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民间音乐
谈谈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渗透民
族民间音乐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的财富。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音乐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重要职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接触少数民族音乐,对幼儿的启蒙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用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和思想情感等发展。音乐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部分。是向学前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音乐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对音乐活动最喜爱。为了丰富幼儿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开阔音乐视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我认为民族民间音乐很有必要渗透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件打基础的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作为参与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艺术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是一件及具意义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生活和教育,从朗诵童谣、学习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情趣。
民族民间音乐是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发展形成独特的音乐,特别是滇西北高原上的丽江,除了得天独厚的、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外,有称为国宝、民族之宝、世界人类之宝的纳西古乐,有我国少数民族古文字记载的舞蹈(东巴舞);有纳西民间舞、纳西民歌、口弦调等民族音乐、民族民间器乐等形式。幼儿园音乐教育体现本土文化,这样可以增进幼儿热爱家乡情感、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和丰富音乐认知,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加强幼儿的民族精神。这里谈谈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渗透民族民间音乐因素。
一、民族音乐元素加入幼儿音乐欣赏教育实践
音乐欣赏(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化)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象力,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素质,音乐欣赏也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音乐欣赏,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感受美,并且表现美。那么,再为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材在考虑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体现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在选择内容时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革,把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渗透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体现民族性特点、地方性这一特点。例如:《阿哩哩》及《纳西三部曲》这些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于乡间,流传与街头巷尾,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在丽江的旅游景点或周边地区旅游景点都可听到这些动听的音乐和可看到随乐的欢快的纳西打跳。同时,幼儿还可以从纳西音乐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中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还有利于开阔了音乐视野,又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还有纳西古乐。它在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这样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世界文化遗产)配器都很成人化,曲子很长,结构较为复杂,学前儿童不易理解,这样需要深刻分析作品的特点,从音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处理,使音乐结构短小,符合幼儿接受水平,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组织活动也便于操作。通过组织实施,可使幼儿感受到这一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民族文化。用民族音乐感染和熏陶幼儿,广泛的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意识。
二、在歌唱活动中渗透儿童民族歌曲
歌唱,是人类音乐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柯达伊曾说过,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才能得以发展。的确,歌唱是使儿童进入音乐天地的最自然的途径。歌声是儿童的亲密伙伴。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歌曲占的比重最大。因此,为幼儿选择歌唱材料是要注意到符合幼儿特点的同时,还要兼顾民族性这一特点。在丽江有著名的音乐家及许多音乐工作者,他们为儿童收集和创作了不少的优秀音乐作品,如:《放风歌》、《月亮歌》、《牧童歌》、《唱云雀》、《盼天晴》、《喊月亮》、等这些都是以儿童生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反映儿童思想感情,体现儿童心理特点与审美特点的歌曲。第一:具有童心:指儿童的心情,孩子气。第二:具有童趣:指儿童的志趣与乐趣、情趣与意趣。儿童歌曲创作在充分表达童心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童趣,即用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审美心理,行为方式,表现儿童的志趣、乐趣、情趣、意趣。第三:具有童言:就是儿童的语言。例如《盼天晴》歌词是这样的:乌云乌云靠边散散,蓝天蓝天出现来来,杀只小鸡请你吃吃,宰只小猪请你尝尝。是纳西族一首本土的原创音乐,它的乐曲结构简单,形象鲜明,音乐旋律欢快音域在六度之间进行,且用倚音和波音更显出纳西音乐的特点。歌词通俗易懂、美好、有趣、有意义,很适合幼儿进行歌唱活动。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对音乐情绪、内容进行体验感受和想象表现,而且对该民族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知道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快乐、起来勇敢的民族。通过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幼儿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感知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理解、尊重、平等的理念。
