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调查与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安徽省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这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成为其建设的主力军,为安徽省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诸多现实问题,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安徽省农民工的薪资问题、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和谐问题,关系着安徽省经济建设与和谐发展。为此,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民工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的生存发展能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政策等相应解决办法,希望能够改善安徽省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安徽省;农民工;生产问题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109-02
随着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这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成为其建设的主力军,为安徽省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劳资矛盾调解机制失灵等原因,许多农民工处于难以“市民化”又被“边缘化”的两难困境中,遭遇到一系列难以化解的生活困境、矛盾与冲突,这严重影响安徽省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收入有限、住房简陋、生活质量低、日常家庭婚姻生活不和谐、人际交往和休闲方式单一是往往是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真实的生活写照。对于农民工来说,工资待遇、安全健康和租住房屋等维持正常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和安全需求。关注安徽省农民工的薪资问题、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和谐问题,关系着安徽省经济建设与和谐发展。因此,关注民工生态,解决民工所遇到的问题,关注民工生态至关重要。安徽省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1.1 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资低
安徽省农民工群体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这些行业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民工主要从事的则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劳动强度相对来说是很大的。大部分的农民工劳动时间很长,远超出法定的8小时时限,且多数都是没有固定休息时间的,工作就有工资,不工作就没有工资,根本无法保证每周至少一天带薪休假。而尽管如此,农民工的工资还是得不到保障,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属于低收入群体。
1.2 生活条件差,生活环境恶劣
安徽省农民工主要住在出租房、宿舍、工棚等环境比较差的地方,很少有自己能买房的。大多数的农民工都是居住在宿舍或是工棚里,主要是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工地宿舍、工棚一般都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房,生活条件差,冬冷夏热,且多数是群居生活,农民工每天早出晚归,劳累一天,晚上也无法保证得到舒适的休息。而就算租房居住的,为了节省,多数也都是租住简陋便宜的房子,条件根本无法满足生活所需。农民工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1.3 维权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近年来,安徽省农民工权益受到侵犯和损害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多数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大多数农民工都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而且经常性被拖欠工资,有的工伤也无法得到合理赔偿等等。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多数会选择私了,很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也很少像政府相关部门求助,维权意识淡薄。
1.4 家庭生活状况不稳定,子女的教育情况不太乐观
农民工进城务工后的家庭生活状况不稳定,并且子女的教育情况不太乐观。对于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人在城市,家在农村”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对于已婚务工人员来说,他们经常和自己的配偶分居两地,并且没有时间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与自己的配偶会经常发生家庭矛盾。再加上已婚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数正处于儿童阶段,他们的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都值得社会关注。而对于未婚务工人员来说,他们没有时间考虑结婚或者生育子女的问题,这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容易让他们没有归属感,没有方向感。
1.5 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状况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从总体程度上来说,城镇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的数量。而农民工群体呢,在社会身份上十分特殊,他们属于农民,但是却在城市做着“非农”产业的工作。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各项建设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城市市民的歧视,自身接受教育水平的局限性等等,他们很难融入到城市这个大群体中来。在城镇化过程中,外来人员融入是一个十分尴尬的状况。
1.6 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单一
大多数的农民工都处于忙碌、疲劳的状态,他们的生活单调而反复,除去工作与休息,几乎没有其他业余生活和休闲娱乐活动,生活方式极其单一,乏味。并且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多限于农民工之间,几乎没有超出这一群体,社会关系相对来说也比较单一。没有休闲娱乐的生活,不能劳逸结合的工作,狭窄的人际交友圈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发展。安徽省农民工出现问题的原因综述
对农民工来说,工资待遇、安全健康和租住房屋等是维持正常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和安全需求。农民工群体是安徽省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政府与社会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关注安徽省农民工的薪资问题、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和谐问题,关系着安徽省经济建设与和谐发展。那安徽省农民工生存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
