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北大学产学研互动 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
东北大学产学研互动 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大学。学校从建校之初就立足于我国工业的发展,80多年来为祖国建设与发展不断输送高级人才与高端技术,形成了以冶金,材料、矿业,机械等为主的一批传统优势学科。新时期,国家做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了“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方针。东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高效、开放灵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充实产学研合作内涵,扩大合作领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发挥优势学科,深化产学研合作
冶金行业是我国重要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冶金作为东北大学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是学校的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相关学科多年来始终为冶金行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鞍钢、宝钢、抚钢,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培养了一批批技术骨干,解决了一项项技术难题,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了与冶金行业的共同发展。
东大与宝钢的合作,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导向,以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为目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东大发挥科技、知识,人才优势,宝钢发挥资金、技术、生产优势,建立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高水平科研合作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构筑了高水平科研基地。几年来,东大与宝钢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和发展。东大与宝钢共建的轧钢实验室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双方共建的宝钢一东大材料电磁过程实验室,已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双方合作的科研项目已达300余项,经费已超过亿元,近三年连续稳定在千万元左右。东大与宝钢的产学研合作被评为2006年全国高校十大产学研合作经典案例之一。
目前,学校与100余家冶金重点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两年来,开展合作项目500余项,先后与宝钢,首钢、沙钢、鞍钢等冶金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莱钢、邯钢等冶金企业共建了研发中心。与河南中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5个单位签订高效节能铝电解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书;与湖南有色控股集团等15个单位签订中国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产学研科技创新联合体协议书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等13家单位签订铜(镍)连续冶炼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外,学校还与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及铜陵市相关企业等41家单位共同参加铜产业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产学研互动,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培养了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如学校开发的“黑体空腔辐射钢水连续测温系统”技术经理论创建一国外研究一技术创新一现场实验改进一使用中不断完善等完整的研究开发过程,最终实现产业化,实现了产学研有机结合。该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美国及俄罗斯专利,并申请了日本、韩国等国家专利,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型产品,已在宝钢,首钢,包钢、鞍钢,莱钢、沙钢、中钢等3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整合资源,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
产学研结合,促进了新兴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孕育了新的学科生长点。东北大学计算机和自动化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学科的建设,目前,这两个学科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冶金行业的科技进步,计算机、自动化等高科技技术在冶金行业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它们与冶金、材料、机械等传统学科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学科覆盖面广、综合程度深、高水平的科技开发平台,使东北大学成为能够为冶金行业各种流程提供跨学科集成科技服务的重要高校之一。
东北大学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合作的“熟料窑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开发项目(含六条熟料窑),合同总金额1000余万元。结合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型回转窑优化控制技术攻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研制开发了熟料窑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并在六条熟料窑上应用。系统运行后,每台熟料窑因控制系统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年净经济效益296万元。该项目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铝行业熟料烧成回转窑过程实现自动化方面有重大突破,是采用工业自动化高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范例。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覆盖冶金、材料加工、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学科,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如在“首钢总公司一东北大学宽厚钢板联合研发中心”基础上开发的“首钢3500mm中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项目。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工程开发和集成了中厚板生产急需的高精度厚度控制技术,TMCP技术、控制冷却技术、平面形状控制技术、板凸度和板形控制技术、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中厚板厂全厂自动化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建立了以3500mm强力中厚板轧机和加速冷却设备为核心的整条国产化的中厚板生产线,实现了中厚板轧制技术和重大装备的集成和集成基础上的创新,从而实现我国轧制技术各个品种之间的协调发展和中厚板轧机的全面现代化。该项技术已经推广到我国10余家中板厂,为中国中厚板轧机的改造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服务区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就制定了“既为冶金工业服务,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方针。东北大学地处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十几年来,学校始终围绕东北地区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1年,在辽宁省经贸委、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联合辽宁省内36家大型企业成立了东北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自委员会成立以来,学校与成员企业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0余项,合同额近1.5亿元。另外学校还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技术工程(中心),先后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华展金杯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校内建立了研发基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带动下,“十五”以来,学校与辽宁企业共签订技术苣同150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近3亿元,为企业创效,东北振兴做出了贡献。