三、儿歌、童谣引进幼儿园整合教育活动中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的民歌文化财富流失严重,抢救民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与文化,只有生活与文化的交融才会有真正音乐的交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方式的改变,许多民间的原生音乐逐步消失和淡化。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束瑰丽之花。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音乐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节奏感和审美情趣。值得庆幸的是前不久幼儿园实施的“纳西母语传承项目”,得到了“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的资助。这个项目聚焦在童谣的收集整理、教材的编撰和教学上,项目组的成员有来自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丽江白马龙潭小学、黄山幼儿园的和古城区幼儿园的等几个老师。他们不辞辛苦,走村窜寨,收集了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四川省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等地的不少纳西童谣。用纳西拼音文字、汉字直译、意译的方式真理出来。这些童谣充满童稚之趣,天籁之美,尤其以人们与动物之间的对话和调侃的内容最吸引人,反映出纳西人的生活情趣,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和动物平等对话,将动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似的那种生活审美、趣味和习惯。通过多次整理、研讨,多次组织教学(体育游戏、语言、音乐为一体的)活动,并请多方人员进行教育观摩、研讨。还拍摄了教学实景的录像。我们还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观摩学习。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对这些纳西母语唱的童谣非常感兴趣,真正的寓教于乐。我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对宏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推广的面要更大些,使我们周边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这些音乐氛围中,感受着不同音乐要素构成的优美旋律,丰富自身音乐认知、拓展音乐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了解和会演奏民族乐器、会跳民族舞蹈
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有神秘的东巴文化、典雅的纳西古乐。在古乐演奏中,使用了板铃、板鼓、锣、钹和节奏乐器:苏古笃、波拨等。在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逐渐的把这些节奏乐器与幼儿园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沙球、碰铃、园舞板等配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幼儿的节奏感和声音的敏感性,更突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喜欢跳舞是幼儿的天性。儿童用舞蹈动作表现美、创造美,而且在舞蹈中还能找到一种传达情感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凭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幼儿舞蹈所具有的特点,我认为可以把纳西族传统歌舞的基本动作(一步一撩、四步一撩、三步三退等)和打跳贯彻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早操、体育活动、音乐活动、游戏活动)环节中。可以使幼儿受民族民间音乐的感染和熏陶,还可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民间音乐引进幼儿园是很有必要的。《学前教育学》系列专业教材中讲到文化学前教育有关问题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中反映出来,我国学前教育也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收入新文化,丰富教育,改善教育,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国情、乡情来选择文化。我认为,这种引进方法,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首先,把民族音乐引进幼儿园音乐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的举措。
音乐教育对儿童德育起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是以说理的方式,而是以音乐形象感染和影响儿童。幼儿通过了解掌握本民族音乐侧面,可增强对美丽的山川、悠久文化的自豪感,萌发他们去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拼搏的爱国主义激情。《民族民间音音乐理论》一书中提到:在幼儿启蒙时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使幼儿从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
其次,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国人的责任,需要大家都有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在导向上要注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和文艺节目的编排上要注意选用适合幼儿的、经典的、民族的音乐题材。
第二篇:谈谈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德育
谈谈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德育
摘要:德育有效渗透于音乐中,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文明修养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渗透德育欣赏美鉴赏美感悟美体验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曾看见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说过的这样一段话:“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不借助于语言,不诉诸于说教,用强烈的感情直接拨动人的心弦,感染人的情绪,唤起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深情,这种直接表情作用,正是音乐美的显著特征之一。”作为音乐教师的我,深有感触。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德育有效渗透于音乐中,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文明修养的有效手段。
那什么是德育呢?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曾用过“道德教育”和“训育”等概念,以示德育。而明确使用“德育”概念,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输入我国之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谈到学生自治问题时说:“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这里,他明确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赋予了我们历史的重任,我们就要对学生抱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也是优化课堂的必要手段。下面我就音乐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结合歌曲背景、歌词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首歌曲的词是闻一多先生作于1925年的组诗《七子之歌》,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旅顺)比作远离母亲的孩子,抒发了作者期盼他们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感情。1998年这段词被谱成歌曲,并成为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在学生体验歌词的含义,歌曲的背景之后,当歌曲那激动人心的旋律有一次回荡在我们耳畔时,我们仿佛看见了三百年前那在灾难深重的日子,1653年葡萄牙殖民者来到澳门,他们看准了澳门的美丽富饶,要把他从母亲怀抱里抢走,我们仿佛看见祖**亲与葡人搏斗,澳门哭着要回到母亲的怀抱,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夕夕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让学生与音乐、歌词融为一体,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能贯彻参与进行音乐教学。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在音乐教学中感知思想内涵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须依赖于听觉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听”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按时教学中更应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从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例如在动漫欣赏《三个和尚》合奏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学生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