首先,农民工群体是一个数量很庞大的群体,且普遍具有学历低,缺乏知识与技术的特点,若要培养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政府和用人单位都不想也不愿意承担管理农民工群体的责任,导致农民工群体长久的无序混乱发展。其次,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要做的是维护农民工利益不受侵害,在农民工需要的时候,给以帮助,但事实是政府缺乏对农民工的管理,或者说更看重农民工的义务,而忽视农民工的权益,农民进城务工本就伴随着很多问题,家庭和谐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政府有能力调解和解决的问题却没有落实政策,政府能够协调的相关资源也没能及时协调,这是管理上的疏忽。最后,劳资矛盾调解机制失灵,农民工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这种劳资矛盾问题急需解决。建立健全农民工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每一步,才能切实保护农民工的集体利益。
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农民工保障机制
农民工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权利,特别是对于从事高危行业的农民工来说,没有医疗保险和劳动合法保护的话,一旦出现重大工伤和疾病,特别容易陷入贫困状态。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民工保障机制。首先要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政府应帮助农民工建立农民工工会,使农民工成为一个有组织的队伍,当农民工的权益受损时,让他们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追诉。其次,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切实保护农民工失业、工伤、医疗保险的权利,农民工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政府就可以根据这种特殊针对性的制定适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通过分层分类原则保证每一位农民工都能享受到他们的权益。
3.2 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农民工本身具有很大的复杂和流动性,数以万计的农民工进城给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事实证明,单靠政府以及用人单位的管理,是很难起到预期效果的,有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农民工的这种自我管理――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三者相互协调机制来改善农民工现状。
3.3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的生存发展能力
政府应从财政上为农民工创造各种职业培训机会,用人单位也应鼓励和支持农民参加这种职业培训,给予农民工相应补贴,提高农民工的生存技能与发展能力。同时,政府应做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管理责任,尽可能的维护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资源上的平等待遇,给予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相应补助,并严格限制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收取高额借读费等一系列收费不合理的措施,保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3.4 政府应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政策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返乡就业的政策支持,引导农民工为他们自己家乡的建设作出贡献。许多城市都有户口门槛,农民工要想留在城市扎根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迟早要回到家乡,在外久的农民工,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积累,自身也往往有了一技之长,因此,回乡发展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民工的二次创业,以“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为宗旨,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促使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做出贡献。
3.5 建立农民工娱乐型组织
农民工娱乐型组织主要为丰富农民工的娱乐生活,满足农民工的精神需求,使农民工在劳累繁重的工作之余,保持身心健康。受农民工工作性质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往往都是单一的,如何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享受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生活,让他们工作充满动力,生活充满激情,也是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娱乐型组织通过举办晚会、集会、表演等不同的娱乐交流活动,来满足农民工的娱乐交流需求,使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农民工娱乐型组织,需要农民工的积极配合,政府和企业的全力支持。
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政府与社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在解决安徽省农民工问题时必须更新思路,制定好政策,贯彻落实每一点,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利益,改善安徽省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安徽省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关系安徽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关系着安徽省和谐建设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泽炎.民营经济发展新动力源自“思想市场”的繁荣[J].中国发展观察,2014,(2).[2]李晓婷,李亚杰.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现状和需求问卷调查描述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4,(19).[3]范春安.建筑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4]孙小蕾.对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J].致富时代,2012,(3下半月).[5]胡仕刚.制约贫困地区有序劳务输出的原因及对策[J].长三角,2009,(4).
第二篇:“黑户”群体生存状态调查
“黑户”群体生存状态调查
根据2010年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至少有1300余万人没有户口,他们没有户籍资料,没有户口卡(常住人口登记卡),也通常没有身份证,被社会俗称为“黑户”。他们中大多数是超生人员,也有部分是属于弃婴、收养或领养子女,还有部分则是因为户籍办理程序的繁琐或基层部门的不作为,而被迫成为无户籍人员。因为没有户口,他们大多数人没有社会保障,没有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受教育机会,甚至连出行也困难重重。
