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隧科2012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桥隧科2012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孙四海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下面,我就2011年桥涵维修及防灾工作做一简要汇报,对2012年工作做重点安排:
一、2011年桥隧维修及防洪工作简要总结
2011年在公司及段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桥梁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精细的安排、严密的控制,在桥隧科及桥梁车间全体的努力及其他科室车间的鼎力配合下,桥涵设备质量得到改善,灾害预防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桥涵维修任务按计划完成。全年综合维修桥梁11座817m,涵渠136座2033m。重点调整油刷栏杆1634米围栏2004米,清理梁缝59处,护坡护锥勾缝911平方米,增设台阶38立方米,更换步行板123块,更换调直挡砟块1580米,制作防水层63平方米,修复限高架7处。桥隧维修合格率达到100%。
2.桥涵劣化病害得到部分解决。2011年部分桥涵大维修后,桥梁劣化率较2010年减少24.8%涵洞劣化率减少1%。重点完成了k262+114浩勒包郭勒大桥更换支座13孔、k22+177桥和k6+729桥单孔梁体更换、k120+438涵和k109+384涵套改框构。
3.桥梁结构性问题得到大力整治。2011年是桥梁专项整治投入最多的一年。在段领导精心组织和桥梁科的努力及车间配合下,如期完成了万吨通道上部分桥涵主要病害整治。重点整治石砌桥墩台48个、混凝土梁体横向加固28孔、桥梁增设支座2座、加固补强填土厚度不足的盖板涵12座。
(二)未雨绸缪、超前布控,全力构筑机制完善、设施完善、保障有力的防灾抗灾体系
1、防洪工作
严格落实“主动防洪、科学防洪、全员防洪”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洪体系,实现了防洪工作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范的转变,确保了汛期行车安全。
(1).防洪工作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面对复线建设改变原有地形地貌现状,超前部署防洪工作,提前对防洪隐患部位和度汛薄弱处所进行整治。汛前,确定Ⅰ、Ⅱ、Ⅲ级防洪地点37处,安排防洪预抢工程12项,在商都、白旗、好鲁库三个站储备防洪石碴、片石备料车25车;排查线路446km、桥涵677座,清理天沟、侧沟315处117.1km,清理桥涵淤积18座土方约1250m。与地方单位、二十一局等12家签订防洪抢险协议。重新修订了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完善了汛期行车安全管理办法,制定了三级雨量警戒标准。
2.严格落实防洪各项制度。汛期各车间班组能够严格执行防洪各项制度。段调度多方收集气象资料,将三天内气候变化通过短信平台发至工长及以上人员的手机,值班人员以雨为令,严格执行冒雨、雨后巡查、添乘制度。白旗车间朝格工区严格执行雨量警戒制度,冒雨检查发现k210-k211水漫道床,避免了水害事故的发生。
33.加强既有线和临近既有线施工防洪安全管理。对复线85处影响既有线防洪安全隐患及时与复线指挥部及施工单位对接,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针对复线施工改变原有地形地貌,部分桥涵路基防洪设施未建全,积极协调组织施工单位做好补强加固工作,完成清理河道堵塞、增设导流堤、河底接长等应急工程57项。
2、防雪方面
针对新线建设以及既有线改造改变地形地貌的情况,认真总结往年防止雪害的经验做法,按照“主动防御、科学决策、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展新的应对办法,超前开展应对雪灾工作,增强防控能力,将雪害对运输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防控机制。细化了段级抢险人员、交通工具、通讯方式、工具材料、机具设备、走行路线、责任区段和后勤保障固定的应急处置“八固定”管理办法,配齐配全了各类应急抢险机具机械及备品,保证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处置。
二是以先进的除雪设备为依托,构筑完备的技保平台,积极发挥集团公司购置的首辆乌尼莫克U400公铁两用除雪车的作用,均匀设置了管内曹不罕站等14处上道平台、确定了k58等5处有人看守道口上道处所;修订完善了《公铁两用除雪车管理办法》;安排专职司机值班,遇恶劣天气24小时待命。同时,组织除雪平车操作人员进行了实作演练,配齐各类除雪平车使用的备品。极大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实战能力。三是补强既有防雪基础设施,提高防雪抗灾能力。根据实际情况深入现场认真排查既有防雪抗灾设施现状,顺应地理气候实际,积极组织人力物力修复破损挡雪墙591m,对既有和新建挡雪墙前后9500m积土、弃土进行了集中清理;增补移设竹片防护网23.2公里;修补防雪荆芭25.01公里;砍伐路肩柠条40公里,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了设备抗灾防灾的能力。
四是加快新增防雪抗灾设施建设步伐。对新线建成后易积雪处进行全面排查,积极协调复线建设单位,新增挡雪墙10.92延长公里,满足了新线开通后雪害预防基本需求,有效提高了新建线路的防雪害能力。
二、2012年桥隧、灾害预防工作面临的形势
1.桥涵设备在长期重载运输条件下,劣化速率不断加快,耐久性问题日渐突出。保障运输安全的压力逐年加大。2011年全段桥梁经过大力整治,劣化率较2010年才减少24.8%,但涵渠的劣化率才减少1%。