欣赏《兰花花》,老师简单的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本曲,“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的生活十分贫困,在财主家里做事,受尽折磨„„”当老师用低沉的语调讲完后,教室里一片唏嘘,让他们同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最后让同学们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爱国之情
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提倡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比如:友情、爱心、群体意识合作精神等德育的渗透,尤其提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演出中陶冶这种情操,在课改实验教材上海出版社这一版本中“开心一刻”这一环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作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应具有优良素质,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爱心呼唤”的“开心一刻”活动是: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用各种方式夸夸同班伙伴身上的“闪光点”并送上美好的祝福,这一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熟悉《爱的奉献》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其中所蕴涵的真情实感。二是为了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增进友情,以便更好的与人交流,同时点明本单元的主题培养了同学们之间的情感。
又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节奏的魅力,老师组织一个绑腿协作走(跑)的游戏,三人四足腿绑好,听老师敲打的节奏向前进,不仅在活动中感受了音乐基本要素的重要作用,又发挥了一组人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使团结友爱,团结就是力量等思想道德渗透到了教学中,也优化了我们的音乐课堂。
五、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萌芽,根植于中华民族千百年优秀的音乐文化沃土中。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古往今来音乐在表达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战国时的荀子就认为音乐是“认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强调音乐的作用“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进而达到“兵劲城固”这一系列的儒家思想溶于诗词歌赋中。民间祈求五谷丰登时的击鼓而歌都无一不蕴藏着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音乐更是作为唤醒民众斗志的号角,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些至今久唱不衰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既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又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都对学生们有着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面对如此辉煌的民族音乐文化宝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从音乐文化这一理念上去寻根溯源,去吸取有利于学生德育的音乐文化的精髓,由此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修养,带领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广泛下去,为德育的健康发展铺下坚实的道路。
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兴国”“教育为本”“素质教育”显示着时代强健之音和呼唤,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育人先育德”,音乐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有之,外帮有之,历史可鉴。而今,该是我们深思的时候了。
第三篇:幼儿园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幼儿园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文字稿)
一、在学前期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对陶冶幼儿道德情操,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增强审美体验等具有重要作用。柯达伊教育思想认为: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的音乐基础上,只有在民间歌曲中才最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音乐传统……,儿童从幼年起,通过大量歌唱民间儿童歌曲,培养了兴趣,也熟悉、积累了民族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并逐步感受到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蒙台梭利“儿童发展敏感期”理论指出:0-6岁是幼儿的感官敏感期,艺术活动的多感官参与,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感官发展,同时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打下了基础。她还认为:“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快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供幼儿了解,学习,感知。
据了解,目前在幼儿园音乐教学领域很难看到一本相对集中介绍和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教材,包括幼儿园中正在使用的民族音乐教材也基本上都是成人的,且大部分幼儿园教师也缺乏相关民族音乐的专业知识和兴趣。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更是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关键。弘扬民族民间音乐的工作应从一个人音乐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期做起,使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结晶及早的进入他们的视听范围,成为其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二、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创造性的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1)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创造性的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首先,关于教学材料的选择。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很庞杂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应注重选则贴近幼儿生活及发展水平的,愈艺术性、趣味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作品。如曲目《小老鼠上灯台》,其生动的动物主题形象,很适合幼儿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难度:以节奏活动为例,小班孩子可以节奏时长增加,动作内容少;而中、大班可以逐渐缩短时长、动作内容增加,并且由个体参与逐步向两两合作,最后到多人合作过度。(此处放音乐,进行节奏活动层次递进互动)中大班幼儿在积累一定的音乐经验后,我们则可以尝试在教唱歌曲的基础上,增加民族舞蹈、民间戏曲或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的内容。如藏族圆圈舞《康定锅庄》,(欣赏视频,全体一起跳一跳)壮族山歌《什么结子高又高》,江苏民歌《茉莉花》,黄梅戏《女驸马》、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也可以配合教学内容,适当的让幼儿了解一些各剧种唱腔,或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风情等。此外民族乐器的认识也是一个可以开发的方向。