2014年,我们专门就“黑户”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田野调查。此次调查,共获得了分布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的1928个有效“黑户”个体,并利用设计好的提纲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黑户”群体普遍缺乏权利保障,心理环境较差,生存状态堪忧。由于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普遍收入较低,就业稳定性差,没有归属感,容易产生报复社会心理,继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来源。
“黑户”群体知多少
调查发现,“黑户”现象非常普遍。在城市,“黑户”在大中专毕业生和流浪人员中并不鲜见,如广东和河南都有接近15%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户口档案;而在农村,几乎每个村都有“黑户”的存在,如江西名口镇的每个村庄都有1%~2%的人,从来没有上过户口。
相比其他为社会所共知的弱势人群,“黑户”们通常不为大家所了解。他们隐匿在社会的某个角落,公众也无法直接感知到这部分群体的存在。他们无法上学,不能到正规医院看病,甚至不可能获得一份像样的工作。可以说,由户籍改革滞后和社会管理缺陷造成的“黑户”问题,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这已成为困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形成“黑户”的原因有很多。
一、不符合政策超生型。新生儿出生后(二胎甚至三胎),经济状况困难的家庭为躲避计划生育罚款,不会及时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据我们调查,这类“黑户”占到总“黑户”的50%左右。以此类推,全国至少有650万这样的“黑户”。
这种类型的黑户,一般会等到孩子上学(现在小孩读书需要户口)的时候再去上户口。除了要交各种证明,还要补交较高的罚款或社会抚养费。有些地方有规定提出,社会抚养费数额,取决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或该家庭收入的若干倍。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金额一般取决于个体的讨价还价能力,一般在3000元到5万元左右。
二、未婚生育型。这里面又分两种情况。其一,一些人未达到结婚年龄就成家生育,而这按规定不可能获得结婚证和准生证,因此会导致孩子无法上户口。其二,一些人未婚先孕,但恋爱双方后来分手。而按规定,小孩出生上户口必须随父亲或者母亲,这种情况就会使得新出生的孩子难以办到户口,从而成为“黑户”。总体来看,未婚生育的“黑户”公民占到10%左右,全国至少有130万人。
这部分“黑户”群体去派出所办理户口,一般会被要求出示医学出生证明。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出生证明早就不见了;或者他们本来就是在家里出生的,根本就没有出生证明,所以要办理户口相当麻烦,而且成功办理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三、没有主动登记型。首先,小孩出生后,父母一直在外打工,留守的儿童没人管,户口也没有主动上,这类“黑户”儿童一般在5岁左右。其次,孩子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上户口,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也不知道(农村以前上学不用户口),等到工作后才发现自己是“黑户”。对于符合计生要求,而只是没有主动要求申领户口的居民,占到“黑户”群体的15%,全国至少有195万人。
这部分没有户口的群体,可以直接申请补录,需要谈话材料、本人申请、村/居委会证明等,证明此人确是事实存在。未满16周岁的人,还需要另一个医学出生证明,而这个证明材料不容易获得,所以很多人发现自己没有户口的时候,大都会选择等到满16周岁后,再去派出所申请补登户口。
四、毕业迁移证丢失型。大中专毕业生在考取大学时,一般会将户口迁入读书所在地,毕业后由于丢失或户籍接续的原因,而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入户手续。大学毕业生因档案丢失而导致的“黑户”现象,在近年有稳定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在2014年占到总“黑户”的15%左右,全国推算就是195万人左右。
这类群体在发现没有户口的时候,都会主动去派出所申请上户口。成功办理的可能性较大,但一般要花费半年到两年时间,而且寻找户口档案的各种信息成本、交通成本和协调成本很大,要多次不断往返学校、原户籍所在地、工作单位所在地等,交通差旅费要花费5000元到2万元不等。
此外,还有10%的“黑户”是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比如派出所漏登记,或户口仍在办理过程中,从而出现户口状态的真空。
“黑户”生存区域在哪里
在以前,“黑户”主要分布在偏远农村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许多村民信息闭塞,几乎不与外界联系,更没有主动申领户口的意识。在我们调查走访的“黑户”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弃婴、收养或领养子女等。另外,也有部分是属于计划外生育子女,由于没有多少文化,不懂得户口还要主动申请登记,所以一个家庭中很容易产生多代都是“黑户”的现象。
云南省文山自治州31岁的刘二花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村民刘辉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刘二花。她略带羞涩,不善言辞,不愿意跟陌生人说话。据村民刘辉介绍,刘二花小时候是引产活产婴儿,没有出生医学证明,至今也没有办理过户口和身份证。13年前她嫁给本村的智障人员后,也一直没有申领结婚证。
据同行的当地一位户籍科工作人员介绍,出发前他们也在户籍系统里进行了搜索,发现刘二花确实不在里面。而更让他吃惊的是,刘二花的两个儿子也都不在他们的户籍系统里,虽然最大的孩子明明已经12岁了。当被问及成为“黑户”的过程时,刘二花反问:“户口还需要登记,去哪儿登记?”这让我们的访谈难以继续。在回来的路上,村长告诉我们说,刘二花12岁的大儿子没有进过校门,6岁就开始跟着妈妈割草放牛,早上6点起来,吃一顿早饭就去山上割草去了,直到晚上才回来。所以,村里人一般也不太能见到这个孩子。在调查中,像这样一出生就是“黑户”的儿童并不在少数,他们因父母是“黑户”的历史原因,延续成为“黑二代”。这类群体在户籍问题的解决上更为复杂。
为了完成计划生育任务,很多地方都采用计生与罚款相结合的方法,超生即需要缴纳社会抚养费,所以超生而未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就不能办理户口。据调查,华东一些省市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率略高于70%,也就是说大约还有30%的超生人群,因为未缴纳社会抚养费而不能落户。当然,这只是发达省份的数据,在一些偏远省份,社会抚养费征收率更低,“黑户”比例更大。
由于不能办理户口,这导致有一些未缴纳罚款的超生儿、非婚生育或早婚早育未办证的孩子被送给他人,或者流入到网络送婴、卖婴的人贩子手里。相当多的“黑户”孩子被拐走后,父母也不报案,因为公安找回孩子的可能性并不大,纵然孩子找回来了,计生委罚款要钱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干脆就不报案了。在未来,这些儿童则相当程度地流落到城郊地区,因为这里的管理水平不如城市,而且黑市交易相对活跃,因此成为“黑户”儿童的常态生存地。
由于多年来“超生罚款”与“新生儿落户”捆绑成为通行的政策,从而有大量的新生儿没有户口。到目前,这部分孩子大都成年,甚至开始有了“黑二代”。在中国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管制放松的前提下,这些“黑二代”也在很大程度上流动到了城市地区,成为建筑工地、餐馆或煤矿的工人。虽然工作条件恶劣,但是在这里干活能拿工资而且不需要身份证。图片 编辑 删除
而对于那些缺乏工作能力或者没有工作意愿的“黑户”,则倾向于滞留在城市并成为“流浪群体”。根据民政部门的一项统计,在城市流浪人员中,有20%是属于没有户籍的“黑户”群体。如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的刘伟名,就流浪在义马市。由于没有身份证,他无法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而没有好工作就挣不到钱,挣不到钱就不能买房,买不到房他就没法落户。因此,他被迫在义马市做了一名矿工,后来由于煤矿倒闭,他就一直流浪在义马市区长达5年。
“谁动了我的户口?”