2.桥梁车间作为直接面对现场设备和作业的基层管理单位,由于人员业务层次不齐,安全技术力量薄弱,引发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滞后,技术管理和生产实际脱节,生产技术管理得不到快速提升。对于工区作业来说,沿线桥梁点多线长,加上限高架被撞抢修,安检设备缺失补充等临时性工作繁多及路途消耗、交通工具不足,给生产安排带来诸多不便,对桥涵设备养护维修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桥梁人员业务知识匮乏,技术工人技艺不精现象突出。桥
33梁现有人员大部分是由线路调入或大学生分配,桥梁工从事的圬工作业、木工作业、电气焊作业等专业技能所知极少,所以提高桥梁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学习培训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防灾工作依然严峻。极端气候天气偏多,铁路沿线周边环境变化加快,突发性灾害无法准确预测。临近既有线施工防洪设施不完善。新建线和既有线改造地段的顶进桥涵仍是防洪的薄弱地段。
三、2012年桥隧、防洪工作安排
截止2011年底,全段运营线桥梁53座,涵渠624座,桥涵总长1.19万米;在设备维修量增加,而人员未增的前提下,我们积极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加强桥涵及附属设备管理力量,我们一定有信心、有能力做好今年的桥隧维修和防灾工作。
(一)大力改善桥涵设备质量,提升设备修理水平1.强化施工管理,改善设备质量。2012年更改、大修整治桥梁24座、涵渠4座;主要解决梁体横向连接、梁端无横向限位体和防落梁装置、石砌桥墩台加固、更换桥梁支座、病害桥涵加固补强、旧桥改造、铁跨公桥涵无防抛网等病害及防洪预抢工程。
⑴、认真切实铺排计划,按期完成任务。根据大修计划,结合实际对桥梁大修更改工程进行铺排,力争在9月30日前,完成集通线k4+863等12座桥梁体横向加固;8月26日前完成集通线k5+586等15座桥增设梁端横向限位;5月16日前完成集通线k48+789等2座桥增设梁端防落梁装置;8月31日前完成集通线k5+586等12座桥石砌墩台加固工程;9月30日前完成集通线k42+499等4座病害涵洞加固补强工程;6月30日前完成集通线k3+395等12座桥涵限高架安设;9月15日前完成集通线k45+480等10座铁跨公桥涵增设防抛网;6月1日前完成集通线k31+996等9座桥防洪预抢工程。
⑵、加强施工安全卡控,确保施工质量。
①鉴于2012年桥梁加固工程、防洪工程项目繁多,现场施工安全质量的监管实际需求,成立由外聘人员组成专职专业监管队伍,桥隧科负责垂直管理。②指派专人,负责将2011年的桥涵大修施工项目的工艺、流程全过程影像资料进行汇编,结合施工过程的关键项点和卡控重点,编制PPT课件。在3月份有针对性的对技术科、桥梁车间管理人员、监管人员进行培训。③建立施工三级卡控体系和问责制度。建立由现场监管人员-桥涵检查小组-段技术科(分区段专人负责)的施工三级卡控体系;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工程管理办法,明确检查项目、检查标准、界定职责、检查频次、信息反馈、问题梳理、落实整改、问题销号、奖惩办法等,使得每一地点施工安全质量全方位受控。避免施工监管检查不到位造成施工安全隐患,质量返工等问题。④制定施工例会制度。形成周和月例会制度。每周召开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管人员、桥隧科管理人员参加的周施工例会。每月召开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管人员、桥隧科管理人员参加的月施工例会。将每周、月施工进度,存在的安全和质量问题,整改措施、整改期限、整改时效果、考核情况、阶段注意事项,设计变更等事项进行总结和讨论。⑤把好工程验收关。在每项工程即将完工前,段在接到施工单位验收申请后,组织人员进行初验,对不合格处所下发整改通知单责令施工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待全部结束后,进行复验。完工后弃料余料的清理情况同样作为检查重点,确保桥涵河道畅通。
2.建立和逐步完善检查和养修体系,把控生产流程,严格验收考核,健全内业管理,提高整体的技术管理水平。
(1)成立检查验收小组,确保设备检查到位。检查验收小组由维修工程师为组长,2名返聘人员、1名桥隧科员(大学生)、1名桥梁工(大学生)为组员,每月底对设备进行一次检查,主要负责对管内桥梁设备的日常检查、重点病害桥涵的观测、维修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验收等。检查验收小组每月底对桥涵设备全面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对维修任务验收不合格的重新返工,并下达临时生产任务单,对所有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纳入问题库,及时提高消灭一般病害的时效性,同时对设备病害的整治追踪落实,对重点病害观测标记,逐步达到消灭病害的目的。
(2)把控生产流程,保障维修正常运作。2012年保障维修人员数量,一是今年取消桥梁车间负责清理管内排水系统清淤工作,交与线路车间进行;二是成立专职监管队伍进行防洪预抢和加固补强工程的监管;三是最低限度指派桥梁车间人员参与汛期防洪检查。在生产流程实施中,桥梁车间根据技术科年度计划,结合超临修任务,自行编制月度生产任务下达桥梁工区(车间下达计划必须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工区在每月整修完成后,将完成情况上报车间进行验收,车间验收合格后向段桥隧技术科提交书面申请请求验收(申请内容为完成具体项目数量,内业资料整理情况等)。按照此类闭合的生产管理流程,既保证维修任务按计划完成、设备病害得到有效的整治,又提高车间的技术管理水平,同时保证桥涵设备质量处于可控状态。
(3)严把验收考核,保证维修临修质量。由检查小组进行验收,对检查出的问题,一是纳入责任制考核,二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处理。在验收考核中突出逐级负责原则,段对车间的考核,重点放在设备检和维修保养计划制定、病害观测、问题库管理及年度计划的完成,对工区的考核,重点放在设备检查、当月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超临修病害整治上。
