问题,不仅是维护孩子们的权利,使他们生活的幸福无忧,而且是我们国家建设法治社会、全面推动人权建设的基础,也是关系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他对由区司法局、教育局、团区委和区妇联四家联手,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表示支持和赞赏。并对今后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律师参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律师的使命;二是要注重效果,进一步把工作落到实处;特别强调要及时总结,半年后要开展研讨和小结,以便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不断完善。三是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依托高校法学研究资源,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探讨,不断提升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水平和工作水平。
第五篇:“城中村”改造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城中村”改造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巨大的体制转型和经济社会变迁使得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城中村改造中经常出现政府、开发商、运营单位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其中农民权益受损现象频繁出现,作为弱势地位的农民权益保护不仅影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社会的安定。文章以苏州城中村改造为例,分析了农民权益保护的现状,强调了农民权益的保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城中村改造中农民权益受损的表现,最后提出加强城中村改造中农民权益保护的对策,以为类似规模城市的城中村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农民权益保护;城市发展
城中村是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在城市中的一块“夹缝地”,具有城市与农村双重特征,同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土地所有制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城中村通常出现一系列社会现象,人口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治安形势严峻,由于城市规划滞后,违章建筑集中,基础设施条件太差,政府相关部门实施城中村改造的日的就是要改变城中村这些状况,推动城中村与城市的融合,促进城中村农民生存环境的改变,但城中村的改造建设是群众利益的一次大的调整,势必造成各种矛盾的冲突,其中农民权益受损的情况时有出现。文章在凋研苏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权益受损的情况,并提出了促进城中村改造农民权益保护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一、苏州城中村改造现状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毗邻上海,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调查,苏州城中村呈现出以下特点:数量多且分散、居住环境脏乱差、人口复杂、治安问题突出、规划方案较混乱。而目前苏州城中村改造方案主要有结合新建城区一同改造,必须拆除,规划为商用、居住等,老旧新村改造改善等等。由于苏州各区政府、县政府、镇政府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考虑多方因素,如资金、市容市貌、基建情况等,各城中村改造结果大不相同。文中列举了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树山村、苏州吴中区的前坟村后坟村和苏州相城区的鹤泾村,呈现了苏州不同地区城中村改造现状以及涉及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二、城中村村民权益受侵害的表现
(一)失去稳定的生活来源
城中村的村民可以轻松地为大量涌入的流动人口提供便利的房屋出租,为了更大地取经济效益,城中村楼层建筑较高,房间众多,这样稳定可观的房租因为城中村的改造而遭到破坏。另外,从一个居住地搬到另一个居住地,农民需要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理的挑战,而且还有严峻的就业问题。居民的观念落后、不愿意就业或者创业、就业技能单
一、劳动公共机构不完善等都会制约其就业。
(二)补偿款不符合预期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的规定,农民没有对土地的定价权,无权决定补偿金额。如果对开发商给出的补偿金额存在很大的不满,又不会合法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农民也是有心无力,很可能面临强拆,造成一系列的悲剧。
(三)人身权益的侵犯
第一,开发商没有取得拆迁许可证书,便通过政府渠道或者其他违规渠道获得该地区公民的身份和家庭信息。第二,强拆似乎已经成为了促进拆迁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拆迁人利用政府的背景和后台,在拆迁工作中对被拆迁人进行威胁、恐吓,甚至非经过同意进入民宅、走访其所在单位或者私下进行跟踪,更有甚者还动用黑社会拆迁等违法手段。
(四)没有完备的社会保障
在中国,土地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赖以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土地的流转对村民说意味着失去基本的经济来源,从旧的生活模式中抽离出来,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失去土地后,农民就不再是农民,但是又不能成为市民,这使得他们的身份十分尴尬,原有的社会保障不复存在,就业、教育、医疗等不能及时衔接上,长时间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闲赋在家,他们对新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恐惧,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城中村改造中农民权益受侵犯原因
(一)立法的缺陷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拆迁法》,法律对城市房屋拆迁的规定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具有可操作性的条文了。目前现行的以《拆迁管理条例》为主的拆迁制度又存在著一定的问题,且不说该行政法规中的个别条例与其他法规,甚至与宪法相违背,单从效果上来看,该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拆迁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导致整个拆迁市场出现无法可依,出现诸多违规操作。
(二)补偿机制不合理
补偿机制不合理表现为两个方面,补偿标准过低、拆迁统一标准以及补偿程序不透明。首先,苏州城中村城中村改造有房屋还建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但是按市场价格进行评估时,村民获得的补偿都偏低,这也是被拆迁人很难积极配合拆迁工作的原因之一。其次被拆迁户存在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一份合同解决所有,而应该因地制宜,对不同的住户予以不同的标准。而补偿程序不透明导致补偿标准不能严格执行,补偿额度浮动较大。
(三)村民知情权、参与权丧失
村民可能是城中村改造的受益者,也可能是受害者,理应参与到改造的每个环节,切实保护自身权益。通过对苏州鹤泾村、树山村的调查,我们发现改革方案都是由政府开发商协商确定,村民缺乏参与其中的意识,被动地接受,没有发言权。