其次,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感到困惑。我认为,创造性的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应该分阶段的对幼儿进行音乐素材方面的积累及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技能技巧并不是禁止的,开展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也完全是可行的。但必须注意的是所占的比例不宜过大,同时要注意教授的方法要易于幼儿接受,避免枯燥的纯理论说教导致幼儿失去音乐学习的兴趣。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我们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接受水平,有选择的拟定以下相关目标:感知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特色;知道各民族简单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点;学唱优秀民族民间音乐的主题乐句或乐段;愿意模仿老师学跳民族舞蹈;能尝试用简单的节奏乐器为民族民间音乐伴奏等。
(以下简单讲解)再次,关于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歌谣,尤其是幼儿缺乏具体环境感知的情况下,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性的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教学环境和主题墙饰,也可以在课间休息或者室内活动时播放民族民间音乐,营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尽量体现多元化,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家长资源收集并进行资料的整合。故事法、图示法、图形节奏综合法、声势律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都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有选择的使用。
最后,关于教学评价。要想通过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功能实现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主动实现对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评价内容力争全面客观地评价幼儿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实现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及教师互评相结合,评价依据以幼儿音乐成长记录袋等为主,主观评价为辅。将传统的量表评价方式与现代教育评价结合使用,使课堂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与检查性评价相结合,努力构建全面地、客观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2)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渗透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以下选两首民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多产生于劳动过程中,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把民族民间音乐灵活地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如在幼儿进行托物行进的游戏时,我们可以播放江苏民歌《搬运号子》,刚幼儿在室外自由活动或者进行跑跳练习时,我们可以播放河北民歌《放风筝》、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等,当幼儿在生活区进行手工练习时,我们可以播放河北民歌《剪窗花》、陕西民歌《绣荷包》等,当幼儿在表演区活动时,我们则可以播放山西民歌《看秧歌》、山东民歌《唱秧歌》、东北民歌《小看戏》等。入园环节是幼儿愉快地开始一天生活的关键,此时,我们可以播放一些旋律优美,节奏相对舒缓的音乐,如山东民歌《沂蒙山风光》、山西民歌《开花调》、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尽量为幼儿营造一种温馨快乐的气氛。离园环节也是一日活动中的关键,此时幼儿情绪不太稳定,我们可以用民间音乐结合民间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如较受幼儿欢迎的民间游戏《拨萝卜》,就可以结合劳动号子的音乐予以开展。由此可见,在一日生活各环节和游戏过程中有机融入民族民间音乐,不仅能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自然过渡,而且能充分发挥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教育价值,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挥有力作用。
三、创造性地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飞速增长,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引发了教育观念的一系列变革。在倡导民族民间音乐走进幼儿园的今天,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二)具有独立研究教材,选择教学曲目的能力。
(三)乐曲分析和即兴伴奏的能力。
(四)发现和整理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能力。
(五)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的能力等。
第四篇: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我们严格根据实验方案有序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采取用理论作依据,坚持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为研究主阵地,利用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调整完善。通过一年来的研究取得较为丰厚的成果,基本实现了研究目标。为了把课题更深度的开展研究,现把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此,教育部门提出要在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西方音乐入侵严重,导致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打压。为了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了改善音乐教学现状,教师部门提出可以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尤其在初中阶段,很多初中生都对音乐非常感兴趣,但他们没有正规的学习渠道。此种背景下,可以将初中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很多初中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不够了解,所以在渗透民族音乐文化时无法发挥它们的作用。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为此提出了此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对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当前教育正在改革,教育部门非常重视音乐等课程的开展情况。在实际初中音乐教学中,很少有学校会在音乐课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通过本研究能够改变初中音乐教学的格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堂当中来。还能够让教师发现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渗透民族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学带来的影响,从而改变他们的教学理念。另外,通过本研究教师可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锻炼学生的能力。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会发现,当前在初中音乐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渗透民族音乐可以改变音乐教学现状。教师能够从中了解到渗透民族音乐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能够促进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改变音乐教师以往的教学理念,使其认识到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另外,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能够改变学生对于音乐这门学科的态度,使他们喜欢上音乐教学,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养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时,还可以创设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情境,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或场景化的情境中快乐学习。