近年来,另一种形式的“黑户”正呈迅速增加的趋势,即前述的由于户籍档案交接所导致户口档案丢失成为“黑户”的现象。
一般来说,离开老家去外地读书的学生,一般会被要求把户口迁到学校的集体户口,而在毕业后,如果找到工作并能解决户口的,一般就迁到单位集体户;毕业后单位不能解决户口的,一般是挂靠当地人才交流中心;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一般会被要求迁回原籍。而正是在区域间的接续过程中,不同部门的交叉衔接与不同地区对户籍政策的理解存在差异,再加上管理制度上的各种冲突等,由此造成了大量毕业生成为“黑户”的现象。
老家来自湖北的刘全,是2008年从广州大学毕业的。当初上大学读书时,刘全把户口迁移至学校集体户口(广州越秀公安局)。毕业后,他去了苏州的一家小公司,户口迁移到苏州虎丘公安局(人才中心的所在地)。在工作3年后,刘全辞职回老家。这时,他去虎丘公安局办档案,这才了解到他的户口从越秀公安局迁出后,一直没有迁入虎丘公安局,由此变成了“黑户”。
在咨询朋友后,刘全到学校、越秀公安局、虎丘公安局查询办理。首先是去了学校,学校说先需要老家派出所开个拟接收的证明。刘全去了老家的派出所后,他们说要有新工作地的人事局介绍信才给开。所以,他只得又跑去人事局那边。人事局领导经常不在办公室,刘全跑了好几回,最后得知需要学校出具的未婚证才给开证明。而学校那边的居委会说,他的户口早就迁出去了,所以不可能给开这个证明。
最后,刘全还是通过找关系,让学校那边的居委会给破例开了个证明。然而,学校这边刚办好,老家派出所那边又说,像刘全这样的即使回老家也只能保留城镇户口。“我们这儿农业户口有分红,结果跑了大半年,最终才落下了一个自己不想要的城镇户口,没有房、没有田、没有宅基地、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来源。”
在调查过程中,一个显著的事实是,有10多个部门在一起管理户籍,这一方面使得部门分割严重、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严重,而且不同部门之间互相牵制;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规定,而且还自相矛盾,经常让居民陷入自我证明的死结中去。所以,经常出现“不同部门规定太多,甚至连管户籍的公安也搞不明白”的现象。(据《南风窗》)
第三篇:农民工生存就业调查
长江师范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农民工生存就业调查报告》
一, 导语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在西方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中,关于劳动力市场有多种理论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新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皮奥里(Michael J.Piore)的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着第一(首届)和第二(次属)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前者特点是工资高、劳动条件好、工作有保障、福利优越,后者特点是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该理论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当前工业社会中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为分析我国城市社会中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理论视角。
在我国农名工则是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是当前我国次属、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本文是在抽样调查了社会不同领域195名农民工生存就业的现状的情况下进行探讨的。
二,正文
1,农民工就业的现状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在社会上总体地位不高,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困扰着他们中的许多人。具体来说其就业面临如下问题:
首先,从总体上看,农民工人数庞大,中国农村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目前全国有约4.89亿农村劳动力,除去从事农副业者及在乡镇企业工作者外,仍有1.5亿剩余劳动力,他们中大部分转向了城市。其次,农民工个人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农民工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
(2)求职手段低:农民工就业利用初始的社会网络,有调查表明,有68.2%的人是以亲戚、朋友介绍的方式进入城市打工,而不是通过正规的劳动力市场。
(3)职业选择面窄:农民工大都从事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脏、累、苦、险”等职业,如清洁工、建筑工、保姆、服务员等工作。
(4)工资待遇差:次属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超时间工作、超强度劳动,而工资却极低,又没有什么福利待遇,不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医疗、失业、义务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也没有被纳入“三条保障线”内。
(5)农民工讨薪难:农民工大部分没有和企业签订合同,不能加入工会,更没有自己的农民工组织,工资被人为地压低,并且被拖欠,农民工讨薪成本高昂,至少收益的三四倍 再次,对农民工的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如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各种公共服务规划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人的存在和需要,对这些人的社会管理费用也没有包括在政府的正常财政预算中。同时,一些政策和法规也有不完善之处,如《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一些企业经常在试用农民工一至两个月后,以不合格为由将他们辞退。