如“拐钢2号生产线洁净钢生产工艺技术攻关”,成功开发了特殊钢的洁净生产工艺,实现了100%全连铸,当年为企业增加2.15亿元的销售收入,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东北制药总厂合作,完成了荷兰粉针生产线国产化改造项目,为东药盎活国有资产6000余万元,新增年产值6500万元和节约设备维护费近400万元。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东北大学正是秉承了这样一种产学研合作的宗旨和态度,坚持“顶天立地”的方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同时也实现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如学校与重庆天泰铝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莉型阴极结构高效节能铝电解槽试验与研制,在168kA大型预焙槽系列上,选用东北大学专利技术,构筑三台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进行试验。试验研制结果表明该项技术为国内外首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既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节能减排的重大社会效益。
东北大学将坚定不移地沿着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道路走下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第二篇:创新途径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文章标题:创新途径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具有地域偏远、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职工整体素质较低、职工生活相对艰苦等特点,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保持**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途径、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实际
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
灵活多样。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改革符合发展的客观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易于为广大干部职工所接受。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把企业精神融到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全方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之中。
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细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想在市场上求存图强,就必须从细节入手,加强精细管理。精细管理就是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通过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精细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的有效贯彻落实,在企业内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细管理工作的良好互动,极大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三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职工的思想问题往往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实践来看,思想政治工作若不从关心解决职工冷暖和实际需要出发,不认真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必然被群众所唾弃。
创新工作载体,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首先要精心设计、组织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主旋律活动。按照“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有力促进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努力把思想层面的精神实质贯通于活动中,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潜移默化、以典型宣传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入。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变“说教式”、“号召式”、“命令式”为“讨论式”、“鼓励式”和“引导式”,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渗透作用,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总结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人、身边事来影响广大干部职工,使职工学有典型,比有榜样,赶有先进,超有信心。
同时注重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硬件建设。通过硬件的投入与建设,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职工在积极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不断提高思想境界的目的。
创新激励机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可通过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总结表彰会、政工例会、书记汇报会、宣传报道例会等;建立精神文明专项资金,对精神文明取得成效的单位进行表彰,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宣传工作者、优秀报道员进行物质奖励,使其政治上有荣誉,岗位上有地位,物质上有利益,从而在全矿上下形成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激励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做到年有大纲、季有安排、月有考核落实,推行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行政干部“一岗两责制”、思想政治工作例会制、思想政治工作考评制、党员责任区等制度,有效地解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虚化、软化、弱化问题。
创新政工队伍建设,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保证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把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较高、业务素质较强的政工干部队伍。同时还注重加强对企业政工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帮助政工干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中去。(张海生)
《创新途径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创新途径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第三篇:睢宁与东北大学举行产学研对接活动
4月13日下午,东北大学与睢宁县产学研对接活动在东北大学举行。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偏重于钢材工艺制造等方面的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就加强交流合作进行了产学研对接。东北大学副校长左良,副县长陈良、王裕民等参加活动。据悉,东北大学作为全国综合性重点院校,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的科研队伍。近年来,东北大学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被确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院校。其在材料科学、软件研发应用、钢铁机电领域具有极强的研发能力和优秀的开发团队,对我县的传统金属机电产业、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都能起到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该校的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钢电磁连铸、轻合金电磁连铸和强磁场三条试验线,主要研究钢铁电磁连铸、有色合金电磁冶金、磁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是材料电磁过程人才的培养基地;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轧制技术及其自动化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金属材料高质量、低成本轧制过程等方面的研究项目体现了我国在材料冶金领域里的国家目标。