实践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充分意识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初中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渗透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改变课堂氛围,还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的频次和效果,还促进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初中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研究,提高初中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使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想要
传达的情绪、内容以及风格,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2.通过本研究,改变音乐教师的想法,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使教师在教学期间改变传统理念,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彻底改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
3.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查资料,看图片,讲故事等多种方法了解中国少数
民族音乐和他们的独特乐器,在课上交流,感受其魅力;收集有关戏曲的资料,如京剧、昆曲、越剧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的困惑
(1)如何改变初中音乐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并让他们认识到渗透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2)如何让初中音乐教师认识到他们渗透民族音乐时存在的问题。
(3)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并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喜欢上民族音乐文化。
2.研究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渗透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1)开展相关研讨会议,让教师们在研讨过程中了解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并认识到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2)改变初中音乐教师教学理念,时期认识到他们在渗透民族音乐时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对应的解决策略。
(3)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使学生喜欢上民族音乐,为学生树立弘扬民族文化的正确观念。另外,在渗透民族音乐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戏曲元素,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
(4)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园中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合作为基础共同参与,使教育教学活动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研究人员结合本课题的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
过不同的渠道搜集相关文章、课题等学术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以此促进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高效开展。
2.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主题设计相关的问题,主要对初中音乐教师以及学生进行调
查,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从最终的分析结果中抽取有效信息,完善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实际行动进行考察研究,了解不同的民族音乐文
化与初中音乐教学间的关系,积极发掘民族音乐教育内容,投身于音乐教育实践,把研究付诸于行动。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期间,课题组要求研究人员对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并撰写成相
应的文章。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中的民族歌曲,乐曲等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本民族的情感产物。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歌唱,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聆听民族音乐的习惯。我们音乐组开展这个课题以来也一直在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
1.文献的学习与研讨
在2020年3月课题成立之前,研究人员已经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另外课题组成员还提前准备了问卷调查相关的资料,为之后调查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在课题研究初期,课题组多次组织了学习会议,共同商讨了以《音乐新课程标准》《音乐新课程新视窗》《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方法探讨》《浅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渗透》《音乐的哲学》等书籍为课题开展提供指导蓝本,深入扎实地学习与思考、研究。使课题组教师在观念上有了新的思维观,从而为教师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思路,对课题研究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2.开展调查与分析,发现问题,寻根求源
2020年10月到2021年6月,课题组的调研成员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利用互联网在各大网站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一部分成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研究工作,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并对初中音乐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到不同学校进行走访,开始大量搜集当地不同初中学校初中音乐课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的资料以及数据,包括现在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还要通过实际行动了解当地的一些民族音乐文化,收集相关资料。最后一部分成员搜集有关本课题主题活动开展的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等。并对所有数据进行汇总,为之后撰写报告打下基础。
3.立足课堂,深入研究阶段
本阶段,课题组成员结合实际的调查资料,将本校与当地其它学校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对当前的研究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音乐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需要应对的挑战,以及他们所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从渗透民族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初中音乐教学之后的发展提出更多好的建议。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们还开展了专题案例分析与研讨与评比活动,如教师优秀录象课评比、优秀论文、优秀案例、优秀课例评比等一系列的评比工作。从中激励教师对课题的兴趣。通过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与推广,课题组教师都参与到该课题的研究中来,形成教与学、教与评相互配合的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具体做法是:
(1)课前小热身,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聆听的习惯养成。通过课前音乐师生问好,把学生领进一个美的环境。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课的开头不能千篇一律的用语言问好,要根据音乐课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民歌演唱氛围,用轻松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教室,师生音乐问好,发声练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优美旋律的熏陶,进入宽松的欣赏氛围和想象空间,使他们感觉轻松自然。
(2)通过教师对民族音乐范唱感染学生。把优美的民族歌曲所蕴含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传达给学生。教师的歌曲范唱完美,也是感受歌曲情感的重要前提之一,教师课堂的范唱完美,才能直观、生动地展示歌曲的情感,学生也才能通过聆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且最易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只有教师利用美得范唱民族音乐,才能让学生通过观察,从听觉转化为视觉,掌握清楚教师的姿势、呼吸、发音方法。这种传递交流是最直接有效的。可以直接打动学生的心,从而引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共鸣。
(3)通过师生共同对民族歌曲的分析,以情带声,以声带情,正确处理歌唱技术与民族音乐艺术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
(4)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音乐艺术想象,而不去一味的去跟着其他同学的思路跟风,扩散。通过聆听描绘性或情节性的民族音乐而引起对相关生活的形象和意境的联想,引导学生交流“想象“过程。学生除了学会用自己的心智去聆听民族音乐外,重要是能自己描绘你所听到的、感受到的。教师在这个时刻,通过适时鼓励,积极评析,让孩子更有自信说出自己内心的世界。
4.反思完善,总结推广
结合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的渗透情况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实际的调查以及实践得到对应的资料,课题研究人员对相关资料进行总结研究,从而得到最终结论。
五、课题提出的结论与策略
(一)通过课题组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应贯彻以
下途径:
1.重视有效实施初中音乐课堂的民族音乐教学。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及实地走访等方式发现:重视强化初中阶段的民族音乐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应当重视科学的设计初中民族音乐的教学策略,提升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重视有效实施初中音乐课堂的民族音乐教学工作,应当革新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演奏特征及艺术魅力;革新民族音乐教学方法,需要教师重视心理引导的教学方式应用,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讲解民族音乐。例如,现代民族音乐以流行方式演奏的代表有“女子十二乐坊”,可以选择作品赏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重视科学、合理的应用音乐教材,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教学的认识提升到艺术审美的层面,然后有效利用教学资料,满足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例如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料等等。
2.开发地方音乐的民族音乐教学材料。初中音乐教学工作应当重视开发地方的民族音乐教学材料,这样可以复兴地方民族音乐,还能够让学生从学习地方历史、文化重视的角度了解民族音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地方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质量。例如,流传于京津冀地区的评剧、被称为国粹的京剧、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张家口地区的二人台、口梆子等就是民族音乐的代表。在初中音乐教学通过传统戏曲进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教学贴近自身生活,也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生活环境的民族音乐艺术,进而更好的学习民族音乐知识,提升民族荣誉感。
3.培养音乐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培养初中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提升其专业的教学技能对民族音乐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满足实际的初中音乐教学质量升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首先,需要提升教师专业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为教师设立专职的培训体系。其次,应当邀请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为教师进行音乐讲座,拓展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提升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再次,可以组建教师民族音乐的教学技能竞赛提升教师的专业民族音乐素养。
4.采取多元化方法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效果。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我国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重视采取科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民族音乐教学才能够满足实际的民族音乐传播工作需求,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和宣传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通过举办民歌比赛,组织学生群体间的民族音乐活动小组,能够更好的构建民族音乐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程度,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标。
5.通过民族音乐社团建设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兴趣和素养。初中学生都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专注与学生的成绩,学生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将各个科目的课程内容都要抓紧,这样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非常重,压力也特别大。以音乐社团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还可以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抽身出来缓解身心,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的策略