1Times New Roman
不少学者通过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得出以下几种观点
1从制度障碍的角度。许多学者把农民工的不公正待遇认为是以户籍为代表的人为造成○
种种限制,如蔡昉等通过分析测算得出,农村迁移劳动力和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资差异中,只有24%能够被个人特征的差异所解释,而剩余的76%是被户籍制度和其他一系列城市偏向福利体制所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政策带来的,此提出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打破这些壁垒,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在21世纪之初,一些省市(如浙江省、宁波市、石家庄市等)颁布了硬性条件,解除农民工的种种限制,农民工的近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放开限制和降低留城市户口的门槛并不必然带来经济门槛和素质门槛的降低,反而由以前单纯的户籍有形壁垒,转变成了学历、技能、高昂住房费用等的无形成本。因此,是否笼统的提出户籍改革、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就能根本解决这一难题值得商榷。
2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有研究表明在非正视劳动力市场中,进城农民工的教○
育回报并不十分明显,工作年限不仅失去人力资本积累的意义,甚至还影响了收入的增加
[7]。人力资本缺失不是农民工处于劣势的唯一原因,社会资本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网络,认为表现为血缘、亲缘、地缘形式原始的“强关系”在低级的劳务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而利用业缘等“弱关系”在首属劳动力市场更容易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越高则拥有和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越强,对于初次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社会资本的作用远远大于人力资本。因此提出加快培养人力资本和提升社会资本的建议。
3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有研究表明农民工能力弱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信息能力弱势,由○
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工在劳动力价格、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享用、文化娱乐消费上表现出来的弱势很大程度上与其弱信息能力有关,提出增强农民工信息能力,特别是准产业工人地位和市场结构交换能力.4认为缺乏相关利益集团的推动。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集团相关理论表明,劳动力供过○
于求的宏观环境中,农民工的分散化和普遍存在的搭便车的行为,以及一些政策上的失误,使得当前中国社会难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利益集团,农民工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产生自发自觉的集体行动改善自身的处境。为此,建议组建农业利益集团来解决三农问题。5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农民工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很多研究都提出由政府发○
挥主导作用。如由政府加强教育、提供中介服务来减少信息不对称、甚至提出对企业工资的确定、合同的签订和社会保障进行强制性的管制,将农民工纳入工会组织来推动农民工的发展,增进农民工的权益。
从不同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的角度。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具有别于乡村的一整套社会与文化特质。农村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心理的、思维的、人格的特点是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农民工进入城市,不仅体现为地域空间的迁移、社会角色的转变,更体现为一种精神空间的迁移。这种城乡之间的“文化震荡”让农民工不知所措,而又无法抗拒,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获得相应的归属感,依然是城市中的边缘人。
以上研究均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农民工就业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借
1Times New Roman
鉴和指导意义。但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文化演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不对称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常态。政府对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措施,是否存在政府失灵,即是否存在矫枉过正或者无法达到预期良好目标,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与前面的研究不同,本文认为,与其它市场一样,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也是由市场交易双方、市场中介、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过程几个方面构成的。本文将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各个主体和各个环节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期对农民工就业研究能够有所裨益农民工生存的一系列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由于农民进入城市参与经济活动后涉及的一系列权益保障的总称。