(4)健全内业台帐,定人定责专业管理。在内业台帐管理中注重管理台帐和生产的结合,减少繁杂重复的台帐项目,技术科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维修台帐,包括《桥涵设备台账》、《桥涵病害观测记录》、《桥涵设备检查记录》、《桥涵维修任务月计划及完成表》和《桥涵综合维修验收证》及《桥涵春秋检资料》,整理更新由主管桥梁维修工程师负责;二是大修台帐,包括。。,整理更新由主管桥梁大修工程师负责;三是防灾害台帐。。,整理更新由主管灾害预防技术员负责。同时在局域网分内容建立资源共享邮箱,及时利用信息指导生产和改变资料只有主管人员掌握的现状。
3.规范桥涵安全防护体系专业管理,确保设备安全。对管内桥涵安全防护设备进行专业管理,明确维修工程师对公路与铁路上跨、下穿、防绕护墩安全防护体系“管、检”职责,桥梁车间“检、修”职责,进一步提高铁路线桥安全防护体系的管理,完善上跨、下穿、防绕护墩安全防护设备台帐,保护线桥设备的良好状态,确保行车安全。①针对复线施工中对限高架拆安、存放无管理和既有线桥涵加固中改变原有净高及新增设的限高架等一系列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②桥梁车间加大维修区段既有限高架的检查、整修力度,维修解决存在安全隐患的横梁,油刷不清晰反光标示,更正错误限高标示等,维修工程师做好回检抽查。
4.转变观念,从细从严抓好新线桥涵设备施工监管工作。安排责任心强技术业务丰富的技术员全面介入复线桥涵及附属设施建设的管理,负责监管复线施工,资料方面重点负责施工前新建或接长桥涵及附属设施图纸的收集和上报,并参与审图;施工方面重点检查顶进桥涵施工及涵顶覆土厚度和两侧回填土情况及施工过程中基础开挖和浇注是否影响既有桥涵安全、涵顶是否有钢轨接头等,桥梁防水层、支座及防尘设施、梁体游间是否符合规范,防洪系统、防雪(沙)设施的健全有效。
(二)提前预防,严防死守,消灭隐患,确保防灾工作持续稳定
2012年的防洪工作,重点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汛前抓好防洪预抢工程,提高设备抗洪能力;第二个环节是汛期抓好隐患排查,严防死守,果断处置;第三个环节是汛后做好隐患整治,确保防洪设施完好无损。1.深入开展防洪安全隐患排查,大力整治防洪安全隐患。采取分组定责全面排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从三个方面及早安排汛前检查,一是对历年出现水害处所进行排查是否需进行补强;二是对路基尤其是位于山坡坡脚的半堤半堑路基是否受到上游汇集水冲刷,三是对桥涵设备和排水系统,重点检查排水情况和两侧路基及排水系统完好程度和出口是否畅通。对于排查出的问题,技术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再次排查确认,需补强的列入防洪预抢工程上报公司进行整治。
2.做好汛前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开展防洪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是桥隧科按照“八固定”材料配置,对各防洪备料点机具材料的数量和使用期限进行核对,3月25日前完成过期备品的更换。二是桥隧科3月25日前完成防洪预抢工作量的统计上报和预算批复。预抢工程在开工前确定施工监管责任人和编写技术交底和安全卡控措施等相关的技术资料,在施工中把好安全关,全程进行盯控,确保工程质量。三是5月25日前桥梁车间完成搭设枕木垛的防洪演练、线路车间完成避险标志的重新涂刷和排水系统的清理工作。四是桥隧科专人负责完成检查和试验雨量计及防灾监控系统,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五是5月25日前桥隧科完成汛期各项防洪制度,制定出《2011年防洪预案》并下发到各车间。
3.汛期做好天气预警工作,严格落实汛期行车安全措施,强化雨中、雨后设备巡查,强化防洪责任包保制度。首先积极改进防洪手段,培训专人观看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图,提高防洪人员的敏感性。建立观云追雨实时预报制度,结合防洪监控设备动态掌握管内雨情,对降雨巡查和水害抢险工作进行提前布控;其次加强防洪工作的日常管理,确保防洪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桥隧科不定期进行抽查各车间汛期值班情况。二是各车间认真落实汛期看守和巡查制度,确保重点地段、重点时段的检查监控到位,实现防洪出巡检查制度化、程序化、常态化。三是对复线施工地段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桥涵堵塞排水不良等问题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清理疏通。四是加强和抢险协议签订单位联系做好抢险组织工作。
(二)、防雪工作
首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是10月15日前桥隧科完成挡雪墙前后积沙土和挡雪墙破损的清理修复工作,二是7月1日前完成调查复线施工移设和破坏的挡雪墙情况,及时和集通复线指挥部进行沟通,督促在离场前恢复。三是10月30日前完成临时防雪设施的安设工作。其次是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及公司下发的天气预警电报,了解气候变化情况,同时充分发挥雪情监控系统的作用,及时掌握现场情况。第三加强防雪工作的日常管理。一是对积雪较多且易造成雪害的防雪设施及时安排清理。二是对损坏的设施及时安排修复,保证挡雪设施的完好和有效。三是协助安全科做好公铁两用除雪车和除雪平车应急演练及日常管理工作,确保除雪车正常使用。四是加强和抢险协议签订单位联系做好抢险组织工作。面对桥涵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防灾设施不完善,重载运输条件下桥涵病害发展变化快的现状,我们要高度重视,要抓住桥涵重点病害,关键部位,积极整治,使得桥涵设备质量保持均衡稳定,桥梁管理水平有一个整体提升。
谢谢大家!