会上,左良简要介绍了东北大学的发展现状。陈良从睢宁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科技创新取得突破进展、信息化和信用体系建设全省领先等方面介绍了睢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县科技局负责人推介了睢宁科技发展、产学研合作开展及在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八里金属机电产业园负责人推介了园区发展现状和希望加强产学研合作的产业。
会上,东北大学与睢宁县政府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书”;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与睢宁县政府签订了“共建„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睢宁分中心‟协议书”;益友特种钢制品公司与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签订了“高频电磁连铸技术”合作协议书;冠兴轧辊制造公司与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相华签订了“棒线材免加热直接轧制工艺技术”合作协议书。
第四篇: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字:协同创新高校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2-
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
一、具有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以及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仍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下进行。因此,在借鉴“研学”协同的柏林大学、“产学研”协同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不断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合作新模式,通过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开发、应用人才队伍培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些纲领性文件都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没有高校与企业、用户、科研机构、政府等的合作,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4-
府需要GDP增长。
第四、各自为政,难以协同。各个单位之间存在条块分割。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属于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部门甚至归属于不同的地方政府,而且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等都在各自为政的条条块块之内,这使得协调创新中的协调组织工作艰难。
第四章 高效协同创新的一些建议
第一、多方联合。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在许多学科方向上,已汇聚了创新队伍,搭建了一流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联合国内外有关高校、政府部门、有关行业企业,以实质性协同为基础,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主攻方向,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重点,探索科技资源高效共享机制。
第二、行业协同联盟。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共享研究资源和平台,共建科技创新及研发基地。对于一些企业集中度很高的行业,比如石油、铁道等行业,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创新模式。对于虽有一定规模,但集中度相对不太高的行业,比如钢铁行业,高校就有可能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一些的作用,第三、校地合作。高校应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发挥优势,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积极融入国家-5-
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打破学科界限,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和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的重大问题提高服务。
第四,加强深度融合。发挥高校的特色与优势,联合省内外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就相关问题、困境,共同商讨,共同解决,力争突破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不断加强融合。
第五章高效协同创新的前景
综观国内外协同创新经验,协同创新的根本在于利益协调,政府和产学研用各方都必须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并辅以一定风险投资机制。我国2020年的科技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高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指明了具体方向。
第五篇:创新机制 推动发展
创新机制
推动发展
—虎城乡“三农”工作机制创新发言材料
张建
各位领导:
为进一步推动“三农”工作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虎城乡就“三农”工作实现了一点机制创新,成立了“促发展帮扶基金”,形成了新农村建设“3+1”的发展模式,现在我就虎城乡“三农”工作机制创新做一简要发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促发展帮扶基金
1、成立原因。在“三农”工作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具体困难:道路、水利等公益设施建设无资金投入;群众发展产业缺乏资金支持;因病因灾造成生产生活困难无资金帮扶渡过难关;贫困户无资金助其脱贫,劳动力无资金实施就业务工技能培训;产业发展大户无激励机制*****有鉴于此,虎城乡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部分社会成功人士有热心出钱解决这些困难,鼓励各村成立“促发展帮扶专项基金”
2、筹资渠道。乡党委号召全乡机关干部职工为所驻村捐钱,各村号召全村群众、外出乡友,特别是在外从政、经商或务工的成功人士献爱心捐献资金(多少不论),成立“***村促发展帮扶基金”。
3、基金用途。帮扶基金主要用于:帮助贫困户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活困难;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子女上学,看病就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群众获取致富信息、寻找致富门路;帮助业主引进发展项目、拓展产品市场;帮助各村实施劳动力务工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各村实施道路、水利等公益设施建设,对成功脱贫实行大额奖励等。
4、管理审批。各村成立“促发展帮扶基金”领导小组,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办法,具有本村户籍的村民申请使用该资金由专门的评审小组审查后予以发放。具体为:设单独专项账号管理;接收捐赠时,开出专用收据给捐赠人;收支情况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使用程序为:本村村民提出书面申请;评审小组初审并加具意见,公示7天;管理领导小组审核;村两委监督复核,发放给申请人。产业发展申请人在产业成功后及时偿还。
5、帮扶效果。促发展帮扶基金成立使用一年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虎城乡虎城村为例:该村受到社会各界捐赠3万余元,为全村20余户贫困户解决了生活燃眉之急,引进了2位业主成片种植蔬菜、西瓜达500余亩,为村民实施技能培训600余人次,为30户群众解决生产暂时困难1万元。通过基金帮扶,增强了外出乡友对家乡的促发展支持关怀力度,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让“人人可公益”的现代公益理念深入人心。
二、新农村建设“3+1”发展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虎城乡大力探索,成功创建出银行、企业、农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形成了良好机制。
在“3+1”发展模式中,”“3”是指银行(信用社)提供金融支持,帮助解决建设资金暂时困难;企业大力捐赠,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农户主动出资改造农房风貌、支持环境整治、大力发展产业,形成增收致富项目。“1”是指村支两委一班人,根据建设需要,积极组织协调银行、企业、农户,统筹实施各个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以我乡紫龙村为例,已完成120户原农房风貌改造,高标准打造了集中居住点,完成1000余亩龙安柚示范园建设,新建公路4公里,便民路3公里,修建蓄水池20口,在区工商联的积极推动下,共有10多家企业投身紫龙村新农村建设,目前到位资金达100多万元。整个紫龙村“3+1”模式的成功,为市区提供现场会10余次,前来参观考察的外市、外县不胜枚举。
2011年5月17日