1.积极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是重要的知识传播者和道德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做到以学问教人,同时还要做到以德育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使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加优质的教学。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汲取文化知识,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教师应当定期参加相关的教学培训,并在培训当中与其他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有效学习专家的教学引导方式等。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挖掘适宜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可以讲述一些历史典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认知。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中的《十面埋伏》是依据楚汉相争这一历史题材而创作的乐曲。韩信不受楚军的重视,从而投靠刘邦,但不曾想在刘邦的部队中他同样得不到重视,一气之下,他便想离开。慧眼识珠的萧何看到了韩信的才能,便向汉王刘邦推荐韩信,使韩信做了大将军。做了大将军的韩信,在与楚军对抗期间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术,使得楚军大败,因而有了后续的“十面埋伏”这一历史典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历史典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再播放《十面埋伏》这首乐曲,使学生通过聆听,对优美的音乐和历史典故产生更深的感悟。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3.注重实践教学。要想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成功地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重视实践。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树立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实践能够充分地发挥学习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展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让学生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动自身的思维进行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就要设计实践任务,并丰富学生的实践形式。
4.让民族音乐走进音乐课堂
民族音乐大多产自于民间,表现的是民间的生产与生活。民族音乐充分地反映出了不同民族对音乐以及文化的理解。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引入民族音乐文化,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并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解音乐知识的同时渗透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元的文化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实践成果
1.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如何渗透民族音乐行之有效的渗透方法与策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民族音乐艺术素养,需要教师怀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对孩子付出执着的爱心。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愿意学了,才能内化为他们真正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想全面提高学生民族音乐艺术素养,需要教师根据欣赏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努力探索并总结出一套为学生喜爱、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
2.通过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学生普遍改变了音乐课的认识和看法,能主动地参与到民族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学生对欣赏民族音乐作品的兴趣增加了,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力也大大增强,能够较准确地说出对作品的内容、风格、情绪等各方面的理解,有时发言还很精辟,一下子就能说到点子上。学生课间操练习《雁荡山》;上舞蹈课时练习《天女散花》;在声乐课堂上,同学们练习一些京剧的唱腔的歌曲《大碗茶》。在不同的课堂上加入戏曲,丰富了学生的课间与课堂,增进了学生与传统戏曲的感情,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传统戏曲,愿意了解、表演传统戏曲,进而有效地传承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
(二)理论成果
1.发挥了促进音乐教学发展的作用
课题组在对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成员们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为本次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课题组还将如何渗透民族音乐文化,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共享,在研讨会上进行讨论,将本研究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2.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彻底改变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在此种氛围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融入其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较为积极地影响。另外教师也会更加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为之后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题组教师能力得到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所有课题组的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研究中的价值,并且根据自己的特长为课题研究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在研究过程中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且认识到当前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到了对应的解决对策。研究的最后阶段教师撰写了大量的相关笔记,这对教师之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教师存在研究经验不足的情况,在搜集相关资料时会出现偏差,最终导致相关资料不够充分。在研究期间还需要利用学校的设备搜集资料,但是学校存在硬件设备不完善的问题,很难满足硬件设备的需要,这导致很多教师只能回家搜集资料,不利于教师讨论。在今后的研究中教师们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开始之前搜集相关资料,保证研究高效开展。
八.参考文献:
[1]邱中慧.初中音乐课程外国民族音乐内容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2]张宗梅.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现代交际,2017(03):183.[3]袁丽.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137.[4]唐欢.常德市初中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及形成原因探析[J].艺术评鉴,2016(10):100-102.[5]耿毅.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方法探讨[J].教师,2016(22):73.[6]杨显英.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以贵州铜仁市为视角[J].黄河之声,2016(08):53-54.
第五篇: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渑池县城关镇xx学校
xxx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多么幸福》、《国旗国旗我爱你》、《爱我中华》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红旗颂》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此外我还查找了三代领导人近十张关于开国大典的照片,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三结合”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经常把“学者型局长”———教育局高局长作词,曲家乾校长、崔雪作曲的享誉辽宁的《我爱我家》、《父母心声》、《受伤的小鸟》、《隔辈亲》等歌曲在音乐课中让学生学唱,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