针对农民工问题,现在在政策研究界、学术界有几种观点:一是部分学者的观点,让农民工在城市住下来,“三农”问题将不存在。二是国研中心研究报告的观点,创造将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当致富成为人们第一需求和追求目标时,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墨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强加给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赋予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概念、名词。
再说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城市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目录,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出现这些限制和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意识问题。因为意识的误区,导致制定政策的错位。其一,在决策者眼里,因为存在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利益之争,即农民工进城就业,加剧城市居民的就业矛盾,因此城市政府的政策趋向与城市居民的利益趋向一致。其二,政府害怕“城市病”,从而试图将农民圈在农村。
其三,我国各大城市存在“隐性超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入必然使城市的“超城市化”进一步加剧,城市治理成本大幅加大。
其四,城市劳动力失业给城市政府带来的成本十分巨大,而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最多也只是回家种田,政府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
其五,城里人对农民工的歧视一方面源自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等由于出身形成的尊卑贵贱观念;另一方面则是一部分城里人认为农民工抢他们的饭碗而产生的反感和仇视。这些原因虽是城市限制农民工进入数量、工种限制等歧视性政策的直接理由,当然农民工就业歧视也有一些其他深层的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文化派生出来的对乡村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排斥而产生的人的等级观念的歧视。这就是有的学者所说的农民属于“草根”底层,城市人属于“花草”上层。因此,解决了农民工进城问题,即便让他们在城里住下来,并不能从根本解决所有农民问题,更不可能出口狂言“三农问题将不存在”。这种理论观点,实际属于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形而上学、纸上谈兵。
3, 调查结果
1Times New Roman
一、农民工就业条件和生存状况逐步改善○
1、改善生活、增长知识、学技术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 ○
2、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基本得到落实,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
3、社会保障进入农民工领域 ○
4、部分农民工取得专业技术证书,成为企业骨干 ○
5、七成以上农民工具有相对稳定的住所,随迁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 ○
6、绝大多数农民工逐渐适应城市生活 ○
1Times New Roman
第四篇:80后生存状态调查
80后的生存调查.转
2008-09-09 10:49
调查动因
“80后”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人群,特别是80后上班族,已经成为企业的基层员工和经理层的主力人群。调查研究这个人群的生存状态,对正确理解和认识80后上班族有积极的意义。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了北京CBD万达广场地区,这个地区公司类型多样,包括:传媒、地产、航空、旅游、互联网、软件等各种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规模从10人-200人不等。
调查对象为1980年到1985年出生的上班族80后人群,因86年至89年的人群多数处于上学期,不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调查采取走进公司进行访谈的方式,调查时间为中午11点半至下午2点,共6人参加调查,两人一组敲门拜访调查。填完问卷者可获得到“一听可乐”的低额奖励。所有问卷背后标识走访的公司名称或公司地址,以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次地面调查由忙否网(mangfou.com)主要负责组织安排,为期10天,共完成1000余份问卷。问卷产生后,交由大度咨询公司进行问卷检查和核实,大度咨询选定有效问卷1000份,对调查数据处理和整合、分析,并确定核心评述观点。
最终,双方共同核定数据,研究确认观点评述,出具最终报告。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超过半数的80后上班族缺乏工作成就感。
评述:
调查结果显示,有50.7%的受访者缺乏工作成就感,认为工作无法实现价值,其中20.6%的受访者被动的认为工作仅是赚钱工具,更有30.1%的受访者不懈这种问题,觉得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没有工作成就感,很难将事业与工作结合,工作没有长期目标,工作效率必然下降。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看似洒脱实为自我自大的表现而已。
2、近六成80后上班族没有工作激情
评述:
图中显示,58.4%受访者觉得上班比较闲,也没觉得充实,反而觉得有点烦。其中14.7%的受访者觉得工作很没劲,有9.2%的受访者感到压抑,更有8.2%的受访者已经处于忍耐和麻木的状态。
80后上班族,刚好是工作0-5年的阶段,超过半数觉得上班觉得比较闲还比较烦,反馈出来的工作不积极主动的心态,得过且过、不满足、这山望着那山高,在80后上班族中是普遍现象。
3、80后上班族极不安份,仅25%对现有工作满意
评述:
调查结果显示,80后上班族极不安份,仅有25%对现有工作很满意。而剩下的75%中,47.1%的受访者标识有机会就找更好的,是一种典型的骑马找马的心态。更有13.5%感觉决定一切,表示不开心是换工作的标杆。还有14.4%表示按兵不动、伺机而行。
这个数据给所有企业管理者敲了一个警钟,给企业培养长期人才带来了巨大的障碍,现在80后中2年换3份工作的确不算什么希奇的事情。但如果职业生涯如此规划,哪个岗位都是蜻蜓点水的学习,实在看不到80后上班族的前途。
4、近7成80后上班族对薪水极为不满
评述:
数据显示,69.2%的受访者对薪水极为不满,其中39.8%的用户觉得薪水太少,不够自己花。还有29.4%的受访者觉得自己能力和薪水不相称,自己可以拿到更多的薪水。仅有30.8%的受访者觉得薪水尚可。
7成薪酬不满,充分体现了80后上班族的焦躁状态,薪酬不满的背后,往往是对公司整体的不满,内心中充满抱怨是80后现在普遍问题。
5、近六成80后上班族怀念以前老板
评述:
数据显示,只有9.7%的受访者对原来的老板有憎恶情绪,而33.4%的受访者表示对以前老板没感觉了。剩下56.9%的受访者则对以前老板感觉不错,时而怀念或特别怀念,这种情感反应了常换工作的80后们内心中的矛盾。
频繁跳动工作的结果往往是一个不如一个,一时提升的薪酬诱惑让80后上班族忽略了公司人文环境的考量,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自然就会产生。
二、80后上班族的生活价值观、仅1成80后的上班族赚钱养家
评述:
数据显示,仅11.2%的80后上班族每月薪水更多的用在养家上,而24.3%的受访者没有任何理财观念,每月薪水不知道怎么就花没了。33.8%的受访者很无奈的选择了只能养活自己。而 13.3%的受访者毫无家庭责任感,更是把钱花在了吃喝玩乐。
从80后上班族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他们基本没有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和能力,独生子女后遗症非常明显,这种缺乏家庭责任的状态令人担忧。
2、近六成80后上班族感觉生活不爽
评述:
数据显示,58.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处在健康快乐的生活中,10.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颓废空虚,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困顿无奈,还有33.1%的受访者找不到快乐的感觉。
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达不到预期,导致多数80后上班族生活并不快乐。
3、熟人圈子依旧是80后上班族的生存基础
评述:
数据显示,当80后上班族遇到困难时,72%的受访者选择了亲人、朋友和同事来帮忙。当工作很不开心时,有52.1%的受访者选择同事和朋友进行倾诉。通常我们理解的一些排解发泄的方法,在80后上班族中比例很低,这说明80后充分继承了中国的熟人圈子文化,遇到真正需要解决的工作问题时,熟人依旧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社会关系。同时,我们也看到,以网友闲聊这种方式发泄情绪在80后上班族中已经不是主流。
三、80后上班族“情感与性”的价值观
1、近7成80后上班族认可“网友初次见面就亲热”
评述:
数据显示,67.8%的80后上班族认可“网友第一次见面就很亲近”,其中更有9.1%的受访者接受一夜情。
80后上班族对未曾见面的网友就可以累积情感,以致于第一次见面就能开放的亲热,这种与传统交友观念的巨大反差,从一个侧面反应了80后上班
族对情感生活的开放程度。
2、近8成80后上班族认可“做爱是恋爱的一部分”
评述:
数据显示:78.4%的80后上班族不拒绝婚前做爱,其中38.5%的受访者明确提出做爱是谈恋爱的一部分,而39.9%受访者选择了默许。
80后上班族对性生活不做任何避讳,对谈恋爱中发生性关系习以为常,中国传统的处女观念已经彻底被打破。
四 80后上班族对“流行与公众人物”的判断“忙否”成为80后上班族最喜欢的打招呼方式
评述:
数据显示,61.3%的80后上班族喜欢用“忙否”这个词与朋友打招呼,而“饭否”这样偏重生活的词汇不会成为80后交流的主流用语。
80后上班族在工作之后,对“忙否”工作互动的需求比生活类明显高出,表明他们已经完全进入工作状态。近半数80后上班族从来不看徐静蕾博客
评述:
数据显示,48.6%的80后上班族从来不看徐静蕾的博客,而其他受访者也多以讥讽的态度看待徐静蕾博客:25.1%的受访者认为徐静蕾博客浏览量大是因为无所事事的人太多,还有11.8%的受访者则认为大多数看徐静蕾博客的网友是跟风行为。
徐静蕾曾经把自己博客点击过亿的原因归于“我勤快”,但从80后上班族的数据中,却返馈出来了真实的现状:80后上班族没拿老徐博客当回事。3.80后上班族最反感的公众人物:杨
二、宋祖德
评述:
备选答案中的四个名人都因炒作而“声名远扬”,其中宋祖德因报料娱乐圈内幕而闻名,杨二则因快男被媒体关注。但二者在80后的眼中却成了最反感的公众人物。反感杨二和宋祖德的比例占到了受访人群8成以上的比例,可见,80
后对娱乐人物的恶意自我炒作极为反感。80后上班族心中的代表人物:刘翔
评述:
调查结果显示80后心中的代表人物并不是丁俊晖、韩寒、李宇春、郭敬铭等人气偶像,而是体育健将“刘翔”,其余四个新偶像之和远不及刘翔一人在80后中的地位。刘翔受欢迎与其80后群体中的体育情结、民族情结、奥运情结不无关系。
对于80后的先锋代表,竟有2成受访者选择了自己,比例仅次于“刘翔”,高于另外四个偶像明星。这是80后的自信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现。
五、80后上班族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1、80后上班族的社会评价:前卫张扬、自我自负
评述:
数据显示,前卫张扬、自我自负是目前社会对80后上班族的总体评价。这也是80后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形成的社会问题。前卫张扬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自负会导致80后上班族不擅学习、不愿合作的特质,这对年轻人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80后上班族认为自己是“自由的野马”和“迷途的鹰”