第二篇:2015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2015年重点工作及工作思路
考评办 2014年,考评办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科室、学校的支持配合下,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机关科室和基层学校评价机制,努力完成上级目标任务,实现年终考核争先进位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考核办法。圆满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现将新的一年重点工作择要汇总如下:
一、做好上级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分解和汇报工作
1、及时分解2015各级目标任务,考评办将在认真研读县政府下达我局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对指标任务进行详细的分解,并及时下发到各科室。
2、认真上报2015我局目标任务及各项指标进展情况
(一)每月考评办及时将省考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小结,并对照现状进行自查分析,及时制定下一步整改措施,确保顺利完成省考指标任务。
(二)每月考评办将对市考指标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小结,并对照现状进行自查分析,及时制定下一步方案措施,确保顺利完成市考指标任务。每季度,考评办准时向县综合考评办上报我局市考指标完成情况,每月及时将市考月报表整理成册,年底进行汇总、整理,并认真撰写市考指标完成情况汇报材料。
(三)每月考评办将对县考指标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小结,并对照现状进行自查分析,及时制定下一步方案措施,确保顺利完成县考指标任务。每月及时将县考月报表整理成册,年底进行汇总、整理,并认真撰写县考指标完成情况汇报材料。
二、全面完成2015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工作。
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办组织协调各科室和各业务主管领导组成年终综合考核组,对教育局各科室、各中小学和县直属幼儿园就2015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平时获奖情况、日常督查通报情况、民主评议结果和年终考核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汇总。
三、制订2015年的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强化了对基层学校(单位)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组织领导。按时组织本系统教职工进行“三查”,认真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发放工作,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上报好各类统计表册。
四、包校工作。所承包的翠峰镇中小学,对于教育局的各项安排和要求,我们始终都严格对待、认真落实,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确保我系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圆满完成。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继续完善机关科室目和基层学校标考核办法,进一步促进年终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2、加强对县政府、市局、市考、省考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监控,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力争我局在年终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争先进位。
3、严格计划生育监督检查,落实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有效杜绝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事件发生。
2014年12月12日
第三篇:街道基层重点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
街道基层重点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
一、2015年工作亮点
(一)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深入。把“书记项目”作为基层抓党建的重要抓手,确定《深化华强北商圈“一领两建三同”党建工作模式》为街道党工委2015年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加强基层党建治理,开展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联系群众工作,共进驻社区28次,走访居民群众及商户数12030户,派发联系卡和宣传单张12311张,为群众解决问题52件。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核心主题,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共申报11项到区委组织部。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促进领导干部作风转变。
(二)法治改革项目成效初显。实施“法治街道先锋诚信商圈楷模”法治改革项目,打造“法治一条街”。一是创新普法宣教模式。在华强北手机报创办“法治华强北”栏目,发送各类法治信息2千余条;设立“法治信箱”,收集并回复意见200余条;创建“法律小讲堂”,听课人数达800人次;开展“法治诚信”道德论坛,倡导商家诚信经营;二是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行“律师驻队”模式,立案数量增加25%,罚款执行率上升20%,案件执行率提高40%,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群众投诉降低70%;累计发放法律服务卡200余张,有6家商户已凭卡享受到专业优惠的法律服务。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所所结对”等,帮助辖区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三是设立专业调解机构。设立全国第一家街道级仲裁站——深圳仲裁委员会华强北工作站,为辖区矛盾纠纷提供专业快速仲裁,设立华强北街道和谐劳动关系综合服务中心,推行“集成化解”矛盾纠纷模式,自8月6日成立以来,共受理劳资纠纷32宗,共涉及员工120人,经额28.6万元,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三)安商稳商工作持续升温。联合区委宣传部、区经促局,持续开展第三届商圈品牌宣传系列活动。举办第三届旺购季及首届“创客荟”开幕式,筹划组织百万市民看华强北、《创享华强北》专题宣传、“约惠华强北,畅享新繁华”惠民月、华强北故事荟等品牌宣传活动,进一步聚集商圈人气,提升华强北商圈商业品质与氛围。
(四)城市更新改造和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方面,围绕“转型升级、繁荣发展”目标,以“地铁7号线工程和华强北立体街道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和外立面改造工作。将上步片区第三、七、十四单元作为今年城市更新重点,三单元嘉年项目、七单元迪富宾馆、华胜项目施工进展顺利,十四单元兰光项目、苏发项目、中联项目稳步推进。结合立体街道建设,大力推进外立面改造工作,茂业百货、女人世界已完成,新欣大厦、中航公寓正积极推进。在区政府统筹下,积极协调推进华强北立体街道建设工作,相关前期工作准备已基本就绪,预计年底将正式开工。转型升级方面,分阶段对华强北大型商场营业额、人流量、出租率、单位租金等基本情况进行跟综调查,制定《转型升级基础数据统计表》,并将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撰写调查报告。大力开展创客活动,先后成立赛格创客中心、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深圳创客联盟,举办了“2015华强北国际创客论坛”、“创客荟”等活动,吸引世界知名智能硬件孵化器hax等机构落户华强北。
(五)城市管理工作成绩突出。制定《华强北街道道路综合环境“路长制”管理工作方案》、《华强北街道2015市容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华强北街道2015年背街小巷市容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等,对辖区市容环境开展全面整治,前三季度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工作分别取得全市第五、第八、第六的较好成绩。
(六)安全维稳工作扎实有效。安全生产方面,强化领导“一岗双责”工作机制,贯彻实施新《安全生产法》,持续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开展安全生产日常巡查,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启动安全监管“微实事”惠民项目,确保辖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11月初,举办华强北第三届消防业务技能大比武活动,组织辖区12支义务消防队伍参加,有效提升了实战技能。综治维稳方面,全力做好全国“两会”、市党代会及“两会”、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等重点时期的信访维稳工作,共排查出6名重点人员,2起群体性不稳定因素。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起,涉及金额673.56万元。
(七)民生服务工作惠民惠商。街道2015年“民生微实事”共审批通过80个项目,其中服务类项目45个,工程类项目34个,货物类1个;投入资金共计792.99万元,其中微实事资金投入597.81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95.18万元,社会资金占24.6%。
(八)商圈特色文化精彩纷呈。继续深化华强北特色电子商业文化改革项目,制定《关于深化华强北商圈特色电子商业文化工作方案》,组织华强北“文体艺术节”、华强北“好声音”、华强北“手机游戏争霸赛”等文化品牌活动。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召开商圈文化工作座谈会,与《中国文化报》合作,推出华强北商圈特色文化的系列深度报道。
(九)社会组织建设蓬勃发展。华强北街道社区基金会推行见义勇为奖励、诚信商家评选、特别困难救助三项制度,积极弘扬商圈正能量。街道香港商家联谊会新设立青年工作部,搭建与香港各界沟通桥梁。群众文化学会积极参与商圈文化建设,先后举办活动近百场。华强北商会、XX市电子商会积极参与政府安商稳商工作,为商圈发展出谋划策。
二、存在问题及挑战
(一)党建工作手段和方法不丰富。对于商圈非公党建工作的改革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习惯于用体制内的方法去指导体制外的党建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立体街道建设进度相对滞后。随着地铁7号线的工程推进,华强北立体街道建设的各项工作虽然也正同步进行,但进度相对滞后。如果立体街道建设不能与地铁施工同步完成,势必会影响华强北片区的整体规划建设。
(三)安商稳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地铁围挡施工已有三年之久,沿线商家的坚守已近极限,安商稳商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离商家期待仍有较大差距。明年的安商稳商工作如果不能在形式、内容上有所突破,不能进一步取得区委区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华强北商圈将面临更严峻挑战。
三、2016年工作思路
(一)巩固发挥党建工作引领统领作用。继续推进“一领两建三同”党建改革项目,探索商圈非公党建工作新规律。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核心主题,抓好基层党建治理,落实申报的11项“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二)协调推进城市更新和转型升级工作。加快第三、七、十四单元的更新改造进程。密切关注地铁7号线施工和立体街道建设工程进展。发挥华强北商圈产业优势,鼓励发展创客活动,打造创客摇篮。
(三)持续抓好安商稳商工作。总结三年安商稳商工作经验,通过召开商家媒体联席会议、社会商业组织座谈会等,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丰富安商稳商手段和方法,帮助辖区商家企业度过难关。
(四)不断深化法治改革项目。进一步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升法治建设环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优化法律质量。发挥专业调解机构职能,健全法治工作平台。