一方面,政府缺乏建立一个完善的平台,使公共信息透明化,决策民主化这方面做的不够好,村民被告知要改造,却缺乏对其中具体操作过程的理解与认识,这也容易引发一系列误会与不解。政府难以完善规范有序的城中村改造体系,往往在平衡各方利益,相互制约这个环节会有失偏颇,引发矛盾。而居民往往注重保护自身的利益,缺乏对改造工作的认可,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关系也充满怀疑,归根到底还是居民对整个的改造体系的不认可,由此导致的对政府工作的不理解,更有甚者,最后会引发直接的暴力冲突。
(四)各方利益争夺问题
地方政府希望朝着好的方向改造城市,是城市改造方针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具体实践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在政府看来,城市拆迁整体上是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城市的公共利益,尽管损害了小部分人的利益。从这个方面看,政府有时会忽略了一部分被拆迁人的心理感受,让本来旨在造福于民的事变成了追求短期效益的面子工程。开发商是一??“经济人”的身份,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根本理念。政府由于财力不足,很多时候难以继续扩大城市规模,于是,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建设项目,开发商提供资金,如此,二者在城中村改造中符合彼此的利益选择,很快能达成一致。而村民拥有房屋财产权及对土地的使用权,他们在与政府、开发商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开发商希望减少改造成本,提高建设与开发效益,这往往会损害到村民的利益,如果补偿水平低于当地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就会引起多方矛盾。
(五)公共利益的滥用
应该明确不能将受惠人数的多少作为判定公共利益的唯一指标,明确有效的政治参与需要多种的、相对独立的信息来源。现实中,由于“公共利益”的认定没有明确,导致一些开发商将自己的私人利益与社会的公共利益交织在一起,借“公共利益”之名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没有与居民贯彻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利益平衡的原则,使得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
四、加强苏州城中村改造中农民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完善城中村改造相关立法
由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内部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而且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相抵触,我国立法机关应该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实体法律制度,并且做到制定的法律法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和保障被拆迁入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城中村改造补偿机制
且不提“完全补偿”中的精神、生态等方面的补偿,补偿的价值应该确保至少不低于征用财产的价值。针对补偿标准过低问题,评估机构应当确保其中立地位,严格遵循市场化的标准,坚持评估信息公开的原则,让群众监督并且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接下来要扩大征收补偿范围,遵循客观实际,尽量弥补村民的经济损失。同时,增加对隐形损失的补偿,包括村民搬迁到新居民区后生活成本增加、工作受到影响、子女教育等问题的补偿。再者,要完善补偿方式,目前货币补偿、异地安置和原地回迁的方式在法律中需要细化,而且还需要增加其他的补偿方式。就苏州城中村改造而言,城中村拆迁补偿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城中村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旅游价值、城市总体规划等多因素,尽量使城中村改造结果既满足村民期望,又达到政府要求。
(三)知情权与参与权的保障
实际上,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许多主管部门对村民所关心的改造期限、补偿标准等实行信息封锁,村民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却只能被动接受结果。对于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政府部门有告知的义务,这项责任的落实需要靠村民的监督,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辅助性的行政规定或是法律规定来落实,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村民才能够参与到城中村改造建设中。
(四)完善救济途径,保障农民合法利益
舆论方面加强对民众进行拆迁方面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使民众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解决,做到真正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处理村民的诉讼时,可以提供专门的法律援助,避免因小矛盾而极端事件。
(五)公共利益的界定
政府、开发商、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争夺中农民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即使是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争夺,最终受到损害的也还是农民的利益。因此,对公众利益的界定就十分重要。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可以在参照法律的基础上酌情判断,呼吁公众进行参与。针对这方面就有必要实行并完善公共利益的听证制度,公众只有在充分了解决策之后,才会对公共利益的相关决策认可。最后,公众参与决策进行利益表达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被界定为公共利益,就不能通过,这样也可以避免以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
五、结语
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城中村改造治理的中心要义,而在城中村改造过程涉及的三个主体是不对等的,农民处于弱势,所以很容易出现农民权益受损的局面,所以切实保护好农民权益是城中村治理改造的突破点。建设和谐社会是需要全方位努力的系统工程,协凋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是根本。
参考文献:
[1]叶继红.城中村社区居民的空间权利及其实现――以苏州市城湾村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7(2):35-41
[2]袁奇峰,梁小薇,卢芳.外来从业人员对商贸型城中村的再领域化――以广州市康乐村为例[J].城市问题,2016(11):42-46
[3]许汉泽,李小云.“内部分化”与“重心在外”: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治理的结构性困境[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42-46
[4]范逢春.“城中村”要改造好,也要治理好[J].人民论坛,2017(s1):58-60
[5]卢福营.城中村改造:一项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工程[J].社会科学,2017(10):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