评述:
在备选的五个答案中,凶猛的野狼代表有冲劲、有战斗力、有团队意识;拉磨的驴代表了循规守矩、任劳任怨;自由的野马代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尽情自我;等待被宰的猪象征处于弱势、甘于被动;迷途的鹰代表锐利、彷徨和迷茫。80后选择最多的是“自由的野马”(35.6%)和“迷途的鹰”(26.9%),这反映了80后明显的两种状态:喜欢自由但迷茫彷徨。
3、近六成80后上班族觉得70后不如80后。
评述:
数据显示,58%的受访者讨厌70后。其中,15%的受访者认为70后抠门,20%的受访者认为70后太死板老套,23%的受访者认为70后太假不敢讲真话。的确,80后和70后在工作、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存在这价值观的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今天的80后与70后相互不认可。
六总 结:在工作上,超过半数缺乏工作成就感、近六成没有工作激情、仅25%对现有工作满意、近7成对薪水不满、近六成怀念以前老板。在生活上,仅1成在赚钱养家、近六成感觉生活不爽、遇到困难依旧是靠家人同事和朋友。在性与情感上,近7成认可“网友初次见面就亲热”、近8成认可“做爱是恋爱的一部分”在对流行与公众人物的态度上:“忙否”成为最喜欢的打招呼方式,近半数从来不看徐静蕾博客,最反感的公众人物:杨
二、宋祖德、最欣赏敬慕的的代表人物:刘翔。在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上: 听到最多的社会评价:前卫张扬、自我自负,普遍认为自己是“自由的野马”和“迷途的鹰”,近六成觉得80后比70强。
第五篇: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问卷
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问卷
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能够抽出时间来完成调查问卷,此次问卷用于湖南省内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应地方认真作答,谢谢您的配合!
一 基本情况(请填写您的基本信息)
年龄______
性别:1.男2.女
婚姻状况: 1.已婚 2.未婚 3.离异
家庭成员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龄______________学历:1.高中及以下 2.大专 3.本科 4.研究生 5.博士职称______________
所在学校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模________________(班级数量)您现在的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科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在学校是否担任除教师外的工作:1 是,2 否 ;
如果是,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请您在题中最符合您的情况的选项上画钩或者填空。您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
A.8小时以下(包括8小时)B.9~10小时C.11~13小时D.13 小时以上 2您对您法定工作时间和假期的满意度为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 非常不满意 3您的月工资金额为
A.1500及以下B 1500-2000(含2000)
C.2000-2500(含2500)D.2500-3000(含3000)
E.3000-3500(含3500)F 3500以上工资是否能够准时发放
A 每次都能B 基本能C 经常不能D 一般不能
如有拖欠,最长的一次拖欠是多长时间________________
拖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教师工资,您的日常收入来源还有(可多选)
A 贫困补助B学生补课费用C家庭生意(如开店等)D股票投资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对您的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如何?
A 非常满意B 满意C.一般D.不满意E.非常不满意
6市县组织的工作培训频率如何?
A一学期两次以上B一学期一次 C 一年一次以下D 从没参加过 7 组织教师体检的频率是?
A一学期一次B一年一次C 一年一次以下D 从没参加过您认为个人身体状况如何?
A 非常健康B基本健康C.一般D.差E.非常差
如果选CD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如何?
A 非常大B 很大C 一般D 基本没压力您认为自己的生活压力如何?
A 非常大B 很大C 一般D 基本没压力认为农村教师找对象的难度如何?
A 非常难B 有点难C 一般D 容易
困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可多选)
A 家庭经济状况B 学生教育C 身体原因D 婚恋状态E教育政策变化F新课程改革G工作负担过重H 学校管理过于僵化I 教师责任和社会期望过高J 教师的自我发展空间有限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认为农村教师是否需要心理辅导或者一些促进心理健康的统一措施
A 非常需要B 需要C 无所谓D不需要您认为现农村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可多选)
A 工资低,生活水平差B 医疗等福利保障不完善C 个人专业发展受限
D 缺乏心理疏导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认为农村学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可多选)
A学习的积极性不高B 心理承受能力差C 家庭经济状况差D 视野狭窄 E父母外出打工,亲情缺位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您最希望达成的人生目标是(多选,请选择您最希望的三种)
(1)婚姻美满(2)身心健康(3)经济富裕
(4)家庭幸福(5)事业有成(6)社会承认
(7)升官发财(8)自我实现(9)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