(五)整合发挥社会组织职能。充分利用华强北丰富的社会组织资源,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决策,开展社区自治,形成合力,推动商圈健康发展。
第四篇: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安排
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
2012年我市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及十七届五中六全为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省残联的工作要求,根据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围绕创建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建设,整合资源,加快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相对完善的残疾人工作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为全面实现四个“人人享有”和两个“普遍” 目标而努力。
2012年我市残疾人工作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一项重点工作,全面动员,力争成功创建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
1、建立工作机构,动员力量参与。按照《浙江省设区市创建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创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机构,组建专门工作班子,采取有效措施,整合有效资源,确保创建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加强残工委部门的协力合作,加强残工委秘书处的作用,建立残工委联络员工作机制。
2、形成创建氛围,落实创建任务。形成督查制度,落实动员大会任务。开展好新闻评选,明确主题,加强宣传,营造创建氛围。
3、夯实创建基础,提升覆盖水平;全面做好残疾人基本情况实名制登记工作,开展残疾人基本情况实名制调查数据分析和成果利用。对明显低于要求的指标,要找准原因,及时整改。
二、完善“两个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四个“人人享有”目标的步伐。
1、推动残疾人参与社会保险,探索残疾人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切实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将残疾人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鼓励、帮助非全日制就业、个体就业、灵活就业的残疾人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继续指导做好残疾人个体户养老保险补贴和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探索和扩大残疾人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补贴,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率。加强残疾人福利探索。开展无固定收入残疾人生活补贴,开展医疗救助、辅具适配等补贴制度的调研。指导发达地方探索建立残疾津贴制度。
2、完善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按照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和中国残联等六部门印发的《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审方案》、《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及省残联有关浙江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评估办法等有关规定、要求,研究制定我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评估办法,2012年争取通过初步验收。
(1)继续加强康复进社区进家庭工作力度。按照“六位一体”要求,推广应路桥、黄岩经验,积极协调卫生部门,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的服务内容上下功夫,健全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管理网络和运行
考核机制,加大社区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宣传。将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我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大对社区康复员的素质提升和残疾人家长的培训力度;推广“居家康复服务”经验,推进全市“康复在社区、服务进家庭”工作。从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出发,量体裁衣,优先选择残疾人在家庭生活、居家康复、信息交流等方面最基本、最迫切、最可行的无障碍环境改造和有康复训练需求、适应指征的残疾人进行康复辅助器具配备,以提升社区康复服务的质量。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残联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推动作用,积极培育用品用具市场,组织相关企业提供优惠服务,让更多的残疾人选择使用。
(2)加强残疾人康复资源中心建设和机构建设规范化管理。加强残疾人康复资源中心建设,通过引进人才、依托阵地、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市级资源中心。根据中残联《残联系统康复机构建设规范》的要求和我市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需求特点,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残疾人康复项目服务中心;并从机构建设规范性入手,按照区域特色的原则全面提高我市各级机构康复的综合能力,不断完善各种康复设施,提升各类专业人员素质,以满足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各类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3)加强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培训。将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卫生系统全科医生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和晋升体系,制定实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各类残疾康复专业、专职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和专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借助医师多点执业的有关政策,逐步实现残疾人康复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双向进修、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实现每个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和社区医务人员普遍接受一次康复专业培训。要加大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培训工作。
(4)加快建立关于建立0-6周岁新发疑似残疾儿童信息监测和康复救助制度。2012年,将积极借鉴已建立此项制度得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联合市卫生局、市人口与计生委、市财政局等共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部门配合的全市0-6岁新发疑似残疾儿童监测网络,借助现有妇幼保健网络、计生服务网络和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实现建立残疾儿童报告跟踪制度,收集、监测和分析0-6岁新发残疾儿童信息,排查疑似残疾儿童,并将新发疑似残疾儿童纳入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之中,提供最优先的康复救助、转介服务。从而达到“发现一例,报告一例,康复一例”的目标,以此来有效减少残疾的发生或减轻残疾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新出生人口的素质。
3、加快就业扶贫项目及残疾人素质提升工作的推进,实现服务项目与残疾人的需求相对接。
(1)将残疾人就业需求和创业扶贫工作的对接。继续实施千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计划,为失业残疾人新增就业岗位500个(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个体就业、辅助性就业)。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继续做好工疗机构集中使用残疾人用工单位资格认定工作,推动全市庇护工场和庇护产品发展,继续推广智力、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方式。定期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做好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各地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和由残疾人专营的产
品或服务。帮扶1000名残疾人自主创业。
(2)将低收入残疾人和扶持残疾人政策、项目及资金的对接。全面实施《浙江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年—2020年)》,使低收入的残疾人家庭通过帮扶力争达到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加强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新建市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9家(其中省级3家),发挥市、县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辐射作用,引导2000户残疾人家庭参与种养业。做好中央康复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的落实工作。投入资金,对150户农村残疾人危旧房进行改造,并确保“发现一户、解决一户”;推动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城市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确保残疾人住有所居。
(3)将残疾人入学困难问题与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接。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关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文件精神,继续配合教育部门,推进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和建设,争取特殊教育资源能基本满足残疾人的入学需求。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水平,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助学政策,做好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工作,完成2000名贫困残疾人的助学任务。指导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建立实训基地。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动特殊教育向义务教育两端延伸。配合教育部门做好2012年残疾学生普通高校录取工作。做好交通银行助学项目和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的落实。
(4)将残疾人就业需求与培训项目相对接。深化培训就业年活动成果,继续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指导残疾人专项技能比赛,完善残疾人就业和培训实名制统计制度,全市完
成职业技能培训2000名。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和窗口行业的需要,加强手语培训和推广。继续做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和就业帮扶工作。指导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市级示范性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与职业培训基地及其技能展示基地建设。
三、办好三项实事,不断扩大对残疾人的服务。
1、继续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
残疾人“康复工程”。根据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要求,2012年实现残疾人康复全覆盖。全市计划共为2518名有适应指征和康复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免费实施助听、助明、助行等康复服务,其中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805例,为贫困低视力残疾人免费适配助视器115台,为贫困听力残疾人免费验配助听器500台,为贫困下肢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98条。
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提高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
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根据需求情况调查,2012拟新增重度残疾人托(安)养680名。指导各地新建市级、县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9家,新建省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3家。加强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推动残疾人托养照料的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继续落实省残联、省财政厅、民政厅、卫生厅《关于全面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通知》(浙残联康复[2011]9号)文件,实现残疾儿童康复需求全覆盖。计划为91名聋儿开展语言康复训
练,为85名脑瘫儿童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免费,为35名智力残疾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9名孤独症残疾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开展儿童普及型辅助器具适配58人。指导各县(市、区)在3月份开展聋儿人工耳蜗项目全面筛查,做到“发现一例、解决一例”。同时要在康复需求摸查和后续训练服务方面做深服务,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服务的能力建设、规范化管理和康复质量评估。
2、启动信息化助残工程
通过一年时间,初步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和数据库建设,启动残疾人无障碍数字化终端进家庭,初步构建“数据完善,需求引导,沟通顺畅,服务即时,终端个性化”的信息助残网络。
(1)建立三个数据库,加强对残疾人的信息管理和服务。
一是完善充实,建立残疾人基本情况数据库。依托“第二代残疾人证”的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立数据库。通过残疾状况、就业状况、需求调查、康复评估、家庭现状、已有政策享受情况等基本的登记及实名制统计,准确全面地掌握辖区内残疾人所有持证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服务情况。
二是部门联动,建立残疾人政务共享数据库。将民政、劳动保障、卫生医保等民生直接相关的部门数据库与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实现互通,从而使残疾人低保、就业、医保等相 7
关信息实现共享,使数据库动态而全面地显示残疾人的基本状况。
三是整合资源,逐项建立残疾人无障碍服务信息数据库。整合现有的与残疾人相关的信息,充分考虑各类残疾人接受信息的形式和渠道,为残疾人提供新闻资讯、教育培训、就业信息、社区服务、政策法规解读等服务。
(2)开放两个平台,为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一是完善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网络会商、公文阅办、即时通讯、数据查询、工作部署、数据交换等功能。同时各县(市、区)设立分平台,相对独立运行系统。
二是建立一个多媒体数据交互平台。将与残疾人相关的政策法规、新闻资讯、教育培训、康复服务、就业信息等相关信息,纳入统一的开放平台,接受多种终端和路径的访问和交流。
(3)开发引进适合各类残疾人的终端产品,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合适的信息无障碍交流工具。
根据不同残疾人的获取信息的不同方式,为听力、肢体、视力等残疾人提供适合的终端产品,包括盲人电话、手机,残疾人专用电脑软件、交互式电视、语音服务器等,通过不同的终端,共享一个数据库,实现残疾人无障碍信息交流。
3、深化残疾人社会参与工作。
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重大活动和节日,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引导社会进一步树立“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营造自强和助残的社会舆论氛围。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程,全力推进全市各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办好手语新闻栏目和专题节目。以“残疾人普遍参与社区活动”为目标,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性残疾人文化活动,鼓励、支持、帮助残疾人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残疾人文体健身行动,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达到45%。繁荣残疾人文化事业,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保障残疾人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立残疾人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举办全市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周活动和第二届全市残疾人运动会。积极参加省第三届聋人运动会。建立残疾人运动员选拔、训练、参赛、就业、就学、就医等保障的长效机制。开展省、市级残疾人文化体育基地和团队创建活动,建立9个市级残疾人文化艺术基地、3个市级残疾人艺术团队、3个省级残疾人体育基地、50个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开展残疾人志愿服务行动,全市注册的助残志愿者达到1千人。
四、建立“四个体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1、建立以规划和计划为依据的目标管理体系。以《台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依据,将规划所列出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将规划所拟定的内容按部门职责分解到市级残工委各单位和按区域分解到各县(市、区)。并以此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和评估体系。建立
工作月反馈制度,按季度发布横向工作进程通报。建立健全残工委日常工作机制,和残工委单位联络员制度,及时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建立残疾人状况监测体系和状况反馈体系。
2、建立以问题、目标为导向的研究创新体系。以“走向基层、走进矛盾”为载体,建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发挥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和各残疾人专门协会等团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推广机制。创办《台州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杂志,着重研究如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创新,如何在完成当前工作中创新举措。着力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务实有效。要根据“十二五”目标和“三个能力”建设提出破解难题,并研究制定落实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的具体措施。
3、建立以政策和资金为引导的资源培育整合机制。通过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使各级政府和部门将为残疾人的各项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平等”和“共享”。通过“费转事走”的模式,推动各公共服务机构为残疾人事业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和培育资源,逐步建立满足各类残疾人需求的多层次的残疾人服务资源中心。大力推动工疗、农疗及托养等服务残疾人的机构,加大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力度。
4、建立网络队伍为支撑的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覆盖面。
通过落实人、财、物,将我市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建设成为服务全市残疾人的资源中心、技术中心。完善基层队伍建设,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立社区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社区资源,使残疾人能平等享有社区的各项便民服务。建立残联综合服务信息网,将有形服务与虚拟服务相结合,启动“信息化助残”项目,实现“信息中心”、“资源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交流维权中心”的作用。
附件:2012年政策、会议、活动、培训、考察安排
(请补充)
附件
2012年政策、会议、活动、培训、考察安排
一、政策
二、会议
1.全市残疾人工作会议暨市残联五届主席团第2.全市残联理事长会议3次 3.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 4.全市市级残联教就工作会议
5.全市残疾人事业计划财务统计工作会议 6.全市残联宣传文体工作会议
……
三、培训
1.全市依法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培训班 2.全市残联系统信息报道培训班 3.……
四、活动
1.第二十二次“全国助残日”活动 2.第二十一个“国际残疾人日”活动 3.市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周活动
次会议
4、市第二届运动会
5、筹备2013年1月第六次全市残疾人代表大会 6.第六次全国特奥日活动 7.全国第十三次爱耳日活动
8.全市第二届“残疾人创业之星”评选活动 9.第三届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 10.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落成典礼
……
五、考察
1、
第五篇:2021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明年是XX全面完成转型初期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展迈向转型新阶段,顺势而为推进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的第一年”。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精神,在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市财政局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持政策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研究制定2021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现作以汇报。
一、指导思想
市财政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保障,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为实现XX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1、财政收入目标。按照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与财税政策相衔接的原则,综合考虑2021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全省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增长预期和“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等方面因素,按照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XXX”的任务安排,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计划同比增长XX%,各县区同比增长XX%。
2、财政支出目标。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保持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幅增长。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聚焦“六稳”“六保”,重点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向倾斜,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保障水平,逐步建立以人为本和突出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3、财政改革目标。坚持公共财政方向,积极稳妥、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各项改革。重点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财政支出绩效、厘清相关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改革,提高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水平。
三、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市财政局始终将讲政治贯穿于财政工作全过程,强化“财”为“政”服务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出并坚持“六个兼顾”的理财管理理念:在理财思路上,既主动作为,又求真务实;在组织收入上,既依法征收,又涵养财源;在安排支出上,既保障重点,又控制一般;在区域发展上,既加强统筹,又分类扶持;在重大建设上,既积极运作,又防控风险;在财政管理上,既规范运行,又提高绩效。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我们研究制定2021年重点、难点和亮点工作。
(一)突出重点,支持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1、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产业布局提出新的要求,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形成市委全会提出的“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经济发展局面。一是支持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农业在XX转型振兴中“稳定器”作用。稳定支农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培育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支持农村“三变”改革,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作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支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支持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完善农田建设投入机制,落实生猪生产各项扶持政策,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支持畜禽和渔业健康养殖,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应。支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支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支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有序实施农村户厕改造。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以发展壮大扶贫资产为目标,努力实现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继续扩大农业保险规模。实现农业保险品种全覆盖,充分满足农业参保需求,提高农业生产风险保障能力。二是支持做好“三篇文章”。统筹整合资金,设立我市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及中小微企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新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围绕推动“四个优势产业”升级,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支持有发展前景的重点头部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改造,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运用担保、贴息和后补助等方式,对经认定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精准施策给予支持。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扶持政策,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智能制造示范应用,进一步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对首批次新材料、关键零部件、新技术成果应用,首版次高端软件等新产品保险给予保费补贴。三是支持数字经济,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支持我市数据中心产业园、智慧城市等项目落实,推动企业上云、智慧交通、数字车间建设。抓牢京沈客专全线贯通机遇,鼓励做精做优XX消费品品牌,支持创新线上线下经营模式,通过扩大品牌消费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发展网红经济、夜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释放新型消费潜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现代物流产业链和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在线教育等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四是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聚焦“一核一轴两区两带”发展空间布局,统筹用好新增债券和基建资金,发挥政府投资撬动引领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扩大有效投资规模,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重点围绕玉龙新城和高铁站前区域,支持旧城改造,适度开发新城区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十横十纵”路网建设,强化次干路、支路建设,解决城市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达性;支持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围绕5G基建、特高压、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优质项目;支持阜、彰两县壮大产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五是创新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方式,优化信贷配置结构,加大信贷投放。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广泛参与,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推进百年赛道和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实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集团)通过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2、支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一是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提质增效。继续巩固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好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落实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扩大普惠性幼儿园供给,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实力强、与我市发展契合度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建设、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继续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健全巩固教育助学体系,继续落实贫困家庭等中职、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费和国家助学金、大学生奖助学金、幼儿资助等政策。二是支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支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支持文物保护,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接续能力。支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突出以文化旅游融合为中心,拓宽旅游业发展空间,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三是支持体育事业发展。支出全民健身等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支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支持推进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和低收费开放,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抓好“中国篮球城”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四是支持生态环境改善。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推进蓝天工程建设,增强人民蓝天幸福感;支持XX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及森林草原生态恢复建设。支持国土空间总规划编制,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及土地整治,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和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等。五是支持科学事业发展。继续支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普进农村、社区、校园、进基层。
(二)攻克难点,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2021年我市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过小的财力规模无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区域支付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较大,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全力防范财政风险:
1、全力以赴抓收入,充分发挥财政支撑和保障作用。按照成中市长和建军常务副市长指示批示精神,我们反复与省财政厅进行对接,按照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XX”的任务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计划同比增长X%。一是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坚持实事求是组织收入原则,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的动态监控,以及重点非税收入项目的动态跟踪,严禁收过头税(费)、向企业违规收取税费等虚增收入等行为,全力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二是全面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统筹推进异地开垦费、罚没收入、废弃矿山治理残煤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2、把握重大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积极与省财政厅对接,争取地方配套缺口较大的项目,再次列入上级资金的支持范围,确保各类上级资金争取额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一是加大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高质量项目的储备,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政策。密切关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地方政府债券的相关部署,重点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以及建设智造强省、数字辽宁发展目标,重点谋划推出一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加大与省财政厅对接频次,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确保储备一批、发行一批、施工一批、接续一批,形成拉动经济的长效机制,用好用足“债贷组合”以及专项债券作为项目资本金等相关政策。组织全市申报2021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需求项目X个,资金总需求X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券需求项目X个资金X亿元,专项债券需求项目X个资金X亿元。二是XXX等重要机遇,积极向省财政厅反映我市财政面临的困难,争取对我市城区“三保”补助、乡镇增量返还补助、经济转型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等一系列政策得以延续,资金额度有所增加。三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加快“两新一重”建设,谋划推出一批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储备,补齐短板,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3、调整支出结构,严格财政支出管理。一是合理编制财政预算。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编制财政预算的要求,严格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调整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安排“三保”及养老金配套支出。二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增强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和振兴发展重大任务财政保障能力。三是盘活存量资金资产。加大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力度,强化当年预算当年支出、结余资金及时收回的预算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整合,统筹使用,避免闲置浪费。
4、支持保障改善民生,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高均等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严格落实稳岗补贴、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政策;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水平,支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支持加强公共卫生与防疫体系建设,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支持建设优质高效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健康XX;建立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调整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5、多措并举,全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和养老金风险。2021年,市财政局以完善政府债券“借、用、还”和债务风险“防、化、管” 的闭环管理机制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债务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坚决打赢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攻坚战。一是强化偿债资金预算约束,压实还债责任。2021年全市政府性债务偿债安排X亿元;县区政府性债务偿债安排X亿元。争取再融资债券X亿元,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券。通过科学编制2021年全市债券还本付息计划,指导和监督各县区将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资金纳入预决算,及时足额还本付息,并做好市本级还本付息预决算管理工作;加强日常监管,协调组织各县区提前筹措资金,确保不发生债券违约事件。二是积极争取新增债务限额支持,精准发行政府债券。依法履行新增债务限额审批程序,在限额内科学合理做好2021年政府债券发行工作。三是强化债券资金监管,着力提升“用”的质量。建立举债空间评估机制,审慎安排高风险地区新增债券项目,从源头上控制举债风险;加强债务资金监管,按月调度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全过程跟踪债券发行使用情况,提高债券资金利用率和使用绩效。四是加强风险预警监测,严格债务违规问责。加强债务数据信息动态统计监测分析,特别是对高风险地区新增债券项目还本付息情况进行监控、分析;完善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预案,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加强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日常监督,严格执行债务问责各项制度规定,坚决遏制不规范举借债务;制定债务红色等级地区限制性措施,压实主体责任,倒逼高风险地区主动化解债务风险。五是强化目标管理和日常督导,积极争取试点区化债,降低风险指标。科学制定全市2021年化债方案,加强日常督导、季度考核,开展定期排查,严防虚假化债,确保全年化债目标的完成;指导县区采取多种措施化解存量债务,各县区实行“一地一案”;继续争取试点区化债,力争将各类政府债务风险指标降至安全范围内。六是防范养老金支付风险。认真落实各类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政策,统筹用好中央和省资金,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向省财政厅反映我市企业养老金困难,对接国家统筹政策制定情况,争取国家和省在制定全国统筹政策时,给予我市更多的倾斜。
(三)打造亮点,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为更有力的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推动财政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加快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的要求,以省厅“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为依托,构建“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实现我市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对预算管理的动态反映和有效控制。业务上覆盖项目库、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环节,体现绩效、内控管理要求;主体上覆盖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单位预算及支付对象;功能上实现上下级财政之间、财政与预算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之间互相衔接,动态反映,有效控制,及时预警。
2、划分事权与支出责任。结合市、县(区)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积极贯彻落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精神,按照我市实际情况,科学划分市本级和各县区间医疗、教育等领域支出责任,并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市与县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制度。
3、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实施部门和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决算等环节与绩效目标管理、跟踪监控、评价、结果应用等环节有机统一;建立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其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市县层面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4、进一步完善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研究制定区域间产业转移税收分享等改革政策,以及支持经济和区域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和估势互补。调整完善均衡等财力性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加大“三保”、债务等财政支出权重,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2018年以来的市区、县乡、区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县(区)以“飞地”模式等合作招商,培育稳定的增量财源,提高县(区)财政自给能力。
除此之外,市财政局还将在以下几方面改革创新。一是创新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贴息担保、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和引导作用。二是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建立政府采购融资平台,并依托省政府采购平台,向金融机构宣传融资贷款业务。推动XX银行融资业务系统与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服务平台实现端口对接、数据互联。三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操作流程,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指导和监督,加大对公益性服务项目的购买力度,不断拓宽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领域,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2021年,我们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思想上加压、工作上加力,确保实现全年任务,为夺取XX“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新胜利做出财政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